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上午主要弄图表了,下午坐的时候,开始是观走神,设置一个无聊的观察点,开始观走神。观一观发现很不由自主的想回来体验身体,手交叉放一起,当时我就感觉不出来手指头哪根是哪根了。然后心里有点高兴,之后从高兴开始就偏了,回不来了,就走神更严重了,然后也不想坐了,就下座。后来五点多坐了一次,感觉我设置无聊的观察点,是一个纯白色的碗,然后我就观走神。后来发现观走神,还是有那些走神的点特别细,我觉得还是有点乱,乱七八糟的感觉。就是我还想回去看那个碗,但是这边还有走神,我就找不到我是应该怎么样,我是应该把专注点放在碗上,还是回来继续找我这个走神。因为走神确实中间还有空隙点,这个走神断了之后,稍微有一点空白点,但是接着还要走神。我不知道这些空白点我是回来找这个碗还是看走神,就是乱七八糟的感觉。然后也比较烦,我就下来了。今天另外别的时间心也有点散了,喜欢看看微博啦,看看搞笑的东西啦,也是跟这个可能有关系。但是我又一想我觉得,就像刚来那几天,一点这些别的东西都不看,心全放在实证上,反而效果不是特别好,把自己逼得特别紧张,然后压力特别大,特别想每次都有成就。结果作意重,然后突破也不快。我觉得这样劳逸结合也挺好,但是烦这个也比较明显,还是有一点矛盾。
老师:你整理资料的时候边整理,有时候哪个地方觉得也不是非常了解的,然后你就闭上眼,闭上眼坐在那,先静一下,然后自然就更了解。也就是说你在打坐没有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如果是达到一定状态的,然后整理中遇到问题了,那就停下来,不用整理,然后专门去打坐,就通过这个路去走。打坐中去体验,然后边打坐边整理,以后整理资料的时候就是这样。再一个就是观走神,你设置那个观察对象的目的是培养走神的,你现在侧重点是观走神。也就是说你观走神的过程中有时候出现你说的,有距离了,有一个静的阶段,没法观了。没法观你重新再观你设置那个观察点,观察对象,用它再去培养走神,然后再观。如果你发现这个走神还是很多的话,那你就继续观,一直观到它没有念头,念头不起。不起之后你再反过来再观设置的观察点,用设置的观察点去破这个静,把静破了,逼迫念头起,起了然后再观,侧重点就在这里。设置观察点的目的是为了破那个静,因为一旦到静的时候是没法观的。
师兄:我是觉得中间的静,又不是特别长,然后就很短暂的。
老师:很短暂的如果你不觉得烦,比较着急,比如说你有一个等待,你静的时候观察不到念头了,比较急,那么如果你没有觉得有这样的间隙的话,你觉得前一个念头下去了,稍稍顿一下,后一个念头又起来了,那你就不用去观那个观察对象,就专门的去观这一个,直到观到念头不起,没念头。没念头然后你再去观观察点,用观察点去破这个静。要不然在这个阶段你要直接观心的话,你必须用一种方法,就是反观。反观的话就特别累,你不容易突破的。
师兄:那是不是反观之前,所有比如说放下、破,这些念头,暂时还是不用排除?这些我都放在念头里了,就是找的比较乱。
老师:对,刚开始你观的念头都是外缘的念头,这样破就行,放就行。放到然后到没念头了,没念头两种方法解决的,如果你直接观心的话就是向内破,另一种方法就是设置的观察点,你专注观的时候把这个静打破了,然后念头又起,然后再观。没念头的阶段是两个阶段,就这一个阶段和到欲界定之前有一个寻伺阶段,在那个阶段也没念头。这两个阶段都是向内破的,但是在静这个地方可以用一个外缘破,但在另一个,在欲界定那个地方没念头,那个地方无法用外缘破,必须向内破,那是唯一的方法。所以这个地方你可以用外缘破,外缘破的时候比较轻松一点,如果你直接向内破的话,那麻烦得很。
师兄:就是我现在破的有点早了。
老师:对,有点早,不能这样主动去破的。
师兄:对,就是内缘和外缘我弄到一起了。
老师:对,一定要等到确实没念头,然后你确实非常急,你一急之后这时候再去向内破。静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向内破的时候非常难受,一般不容易做到。你干脆就设置一个外缘,用外缘去破,这样比较轻松一点。
师兄:外缘就是那个无聊的观察点。
老师:对,用它去破,你专注去观它的时候自然就把静破了。因为静还有一个特征是内守幽静,和到欲界定之前的寻伺阶段那个不一样,那个它属于一个警觉心,它是向外的,而这个地方的静是向内的,是内守的。所以必须用一个外境来破,这样才可以,这样很容易观得住。要不然直接反观内破的话,那个难得很,那个一般人操作不了。再一个就是白天如果觉得散乱了,你觉得想看别的事情了,你就闭上眼,开始打瞌睡,打瞌睡能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闭上眼通过打瞌睡这条路去走。不过散乱有一个好处,能让你破昏沉。当然有一点就是,散乱习惯了就麻烦。
师兄:有点这个倾向了。
老师:对,所以就用那个打瞌睡去解决,用一种方法去解决另一种方法。
师兄:昨天晚上坐,坐在那然后观水晶球,然后就想找回昨天上午那个觉得念头一个挨一个,来一个就马上觉知,不让它走,给它排除。就是想找回那个特别短暂的感觉,然后觉得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觉得观水晶球,一个念头走很远才能发现,然后再等了一会,又发现另一个念头走了很远才发现,中间的距离有点大,不像之前那一次就是紧挨着的。然后觉得好像观得不太好,然后就靠在那,觉得还是两只手和上次感觉一样,像是无数只蚂蚁在爬,烦得不行不行了,还有点烫。然后就开始观烦,但是这个感觉太难受了,实在是观不住,烦得不行了,然后就睡了。后来就反思这个,我觉得不能靠着观打瞌睡,我觉得还是得垫一个枕头,坐在那,哪都不靠,我觉得那种效果比较好。靠在那就胳膊不适啊,就各种不适感。这个我就有点疑惑为什么,因为正常的话像我之前一直躺着,应该是靠在那比现在孤零零的坐在那强啊,这个有点不太明白。然后觉得可能是自己着相了?还有就是,今天我二舅来嘛,然后我就给他讲实证的事。讲一讲发现自己也是稀里糊涂,也不是特别明白。我二舅问我观手,怎么才能通过观手入定,就给我问懵了。因为我观手一直也是没有认真观过手,所以不太知道,我只知道往细微处观。然后开始说观呼吸。然后他又问我打瞌睡怎么打,打瞌睡起码还能说下来一点,但要是真往细的说也说不出来,这让我觉得这些理论还是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差,还是得加强理论学习。大概就这两点。
老师:就说你通过打瞌睡去证的话,你就判断你坐之前,如果散乱的很了,你就用一个熟悉的姿势,这样去破那个散乱;如果散乱不是很严重的话,你就用一个比较有精神刺激的坐姿,也就是说不容易培养走神,不容易培养细昏沉的,这样的坐姿,然后这样去观。如果你设置的方法是通过观一种外缘去达到入定的话,那你就在外缘上下功夫。设置外缘一定要具有吸引力,同时有清明感,起柔软心的,而且是不展开逻辑思维的,一定要把那几个要点把握住。如果你设置外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走神的,那你就把侧重点放在观散乱心上。方法的调整就是,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经过调整你发现哪种方法有利于你现在去进行,那你就按哪种方法。路是非常多的,不一定是拘泥于一种方法。比如说你觉得观心现在不容易观,那你就观外境,你觉得观外境不容易观,那就观心,几条路就这样交叉进行。
师兄:观心是怎么个概念?
