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15

《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15

  • 2014年07月14日
  • 讲解:清凉月老师
  • 听打:水晶 红袖 芸庭 大白 愚蠢如我
  • 校对:芸庭
  • 复核:野鹤

咱们还是先谈一下精进群里的讨论。

精进群里的学习氛围非常好,能够呈现出原始佛教的一些特点,也就是说,佛教在它刚开始的时候,在学术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活泼的,也就是说,大家能够就实证中遇到的问题,自觉地进行讨论。在释迦牟尼时期,以及释迦牟尼之后,在古印度,大家在实证中都是能够保留这样的浓厚的这种实证氛围和学术氛围。佛教是真理,真理不怕辩论,真理是鼓励我们去进行探讨的。精进群里新同志有疑问,老同志能够及时地帮助解答,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一方面能让新同志学到一些东西,另一方面老同志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纯熟,能够检验自己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所以说是老同志就是要放心大胆地去和新同志进行交流,不要怕说错,不要怕不暴露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永远担心暴露自己的问题,藏在后面,一点都不敢发言,这样你怎么知道自己究竟有哪些问题,最终就是害了自己,因为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暴露出来的话,那么它在潜意识中就会发挥作用,就会把你引到错误的地方。对于大家在群里已经解决的问题,咱们在语音上就不再谈,对于大家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咱们在语音上再谈一下。

首先,咱们谈一下[晓越]同志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记得一次在洗澡时,非常放松,可以说是平时生活中,总在自我反观和刻意的感觉,很轻松时,发现自己冒出一个接一个念头,然后就想起‘性是空,动是用’,总在想这些念头是从心里产生的,看看这颗心是不是空的。这就是[晓越]在这个过程中有这样的实证的一个过程,那么她这样去观的时候,然后出现的一种境界是什么,就是:看到观是空的,然后是,忽然感觉我原来是这个,后来好几天都特别清净。念头升起自然而然能够看得见。然后就问:这种状态是不是住于思维本体?

大家可以先进行一下判断。你对任何境界的判断,在实证中出现的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境界,对这些境界的分析和判断,应该怎样进行?咱们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分为心物两个方面,同时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因此我们对实证中的这些境界的判别,也必须从心物两个方面进行。这里的“物”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身体,因此我们对这些境界的判断,就是从身体方面的反应和思维方面的反应,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层次属于欲界定的,它是一个定境,这就像下面的老同志的回答就是,[秋水无痕]问:你能入定吗?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你现在是不是有最起码的欲界定的这种觉受,也就是身体的觉受没有,欲界定这个地方最起码达到这个层次的,与这个阶段对应的,是相续性思维被斩断,所谓身体的觉受没有,是因为我们平时只能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也就是说,此时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没有,你不再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那么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在这个地方,因为我们是观心的,身体是思维的内容,因此微观物质状态照样感觉不到,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对于身体物质方面的状态感觉不到,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身体的觉受没有,那么相续性思维就被斩断,所以,这个时候念头是自生自灭的,无法展开相续性。这就是在这个地方两个标准:一个就是身体的觉受没有;另一个就是念头无法展开相续性,一切念头都是自生自灭。这是两个标准。

我们在思维衍生状态,都是住于思维内容。住于思维内容,那么,要么你就是念头非常多,能展开相续性;要么你就是住于其中一些念头,其他念头不产生,你不可能是念头自生自灭,无法出现这样的境界,除非是住于思维本体。因此在实证中,如果你觉得念头没有了,那说明是住于其中一种境界了,住于其中一个观念了,因为你是不可能没有念头的,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再一个来说,当你还有身体觉受的时候,你是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的,因为心物是一体的,非常严格的一体,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所以,你看到你自己这时候心很清净,也能够看到一个一个境界,或者你能感觉到好像心空了,那么这些境界也统统都不是的,都是住于思维内容,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所以对于境界的判断,也要注意从心物两个方面去判断。

接下来咱们再看另一位同志提的问题,重点是涉及到观呼吸的,尤其是涉及到身体觉受,也就是身体气脉这方面,涉及到这一个问题,他就是说:在观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反应,就是身体气机走窜,没法控制的。

这个问题咱们以前也谈过很多次了,这里咱们再重新谈一下,这个问题是[平凡]提出来的,就涉及到一点,就是谈到:自己父亲在观呼吸的时候,刚躺下不一会,就不受控制地站起来,有时候还会看到身体会激烈地抖动。

那么这属于一个……因为身体的反应,我们的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微观物质状态是和动静两种状态对应的,身体微观物质状态是和静对应的,当身体宏观方面表现出一些变化的时候,那么它属于“静极生动”,因静而产生的动,由静态向动态发展。至于他激烈地抖动,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这都是“静极生动”的一个表现,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至于说这种“静极生动”这个动是因何而来,也可以是内部的因素,也可以是外界的干扰,破了那个静境而产生这个动,两种因素都有。

