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解坛经

解《坛经》

《坛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我们知道,佛陀在讲课时,针对听课者层次的参差不齐,有时讲了义,有时讲不了义,有时圆说,有时权说。这就导致我们今天的佛教界,许多学佛人,尤其是居士,往往以佛经上某些不了义的权巧说法作为学佛的根本,导致学佛学得很艰难,进步不大。六祖大师的《坛经》则完全是直指真心,因而不会让你走弯路,但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尤其是重视解悟而不重视证悟的修行者,往往不解其意,抓不住《坛经》的关键之处。我们在这里把学者比较容易忽略的一些内容略作解释,以供参考,学者最好在实证中加以验证,如果仍然仅仅在于解悟,则必徒逞口舌,落于口舌,于生死大事,毫无意义。

一、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文中讲到: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在这里的不思善恶,并不是不知道善恶,要知道我们的如来藏真心,对六道轮回中的善恶清清楚楚,也就是说,诸佛并不是善恶不分的,而是“能善分别诸法相”,诸佛对善恶之相清清楚楚,与常人不同的是诸佛对善恶之境能够“于第一义而不动”,也就是对善不会生“喜欢”的执着,对恶也不会生“厌恶”的执着,这里的思就是执着的意思,我们凡人就是整天在思善思恶,见善生欢喜,见恶则反感。诸佛与我们相反,他们对善,也知道凡夫会喜欢,但他们却无法喜欢,不是不想喜欢,而是不能够,没有这种喜欢的能力,这时候想喜欢也是不可能的,而不是刻意不喜欢,去压制那种偷偷地喜欢,同样的,对恶,如来藏想愤怒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们如来藏的真实情况,我们的如来藏真心,完全失去了那种分别执着的能力,没有那种能力,但并不等于不知道,恰恰相反,如来藏对于一切法相都是清清楚楚的。我们学佛人往往从字面上解释不思善不思恶,在生活中变得像石头一样死灰一片,麻木不仁,失去了生动活泼,不再生龙活虎,其实真得道人是非常聪敏的,因为我们的如来藏是充满智慧的,远远比你现在聪明得多。这一点等证入如来藏就知道了,所以学佛一定要证悟,不要解悟,靠解悟永远不见大道,不会大机大用。

二、“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

针对卧轮禅师的“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六祖大师教我们“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这一点儿对我们今天的佛教界意义尤其巨大。我们今天的佛教界,有不少人把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错误的当成了如来藏,因而努力地断念,想保持念头之间的那种短暂无念的清明状态,心里不由自主的悄然升起一种“无念”的断念思想,压制念头不起,其实这是用“无念”这种念头代替了其他念头,是用一念带万念的禅定状态,还不是如来藏。这和某些人的求“静”思想是同一个错误,他们用“静”这种妄念代替其他念头,好像无念,其实并不是真的无念,只不过是念头的单一化和隐蔽化罢了。关于念头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如来藏,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因为许多人并没有证入如来藏,如果不加以详细论证,恐怕学者不能真正理解:

