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19天暑期闭关资料_14

Day14

师兄:但是走到最后我们回来的时候呢,一般就是说你要是坚持想出离解脱的话,观心、四念处,解脱道是必须要走的。就是说解脱道和菩萨道这两块,你有菩萨道的心肠,但是在解脱道这一块,你要是没有的话,菩萨道这一块儿你早晚会退失的。会非常难非常难,你告诉他,他说我很难修,这个你慢慢练、慢慢学。我说你最好见见老师,老师会告诉你如何观。然后呢,他就试了一个星期。但是他对那些知识关注太多,他可能还是一下子不好接受吧,但是他很有想解脱的那种愿望。因为我们两个在一块儿的时候经常说:到底是我与什么法相应啊?他老是找不到合适的一个方法,老是感觉进不了门,他的这种知见很深,但是我想这一块儿如果是拿他受益的话,让他尝到一些感觉的话,应该是很快的。

老师:对,他现在就是知见重,许多知见还是有问题的。

师兄:是是是,但是他那个师父,应该是我告诉他的——这个师父是非常正确的,就是这样的法,就是这样走的。当时昨天下午你问的那个问题,当时也问我了,同样问我的,也是这样回答的,然后还是可以的,当时也就是在那种状态下出现这种情况之后确实是菩提道这一块儿,因为在他们大众中求法的话,如果是没有人刻意地要求学这样法的话他们一般是不说的,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因为像老师说的,今后到一定程度是无我的,这种状态是很多人接受不了的,是很可怕的。所以不敢讲这个法,当时有人在,他说我提出来的时候不让我说,提了几次,不让我说。因为师父他也知道,他理论是很清楚的,因为他现在在佛学院,经受过很系统的理论学习,本身根基也很好,上过几个寺院,也是有修行的一个人,但是还是说,那天那个尹师兄吧,他一直想来的,因为他像您说的是静,静的景界太多了,多到已经干扰到他了,他现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今天早上他也给我打电话,昨天晚上他也给我打电话,他说要么的话他给老师通话,要么的话我问老师把他的问题说一下,因为他现在迫切的想改变这种状态,因为他陷在这种景界当中,他现在出不来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问那个师父的时候,师父不往这方面引导,他现在非常苦恼,然后昨天晚上我说完之后,我昨天晚上跟他打电话之后,我就告诉他你如何观心,如何做,然后呢,昨天录音的话,我想录下来回去让他听听。他那种状态,他当时跟我说:“我现在除了求道,其它的我啥都不想”家庭条件都不错,也是个老师,他就是为了求道,现在啥都不顾了。到这种状态之后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你说四禅八定再往上走吧,他现在没有老师指导;观心上走吧,也没有老师指导他。师父只是让他去修那个拜经或者是念佛,但是他一念佛出现那种东西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师:他拜经念佛都不行,根本不是那样走,因为他拜经念佛是达到一个静的,直接达到那一个。他的问题现在就是在身体上走。画一个图吧,很简单的。因为现在往前走,身体往上走,然后第一步就是这个身体。他现在就是在这个身体上走,身体是和意相续的,它本身属于意生身的一种,你比如说意的相续状态它们是对应的。意有动和静两种境界,而他所做的功夫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在干什么,就是保持一种放松啊放松啊。一放松身体一下子达到一种境界。所以说他始终是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只要他是在身体上用功的,他就是在静上用功的。那么现在需要就是一个“破静”,因为以静为基础向专注走,专注走现在又没法专注身体,因为专注身体的感受的时候还是在这个方向走。但是从身体上走也行,比如说观呼吸,观呼吸的转接处,但他没练过四念处,他又观不住,他不知道转接处怎样用功。所以从身体上走根本就没办法,唯一的一点就是绕开身体,直接向定中走。绕开身体,把身体先放一边,绕开身体,一种方法就是观心外之景,就是心外景界,另一种方法就是观心。

师兄:他现在观心外境界的话就是观水滴,他立马就融入水滴了,观水滴之后,他观佛像,立马就融入佛像了,太快了,之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老师:因为观水滴还有观佛像无论观什么,都是以静为基础的,都是会经历静这个过程的。到这个地方他就已经走偏了,他不可能再往前走,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心。观心还有一点,一定要让他保持一点就是,牢牢记住把握心在干什么,但是观心也能经过一个静,他走到这个地方还能走偏的。对,观心它还能走偏的。

师兄:形成习惯,让他白天的时候多练观心,然后形成潜意识之后,进一步等潜意识还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再观心的话,就不容易走偏。

老师:形成习惯。对,你让他随时警惕心在干什么。比如说你心在放松的话,你说:“我在放松”,也就是住于那个“我”,他一旦住于“我”之后,就不可能向外景走。因为他现在住的景界——身体,是“我所”。也就是随时知道“我在干什么”,随时问自己“我现在在干什么”。住于“我”,马上就把那个境界打破了。另外,练四念处也是那样的,四念处,比如说你练吃饭的慢动作,慢动作本身刚开始也是一个静,所以他练着练着也会走到那个境界。他现在别的没什么办法。

师兄:练慢动作也会走到那个境界?

老师:肯定的,也不行。

师兄:太快了,往那一坐,我说你感觉感觉你手里有没有斥力,他说一坐那儿,几秒钟马上就麻胀感,他就这么容易。他只要一念佛号就立马进入这种状态。太快了。

老师:对,就是那样!

师兄:他观心,今天我还在那儿想呢。让他观心。

老师:观心观不住你让他拿一个毛笔,最细最细的毛笔,写毛笔字,一天写个两个小时,就把他那个破了。

师兄:他写毛笔字是观毛笔字啊还是只是写。

老师:直接写,形成习惯了,然后印象非常深刻,然后坐上之后再观写就观得住。

师兄:就观“我在写”?

老师:对,如果刚开始直接观心中写的话,他观不住。他还是要走的。

师兄:他那天给我讲一个,他在单位不是太忙嘛。他没事的话就绣佛像。十字绣,那他观这个行不行?

老师:那个必须观到非常细才行,那个绣佛像必须是针细得很,特别特别细,然后才可以的。

师兄:关键是培养他的专注是吧?

老师:绝对是专注,一定要达到专注,一定要打破静,用专注打破静。

师兄:我就犯这个毛病,观什么什么进去,一观我就进去。

老师:对,因为你观的时候就暗示自己放松了,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因为专注建立在放松的基础上,专注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也就是你身体这一关一旦达到一个层次的时候,稍一不留神就进到欲界定。往定中走是不容易的。

师兄:今天早上我在打坐的时候,观呼吸,今早上我在坐的时候就观腹部的呼吸,观一会之后,就是只感觉腹部在呼吸了,身体只有这一个点有个轮廓在这,圆的,然后就是有念头来,但是念头走不了多长时间,呼吸自动就把念头拉过来了,不用刻意的去动那个念头,呼吸自动把他拉过来了。但是观了一会儿之后就出现变化了,一会就出现好像观不住那种状况。

老师:对,那就散乱了,静极生动。

师兄:像这种情况,应该是我加一个意念,观得再细一点,是不是这就是一个作意了。

老师:对,只要放松就行,持续放松。也就是说心开始散乱了,再放松,不去追求。发现追求,也是放松;发现自己体验了,还是放松,放下,不去体验。就这样专注地观它的一吸一呼就行。

师兄:然后呢,我一到这种情况,我一看快观不住了,我就开始放弃这个了,我就开始直接观心,心在干什么。哦,心在烦躁。这个本身好像中重心在这一块,一观心之后,重心提到这儿了。但是不知道是观得不努力还是心劲什么不够,没有达到那天那种状态,就是心很悬那种状态。但是感觉到那时候念头看不住了,就是这样。最后下来了,一个半小时。但是感觉好像是没有前几次观的那么切的那种感觉。但是感觉没有放过念头呀,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老师:因为你前面是观呼吸的,观呼吸是放松入静的,形成习惯。然后你再这样专注的时候,因为专注不是一下子就能真正专注的,在看念头的过程中你还会慢慢的和呼吸相应。有时候身体习惯提起,方式的习惯提起,专注力根本就达不到,微细念头根本就没观得住,如果能观住的话一定是一定能观下去的。

师兄:然后我观的时候呢,可能我加了一个意念处,我看是烦是什么时候先出来,不是应该是烦是应该很重要的嘛,就是再出不来,(老师:观察也是一个念头,你把它破除,破除以后你就出来了。)最后开始烦的时候忍不住想下来了,看一个半小时,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呐,烦出来了,下来了,观不住了。

师兄:这个观呼吸呀,就观腹部的一起一伏,自然的一吸一收?