另一位叫[netsafe]的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观呼吸时,长期的干扰呼吸,躺着观还好,坐着观的时候作意就很严重。

这个就是要了解:躺着观的时候,因为是放松,潜意识的作用,所以无法去干扰呼吸,就不会有呼吸方面的这些问题。至于呼吸方面出现的问题,这个咱们前几次已经谈了很多了,但是这个问题是许多人非常难掌握,那么咱们再把这个问题再详细谈吧,要不然这个问题确实很严重,就像刚才的那位同志说的那样:观不下去,打坐的时候,偶然感觉气不顺畅,呼吸堵在胸口。就是这样,非常严重的反应,有的比这个反应还要严重得多。

这个就需要我们了解:我们在实证中的时候,因为是从现在这种状态去进行实证的,所以,一定要使用现在这种状态的思维功能去进行实证。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只有两种思维功能,就是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那么我们的实证也只能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去实证,而不可能使用其他思维功能去实证。

观呼吸也是这样的,我们是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去观呼吸。但从根本原理上来说,观呼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体验呼吸去形成潜意识的,因为呼吸是潜意识表现,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体验呼吸让潜意识达到稳定、达到连续性,因为潜意识主要是连续性达不到,它总是被选择性注意破坏,那么让它达到连续性之后,慢慢地就能深化,深化为潜意识专注,这样就成功了,这就是观呼吸的基本原理。因此,我们在实证中就使用潜意识去观,这是符合原理的。

但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我们在大街上就是到处乱看,就是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习惯就会被你带入观呼吸中,因为你不了解原理,所以你就直接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那么选择性注意和呼吸根本是相反的,所以没法观住。没法观住怎么办?就必须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改造。这就是牵扯到解决选择性注意的问题。而事实上,在实证中,无论你使用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种方法,最终的结果其实都是在改造选择性注意的。因为选择性注意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功能,高级思维状态没有这种选择性思维的功能。所以,我们必须破除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这种功能,然后才能跳出这种状态。

那么,对选择性注意的改造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潜意识化改造,因为选择性注意建立的基础是刚强心,所以潜意识化改造就是用柔软心去改造它;第二种方法就是对选择性注意进行专注化改造,专注化改造,就是“盯住一点,置心一处,无所不办”,就是让它住于一个点、一个地方,这样就降低它的选择频率,慢慢地形成潜意识了。由于这两种改造,就是潜意识化改造和专注化改造,二者最终的结果都是把选择性注意改造成潜意识,让它形成潜意识主导,这样就能实证成功。

那么,观呼吸也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都是在这两个方面用功的。以前咱们谈过,观呼吸的时候,对呼吸采用了一些观法。举例来说,我们观想身体变得非常大,巨大的身体悬浮在虚空中,然后再去体验呼吸,那么这同样是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改造的,我们要了解它的基本的原理,要了解为什么这样设置,一切的方法都一定是有原理的,而且一定要符合原理才能成功的,要不然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我们对任何方法都一定要从原理上去了解,不能够盲目地、随随便便地去发明方法,或者是随随便便地去接受一种方法。对于观呼吸中的设置也是这样,举例来说,我们观想巨大的身体,为什么要把身体观得非常的巨大?这就牵扯到一个物质的虚化,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物质。

物质是执着心的表现形式,反过来,我们看不见那些能量,能量是柔软心的表现形式。物质是由能量生成的。那么,对于物质,物质有许多状态的,不同状态是和不同程度的执着心对应的,我们把身体这种物质扩大,扩大之后干什么?就是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改造的。选择性注意它是作用于点、作用于局部的,而普遍性留意是作用于面的,我们现在把身体扩大,因为在观呼吸的时候,你是和身体联结在一起了,很多人观呼吸就是这样的,一直在观身体的呼吸,那么这时候我们把这个身体扩大,扩大之后,选择性注意它是没办法去作用于整个身体的,这样选择性注意将被迫去作用于整体,也就是这时候它就被改造成潜意识了。潜意识是作用于整体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把物质进行扩大,扩大之后就逼迫选择性注意变成潜意识,也就是它不得不向潜意识转化,因为选择性注意的作用对象是作用点的,它是无法作用于面的,如果要作用于面,它必须改变自己,变成潜意识,一定要了解这个基本原理。

