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我们知道,佛陀在讲课时,针对听课者层次的参差不齐,有时讲了义,有时讲不了义,有时圆说,有时权说。这就导致我们今天的佛教界,许多学佛人,尤其是居士,往往以佛经上某些不了义的权巧说法作为学佛的根本,导致学佛学得很艰难,进步不大。六祖大师的《坛经》则完全是直指真心,因而不会让你走弯路,但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尤其是重视解悟而不重视证悟的修行者,往往不解其意,抓不住《坛经》的关键之处。我们在这里把学者比较容易忽略的一些内容略作解释,以供参考,学者最好在实证中加以验证,如果仍然仅仅在于解悟,则必徒逞口舌,落于口舌,于生死大事,毫无意义。
文中讲到: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在这里的不思善恶,并不是不知道善恶,要知道我们的如来藏真心,对六道轮回中的善恶清清楚楚,也就是说,诸佛并不是善恶不分的,而是“能善分别诸法相”,诸佛对善恶之相清清楚楚,与常人不同的是诸佛对善恶之境能够“于第一义而不动”,也就是对善不会生“喜欢”的执着,对恶也不会生“厌恶”的执着,这里的思就是执着的意思,我们凡人就是整天在思善思恶,见善生欢喜,见恶则反感。诸佛与我们相反,他们对善,也知道凡夫会喜欢,但他们却无法喜欢,不是不想喜欢,而是不能够,没有这种喜欢的能力,这时候想喜欢也是不可能的,而不是刻意不喜欢,去压制那种偷偷地喜欢,同样的,对恶,如来藏想愤怒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们如来藏的真实情况,我们的如来藏真心,完全失去了那种分别执着的能力,没有那种能力,但并不等于不知道,恰恰相反,如来藏对于一切法相都是清清楚楚的。我们学佛人往往从字面上解释不思善不思恶,在生活中变得像石头一样死灰一片,麻木不仁,失去了生动活泼,不再生龙活虎,其实真得道人是非常聪敏的,因为我们的如来藏是充满智慧的,远远比你现在聪明得多。这一点等证入如来藏就知道了,所以学佛一定要证悟,不要解悟,靠解悟永远不见大道,不会大机大用。
针对卧轮禅师的“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六祖大师教我们“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这一点儿对我们今天的佛教界意义尤其巨大。我们今天的佛教界,有不少人把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错误的当成了如来藏,因而努力地断念,想保持念头之间的那种短暂无念的清明状态,心里不由自主的悄然升起一种“无念”的断念思想,压制念头不起,其实这是用“无念”这种念头代替了其他念头,是用一念带万念的禅定状态,还不是如来藏。这和某些人的求“静”思想是同一个错误,他们用“静”这种妄念代替其他念头,好像无念,其实并不是真的无念,只不过是念头的单一化和隐蔽化罢了。关于念头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如来藏,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因为许多人并没有证入如来藏,如果不加以详细论证,恐怕学者不能真正理解:
虽然念头与念头之间那种无念的清明还是路上风光, 但在另一方面,修行者能证见念头之间的距离,的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虽然这里还不是如来藏,还不是目的地,但是这里与如来藏仅仅只是一纸之隔,一步之遥。因为到了这个地方,对于开悟的要求来说,定力已经完全具备,所不足的仅仅在于观法有问题,他没有按照佛陀教我们的“观心”方法去观,也可以说他把“观心”错误地理解为“观念头”“断念头”。那么到了这个地方怎样才能进一步证入如来藏呢?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恰到好处的外缘,比如驴叫、竹响等等,这些东西能够打破此时那种禅定的心一境性,使他立刻由大死变成了大活,证入如来藏。另一种方法就是观心,一定是观心,而不是观念头,具体来说就是与如来藏的大悲心相应,用观“无我”的观法让自己住于大悲心,不要管念头,就让它自生自灭,你完全住于深深的大慈悲里。就这样,你便很顺利很自然地证入如来藏。到了如来藏你就会发现,如来藏是思想非常活跃的,但绝对没有念头。而当你从如来藏出来,你会必然的先有心动,然后才产生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念头,一定是一对一对的分别对立的,而且其中一个有指向如来藏的作用,而另一个恰好与之相反,有背向如来藏的离心力作用。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念头和思想完全是两回事,原来我们一直都活错了。这时候你才会真正理解六祖大师的无念和不断百思想,你才会发自内心的佩服六祖大师的伟大。
这里的心动,是学者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那两个和尚为什么会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那是因为执着,而执着的产生是因为心动。心动决不是念头的出现叫心动,而是我们从如来藏出来时那种突然出现的极强的执着的心力。能够证到心动,说明行者已经证入如来藏,因为心动是如来藏和妄心的分界点,心动是一切妄心产生的基础。正因为如此,那两个和尚一听到六祖大师说心动就马上肃然起敬,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那两个和尚其实也是功夫很了得的,要不然不可能听得懂的。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神秀和慧能各做一诗以应付五祖的考试。这两首诗反映了两种修行观念,其修行结果大相径庭,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殊途同归,明白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修行尤有指导意义。