老师:它是到最后的那个阶段。观呼吸,无论任何人观呼吸,无论你观鼻前的呼吸啊,还是什么气流啊,观腹部呼吸,最终全部都落在腹部呼吸上。也就是身体其它部位全部消失了,只有腹部在一吸一呼,而腹部又没有腹部的感觉,而是腹部里面有一个很微小的气团,你要是专注力不强的话,这个气团稍大一点,专注力强的话,它会越来越小。它在一吸一呼的,最终都落在这里。(师兄二舅:最主要的就是松,一定要松)你只要有这种身体整体的感觉,也就是说观呼吸的过程中身体其它部位还有这种模糊的感觉,那说明你的走神没有完全排除。也就是走神完全排除了,你是绝对不会有身体其它部位的感觉的,因为这个一吸一呼不会展开逻辑的。也就是说你只要能专注于呼吸的话,那么逻辑就排除了,然后身体感觉都没有了。只有腹部这一点点在一吸一呼。也就是说你现在头在哪里、手在哪里、胳膊在哪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点。然后这个是最关键的,也就这个地方还是两种功夫的,一种功夫是你还是处在这种相续性,心还是这种相续性,你在体验它的景界,你在主观的判断它在呼吸,也就是说你还有这种意,这种作用,那么这时候你会体验的是一个气团,气团的运行,绕着经络的运动。如果这时候你连判断都没有,你始终在心上用功,心非常的专注,专注于这一点。那么这时候会一下子生起暖,酥暖会瞬间升起。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气流的反应,它还是一个低级的,然后真正高级的是酥暖。也就是说,只要达到酥暖,身体的气脉可以一次性打通的,他不是说通过气流这个基础,运这个大周天啊小周天,这都是低层次的。

师兄:因为前天我细细地体会的时候,感觉就是,观到腹部的暖升起的时候,那个时候好像无形中有个念头呀,这种感觉是从来没有出现过,或者有一种想保持的这种感觉,加入一个“怎么样更专注”的心。

老师:有这种观念马上放下。

师兄:这个时候也就是说意识到好像还有一种观念加进来一样,和刚才那种状态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知道那种状态是什么。也不知道加入了一个什么样的观念。

老师:加入了一个“保持”嘛,任何人在这个地方都是这样的,想保持这个专注,努力地保持。

师兄:好像是有点用意的那种感觉,有点作意那种。这个时候认识到观心的重要性,如果观心观不住的话,这个地方根本发现不了的,发现不了之后很容易就退失了,所以还是在观心上用功。

老师:观心观得好的话,身体气脉是很快就打通的,很快就突破的,它不是说来来回回。

师兄:那,刚才你说的,如果是酥暖形成之后一下子所有气脉,包括人家说的大小周天任督二脉?

老师:大小周天那都是低层次的,大小周天都是低层次的,包括道家,那都是前行法,那都是很低层次才讲到大小周天的,真正高层次全部都是在酥暖上下功夫,根本就不讲这个低层次,因为那个大小周天这个气脉,它属于儒家的方法。道家就讲一个“丹”,真正的丹就是酥暖。然后真正的酥暖怎样证的,它最关键一个点就是玄牝之门,念头动处是玄牝,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是观心的最关键的,这一点就解决了,因为“念头动处是玄牝”也是指观心的,你在得酥暖的过程中,念头动,然后你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你看见加入一个观念,马上就放,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忘而又忘,虚之又虚”,还虚的功夫,一路还虚,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不让这些念头插进来,也就是这个观心必须做到的基础,非常厉害的功夫。

师兄:然后观到那种状态的时候,那个时候如果还是观呼吸的话,放下那种等待,或者放下一种保持,放下不是还是一个念头?

老师:对,就是那样。

师兄:那个时候不是就转向观心了吗?

老师:对,你这样观的话,那时就转向观心,但是你排除这个念头的话,你还是回到观腹部呼吸。

师兄:不用加一个观念,让它更细或者是?

老师:不用,加的话就是麻烦,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防止其它念头插进来,需要观心把其它念头全部断,然后它自然就维持这种状态。,保持不住的时候都是其它念头插进来了。

师兄:我看你那书上上面写的“清清楚楚即是定境”。实际上那个时候“清清楚楚”指的是觉知力?看了那句话之后是不是说的就是像四念处那种明觉那种状态,了了分明那种状态,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觉知力非常高的状态,那个时候才能观住所有的念,是吧?

老师:等一下,看一下那个环境。

师兄:心物一体是怎么回事?

老师:心物一体就是在思维根本状态、就是在如来藏状态,是心物一体。出来之后还是心物一体。只不过在出来之后因为执着心的原因,你执着于某一点是自己,然后这样和外界的事物产生了观察和被观察的关系,但事实上它仍然是心物一体。就像这个世界一样,它是和大家共同的思维状态相应的,然后你到达更高的一个世界,比如说你现在入定,然后你一下子思维就进入另一个世界,你将和那个世界的人们共同的思维状态相应的那个物质世界,那叫定境,定中的物质世界,那个世界也是一个大家共有的。也就心物是一回事。所以现在就是因为执着力的原因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老师:这什么时候写的?

师兄:这是你空间资料的汇总。

老师:那肯定不是我写的,我没一点印象。

师兄:这是一位师兄编的。

老师:不是我写的!可能是转载的吧。因为你刚才说那个“清清楚楚是定境”这句话是绝对有问题的,为什么我让你把这个原文找出来,因为我是不可能这样说的。

师兄: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一直纠结在这。

老师:因为清清楚楚在欲界定之前就可以达得到,就是清明升起了,这个你已经有经验了,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这之前都是清清楚楚的,欲界定这个地方更是清清楚楚的。这个根本不是定境,因为定境是一个历历孤明,也就是说它的距离的拉近感,咱们以前说过,一定要有这个拉近感,而且一点点的东西你去看的时候,很微细的这种纹理,全部都是清清楚楚的,而且一定要有那种拉近感,而且这种拉近感表现为你和它融为一体。一定要有这种觉受,然后才是定境,要不然统统不是的,包括开天目都不是的,平时的欲界定开天目都不是的。欲界定的开天目它是有空间立体感。

师兄:像师兄以前观的那个树叶属于定境是吧?

老师:是微细的,极其微细的。而且如果你要观连续性的话,一定停留在那个将动未动处,而无法动。将要往前动,但动不了,这才是定。如果它还能持续的连续的话,就不属于定。因为那个地方真正才是入定,幸亏你找出来,吓我一跳,我还真以为是我说的。因为你要说“清清楚楚是定境”,内行人一看,根本不是,绝对不是那样的。

师兄:这个东西打出来之后我让一个师父看看,他说是有问题,但是当时他说是整体这一个东西,他没说这一句话。这句话的话,我老是有点感觉弄不透。

老师:这个东西绝对不对,所以你刚才说的时候吓我一跳。所以把这个文档找出来看一下。

师兄:这个文章回头改一下。

师兄:删了吧。

老师:对,看是从哪个地方找出来的。空间里有的文章是转别的地方过来的。

师兄:应该是把你空间的文章全down下来了。

老师:你比较一下,只要是转载的一律不用。佛法不是闹着玩的。

师兄:老师,今天我们和师兄聊天的时候讲,说得是快入欲界定的状态时候那心是悬着的,揪着的状态,我们就在想,那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达到那种状态,能不能去体会这种状态?也就是蹦极,一瞬间是不是能达到那种状态?

老师:就是那种悬着的揪着的状态,可以,也有点相似。

师兄:可以去体验这种感觉,找到这种感觉也可以去入定?

老师:对对,只要你那样,就像过去的人一样,把你扔到深井里面,也是一种方法。

师兄:那时候念头是起不来的?

老师:只要你的心是悬着的,大悲的,念头根本就不会出,很容易入定。所以经常入定的人一上来之后就心相应,他不是这样按平时这种心去做,他先把自己的心调整到一定状态。就像以前说的,为什么以前的老和尚,每天晚上都观生死法门,观得都哭一场,哭就是大悲心升起,悲心升起的时候,他很容易入定的。

师兄:没事的时候我上山上走走,弄个绳子在后面系着,然后感觉那个悬着的状态。

老师:那不是闹着玩的,呵呵。

师兄:还有您当时说,在放下放下不断的放下念头的时候,是不是放到突然身空才会出现了了分明,放到那个时候,突然身空那个感觉,是一下子到了那个层次之后你是有感觉的,然后那个时候你看到念头起,还有个觉知心在那儿,那个时候把觉知心还要放是吧?

老师:那不用放的,那你怎么放。因为你那时候已经是没有那种住于某一念,不住于任何念,所以其它念头不断地起,也就是说你住于一念, 不让其它起念头,它就不起。也就是只要在这个地方,你观到没有念头的时候,那说明你住于某种念。

师兄:突然起来的时候,看到很多念头,那个是觉知心看到的念头,那个东西肯定是再放不下了是吧?

老师:对对对,那是真正的你自己,思维本体了,你不可能放。

师兄:我想那个也是一个觉知心,和前面那个觉知心,俩觉知心应该是一样的吧?

老师:这又是一个念头,不一回事,这个地方不用揣测的。这个地方烦观过去之后,然后念头也不会再走神了,再也不会走神了,这个以后的事情完全不用管,顺理成章的。在这之前你必须不断地判断下一步该怎么做呢,这是什么境界呀,这之前有,这之后这种心是一点都不会有,这之后完全就顺水推舟了,很自然的。所以在这之前,你可以就是主观的要这样去做,调整、判断,这统统都是之前做的,在之后就没有这回事,你不用管后面的。只要你能观到念头一个挨着一个地出,不断地出,但是所有念头都不可能走神,也就是没有任何念头能够展开第二步,也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念头观不住,所有念头全部都观得住,所有念头统统不会走神,而且这种念头的表现很拥挤,也就是说你忙于招架它,不断地观不断地观。只要你达到这个地步,接下来就是顺水推舟的,一定不可能乱,有其它心加进来。然后紧接着的一步就是这些念头不再拥挤了,然后是很稳定地、很轻松地就能观得到它们。

师兄:就住于这种状态就行了?