第二个,我们在把身体扩大的过程中,让身体的物质觉受逐渐地,也就是身体的物质的这种特征逐渐地减弱,比如说,刚开始我们说身体,你看身体是一种真实的质碍性,然后它是不透明的等等这些特征,我们都把它,质碍性让它减轻,比如身体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一样的,也就不再像现在这个身体一样,坚硬的这样的感觉,把身体把它拉大,拉大之后就让它虚化,虚化、虚无化,让它向着这个方向去发展,这一点就象我们有时候观云朵一样,空中的云朵可以产生,也可以消失,我们观这个云,有时候你直接观虚空的话你不容易,那你可以把这个虚空中安上一两朵云朵,然后观这个云朵,有时候产生了、有时候又消失了,这个云朵融入虚空,融入虚空中你又观不住虚空,观不住虚空之后,让这个云朵再产生,就观这个云朵产生和消亡这个过程。物质的产生因为执着心,消亡是因为柔软心,那么观这种白云的有与无就是体验执着心向柔软心的转化,我们借助一种物质状态去体验这个转化的过程。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实证中观身体的觉受,观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体验身体整体觉受的有与无,一定要在这种物质的有与无的状态去体验,因为这时候是柔软心和执着心的转化的一个界面,这个地方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对身体的设置也是这样的,你把身体慢慢地拉大,然后逐渐、逐渐观这个身体的有与无,让它虚无飘渺的状态,慢慢地和虚空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逐渐再去观呼吸,那么身体就不会障碍你,要不然话,你始终是在身体上打转,那么身体是和刚强心对应的,你观呼吸是没法进行的。这就是我们对身体的这样观察去解决刚强心的问题,一定要了解这种观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了解原理之后,那么在观身体的过程中,你就知道该怎样观了,怎样去发展。

再一个,我们观想身体是透明的。这就牵扯到一个高级物质和低级物质,低级物质是一种严重的滞碍性,就是它有这种坚硬感,不透明的、障碍的、空间的障碍等等这些方面的障碍;在高级物质状态它不是这样的,它是柔软的、是透明化的,没有这种空间的这样的障碍。所以我们就需要这样的设置,就像我们在观山一样,观那个大山的时候,也是这个山是透明的,始终把它观成透明的;人体也是这样,观人体也是透明的,就像我们观这个身体,这个巨大的身体在空中越来越大,而且这个身体是透明的,逐渐逐渐它就像白云散开一样融入虚空。这就是我们是对物质的这种观察。

另一个,我们还观想这个身体稳坐在深蓝色的、醉人的、万里无云的虚空,就观想在虚空中,而不是观想像平时一样我们站在地面上去看天空,我们一般人观想虚空的时候往往是站在地面上去观虚空和虚空融为一体,不要忘了你是站在地面上,就标志着你是和物质结合在一起,你是从物质的角度去研究虚空的,从这种可见的物质的角度去研究虚空的,当你和物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是在使用执着心,你站在地面上去观虚空,你就是在使用执着心在观虚空的。所以,一定要牢记一点,当我们向虚空靠拢、向柔软心靠拢的时候,一定不要和物质结合在一起,要不然你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我们不能够观想自己站在地面去观呼吸、看虚空、和虚空融合,一定要观想自己坐在虚空中,周围全部都是虚空,而绝没有任何物质、地面了等等这样的感觉,即使身体我们也把它观得虚化,一定要了解这是什么原理,这就是:物质是执着心的表现形式,我们决不能结合物质去体验虚空,一定要摆脱物质的束缚。

这是我们在观呼吸中采用的这些观法,以前咱们还谈到,就是观鼻子前面的这个地方虚空在呼吸,这个地方也是把呼吸和虚空结合,把这种功能放于虚空去观。观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要融入那种深邃的心境——虚空,融入这种心境,但是虚空是没有任何形象的,是不容易观的,这时候我们就借助呼吸,呼吸是我们熟悉的,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动态变化的事物往往是能引起选择性注意的关注,所以选择性注意能够安住于呼吸,同时呼吸又是和潜意识相应的,所以能改造那个选择性注意,在这里选择性注意定于虚空的时候,能够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潜意识化改造,它反而不会干扰呼吸,一定要了解:我们在鼻前虚空观呼吸是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改造,潜意识化改造之后去体验呼吸,所以容易观得住,就像睡眠中一样,我们就是这样去操作的。这就牵扯到一个原理,就是:难易结合,观虚空的时候是比较难的、困难的、不容易观的,那么我们就找一个容易操作的观察对象和它结合在一起进行观察,比如观呼吸容易操作,我们结合观呼吸去观虚空,去体验在虚空中观呼吸,虚空和呼吸结合起来。那么,呼吸是潜意识,虚空还是潜意识的,所以二者的性质一样,虽然在相上不一样,但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因此二者能够合起来观,而且最终一定能够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在设置方法的时候,要了解这些原理。