老师:观心,以后有一个观心的图,咱们专门去谈那一个。待会那个图整理出来了,咱们专门谈。
顾道长:在我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然后打呼噜,感觉就开始通了,然后就不想打了,就睡觉了,睡觉然后就睡着,睡着然后就做梦,在梦里打坐打坐,打坐时候感觉很烦,然后就开始痛然后就不想打坐,就心里很烦,烦就睡觉了,接下来就睡着了,(老师:心里很烦),对,然后就睡着了,睡着就,就去打坐,我也不想打,又继续打。
老师:烦躁起来的时候就是两种方法去解决,一种方法就是直接观烦,观心的路,观苦受,观苦受你知道怎样观吧。观苦受利用的就是人的本能,追求乐是一种本能。也就是说你想把这个烦解除,有两种方法解除,一种方法是退下来,不打坐,你随便到大街上去玩,大街上的人都是高兴的,没有烦的,这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就是逼迫自己坐下去,继续坐,然后因为烦是一种结果,它一定是由很多原因导致的,有很多念头的。比如说你在希望达到某种境界,但是没达到,你在判断,你在希望,然后这种结果没得到,你失望,失望之后你心里着急,责备自己等等,然后越是这样然后越烦。所以就把这些念头全部把它消除,一个一个排除,逼迫它,一定不下座,一定要有决心和毅力。这时候越烦的时候就是越关键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本能会发生作用,因为你不可能一直处于烦的状态,它会自动的寻找快乐的。就像那个疼痛的时候,观腿的疼痛,腿最疼痛的时候也是最关键的时候,这时候你要是始终不下座,非常有决心和毅力的话,本能会自己寻找突破点,它会去寻找这样不疼的。这样逼迫自己,一定要把本能逼出来,逼出来之后它会自己寻找向上的突破点,也就是往定中走。也就是最疼的时候你的专注力是最强的,专注力是最强的时候,专注力能带来乐,也就是咱们以前说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是专注力强的人,像那个小孩子一样,做事非常专注,所以他能得到快乐;像爱迪生一样,他搞发明的时候非常专注,所以他快乐;像梵高绘画一样,画画能画得入迷,所以他快乐……也就是现在你最疼痛的时候你专注力最强,所以它很快就能引导你达到一种很快乐的境界,而那种乐升起的时候,柔软心起,然后这种疼痛就在一瞬间彻底的消失,就没有。所以这就是走这个苦受的路,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一定要逼迫自己把这个本能逼出来,逼出来之后一下子就突破了,就达到定中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麻烦。这就是一种方法,就通过苦受。
另一种方法就是,烦到来的时候,烦作为现在这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散乱,对于散乱的方法用静去对治。因为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是思维的相续性,念头一个一个连在一起的,我们的这种思维状态具有动和静两种情况。有的时候你喜欢静,静到一段时间你想到大街上去跑,你不可能一个人憋在屋里这样难受的。但是大街上非常散乱的人,他忙了一天了他想静,他反而想一个人去静的。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在这种动和静两种状态下来来回回摇摆,静极生动动极生静,这个是不可控制的,是现在这个状态必然会有的。那么你就要利用这种心理特征,比如说你现在烦了,烦是一种动,你就用静去打破它,静是和它对立的,用对立的情绪去打破它。所以你这时候就可以观瞌睡,闭上眼,靠在那里,通过打瞌睡,观这个打瞌睡的过程,通过打瞌睡去入定,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它。你不能一烦你就去睡觉,就躺在床上睡,那你这永远不可能突破,它就会逐渐逐渐培养起昏沉的习惯。所以你觉得困了,你就坐在这里,坐在这里打瞌睡,通过打瞌睡这种方法达到入定,很快就解决了,就不可能再睡了,也不可能烦了。所以一定要调整,绝对不能说是一烦你就顺应那个要求,要么出去跑着转啦,或者你去干别的事情啦,或者你干脆去睡觉,都是不行的。真正的打瞌睡是在初学阶段一定要这样,无非是将来你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然后你才可以躺着去,要不然是不行的。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基本理论,在你决定使用那种方法的时候,你一定要把这个理论了解得非常非常的清,然后你才能准确的把握,要不然照猫画虎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你就一点一点来。比如说你觉得你今天烦了,你就总结,比如说你今天解决这个烦,有哪些路,想一个遍,反反复复的想,把它搞得清,不清的话你问一下他们几个。然后用一段时间一步一步的摸索,把这个路摸索透彻。明天他们又来几个新的人,他们有些东西也是不了解,然后到时候你就和他们一起,从那个最基本的去了解,然后从整体上去掌握。不用急,急也没办法,也就是一点一点来,因为你毕竟是刚开始。边实证,边总结,因为实证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出现问题是最好的。没有出现问题那不等于没问题,那是因为你根本没突破、没精进,所以发现不了问题。社会上人都认为自己正常,他发现不了问题,但事实上哪个人没问题?而实证中也是这样,你的层次越高你将发现新的问题,低层次的人发现不了高层次的问题,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你就成功了。所以不用急,有问题也是非常正常的,没问题咱们就不需要去证了。
师兄:今天还是继续观手,就早上观了一上午观了一次,主要感觉就跟昨天差不多,还是以那个麻感为主,这感觉整个左边麻麻的。
老师:专注力还是提不起来。
师兄:反正就那么可能五分钟左右吧,就是那个时间不能保障一下,就是观了一段就走神了,走神了拉回来又观,始终还是感觉麻麻的。