老师:那不是,这还有一步。然后逐渐逐渐的,因为这个地方你还有警觉心的,有警觉心,只不过没前面那么忙,前面那个阶段比较忙的,这个阶段不怎么忙,念头出了,然后消失,然后不走神,但是你得还必须看住,你看不住,你稍稍放松它还可以跑。然后逐渐逐渐念头没有了,念头没有然后再出现寻伺,你开始寻找念头、等待念头。前面之所以这些念头统统不能展开,那是因为它不是静,如果是静的话,念头会绝对展开了。因为静是展开的,潜意识作用的,你随着微细的意识流走,因为静和微细的意识流它们是一体的。为什么静的境界容易走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地方它之所以一个都不走神,那是因为静已经完全打破了,出现专注了。只不过这时候的专注是住于警觉心的专注,还比较作意,但没有之前那种判断的,它是自然的作意,以前那是刻意地作意。就住于这种新心。所以将来你观,只要你发现这些念头不断地出来,非常的拥挤,但是没有念头走,以后你就不用管,它自然而然就会达到的,在这个阶段就是警觉心非常强。然后逐渐逐渐没念头的时候,因为警觉心的原因,形成习惯了,你自然开始寻找念头了。念头始终不起,你非常急的,然后你才可以反观,这时候一反观就出来了。

师兄:还有,因为在修心密的时候呢,它有很多东西我感觉实际上也是处于欲界定那种状态。比方说是不随境转、不随念迁。还有当时一个祖师说的一个方便法就是,在平常做事的时候,你当下一做,了了分明,那个时候你去指挥那个状态,然后呢感觉那种清清楚楚那种状态。其实这个的话对咱们的修法有什么好处没有?

老师:能住于静。

师兄:住于静,然后我是这样做的时候呢,我当下一做,比方说正在写字的时候,当下一做,我就突然发现我的念头下一步该往哪走了,比方说这个笔往这动还是那儿动,我都知道了,这时候就保持一种状态,去体会那种静还是说是体会一种念头的升起,还是什么?

老师:也就是说,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师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让意识相续的,把它斩断。那个时候你去感受那种状态,在你打坐的时候那种状态形成经验之后呢,可能会入静吧。就是不让意的相续性展开。正忙的时候,你当下一做,能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把意的相续性斩断了。

老师:断有几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断,得到一种静;一种方法断是得到一种定,再一种方法是彻底的断念,断除念头,那是如来藏的。判断的标准就是你现在这样做,你是不是在使用身体,身体觉受消失了没,如果没消失的话,那就是静。

师兄:哦,那还是静。在日常的生活中,你正在走路的时候突然往这儿一站断一下,或者是正忙的时候断一下,这个时候那种状态?

老师:那是静!

师兄:多体会的话,可能会有住于入静,是吧?

老师:对,那只是一种静。

师兄:然后,楞严经上不是讲了一个,耳根和眼根(我不记得有没有眼根,但是耳根我是知道),它说耳根有一千二百功德,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只有耳根和眼根有一千二百功德,其它的就是八百功德。然后观音菩萨修的是耳根法门,是不是说平常观的话从耳根或眼根去下手的话,这样更容易观到细微处,还是更容易培养一个四念处?

老师:对,就是这样!你闭上眼这样观的话就是眼根在观,只有你闭上眼不使用肉眼。使用肉眼就是使用这个身体。闭上眼观,观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使用的是天眼。也就是说闭上眼使用眼睛,而不是睁开眼使用眼睛。睁开眼使用眼睛的话,你始终处于意的相续性。

师兄:或者是听。听的话就不存在什么样的听了,听世间声音也行?

老师:对,听就听声音的起伏,起知道起、落知道落、灭知道灭、生知道生。而且这种听还必须是这种声音是有规律才可以,没规律的声音一般也是不容易导入定的。

师兄:反正听着声音是很容易入静,然后我觉得晚上我听你录音的声音,听着听着我就不知道啥意思,光知道你在讲话,然后听着声音,可静了那种感觉,就是听到你在讲话,然后不知道你讲话啥意思。

老师:对,听着声音就行。

师兄:就是说耳根比较灵敏是吧?在这样下手处的话容易出功夫。

老师:对,容易专注。然后师兄自咨吧。

师兄:自咨是吧?

老师:以前你没参加过吧?

师兄:没参加过,我不知道这种形式。

老师:每天晚上大家就是围坐在一起,然后各自检查自己当天在生活方面和实证方面的问题,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了,请别人帮助,因为实证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这样你天天这样检查,形成习惯,然后白天自然会回光返照,所以是一直坚持下来。

师兄:之前老师和我说散乱就可以打瞌睡嘛,我知道这个方法,但比如说还是会不由自主的,那个偷心不死嘛,想去看搞笑的微博啦,还是不努力吧?应该算是。还有就是,今天观的时候我发现,之前老想着先排除外缘,然后再排除内缘,是主次分明。但是我座的时候就发现比较不大现实,因为脑子里总有这样一个念头,就是我要分一下。但真正操作的时候才发现不能这样子,就是所有念头来一个放下一个,不管是什么,即使是放下也要排除这个放下。即使说我之前反观的时候有点早,但这些念头还是需要排除,因为它出现了,就是我知道它是念头。但是觉得这个观心,还是有一个感觉,就是不知道这个烦是必要出现吗?就是观走神还是观心都非要出现这个烦吗?

老师:烦到的时候才能专注,烦才是真正观心。这个无论是你将来用其它方法,然后转向观心,也一定得经历这个过程的。

师兄:烦才是真正观心?

老师:对,因为烦才属于专注的,不专注你是观不到的。因为刚开始这个烦是一个散乱,你继续强迫自己专注,这是作意专注,然后直到最后,一个一个念头出并且不展开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还是非常关注的,事实上你还是很忙的。

师兄:但是我不觉得烦啊。

老师:不觉得烦那就是静。只要你不觉得烦,一定是静。

师兄:哦,就是一定要有这个烦,这烦得要多烦啊,呵呵?

老师:烦你就问他就知道。

师兄:烦就是你坐着的时候出现那种感觉,就是念头出现的时候,想着:“哎呀,下来才舒服啊。”,就是你放下之后呢,它老是出来干扰你,感觉烦那种状态就是它老是强迫着你,不让你去守那个静,你想要静老是静不下来,感觉有个东西在干扰你一样,然后你和它斗争的话,还不对,还得观它。观它的话还不知道怎么下手,很麻烦那种感觉,反正就是它,但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可纠结那种感觉。

老师:对对对!你没法下手,就是这样。

师兄:其实要是一直坚持下去,就行了吧?

老师:对!这个烦坚持下去,硬熬的。然后熬的过程中,是由于追求乐的本能,你自然就会去找念头,然后马上就给你找出问题在哪里,然后就找到这个烦。

师兄:硬熬的话,半小时或者二十分钟左右就过去了。

老师:对,绝对的,也就是说你打死都不要下坐。

师兄:硬熬的话,你肯定是会熬过去的,但观又观不住。

老师:你不用管它,就熬,就是这样。你烦,你想下座,“我就不下”,就这样。就是用一种方法告诉自己“下座的人都是在等死的,我不下座等死。”一定要在坐上这样,然后慢慢地就把它排除了。然后你自然又可以观了,你的本能激出来了,因为这时候,就是咱们说的这是观苦受,你把那追求乐的本能逼出来了。它自己都在找方法、找突破点,然后一找,你就观得住了,任何念头都观得住,观一个放一个,你马上不烦了。一旦不烦,你就一下子达到另一个境界,它再也不会回到这个静,因为这是专注的原因。这时候就会出现咱们刚才说的念头出一个放一个出一个放一个,自然放,就达到这一个。

师兄:这个我也体会过,因为有时候在坐两个小时时候,一个多小时,那个时候烦升起,因为我克制我两个小时钟不响我是不能起来的,我会坚持坐,烦会过去,它烦过去之后呢,会感觉非常舒服,那时候会更进一步吧。然后钟一响我就下来了。实际上如果我再坐一个小时(老师:你把钟定四个小时,对,一定能成功的。)我试试。实际上就是说,这个烦你已经熬过去了,但是钟一响你下来了?烦应该会出现好几次吧?

老师:不是的,这个烦,只要是最烦的时候,只要你能观得住,它以后就再也不会这样出现了,因为以后念头无法展开,在烦这个地方念头能展开的。怎样怎样解决这个烦,这都是念,之后就是前一个念头,后一个念头没有任何关联,出一个消一个,出一个消一个,但很忙,蜂拥而至,不停的出,不停的出,然后这时候你是疲于应付的,也就是说观得非常急,古人说的话就是“打漂子”,就像打水漂一样这个阶段,非常急的。

师兄:因为我是念咒语,但是最近这几天,以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烦出现很快,到一个多小时的时候开始烦出来,但是坚持坚持也能过去,但是表一响之后感觉好像刚过去一会儿,表一响我就下座,实际上这个时候也是很关键的。

师兄:那老师,是不是想下座的时候也是一种烦?

老师:也是一种烦,也是一种念头,也就是心开始散乱,观不住。你想观烦,比方说你可以先设置一个你非常喜欢的境界,这样观让自己达到静,慢慢达到专注,但是一定不可能这时后马上入定的,不是那样容易的。然后这时候你观不住了,你就散乱了,心开始烦了,烦了你这时候转为观心,在这个地方转为观心。

师兄:一上来就观心不容易。

老师:一上来观心你不容易掌握,然后你就那样。

师兄:想通过观走神来观心,但感觉和老师说的那种差一点。

老师:方法很多的,也就是说你不能那样做的话,你干脆就先通过观心外的境界,直到最后你观不住了,然后你再转为观心。

师兄:就延长座上时间。

老师:对,绝对的。

师兄:老师,我感觉烦是不是也分层次的?就像刚才你说的有一种烦是散乱导致的烦,然后这种烦和师兄师兄说的烦是不一样的吧?