  1. 这里不能常住。我们知道如来藏真心是能够常住的,也就是说你想不出来就可以永远不出来。但念头之间的距离还不行,到了一定时候你就不得不再次产生念头,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断掉念头,你只不过是用“无念”这个念头压制了其他念头,但你不可能永远压制,总有一天这种禅定功夫会自然退失的。而如来藏则恰恰相反,你想产生念头都是不可能的,要不然你可以试试,就知道那是怎样的不容易,比你当初想开悟还要难得多,所以唯识学说菩萨要刻意保留一丝烦恼以作为从如来藏出来时的所缘。
  2. 这里是“死水不藏龙”。因为这里事实上是一念带万念的禅定状态,因而不活泼,没有智慧。如来藏不是这样,如来藏是很活泼的。在这里你只能傻呼呼的整天在那里保持“无念”这个念头。
  3. 这里不可能断法执。我们的如来藏不仅断我执,而且断法执,能够做到能所双亡。这里则不行,到时候你就可以发现,在这里你是绝对不可能做到能所双亡的。不仅如此,这里其实连我执也断不了,只不过因为这里的我执比较细微,另一方面,修行者此时一门心思一腔热血完全用在了“无念”这个妄念上,因而不容易觉察到那细微的我执。
  4. 当你看到念头之间距离的时候,此时你是有所缘的。你可以仔细观一下,你是不是在等待下一个念头的出现,或者你心中有一种希望,那就是希望念头不要再出现,这些也是妄念,也是所缘。还有的人说自己这时候任由念头生灭,不随念。但是要知道,当你心里有这一念“不随”的时候,你已经有所缘了。就像许多学佛人常说的“看破”“放下”等,那是因为没看破没放下,才有所作意的。如果真的心无一尘,那就绝对不会有此作意。因此,尽管你告诫自己要不随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你此时已经有所沾染有所缘了。有所缘就不是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是没有所缘的,是历历孤明的,是想产生念头都不可能的。
  5. 念头之间的距离不是如来藏,这一点也可以用他心通来勘验。他心通是一种比较容易证得的神通,稍有禅定功夫的人就可以证得。我们知道,如来藏是无相的,那种建立在禅定基础上的他心通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当你住于真心时,他心通的人此时无论如何不知道你之所在。但是,对于那些住于念头之间距离的人,你也用他心通看一下,你就会发现,此时的他,处于一种狐疑不定甚至有点儿焦躁的状态,因为他此时心还处于一种难以常住的寻思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野狐禅。为什么不说是野猪禅、野狼禅?因为狐狸天生多疑,与住于此地的禅修者的心理相貌正好相符合。历史上有一个公案可资参考,那就是慧忠国师勘破大耳藏野狐禅的公案。
  6. 我们再从禅师们的教学方法来看。举例来说,你到一位禅师那里,他问你“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答道“我是从上海来的。”禅师就问你“上海到南京距离有多少桶?”这一问就让你当下处于一种短暂的无念状态,你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距离哪有按桶来计算的 。禅师的目的就是要斩断你的意识的相续性。我们知道,如来藏是大悲心,大悲心能产生根本大定,而这种根本大定是无念的。佛法的目的就是相应,与如来藏相应从而证入如来藏。因此,有的法门与大悲心相应,教你修大悲;有的法门与定相应 ,教你修禅定;有的法门与无念相应,教你修无念,比如禅师这里的目的就是用一种凌厉的方法让你刹那间断掉念头的相续性,从而让你体会无念,体会念头之间的距离。这和你禅定中看到的念头之间的距离完全是一样的,只不过你在禅定中见到的念头之间的距离更长一点儿更稳定一些罢了。以上这一切法门,虽然都与如来藏相应,但毕竟不是如来藏,仅仅只是相似罢了,仅仅只是如来藏无门之门,让你有一个下手的地方。所以不能把这里当做了究竟,整天在那里故弄玄虚,以致止步不前。
  7. 如果你的师父告诉你念头之间的距离(无念)就是如来藏,那么他肯定会接着告诉你平时在生活中要历境练心,就是让你保持那种无念,不要动心,要在座上观,座下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念头之间的距离 不是如来藏,因为如来藏真心根本不会起念头,根本无心可动,说保持都是多余的,实在是想动心都是不可能的。就拿对境来说,举一个例子,我们看到别人在吵架,那种认为“念头之间距离是真我”的人会说这时候要保持不生气,要放下。而那种证入如来藏的人则不这样,在他眼里社会上的人们就是在演戏,因为他们竟然还能心动,还能生气,能生气实在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本事,简直就是特异功能。要知道真心是无修的,如果有一丝一毫修的意思,那就是根本错误。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无修,因为如来藏不动不摇,无增无减。我们举一个公案:梁武帝为了考试宝志公和另一位高僧功夫如何,就让他们和一群宫女在游泳池里脱光衣服同泳同戏,没多长时间,那位高僧就心神大乱,匆匆忙忙爬上来,而宝志公照样在那里游戏,因为他根本无心可动。一个人如果住于如来藏,你就是让一百个俊美绝色的异性在他面前脱光衣服挑逗他,他也绝对不会动心,因为根本无心可动,更何谈要练心,要保持不动,这些都是无稽之谈,都是闲家具。如来藏根本不需要这些,如来藏完全是一片天真,任运腾腾。真理不是修来的,凡是练成的东西如果不练肯定会失去的。如来藏因为不是炼成的,所以是永恒的,是不会失去的。