同样的道理,我们大家在了解道家的一些知识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基本的原理。道家从身体气脉方面、从呼吸方面、从光团方面,这样去走,根本的意义是什么?道家走的也是个物质的道路,从物质方面去调整。物质方面,我们以前知道,物质方面的物质的演变:先从深邃的心境,然后演变出光和虚空,从光和虚空然后再演变出可见的这些物质。那么,很显然,深邃的虚空是最高的境界,我们都想直接达到这种境界,但这种境界不容易形成,也就是不容易达到,那么往往是我们先达到虚空的境界,但是虚空这个境界就象我们刚才说的,是不容易观的,不容易观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就借助一些容易观的物质现象和虚空结合起来观。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和白云结合起来观也是这样的。在这个地方,在道家里面,是和呼吸结合起来,呼吸和虚空结合起来。当观呼吸的过程中,气机明显的时候,马上把气机和虚空结合起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刚开始是把呼吸和虚空结合,通过观察呼吸这种物质的功能,然后找到了物质本身,也就是气机,找到气机之后,立即把气机和虚空结合,也就是说借助气机去体验虚空,气机容易操作,虚空不容易操作,也就是借助一个容易操作的事物去体验虚空,和虚空融为一体。用这种深邃的心境去体验气机,很快的,气机就会展现出光的特征,也就是物质出现了光这个特征。光这个特征是高级物质“光”形成的,所以我们又通过光这个特征,寻找更为高级的物质。这是从物质角度讲的原理。那么这里就是:发现光这个特征之后,我们立刻把光这个特征和虚空结合。一定要牢记这一点,一定要把物质和虚空结合,向虚空靠拢。

咱们再回忆一下刚才的这个路,道家的这个路,就是:观呼吸,用观呼吸和虚空结合、深邃的心境结合,再借助呼吸这个手段,使自己慢慢融入深邃的虚空、深邃的心境;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气机,又马上把气机和虚空结合,融入这深邃的心境,通过调整气机,让自己逐渐融入深邃的心境;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光这个特征,然后立即又把光这个特征和虚空结合。也就是说,物质这个阶段,一个一个发展,但是一个根本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必须把物质和虚空结合,这是我们在实证中必须掌握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一点掌握不了,你的实证是一定不可能成功的。

比如说,你在观呼吸的过程中,观气机的过程中,身体微观物质气机出现了,但这时候你不是和虚空结合,你是和身体的宏观觉受结合,你在体验气机在哪里,在腹部、还是在其他部位,这种身体部位的感觉,就是身体宏观物质状态的感觉,是一种低级的物质状态的感觉,你把气机和低级的物质状态结合,低级的物质状态标志着执着心更加强,执着心是一种动态的、走串的、散乱的,你想一下,你身体气机的反应它怎么可能不走串,不散乱?这就是根本的原因。因为你把气机和低级物质结合了,你不了解低级物质是执着心的表现形式。如果你现在把气机向虚空靠拢、向深邃的心境靠拢,那么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走串的,绝不可能出现问题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不仅要了解方法,操作的方法,最关键的是要了解原理。在原理不清楚的时候,你宁可不要去实证。

因为原理不了解的时候,你的实证表面上看来非常的精进,其实你非常精进地步入误区的,这样实证是有害而无益的。所以就是,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是不要急于实证,先把原理搞清,原理搞清之后,以后的实证快得多。原理不清的时候,你会反反复复的。就像身体气机方面的反应,你会反反复复地出现很大很大的周折,而且出现很多问题、痛苦,比如说气机沿经络的运行,这里面就能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怎么产生的?通通都是根据刚才那个原因,你对选择性注意根本就没法改造,没法对选择性注意进行这种有效地改造,所以就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

在道家里面,对实证的方法分为顿法和渐法,也就是顿渐两种、快慢两种。顿法就是能够掌握原理,始终是能够和深邃的心境、和虚空相融合,所以就能够快速地成功,而且不会出现问题;渐法就是瞎撞的,不了解这个原理,就是始终是:出现问题了,然后慢慢地摸索,在摸索中解决问题,就是闭着眼睛瞎撞、瞎蒙的,慢慢、慢慢地也能撞出一条路的。

所以就是在这个实证中,我们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原理重于方法。一定要在原理上下功夫,原理明白之后,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能把你快速引向一个成功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实证中,在观呼吸这个方面,要注意这一点,只要这些原则掌握了,那么观呼吸是很容易成功的,一点都不难。

还有一位同志提到:是通过观呼吸去进入定中?