老师:那个烦一般是静过了之后,然后是专注打破静之后产生的烦。前面那个烦一般是你不想坐,是散乱,是外缘性的念头所导致的,一般情况下这个容易克服,咱们一般不谈,咱们谈的都是那个高层次状态那个烦。你这个烦很容易解决的。

师兄:我觉得还是走观走神,然后达到观心,我觉得前两天还是挺专注的,确实是念头都能察觉到,它走不了几步,就是到这种程度。但是今天怎么样都没有到前天那种专注了,我觉得是心急了。之前我在网上看过老师写的,就是说来了的时候用大悲心轻轻放下,然后我就加入了这个观念,结果是来一个我就起一个念“要用大悲心”,反而是烦了。我觉得方法掌握越多越麻烦、越乱。

老师:哈哈,你用大悲心的时候不用去提醒自己怎么,你就是先把心境提起来,然后再这样观,意思是这样。而不是说我要提醒自己,要用大悲心,你这样更麻烦。

师兄:我得转变我的观念,改变用气功的方法,我还得观心,不是观呼吸。这个观呼吸最大的弊端就是产生气结。打坐就是观活物就是模糊,不清,因为我总观身体,就像老师说得,观水滴也进去了,老师说观房檐上水滴下来了,我就意识上想让它慢。

老师:你观它的一丝一毫变化,也就是你想要它慢也行,你现在想要他慢,你怎样让它慢,也就你必须观着它慢中那一点一点的变化,比如说水滴由椭圆形变成扁圆形。

师兄:顺其自然的观,能用意识让它慢吗?

老师:刚开始可以用意识的,但意识你保持不住的。

师兄:对,有时候保持不住,一会快了,慢了。但还是顺其自然。

老师:你顺其自然一定要体验到它那个微细的变化,而不能体验它的过程。过程完了,完了以后你又重新再这样观,就这个水滴来来回回这样滴落,那这样慢慢就发展成催眠,因为观水滴滴落,催眠师也用的,催眠师引导被催眠者也观水滴滴落的,他就是观这样一个“滴答”反复的过程。而咱们不一样,咱们是观他这一个慢动作,咱们观水滴滴落这中间一丝一毫变化的一个慢动作。

师兄:我有些词语还得渗透,渗透之后了就知道怎么下手了,真正理解还得坐之后。

老师:对,在打坐中观,边打坐边看

师兄:有时候睡不着觉就想这个东西。

老师:对,与实证结合起来。

师兄:我昨天晚上本来决心挺大的,想多坐一会儿。后来上座了,昨天有点牙疼,上座以后刚开始还行,就是觉得排除排除,渐渐的牙疼也忘了,觉得外缘性念头基本也排除掉了,就是没想往那想,然后就观,就一个一个念头来,还是有那么一小阵觉得挺密集的,觉得挺好,但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有一个判断,什么时候密集什么时候不密集。然后我觉得好像这样也不行,那个判断也不对。然后后来因为想到写报告的事,但是我发现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你没有时间去记住那些东西。所以你要写不是得靠回忆吗?但是你要回忆,如果你提前想记那个想法的话,你走神的距离就会变长。然后这个我就有点疑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我是分阶段呢,第一阶段比较好嘛,然后调整一下坐姿;第二阶段明显就不行了,被外缘性念头折腾得不行了。还是两个手臂,观的好的时候手臂和手还有脚是暖的,但是观不好的时候就麻,特别难受。然后也是烦嘛,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烦和观心那个烦不一样。然后刚才问了一下老师,就是外缘性念头带来的烦。然后本来想挺过去,然后就注意力总往那引,然后就越来越严重。也还是睡也睡不着,坐也坐不好,然后坐了一会就下去了。下去以后,今天早上起来直接就坐着,可能是一直都没怎么睡,不是特别困,今天早上坐,我是靠在那儿盘着腿坐的。然后不是很困但也不是很清醒,然后时而感觉身体,时而不感觉身体,感觉身体的时候身体就出现了,不感觉身体的时候就向内观。也是因为不是很清醒嘛,念头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但我觉得好像是堕入静中了,就是虽然身体也是有暖产生,然后觉得今早上坐得可能是时间最长的了,坐了一个小时也没有身体难受的反应,但我觉得堕入静中这样坐也不是办法,我就下来了。我就是有这样一个现象,我觉得一定是静,我观念头嘛,观着观着心里生出一种不耐烦的感觉,这个我是清清楚楚观察到了,它刚出现我就观察到了。然后紧接着我就开始胸闷,就是这种过程我觉得是挺心急的,有一个先后,然后当时挺高兴的,以为我观得仔细,后来我发现这还是属于身体感觉,我估计还是静,然后觉得这么下去也没啥意思,还不如下去溜达溜达破破静。然后我就下去了。今天早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观念头,还是观那个深红色的茶杯,然后我就发现这个茶杯你想专注了,然后你又想提醒自己应该作用在警觉心,然后就走神,我发现它走神成像的时候,比较好排除,就是你想什么的时候,它马上成像,就是一个像一个像挨着,但后来我就觉得应该是先起念,然后再成像的,如果你是已经成像的时候才发现,说明走神已经展开了。然后我就觉得挺奇怪的,因为我这个相与相之间距离也挺近的,我就有点不太明白这个问题。然后还有问题,也是当时想着写实证报告的事,然后还想一个静的问题。今天中午有点累了,又去坐了一下,坐得不太好,就被身体感觉,因为上午一直坐在那儿了,就是坐着就坐累了,然后再去坐的话就更累,然后这个我觉得也是个问题,也不能躺着观,也不能趴着观,跪在那儿观也不行,站着好像也不行。大概就是这几个问题吧。

老师:这些问题就是,你只要掌握一点就是,也就是说你现在第一是理论明晰了,第二身体没有严重障碍了。这两点已经具备了,现在唯一不具备的一点就是时间,也就是说你把所有你正在看的东西全部放下,你现在上座就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今天一定要坐五个小时”。然后坐下来,也就活在当下,也就是说你现在坐下来第一步就是你喜欢怎样观就怎样观,比如说你喜欢设置一个身体以外的观察对象,那你就观察身体以外的观察对象。观察一段时间你觉得烦了,观不住了,观不住再观烦。烦观一段时间,你刚开始观你入到静了,静又观不住了,烦你可能也观不住的。观不住慢慢你又昏沉,你就观昏沉。昏沉你观一段时间之后你觉得不昏沉了,清醒了。清醒了你又散乱,再观散乱。或者再设置一个其它的观察对象。也就是说打死你都不下坐。五个小时。

师兄:这五个小时身体应该是一动不动的吧?

老师:对,身体一定不能动,但是身体确实坚持不下去了,想动,你就慢慢地动,但是打死都不躺下睡。只要你能做到这,今天晚上就入定,简单得很,现在不是说理论费很大劲。如果你实在坐不住了,也就你身体这关没过嘛,有的人身体这关确实过得比较好,有的身体确实过不了,过不了的时候你可以慢慢的放松然后靠在这里。也就是无论怎样困,打瞌睡一定要这样坐着去打,无论你怎样困你都不躺。就这样给自己定五个小时一定入定的,简单得很。

师兄:就差一个时间?

老师:对,就差一个时间。古人说久坐生禅,因为这个时间就是专注打破静,然后静跟着专注,专注又打破静。就这样来来回回,不停的转。然后逐渐逐渐,这个过程,静越来越少,专注越来越长。这个循环的过程像一个上坡路一样,螺旋上升的。

师兄:我就觉得有时候感觉坐得好了之后也想下座,这样不好,像任务完成了似的。做得不好就更想下坐。

老师:对,无论好与不好,绝对不下坐。逼迫自己这五个小时,一定要坐下来,打死我都不下座。一定要顶住。只要这样,今晚一定入定。

师兄:那腿这一关肯定过不去,因为到时候肯定要换一下。

老师:就这样坐在沙发上就可以,刚开始你是这样靠着的,然后坐的时候你专注升起来,当专注力逐渐逐渐升起的时候,你身体会越来越挺拔的,非常非常强的后背向上顶,非常有力的。

师兄:其实我觉得吧,身体反复折腾有点感触,是心先乱然后身体才不舒服。

老师:不用管那一个。

师兄:但是这个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是这么安慰自己才下的,心虽然已经乱了,就不要在这儿坐了。

老师:不用这样判断,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不用这样判断。出现烦就观烦,出现景界就放景界。

师兄:我判断太严重了。

老师:对,比如说你观烦观不住,你干脆现在就坐下来开始想,想这种美好境界,然后观这种美好景界。然后观一段时间了,你能观得住了,清明起来,静起来了,过一会儿又烦了、乱了,乱了再观烦。就这样。无论怎样出现问题,都一定不下座,那么你一定能逼迫自己,本能会出来,它会自己解决问题,一定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完了就入定了。

师兄:主要还是不能苦受和乐受结合来观。

老师:也可以这样,这个中间可以的。因为你不可能只盯着一个就成功的,因为你入定毕竟不熟练,不熟练现在唯一一个方法就是时间。古人在寺院也就是这样的,寺院都是这样解决的,逼自己,今天晚上五个小时,打死都不下座。

师兄:我在座上也想了一个法,但是不知道该不该用,就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打瞌睡是观苦受,然后我就想,心开始各种乱,不舒服的感觉袭来的时候,我就想开始观丝巾啊,我觉得如果这样的话,排除心乱应该很快,但我想观这个境界和观打瞌睡不是相冲突吗,我就不知道可不可以交叉着观。

老师:可以交叉。

师兄:但是这俩觉知心不是相冲突的吗?

