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21

《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21

  • 2014年08月10日
  • 讲解:清凉月老师
  • 听打:怕辣
  • 复核:芸庭
  • 审核:野鹤

今天还是以答疑为主。也就是大家有哪些需要实证要交流的,在实证中的问题或者经验都发到这上面来。大家慢慢地打字。咱们还是先看那个《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

咱们看第314页:

第二节 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回归思维根本状态,这个首先我们必须了解:

一、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前提

  也就是说,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并不是说我们随随便便,你就随随便便拿一种方法就可以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这个是不可能的,这个必须要了解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前提。了解前提之后,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先安住于这个前提,然后才能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同样的,我们在看一些公案的时候,你不了解这些公案是不是真正地回归如来藏了,那么很简单一点,你按照这个前提去判断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你判断他在回归之前,他是住于什么样的状态的,按照这种状态去判断,然后自然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所以说是,对于我们希望回归如来藏的人来说,掌握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前提,这个是非常关键的。掌握了这一点,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因为只要你住于思维本体之后,至于什么时候回归,这是由外因决定的,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我们所谓的实证,到了这一步,任务也就完成了,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住于思维本体,实证的任务也就结束了。接下来该怎样发展?这是由外因来决定的,外因打破你所住的这种境界之后,然后自然就回归如来藏;回归如来藏之后,以后的修行,是完全自然而然的,是无修而修的,是不需要像现在这样,大家觉得非常辛苦。所以,对于我们实证的人来说,对于佛教的修行来说,只要能够住于思维本体,也就是说,住于回归如来藏的这个前提,实证的任务也就结束了。所以,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有的人不是这样的,它认为是开悟非常重要的,开悟的境界非常重要的。境界并不重要,境界只是一个勘验,得到一种受用。对于实证来说,住于前提,就是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这个前提是最关键的,其它的事情都是顺水顺舟的东西,都是自然而然的东西,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追求。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住于思维本体状态,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前提。

咱们看第315页,要想破除执着心力,就是回归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住于思维本体。因为我们都知道是,回归如来藏必须破除执着心力的,那么执着心力就是思维本体其中一个构成条件,所以我们必须住于思维本体,这是从我们平常学佛人所接受的这些观念来谈。我们都知道回归如来藏,是必须破除我执的。那么我执它是思维本体的其中一个构成条件,住于思维本体之后,自然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咱们看316页,然后是,住于思维本体判断标准是什么?你怎样知道自己住于思维本体了?

在判断标准上,这个地方是侧重于谈思维方面的。咱们以前谈过就是心物是一体的,所以对于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判断标准是从两个方面去掌握的:一是物质方面;二是思维方面。

(1)在物质方面是身体的觉受没有。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而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是思维的相续性被打断,也就没有思维的相续性,所以身体的觉受没有,也就是身体觉受丝毫都感觉不到。这里说的身体的觉受,不仅包括咱们平时的这种宏观的身体觉受,比如说,胳膊在哪里、腿在哪里、皮肤感觉怎么样、五官的使用等等,不仅仅是这些宏观的觉受;有的人是身体微观物质状态这种感觉也非常明显,比如说,他能体验到身体气机的反应,学习过道家的同志能够感觉到体内都是结丹它的运行,只要你还有这些气机反应,那么统统都不是住于思维本体,它都是一种物质的体验。只要你还有物质的体验,你就绝不是住于思维本体,一切物质的体验,都是和思维内容对应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也就是在这里,住于思维本体在物质方面的判断:就是身体的觉受完全消失,一丝一毫的觉受都没有,无论宏观的觉受、微观的觉受统统没有,只要你有就决不是住于思维本体,仍然是住于思维内容。

(2)那么住于思维本体,在思维方面的判断,也就是心物一体心方面的判断:

①第一个标准就是:轻松自在地观察念头。一定要掌握一点:轻松自在,轻松指的是什么?就是你感觉到一点都不艰难,平时你观心你觉得观不住,你需要努力地去观,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有一丝一毫这样的观念,或者这样的体验、这样的感觉,那么你就是住于警觉心。而当我们真正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是根本没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念头完全是自己蹦出来的,自己蹦出来,然后自己消灭,自生自灭,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也就是说,在我们主观体验上来说,你感觉到非常地轻松,这个地方有一种美好感、轻松感、很自在、很洒脱,这些念头轻轻松松你都能看得住,任何一个念头都无法溜走,这个地方要掌握这一点。我们平时的观心往往不是这样的,平时观心都是觉得很难,只要你觉得难,那就有问题,那说明就不是住于思维本体,还需要继续去证的。