观呼吸是物质的一种表现,但心物是一体的,因此观呼吸即可以帮助我们从物质方面走,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思维方面走,也就是帮助我们进入思维的状态。

那么怎样从思维状态证?这就是说,要在观呼吸的过程中,我们同样把呼吸和虚空融合,那么这时候将没有身体的觉受,只有呼吸,也就是说,你将达到呼吸就是你、你就是呼吸,和呼吸心物一体,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这是必须达到的一步,这一步达到之后,就在呼与吸这两种状态进行体验,吸的时候,是用动态的,吸是动,呼是静,呼是专注,一定要了解这个原理,吸是你主动地去进行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呼的时候是放松的过程,放松、放松,就是一个静、专注,也就是呼吸慢慢地越来越微细、越来越微细,因为你和呼吸融为一体了,所以呼吸断就是思维断,呼吸这时候就是相续性思维,你别的没有念头了,你唯一的念头就是这个呼吸,所以呼吸停顿,就意味着思维被斩断。一定要记住这一个地方。但是因为这时候是静,还达不到专注的,所以有个静极生动的过程,过一段时间是你又要呼吸,那就再慢慢地这样去呼吸,逐渐逐渐地,通过呼,使专注力越来越强;慢慢地,因为专注力增强的原因,念头将不再起,也就下一次吸的时候,它将隔了很长、很长时间才会起;逐渐逐渐,这个距离越来越长,慢慢就把它斩断了,相续性思维斩断了。呼吸的斩断和相续性思维的斩断是同时的。一定要了解它的原理。在这里最关键的是掌握呼和吸它们建立的基础是什么,一定要掌握它们的原理:吸的时候是动,呼的时候是静、是专注,呼是最关键的,吸是为了帮助呼的。只要能把这个原理掌握的了,那么就可以通过观呼吸证入定中。如果这个原理掌握不了,那个也是很难操作的。因为通过观呼吸证入定中是不容易操作的,倒不如你使用其他的方法去进行。

这就是咱们对精进群的一些问题简单谈这一点,其他的问题,老同志们在和新同志交流的时候,已经谈得非常地深入了,咱们就不再谈了。

接下来咱们还是看《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看第250页:

第三节 实证方法

在实证中,我们选择的实证方法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1. 正确性:你选的实证方法具有正确性。也就是说它必须是正确的,这样才可以,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你引向正确的实证结果。

2. 针对性:你所选择的方法,一定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因为方法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好坏,只要具有针对性,能够解决问题就是好方法。所以你要判断你的方法是正确的吗,原理是什么,你的方法具有针对性吗,它真的能解决你所遇到的那个问题吗?

3. 高效性:就是方法要有高效性。因为解决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方法,你一定要选择一个效率非常高的方法,掌握这个高效性。

4. 可操作性:操作者容易操作,容易操作的往往潜意识能发挥作用,如果是操作难度比较大的,你往往必须使用有意识思维,有时候思考该怎样操作,那么这样是不容易成功的,因为我们的实证必须依靠潜意识去进行,所以,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我们能够轻松地驾驭、熟练地驾驭。

再一个就是,怎样保证你所选择的方法是科学的呢?

这里就需要平常多问一些为什么。比如说,实证中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要从刚才咱们说的,要从物质和思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哪些同志如果空闲时间比较多的话,可以发心去进行这样的整理,也就是列一张表,这个表分为两大类,一边是思维,一边是物质,就是心物两个方面,把心物它们一一对照的这个关系列出来,也就是思维这个层次表现为什么样的特征,物质在这个对应的方面又表现为什么样特征,就这样把这种一一对照的关系把它列出来,列成一个表格,那么这样在实证中的时候你就可以对照了,就像刚才说的那个住于思维本体一样,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物质方面是什么特征,在思维方面又有什么特征,如果你把这些都列得非常地详细的话,那么证到哪一个层次就一目了然,就不会在实证中再去动脑筋去分析、去判断了。所以,这个也需要我们在实证中慢慢去做。哪位同志如果有这样的发心的话,可以这样整理一下。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原理,这些都需要了解,也就是问题要找出来,要把它全部发现。有的问题是不容易发现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在实证中慢慢地去体验,然后再查找这些问题的原因。原因一定要查找清楚,就是一个问题都不能放过。如果你对那个问题的解释你觉得自己还不满意,不满意就和老同志交流,一定要达到最终的满意、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后,你就可以选择方法,这时候就需要了解自己选择的方法是什么原理,这个方法一定要在原理上绝对保证正确,这样才可以。这就是我们在对各种方法的分析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

当我们寻找到了实证的方法之后,怎样对待这些方法?也就是在方法的使用上,我们必须达到两个标准:第一个就是,方法要达到准确地操作,操作一定是准确无误的,因为潜意识是没法辨别真假的;第二个就是一定要熟练操作,熟练才能形成潜意识。我们一切都是为了潜意识的,所以在这里,方法的操作要确保准确、熟练这两个标准。

在这里咱们谈的就是观心和相应与破坏这些方法,可以结合前面刚开始的时候咱们谈那个方法论,结合方法论那个地方看,以后咱们谈《实证学》的时候,这几个章节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去看。

一、观心

(一)观心的原理和观心的重要性:

观心的原理这咱们谈过了,观心这种方法是能够让我们住于思维本体的,所以这种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实证从最终的目的出发,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住于思维本体,一类是住于思维内容。因为我们现在的思维,只有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这两大要素构成,所以我们的实证也只分为这两大类,一类就是住于思维本体,一类就是住于思维内容。观心是能够让我们住于思维本体的,而我们回归如来藏的前提是必须住于思维本体,所以观心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引导我们证入思维本体,也就是先让我们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在外因破坏之后,然后再证入如来藏。所以观心这种方法,从我们实证的最终目的出发是必须要掌握的。