老师:冲突的,但是只要你在座上的,你不用管,它都是练这个专注的,无论它怎样冲突,包括你练苦受还是乐受,它们同一个目的,都是为了专注的。所以这样你就持续的做,这样专注就会逐渐逐渐升起。因为这个是另一种方法,就是久坐生禅。你单一的一种方法那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快速的达到入定的,但是快速又快速不了,那就只有这样。

师兄:困难,但是很有效。

老师:对,古人就是这样的。因为现在是方法都知道了,一上座之后出现什么问题,你马上就知道这个问题怎样产生,一说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都知道。所以现在再去学什么,不起作用,没意义的,现在唯一一点就是功夫,就是现在拼时间了,就剩这一点了。这个只要你给自己下定一个时间,熬一下,一下子就解决了。等你一次入定,你就知道身体的生死怎样解决,你以后你就不用这样操心了。如果你要始终是坐一会就下来,对于没有经验的人而言,三个小时以内,一般是没有任何作用可言的,至少得坐三个小时以上。一般情况是四个小时,就可以稳定的处于欲界定这个地方,你只要能达到五个小时,轻轻松松就入定的。所以时间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最难熬的,这个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一个半小时有点难熬,对于有点经验的人一般是两个多小时、三个小时这个地方,一旦过三个小时,所有人都很轻松,只要你这样去做。

师兄:但是这个前提一定是理论很熟,身体也不成问题。

老师:对,一定是理论很熟的。身体气脉要是做得比较好的话,一般能盘腿,你要是不好的话,那干脆就是一般的姿势就行。跳过身体这一关。为什么,因为你那个专注力升起的时候,身体根本就不叫问题。也就是真正向定中走的时候,身体丝毫不会障碍你。

师兄:入定以后可以不睡觉?

老师:那肯定,入定是断睡眠的。入定是,一是断睡眠,二是断呼吸的。

师兄:五个小时是身体完全排除,只要出现身体感觉就排除?

老师:对,但是比如说你身体疼得很,或者说不舒服了。比如你现在是盘腿,身体疼了,但你身体气脉本身有一点基础,你就观疼痛,一观就不疼了,不疼然后再观别的。跳出去,一般情况下不观身体,但身体确实障碍你了,然后你才解决身体。为什么要解决身体?是为了保持时间的长久。所以比如说你靠着坐的时候,你坐一会,觉得腰酸,腰酸你可以直一下,稍稍往前一下,不让它酸,然后再继续观。

师兄:只要酸就观酸,就盯住。

老师:观酸也可以,那要看你气脉的问题,你能调整得怎么样,有的人是一下子能解决,有的人不行,这一关没过,那你就慢慢地调整它,不让它保持在那个位置,因为持续在那个位置,容易烦,你就调整一下就可以,不让它打扰你就行。因为只要你有身体的觉受,你就始终是在静的景界。也就是说身体的苦一旦解决之后,就不用再观身体,也就是说始终从身体以外走,除非身体严重障碍你了,然后你再调整,要不然不调整身体。这个就是下决心体验一下,三个小时之后你一定是非常轻松的,是一定不可能烦的。最难的人都是三个小时以内的。

师兄:老师,今天你在群里说那个量子力学微观定义那个,我稍微想了一下,上网找了一下,网上有,微观粒子,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波粒二象性吗,粒子更是,一般的宏观的物质都更倾向于与以粒子的形式表示,微观越来越小的话,它具有不确定性,是以波的性质为主,所以说只要是波的性质大于粒子的性质,它就是微粒,就是微观粒子,这样的话应该就和你说那个不确定性对上了。然后我就上网找了一下。

老师:对,咱们给往佛教上引导,所以咱们给它们另外定义,它只要是和思维相关联的,比如说观察能干扰它,那就叫微观。

师兄:这个好,这个更好理解,波粒二象性不懂。

老师:对,那个麻烦得很,包括他们“测不准”,那都是因为和思维关联,只要是和思维关联,对咱们来讲,那个叫接近欲界定的。

师兄:今天老师一说我觉得科学家好厉害啊,快到欲界定了。

老师:他不是达到,他是通过仪器达到的。

师兄:但是他想才能造出来快到欲界定得机器啊。

老师:对,高速视频,你今天观,你的观要是能达到高速视频那种观法,也就是像高速视频那样保持一个小时不走神,你今晚上就入定。

师兄:能不能制造一种仪器,让人。。。。。。

老师:那能的,肯定能,绝对的。比如说,给你制造这样一个仓,只有你一个人,一个人容易入定,马上周围的时光展现,先给你无限美好的场景,比如先给你放星空,然后一下子就出现,让你处于宇宙中,经历宇宙的坍缩呀这种,以前你没经历过的这种景界,或者一下子给你扔到深井里,心一下子提起,然后一马上就展现这种高清的境界,你看怎么样。

师兄:为什么呀?为什么这么多人有神通,没有做出这样的东西啊?

老师:有神通的人没有这种功能,有神通的人统统做不出电脑,因为他是排除逻辑思维的,电脑这些东西制造是靠逻辑思维制造出来的。

师兄:我以为只有你到了定中,有了这种感觉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用点神通啊做出来。

老师:不可能,神通的东西,比如说橡皮泥,橡皮泥能捏出各种各样的形状,也就是说他能达到橡皮泥的那种状态。也就是咱们说的,科学家观察到微观,微观构成了宏观。也就是说所有的宏观的物质都是由微观构成的,而神通就能达到那种微观的境界,也就是说他能找到微观世界运动的规律,然后才能够造出这个世界的物质,才能随便地自由神通变化,它又会变出一个东西。

师兄:老师你刚才说的那种仓,不能随便变出来吗?

老师:哈哈,那个恐怕是不能的,没听说过这样的,但是释迦牟尼比那个还厉害,他当时因为你没那个入定的能力,然后他就立刻给你展现华藏世界的境界,但是只有那时候的,后来没听说的,人家一看,马上就能达到定中。后来没听说的。历史上还有一个典故,那是用大光明展现的。有一个老和尚就是还是练了一辈子不成功的,然后有个尼姑过去了,尼姑是得道的,然后尼姑就给老和尚说:“你这不庄严啊”,老和尚就说:“这怎么不庄严”,穿得不整齐,然后胡子邋遢的,头发长,就头发整理整理,穿得干干净净的又坐在那里。尼姑去看了以后说:“你还是不庄严”,然后和尚又整理了一下,再去还是被说不庄严,这个老和尚就生气了,说我怎么不庄严了。后来那个尼姑就说:“心庄严才是真正的庄严”,然后老和尚就流泪了。因为内行人一听就知道这句话说什么的——你没证到一定的层次,所以才流泪的。他也想证,但是证不到。后来那个尼姑就说:“我有一个师兄,人家功夫很厉害的,你在他那里可以证得到的”。然后就让他去,他去了以后,还没进山,一个年轻人迎过来了,迎过来然后就说:“老师父,你有事吗?”老和尚就说他要见某某人,年轻人就说:“行,我现在引导你去。”然后上山后,这个年轻人就先服侍他,洗洗脚啊,身上收收收拾啊,然后庄严正坐,整整齐齐的,也就是很恭敬的。然后这个年轻人就收拾好走了,走了之后过来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就给小和尚说,我要见你们某某人,然后小和尚就说:“刚才那个就是。”老和尚就感叹得不得了。后来就上了大堂,上了大堂以后,这个年轻人就坐在大堂上,周围的人都是得道的人,同时给老和尚边讲,同时周围的人就展现大光明,有神通的能力,然后他就很快证入禅定了。本身人家一辈子修行,也有那个基础的,同时再展现这种大光明,所以就容易成功,如果他根本就没有任何基础也不行的,一定得是有一定基础的。所以他就可以通过这种境界来帮助入定。科学发达了,你就可以制造这样的东西。

师兄:到时候制造一个仪器,量子测试仪,可以测出人的业力,几斤几两,带着什么业都可以测出来。

师兄:老师你知道黑洞是怎么回事吗?

老师:呵呵,不知道。咱们不管那个,咱们现在不管宏观,只管微观,因为微观才更接近于真实,宏观那都是一种幻想,不用研究那种虚幻的,咱们只研究微观的,因为微观的东西现在研究到量子力学了,用现代科学来说可以说研究到了一个最穷尽的地方了,他也没法往前走。但对于咱们来说能往前走,因为什么?它是一个不确定性,对咱们来说是一个确定性。咱们今天周围说的就是,你达到那种微观微粒的状态,对这个把握准确的话,神通的变化不是因为概率的。咱们昨网上举了一个例子,济公不可能说给你变大萝卜的,一不留神给你变个苹果,就是这样,因为它对微观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之所以科学家量子力学测量会存在不确定性,因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专注的时候就是不稳定的,你这个专注能打破静,而且执着力非常的强,一点都不稳定,所以他对那个物质产生干扰。说干扰,其实是一种心物一体,因为不存在这种心外之物的。其实物质的不稳定性、测不准性就是因为他这种思维状态导致的,等跳出这个思维状态了,然后自然就是稳定了。这个我又整理了一下,看一下,因为这个咱们也是需要了解的,因为释迦牟尼当年也谈这个世界怎样生成,通过谈这个能够加强实证方面的(师兄:是楞严经上谈的。)对对,他一定要这样谈,因为咱们今天量子力学发展到这个程度,咱们通过这个方式去谈,这个掌握之后就知道路该怎样走。

师兄:今天其他师兄还给我发了那个缠中说禅说的量子力学,宏观简单说了两句。

老师:缠中说禅发的我也看了,很多东西都说了一点点,没说多的。

师兄:缠中说禅他到底是悟到了哪种程度了?

