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思维科学实证体系_一

思 维 科 学 实 证 体 系 (一)

———–基础部分:解除身体觉受

(is语音频道3591965交流活动资料整理)

物质和能量是互相转化的,物质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物质仅仅是人们的错觉。在思维的根本状态,心物是一体的,思维和原始能量是一体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的东西。正因为二者是一不是二,所以当其变化的时候是同时变化的,而不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不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不是谁生成谁的问题。因此,当能量进入衍生状态,也就是当能量进入物质状态,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时候,思维同时进入衍生状态;反之依然,二者是同步的,是不可分离的。所以,东方哲学指出:心生则种种法生。这似乎让人觉得好像是唯心主义。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东方哲学建立的基础是实证,也就是说用严格的实验为生产生活服务。但当时甚至今天的科技水平,还远远达不到高度发达,因而人类根本没有能力改变物质,根本没有能力让物质世界达到一个高的层次;如果科技能够高度发达,能够通过科技手段让物质世界一下子达到一个高的层次,那么很显然,思维同样会立刻达到一个高的层次,因为二者是一体的。到了那时候,人类提高思维层次就会变成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但到了那时候你可能又会说:物质产生思维。这同样也是错误的,因为严格的实证已经证实心物是一体的。

正是因为无法从改变物质世界下手,从而达到提高思维层次的目的,所以人类就从改变自己的思维状态下手,从而同样能够达到进入高层次物质状态也就是物质世界的目的。怎样改变自己的思维状态?千百年来,人类摸索出了一整套严密的可行的实证体系,这就是思维科学实证体系。

思维科学实证体系按照实证的切入点,分为两大体系:

  • 第一 直接从调整思维状态着手:这种方法需要建立在极其强烈的信愿上,同时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每个人、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因而并不普遍适合大多数人;
  • 第二 先从物质世界下手,然后进入调整思维状态:这里的从物质世界下手,当然同样不可能是改变外部的物质世界,而只能是改变身体这个小宇宙的觉受;因为心物一体,所以思维的衍生状态和身体的物质特性是一一对应的,只要能够改变身体这个物质体,让身体这种物质达到一定水平,这样就能让思维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当思维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也就是达到能够基本驾驭的层次,然后再在思维上下功夫,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思维提高到更加高级的层次;

以上两种方法,适合于从来没有回归过思维根本状态的实证人员。对于那些已经能够轻易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来说,他们是通过与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是与物质原始状态的特性相应的方法,回归根本状态的。

怎样改变身体这个物质体呢?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一 观手:目的是从点下手,以点带面,整体突破。

为什么要观手呢?身体的哪个部位最容易引起人的专注力,那里就是最佳突破点,这同样是因为心物一体。因为心物一体,所以这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自然就能够尽快的改变物质状态。而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没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实证上的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运用思维的猎奇心理。我们的思维在现在这个状态,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猎奇,寻求刺激。有的人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坏事,所以总是想尽办法压制思维的这个特征。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取舍完全存乎一心。只要善加利用,一件看似很不好的事情,却往往能变成极大的好事。这就像坏孩子也有金子般发光的一面。在这里,我们正是通过利用思维的这个特征,从而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让身体这个物质体得到改变,并因此使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身体上的感觉,往往最能引起思维的关注,人类总是非常重视自己的身体的。如果能从身体的觉受上下手,就很容易让思维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次。然而,身体有很多部位,不可能所有的部位都能很容易就引起思维的专注度。这里我们选择手作为突破点。因为手与心最相应,我们总爱说“心灵手巧”,而不说心灵脚巧,就是这个原因。在生活中,你总会看到人们在激情演说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地要调动手来配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正是因为手和心最相应,因此,如果从改变手的物质特性入手,就很容易达到改变思维的目的。

怎样改变手的物质特性呢?中医学理论体系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气化身,是由气这种精微物质构成的。同时,中医学认为:意者,气也。所以,只要让意念集中在手上,手的物质特性自然会发生变化。你将观察到手慢慢发麻、发胀,这是气机发生聚变的表现。中医学理论体系告诉我们:气有余便是火。随着麻胀感不断增强,也就是气不断聚集,很快你将感到热的升起。这种热将越来越强烈。为了使这种物质的改变在动态中也能保持,我们采用以下方法:两手相对,观察两手气机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改变了身体这个物质体的局部物质状态,做到了一点突破。以此为基础,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这种经验推广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改变整个身体的物质形态。随着整个身体物质状态的改变,身体的觉受将会消失,这时候思维会达到一个比较高的能够驾驭的层次。

当我们能够驾驭我们的思维的时候,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思维提高到更加高级的状态,甚至是思维的根本状态。

二 观察呼吸:

观察呼吸的重要性:医学理论告诉我们:阳气者,因而上,卫外者也。所谓卫外,就是展现功能,是气的活动和应用。观手正是为了应用气机,为了能够灵活地调动气机。因而观手属于气机的卫外功能。气机进行功能活动的过程,也是消耗能量的过程。如果气机经常进行消耗性活动,而没有补充,没有修养生息的机会,最终会导致严重的气虚等病变。

人体有一套自我保护也就是休养生息的机制,这就是睡眠。睡眠时,气机收敛下潜,休养生息,补充消耗。待到消耗得到补充恢复后,重新开始卫外功能。然而,由于人们平时处于忙碌的生活,往往导致睡眠质量不高,尤其是处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身体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气机无法真正得到恢复补充,更谈不上让气机充盈了。为了让气机达到高度充盈,从而尽快突破身体这一关,我们选择观呼吸。通过观呼吸,让气机收敛下潜,得到恢复充盈。(从物质角度论观呼吸)

疾病的发病机制:在现在这种思维的衍生状态,我们的思维总是处在不断地猎奇和比较中,这就导致我们的思维始终纷繁复杂,无法真正平静。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当思维处于纷纷扰扰中,身体的气机必然处于纷乱状态,这就无法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疾病。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身心两个方面的疾病,就是因为我们处在思维的衍生状态的原因。如果能够跳出思维的衍生状态,身心就会得到调整和恢复。(从思维角度论观呼吸)

怎样才能跳出思维的衍生状态呢?很显然,当思维还处在猎奇和比较的状态时,思维必然象猿猴一样,到处奔突,无法安宁,这样我们是无法跳出思维的衍生状态的。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首先选择一个思维对象,让思维无法四处奔突。在这里我们同样选择呼吸作为观察对象。

总之,无论从气机的自身生理机制还是疾病的发病机制,我们都选择观呼吸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同样还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呼吸比较规律,不会引起思维的起伏纷乱;

2 呼吸无任何特殊意义,所以不容易引起逻辑思维,思维不容易进入相续状态;

3 呼吸是身体的一种特征,是身体气机变化的一个表现,观察呼吸能够直接改变人体气机运行生化,让气机达到一个稳定状态,从而达到休养生息的效果;

在选择思维对象的时候,我们通常要求所选择的思维对象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A 所选择的思维对象必须能够引起我们的专注,比如比较喜欢的(如打太极拳、写毛笔字等)、比较复杂有难度的(如观腹式呼吸等)、比较痛苦的(如腿痛等),等等。这些观察对象能够让我们集中注意力,从而能够尽快解决散乱和昏沉问题;

B 所选择的对象能够引发柔软心:这是因为柔软心能够产生定力。

C 所选择的对象难以让人展开逻辑思维:这样思维就不容易进入相续性;

和这三个条件相比较,很显然,观察呼吸最容易满足C条件,因为呼吸有规律同时没有特殊意义,这样就难以展开逻辑思维;

怎样才能满足A、B两个条件呢?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对呼吸的整个过程,我们仅仅选择腹部的变化作为观察对象,因为观察腹部变化有一定难度,初学者会觉得比较复杂、比较困难,这恰恰是最有利的地方,因为当你从事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时,你自然不会散乱,当然更不会昏沉,这样就满足了A条件;同时,观察呼吸的任何其他细节,最终都必然过渡到腹式呼吸,也就是说,腹式呼吸是最后的落脚点,我们直接从腹式呼吸下手,就是一上来直接从根本做起,这样,就能更加快捷的出现效果;这是我们选择观腹式呼吸的另一个原因。

第二 怎样满足B条件呢?我们的同志在勤苦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很有效果的方法,比如观想腹部是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在熟睡中甜美呼吸。认真观想孩子熟睡时的可爱模样和呼吸的深沉甜美,这样自然就能产生柔软心,因为柔软心的升起,自然就会产生定力,同时排除了紧张心理。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勤奋努力,就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很快就解决了腹式呼吸问题,解决了气机的休养生息问题,为下一步直接在思维上下功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身体)基础。

基础打牢了,自然就能非常快速地突破身体这一关,同时,为以后每天、每座都能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解决了最大的拦路虎。只要能够经常性地轻而易举地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我们就不会被这个世界的各种诱惑所吸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退步和退心的问题。这样,最终的成功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变成实实在在的指日可待的美好未来了。

对第一、第二的小结:

通过观呼吸,我们完成了气机的充盈问题;

通过观手,我们完成了气机的应用问题;