②住于思维本体第二个判断标准就是:念头之间不再具有相续性。因为你不参与任何一个念头,所以这些念头根本就没法展开,念头都是自生自灭,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完全是平等的。不像我们平时,我们平时在想事情的时候,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的念头之间是严格的环环相扣的。所以在这里是念头之间不再具有相续性,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咱们平时说是因果,因果是一个相续的链条,咱们说前因后果,它是有严格的逻辑关系的,它是思维相续性的一种表现,因果是建立在思维相续性上的。之所以会产生因果,是因为你住于思维内容,你住于思维内容,所以它就展开相续性。在你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它就不会展开相续性,也就是这个因果链条被斩断。一定要掌握这一点。

③第三个特征就是:念头自生自灭。这个咱们刚才谈过,在不加入任何观念的时候,念头自生自灭。这里一定要了解,它是自生,自己产生,一定是产生,能够产生,为什么会自生?因为执着心力没有排除,所以念头能够自己产生。有时候我们平时人在住于静中的时候念头也不会出现,那是因为你住于其中一种观念了,也就是在思维衍生状态,在我们没有回归如来藏之前,在没有开悟之前,念头绝不可能消灭,如果你感觉没有念头了,那你一定是住于其中一个观念了。那么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念头能够产生,不停地产生,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如果你觉得念头不产生了,那说明你一定不是住于思维本体了,这一点是念头的“自生”,自己产生是非常关键的。第二是念头的“自灭”。前面的“生”,代表执着心力它的最低的功能,是执着心力的表现,后面的“自灭”,代表就是我们没有加入任何观念,我们不住于任何思维内容,它自己消灭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是我们主动把它消灭了,那么你将进入禅定中。所以,一定要了解自生自灭这四个字,它是从不同角度去谈的。

这就是我们的实证一定要达到这几个标准,一定要满足这几个标准,才能表示你是住于思维本体的,要不然是绝不可能的。对于在运动中能够达到这种状态的,必须是高级禅定下来,他有观心的习惯,始终住于心,对于身体的使用他是根本就不去体验身体的使用、体验不到身体的这些觉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点,要不然的话,你就不要指望自己在使用身体的情况下能够住于思维本体。包括释迦牟尼在内,也是在坐中不使用身体,然后睹明星而开悟的,这一点咱们不再深谈,因为这个牵扯到很多问题,咱们不再谈了。你了解一点:释迦牟尼是怎么样的,你最多就是那个样,你不可能比释迦牟尼更高明,因为这个牵扯到后来的一些公案,有些公案还有一些问题的,咱们不再谈。

2. 突发外因

突发外因和前面的那个住于思维本体的几个条件是环环相扣的,一定要了解前面之后,才能知道这个突发外因它为什么能够打破这种境界,能够让你开悟。对于这些原理都必须是深入地了解,这些原理不了解,你的实证将非常的盲目,你不知道该怎样掌握,有时候那一次的境界出现的时候,你也自认为是开悟了、回归如来藏了,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这些原理了解之后,你在看公案的时候,去判断这些境界的时候,就很容易判断。科学就是科学,科学是非常严格的。就像咱们在做科学试验的时候,每一个标准,必须的那些标准,是一条都不能省,是一点都不能出现问题的,稍稍出现一点问题就得出另外的一种结果。所以对于学佛人来说是非常非常严谨的。在佛教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的那种辩论会,这就说明科学的精神是非常严谨的,他们对于佛教的学习、佛教的实证,从来都是极其严谨的,而绝不是向后来人这样,不敢讨论、不敢辩论,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这样的风气,就像法尊大师说的那样,就是一片混沌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定要用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去实证,一定要掌握原理。咱们看317页这个突发外因。对于突发外因,我们必须了解几点:

(1)为什么外因能够打破这种状态?

