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西游解读1

西游略解1. 人物分析

《西游记》中唐僧凡夫俗胎,代表我们凡人,代表每一位修行人。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的,因此我们的修行需要解决身心两方面问题。《西游记》中的人物、事件等都是按照身心两方面修行需要和实证历程进行设置和展开论述的。

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身心两方面的修行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密切配合的,在实证中,我们既可以通过调整思维而调整物质,也可以通过调整物质而调整思维。

有形可见的物质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伴随着“选择性思维”的形成而同步形成。“选择性思维”是“执着心力”强化到一定程度后衍生出来的一种思维功能,由于“执着心力”波动性很大,因此“选择性思维”是一种波动很大的思维功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从思维角度讲,一切物质都是“执着心力”的表现形式、波动形式,都是不稳定的,因此从物质角度进行实证是很难操作的,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从物质角度进行实证,我们无法直达如来藏(根本状态),而且困难很多,可操作性不强。基于此,儒释道三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从思维(心)方面进行实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是最熟悉的,因此从思维方面进行实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更何况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思维是“根本状态”的一个特征,从思维方面进行实证是可以直达如来藏的。

直达如来藏(根本状态),这样我们就能从源头研究起,就能从根本上掌握“思维和物质的演变规律”。为了能够顺利地、准确无误地证入如来藏,我们必须研究我们当前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进行实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就像猿猴一样,因此《西游记》就用猴子(孙悟空)形象化地代表我们的心。孙悟空的“孙”其实是猢狲的狲,但百家姓没有这个狲,因此就用“孙”表示,这样更容易为习俗所接受,更容易把孙悟空所代表的思维功能理解为人,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

如果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进行分析,你会发现:我们平时的思维是一种在“有意识思维”主导下的思维活动,是“选择性注意”的高频活动现象。这种思维活动具有“选择”功能和“容易形成专注”两大特征,其“选择”功能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如来藏是没有这种功能的,因此为了证入如来藏,这种选择功能我们必须在实证中予以戒除。《西游记》用猪八戒代表“选择”功能,更为准确地说是用“猪”代表选择功能,用“八戒”表示要戒除这种功能,二者合在一起就成了“猪八戒”这个名字。

把“选择”功能分配给了猪八戒,这样自然就把“容易形成专注”这个功能留给了孙悟空。要想证入如来藏就必须培养高度专注的专注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专注并不是“有意识专注”,并不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的专注,而是与如来藏相应的专注,是“潜意识专注”。如来藏具有空洞洞的心境,“空”是如来藏的一大特征,与如来藏“空”这个特征相应就是“悟空”。由此可见,虽然《西游记》用猢狲(猿猴)代表我们的心,但这里的心指的却是与如来藏相应的心,是“悟空”的心,是“潜意识专注”的心,而不是攀缘的心,因此在“孙”后面必须加上“悟空”二字加以界定,这样就形成了“孙悟空”这个名字。

八戒代表“选择”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悟空所代表的功能)总是在“选择性思维”作用下奔波于外,《西游记》里悟空的出走每每总是因为八戒的鼓噪正是这个原因,因此孙悟空又称作孙外公。只有当孙外公不再奔波于外,而相反地能够紧紧跟随唐僧,这时候才能获得成功。

以上是从思维角度认识孙外公,孙悟空的这个“外公”称号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外来的主人公”。“外来的主人公”这个称号意味着:

一 我们现在的思维不是主人公;

二 主人公在外不在内,也就是不在体内。

这两个问题都是道家对生命科学、对自我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两个问题呢?我们要知道这里的“外”指的是身体外的虚空。“虚空”是一种高级物质,与这种高级物质对应的是高级思维状态,高级物质和高级思维状态具有更强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我们只有证入这种状态才能获得生命的自由和自主,因此道家认为这种状态才是真正的自我,只有与这种状态相应并证入这种状态,才能解决生命问题。基于此,道家认为主人公在外不在内,我们在实证中要与外在的这个虚空相应,要安住于这种虚空状态,要一路还虚,让这个虚空做我们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在修行中获得成功。

然而事实上外面的这个虚空也是一种物质,而物质都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波动性非常大,不稳定,难以自主,更为重要的是“虚空”也是由如来藏生成的,因此如来藏才是真正的自我。

如来藏是根本状态,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是由如来藏生成的,含有如来藏成分,这一点就像浪花含有海水的成分一样。浪花就是海水,我们当前这种状态就是自我。由此可见,要想认识自我,要想获得生命的自由和自主,我们只需研究当前这种状态就可以了。通过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和物质状态的研究,我们将认识更为高级的物质状态甚至如来藏,这样我们就不仅能够获得思维方面的自由和自主,同样将获得物质方面的自由和自主,最终彻底实现生命的洒脱自在。

既然孙悟空所代表的思维功能是与如来藏相应的,这样修行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孙悟空肩上,因此《西游记》中离开了孙悟空就处处受磨难,无法成功;同时也只有孙悟空能够成佛,其他人是不能成佛的。注意这里的其他人并不包括唐僧,因为唐僧代表的是所有思维功能,代表的是我们凡人。正因为唐僧代表我们凡人所具有的包括孙悟空在内的一切思维功能,因此唐僧最终也成佛。

怎样理解唐僧的成佛和孙悟空的成佛呢?