老师:导致专注力不强的往往是两种原因,一种就是一个散乱,心无法专注,另一种就是严重的昏沉,昏沉也没法专注起来。如果散乱严重的时候你就先放松,放松然后再去观,然后再这样观。刚开始观的时候你在动态中观,微微运动,逐渐逐渐到意念上动,就这样去体验。如果是昏沉比较重的话,那你干脆就坐着去打瞌睡,等精力恢复了一下之后,然后你再去观。这个掌握一下。
师兄:我就今天早上起来坐了一下,但坐的时候发现首先还是之前的老毛病,时不时的回来,潜意识的回来体验一下身体,体验一下身体那种感觉。然后我后来就想把它作为一个念头,就是念头起来之后就觉知一下,体验就体验了。另外一个就是我之前上座的时候选择观外景,因为我昨天大概观图像嘛,选择一个玉葫芦,然后观呐,这个比较简单,大概就能看出来这个景象了。然后这时候发现之前就是好像有师兄提过的一个问题,就是师兄说过的,就这个景象,和自己所观的混在一起了。因为一打坐的时候脑子里面反而自动的会浮出一些影像,然后浮出一些影像之后就和所观的景象时不时的就混到一起了,我感觉还是散乱的原因,(老师:不是散乱,是昏沉。)昏沉哦。然后就出现那个影像,就是和它混到一起,有时候观的时候又感觉一下子模糊了。模糊了之后我意识到可能…..就是已经感觉到有那个像了,就是模糊了之后我当时的理解就是,自己对像的印象还不是特别深刻,因为观的时候它一会有了一会没了。因为我刚开始选择观玉葫芦,观了一会就老是和脑子里面的影像混到一起。我后来就换了一个比较喜欢的,然后心里面想了一下,一个比较喜欢的山头出来了,就是上面有雪的这样一个山头出来了。然后这时候也是感觉比较清醒,不过感觉和之前的影像还是会混到一起,而且这个清醒,就是这个山头看一会,就好像老师说的昏沉啊慢慢影像就过来,就混了,就没有了。后来我就想是不是因为自己对山的印象不是特别深刻,后来下座的时候我就重新找这样的山景,就是不断的加深印象,选择这样一个方法来解决。
还有一个就是在上座的时候呢,就是在坐的时候有一些感觉的时候,就是外面有一些声音的时候,这个心就突然冒出来一种烦。然后当时是观住了,观住了就慢慢慢慢化掉,慢慢看这种感觉,一会它就化掉了,就是慢慢没有了。但是之后就开始散乱了,就容易走神啊,想这个想那个一会就出来了,然后就下座了。下座后大概上午就看那个图片,然后就一直设置成桌面,在电脑上一直看。看了一会就闭上眼再重新去观这个画面,就发现这个时候观得就比较清楚一些了, 但是还是不能持久,就是观一会好像它就又模糊了,可能是专注力没有提起来。然后到中午的时候就试着去观瞌睡,但是我发现我观瞌睡自始至终没有成功过,就是坐着坐着困意来了,困意来了坐着它也能睡着,然后坐着以后就歪了,然后睡着之后,再醒的话就没有想观的想法,就特别想躺在一边睡。然后中午大概就睡了一个钟头吧,然后他们过来之后我就醒了。大概就是这样。
老师:你设置所缘的时候,比如说你观这个外景,然后你设置所缘是根据你目的去设置的。比如说你想通过观的这个外景去入定,你设置的外缘就咱们说的那几个要点,最好是动态的,还要引起柔软心的,不容易展开联想的,又能引起清明感。如果你设置静态的,你说这个观雪山和玉葫芦,它完全都是静态的,(师兄:就会引起昏沉)对,引起审美疲劳。也就是你了解现在这个状态它是有专注的,这个专注一定是建立在猎奇心基础上的,你一定要顺应他的特征,就这样设置。这样设置之后就能够专注,是一定能够专注下去的,只要你的画面是动态的,是连续的。你设置静态是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的。所以这个就是设置的问题,如果你设置得对,这个画面能够持续的连续,逐渐你的清明能够向专注发展,那就是一次就成功的,而不是说这样反反复复的。
师兄:老师,打瞌睡时候设置的所缘是不是不能太亮?
老师:对,打瞌睡设置所缘的目的是培养走神的,一定要让它产生审美疲劳。一个是要防止产生审美疲劳,一个是一定要让它产生审美疲劳。也就是你设置的所缘是什么目的,按照目的来确定。
师兄:然后是不是如果太亮的话还会导致一种情况,就是因为你设置它是想让自己走神的,然后你就会多多少少有一点作意让它走神,然后结果它就亮了。这样你就会产生一种对抗,就是有一点烦,会产生烦。
老师:对,然后这时候你再去观,观的时候如果这时候烦,烦也是一种散乱,就去观烦。观烦之后,然后它又静了,不烦了,就处于一个静的状态。处于静的状态你无法观,无法观你再去观这个走神。
师兄:看来打瞌睡还是不能观水晶球之类的,还是得观稍微暗一点的。
老师:嗯,因为如果你观走神的话,你就必须去设置那个容易走神的,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
师兄:那我觉得也不能太容易走神了。
老师:那个一定能容易走神的。
师兄:就是设置的东西也不能太容易让你走神了。
老师:你说什么?
师兄:就是你设置的这个场景起码要让你有一点能专注了。
老师:没必要的,为了培养走神,你没必要。你设置专注的话,你就跟着它走了,你就培养专注去了。
师兄:那我可以设置身上的吗,我观手培养走神。
老师:观手?也可以。
师兄:哦,我还以为不能观身体觉受呢。
老师:可以的。
师兄:我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如果设置一个外景的话,它要是真能引起你的专注,这个就像一个层次似的,如果你是留意的话你就在这个层次,如果你一专注上去了之后,你在这时候走神很烦的。就是你明明专注了,然后再走神,就特别烦。
老师:那是因为你心的作意,你刻意地想怎么怎么样,你心里想刻意地做什么事,结果你对那一个事专注了,你说哎呦,没做到那一个观走神,走神又忘了。那个不行的。
师兄:所以我就设置了,比如说一个碗,白白的一个碗,什么都没有,想专注也没办法,或者是老师上课那个黑板,特别没意思,然后就……
老师:然后就观走神,它一不走神,没有入静了,没有这个念头了,然后你再观这个所缘,培养走神。
师兄:就是基本处于留意就行。
老师:对,留意就可以,不是说刻意要对它专注的,你的专注是始终警惕心放在那个走神上的。走神没有了然后入静了,入静了之后静是需要破的。然后你再去观所缘,一观之后马上又走神,你发现它又走神,又走神再观。这是打破那个静的,设置所缘的目的是打破静的,而不是为了去形成专注的。你的专注始终是在走神上,警惕心就放在那里。
师兄:老师,比如说我在很清醒的情况下也能出现细昏沉吗?