在317页这个地方,咱们谈了是这个“静”的状态,住于思维本体是建立在“专注的静”基础上的,因为有静的成份,所以外因能够打破。因为动与静是相反的,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你有这种静的成份,静的成份还没有完全破除,虽然它已经被极大地限制,但毕竟还没有完全破除,所以能够被外因打破。至于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还有静的因素?因为住于思维本体它属于一个过渡阶段的,过渡阶段是同时含有两边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从低级思维状态向高级思维状态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它是同时含有高级思维状态特征,也含有低级思维状态特征,高级思维状态是专注,因此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有专注,低级思维状态是有动和静的成份,静是基础,所以它含有静的成份,一定要了解它为什么是一种专注的静,是因为它是一个过渡阶段,它同时含有两边的思维特征。

(2)为什么只有外因才能打破这种状态,而我们却不能主动破除呢?

这一个应该好理解一点,我们主动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心的造作,心的任何造作都是错误的,它都将使我们住于思维内容,这是最根本的。你想做什么,你马上就会展开思维、展开相续性。

展开相续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复杂相续性思维,另一种是你住于一种“静”或者“无想”就是这样的静的境界,住于某种观念,也就是从思维内容角度来划分就是:一个是复杂相续性思维;一个是单一的相续性思维,就是比较简单的相续性思维。这里最关键的一定要了解,我们想做任何事情,在这个地方都是错误的。佛教的实证,就是要保持一种觉知,觉知这些境界。你想从物质境界走,你就觉知物质境界;你想从思维状态走,你就觉知念头的生灭、觉知思维的演变,而不加入任何观念,你加入观念的时候,就出现问题啦,就住于那种观念啦。对于没有住于思维本体的人来说,这一点你往往体会不到的,等你有机会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只要你稍稍加入一个观念,瞬间就会进入一种境界。

(3)为什么外因只能破坏“执着心力”,却不会破除“思维根本状态”呢?这就是说,我们思维本体它的构成就是几种成份:

第一个就是思维根本状态;

第二个就是执着心力;

第三个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我”这个念头。

其实“我”这个念头,在你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它并不能够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是我们平常人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我”,所以咱们说是破“我执”,但事实上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重点就是破“执着”,而不是破那个“我见”的,因为那个我见在这个地方是发生不了什么作用的,不像平时人那样发生作用的。也就是对于“我执”来说,重点是“执着”,“我”那个观念是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的,“执着心”破除了,那个“我见”自然就破除了。如果执着心没有破除,你通过观“无我”的方法,把那个“我见”破除了,但那是不起什么作用的。这就是有的人在高级禅定中通过观“无我”去证的,那你只能破“我见”,而不能破“执着”。也就是破“我见”之后,你也能够看到“我”这个念头自然产生、自然消灭,但你破不了“执着”。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了解,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在外因来破的时候,最关键是破执着心力,就是破这个执着心。

至于为什么只能破执着心,而不会破思维根本状态?这是由咱们条件论去决定的,因为思维根本状态是一个“真实”条件,真实条件是不可破坏的,咱们平时说是“楞严大定”、“金刚大定”,就是不可破坏,这个就是因为它是唯一的条件,自己是自己存在的条件,所以是不可破坏的。而执着心力,它是由条件产生的,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基础上,由我们加入了一个观念,就是“想体验思维衍生状态的这些情况”,也就是无明,加入了这个无明,在无明作用下,然后相应,然后才产生执着心力。也就是执着心力是三个条件去形成的,所以说它是可以被破坏的,只要是有条件形成的,就没有自性,就能够被破坏,所以在这个地方,只能破执着心力,而不会破思维根本状态。

对于这一点,就是将来我们在看有的公案的时候就可以做一些鉴别,比如有的人也证入一种状态,然后外因到来之后,也能把他吓得进入某种境界,就是感觉到无法对外界产生反应,比如说:受“惊吓”的状态,那么,你就可以根据当时他的所住的那种境界它的条件去判断。

(4)为什么外因把这种状态破坏后,我们就只能回归“思维根本状态”,而不是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呢?