根据“条件论”,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是由如来藏生成的,因此含有如来藏的基本功能,古人云“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孙悟空所具有的思维功能正是如来藏在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的展现,只要我们能够经常发现和安住于孙悟空所代表的思维功能,就能直接证入如来藏。这种方法正是禅宗的方法,因此孙悟空的成佛之路其实是禅宗的修行之路,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种修行方法。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由灵石生成,“石”者“金”也,灵石乃纯金之别名,纯金即八卦之“乾卦”,“乾”者“天”也,代表先天,暗示孙悟空是先天而成,是由如来藏生成,可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从道家的角度来讲,孙悟空的修行属于“童体修真”,灵石所生,先天禀赋深厚,极易成功。与之相反,唐僧就是“破体修真”了,受身体影响太大,受当前思维状态各种功能的影响太大,受猪八戒影响太大,因此修行之路极为艰险,障碍重重,《西游记》用九九八十一难代表其艰辛程度。“九”为最大,在《西游记》中代表最难,九九就是难上加难。不过从太极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困难的时候会产生向对立方转化的因素,因此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容易突破和最接近成功的时候,不经历最大磨难是无法获得最大成功的,唐僧所经历的每一次巨大灾难都伴随着巨大进步。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到处攀缘,这种思维现象属于心理学中的显意识,属于思维本体学中“选择性注意”的高频活动状态。这种思维功能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主导功能,《西游记》用孙悟空、猪八戒代表这种主导思维功能。这样能够更为直观、更为形象地告诉我们哪些思维现象是需要保留和深化的,哪些思维现象是需要警惕和戒除的。

《西游记》把这种主导思维功能分属于孙悟空和猪八戒是基于实证需要。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最终的实证结果也是要形成“潜意识专注”,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和尊重潜意识运作规律,必须按照潜意识运作规律进行实证。潜意识是按照暗示进行运作的,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我们会对他们的形象产生差异性很大的审美观。爱与憎的鲜明对比能够使潜意识自动运作,能够使潜意识自动保留和深化孙悟空所代表的功能,自动警戒和破除猪八戒所代表的功能。这样就能使实证自动进行,从而极大地降低实证难度,提高实证效率。

道家用“元神”命名孙悟空,用“识神”命名猪八戒,“元”者本来也,寓意先天,我们要依靠它进行修行;后天所得谓之“识”,后天指的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因此“识神”代表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思维功能。我们只有破除了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思维功能才能脱离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才能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因此“识神”所代表的功能是需要破除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家和佛家在修行中,不约而同地把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主导思维功能进行了分解,分解为先天功能和衍生功能,分解为需要保留和需要破除这两个部分,这样更容易掌握,更具有可操作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处于运动状态,即使在所谓的“静”中,我们也是不断使用身体,这是不利于修行的,因为“动”就是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是和“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对应的,是和意识对应的。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必须形成“潜意识专注”,因此我们要首先进入真正的“静”中。“静”是一种潜意识状态,在“静”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形成“潜意识专注”。由此可见,“静”是基础,“静”是非常重要的,《西游记》用“沙僧”代表“静”。沙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假若没有沙僧,假若没有“静”,修行是无法进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共同代表“动”,沙僧代表“静”,这样就能动静结合,就能确保修行顺利进行。

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沙僧在实证中的重要性,否则实证是无法顺利进行的。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有“意识(显意识)”和“潜意识”两种思维现象,这两种思维现象是从高级思维状态的“潜意识专注”演变而来的,因此我们要想重新回归高级思维状态,就必须把“意识”和“潜意识”重新融合为“潜意识专注”,重新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实证,必须把当前的潜意识深化为“潜意识专注”。

沙僧所代表的“静”一种潜意识状态,它是由“动”向更为高级的“潜意识专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具有前后两个状态的基本特征,能够把前后两个状态紧密关联起来,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静”,要深入研究“静”,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静”这个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事实上,无论佛家和道家都是高度重视“静”的,比如:道家“无为”、“杳杳冥冥、混混沌沌”等都是对“静”的描述,佛教的“放下”等是从方法论角度谈“静”的。“静”具有很多层次、很多表现,在实证中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进入不同层次和不同状态的“静”中。道教和佛教对此有很多论述,我们要深入研究并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否则我们将为“静”所困,所谓“静是修行第一大忌”正是对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静”的警告。