神秀的诗指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说明他认为如来藏是可以被污染的,修行的目的就是除去污染。我们今天的佛教界有两种修行情况和神秀走的是同一条路。第一种就是没有禅定功夫的散心修行人,这些人居士占大多数。他们认为只要看破放下就是如来藏。如果是这样,那么古今中外那么多贤哲就都可以成佛了,因为他们看破放下的功夫远非一般人可比,但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佛呢?第二种是有一定禅定功夫的人,其中专业修行人占大多数。这些人因为有一定禅定功夫,所以轻而易举就能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于是他认为念头之间那段无念的清明状态就是如来藏,但他不知道那段清明还有执着的心力存在着,而这种执着的心力才是念头产生的根本动力。这就像传送带,传送带上一个物体(念头)过去了,下一个物体(念头)还没有来,但这时候传送带(执着的心力)还在运动,因此物体迟早还要被送过来的,虽然你的禅定功夫很好,能让物体(念头)暂时不被送过来,但随着你的禅定功夫的丧失,念头肯定还要来。这种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无法克服的情况,经历了这种无法克服的苦恼,所以,他会告诉自己的徒弟:要对境练心,把心练纯熟就好了。我们知道,心分为妄心和真心,妄心本空,因而不需要练,很显然他所说的练心指的是练真心,他认为真心是练出来的,换句话说,他认为真理是创造出来的,很显然这是错误的,因为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以上这两种人犯的错误和神秀是一样的,他们错误的把第六识当作了如来藏,因而整天在压制念头,在念头上做功夫,他们不知道念头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学佛学得很累,终其一生,徒然一生。
我们再来看慧能,他的诗尤其是他在五祖开示后连说的那几个“何其”,说明他已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如来藏是清净无染的,是一丝不挂的,根本不会受到任何染污,因此修行只要证悟到真心便可归家稳坐。至于那染污的妄心,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因为那是因缘所生法,根本没必要用拳头打虚空。
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错误的实践,因而也必然导出错误的结果。许多修行人因为错误的把第六识当作了如来藏,盲目地认为只要处处看破,时时放下就能得到根本解脱。因此整天在那里做世智辩聪的看破放下功夫,结果因为没有在根本问题也就是在执着力上下功夫,反而用执着的心力非常执着的去放下执着,结果是看不破放不下,总在那里忏悔自责。有时候生怕别人说自己看不破放不下,因而往往还要自欺欺人地装出一副很看得破很放得下的样子,反而显得麻木不仁和不负责任,有的甚至精神漠然,神情恍惚,魂不守舍,临命终时更是放不下,于是别的有着同样修行病的人就说他:你怎么搞的,都是老修行了,修行了一辈子结果还放不下。好像他能放得下。这些老修行人实在是太冤枉了,因为他们学得何其虔诚。自己那一丁点儿退休金,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到处供养,经常放生,还要拖着垂暮之躯,奔走于壮丽道场。功课从来不敢马虎,作人从来战战兢兢,天天象狱警一样把自己的心不徇私情地关禁闭,学佛真的太累了,太难了,怎么就体会不到常乐我净,是假的吧?
反过来,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正确实践,必然会结出累累硕果。证悟到自己真心的人,比如广钦老和尚,整天乐呵呵的,时不时地逗你生气,你生气的样子真好玩,有时候他自己还要特意学人生气,能生气真的是一种很了不起的特异功能。人们不是有妄心吗?妄心好啊,你看世人爱得死去活来,恨得天昏地暗,气得飞沙走石,啥时候咱也学学,学人哭,学人笑,学人骂来学人闹,《华严经》真的没有假说,这娑婆世界还真的是一真法界,看来这烦恼还真的是菩提,佛教这玩意儿是挺好玩的。
我们从如来藏出来,重新回到烦恼中的时候,会有一种明显的执着心力的发动,无住指的就是没有这种执着的心力,那当然就是如来藏了。念头是在执着心力发动后产生的,因此,无念指的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没有念头,但却有思想。我们生活在烦恼中的人,因为有执著心力的缘故,每当我们想什么,在我们的心里就会产生相应的形象,比如想大海,心中就会产生大海的形象,这时候他心通的人立刻就能看到你心中大海的形象,从而知道你在想大海。《瑜伽师地论》把这称为“相想”,就是因为这种想能产生像。而如来藏虽然有思想,但因为没有执著,所以不会产生像,这样建立在心动基础上的凡夫的他心通就看不到你在想什么。比如慧忠国师证入如来藏后,大耳藏就看不到慧忠国师此时在想什么。这说明大耳藏还是野狐禅,还是凡夫。由此可以看出,无相并不是没有眼前的山河大地,而是没有相想,也就是没有执著的妄念,那当然是如来藏了。因此,无住、无念、无相指的是如来藏的特点,而不是刻意去无住无念无相,只要证入如来藏,立刻就无住无念无相。
六祖大师为我们净土宗学人指出了一条通往极乐净土的大道。文中写道“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证入无念,立刻就见弥陀。事实的确是这样,只要证入无念,立刻就能见到弥陀的圆满报身,弥陀佛还会对你莞尔一笑。那是千真万确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你现在想象的木呆呆的神样。他那样悠然地来回踱着步,充满智慧的脸庞,比任何一个教授还要教授,他是那样的精神矍铄,是那样的慈悲,那不可思议的相貌,即使你到大街上找遍来来往往成千上万的男人,也绝对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比得上他的百分之一,什么帅哥美男,都是丑八怪。六祖大师的慈悲,为我们指出了这个通往极乐的大道,我们只要努力,再加上方法得当,一定能在三个月内亲证无念,亲见弥陀,绝对不是什么难事。见弥陀,登极乐,是活着到的,活着就一定能有确凿无疑的把握性,不是等死,不是死了才能到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是最有决定性的,死后恍恍惚惚,就像做梦,活着如果没有把握性,死后能有多大的可能呢?所以要按照六祖大师的教导来做。有人说慧能是禅宗的大师,不是我们净土宗的。难道佛还分派吗?还分为禅宗的佛,净土宗的佛吗?因此,六祖大师既是禅宗的祖师,也是净土宗的祖师,因为他给我们净土学人指出了一条登极乐拜弥陀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