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还是先谈精进群里提的一些问题。
精进群这几天在谈论通过观声音、观光等等这些方法去实证该怎样去了解、怎样掌握,不知道这些方法在操作上究竟该怎样进行。那么,这个也反映了一点,就是我们的实证还是就方法论方法,还没有完全突破那种经验主义这种束缚。这也说明一点,说明我们对修行的理论,还不是很了解,对基本原理不了解。
要知道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是从思维根本状态演变过来的,按照条件论,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含有思维根本状态、含有禅定中的一切的特征和功能,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具有禅定中和如来藏的一切的特征,只不过在执着心作用下、在选择性思维的作用下,这些特征不能完全地、经常地、稳定地显现出来,而我们所谓的实证,无非是让这些特征能够经常地、稳定地显现出来。实证就是这样的,基本的原理就是这样的,一定要了解这一个。所以,我们的实证就需要发现这些特征,并通过一定的方法,把这些特征诱导出来,让它达到稳定、深刻,这就是实证的根本目的。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知道该怎样使用方法了。
再一个,我们需要谈的一点,就是: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精进群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说现在还是比较盲目,不知道两种思维功能究竟该怎样使用。这个必须按照两种思维功能各自的特征去进行。举例来说,这两种思维功能的观察对象是不是具有吸引力,如果没有吸引力,那就只能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如果具有吸引力,就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第二个就是作用面,你是选择观察整体,还是观察局部、观察某一点,如果你选择观察整体,就一定要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察,如果你选择观察的是某一点,就要用选择性注意,也就是说观察整体的时候,用普遍性留意,观察某一点的时候,用选择性注意。
这就像观呼吸一样,如果我们是观呼吸的整体,比如说我们在鼻前虚空观的时候,我们是观呼吸整体的,并不体验某一点,所以这时候我们就用普遍性留意;如果你是观呼吸某一部分的,比如说鼻部的呼吸,或者腹部的起伏,总之你是观整个呼吸过程的某一点,那么这时候就只能用选择性注意。这个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防止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把两种思维功能用错了。
重新回顾一下,就是我们要根据观察对象是否具有吸引力,来选择用普遍性留意,还是用选择性注意。如果不具有吸引力,就只能用普遍性留意,比如说念佛,或者念咒语等等,这些都只能用普遍性留意;如果具有一定吸引力,就能用选择性注意,因为选择性注意其中一个特征就是能够快速形成专注,一定要确保观察对象能快速形成专注,只有这种情况下,才能用选择性注意的,否则,就是用普遍性留意的,这是作用对象。
作用的面,就是作用整体的时候是用普遍性留意,作用于点的时候用选择性注意。两者有一个交叉地方在哪里?就是你同样也是选择一个点,本来是应该用选择性注意的,但这个点不具有吸引力,它没有吸引力,那么这时候还是用普遍性留意的。这个地方就需要注意这一点。
使用不同的思维功能,实证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但无论你使用任何一种思维功能,最终的结果都是把两种思维功能合二为一,这就要了解两种思维功能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合二为一,那就是在柔软心比较重的情况下。思维功能是柔软心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思维功能是一种功能,柔软心是本体、是根本,是它展现出来的一种能力,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也就是思维功能的演变,它的变化是由柔软心的变化决定的,两种思维功能能够融合为一体,那是因为柔软心的作用。所以,我们无论使用任何一种思维功能,都一定要向柔软心靠拢,这是使用思维功能中要注意的一个实证原则。
使用不同思维功能,实证的流程是不一样的。使用选择性注意,那么就要快速地形成专注,要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下功夫,快速地形成专注,让时间能够延长。也就是两个条件,第一,是快速形成专注,第二,让时间一定要延长,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时间无法延长,那么,这个选择性注意它将很快演变为普遍性留意,也就是专注力达不到,快速地向另一个思维功能演变。如果这两个条件都能满足的话,那就是实证非常容易的。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像咱们前几天说的观树叶飘落,对这个树叶的飘落过程你设置,设置的非常美好、非常具有吸引力,那么这时候,你就能够快速地把注意力安住于对树叶飘落的观察上;在观察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审美疲劳,也就是时间没法延长,你无法安住于这个观察对象,那么这时你就可以对于树叶飘落的这个过程进行设置,过程就是时间,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你怎样让时间延长?你就让这个树叶飘落有一个过程,比如说在水面飘落,或者刚开始在空中飞,然后落到水面上,在水面上飘落,顺着小溪去流,然后流到湖里,在这个湖水再流到一个河里,就这样,让这个过程不断地产生连续,过程连续就是时间的连续,一定要了解时间的原理是什么,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形成专注,只要时间能够延长,这个过程你能够持续地联想,让它延长,那么你就一次能入定。一定要了解入定是不需要非常长时间的,只要你善于诱导,就能快速入定。就像咱们说的时光隧道一样,突然的外因到来,一下子就能让你入定的,这因为什么?我们本来就具有这种定力,仅仅是诱导,外因能够把我们这种定力诱导出来。所以在实证中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具有高级状态的一切特征,现在唯一的只是诱导,想尽一切办法去诱导。如果你善于诱导的话,入定就是一天、二天的事,并不是说你实证练了一个月、二个月,然后慢慢、慢慢地就练出来了,如果你原理掌握不了,你再练两、三个月也不起作用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在实证中如果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话,就不是这样快的,普遍性留意它是依靠潜意识,而潜意识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先经过重复,然后慢慢形成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它是怎样形成潜意识专注的?它并不是说观察对象具有吸引力,然后形成专注的,它的专注的形成是通过排除选择性思维而形成的,也就是排除走神,只要能够把走神排除,就能形成专注。而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并不需要排除走神,因为不存在走神,观察对象的设置已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没有走神这回事的,二者是不同的。也就了解它们各自是怎样形成专注的,它们实证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这是这两种思维功能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咱们待会儿还要谈。
再一个,还有一位同志提到:观想和走神它们的区别?