老师:你那不是清醒,只要你眼前是能够出图像的,一定有昏沉。
师兄:比如说我之前在山上的时候,就刚上山一段时间之后啊,就开始不管我坐也好,站着也好,甚至站着做饭也好,脑子里面就不停的放着图像。
老师:对,那就是走神。然后你说的那个咱们以前谈过了,所谓的开天目是一个一个层次的。首先一般人是睡眠,昏沉,会做梦,逐渐逐渐能做梦,逐渐逐渐似睡非睡,然后逐渐逐渐的,眼前的光明感慢慢地升起,但是灰蒙蒙的。随着你专注力逐渐提升,这种灰蒙蒙的感觉慢慢的又向清明发展,逐渐逐渐的就像黎明前的那种光感,和那种太阳落山后的光感。那么这时候就是一个细昏沉,在这种情况下,也类似于开天目,也是想什么见什么的。然后再向上一点,光明感又强了一点,稳定,也就是明显的觉得眼前光亮,那么这时候也能看到一些东西。这两种境界全部都属于细昏沉,只不过一个清明感强一点。然后再向上走专注感强的时候,光感越来越强,这个光感强的时候,因为是你专注力的原因,前面是静,前面那两个境界之所以稳定,是因为静,那么现在专注力提起来了,把那个静打破了,打破之后这时候眼前光感很强,但是它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一闪一闪的,为什么闪,那是因为专注把那个静打破了。然后在闪烁中你的专注力继续增强,而你不是被这种闪给搞乱了下来了,你反而在这个闪的过程中让专注力慢慢的稳定,继续增强,然后瞬间就开天目。你要了解,在这个闪没有形成之前,你始终是处于静的,只不过你静的稳定的层次不一样,越向下的层次,昏沉越容易展开,它表现为思维连续性,你想什么见什么。只要你现在想某种境界,一想眼前马上出现这种景象,那就是细昏沉。
师兄:我这个不是想啥见啥,我这个就是比如说我在这做饭,然后也能感觉出来就是像放电影一样都是以前的什么事啊,或者看过的电视剧啊,或者和以前的朋友交往的画面,全是那些以前的事情。我感觉是不是可能就是一静的话,以前的东西全部倒出来那种感觉(老师:对,那是随着那个念头走),就是一不小心就跟着那个走了。
老师:这也是四念处没练到的一个反映,就是你想从身体气脉走,身体气脉是必须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所以你做其它事的时候你不由自主还在观身体,然后这样地放松,入静,你放松习惯了,然后它就形成一个细的走神。因为所有的入定你不可能真正地达到入定,这时候就是一种细的,微细的意识流在发生作用,微细的意识流发生作用就表现为,像那个过电影一样,一样一样都出来。所以这个就是练习四念处,用专注去破,在做饭的时候你专注地做饭,专注于做饭的一举一动,一定不让这个思维展开,或者你打破就行。
师兄:我当时就是在专注,可能我当时不知道是在练四念处,但是我当时一个想法就是专注做当下的事情。就是心里面一直很平静嘛,做自己的事情就排除其它的,这种想法,然后就是这样子,然后它就开始放。然后我今天早上坐的时候感觉也是这样子,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情况。
老师:这个就用专注去破,如果现在确实出现这种走神了,就观走神,任何相都可以观,直接观走神。就像你打瞌睡一样,你觉得瞌睡了,你就直接观瞌睡,你觉得身体歪倒了,你就观这个歪倒,然后慢慢这样的直起来,再歪再直, 一定要保持缓慢,相变心不变。经过几次之后,你的专注力提起,专注力一旦提起,瞌睡一下子就没有,就全部消失了。所以你不能说是现在歪倒了,你去加一个判断,哦这是睡眠,睡眠我要克服,这是错误的。
师兄:在歪倒的情况下,那观要怎么观呢?
老师:观它的慢动作。你现在身体歪倒了,慢慢慢慢的歪,你就让它慢慢的歪。歪倒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这样慢慢的直,非常非常的慢,就这样。一定要保持连续性,这个过程是培养专注的过程。也就是你专注于这个身体改变的一举一动,随着你这个过程的增加,你的专注力越来越强,专注力真正培养起来的时候,瞌睡一下子就没有,丝毫不会瞌睡的。之所以瞌睡,是因为你在细昏沉中,念头的相续性,你跟着这个相续性走了。所以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安住于身体,安住于身体一举一动的变化,安住于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为这时候身体是一个所缘,你关注这个所缘的一举一动的变化,也就是它歪你就歪,头低下来你就慢慢地低,一定要非常非常慢的,然后它抬起来的时候你再慢慢地抬,一定要非常非常慢地抬。为什么非常慢,就是为了专注于它的一举一动变化,是在培养专注力。
师兄:思想跟身体分离,身体动思想就随着动?
老师:对,你就跟着它,观察它的一举一动变化,这样就培养专注了。
师兄:老师,这个专注达到的结果是静吗?
老师:这个专注,可以直接达到定,但是大多数人是因为心力达不到,达到了静,也就是经验丰富的人是一下子达到定的。
师兄:我昨天观就是发现身体有一点往前,然后我不舒服,我就按老师说的那种越慢越好,就是一点一点,我觉得也能花个四五分钟,从这样到这样。然后中间过程有烦,因为它太慢了,一慢就想快点,然后就得往下压,然后就慢慢慢,然后后来就不烦了。但是也觉得好像就是一种静。
老师:对,因为那种专注力还是中间有烦产生,就打断了,也就是说你没有达到真正的专注。经验丰富的人就是通过这一个,就连成一片,达成专注,马上就进入定中,经验不丰富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被打乱了。你观这个身体变化的过程中有时候别的念头插进来了,就出现这种散乱了,所以等你这个困倦过去了,它反而是一种清明,而不会是入定。这个就是观的过程中的问题,观的过程没有达到真正的专注。
师兄:二群有一个朋友问我,他最近有一股气,从根门直冲顶轮,又从顶轮下来,有时会从脚底上来。我让他别管身体反应,只管专注身外一景,专注的观就是了,不知道对不对。
老师:可以的,因为气机的反应都属于意的状态,气机反应越强烈的时候,就是一个散乱性导致的。所以这时候你就设置身体外的观察点,如果继续从身体上观的话,它会静极生动,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所以这时候观察身体外的观察点,放弃身体。完全可以,说得非常对。
师兄:老师,您感觉我这种状态我得从什么开始?
老师:现在先从理论开始,就像刚才你说的那个观心,观心怎样观。
师兄:他们说观心,什么观瞌睡,观手。这种观法可以说咱们功夫的宗旨是不是观这个?