也就是说我们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它就像我们在那个门槛一样,一脚踏在门里面,一脚在门外面。这时候外因破的时候,为什么只能进去,而不会出来、退回来?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过渡状态的时候,为什么外因破了之后,不是退下来,而是进入思维根本状态?这个需要我们必须去了解、必须去掌握。

掌握这一个就是有一点好处是什么?你会了解到一点就是:什么样的因素能够使你从这个状态退下来?什么样的因素使你从这个状态进去而回归如来藏?这是由外因来决定的,并不是说任何外因都能够使你回归如来藏的,有的外因恰恰相反。那么这里的外因指的什么?就是咱们平时说的突发的外因,就是这个因素破了这种状态之后,你能回归如来藏。一定要了解,为什么外因把这个状态破坏之后,我们只能回归如来藏,而不是回归思维衍生状态?这个地方的外因指的是突发的外因。

这种突发的外因破这种状态,它的根本原理在哪里?这个是319页上面这一段,讲了其中一点:按照条件论,条件的叠加,在这个地方,只有这个条件,所以把它破了之后,就解决了。第二个就是条件的共容性。执着心力在这个地方,它的作用,也就是降低到最低层次的作用,也就是,具有静的成分了,它不是那种动态为主的,强烈的动态,比如说,我们平时生活中,使用执着心力的时候,处于这种严重的动态,而在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执着心力功能降到最低,也就含有静的成分,那么在这个地方,外因和这个执着心力的这种状态是不共容的。这就像咱们第317页谈到的,为什么外因能够打破这种状态,是因为有静。这就是319页最上面这一段,就是谈的这个问题,就是和执着心所住的这种状态不一致。这个我们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咱们都做过化学实验,你添加一种试剂,加进去之后,和原来那个试剂它的构成成分之间发生反应,如果说是和其中的一种成分不相合而破坏了那种成分,那么将把这个物质返回去,返回到上一级。如果你添加的成分,添加的这个试剂和那个原来的那个试剂里面它的成分是相容的,能够产生反应,产生另一种物质,那么将会衍生出一种新的物质。这个咱们在当时在谈那个条件论的时候,咱们也谈过了。这一点,我们下去就好好想一下,这个也是非常关键的。这一点不了解的时候,你就不知道这个外因究竟是怎么作用的,它就是和你原来的那个构成条件是“相容”还是“破坏”,如果是破坏,那么就回归到高一级层次,回归到原始一级层次了;如果是相容的,那么就退下来了。

举例来说,咱们举个简单例子,还用释迦牟尼当时的例子来举,就是天上的这种流星,流星是一种动态的,和当时释迦牟尼住的这种思维本体的状态的构成条件是不相容的,因为执着心在这个地方是静,和静不相容,动能打破静,也就是说破坏了执着心力的这个条件,那么这样,条件破坏之后,就回归上一级状态。上一级状态是什么状态?就是说如来藏状态。因为住于思维本体,比住于思维本体这个状态更高一级的就是如来藏状态,没有其它状态了。至于你说禅定,那是退下来的,只不过退的层次比较高级,你住于“无念”这个观念了。所以与住于思维本体这个状态相比的话,禅定属于退失,退到思维内容里面了。如果你退的比较高级的话就住于禅定中,退的比较低级的话就回到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了。相对如来藏来说,如来藏比思维本体状态是高级的,是证入了更高层次了,所以外因破坏的时候,就证入了如来藏状态了。所以这里我们下去想一下,平时做化学实验是怎么做的,那么这个地方自然就明白了。你也会明白第319页上的第五条。

(5)为什么外因能够破坏“执着心力”呢?

流星破坏释迦牟尼所住的那种状态,但是天上的其他星星,却没法破坏这种状态,恰恰相反,其他星星如果释迦牟尼去盯着看、去想的话,那么很快他将退失,将退出思维本体状态,将回到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这个就需要我们去掌握外因对你所住的思维本体它们是相容还是互相破坏的。

至于它的原理,咱们320页下面详细谈过了。

320页下面谈的就是外因的几个特征。对外因的几个特征我们了解之后,我们再结合318页,当时说的是住于思维本体这些特征,你再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二者正好是相反,是不相容的。