因为我们把现在这个世界分为对立的心和物,那么这样在实证方面就分为:“觉知”和“不觉知”两种类型。
我们如果对外界的事情“不觉知”的话,那么就是睡眠;如果我们“觉知”的话,就属于实证。因为所谓的实证就是对于外界事物的觉知,这种觉知就叫做实证的。咱们举个简单例子,就像咱们以前说的那个小学生一样,小学生上课听老师讲课,但他困倦时,要打瞌睡的,这时候如果他仅仅是睡眠,而完全不理会老师的讲课的话,这就是不觉知,不觉知就堕入睡眠,堕入走神、堕入睡眠,走神就是这样,是不觉知的,它是一种习惯性的,不去主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的,也就是没有主动的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也就是放弃使用功能,是一种非功能状态、非作意状态,这是走神。
那么观想就是主动要去做,主动采取一些措施,主动去做这就叫做观想,也就是觉知,保持这种觉知。就像这个小学生,他要打瞌睡,但是他又怕老师批评他,所以在一边打瞌睡,一边对老师保持觉知,那么这个它就不是睡眠,它属于一种觉知、一种专注,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慢慢就形成专注了,虽然身体在逐渐、逐渐地处于一种静止状态、睡眠状态,但是清明的觉知力是存在的,他一直在觉知老师的这种声音。咱们以前说过,仅仅只是因为那节课的时间比较短,如果那节课能够延长几个小时的话,那么这个学生当场就能入定的,当场就开天眼的,就是这样简单的。
所以,不要把实证看的神秘得不得了。实证就是这样,只要是觉知就是实证,所以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观想”,什么是“走神”。
对实证原理的了解,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下去之后一定要好好地思考一下实证原理,不要整天就在那个方法上打转,原理不了解,方法都是不起作用的。原理了解之后,这个方法你完全能够自己发明的,你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一定要了解,原理才是最关键的,一定要放弃以前在修行中形成的那种顽固的毛病,那就是什么?就是注重方法,整天就在照猫画虎,这个是不对的,这种方法将导致你的实证效率非常低、准确率非常低,很难突破的。
所以,一定要下决心去了解原理。不了解原理的时候,宁可不去实证。原理了解清楚了,这个方法该怎样使用,这中间你是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只要你有这种主动性、创造性,你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别人去教给你的,教给你的方法都是一种死的,中间该怎样调整,非常、非常灵活,也就是说方法的运用,完全存乎于自己的。
所以,下去之后一定要把学习理论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原理上,把实证放在原理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整天拿到一种方法了,问该怎么操作,了解该怎么操作以后,在实证中胆战心惊地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就是照猫画虎、死搬硬套、纸上谈兵,这些都不行的,这些根本都没法去实证的。
还有最简单的一点:如果你是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的,那你要保证一个星期入定。一个星期入定不了,那么你使用这个功能,说明你使用的有问题。如果你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你至少保证一个月入定,一个月入定不了,你的操作是一定存在问题的,对原理的认识存在问题的。
所以就是,在我们进行实证的时候,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现在存在哪些问题,如果我们对自己根本就认识不清的时候,对你自己根本都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那是根本就没办法实证的。
下面看289页,还是谈两种思维功能。因为我们的实证必须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对这两种思维功能如果不了解,实证就没办法进行。
首先,咱们看289页中间这一段,对普遍性留意的认识。
这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什么?就是“似有似无、若有若无、若即若离”,就要了解这几个特征,在语言上要这样了解。如果你学过道家的话,那么道家在这个方面也有过这样的描述,那就是“杳杳冥冥、恍恍惚惚”,就是用这样的语言去描述,在这个语言中去体验。不过这种情况也就是这种思维功能我们在生活中都运用得非常纯熟的,例如:还是那小学生,他自己想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偷偷的私底下在做小动作的时候,他还担心老师去批评他,他一边做事情,一边还能用眼睛的余光去观察老师的,这就是他一边用选择性注意,一边用普遍性留意的。这种事例在咱们生活中多得不得了,平时仔细体验一下,体验一下之后,然后好好地掌握一下那个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究竟该怎么用,然后在生活中专门训练。
就像以前咱们举过一个例子,就是:拿一个苹果,把那个苹果放在桌子上,你先用选择性注意去观,专注地去观,直接形成专注,那么这时候你该怎么观?然后就像写作文一样,把这个过程写下来;然后再让自己用普遍性留意去观这个苹果,你又该怎么观?然后再把它写下来。写下来之后,对二者进行比较,比较之后你就知道在实证中该怎么观了。
比如说,实证中你使用普遍性留意观呼吸,那么和观苹果是一样的,也是用这种操作方法去进行的。如果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那么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思维功能不存在天翻地覆的变化,它就是我们经常这样用的。所以就是,我们做一些专门的训练,也就是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对这两种思维功能了解得清清楚楚,知道该怎样操作,然后再去实证。
要不然的话,你在实证中,还必须先有一个阶段是什么?就是摸索这两种思维功能该怎样用,也就是说,你实证中的大批的时间其实是浪费在这个单项的训练上,浪费在这个专项训练上。真正高效率实证的那个阶段是非常、非常短暂的,这就像睡眠一样,真正的深睡状态就是那个很短暂的一会儿,大多数时间就是那种浅睡状态。我们实证也是这样的,你大多数实证时间是浪费在怎样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上,等到你会使用之后,那实证效率是快得不得了,非常、非常快,实证效率是非常高的。
所以这个就是有的人不明白就是生活中究竟该怎样实证,他总认为生活中就是你装作一副修行人的架势,摆出一个慢动作,口中念念有词,说几句像那个一身古董气的人的之乎者也,说一些这样的话,觉得这就叫修行,这个不是的。