虽然念头与念头之间那种无念的清明还是路上风光, 但在另一方面,修行者能证见念头之间的距离,的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虽然这里还不是如来藏,还不是目的地,但是这里与如来藏仅仅只是一纸之隔,一步之遥。因为到了这个地方,对于开悟的要求来说,定力已经完全具备,所不足的仅仅在于观法有问题,他没有按照佛陀教我们的“观心”方法去观,也可以说他把“观心”错误地理解为“观念头”“断念头”。那么到了这个地方怎样才能进一步证入如来藏呢?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恰到好处的外缘,比如驴叫、竹响等等,这些东西能够打破此时那种禅定的心一境性,使他立刻由大死变成了大活,证入如来藏。另一种方法就是观心,一定是观心,而不是观念头,具体来说就是与如来藏的大悲心相应,用观“无我”的观法让自己住于大悲心,不要管念头,就让它自生自灭,你完全住于深深的大慈悲里。就这样,你便很顺利很自然地证入如来藏。到了如来藏你就会发现,如来藏是思想非常活跃的,但绝对没有念头。而当你从如来藏出来,你会必然的先有心动,然后才产生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念头,一定是一对一对的分别对立的,而且其中一个有指向如来藏的作用,而另一个恰好与之相反,有背向如来藏的离心力作用。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念头和思想完全是两回事,原来我们一直都活错了。这时候你才会真正理解六祖大师的无念和不断百思想,你才会发自内心的佩服六祖大师的伟大。

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

这里的心动,是学者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那两个和尚为什么会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那是因为执着,而执着的产生是因为心动。心动决不是念头的出现叫心动,而是我们从如来藏出来时那种突然出现的极强的执着的心力。能够证到心动,说明行者已经证入如来藏,因为心动是如来藏和妄心的分界点,心动是一切妄心产生的基础。正因为如此,那两个和尚一听到六祖大师说心动就马上肃然起敬,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那两个和尚其实也是功夫很了得的,要不然不可能听得懂的。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四、两首诗两条道路两种结果。

神秀和慧能各做一诗以应付五祖的考试。这两首诗反映了两种修行观念,其修行结果大相径庭,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殊途同归,明白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修行尤有指导意义。

神秀的诗指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说明他认为如来藏是可以被污染的,修行的目的就是除去污染。我们今天的佛教界有两种修行情况和神秀走的是同一条路。第一种就是没有禅定功夫的散心修行人,这些人居士占大多数。他们认为只要看破放下就是如来藏。如果是这样,那么古今中外那么多贤哲就都可以成佛了,因为他们看破放下的功夫远非一般人可比,但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佛呢?第二种是有一定禅定功夫的人,其中专业修行人占大多数。这些人因为有一定禅定功夫,所以轻而易举就能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于是他认为念头之间那段无念的清明状态就是如来藏,但他不知道那段清明还有执着的心力存在着,而这种执着的心力才是念头产生的根本动力。这就像传送带,传送带上一个物体(念头)过去了,下一个物体(念头)还没有来,但这时候传送带(执着的心力)还在运动,因此物体迟早还要被送过来的,虽然你的禅定功夫很好,能让物体(念头)暂时不被送过来,但随着你的禅定功夫的丧失,念头肯定还要来。这种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无法克服的情况,经历了这种无法克服的苦恼,所以,他会告诉自己的徒弟:要对境练心,把心练纯熟就好了。我们知道,心分为妄心和真心,妄心本空,因而不需要练,很显然他所说的练心指的是练真心,他认为真心是练出来的,换句话说,他认为真理是创造出来的,很显然这是错误的,因为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以上这两种人犯的错误和神秀是一样的,他们错误的把第六识当作了如来藏,因而整天在压制念头,在念头上做功夫,他们不知道念头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学佛学得很累,终其一生,徒然一生。

我们再来看慧能,他的诗尤其是他在五祖开示后连说的那几个“何其”,说明他已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如来藏是清净无染的,是一丝不挂的,根本不会受到任何染污,因此修行只要证悟到真心便可归家稳坐。至于那染污的妄心,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因为那是因缘所生法,根本没必要用拳头打虚空。