老师:一样的,对,因为根本是一样的。(师兄:就培养专注呗。)对,实证的路是分为两条,一条是物质的路,一条是思维的路。因为咱们现在的人就是把这种物质的境界和我们的思维是对立起来的,但在咱们思维本体学上来说,它是一体的,心物是一体的。所以就是一定要先了解心物一体,你也可以从量子力学去了解,量子力学在讲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物质的真实性只有当你去观察的时候,有这种作用力,有这种关系的时候,物质才一瞬间成为真实。也就是说,当你没有这种观察的时候,物质是不成为真实的,也就是必须思维分别为能观察和被观察的物质,这样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真实。也就是物质只是一个观察和被观察关系的一个表述。所以就是,你从身体上走,那么你观察身体气机变化的过程事实上作用点是在观察思维的,让心达到平静。练身体气脉的过程,包括你气机变化的过程,所有练气功的过程,全部都是在思维上用功的。而必须先让自己达到静,静得越稳定,气机反应越敏感,气机这时候反应过程它有一个乐的过程,这种乐越明显的时候你的心越静,如果这种乐失去的时候你的心是散乱的,它们是一体的。同样的从思维上走,如果心这时候散乱了,你一定观察不到身体气机的反应,只有你的心达到很静很专注的程度,气机的反应特别敏感。有的人能够通过调整这种气机的反应一步一步向上走,为什么能这样,那是因为一种乐,它的本能在引导,因为他在调整气机的过程中他能得到不同的乐,他觉得很美好,很想向下坐,它有吸引力,所以他就向着这个有吸引力的方向去努力。就仔细体验这个身体气脉的美好,这样的过程会一步一步向上走,高层次的乐是和高层次的思维状态对应的,也就是通过调整物质状态让自己思维达到高境界,因为这种境界出来之后你会感到身心清凉,会感到精神方面也很愉悦。所以这就是通过物质方面走,一条路就是调整物质状态。物质状态它有一个特征是,这个世界的物质状态仅仅是能让你达到欲界定,达不到真正的定中。因为物质状态也分一个一个层次的,还有更高层次的物质世界,咱们说现在科学讲多维的世界,是一个一个层次。在更高层次的世界它是和更高层次的思维状态对应的,而那种物质境界,你又没法体验,所以你没法通过那个境界走,一般情况下从思维上走,这是最安全有保障的。当然那个世界,你从那种物质境界走也可以,因为有一些物质的特征它们是一致的。比如说时间的观念,时间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因为它是贯穿所有世界的,它都有这个时间观念。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世界它的时间观念不一样,在咱们这个世界时间观念是一回事,在更高层次世界时间观念是另一回事,你可以通过调整时间去达到更高层次,而调整时间就通过观慢动作,改变自己对时间的感觉。比如说一个水滴滴落,水滴滴落的过程,一般人看的时候它就是一两秒钟,这个水滴就从房檐滴下来了,但是一个专注力非常强的人,这个水滴滴落的过程他在心中想,他能观上两个小时,这个过程能够把时间拉长。对于外人来说这个时间拉长了,对于他来说时间一点都没拉长,还是这个过程一点一点变的,那就是他拉到这种定中了。这就是通过时间的方法去走,这是其中一种方法。所以实证的路就是刚才说的两条,一个就是从物质这个境界走,一个从思维状态走。思维状态的改变,一种是直接观心,这种直接观心的路是比较稳定的,直接观心就是刚才说的怎样观。就是咱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你现在静静的坐下来,闭上眼,然后念头非常多非常多,不断地走神,每一个念头都能走很远,然后这时候你发现走神了,斩断它,发现走神就斩断它,不让它走神。
师兄:这个最困难。
老师:对,然后发现它存在,然后走神你斩断了,不走神了,不走神然后慢慢的你会达到一个静,发现没念头了。没念头这时候开始反观,也就是破,没念头也是一个念头,为什么,他是住于静了,静是一个念头,你可以破静,告诫自己静也是一个念头。或者这时候没念头的时候你还有一种思想就是寻找念头——没念头怎么办?你告诫自己,这种寻找念头也是一个念头,然后你就放下,放下这个寻找的心,但放下也是一个念头。就你心在做什么,警惕心在做什么,这是直接观心的,这个不容易的,很难的。或者你就设置一个比如咱们说的,比较容易走神的观察对象,比如说你观察沙发,你现在观察沙发的时候,沙发不会引起你的专注力,所以你不断地走神,那你就观走神。等到静形成了,没念头了,没念头你再观这个沙发,心中想沙发,它又走神,走神再观那个心。就这样不断地观,逐渐逐渐,它就不会再走神了,而且你就会专注地去观这个心,这时候,思维是非常活泼的。刚才是静,之所以你能这样观下去,因为它慢慢形成专注了,专注把静一旦打破,念头会重新活泼,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但是有一点,每一个念头都不可能走神。这之前不一样。也就是你现在闭上眼,这个念头还是很多的,还是走神,念头很多,排不完的,但是专注形成之后同样念头很多,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念头能走神。然后这时候你再排除念头,不断地排除不断地排除,逐渐逐渐念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然后再达到另一个没念头的境界,又没念头了,没念头这时候是专注。这时候你明显就在寻找念头,念头到哪里去了?你在等待着念头出。然后这时候再破,反过来破,然后就知道,这种寻找的心也是一个念头,还破,等待的心还是一个念头,再破,就这样破。这样破的结果是把这种等待,这种寻找,这种警觉心也破掉了,然后就进入下一个阶段,念头重新又起。重新起但所有的念头,都会自动出自动灭,任何一个念头不能展开,这时候你不需要加入任何警惕心,你就静静的观着它,你不需要加入任何观念,它自动的灭自动出,就是这样,这就是一个关键点。然后在这个地方你要是再加入一个念头“不让念头起”,那么马上你就进入定中,这时候你就可以一坐七八个小时十几个小时。也就是通过这条路,达到这个观心的境界。
师兄: 光听听不懂,我琢磨透我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老师:然后有一个图到时候xx给你看,就是物质的整个路线图。
师兄:你看我平时打坐吧,就像我练气功,以前我专注于呼吸。我就是闭目,舌抵上颚,放松,入静,然后把宇宙之气,缓缓的随着呼吸吸入丹田,然后憋住,等个两三秒三四秒的时候慢慢吐气,就始终不离这个呼吸。那时候感觉就像我和你说的,感觉轻松,但你这种方法好像在呼吸上没有什么要求,是吧?自然呼吸。就像师兄说的,我观住某一点,或者观心,或者观手。我就是把意念,就是思维不离开我的手,那就是观手呗。