你就是拿一个东西去练,拿一个苹果去练,科学就是科学,就是这样专项训练,严格地去练,这样才能了解究竟该怎样实证。这一个就是咱们现在没有专门的场所,如果有专门的场所的话,咱们的教学队伍,他们就能设置很多的方法,然后让大家就是一项一项地这样去训练,最后把各项训练综合在一起,实证就成功了。就像你去踢足球或打乒乓球一样,如果你是专业训练的话,那么每一个技术都要经过重复很多次的,训练得非常纯熟,然后再去参加综合比赛的,训练到哪个程度?就是得心应手,什么叫得心应手?就是完全不用思考该怎么做,就直接就是条件反射似的,潜意识直接发生运作,直接进行运作,然后就是准确无误地成功,一定要达到这种程度才行。而咱们的实证是没有经过前面这个训练的阶段,而且一上来就进行那个综合的大的比赛,这个是不行的,我们之所以失败就是失败在这上面,前面的准备工作根本就没做,然后你一上来就希望这一坐一下子突破,但事实上实证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过程,这中间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不同方法去进行操作的,这些方法在操作过程中你也达不到熟练的得心应手的程度,那么是不能成功的。更何况你又不了解原理,你只是照猫画虎这样去做,照猫画虎这样做的话,你的心不知道怎样去用,那么就没法产生效果。咱们以前举过例子就是,经常入定的人,他是通过和定境中的心境相应然后入定的,他并不是通过借助观法而入定的。咱们先对普遍性留意了解一下。
接着看289页倒数第二段:“普遍性留意”导致我们往往只能观察到事物的整体状况,而无法观察到事物的所有微细状况,这就是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的不同。举例来说,观水滴的滴落,你用普遍性留意的话,你就只能观察到这个整体的过程,你用选择性注意的时候,你才能够注意到某一局部,盯着某一局部去观,比如说,水滴滴落到水面的时候,你用选择性注意这样专注地去观它,才能观察它的非常、非常微细的变化;但是观水滴整个滴落的过程的时候,整体过程的时候,你就必须用普遍性留意;假如观整体过程的时候,你还使用选择性注意的话,那么你将无法了解该作用于哪一点,也就是作用点无法找到,并不能达到对某一点的清晰的觉知、清晰的掌握。
再一个,还需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也可以主动去做,我们主动采取方法去做;也可以去通过对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设置,设置之后,让它进行转化。咱们以前举过一个例子,就是先观察某一个物质某一点,就是某一个微小的物质,观察到微小的物质的时候,是能够形成专注的,因为选择性注意是作用一点的,这时候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功能,但是由于选择性注意是执着心的表现,而普遍性留意是柔软心的表现,这时候我们可以对这个观察对象进行设置,然后让选择性注意无法发挥功能,从而转化为普遍性留意,也就是由刚强心转化为柔软心。这个就可以把观察对象设置为逐渐的增大,让它的面积、它的体积越来越大,就像前几天说的观察身体一样,观察诸佛的身体,或自己的身体啊等等,哪怕这个空中的云朵也是这样的,观察它越来越大、越来越大,非常、非常的大,然后遍虚空的,就是大到这种程度。达到这种程度时,因为面积增大了,所以你就只能用普遍性留意去观,这时候是没办法用选择性注意的,如果你用选择性注意的话你将不可能观察到整体,你想观察整体你必须用普遍性留意。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观察对象的设置,让选择性注意慢慢地转化为普遍性留意。当然让选择性注意转化为普遍性留意,方法非常的多,这以前咱们也谈过,到时候自己总结一下,总结一下,到实证中的时候就可以综合地利用,综合地应用了。
下面,我们还需要了解: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是相反相成的两种思维状态。它们的相反表现在,它们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相互破坏,比如说,普遍性留意它在发展到逐渐地形成专注的时候,如果静不稳定,那么专注将破坏这个静,破坏普遍性留意,使普遍性留意不稳定。选择性注意也是这样的。这就是要了解二者它的相反关系。由于二者是相反的,所以在实证中我们往往只能使用一种思维功能进行实证。
但是由于这两种思维功能又是同一种思维功能,也就是潜意识专注发展来的,因此它们也可以合作,合二为一地去实证。怎样才能合二为一地实证?那就是专注,只有在专注的情况下二者才能合二为一地实证。所以就是,如果你设置的观察对象的确能够形成专注的话,那么就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它们去合二为一去观察;如果你设置的观察对象无法引起专注,那么就必须把这两种思维功能进行分离,要么使用其中一种思维功能,要么你也可以同时使用两种思维功能,但必须设置两个观察对象,因为在不专注的情况下,它们是不可能作用于同一个观察对象的,所以就必须设置两个观察对象,或者就是如果你只用一个观察对象的话,那么就必须只用其中一种功能。这就是对二者了解一下。
看290页:两种思维功能的互相融合。
它们的融合就是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而这个融合的过程也是消除二者劣势的过程。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其中选择性注意是由两个成份构成的,其中一个就是它的选择性,就是执着心的作用下不断地选择、不断地选择,这时它的其中一个构成成分;另一个成分就是注意力,有注意力容易形成专注。注意力容易形成专注这个特征是有利于实证的,前面那个选择性特征,那个是现在我们这种思维状态唯一具有的,是必须破除的。所以,我们的实证就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去进行,就是破除前者,保留、挖掘、深化后者。比如说,以前的古人有一个比喻,就是用绳子系住一个小鸟的脚,小鸟飞走了,就拉回来,再飞走,就再拉回来,就这样不断的拉、不断的拉,这个就是排除选择性注意的,通过排除选择性注意去形成专注。还有一个比喻,就像那个牧牛图,放牛时,不让牛去偷吃庄稼,这个也是排除那个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思维的,然后慢慢形成专注的。这是对选择性注意它的应用,刚才说的方法就是排除的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这个选择性功能虽然不好,但它有一点好处是什么?它容易形成专注,我们之所以能够选择,在大街上你不断地选择、不断地选择,你之所以能拥有这种能力,那是因为你处于专注状态,如果你现在处于一种昏沉沉的睡眠的状态,休息不充分的人,似睡非睡的状态,那么你是没用这种能力的。所以,对选择性注意的使用,就是这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直接排除它的高频选择状态;另一种方法就是干脆利用它,利用它让它形成专注,那么这个就属于设置观察对象,然后快速形成专注,就像我们在大街上走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稀奇古怪的事情,立刻就跑过去围观,马上对它形成专注,不再去做别的事情了,这就是它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就要利用这个功能。所以一定要了解:对于选择性注意,我们要么排除它,要么利用它,只有这两种方法。
下面看291页,因为我们的实证是必须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的,因此,根据思维功能来划分,实证就分为两个类型的实证:一个是基于普遍性留意去进行实证;一个是基于选择性注意进行实证。基本的划分就这两个类型。