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还有一大特征,那就是我们的思维呈现为“相续性”,能够像瀑布那样展开相续性运作,这就是“意识流”。很多人往往把这当做一个不好现象,这是不对的,因为一切思维现象都像浪花一样是如来藏所展现出来的一个功能,因而都是可以利用的。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这种相续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不为其所困,而能相反地充分利用它提高实证效率。相续性思维是对思维内容展开相续性运作,而思维内容是有很多特征的,比如“同学聚会”这种活动,具有“推理、情绪、声音、运动变化”等诸多特征,我们平时经常生活在推理和情绪化反应中,因此我们在回忆“同学聚会”这件事的时候,总是不断联想,逐渐进入丰富的情绪化反应中。由于“推理和情绪”是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特有的思维现象,因此只要我们使用这些现象,就必然无法脱离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必然无法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与之相反,“声音和运动变化”这种特征却是高级思维状态也具有的,因此我们在回忆“同学聚会”的时候,只要能够安住于这些特征,就能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比如:我们让自己的联想安住于“同学聚会”的慢动作状态,这样就能证入欲界定甚至禅定。

由此可见,相续性思维并不是不好,而是我们不会利用,我们总是只能使用“思维内容”所包含的当前思维状态的特征,这样就必然无法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使用“思维内容”所包含的高级思维状态的特征,那样我们就能在联想中、在走神中证入高级思维状态,比如:我们在心中联想某一电影,我们只联想这个电影的慢动作,唯一安住于“慢动作”这个特征,而把电影所包含的其他特征全部放弃,这样我们就能在联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证入定中。“时间”是相续性思维带给我们的最大法宝,相续性思维能够使时间大大延长,而我们的实证必须有时间保证,因此只要善于利用相续性思维,就能够解决“时间”问题。只要“时间”能够拉长,就能入定。“久坐生禅”,时间延长能够使潜意识自动深化为“潜意识专注”,这样我们就能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由此可见,我们要科学认识和灵活运用相续性思维进行实证,《西游记》正是这样警示我们的。意马虔虔,马是“意”的象征,俗话说“心猿意马”,《西游记》用白龙马象征“意”这种相续性思维。有了白龙马,唐僧去西天取经就容易多了,修行就容易多了。白龙马总是紧紧跟随唐僧,从而使实证时间能够拉长再拉长,这样潜意识就自动深化为“潜意识专注”,“意识和潜意识”就能自动重新融合为一体。

总之,《西游记》的人物设置都是富有深意的,我们要按照《西游记》的人物设置重新审视我们的修行,使自己能够正确实证、准确实证、高效实证,为此在这里把《西游记》相关原文摘录如下:

《西游记》第七回原文: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栓莫外寻。万象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对于《西游记》中人物的设置,我们还要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匹配这个角度进行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讲究五行配备。只有五行具足,科学搭配,才能顺利成功。《西游记》中的五个人就是按照“五行”原理进行设置的:

唐僧为部洲人,南方属火,故唐僧在五行中以“火”相配;

悟空为灵石所生,石者金也,故悟空五行属“金”;

沙僧主静,土为地,地性坤,坤主静,故沙僧为土。

龙为水中生物,故小白龙五行属“水”;

八戒惹事生非,与木之横逆相合,故八戒为木。

关于八戒的五行属性,有人认为八戒五行属水,依据是《西游记》在涉及八戒时曾提到“木母”这个称呼,于是他们认为“水生木”,水为木母,八戒应该五行属水而不是木。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够。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等理论是对事物的一种模型化研究,这种模型化研究建立在整体观基础上,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全息论。它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五行之中有五行,这种认识并不是把这个世界进行非黑即白地严格地绝对地对立式划分。

很显然,阴阳五行等模型化研究是从属于和服务于整体观的,这是因为模型中任何一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物质及现象都来源于如来藏(根本状态),而如来藏(根本状态)是源头,是不分阴阳五行的,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包含阴阳五行的。

应该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认识呢?我们可以从“体用”关系这个角度进行认识,如来藏是“体”,它所衍生出来的一切事物(相)皆是“用”,阴阳五行等模型是对“用”进行划分,是对“相”进行划分的,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划分是根据某一功能(特征)进行划分的。事物的功能(特征)是多样化的,而事物的“体”却是一致的,因此阴阳五行的模型化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必然存在交叉的,举例来说:《西游记》中对人物属性的划分是根据“修行需要”这个标准对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各种思维功能进行划分的,而这些思维功能(特征)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的,因此当我们从其他角度进行划分时,它们又分属于其他类别,这样就形成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五行之中有五行的现象。