老师:咱们不管他吧,哈哈,我也看了一点,没看那么多。然后第一个就是专注于微观的,这样咱们就是通过一个水滴滴落,通过这样一个自然现象去引导科学家,让他们知道,向微观观的时候是在用专注的,这样就在把他慢慢的向专注上面引导,也就是咱们以后去写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的时候就注意这样引导,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佛教。

师兄:我在看的时候就对这个地方提出来一个问题,我就是想问要不要提出来就是,观察任何对象明确把这句话写进去。 “任何对象都需要专注”。。。。。。

老师:任何对象都需要专注,咱们现在的状态有时候不需要专注的,因为咱们说的专注不是一般的注意,注意和专注不一样,咱们现在在社会上仅仅是一个注意,比如说你关注的是一个整体。

师兄:老师,为什么我会这么提呢,因为在后面我在写这些话里面就提到这个专注啊,我们微观,我们之所以现在微观的我们观察是不确定。因为我们专注力达不到,是吧。那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一个理解:我要观察这个东西我必须把我的专注力提起,依靠专注力。这样就会产生这样一个(联想):我们观察对象是需要专注力。

老师:对,观察微观的时候需要专注力,观察宏观的,比如水滴滴落,观察宏观的你只需要留意就可以了。留意和专注力是不一样的。留意是注意它的大致过程。。。。

师兄:这个专注力里面觉知是一样的?

老师:专注度不一样。绝对不一样,错得远。

师兄:那应该只是一个量的问题,它不是一个质的问题啊。

老师:事实上是达到质了,你刚开始留意,比如说你观察树叶的飘落。他就是留意美好,但是你想专注于它第几秒钟,它怎样的状态,你绝对是要非常非常专注才可以,要不然就绝对观不住的。

师兄:那老师,我觉得应该把这个东西写进去。

老师:里面有,都有。也就是说必须是保持高度的专注,咱们用高度的专注来。。。。。。

师兄:我知道你讲的是观察这种极其微小的物质是需要高度的专注。

老师:对,宏观的只需要注意就行。因为那个催眠它也留意的,留意催眠师对他的引导,也不是一点都不留意的。

师兄:我就是以这种理解方式来看这篇文章,看的时候我会产生这种疑问,因为这个要拿给他们看的嘛,而且现在老师讲思维状态具有什么不稳定性,我觉得需不需要事先专门写一篇文章把思维状态呀,比如说我们当下的思维状态的特征分析写一下。

老师:上面有,这个地方还不能专门写在思维本体学那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得重点引导。

师兄:我觉得就可以在这个地方稍微谈一点,然后详细的就可以去参考哪个哪个地方,就引导到我们这个上面来。这是我看这篇文章的一点疑问。还有,今天其他师兄他们问这个,老师你们在群里面聊了,我大概也看了一下,我觉得不需要我们去区分这个微观和宏观,因为量子力学它们已经有自己的区分了,而且我觉得老师是这句话没有问题,我觉得要改的就是这个字。因为,像其他师兄提出来的,纳米技术、量子技术,现在应用它是看到宏观的现象呢,我的理解是啥呢,就是微观世界的规律放到宏观里面是不存在的,是不适用的。确实量子力学里面它有不确定性包括各种力的作用啊,放到宏观里面又发现是和相对论矛盾的。所以我觉得把这个字稍微改一下,就是结论啊或者规律啊什么的,就不会出现这种歧异了。

老师:那个专门谈了有,就把那个打开。

师兄:噢,还有就是月亮这一个,我就是有个想法就是引出那个出处,量子史话,引它的出处,把它原文的话引出来,就可以增加我们这个文章的收视率,我是这样的意思。还有下面就是,“我们现在的专注是建立在静和选择性的基础上”,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专注必须要静吗?

老师:一定的,比如说你现在在大街上看别人吵架你怎么专注。

师兄:哦,这个意思,那我就明白了。还有,因为后面提到这种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缺陷,就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缺陷导致我们不能准确地观察微观方面的,因为你后面提到思维状态的缺陷,而前面没有指出这个思维状态的缺陷,我看完之后,我大概猜是不是这种因素导致专注无法稳定,是不是我们思维状态的缺陷,是这个吧!(老师:对)但是我觉得如果是普通人或者其他人,不了解。

老师:不用跟他谈,目的就是引导他们的,他觉得他有这个疑问,他想去解决,然后下面注的有。

师兄:还有就是这篇啊,这段话,“因为他们受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选择性专注的影响,他们只能观察其中一小部分”?

老师:这个就是入定前,就是我们专注只能观察一点,只能观察树叶的飘落,不可能观察树叶飘落的同时去听外面的声音。

师兄:我的疑惑是粒子,他这个观察,老师的意思是,这个干扰来自于他的思维,可能我对这个不确定性原理理解得有点浅。我看到一点,就是我们观察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呢。。。。。。

老师:是观察,观察本身对它有影响,是这样,这个双缝试验也有。

师兄:双缝试验有提到观察者的影响吗?

老师:观察那个更厉害?也就观察者有影响。

师兄:噢,还有,我觉得老师你这个思路,我大概看了,用这个来解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它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老师:对,可以完美调和的,可以的,一样的。

师兄:我的意思是啥呢,在我们现在这个思维状态下,来调和那个矛盾根本是不可能的。(老师:那个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就是,把这个东西写到我们文章里面。

老师:有的,加了,有举的例子,专门举的,然后这个就是,选择性专注就是他们现在这种专注,因为有时候他们不知道咱们现在思维状态的特征,然后就给他们谈选择性专注的不稳定性,现在思维状态专注的特征就是讲现在这个专注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它能打破静,它为什么不稳定,给这个谈出来,正是因为它的不稳定所以导致量子力学微观的不稳定,测不准。而现在的专注的层次微观世界的层次,这个其实是直接就谈到禅定的。现在就是一个强干扰在微观世界指的量子力学的,量子力学观察,因为它们的强干扰导致不稳定,因为他们自己不了解。然后另一个就是弱干扰的微观世界,咱们取个名字,其实就是禅定,然后无非是他一听禅定他反感,所以咱给起了个名字,然后就达到了禅定中的对一切境界的等持的专注,这个层次的微观世界和我们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相应,就是禅定,咱们佛教里面的人一看就知道什么。“由于思维衍生状态高级阶段专注力的相对稳定性直接表现为微观世界的相对稳定性、可把握性”,也就是微观世界是可把握的。量子力学那个地方为什么不可把握,因为它在欲界定这个地方之下的,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静定,所以就不可把握,然后思维状态出来到这个就可以把握,然后他就会想,他这个有问题,然后他就自己去学的,引导他们,都是在引导他们的。“如果我们把整个微观世界比喻为一片平静的湖水,然后向湖水投入一块石头,那么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所能观察到的,仅仅只是石头在湖水中所激起的涟漪。”这就指的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只能观察一点,你的观察又是不确定的,就等于是向微观世界投入了一块石头,然后你观察就是这样一种不确定性,物质在这样波动,不断的波动波动。然后到了高级思维状态,观察的就是整个平静的湖面,而不是观察那一点,投入那一点,也就是说只有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才能够观察到整个微观世界,也就是整个湖面,因为量子力学他只观察到一点,一个粒子是怎么样的,他只观察到一点。所以咱们引导他,你到禅定中,你肯定能观察到这个,这样引导,他就能慢慢上路了。“现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向湖面投入一块石头,而是直接向湖面下了一场倾盆大雨,那么我们将看到另一个世界。”也就是说本来这个世界在高级思维状态的时候,这个微观世界是一片湖水,但是因为大家共同都处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了,就等于在共同的扰动,你扰动一下,他扰动一下,然后一下子形成了现在这个宏观世界了,所以这个宏观世界是因为大家共同的扰动,共同的思维状态所决定的。因为一个科学家扰动这个粒子,师兄扰动她那个粒子,你扰动你那一个,全世界几十亿人都要这样动,大家都在这么扰动它,然后就可以处于现在这个宏观的状态。

师兄:那前两天说那个,大家一起想一个世界,然后就出现这样一个世界了。

老师:对,一样的,就是那样的,这个世界是大家共同扰动的,科学家只用仪器干扰那一个粒子,咱们大家你干扰一个我干扰一个,大家都在干扰,然后一下子就形成这个世界。所以就是相当于下了一场大雨。这样谈的时候慢慢就把他们引导过来了。因为量子力学只能观察一点,他不可能观察整个微观世界的,然后这就说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微观世界就像是这场大雨造成的。然后下面是“这场大雨是无法降落在全部湖面的,所以我们所处的宏观物质世界仅仅是整个微观世界的微小的部分,微观世界远远大于宏观世界。”这个指的就是暗物质,又把暗物质扯进来了,因为咱们观察到的都是显性的,暗物质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咱们是观察不到的。

师兄:是不是只有天眼才能看到的那种?