至于说我们同时设置两个观察对象,同时使用两种思维功能进行实证,虽然表面上是设置两种,其实还是测重于其中一种的。因为潜意识会自动地使用其中一种,以其中一种为主进行实证,最终的突破也是以一种为主,把两种融合起来进行突破的。
那么,我们基于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就要了解普遍性留意的特征:就是它是作用于整体,第二个观察对象不具有吸引力,一定要在这两个方面去设置。
有的时候我们的实证是根据观察对象来确定该使用哪种思维功能,也就是说你已经确定要观察什么了,比如说,你确定现在要观呼吸,你既然这样确定了,然后你再选择与之配套的思维功能。有的情况下是观察对象并没有确定,只是你现在主动决定想要使用哪种思维功能,那么就要根据思维功能给它配置合适的观察对象。这是实证中的两种情况。也就是如果你现在决定要使用普遍性留意,那么你该怎样选择观察对象?那么你就必须选择观察对象的整体,确定一个有利于观整体的,第二,你所选择的观察对象不应该具有吸引力,如果具有吸引力的话,你将不能够进行实证,不能够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要选择那些司空见惯的观察点、观察对象去实证。这就是说,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就像考试一样,而老师现在就坐在讲堂上,说经过训练之后,今天要考试了,看大家是不是单项训练过关了,然后老师就是先拿了一个稀奇古怪的东西,你从来没见过的,放在那个讲台上,然后就问你,你该用哪种思维功能去观察?那么这时候,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就是非常、非常稀奇古怪的,又非常好看的,那么肯定你是直接就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的,这时候就是让你去用普遍性留意你也没办法用的,因为它太具有吸引力了、太美好了。如果他现在又拿出来一个你经常见的东西,比如说,拿出来一个筷子,你吃饭用的筷子放在那里,那么这根本都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这样就是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这就是通过观察对象迫使你也就是你该使用哪种思维功能。从这一点也可以看我们在实证中你使用那种方法、那个观察对象它是什么样的,比如说,你现在所使用的方法是念佛,念佛这个观察对象它具有什么特征?那你该使用哪种思维功能去实证?你说你现在通过观咒语去实证,那么咒语具有什么特征?你该怎样使用思维功能?你说你现在要观光、观声音,通过光或声音去实证,那么光和声音又具有什么特征?你该怎样使用思维功能?这是通过思维功能去进行。
现在又出一个题目,就是:你要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该配置什么样的观察对象?你现在开始想,挖空心思地想,这个观察对象该怎样配置?或者就给你出一个题目就是:必须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那么你该怎样给这个普遍性留意配观察对象?就这样去进行。
下去之后这样考虑一下,就像出考试题一样,然后对自己进行一个训练。平时上班了,你也就这样去思考一下,闲的时候去思考一下,思考一下究竟该怎么做?不能就是太茫然,实证太茫然了不行。如果你应用得非常好的话,尤其是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你应用得非常好的好,就是一两天时间就入定了,根本就不是那样难的。应用得不好的话,就比较麻烦。
下面还是看291页:
1. 基于“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
也就是普遍性留意它形成专注它的过程是怎样形成专注的?也就是普遍性留意实证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就是容易受选择性注意的破坏,这是它最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平时习惯于用选择性注意为主导进行思维,所以这种习惯被带到实证中,那么它就会受这个选择性注意的破坏,假如选择性注意不破坏的话,那么它就能够成功。所以如果你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那么实证的测重点在哪里?就是要通过排除选择性注意,然后去形成专注的,并不是说一下子就形成专注的。所以说如果你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功能去实证,那你就不要寄希望于现在一下子就能形成专注,因为什么?使用普遍性留意形成专注不是这样形成的,不是通过观察对象去形成的,而是通过排除选择性思维形成的,也就是排除走神,排除走神,然后才能形成专注,这就需要必须有一个过程,就是排除走神的这个过程。
那么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就不是这样了,它就是直接形成专注,不需要排除走神,因为不会走神,你对那件事情非常、非常地感兴趣,它怎样可能走神?所以没有排除走神那回事,这就是二者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就是,如果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在实证的话,一定要在那个观察对象上下功夫。那么在《弥陀经》上、《观无量寿经》上,这两种思维功能都用过的,比如说:你通过念佛号去实证,那就是使用普遍性留意,因为它不具有吸引力,这时候你必须通过排除走神去实证;如果你是通过观极乐世界的那种场景,可以把那个书打开看一下就行,经典《弥陀经》或《无量寿经》上都有,它告诉你该怎样观,观那个层层叠叠的景点,也就是说得非常非常的这样的复杂,你要了解一点:复杂的事物容易形成专注,第二个就是你觉得很稀奇古怪,这个东西你没见过,说得很神秘一样的,很好、非常非常好,这些事物更具有吸引力,非常神秘具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当你这样去观察这些观察对象的时候,比如说层层叠叠的楼阁等等,你观察这些的时候,那就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也就是说《弥陀经》上、《无量寿经》上,它的观法是两种思维功能都有,有的观法是使用这种普遍性留意的,有的是使用选择性注意的。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使用不同的思维功能实证,它的发展、它的流程是什么样的?不要对这不同思维功能的实证流程就是一片茫然。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了,你还不停地在想怎么还不能形成专注?你总是寄希望于对这个佛号一下子形成专注,这个是根本不可能,因为原理不是这样的,流程就不是这样的,你必须严格地按流程进行操作。