(二)观心与入静的区别:

这个其实咱们刚才已经谈过了。静定是一种心理的状态、心理的体验,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境界;而观心是不住于任何心境的,也就是说你认为自己是在观心吗?你认为自己住于思维本体了吗?那你先问自己在干什么,你无论干什么都是错误的,你干什么都不是住于思维本体,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你不干任何东西照样不是住于思维本体,因为现在我们本身生活在相续性思维状态,相续性思维状态本身就是住于思维内容的,无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你想干什么,你无论干什么,你都是住于思维内容,你现在不想干,不干还是住于思维内容,还是住于一个观念的。所以,唯一的,只有体验,先体验,客观地体验,但这个体验的过程,你其实刚开始是住于警觉心的,所以,这就必须在体验的过程中逐渐、逐渐达到一个稳定的境界,也就是欲界定的境界,身体的觉受消失,那么这时候就破了一个警觉心,反过来破警觉心,一破之后就真正不再住于思维内容了,一定要了解在有身体觉受的前提下,你是一定住于思维内容的,是绝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的,无论这时候你干与不干,统统都是住于思维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知不觉地去参与某些事情的运作,也就是我们大家习惯于住于思维内容了,都是一个勤快人,在这个实证中你勤快反而不好,不要太勤快了,不要勤于去处理日常事务、勤于去处理思维内容,一会儿想做这一个、一会儿想做那一个,你做什么都不行,千万不要去造作,你主动去做任何事情都是错的,千万不要主动在这个地方,要做一个懒人,越懒越好。

(三)观心的分类:就分一个静态观心和动态观心。

动态观心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辅助的,不能作为主要方法,除非你是从高级禅定中退下来的,这样动态观心可以作为主要方法,可以通过它去回归如来藏。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以静态观心为主,动态观心是辅助的,只有在静态观心中你才能回归如来藏的。

(四)观心的前提:

就是身体觉受全部消失后才能真正的观心。所谓的观心,就像我们有的网友起的名字——坐看云起,你就是客观地去观察,不加入主观的观念,这才叫真正的观心的。要达到这种程度的,只有在身体觉受消失的时候才可以,这之前统统是住心的,住于思维的内容,是住心,而不是观心。你要了解为什么只有身体的觉受全部消失之后才能是真正的观心,那是因为心物是一体的,身体觉受消失标志着相续性思维被斩断。什么是相续性思维?就是思维内容的连续性就叫相续性,只要是相续性思维是一定住于思维内容的、是连续性的。那么它被斩断之后,我们就是住于思维本体。这就是观心它的基本的表现。

(五)观心的原理:

观心,在平时一些辅助的方法,就是我们为了防止走神、防止住于思维内容,你怎样才能住于思维本体,我们平时的思维本体是指的是我执,也就是说你观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在看、我在想”等等,你就把“我”当做思维本体了,也就是“我执”作为思维本体,那么这时候你就可以提起“我”,提起“我”这个念头,我看见汽车啊、我听见鸟叫等等、等等,你经常这样做的话,即使在将要走神的时候,你能立刻发现“我在走神”,这样发现之后,马上就不会走神,你经常这样用的话,你随时就提起那个“我”,你将很难、很难走神的,你将没办法再去参与思维内容的运作。所以,这是一个辅助的方法。只要能经常这样做的话,你就能够管住自己。

但这里一定要牢记一点,我们说的“我”指的是思维上的,而不是说身体上的,有的人把“观察身体不是自己啊”或者等等等这叫做观心,这个都不是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观身体不是自己,身体本来就不是自己,“观身体不是自己”只能破身体自我观,也就是破身见。但这种破身见还仅仅只是观念上的,真正的破身见必须要靠证的,而不是用观念去破的,观念是破不了的。

(六)观心常见的问题:

一个就是把住于思维内容当做观心,不过这个问题一般老同志不会犯;再一个就是将心灭心,就是自己加入了一个观念,其实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住于那个观念了,也就是在有身体觉受的情况下,无论你主动想做任何事情都是错误的,你现在想去观心,你现在想去断这个念头,断念头也是错误的;你说我不观呢?不观还是错误的,不观还是住于这“不观”这个观念;你说你“观空”,观空还是住于“空”这个观念。也就是说你主动做任何事都是错误的。这就是观心这个咱们简单谈这一点。