老师:首先你要了解那个根本原理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学习一下量子力学,知道物质的形成,它是因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这种关系的确立之后才形成的。也就是物质的世界,它是和我们的思维是一体的,包括这自然界一切的境界,和我们思维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因为和思维是一体的。所以物质没有这种远与近,大与小,内与外的区别,远就是近,大就是小,内就是外。所以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改变,因为这一条路咱们是通过改变物质世界来改变思维状态,也就是对物质世界的改变,咱们只选择了一点,改变身体,只要把身体这个物质境界改变了,那么思维就达到一个状态了。但是对身体改变也是同样的,身体的一点就是全部,和全息理论一样,一点就是全部,但只需要改变身体的一点就可以,这一点就 看自己选择。你想改变手,可以,你想改变呼吸,也行,呼吸也是一个物质状态,也可以,无论任何一点都行,任何一点都能让你的思维达到一定状态,都能突破身体。所以你想改变手,手比较容易操作,比呼吸容易操作,因为手和呼吸不一样,手是咱们说的心灵手巧,它是和心的这种动的状态一致的。咱们思维现在有动和静,手是和动态相应的,所以能观得住,就是在你走神的情况下照样可以观,但是呼吸不一样,呼吸是和静相应的,呼吸的前提必须是达到静。因为咱们现在观呼吸,呼吸是一种结果,呼吸是条件构成的,和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都是由条件构成的,咱们之所以能观呼吸,那是因为咱们能够改变呼吸的构成条件。呼吸的其中一个构成条件就是咱们的思维,心,比如说你受到突然的惊吓,那会一下子就紧张,也就是说你的心,你的思维是呼吸的一个构成条件。也就是观呼吸,它的根本点,也就是关键点在哪里,就在于调整思维,让自己达到静。也就是观呼吸的前提,必须让自己达到静。你说的把能量吸进来啊,慢慢的,再到这个地方,这整个过程,就是为了让你达到静的,你必须达到静你才能观得住,你达不到静,你觉得心里烦,憋的慌。也就是必须达到静,静是一个前提,静只要能达到了,呼吸的条件就形成了,他就能绵长的呼吸。静达到的时候,呼吸自然会下沉,你会觉得下腹部这个地方有小气团,暖暖的,就会出现这样的境界。这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而不是说你经过练啊练啊,而达到的。是因为你的心,你的思维能够达到这种状态。所以物质出现这种境界,然后出现腹部就这样微小的气团,腹部的这样暖,然后出现穴位的跳动,丹田跳动,然后逐渐逐渐出现这种明显的气流,气流开始沿着这种经络运行。这完全是因为你的心调整,慢慢达到静,所以它才得到这种结果。所以就是,身体是和咱们思维的意的相续状态相应的,因为意有动和静两种状态,所以你在身体上用功,也就是你观这个气脉,你就必须让自己达到静,这是前提,这一点做不到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在气脉上成功的。同时还有一点,只要你有气脉的反应,你的心一定处于连续状态的,只不过这时候你的心的连续状态它不怎么走神,少走神,或者不走神。少走神的人这个气脉做得不是非常好,稍稍有点散乱,因为气机会随着它走。不走神的人,气脉表现得非常好,它会沿着经络这样运行,但是都毕竟是一个思维的连续性。然后更高一点层次的,思维的连续性被斩断,专注力更强,身体气脉这方面是一个低层次,然后一下子达到酥暖,连续性被斩断,才达到酥暖。然后再更高一个层次,也就是心的专注度更强,然后就得意生身,意生身之后然后再向定中走。就这样,身体气脉就这样一步步的。也就是说当你觉得身体有气脉的反应,或者有气机的运动,气机的变化,说明思维的连续性还在。就是现在达到静了,客观上这还是一个低层次的,然后还需要一步一步向上走,这样就可以。但是身体这方面有一个特征要把握一点就是,只要你有身体的觉受,只要你有身体气脉的反应,哪怕你是得到这种气机的变化还是酥暖,通通的都是受静和动的支配。也就是静极生动,动极生静,这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你觉得这种境界很美好,过一段时间马上它又散乱,也就是很烦了,失去了,失去了你就追求,追不到你又烦,就会出现这样的境界。
师兄:对,就是这种感觉。
老师:对,它就是静极生动,动极生静。怎样解决这种情况,也就是你怎样能稳定的达到高层次思维而不退转,始终能向上走,始终能达到美好的境界?那就是要从思维上走,思维绕过这个身体,从身体外走,达到定中之后然后反过来再解决身体,这时候就稳定的突破,经常的天天能达到高层次,好境界。
师兄:入定是一种什么状态?
老师:呵呵,你不用揣测的,到时候就知道了。现在说多了反而你坐上开始想,给你说得越多的话你想得越厉害,越厉害越散乱。
师兄:你说了我就该瞎想了。
老师:对,所以有的东西是不能随便讲的,一讲了之后就麻烦。有很多人也是那样,老修行人也是这样,因为他学的东西多的时候,乱得很,坐上就开始追求,那个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判断,判断我这个境界什么境界,怎么还没达到那种境界,然后去追求。
师兄:我昨晚,我就观,我感觉我观固定的东西,很容易,我观呼吸应该是怎么观,因为我随着呼吸走,挺难的这个,我要是观固定的,比如说手,我走神我也能观住它。
老师:对,你说的对,手是容易观的,手和动相应,很容易观。
师兄:再一个我观心,我观丹田,有时候我就观丹田,不配合呼吸,就是自然呼吸。
老师:那你可以观手,专注的观手,观手的这种暖,或者观两手这样相对的时候,体验气机的这种吸引,和排斥,然后手逐渐逐渐变暖,越来越暖,越来越烫。
师兄:然后什么程度开始不观?就是始终观手,不离不弃观手能达到入定吗?
老师:观手最高能达到欲界定,也就是一下子突破达到欲界定得酥暖。能的,一下子就达到。但是它有一点,它只能达到这个境界,即使你得到这个酥暖,它也是能够静极生动的,还会退失的,所以它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只要你从身体上走,只要你是观察身体的,你一定会有一个静极生动的过程,到一定时候一定会退失的。所以最终是必定要从思维上走,一定要从心上走。从心上走就是两种方法,一种方法设置一个身体外的观察点,就是观水滴的滴落,或者树叶的飘落;另一种方法就是直接观心,观走神。就这两种方法。
师兄:我倒下了我就观倒下,困了我就观困。
老师:对,这是打瞌睡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去练专注。然后你观那个外景,比如说你观树叶的飘落,观这个水滴滴落,你要了解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的原理就是改变时间的感觉,因为在咱们现在这种状态,是有时间感觉的,在定中的人他也有时间的感觉,只不过两种人对时间感觉不一样。你像咱们这个世界的人,师兄能给你讲,爱因斯坦就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在火上烤着的人,和谈恋爱的人,谈恋爱的人觉得时间很快,架在火上烤的人觉得时间很慢。但是这还仅仅是咱们这种思维状态下不同的情绪状态,它就有这种时间的变化,定中的变化更大。之所以咱们这个世界有共同的时间概念,比如标准时间,北京时间,你都戴个手表,拿个手机一看,时间一样,那是因为大家都处在相同的思维状态,思维状态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才有标准时间。但是高境界的人,他的时间观念不一样,和咱们错很远,那么这时候你就通过观这个时间,改变时间的感觉,然后达到定中。你怎样观,你就观慢动作,观水滴滴落的这个慢动作,这是一种方法。第二种你就观树叶,观树叶飘落的慢动作也行,你观树叶的脉络也行,那个粗的脉络,细的脉络,越来越细,越来越细,向微细去观。
师兄:观植物还是内观呢?
老师:观什么?