下面看292页中间:普遍性留意这种方法侧重于防止走神,就是排除选择性注意,通过排除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然后慢慢地形成专注。这种方法就是在实证的时候,不能在观察对象上过分地下功夫,因为它形成专注的一个原理是通过排除选择性思维的。所以你不能在一边排除选择性思维,一边在观察对象上去设置。像我们有的人一样,设置念佛,因为念佛本身的基本原理是:念佛,佛号本身不具有吸引力,所以要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要通过排除选择性思维去形成专注。但是他不了解这个原理,然后他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为主进行思维了,具有这样的思维习惯,所以他把这种习惯带到实证中,他也希望对佛号快速形成专注。那么这时候怎么办?他就对念佛进行设置,比如说十念法,或者是念佛的过程中观这个虚空中出现霓虹灯一样这个佛号在闪烁等等,这些统统都是对观察对象进行设置的,设置的目的就是希望形成专注的。但是你要了解一点,无论你怎样设置,这种吸引力都是有限的,你一次可以,两次就不一定行,三次、四次它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这个是不容易成功的。或者偶尔一两次,你也能够达到一个层次,但这个根本就不稳定。咱们需要的是稳定,也就是说你能确保使用那种方法就是确定无疑地去成功。就像我们说设置观察树叶飘落的时候一样,这个观察对象它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上延长,过程延长就是时间延长,也就是说你使用选择性注意的话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的:一是具有吸引力,第二是时间一定能够无限地延长,也就是这个过程能够拉长。但是如果你对佛号进行设置的话,你只能做到一点,就是它能具有吸引力,你把它设置得非常形象化,因为选择性注意对形象化的事物也是容易形成专注的,设置成动态的,它能够专注,但这个是时间上没法延长,它必须重复。不像那个树叶飘落一样,它可以一会儿空中飞,飞过树林,飞过草原,飞过山脉等等,或者落到一个河里,由河里流到湖里,由湖里再流到到另一条河里,从另一条河里再流到一个湖里,等等,就这样持续地,这个过程拉得很长、很长,拉得很长,时间就有保证。也就是说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必须保证两条:一个是能快速形成专注,一个就是时间有保证。但是对佛号的设置往往达不到第二条,第一条你或者能达到,但第二条你是一定达不到的,因为时间没法像刚才说的这样“连续、延长”,你总是强迫自己要延长,只要你在强迫自己,那么你就一定不是使用选择性注意的,因为选择性注意不需要强迫,它是自然地安住于观察对象的,因为观察对象很有吸引力,是自然安住于观察对象。如果你觉得你有强迫的意味在,你不时地总是要强迫自己专注地观,那么就是用普遍性留意的。(注释:也就是你所选择的观察对象不具有吸引力,因此只能用普遍性留意,而无法用选择性注意,但你却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进行实证,所以你只能强迫自己专注)。
那么用普遍性留意的时候,你就不要再过分地在这个方面进行设置了,因为普遍性留意它是通过排除选择性思维去实证的,这时候你要集中力量去观察走神,发现走神立刻拉回来、发现走神立刻拉回来,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去观察,把“念佛号”把这个观察对象作为一个所缘,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察它,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察走神,就是把测重点放在走神上,不断地排除走神,走神没有了,念佛自然就成片了,自然就成功了。所以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
再看292页最下面一段:由于排除思维的选择性也能形成专注,因此专注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种是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直接把注意改造成专注;另一种就是破坏思维的选择性,直接形成高度专注。这就是从本质上说,前者是利用执着心力,就是基于选择性注意进行实证;后者是减弱执着心力,属于基于普遍性留意去进行实证。这就是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它的原理就是:破坏选择性思维,通过破坏选择性思维达到这种程度。
这样来说,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它分为两步去做(就是它的流程):
第一步,就是形成普遍性留意的稳定性(形成稳定的静):这个就是咱们刚开始说的,普遍性留意现在为什么不能形成专注,因为它不具有稳定性,就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习惯于使用以选择性注意为主导进行思维,这种习惯在实证中发生了不好的作用,你把这种习惯带入实证中了,这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实证的目的是形成潜意识专注的,所谓的入定就是潜意识专注,只要能形成潜意识专注就成功了。但潜意识专注必须建立在潜意识基础上的,必须建立在普遍性留意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平时你是以选择性注意为主导进行思维,那么实证必须反过来,以普遍性留意以潜意识为主导进行思维,也就平时生活中你是以有意识思维为主导进行活动的,潜意识是辅助的,那么在实证中是恰恰相反,是以潜意识为主导,有意识是辅助的,有意识是需要排除的,正是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了,你在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过程中,使用选择性注意的那个习惯不断地发生作用,它破坏你,使你无法以普遍性留意为主进行实证,这就是它无法形成稳定性,所以实证的第一步,就必须形成普遍性留意的稳定性,只要它能达到稳定,只要选择性注意不来捣乱,那么它就形成了一个入定的基础,也就是基础有了,那就是先形成稳定的静。
稳定的静形成之后,接下来(第二步)就是个专注的问题:如果你要是为了入禅定的,那你就观微观,观微观运动状态、微观的物质构成都行;如果你想入欲界定,那你就体验整体的清明,专注地体验整体,在光感、清明感,或者你选择观它的颜色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去达到欲界定。