①突发外因的几个特征:

a 突然性:一定是突然的,也就是动态的、突然的。

b紧迫性:需要我们紧急处理的。

c 动性:必须与静相反的。

要了解这些特征,就是“突发的、动态的、紧迫的”,一定是紧迫的,你如果是不具有任何紧迫性,当然突发的一般都具有紧迫性的,如果你所遇的这种境界没有任何紧迫性的话,也就是不需要紧急处理的话,那是根本就无法去破那种状态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咱们要破的是执着心,不是破其他的。执着心也就是执着心力相对于如来藏状态来说它是一种功能,你破的是这种功能。这种功能是一个最低层次的功能,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而突发的是紧迫的事情,往往需要你快速应变,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也就是说我们大家平时体验一下,这个咱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非常非常多,你正在走神的时候,或者你正处于静中的时候,打瞌睡时候,一个突然的外因,或者别人惊吓你一下,你吓得一下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反应了,这就是突发外因破了你那种境界。这个外因它有一个特征是什么?就是需要你紧急应对的。但是你刚才处的那个境界已经丧失了那种紧急应对的能力,所以一下子你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说,我们的思维它有一个逐渐逐渐加速的过程,刚开始它的功能处于一个低层次的,这个功能越来越复杂,应变速度越来越快,就像那个电机一样,刚开始它运转的速度非常慢,逐渐逐渐这个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应变能力越来越强。像飞行员开着那个飞机高速飞行,然后突然遇到一个敌机的时候,就这样应变得非常地快。但是如果你是散步的,边散步边打瞌睡,困的不得了,那么这时候你就没有那种高速应变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思维就有这样一个特征,它是由低速逐渐逐渐演变为高速,由简单的那种能力逐渐逐渐演变到非常复杂的快速的应变能力。

那么反过来,我们的实证恰好相反,我们要把这种快速应变的能力,把它全部降低,把它降下来,要把这种运转非常快的,也就是选择性思维选择频率非常高的这种状态降下来,我们实证使用的方法虽然非常非常多,但这些方法都是为这个服务的,一定要了解这个原理,也就是说:要让我们的思维功能降到最低,如果你无法让自己的思维功能降到最低,无论你的愿望多么美好,也绝不可能开悟。

这种思维功能,怎么样才算降到最低?就是住于思维本体才叫最低。如果你没有达到咱们前面说的那几个标准,就是住于思维本体的那几个标准,那么你就没有把思维功能降到最低,你也就绝不可能开悟。无论你主观愿望多么美好都不可能的,无论外因多美好也不可能,多么突然都不可能的,不要说看到流星,就是你听那个汽车喇叭突然响,你也绝不可能开悟的,因为你的功能没降到最低。降到最低之后,就稍稍一个声音就可以开悟了。这个世界它特殊得很,就是这个突发的外因比较多,它是最容易开悟的,也是最容易开悟的一个世界。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②住于“思维本体”时“执着心力”的特征:这几个特征就和上面突发外因的特征相对比,大家在对比中去看,对比中去了解,然后回忆一下你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它的原理是什么,比如说,你做化学实验的时候,你想找到当前这个物质它原来生成它的那种物质,返回原来那一级的物质,你该怎样做?那么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

③把突发外因特征和执着心力两个特征进行对比将发现它们的不共容之处:

a 状态不共容:一个是动一个是静,突发外因是动,住于思维本体这个状态是静,咱们说专注的静,是一个过渡状态。

b 功能不相容:突发外因配套的功能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的快速应变能力。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之所以能够对许多现象、许多因素、事情应付的得心应手,那是因为你处于一种快速应变能力,也就是说,你的应变能力比较强。同样一件事情,如果是一个走神的人、陷入一个心昏沉的人,那么他就没有这样的应变能力。所以一定要掌握一点:我们实证就是为了这些目的去进行的,就是先要形成静,在静的基础上,把功能降低,在打坐的过程中,把思维功能一定要降到最低。第322页,这个就是谈的基本的原理。