老师:对,所以这里也是引导,然后下面就是无干扰的物质状态世界,无干扰微观世界那就是如来藏状态,看到这里咱们知道是如来藏就行,科学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好像很高深的,咱们一看就知道这就是佛教,这样他们就来了,来了他们就开始学,就起到这个作用。“这就达到完全自由状态”,下面就是,“不能把量子力学,进一步完善观察结果,因为它的观察结果仅仅只是一个局部的扰动,而且他观察的是一个涟漪,而不是整个平静湖面。”不能把他的结果应用到整个宏观世界。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说的那个月亮,“不能因此而认为月亮只有在我们观察的时候才是真实存在的,不观察的时候它就不存在,为什么,因为科学家在观察微观物质的时候是自己在观察,就像是向湖面投入一块石头,而宏观世界的物质是因为大家在观察,也就是说与大家的思维状态相应,就像湖面下了一场大雨,而月亮是大雨的产物,而不是一个石头的产物”,是大家共同的业力造的。(师兄:这样一解释,很多的事情就都解释清楚了)这样就把科学家逼得学佛教。月亮不可能是因为一个人的不观察而存在的,它是大家共有财产,而不是私有财产。“由于强干扰,我们的科学家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是不稳定的,这样的观察结果并不能反映微观世界的整体性、真实性,因此不能量子力学的观察结果不加分别的加入宏观世界”,然后是举例,“这种概率完全是因为观察者的不稳定的选择性的专注所导致的。”也就是现在这种静定的状态,专注的不稳定性。“而真正的微观世界向平静的湖面一样是完全能够了解,完全能够把握的”,然后这就指向他的思维了,因为真正的微观世界只有在定中才能把握的。“只有我们能够调整自己的思维状态”,这就引导, “调整自己的思维状态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然后才把微观下定义,咱们说的微观是物质与思维的关联造成的,也就是说,原子与思维的关联并不大的,所以宏观的,即使原子也是宏观的在咱们这儿,咱们的微观一定指的是量子力学的级别,和思维相关联。然后宏观是由微观构成的,这就是说明一点就是,定中的世界对我们的世界有支配作用,比如说今天下大雨,你觉得是天气预报报出来,但是你开天眼,那个世界对我们这个世界有支配作用。也就是宏观是由无数个微观架构起来的一种假象,而专注力达不到的我们只能观察到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比如走路,我们不能观察到无数个瞬间的极少部分,即使我们借助高速摄像技术也只能观察走路的一部分瞬间的,而无法观察整体。所以这就是引导科学家。

师兄:这个怎么说是无法观察到极小的瞬间,老师这个再具体说一遍吧。

老师:比如说现在走路,比如说这个手从这个地方移到这个桌子上,这个过程你只能观察到其中很小的几部分,几个瞬间,但这个过程是由无数无数的瞬间构成的,单凭这些过程,你专注的去观察,专注力达到的话,你可能一个月都观不完,从这个地方移到这个地方,你用一个月时间观都观不过来,它到不到的。然后科学家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站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放了一个靶子,比如说你的手机放在这里,这里放了一个靶子嘛,从这个地方开始射箭,如果射箭的话,哲学上有个推测的,每一次都只能走二分之一,从这个地方发射,箭到这里了,然后走剩下距离的二分之一,到这里了再走剩下距离的二分之一,然后到这里了再走剩下距离的二分之一。。。。。。它就永远只能走二分之一,它就永远射不到这个靶子。为什么?事实上他的确射中这个靶子了,但为什么(理论上)射不到,理论上他是根本射不到这个靶子的,他永远不可能达到那个靶子的。这就是一个无知的假象,这个是解说物质,因为物质本身是一种错觉,空间是一种错觉,所以他一下子就射过去了。如果物质是真实的,也就是有微粒可得,也就是说有原子构成这个世界的最基本微粒的话,那就永远射不过去的,因为他走到原子的一半,原子还有下一半,永远达不到。正是因为量子力学上物质是一种虚幻的,所以一下子就射中了。

师兄: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比如说这个箭头的距离,就是说它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吧,它每次移动的基本的单位就是原子,也就是说它移动的距离不是瞬间的,是以一个原子为单位,原子单位的话,这个距离是有数的嘛,这个距离只要有数,这个原子单位每次移动的距离就能够射击到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老师:你说的是原子的作用,但是它每次移动还是走二分之一的。。。。。。(师兄:对对,你分到最后只能分到那个原子那儿了,不能再分了。)但是物质是真实的它一定能分的,释迦牟尼举的例子,只要这个物质是真实的,它就一定能分的。释迦牟尼就谈到这个,比如说他指了一个兔毛端嘛,无限地分分分,永远分得下去,分不下去的时候是有还是无?释迦牟尼就是用这个比喻分到底,然后分到最后无法再分了,也就是实在不能分了,你说它是有还是无!它是有,也就是说如果它是真实的,它就一定能够分的,但现在不能分了,如果你说它是无的话,那无怎么能组成有?也就是逻辑上的对抗。

师兄:我就记得我小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那条线段有无限的点,然后我就想,这无限的点在哪儿呢,我就举手问老师,老师把我说了,我就再也不敢问了。

老师:呵呵,对对对,善于思考的人。。。。。所以这个就是通过微观的引导。微观就专注于基础,高级的物质世界以低级的物质世界为基础,然后世界的支配性,也就是禅定的状态能对我们现在的状态有支配作用,对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有支配作用,越高级的世界,越有支配作用。然后下面,强干扰的物质世界,“微观世界的不稳定性是由两个稳定的状态过渡阶段”这个无非是引导他们,知道这个是欲界定这个界面,欲界定是两种思维状态的过渡阶段。也就是上去了,他就是在禅定中,是一个稳定的状态;下来了他就是一般的状态。一般散乱的状态人们也很稳定,只有在这个地方他是不稳定的,只是在一个界面处。然后引导科学家这样向上突破,而不是向下。“这种无法稳定的思维的专注状态,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观察(因为物质事实上是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描述)”也就是这个也是讲心物一体一一对应的,下面“微观世界同样是极为稳定的,但要想观察到极为稳定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让我们的思维达到高度的稳定的专注状态”就是引导他,进入定中。强干扰世界向前进一步就进入了弱干扰世界,向下一步就进入我们现在的宏观世界,现在的世界就是宏观世界就是相对稳定的,是大家共同的思维状态,就过渡界面,这个就是相对欲界定的,这只是让佛教内部人看,到时候在这里注一个解释,佛教内部的人能看得懂。然后宏观世界的真相,宏观世界的真相就是微观世界的这种干扰,这种扰动,共同扰动,达到这种宏观世界,然后就是导科学家去实证的,还是用水滴的滴落,也就是说宏观世界的人只能看到微观世界的一点点,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也就是隔了一分钟截取一个画面,隔了一分钟截取一个画面,然后形成宏观世界,微观世界是每一瞬间,零点一秒、零点零零一秒他都看得清,所以他是微观世界,这个还是引导他们。这就是科学家的无奈,科学家观察的地方没法观察了,他的思维突不破了,这是科学实验观察的最高层次,就到量子力学了,所以他没办法解决,他就认为这就是最究竟的,这个世界到这里就结束了,然后他就没办法解决他就认为这是最究竟,这个世界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他就没办法解决这个微观和宏观的问题,他就发明一个概率。用概率把宏观和微观联系起来,你怎样解决这个宏观,就是概率,但是概率又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但咱们知道是完全确定的,为什么,那个神通不是迷迷糊糊就出来的,释迦牟尼变某一个东西的时候是确确实实变出来。不是,腾,变兔子的结果变了一个小猪。所以是非常确定的,所以咱们知道它是确定性的,然后咱们就给他讲,为什么是确定的,然后指出他概率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概率掩盖一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微观世界是不稳定的?他知道不稳定,但是为什么不稳定?他不知道。他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原因。所以咱们给他解释微观世界为什么不稳定。后面一个就是,特别说明心物一体,“现在我们的思维执着于某一点是自己,把世界分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因此相对论中我们使用干扰这个词,这事实上是量子力学他们用的,他是站在心物对立的角度,虽然他研究量子力学,知道客观的物理世界和主观的观察是一体的,但他还是用这种干扰,他认为是我在观察,干扰这个粒子,我逼着他成为真实的,也就逼着这个微观世界成为真是,他用的这个。所以咱们现在给他讲这个,给他纠正这样一个概念,而事实上通过思维本体学这个实证我们会发现心物是一体的,并不是向湖面投入一块石头,或者向湖面下了一场雨,而是湖水的自动,也就是我们从如来藏下来的时候,大家是一片湖水。大家现在开始自己动了,执着力的原因,自己开始发动了,而不是别人干扰的,部分的自动,而不是扰动。然后通过这个告诉科学家,你为什么观察微粒会瞬间变化,瞬间没有,那是因为主观的原因,他的心物是一体的,你处于这种状态,粒子马上表现这种状态,然后量子力学上不是有吗,微观世界好像善解人意地配合我们的意愿一样,也就微观粒子你想让它出现,它怎样就出现。也就你怎样想,它怎样就表现。

师兄:就像水知道答案一样。

老师:就那个水分子,水分子怎样怎样。就这样解释,这样慢慢就把他拉过来了,科学家是最好渡的,这样逐渐逐渐就把他们渡过来了。

师兄:老师,我有一点疑问,就是你讲八地是不退转位,不退转位是因为这个地方可以得意生身呢?还是因为他的心里面这些习气全部除完了吗?