师兄:就是观水滴和观树叶。
老师:就心中想,闭上眼心中想,想这个过程,想得越慢越好,越慢越好,让它慢慢形成专注。一般人闭上眼想这个水滴滴落,两秒他就想完了,从房檐滴下来,快得很。但是你这样想,你的时间越来越长,逐渐你能观到五分钟,慢慢这个过程你能观到半个小时,渐渐你能达到一个小时才能把这个过程观完,那你就入定了。也就是说你对时间的感觉改变了。
师兄:我以前接触有些理论,有些理论不是你这么做的,有些理论在入定这块,但是他们修为我不知道怎么修的,你这套理论我从来没参透过,xx有时候和我辩论,我俩有时候也辩论,有些理论通,有些理论不通,但是像你这么说我还,头一次有人和我这样说,这样说我还真没什么说的,因为我本身自己坐的时候就有很多误区,我都感觉出来了,但是说白了就是没人知道我,我生活中事很多,生活中事很多就是烦心事多,但我认为修行比较好,也不是奢望也不是怎么的,本事就具备这种想法,(老师:你的基础非常好。),修禅,我都买那些东西,我都买那些资料,去看,去抄,悟到的一些东西,但是非常杂。
老师:这个先从理论上了解就行,你把那个图打开,那个思维状态,咱们先看那一个,把两个最关键的了解,了解之后还有一个就是那个从身体,总的修行路线图,和那个思维状态图。先了解思维状态图,学习怎样从心上走,你看一下,然后用这两天时间,因为你在这里还有几天嘛,这几天时间完全能够把理论掌握的。理论掌握之后路马上就明了,明了之后你就知道怎样走,要不然的话,光知道一些方法是不行的,因为每个方法都是一个不同的点,归结到一个不同的点。咱们的思维状态总的来说分为一个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这个是思维衍生状态,这个方框。下面,咱们平时人在的状态就是低级思维状态,平时人的状态,这个阶段的状况就是一个过渡阶段,就是欲界定的状况,一般人说开天目的状况。这个阶段就是高级状态,就是定中,你说的禅定就是在这个状态。然后这不同的思维状态,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去贯穿的。也就是说你要了解哪些特征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而这些贯穿的特征,就是你必须去走的路,你走的路就是沿着这些路去走。如果你走的路是只有这个状态有的,那你就不可能达到高级状态,你之所以能从这里达到定中,达到高级状态,那是因为有的路是贯穿的,能够贯穿上去,所以你能走过去。比如说走时间这条路,时间这条路是所有思维衍生状态都有的,但是思维根本状态没有,你走时间这条路改变时间的感觉,最高就是达到禅定状态。也就是你想一般的入定,你就走时间这条路,改变时间的体验。但时间是一种感觉,时间这个东西本来没有,为什么会有时间,是因为先有过程,有了过程之后你去体验这个过程了,所以你产生时间的感觉。也就是为了描述那个过程,然后咱们用时间去表示的,所以时间是和专注一体的。在专注的前提下,才能有时间的感觉,也就是说你培养这种专注心,专注这样去走,也就是你观水滴的滴落,这都是培养专注,咱们就走专注这条路,向上走。专注这条路本身是思维根本状态没有的,但是从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你也没必要绕过去,不用绕,因为这个地方禅定中不用改,因为这个地方的专注和这个地方的专注不是一回事的,这个专注是无法直接通过这的,所以不用改。
然后是直接改变思维状态,这条路也是一步一步向上贯穿的,就这思维状态全部贯穿的,在这个地方就是调整思维状态就是咱们说的观心。观心下面这个阶段,就是咱们现在的思维状态,就这样破。这个思维状态特征是什么,就是连续性,也就是思维就是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像西游记里边的牛魔王一样,砍了一个头又出一个头,就是头是不断的出的。牛是代表意的,牛是思维的相续性的表现,所以牛魔王的头是永远砍不完,和西游记上面的九头狮子一样,九头狮子头也砍不完。九头狮子什么意思,就是儒家的,君子有九思,九思,思,在有的方言里面,思和狮是不分的,所以思就是狮。然后他就用九头狮子代表思维,就是思维的连续性,所以九头狮子也是一个头砍掉又出一个头,也是砍不完的,它就代表一点就是思维是连续性的。所以这就是这个状态的特征,就是思维是不断处于连续状态的。然后进入这个状态,思维是不连续的,独头意识,前一个思维和后一个思维之间没有因果联系,并列的。然后再到这个阶段,是思维中间产生距离,将不会出现念头,中间明显念头拉开了。所以这就是不同状态它们的思维特征。达到这个状态,所有念头被斩断,没有。所以你可以通过观心,改变思维状态,一步一步向上走。只不过在入定之后,在这个地方,你无法直接达到思维根本状态,从这个地方绕过去,那个先不谈,你就先了解这个贯穿的路就行。
还有一种贯穿的路,是苦受和乐受。苦受是唯一的,是思维衍生状态才有,所有思维衍生状态全部处于苦受中,只是苦受的轻重不一样,乐受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也就是说你现在坐下来,你在练气功,你练气功的目的是什么,你想得到这种乐,不断向上走,沿着这个乐向上走。但这种乐是不稳定的,因为在这个思维状态的,气功都是在这个思维状态的。也就是这个气,在这个状态的,所以说你要继续向上走的话,你可以设置观察其它的方法,通过其它的乐。总之是沿着乐受的路向上走,一步一步引导,达到高级状态,这是乐受阶段。
另一条路就是物质的路,就是你走的气功的路。物质分为很多状态的,我们现在这种沙发和桌子这种固态的物质,那是最低层次的。然后向上一个层次就是气态的,气态的物质它能形成这些固态的物质,就像水能形成冰一样,气就相当于水,水形成冰,也就是说你将来会通过这种气得到一种神通,也就能自由变化一些物体。就像西游记上这种变化一样,它是因为气能形成这些物质,所以你现在就是在气上用功,气也是一个低层次的。
师兄:你看你说的这些物质,这些东西,我感觉很陌生。我所修的就是打坐,把宇宙中的能量集中到一起,专注,通过专注,集中这些能量,最后能达到自身的一种能量,一说这些物质,感觉脑袋一下就转个弯。
老师:对,慢慢就接受了,就是一种物质,物质在更高层次上就是光,然后再到了思维根本状态就是非物质状态,这下面全部都是物质状态,然后逐渐逐渐进入咱们说的一种能量状态,非物质状态,所以这是物质这条路。然后再说你说的那个能量,能量就把它定义为一种物质,然后你就是吸收这种能量,但是量子力学说的,所有物质都是因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关系确立之后才形成,也就是物质和思维是一体的,没有心外之物,没有物外之心,所以所有吸收能量的说法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心理学用的,它起到一个作用就是能让你达到静,你觉得把这个浊气排出去了,能量吸进来了,然后你觉得一种乐,平静美好,是一种心理的暗示,起到这样一个作用,但是这种吸收能量的说法,它容易增加你的身见,增加身见就是你认为身体就是自己,最终就导致这样一个观点。但是身体它属于一种物质,物质是一个错觉,身体丝毫不是自己。