④消灭执着心力的两种方法:

a 通过消灭“执着心力”的功能而达到消灭执着心力的目的。这个就是咱们平时用的方法,就是用外因打破,外因破除。这个也是释迦牟尼用的方法。也是我们第一次回归如来藏的时候,必须使用的方法。

b 通过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而消灭执着心力。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这个必须是能够回归如来藏之后,有一定的经验,也就是过来人在回归如来藏的时候使用的是第二种方法。这个一定要了解,并不是这两种方法我们都可以使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使用第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消灭功能,破坏执着心力的功能而破坏它,破坏执着心力。

⑤ 下面咱们看323页,这个谈的就是咱们刚才说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流星能够让释迦牟尼开悟,而天上其他的星星、繁星没法让他开悟?同样也是刚才咱们谈的,就是我们在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是一只脚踏在门内一只脚踏在门外。为什么突发外因,也就是什么样的外因能够让你进入门内?什么样的外因能够让你重新退出来?这个就是谈的就是退下来的这个因素。

退下来的因素就是:如果你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你遇到的这种外因,它是一种平缓常见的,带有静的特征,也就是司空见惯的,司空见惯的事情,你看到之后,这时候你盯着它想,那么慢慢你就退下来了。因为什么?平缓常见的外因,它不是紧急的,不需要紧急对应,那么这时候它能诱导,把你的这种思维功能逐渐逐渐诱导出来,这就是它为什么会让我们退下来。

从原理上说,就是:

a 状态相应,就是都具有静的特征,不是相反的。

b 平缓常见的外因能够诱发执着心力的功能,功能上,它能逐渐把你的功能适应你现在这种功能情况,根据你现在这种功能状态,然后逐渐逐渐诱导,把你的思维诱导到由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练,满足这样的演变过程,然后你就慢慢、慢慢退下来了。

那就是我们有的人,咱们在咱们的网站上也看到,有的同志也是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也能达到这个状态,但是这时候,并没有遇到合适的外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平缓的这些外因,或者从内心发出来的这些意愿,就慢慢地把这种思维功能就诱导出来了,结果就退下来了。

也就是在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它的几个发展方向,就是当你住于这个地方的时候:

A如果是突发外因到来的话,那么你就回归如来藏了;

B如果这些外因是平缓的外因的话,你沿着这个外因去走的话,展开联想,然后就退下来;

C如果这时候平缓的外因也没有,而你此时加入一些观念,就是:希望念头不产生,加入这些观念,那么你将进入禅定中,很快进入禅定中;

D如果你不是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而相反,你是盯着某一个念头展开,那么这时候也退下来。

退下来的因素要了解这一点,就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外因是一种能够诱导你的思维功能这种外因的话,退下来;如果是你盯着其中一个念头去走,那么也退下来。要了解这个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它的几个发展方向。

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它是非常关键的。咱们以前说过,就是:实证的目的是要科学使用各种思维状态,你想科学使用各种思维状态,你必须能够有能力住于这个地方。如果你没有能力住于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的话,那你就没办法自由地使用各种思维状态。相反,你对思维状态的使用是被动的。比如说,你无法住于思维本体,虽然你也能进入禅定中,虽然你也得意生身,虽然你也有各种神通变化,但这些丝毫不起作用的,你不能自主。你觉得在禅定中你能自主,但念头的产生你不能自主,你只是有一种对治的观念,能够解决它产生的念头所带的副作用,就是让你退下来的副作用,但你无法去解决这个念头问题,也就你无法准确地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

所以说是,对于佛教的修行,对于我们实证的人来说,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你能够确保自己准确无误地、轻轻松松地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这是最关键的。不在于你禅定的功夫多么高深,不在于得意生身、不得意生身的,不在于你有多少神通,这些毫无意义的,最关键的就是,你有能力住于这个地方。只要你有能力住于这个地方,佛教的根本实证任务也就结束了。佛教的实证,并不在于你有多高深的禅定,你有多大的神通,不在于这一个的,就在于你能不能住于思维本体,就在这个地方。也就是我们平时说你有功夫没功夫就看这个地方了。住不到这个地方的话,哪怕你就一坐十天、半月,一坐几个月,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咱们今天就谈到这里。至于说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路径,前面这个原理了解了,路径大家一下子就明白,这个是很简单的。这个“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路径”咱们下次再谈。

文件来源:http://www.bentifx.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5&extra=page%3D1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21.txt · 最后更改: 2017/01/30 20:31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