二、相应与破坏

(一)相应:相应分为两种,就是与心力相应和与时间相应。

1. 心力相应:心力相应就是柔软心的,重点指我们是与柔软心相应。当然从实证的整个角度出发,不单纯指柔软心,比如说,有的时候你想从高级禅定进入我们现在这种境界,那就不是与柔软心相应了,而是与刚强心相应。怎样与刚强心相应?因为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是刚强心的表现,是由刚强心产生的,所以你只要盯着那些念头就可以了,跟那些念头相应就是和执着心相应,然后就退下来了,就是使用那些念头,然后就退下来。反过来向高级状态证,你就必须与柔软心相应,然后才能回归高级状态。

2. 与时间相应:与时间相应就是与专注相应。因为,什么是时间?就是对过程的体验叫做时间,没有时间这种东西,是为了描述我们对过程的体验,描述这个过程、运作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这个表现,所以我们才发明了时间,时间是一种体验,是过程的描述。对过程、事物的发展过程,咱们在前面认识物质里面已经谈过了,“没有独立于思维的物质,也没有独立于思维的过程,一切过程都是因人而异的,是因为我们的体验,才具有这样的观念的”,所以,我们要在体验上下功夫,这种体验是因为我们思维状态而决定的,散乱的时候体验的不一样,专注的时候体验的不一样,静的时候体验的又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处于哪种状态,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体验,因此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所以,通过时间相应其实就是调整思维状态,我们观慢动作就是这样的。怎样与时间相应?我们向高级状态证的时候就是观慢动作,通过观慢动作证入高级状态。

3. 与乐相应:实证的状态越高越快乐,因此在实证中,证到任何层次的时候你觉得你没法判断是层次的高与低、好与坏的,那么最起码有一个表现就是“乐”。在证的过程你觉得自己快乐吗?你觉得你得到一个很好的、很享受的一个快乐,那就说明进步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但到了一个阶段的时候舍弃乐,禅定中到了向更高层次走的时候,就必须舍弃这种体验,因为这样的体验,也能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到了思维根本状态的时候,就只有快乐,而没有追求,也不需要去体验这种境界,因为在高级状态,虽然是乐,但并没有我们平时的那种乐的体验,一般人认为的那种乐的体验,如来藏状态并不是这样的,如来藏状态我们要记住常乐我净,那种乐又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那种乐。

(二)破坏:

破坏的方法,从现在来说就是分为心物两个方面,一种就是物质方面,物质方面我们重点侧重于身体,因为身体容易掌握,所以就是破除身体觉受,破坏的方法,在物质方面,重点指破除身体觉受,身体觉受和相续性思维相应,只要把身体觉受破除了,那么思维的相续性也就被斩断了。这就是从可操作性方面,有的人直接去从思维上走不容易,那么就可以从物质方面,通过改变物质状态改变思维状态。

第二种方法就是破坏思维的相续性,也就是直接从思维上下功夫,解决思维的相续性,把相续性破坏之后,就跳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了。

第四节 思维的演变

思维的演变是非常关键的一节,这个是与我们的实证紧密关联的,这一节也是我们必须深入掌握的。这个思维的演变如果不了解的话,你的实证将没法进行,即使你勉勉强强去进行,你也不知道原理是什么,中间出现什么问题你也不知道,前面怎么发展你还是没法掌握,所以,对这一节,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深入掌握。

一、心境的演变

心境,就是如来藏状态就是大悲心,这种心境在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时候,由于执着心的作用而发生了演变,出现一些变化,我们要掌握这些变化。

1. 心境的深度: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我们通常说如来藏状态是大悲心,用这个“悲”字来形容如来藏,但是“悲”这种境界仅仅属于如来藏的其中一个特征,如来藏的心境还不能完全用“悲”这个词来形容,但是它已经涵盖了如来藏整体的一个心境,也就是绝大多数的状态,所以,我们没办法用别的词形容,只能用“大悲心”来形容。

大悲心它所包含的内容,就是咱们以前说的“深、悬、细”、“若有所失”等等,古人用了很多很多这样的词来形容,包括还用“空”来形容,空就是也是深的那种体验,若有所失的那种体验,用空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形容大悲心的心境的。

大悲心向柔软心转化,转化为柔软心,那么,第一个演变就是心境,心境的深度上进行演变,心境达不到,这种深邃的心境在演变的过程中,越向我们低级状态演变的时候,深邃的心境越差,一定要了解这种思维状态的根本就是心境,心境是根本,其他的功能,专注等等、等等,都属于功能。一个是本,一个是标,一个是根本,一个是功能,一定要了解哪是关键,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实证都一定要抓住关键,归结为根本。你不能永远为了培养专注而培养专注,专注的目的是为了诱发那个根本,就是柔软心。只要你能够柔软心达得到,专注就自然而然形成,因为大悲心是自带定的,不需要你去专门培养的。只要你的柔软心达得到,深心达得到,定力自然形成,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经常入定的人,他再去入定的时候,他是先提起心相应,也就是说心开始向深邃的心境相应、发展,如果深邃的心境能够达得到的话,他就直接入定,不需要借助任何方法;如果在这个相应的过程中,他觉得还无法和定中的心境完全相应,还稍稍有一点达不到,那么这时候,他就稍微要借助一点方法,借助方法把这个深邃的心境诱导出来,比如说,他观呼吸,或者观树叶飘落等等,或者观写毛笔字,通过这些观法,把那个深邃的心境诱导出来,然后就进入定中。一定要了解一点:一切方法全部都是为了诱导那个深邃的心境。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你仅仅只是在方法上用功,这就是隔靴搔痒,你的实证,始终不得力,无法成功。所以,我们要了解经常入定的人,他是怎样入定的,我们是怎样入定的,通过这一点你就可以掌握实证的重点。