老师:二者同时具备,在八地的时候二者同时具备。

师兄:也就是初地到七地都可以得意生身?

老师:不是,必须是在七地八地之间,一般是八地这个地方,因为七地入的时候他还有一个相应,七地以下入的时候还必须有所缘,就咱们现在说的你有个所缘,但是在七地的时候不是靠所缘,而是靠稍稍相应,实际六地的时候也可以稍稍相应,但是它相应不容易,还有个所缘,七地的时候稍稍一相应,八地的时候根本不存在,就完全处于这种状态了,连相应都没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得那意生身,为什么得那意生身?得那意生身就是对那个微观世界能准确把握。

师兄:意生身就是化身是吧?

老师:对,就是咱们说的能够具有神通变化的,随便变一个身体,意生身就是一个变化身,你可以同时在上海出现,同时在北京出现,别人看的都是真实的。也就是意生身它有一点就是,它可以让你见,可以让你不见的这样的区别。

师兄:那纯粹用定力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老师:绝对的,即使完全靠定力的,定力达不到你单纯的主要现在这个身体往上一步一步走还不行,因为你将来出那个阳身,阳身之后还有几步的,不是靠阳身就能解决问题的,阳身之后还是练定力。稳定的处于定中就可以。因为阳身本身是意生身。

附文中老师讲解的文章:

水滴的滴落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观察水滴滴落过程的时候,只能观察到这个过程的整体。然而这个过程却是由无数个瞬间构成的。现在的高速摄像技术也仅仅只能比我们用肉眼观察进步一点点,而无法真正观察到水滴滴落过程的所有瞬间。如果我们想观察到水滴滴落过程的瞬间变化情况,我们就必须培养高度的专注力,我们必须高度专注才能观察到水滴滴落过程的微小变化瞬间。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观察一片树叶的时候,我们要想观察到树叶的极其微小的脉络,我们就必须高度专注。

又比如搞微雕艺术的人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才能完成微雕作品;

。。。。。。。。。。。。。。。。

这就是说,我们在观察宏观事物的时候,我们只需使用现在的思维状态就可以,而当我们去观察微观事物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高度专注。反过来,当我们能观察到事物的微观方面时,我们一定处在高度专注中。

这说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基于我们不同的思维状态的。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以散乱为主,但有专注,只不过这种专注是建立在选择性的基础上,我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专注,是刻意的猎奇的专注,这就是选择性专注,而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产生审美疲劳,无法专注。

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表现为思维的相续性,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是连绵不断的。虽然有时候表现为静,但这是静这种状态的连续,是同一个思维内容(内守幽静这种观念)的连续状态。我们往往把混乱的思维状态称之为动,而把住于静的这种单一的思维连续状态称之为静。动和静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两大特征,而高度的专注则仅仅是某些特定时候、特定情况下才偶尔具有的。静是建立在放松的基础上,专注却恰恰相反,因此专注能破坏静的形成基础;同时静和动这两种状态容易发生静极生动和动极生静的“极变”现象。这就必然导致我们这种思维状态的专注具有不稳定性。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培养极高的稳定的专注力,但这却不是我们这个思维状态所能够达到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了很多仪器,比如我们使用高速摄像技术。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观察高速摄像技术拍摄的照片时,我们是使用我们现在的一般思维状态观察的,而不是高度专注。我们不能把这样的观察结果应用到宏观世界。比如我们观察量子态,如果我们使用肉眼去观察,我们就必须达到极其专注的程度才可以,但事实上我们做不到,于是我们就必须借助仪器。仪器观察到的结果是只有我们在极其专注的思维状态下才可能观察到的结果。也就是说,微观世界物质的运动是和高度专注的思维状态一一对应的,而宏观世界的存在是和我们现在所处的一般思维状态对应的。

这样,我们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1. 我们不能把微观世界的观察结果应用到宏观世界,比如我们不能因为在观察微观世界时物质的瞬间生灭和不稳定性与观察者的观察活动有关,就武断地认为不观察月亮的时候,月亮就不存在,这是非常荒谬的,问题就出在混淆了不同思维状态;所谓的宏观的世界,其实是和我们现在的共同的思维状态相对应的;
  2. 如果我们能培养高度的恒定的专注,我们将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我们将能把握现在这个世界的脉搏,掌握现在这个世界的生灭规律。比如我们如果能够保持两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高度专注,不让任何其他念头插进来,那么我们立刻就会处于不同的物质世界里。

宏观由微观构成,宏观是无数个微观架构起来的假象,由于专注力达不到,我们只能观察到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比如走路,我们只能观察到走路的无数个瞬间的极少部分。即使我们借助高速摄像等技术手段,我们也仅仅仍然是只能观察到走路的一部分瞬间,而无法观察到整体。因为技术受到无论多么高超,仪器无论多么发达,它们都仍然仅仅是我们感觉器官的延伸,它们都仍然是我们这种思维状态创造出来的,是不可能突破我们这种思维状态的。因此我们如果要想直接观察到微观事物,就必须在思维上下功夫,我们必须解决我们思维方面的严重问题。

微观以专注为基础,因此当我们的思维进入恒定或基本恒定的思维状态,我们将进入相应的更为高级的物质世界。高级的物质世界是我们这种低级物质世界的基础,对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有支配作用。这也是条件论基本原理的表现。

不稳定状态是两个稳定状态的过渡界面:和更高级的物质世界、更高级的思维状态相比较,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以散乱为主,虽然也有专注,但这种专注是选择性的,而且这种专注受现在这个思维状态的限制并以现在这个思维状态的基本特征为基础,而无法表现为专注的自由性、恒定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专注建立在静和选择性的基础上。

因为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所以当专注将要形成的时候就会打破静;

因为是建立在选择性的基础上,所以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无法形成恒定的专注;

这两种因素导致专注无法稳定。这种无法稳定的思维的专注状态,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观察(因为物质事实上是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描述),比如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等,这种不确定性、这种极端不稳定性,事实上是和我们这里的专注的不稳定性一一对应的。

然而事实上微观世界同样是极为稳定的,但要想观察到极为稳定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让我们的思维达到高度的稳定的专注状态,但这种状态是必须跳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因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不具备形成恒定的高度专注的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思维本体学,并按照思维本体学提供的实证技术进行严格实证,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另外一种以高度的稳定的持久的专注为基础的思维状态,并以这种思维状态为基础,我们才能观察到稳定的微观世界,并准确地把握微观世界的更为深刻的规律,从而科学的认识和解决我们这个世界很多难以认识和难以解答的问题。

既然微观世界同样是极为稳定的,那么怎样解释量子力学科学家们所观察到的不稳定的、不确定的微观粒子?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若把整个微观世界比喻为一片平静的湖水,那么这片湖水是和我们的高级思维状态的稳定的持久的专注相对应的。当处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量子力学的科学家们去观察的时候,因为他们受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选择性专注的影响,他们只能观察其中一小部分,而无法观察到整体,同时他们的专注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因此他们的观察必然对所观察的那点湖水造成扰动,就像往水面投入一块石头,自然造成测量的不准确性,自然造成概率的产生。但这仅仅是局部,而不是整体,因为微观世界的整体是受高级思维状态的稳定、持久的专注所决定的。

由于宏观是由微观构成的,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宏观世界,我们所认为的宏观世界,其实仅仅是因为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缺陷导致的。当我们真正认识了微观世界,我们才能真正认识现在的所谓的宏观世界。比如只有当我们能够真正把握水滴滴落的所有瞬间,我们才能真正认识现在所观察到的水滴滴落的宏观过程,其实仅仅是我们受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支配,而只能观察到其中的部分片段而已。因此所谓的宏观世界其实仅仅是微观世界的部分表现而已。你觉得很不可思议吗?但事实确实如此。

思维本体学将引导我们进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那时候你将发现微观世界的微妙,然而那时候你将发现现在所谓的微观世界其实是多么宏大的完整的微观世界,它是整整一个完整的世界。你将丝毫不会感觉到它是微观的、它是微小的,相反你会发现它是多么伟大、多么辉煌,当然你同样会发现我们现在对世界的认识是多么幼稚、多么片面甚至是多么错误,面对现在的科学技术,你将无语,因为现在的科学技术实在是太落后,你只能无语,无语的惊讶。

虽然我们会对科学技术的落后而惊讶,但我们往往会由衷的赞叹科学家的聪明,比如量子力学的概率问题。由于专注的不稳定性使我们无法观察到微观世界的稳定性。然而我们心中却一定总是希望微观世界是稳定的,这就导致微观世界的概率总是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科学家发明了概率,有效地解决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联系的问题,解决了二者矛盾冲突的问题,然而科学家这样做的时候却巧妙的掩盖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微观世界是不稳定的?难道微观世界真的是不稳定的吗?正像上文所表述的那样,整片湖水并不因为局部的扰动而失去整体的平静性,量子力学所谓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这个问题的源头正是指向科学家本身的、指向科学家的思维的,更确切的说是指向科学家所处的思维状态的。但由于科学家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思维有问题,他们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一样,习以为常的主观的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思维是正常的。然而恰恰是这一点出现了错误,因为我们现在处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阶段,这是一个有着极大问题的思维状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正是因为专注的不稳定性导致了观察结果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量子力学概率的假象。事实上当我们调整我们的思维状态进入高级思维状态,并真正观察到微观世界的全貌时,我们将发现微观世界并不微观,微观世界并不概率。微观世界决定了宏观世界。

19天暑期闭关资料_14.txt · 最后更改: 2017/03/05 19:32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