这种建立在整体观基础上的模型化研究应用非常广,比如:中医学对药性的认识也是如此,中医学在认识“蛇”的药性时,认为蛇“形长为木,行曲属水”,具水木二性,因此蛇的药性分为水木两类。

由于《西游记》是一本指导修行的书,因此它对人物的设置是按照“修行需要”这个标准进行划分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我们的思维,要对我们的思维进行分类,然后才能进一步把这些思维现象(功能)框入模型中,这样就能按照模型所具有的规律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应用。八戒所代表的思维功能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散乱心,它总是干扰悟空所代表的思维功能。这种频繁干扰行为和“木性横逆”这个特性相似,因此八戒五行属木。当我们把八戒所代表的思维功能框入五行这个模型后,就可以按照这个模型所具有的规律进一步认识八戒所具有的功能。木由水生,水为木母,因此木含有水的功能。水主静,静是有利于修行的,因此八戒经过改造是有利于修行的,不能把八戒一棍子打死。《西游记》修行的过程其实是改造八戒的过程,把八戒改造过来了,修行也就成功了。基于此,《西游记》有关八戒的章节凡是使用“木母”这个称呼的地方,都是涉及其有利于修行的思维功能,而凡是使用“木”这个称呼时,都是讲其不利于修行的思维功能。

不仅八戒如此,小白龙也是这样。小白龙为龙马三太子,龙马即辰龙午马,辰为水,午为火,三为阳数,故小白龙虽为水,但同时具有火性,水火相迫,心性不稳,因此容易退失,甚至出现问题,烧殿上明珠,摘项下珠,皆表示功夫退失,小白龙被贬实为自己退失。每隔七天万剑穿身,实为“气机”周期性紊乱,在腹内攻冲走窜。

对八戒等五行属性的认识我们必须基于一个原则,那就是“对任何事物的模型化研究必须从属于和服从于详实化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必须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其五行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其五行属性,继而进一步按照五行运作规律推测和判断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

从对八戒和小白龙五行属性的认识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必须基于形成这种文化的思维方式。然而我们从小接受的是现代教育,而现代教育是一种西式化教育,我们所接受的思维方法是西方逻辑思维的分析方法,用这种思维方法所进行的研究无法深入到如来藏,无法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因此它对世界的认识是完全基于现象(相)的,这导致西方科学在对事物的分类方面是严格定性量化的,是截然分开的,石头就是石头,树木就是树木,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及时反思我们的思维,及时对我们自己进行深入剖析和重新认识,这一点在实证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所出现的错误,其根本原因就在我们自己,就在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正常的、正确的。

《西游记》不仅在人物设置方面是按照五行进行设置的,即使人物出场顺序也是按照五行进行安排的:

唐僧为南瞻部洲人,五行属火,火能生土,所以刚出发就掉进了土坑。土能生金,所以感来金星解除困厄。悟空灵石所生,石者金也,悟空五行属金,与金星同气相求,所以金星之后唐僧能够遇到悟空。唐僧属火,悟空属金,火克金,故唐僧能够收服悟空。悟空属金,金生水,所以惹出了小白龙(水)。悟空为心,马为意,心猿生意马,金生水,只能生不能克,所以悟空奈何不了小白龙,只能去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证果之人,悲心似海,为真水,与小白龙之水可以同类相召、同气相求,因此观音菩萨能够收服小白龙。小白龙来到唐僧身边后,由于小白龙属水,水能生木,而八戒属木,因此小白龙来后自然招来猪八戒。金克木,所以悟空能够收服猪八戒。木能生风,八戒来后就紧随着来了黄风怪。黄风怪是老鼠成精,老鼠在五行里面属水,金生水,所以悟空拿黄风怪没办法,只好去找灵吉菩萨。灵吉菩萨有飞龙宝杖,龙为辰土,土克水,故灵吉菩萨能够收服黄风怪。八戒属木,能克土,而沙僧属土,故八戒能够战胜沙僧。悟空属金,土生金,因此悟空不能战胜沙僧。土克水,故沙僧住于水中;水生木,故八戒能够水战。沙僧代表“静”,代表潜意识,八戒代表妄心,代表意识,在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意识总是破坏潜意识,因此八戒能够打败沙僧;然而沙僧的任务是调和悟空和八戒,不能屈从于任何一方,否则就不能起到调和作用,因此八戒收服不了沙僧。

西游解读1.txt · 最后更改: 2016/11/15 14:57 由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