在这个阶段,为了尽快取得突破,我们选择卧姿作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姿势。这是因为在躺着的时候,最容易放松,初学者能够摆脱身体的不适,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于观察的对象。事实证明,即使毫无基础的初学者,也能通过这种方法让自己很快很轻易地集中注意力观手或观呼吸,并因此而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内气的充盈和双手热胀感的增强,逐渐过渡到主要采用坐姿进行训练。

第三 身体觉受的彻底解除: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往往只能通过两种方法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

第一种方法:改变对时间的感觉,借助合适的外因,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

第二种方法:通过破坏思维衍生状态的构成条件,从而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前一种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禅定。在不同的思维状态,人们对时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我们闭上眼观想水滴从房檐落下到达地面这么一个短暂的过程,不同人所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经过严格专业化训练的人在观察这个过程的时候,所用的时间会远远超过一般人所用的时间。正是因为不同思维状态的人,对时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能够通过改变对时间的感觉,从而让思维达到较高的状态。

第二种方法,我们通常称之为“观心”。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的衍生状态,它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也是由条件构成的,因此只要破坏它的构成条件,就能达到破坏思维衍生状态,让思维回归根本状态的目的。我们现在的思维衍生状态,是由哪些条件构成的呢?它主要由两个条件构成,一个是能思维的本体,另一个就是所思维的对象。我们通过破坏所思维的对象,让思维失去思维对象,这样就能达到破坏思维衍生状态的目的,这就是贯穿整个观心过程的“放下”的方法。所谓“放下”,换个说法就是破坏思维对象。

在这两种方法中,我们选择第二种方法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这是因为第一种方法往往会产生许多美好的反应,学者常常因为沉迷于这种美好的体验而失去灵敏的觉知心,因而总是不得不借助合适的外因达到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目的。然而合适的外因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许多人甚至会因此而空过一生。而第二种方法就不同了,它有很强的自主性,学者完全能够自主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

用第二种方法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关键在于两点:一是选择合适的思维对象,二是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我们选择观察身体的痛苦作为首要观察对象。身体的觉受分为苦和乐两种觉受,乐的觉受往往让人产生迷恋,不愿放弃,从而无法达到观心的目的。而苦的觉受就不同了,人们往往急于放弃这种觉受,因而不仅会很精进、很专心,无法散乱和昏沉,尤其重要的是,在放弃这种苦的觉受的过程中,会深深地体会无我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与苦觉受的斗争中,如果采用对抗的方法,反而会使痛苦更加明显,相反,如果采用无我的观法,就能很明显地减轻痛苦,甚至快速地消除痛苦。

在这里,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观念,那就是观察身体觉受的过程就是观心的过程,就是破坏思维衍生状态的过程,就是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过程。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观心,其实就是观察思维的对象,破坏思维的对象,放下思维的对象。在这里,身体的觉受就是思维观察的对象,排除觉受的过程就是放下思维对象、破坏思维衍生状态的过程。教条主义者们总是狭义地认为只有观念头才是观心。事实上,我们思维衍生状态中的哪一个念头不是和具体的事、具体的人相联系的呢?难道和身体觉受相联系的念头就不是念头吗?因此,学者千万不要头上安头,戴着眼镜找眼镜。

随着身体感觉的渐渐消失,思维逐渐提高到一个层次,达到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这时候已经能够不再走神,已经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念头的生灭,已经能够做自己的主人,已经能够轻松地驾驭自己的思维。

此时虽然不再走神,但是念头还是比较多,还是会呈现涌现的情况。这时候身体的觉受虽已消失,但是并不是说丝毫没有了身体的感觉,还是会有极其微细的身体感觉。由于身体上苦的觉受已经消失,身体的感觉已经极其细微甚至感觉不到,因此不可能继续观察身体的觉受了。这时候就要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对象,比如观想打太极拳、写毛笔字等等,只要所选择的观察对象符合我们所说的那三个条件就可以了。不过这时候如果选择观察念头的生灭,也是很不错的,而且更容易成功,因为这时候的念头已经不容易逃跑了,尤其重要的是这时候的念头很难展开逻辑相续性,当你决定放下这些念头的时候,已经能够比较容易和干净彻底地放下了,所以观察起来已经不是很困难了。这时候只要耐心地用柔软心观察念头、放下念头,就能渐渐达到念头不再涌现,念头第一次象乖孩子一样不再猴急猴急的,而是慢慢来,稳稳去。观心已经变得非常轻松、非常容易。到了这个时候,会有一种明显的清明、轻灵升起,身体的感觉真正彻底消失,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感觉。一种摆脱身体束缚的前所未有的美妙感觉悠然升起。这种感觉将是终生难忘的。到了这个时候,实证路上的基础工作彻底结束,以后的路程将会非常轻松、非常容易,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已经指日可待。

思维科学实证体系_一.txt · 最后更改: 2016/11/06 10:26 由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