这就是使用普遍性留意分为两步去走:第一步先形成稳定的静;第二步去形成专注。第一步稳定的静怎样才能快速形成?咱们有时候总觉得在实证的过程中,这个静就很难形成,这个不是静难以形成,而是我们不了解原理,不知道怎样利用生活常识。要了解就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含有高级思维状态的一切特征,比如说睡眠,高级思维状态虽然没有睡眠,但睡眠的本质是潜意识的表现,高级思维状态就是潜意识的。假如高级思维状态根本就没有潜意识这种功能,那么我们现在也绝不可能有睡眠这种现象,一定要了解这一点,睡眠是潜意识的表现,它是非常稳定的,我们对睡眠是非常熟练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睡眠,快速地达到稳定的静,睡眠前的这个状态是非常稳定的,你觉得现在稍稍有睡意了,有一点困倦,那么这个静就是很稳定了。这就告诉,我们要挖掘生活中这些闪光的点、它的特征,要充分地利用生活经验,因为生活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只要能够这样做的话,你的实证就会很轻松的。如果把实证和生活割裂开来,认为生活根本就是完全错误的,这个是不对的,浪花就是海水,含有海水一切特征。在佛经里面也有一个比喻,就是像淘金子一样,找到那个金矿了,这个金子散落在这个矿脉里面,星星点点的散落的,然后你炼这个金子,炼的过程中,就把这个金子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金块,集中的金块。为什么用这个比喻,就是说明就是我们现在这种状态是含有高级状态一切特征,就是这个矿脉本身是含有金子的,只不过是零零点点的,在选择性思维的作用下,它不能够完全地、普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它需要我们去做这个工作,所谓的炼金的过程就是发现这些特征的过程,然后使用一定方法让这些特征能够稳定地、连续地、整体地表现出来,只要你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能够证入定中、回归如来藏。所以就是不要把实证和生活隔离开来,不要排斥生活,要认真地分析生活,分析自己。
接下来看293页中下,由于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是基于潜意识进行实证的,因此要对这些实证方法熟练掌握、形成习惯,从而要把实证侧重点放在以下这两点。前面那一个是方法要熟练掌握、形成习惯,这是两个要点,熟练掌握包含的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准确,准确性达到,第二个就是熟练性,你不能说是不准确的熟练,那个是不对的,是在准确的前提下的熟练,熟练就能形成潜意识;准确,潜意识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所以要了解这两点。
那么实证的侧重点放在以下两点:
(1)增加实证的次数:因为这个是专门针对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的,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实证中都是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的,虽然你也希望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但是事实上很多人是没做到的,他不知道该怎样使用选择性注意,他只是把生活中那种习惯带进来,结果就是两种思维功能交叉使用、混淆在一起,乱七八糟地搅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不断地交叉来交叉去的,两种思维功能始终在打架的,在打架中进行实证的,这个实证非常盲目的。所以就是,要了解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话,第一步要增加实证的次数。增加实证次数就是要重复,重复之后就能够形成潜意识,这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要增加实证的次数,在次数上下功夫。你使用普遍性留意不要寄希望于一天两天、一星期两星期就突破了,这个是不可能的,它必须有一个过程。
但使用选择性注意不是这样的,选择性注意看你的能力了,你的设置非常地好,你观想非常好,你对极乐世界、《弥陀经》上面、《无量寿经》上面的这些观法,就是使用选择性注意的那些观法做得特别地好,那么你就是快速的入定的,是不需要在这个增加次数这个方面下功夫的。那个就是使用选择性注意的话,你就要下决心是一次入定,如果在这个方面你无法下决心,同时你的设置做不好,那你就不要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
(2)要熟练掌握实证的过程:这个咱们就谈了它的正确性和熟练性这两个要素。也就是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的时候,你能确保这两个要素。这个地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选择织毛衣,或者观呼吸、吃饭等等,这些习以为常的活动进行观察,这就是说根据观察对象来确定使用哪种思维功能。因为这个观察对象不具有吸引力,所以这时候就是用普遍性留意的,那么就必须作用于整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没有必要现在去观那个微观的,刚开始时要在静上下功夫,因此要观整体,先观整体,观整体之后形成静,静稳定了,也就是普遍性留意非常稳定了,稳定之后也就是选择性注意不再发生作用了,那么这个时候注意力才能够集中到观察对象上,也就是选择性注意也被集中到一起了,共同作用于观察对象了,那么这时候才可以去形成专注的,也就是必须先形成稳定的静,稳定的静就是排除了选择性思维的高频率活动,这个时候两种思维功能就能够共同地合二为一地作用于观察对象,在这种前提下、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观微观,才开始观微观。如果在观的过程中,专注打破静了,没法观了,没法观你就重新回归观整体,观整体,然后在观整体的过程中重新排除选择性思维,然后再形成静,然后再去观微观。就像咱们在说那个观察树叶的飘落的时候一样,就是先观察树叶飘落的整体、它的美好,你就像写散文一样,就像咱以前说的,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这个过程有益于入静的。比如说你观察树叶飘落,多么地美好,婀娜多姿,随风飘扬,这个树叶是翠绿的树叶,或者是你喜欢什么颜色就设置什么颜色,把它设置得非常、非常漂亮,非常、非常地美好,这样观想、联想,观一会你会沉醉于这种境界,特别美好的境界,特别地享受,心情非常、非常地平静,不再散乱了,那么这时候你再开始观微观,慢慢地观、慢慢地观。因为专注能打破静,你观微观的话是很用力地、很专注地使用选择性注意,它容易打破静,那么这时候怎么办?又散乱了,散乱的时候你再去观整体,再观这个树叶飘到河流等等这样观,观一会,然后静了之后,你再去观专注、观微观。这样观着观着之后,它又不专注,又不专注,你再观那个树叶,树叶就随着河流去飘,河流的流水是非常、非常地美好,河水清澈见底,与你见过的好的风景区的河水一样,就观想这样的河水,这个树叶就随着这个山间小溪就这样流啊、流啊,特别美好,观一会你又能观住,又能观住之后,你就再观微观,就这样交叉进行。再观不住的时候就让它流到湖里面,随着湖水碧波荡漾地流动,湖里面流了一段、观了一会,又不行,又不行再让它流到另一条河。就这样来来回回地不断地联想、不断地联想,充分发挥这种联想能力,不要认为联想能力不好,没有好与不好的,关键在你会不会利用,它同样是如来藏在这种状态的一种展现,如果如来藏根本就没有这种能力的话,你也不可能联想,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无常即真常,烦恼即菩提,它通通都是如来藏的展现,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利用、会不会利用,这是最关键的。不要把什么事情都打上一个标签,就是:好与不好,不要这样去分别。在这里咱们就简单谈这一点。