2. 作用的对象:

大悲心的第二个演变,就是作用对象的演变。执着心是作用于点的,大悲心是作用于面的,所以我们要掌握这一点。这一点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在实证中的时候,如果你是作用于面的,那么你就是直接是和柔软心相应的,直接通过柔软心去证的,和柔软心相应去证的,这就是用潜意识的方法。

如果你是使用的是点、置心一处的,我们是仅仅盯着一个点,观微观的,或者观什么的,念佛啊等等,那么你统统是作用于一个点。

当然念佛分为两类念佛,这个还不一样的,念佛,其中一种方法是直接和柔软心相应,另一种方法就是盯着佛号的。

那么盯着佛号就属于置心一处,作用于一点的。只要你是作用于点,你就不是直接和柔软心相应的,而是改造选择性注意。怎样改造?就是专注化改造,让选择性注意能够专注于一点。为什么专注于一点能够获得实证的成功?因为专注于一点能够降低选择频率,能够形成潜意识。这个路是什么路?这个路就是:从功能入手,证入本体。什么叫从功能入手证入本体?因为我们的柔软心自带定,大悲心自带定,只要能达到大悲心,那么自然就会产生这种定力;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形成专注,那么自然也能够达到大悲心,因为它们是一体的,功能和本体是一回事的,有这种本体就一定会产生这种功能。所以一定要了解在这里实证,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如果你是从专注入手的,你就是通过专注诱导,然后证入大悲心,也就是通过功能回归本体。对于经常入定的人,他不是这样去走,不是通过功能去走,而是直接和本体相应。

那么反过来,念佛,你再回忆一下念佛,念佛,什么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告诉我们“心不要刚强”,因为我们“平常的心”刚强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慈悲”、“心要慈悲”,你看见某一件事的时候,你一句“阿弥陀佛”,然后心马上就慈悲了,也就是随时告诉自己心要处于这种深邃的心境,和心的本体相应,也就是说真正的净土宗是通过相应去证的。

但是有的人没法相应,所以他就盯住一句佛号。盯住一句佛号的时候是干什么,就是“置心一处”,通过专注,通过专注然后证入本体,那么,这就是一个“念佛禅”而不是真正的念佛,不是真正的净土宗,它是通过念佛禅,然后通过专注这种功能,达到柔软心这个本体。所以一定要了解原理,了解净土宗这两种实证方法它的原理,了解之后,你就知道该在哪个地方用功了,你在这个实证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就像那个入定的人,他虽然刚开始也去提起心力,也去相应、相应,但是还没法相应,那时候他就要稍稍地借助一个所缘去入定,借助所缘就是培养专注了,也就是说,把与本体相应和与专注方法相应结合起来,就像我们在观虚空的时候,虚空观不住,深邃的心境你升不起,这时候怎样才能与深邃的心境相应?你通过观呼吸,把呼吸和虚空结合,把气机和虚空结合,你是在干什么的?你就是通过先与虚空相应,但相应做不到,这时候又借助一个方法,去培养专注,通过专注达到相应,通过专注达到这个本体,也就是说通过功能达到这个功能产生的本体。所以这里最关键的是掌握原理。一定要明白这个原理,这个原理不明白的时候,实证的的确确就是麻烦得很。你始终没法相应,这样最终就是隔靴搔痒。你用一种方法不成功,改一种方法还不成功,这样你的一生,整天都在这个方法上打转,在稀奇古怪的方法上打转,无法从根本修起。

二、思维功能的演变

第二个演变就是思维功能的演变。思维功能的演变是非常、非常复杂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这个我们放到下一节再专门谈。

今天谈的是比较重要的一些内容,下去之后大家去反反复复地去思考,结合实证,结合生活,闭上眼去认真地去思考,一定不要放过任何问题,如果你觉得还有哪一点不懂,在群里多和老同志交流,一定要把所有问题全部搞懂,决不能留下一丝一毫的问题,这样才能把实证落于实处。

文件来源:http://www.bentifx.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0&extra=page%3D1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15.txt · 最后更改: 2017/01/30 20:28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