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错误的实践,因而也必然导出错误的结果。许多修行人因为错误的把第六识当作了如来藏,盲目地认为只要处处看破,时时放下就能得到根本解脱。因此整天在那里做世智辩聪的看破放下功夫,结果因为没有在根本问题也就是在执着力上下功夫,反而用执着的心力非常执着的去放下执着,结果是看不破放不下,总在那里忏悔自责。有时候生怕别人说自己看不破放不下,因而往往还要自欺欺人地装出一副很看得破很放得下的样子,反而显得麻木不仁和不负责任,有的甚至精神漠然,神情恍惚,魂不守舍,临命终时更是放不下,于是别的有着同样修行病的人就说他:你怎么搞的,都是老修行了,修行了一辈子结果还放不下。好像他能放得下。这些老修行人实在是太冤枉了,因为他们学得何其虔诚。自己那一丁点儿退休金,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到处供养,经常放生,还要拖着垂暮之躯,奔走于壮丽道场。功课从来不敢马虎,作人从来战战兢兢,天天象狱警一样把自己的心不徇私情地关禁闭,学佛真的太累了,太难了,怎么就体会不到常乐我净,是假的吧?

反过来,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正确实践,必然会结出累累硕果。证悟到自己真心的人,比如广钦老和尚,整天乐呵呵的,时不时地逗你生气,你生气的样子真好玩,有时候他自己还要特意学人生气,能生气真的是一种很了不起的特异功能。人们不是有妄心吗?妄心好啊,你看世人爱得死去活来,恨得天昏地暗,气得飞沙走石,啥时候咱也学学,学人哭,学人笑,学人骂来学人闹,《华严经》真的没有假说,这娑婆世界还真的是一真法界,看来这烦恼还真的是菩提,佛教这玩意儿是挺好玩的。

五、无住、无念、无相

我们从如来藏出来,重新回到烦恼中的时候,会有一种明显的执着心力的发动,无住指的就是没有这种执着的心力,那当然就是如来藏了。念头是在执着心力发动后产生的,因此,无念指的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没有念头,但却有思想。我们生活在烦恼中的人,因为有执著心力的缘故,每当我们想什么,在我们的心里就会产生相应的形象,比如想大海,心中就会产生大海的形象,这时候他心通的人立刻就能看到你心中大海的形象,从而知道你在想大海。《瑜伽师地论》把这称为“相想”,就是因为这种想能产生像。而如来藏虽然有思想,但因为没有执著,所以不会产生像,这样建立在心动基础上的凡夫的他心通就看不到你在想什么。比如慧忠国师证入如来藏后,大耳藏就看不到慧忠国师此时在想什么。这说明大耳藏还是野狐禅,还是凡夫。由此可以看出,无相并不是没有眼前的山河大地,而是没有相想,也就是没有执著的妄念,那当然是如来藏了。因此,无住、无念、无相指的是如来藏的特点,而不是刻意去无住无念无相,只要证入如来藏,立刻就无住无念无相。

六、《坛经》的弥陀净土思想

六祖大师为我们净土宗学人指出了一条通往极乐净土的大道。文中写道“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证入无念,立刻就见弥陀。事实的确是这样,只要证入无念,立刻就能见到弥陀的圆满报身,弥陀佛还会对你莞尔一笑。那是千真万确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你现在想象的木呆呆的神样。他那样悠然地来回踱着步,充满智慧的脸庞,比任何一个教授还要教授,他是那样的精神矍铄,是那样的慈悲,那不可思议的相貌,即使你到大街上找遍来来往往成千上万的男人,也绝对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比得上他的百分之一,什么帅哥美男,都是丑八怪。六祖大师的慈悲,为我们指出了这个通往极乐的大道,我们只要努力,再加上方法得当,一定能在三个月内亲证无念,亲见弥陀,绝对不是什么难事。见弥陀,登极乐,是活着到的,活着就一定能有确凿无疑的把握性,不是等死,不是死了才能到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是最有决定性的,死后恍恍惚惚,就像做梦,活着如果没有把握性,死后能有多大的可能呢?所以要按照六祖大师的教导来做。有人说慧能是禅宗的大师,不是我们净土宗的。难道佛还分派吗?还分为禅宗的佛,净土宗的佛吗?因此,六祖大师既是禅宗的祖师,也是净土宗的祖师,因为他给我们净土学人指出了一条登极乐拜弥陀的阳光大道。

解坛经.txt · 最后更改: 2016/11/06 22:50 由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