接下来看294页中间:在这里“静的稳定性”是关键。当然这个稳定性不是一次性形成的,除非是你使用睡眠,睡眠在很困倦的时候,也就是说你有很好的入定经验,那么你能准确地使用睡眠进行实证,这时候睡眠非常稳定的时候直接去观专注,那么能够快速地入定,因为睡眠形成的这个静是非常非常稳定的,这个是比较特殊的,其他的静不行。其他的静有时候有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就像观树叶的飘落一样,它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注意怎样利用这个反复的过程,怎样随着这个反复的过程去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掌握一点就是:要牢牢地保护那个潜意识的稳定性、连续性,一定要让那个潜意识保持连续,也就是说,你在观专注的时候,打破那个静了,没法观了,散乱了,散乱之后要立刻重新去观那个整体、观那个美好,让它形成静,决不能再去与散乱斗争,千万不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在这个地方用功的话,你就打破那个潜意识的连续性了,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潜意识的连续性,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能够成功。
就像我们在打坐的过程中,你已经体验到身体那个腰已经酸困了,它希望弯下来了,但是你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你认为只有端端正正坐着才叫实证,弯下来就不叫实证,尤其是大家很多人坐在一起实证的时候,你总在看:那个人腰弯下去了,那他功夫不行,你看那个人坐得端端正正的,人家那个功夫行。于是你就跟人家比端正的、比标准,这是根本不对的。要了解身体它想弯下去,那是潜意识提醒你要弯下去的,你一定要随顺潜意识,保持潜意识的连续性。因为你是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使用潜意识去实证的,你一定要跟随它,潜意识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以潜意识为主导,当弯下腰之后,弯了一段时间了,那么你觉得现在身体它想直起来了,它有一种力量,你体验得到它想直起来,不直起来它不舒服,那么这时候你就要随顺它,慢慢、慢慢地再直起来。一定要跟随它,跟随潜意识,牢牢地跟随潜意识后面去走,只要你能够紧紧地跟随潜意识的话,你就一定能够成功。凡事不成功的都是自作主张的,总是在想:我应该怎么做?不是你应该怎么做,是它要你怎么做,是潜意识要你怎么做,你想怎么做都是错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一定要跟随潜意识。
再一个这个地方就是294页,就讲到专注的静,这两种静,静的稳定性,专注的静和一般的静:一般的静是体验境界美好,专注的静又不一样,专注的静建立在暖的基础上,这个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
再一个是下面谈的这一个,一般的静和专注的静它的表现:就是精神方面,喜欢静,不喜欢动,远离动;身体的觉受方面,身体的觉受逐渐模糊。对于这两种静的分别就是可以从这些标准方面去判断,这些标准就是主要的表现为心和物两方面,因为我们对世界的划分就划分心和物两方面,因此对这些事情的判断也是同样从心和物两个方面去判断的。举例来说:住于思维本体判断标准是什么?判断标准也是心和物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身体的觉受没有,因为欲界定,虽然是欲界,但它毕竟是一种定,是定就一定不会使用现在这种散乱的宏观状态,所以身体的宏观状态一定没有,也就是说身体的觉受没有;那么从思维方面来说思维的相续性被打破,念头自生自灭。所以,对任何境界的分析基本来说我们都是从心和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这些标准的判断都是从心和物两个方面去进行。
再一个看295页,睡前的静:
对睡眠前的这个静,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尤其是观呼吸。观呼吸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不静是不可能观的。而观呼吸利用的静就是睡眠前的这个静,要充分利用睡眠前的这个静。有的人是不观呼吸的时候还能准确地呼吸、正常地呼吸的,一观呼吸就不知道怎么呼吸了、不会呼吸了,这是因为不了解观呼吸的原理,观呼吸的原理就是利用睡眠前的这个静的。只要你会睡眠就一定会观呼吸,因为观呼吸是最古老、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一个实证方法。所以要了解观呼吸它的原理,它就是使用睡前的这个静进行的。
再一个咱们看295页:
2. 基于“选择性注意”进行实证
选择性注意进行实证,咱们前边其实已经谈了,这个首先要了解一下社会上的人,他们也有选择性注意,也能形成选择性专注,为什么不能成功?举简单的例子就是:高斯做数学题,爱迪生在搞发明,非常地专注,达到忘我的程度,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入定?那就是因为:第一,在物质方面他们是使用身体,使用身体的宏观状态;第二,是在思维方面他们使用的是选择性思维,这种选择性思维是一种高频率的,因为选择性思维本身也是一种专注,它是一种高频率的活动状态,比如说爱迪生在搞发明的时候,对于每一个实验的可能性有几种可能性,他在这几种可能性中在专注地选择,也就是说使用选择性思维的,高斯做数学题也是这样的,他不停地在思考,哪种可能性能够成功,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实验,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性思维高频率地活动状态。选择性思维高频率活动状态就是一个专注。咱们平时觉得自己在大街上也使用选择性思维这个频率很高,但这个频率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这个频率如果达到一定程度的话,那就是高度的专注。就像阿修罗道的人一样,阿修罗道的人都是在打仗的,将来大家开天眼看一下阿修罗道的,打得非常非常地激烈,你在那种场景,你不由自主那个心就咚咚咚地悬起来,这种人都是可以说是头皮硬着就是前边倒下,后边又冲上去的,就是这样非常、非常激烈,这样就是选择性注意处于高频率地活动状态,他也是高度专注的,所以要了解一下这种情况。
但是为什么爱迪生们就没法证入那个阿修罗道呢?那是因为他虽然也使用这种高频选择状态,但他这个思维内容比较复杂,和那个阿修罗道的人不一样,阿修罗道的人打仗就是打仗,虽然高频率选择,但是思维内容简单,所以他们有这一点不同,所以他们就证入阿修罗道,也就是不同的思维状态对应不同的境界的,你有多少思维状态就有多少世界,世界就是这样的,它根据你专注程度和思维内容的不同形成的。
再一个咱们再看:怎样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就是进入禅定,这个咱们谈过,就是:观察对象设置满足两点,只要你能满足这两个条件就能快速入定,第一个就是观察对象一定具有高度的吸引力,能够让你快速地形成专注;第二个就是时间的连续,一定要在时间的连续上下功夫。这样就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观察对象的设置,看296页,观察对象不是随随便便设置的,你对观察对象的设置,它不仅要具有吸引力,而且是具有爱心的。你不能设置那些没有爱心的乱七八糟的观察对象,也能形成专注力,那不行。必须设置能够引发柔软心与柔软心相应这样的观察对象。就像《观无量寿经》和《弥陀经》上的那种设置,也是使用与柔软心相应,同时能够快速地形成专注,能够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这就是观察对象的设置要注意这一点。因为什么?一切方法都是为了诱导柔软心的。所以对这些方法的设置,一定要和我们的柔软心结合,只有这样才不背离宗旨,才能把实证落于实处,而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形式主义,咱们这个实证可以说是形式主义特别地严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得不得了。