所以这就是,所有走的路你必须了解哪些状态,哪些思维路线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然后你才能沿着这些线去走。如果没有这些线的话,是不可能去证的,这些线会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所以就是,你走的路一定是沿着这些线去走,一定是沿着这些线,也就是如果没有这些贯穿的特征的话,人是不可能实证的,必须沿着这个路线去走。沿着这些线,你选择哪一条线,你就选择哪一条线去走。
然后再看修行路线那个图,然后这一个,你的实证,也就是解决生死问题,然后你去练功,走的路就两条路,一条路是身体,从身体上走,一条路就是从心上走,从思维上走,只有这两条路。因为这个世界就分为心和物,按一般人的观念就是心物对立的,这个世界只分为心和物两种境界,所以你的路只有两条,一条就从身体上走,一条是从思维上走。从身体上走,就是一步一步,先有这种暖,在刚开始这种乐坐状态的暖,在这个状态的暖往往伴随着气机的反应。然后再向上,逐渐达到酥暖,酥暖比你练气功的这个气机的反应高一个层次。然后再向上,达到意生身,这是从身体这种物质状态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然后就是从思维上走,心上走,心上走是两种方法。一种是观外景,设置一个心外的所缘就是观树叶飘落啊,水滴滴落。另一种是直接观心,从思维上走。这几种方法,一个也是从物质境界,但是心外的物质,一个就是心上走。就这样可以达到定中,这个是定中。然后从这个地方,回归思维根本状态,达到另一个思维状态,思维根本状态,这个是最根本的,这个是能自主的。这种状态不能自主,这种状态也会退失。也就是这条路它也有一个退失过程,这种状态还有一个退失过程,无法控制,只有这个状态是唯一能够自主的,你有自主决定权,你想出来就出来,不想出来就不让他出,但其它状态通通不行,通通没法出。还有一个是思维的划分,在这个地方就是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他就是一种红色的,淡红色的,慢慢慢慢到这个地方是绿色和蓝色的,这个整个过程是绿色和蓝色的,绿色代表静,蓝色代表专注,颜色调整一下,然后发到群里(师兄:好)。所以先把这两个图下载下来,下载下来回去天天这样看,思考,不懂的问师兄,她都了解,xx在咱们这里相当于是老师了。然后先要把路了解了,了解透彻了再去打坐,不用急的,整个路明晰了之后,打坐是非常快的。为什么打坐非常快,因为你本来就有那种定力,这种定力根本不是练的,而是你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慢慢慢慢把这种功能诱导出来的。这按过去的人说的一句话就是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也就是说咱们之所以能成功,因为它本来就有,所以咱们不断地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发现、证到那个状态。
师兄:XX师兄有一个问题。(递的纸条)
老师:(读纸条上的内容,听不清)只要当下觉知就行。辨别就是思维,展开联想了,一切辨别都是错误的,因为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然后是不是不需要辨别,这是各说各的,社会上的人只要保持这种觉知就行,心不向外看,练这个观法,心不向外看,向内看,因为学佛的根本目的是向内看,真正的修行人是不见世间过错的,就向内看就可以。然后还有第三个层次,就是将来证到如来藏之后,这些都是如来藏状态的一种表现,都是执着力的表现,咱们都是在苦受中的,即使是善也是在苦受中的。因为世间的乐,世间的那种追求,都是一种苦受的结果,追求的那种乐,全部是建立在执着心的基础上。
师兄:就是刚才我那个观外景的问题,因为我选择就是一片山,我选择的时候一个依据是我喜欢,我心里面观的时候升起一种喜悦,让我喜欢看,我觉得这个依据应该没有,另外一个就是你说的猎奇,应用这个猎奇心理。
老师:喜欢就是猎奇,但是这种喜欢是一种连续性的。因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你的喜欢往往建立在动态的,连续的基础上的,一个静态的境界很快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对于动态的境界,他会不断地寻找,不断地猎奇,所以能保持一种连贯性。也就是现在是一个动态的猎奇,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猎奇。
师兄:我感觉我对我的状态可能描述的不是很清楚,我觉得老师您说的是,但是我的问题我感觉是在哪里呢,我在观的时候我感觉观不清楚,因为景象虽然出现了,但是不是很清楚。然后我就是想静静的去看清楚的时候,就观清楚的时候,好像又是作意了,然后其它景象就出来了,但是一会其它景象就模糊了,然后一直感觉这个景象观不清楚。
老师:景象你刚开始观它的整体,整体它的美好,清静,因为第一个阶段是形成静的。先观整体,你不用去直接观心。直接就观某一点,你观某一点是专注,专注把这个静打破根本观不住了,马上就又走神。先观境界的整体,体验它的美好,然后形成静,静形成了,逐渐逐渐再去观局部。
师兄:那我的问题应该就是在这个地方。
老师:对,因为你一旦观专注就把那个基础打破了,静马上打破了,很快就散乱。
师兄:是这样子的。就我一想观清楚的时候,就想去仔细的去想嘛,但一想,这个景象,什么念头啊,都会过来。
老师:对,所以就像催眠师的暗示一样,他都是先观一些整体的境界,森林、平原、草原,观这样的大的场景,观整体,这样得到一个静。只要你是观整体的,就会得到静。然后你要观局部,在往微细处观的时候,也就你说的,想向清晰处观,那么这就是专注,专注就把那个静打破了,那马上就散乱。
师兄:我就知道和那个用还是两码事。
老师:对,这需要体验。
师兄:这个听过好多遍了,但是用的时候还是……
老师:对,需要体验的,你发现你的专注把静打破了,那你马上放弃,再去观整体,它需要来来回回几个过程。也就是一专注,它马上那个景,观不住,观不住再观整体,等静形成了,然后再观专注,专注之后一观,又把它打破了,打破再观整体。就这样反反复复的在这个静和专注之间来来回回来来回回,逐渐逐渐这个专注就培养起了,它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慢慢体验,体验长了就体验出来了。
师兄:有些东西是在实践中体验的,不是你一下就懂。
师兄:对,一下子你不可能全部清楚的,我在这边也是,我刚开始也不懂,然后来这大概一个月了,才把老师这个理论搞清楚。
师兄:这些东西所有的都是,你看老师说的东西和我那个佛友聊天的时候学到了打坐,语言都是比较通俗那种,像老师这个物质和思维,就是意思不一样,是重新换个方式。
师兄:我也是在里面听他们讲了好多次,然后自己看,才慢慢接受了这个。
师兄:自然而然的。
师兄:对对,像之前我接触道家的嘛,知道的很多词都是道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