咱们再看296页最下面:
3. 综合使用“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进行实证
这种综合方法又是分为两种:一是在实证过程中两种方法有时候是交叉进行;第二个就是这两种实证方法也可以同时进行。而交叉进行是包括:有时候是使用这种方法,到一个阶段时使用那种方法;那么同时使用两个观察对象是同时使用两种思维功能,这一个就是在观呼吸中也表现得很明显,观身体觉受方面也很明显。不过这个方法需要注意的就是:
(2)要设置两个观察对象:这两个观察对象能够分属于不同的思维功能,但这两个观察对象虽然分属两个思维功能,比如说,你设置一个观察对象使用选择性注意,但这个观察对象虽然使用选择性注意,但它并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它不能够完全被吸引,就像我们平时人一样,在平时生活中,你也是使用两种思维功能的,虽然你也使用选择性注意,但并不是说的的确确有哪个观察对象能完全地吸引你的注意力,所以你才处于这种不断地选择状态。这就是说,你要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思维功能,那么对选择性注意这个思维功能没必要特别进行设置,如果特别设置的话,那么普遍性留意将没办法使用。
(2)这两种思维功能在性质上是一样的,也就是在相上不一样,但本质上是一样的。什么叫相上不一样本质上是一样?因为物质有不同的状态,具有宏观状态、微观状态。我们现在只能使用宏观状态,宏观状态就表现为这一个一个相是不一样的,就像那个冰山一样,这个冰山和那个冰山不一样的,但它们本质都是水,也就是微观状态它们都是水,就像下面的水一样,所以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就像我们在观呼吸设置手啊、腹部,举的这个例子,但它们本质是一回事的。只有这样的话,才能把两种思维功能最终合二为一。这是因为是你所设置的这两种观察对象在物质的相上它们不一样,本质是一样;同时这两种思维功能虽然表现出的功能不一样,但这两种思维功能是同一种思维功能演化过来的,因此这两种思维功能最终也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而你所设置的那个观察对象,最终也一定会融合为同一种观察对象。心物是一体的。当两种思维功能融合为一种思维功能,当两个观察对象融合为同一个观察对象的时候你就入定了,就是这样简单的。
再一个是297页的下面,时间的持久性是实证成功的关键:
这一个是非常重要的,时间这是一个关键,时间达不到,是不能成功的,因为时间解决了它的一个连续性的问题。连续和深刻是一致的。你想达到禅定中的那种高度专注,你必须达到这个连续。时间达不到的话,深刻性达不到。我们平时为什么注意力不行?你在不停地选择这一个、那一个的,在大街上,又看这、又看那的,这个注意力达不到,那就是因为时间达不到。如果你能专注地盯着一件事、一个物质去看的话,那么时间就能够延长。同时时间延长,也能使专注更加深刻。
总之,无论是使用普遍性留意还是选择性注意都必须在时间上下功夫,时间是破除选择性思维的。在这里需要了解为什么一定要让时间充分地延长,这个关键一点是牵扯到选择性注意了。我们平时使用选择性注意,你习惯于使用这种选择性注意,大街上到处看、到处看,生活中就是这样的,不停地在选择、不停地选择,整天就是这样的,所以它形成一种习惯。习惯就是潜意识。那么在潜意识中,它会不由自主发生作用。
我们的实证是依靠潜意识的,以潜意识为主导进行实证的。但这个散乱习惯它也是潜意识,因此在我们使用潜意识去实证的过程中,这个散乱习惯有时候不由自主会发生作用。它是一种习惯,必须用另一种习惯破坏它才行。也就是说,让不散乱的习惯去破坏这种散乱的习惯,这就必须让时间延长。随着时间延长,你逐渐会形成一种不散乱的习惯,不散乱的习惯一旦形成,散乱习惯根本没法发生作用,将失去散乱习惯这种能力,你想散乱都不可能。对于真正入定,你想现在真正再去散乱是不容易的,所以它是比较自主的。它之所以自主,是因为失去了散乱那种功能,他不容易再散乱起来的,这时候想散乱还需要想办法的。所以一定要了解:为什么必须延长时间?延长时间是破散乱习惯的。散乱习惯不破的话,是没法成功的。因为这个散乱习惯是沉淀在潜意识中,它就像平时人说的习气一样。所谓的习气,就是那种散乱形成了习惯,这就叫做一个习气。这是从我们这个角度谈习气的。当然习气还有另一种含义的,咱们不再谈。
下面咱们看299页中下那一段:由于在专注的情况下,时间的敏感性就会非常的微弱、非常迟钝,因此随着实证的不断发展,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专注力将越来越强、越来越稳定。这就是说,时间与专注的关系,也就是时间越延长,专注深刻性越强。专注深刻性越强,时间的敏感性将越差,也就是你将感觉不到时间、体验不到时间。在这个地方就是时间它的跨度就非常的大。刚开始实证的时候,你总是觉得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多坐半个小时、多坐一个小时,你觉得很不错了,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在以后再发展的时候,达到专注形成的时候,时间的跨度就特别地大,就是时间是成倍翻番的,也就是如果你能坐到一次达到七、八个小时就入定,如果你能达到七八个小时,那么你就够轻而易举地能够达到一天一夜,这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因为七、八个小时,你真正能够做得到的话,那就代表着入定,你没有那种入定的功夫,你是根本不可能端端正正的就是一动不动的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的,没这种能力的,除非是入定。欲界定往往也是那个稳定性特别差,外因容易破的,还没有自主性的,所以它那个时间的持续性是不容易的。七、八个小时能做得到的话,那么你就很容易就坐到一天一夜。一天一夜你能够做得到,你一次坐一天一夜的话,那么你就很轻松能坐十天十夜的,因为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定中就是这样,你不想出来,谁也对你没办法。你不想出来的话,随随便便就能坐几天几夜的。所以就是这个入定中这个时间和我们现在是有一定的区别。所以你不要认为是好像那个坐七天七夜的那个人比坐一天一夜的那个人功夫高,对他们来说没这回事的。那个坐七天七夜的人他无非也是贪恋那种境界,坐一天一夜的人并不是功夫比那个坐七天七夜的人功夫差,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对我们凡人来说,你有这种时间观念,所以你觉得时间越长,那功夫越高。对在那种状态的情况下来说,根本就是一回事的,本质上完全是一样的。所以在这里,对时间这个问题要了解这一点。
文件来源:http://www.bentifx.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7&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