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14

《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14

  • 2014年07月11日
  • 讲解:清凉月老师
  • 听打:水晶 红袖 芸庭 大白 愚蠢如我
  • 校对:天地 芸庭
  • 复核:铁铁

咱们还是先谈一下精进群里面的问题。

精进群里每天的讨论都非常激烈的,大家的实证也是非常精进的。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老同志能够积极地帮助新同志,这一点就是非常好的,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新同志的学习,另一方面对老同志来说,也能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在交流中能够使自己对理论的掌握更加地纯熟。咱们理论群的几位老同志铁铁、发现号、水晶、微尘等等,可以说在理论方面掌握的都非常好,然后在和新同志交流的过程中,大家都可以看得出来,对于新同志的问题,都能够轻松地解答,这就是我们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实证中,你实证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因为实证的本质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证的问题,是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问题,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问题,所以,实证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对这些问题,准确地分析和准确地解决。那么这样,你就不可能指望别人在你身边不停地给你指导,你必须自己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大家在群里利用群这个平台,在一起共同地互相交流学习,把实证和交流结合起来,这样,慢慢地你就会拥有一种能力,那就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做到这种程度,你的实证才能够真正成功,要不然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实证中哪怕是很微小的一个问题,往往都能障碍你的突破。所以,下去之后大家要加强交流。

在精进群里面谈的问题,因为老同志已经把很多问题谈了,所以就是,在语音室咱们只谈一些也就是说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有的问题,不是靠打字能够彻底解决的。所以,咱们在语音上再补充一下。至于老同志已经解决的问题,咱们就不再谈。

第一个问题,有同志提问:在生活中该怎样实证的?

生活中的实证,在实证的体系里面,它属于一个辅助的,因为你还没有达到意生身的那种状态,所以,它还不是主要的方法,在达到意生身之后,那么生活中的实证,就属于一种主要的方法,在意生身之前,生活中的实证统统都是起一个辅助作用的。

生活中该怎样实证?生活中我们把生活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外,一类就是内。外就是外界的客观的世界,它是大家共同业力所感,是一个和大家共同思维状态对应的一个世界,所以这个世界,对你个体来说,它属于一个客观的世界;第二个就是这个世界对你产生的一些影响,你对它的反应。就分为这两大类。

对于外界这些事物的分析,当然,咱们说的这个外界,包括身体在内,因为身体它的宏观物质状态是和这个世界的共性物质对应的,所以身体宏观物质状态和外界一样,它都属于和大众的共同的思维状态对应的,属于客观的,所以要了解我们说的外界指的是什么。对于外界的事物,我们去分析的时候,第一是要分析它的物质,在物质方面,要从物质的形态上分析,比如形态的多样性、复杂性,表明它是和执着心力的对应的;第二个,你能见到这些物质的时候,物质是执着心的表现;再一个,再可以分析它的光学的特征,这光和光感和光色,分析虚空等等这些,也就是对物质进行这样的分析。另一方面,当你看到这些物质的时候,你同时还要分析,你在这种思维状态见到的,只能见到物质的宏观状态,物质宏观状态后面,还有一个一个层次的,你只有进入其他状态,你才能发现其他层次。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对物质,第一是从种类上进行分析,第二是每一类物质中,它后面的层次,对这层次有所认识。只要你能够经常地这样去分析的话,那么,你自然就不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如果你无法经常这样去分析的话,那么你往往是停留在这种宏观状态,被表面所迷惑,无法让自己的心能够与这些宏观物质状态后面的境界相应,也就是后面的层次相应。

如果你能够认识到物质的层次,同时,又知道心物是一体的,那么你自然就能够让自己的思维和那个高层次也就是宏观物质后面它的这些层次相应,这样就自然能够不再那么散乱。这是我们在生活中要对物质进行这样的分析。

第二个就是对世间上的人他们的生活现象,也就是思维现象、活动现象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思维的方式、思维的功能、思维的状态等等,这些都需要准确地分析。只有你经常这样去分析的话,你才知道实证该怎样下手,然后你才会不被那些思维内容拉着走,也就不会展开相续思维。我们平时总是说,自己在生活中容易走神,你为什么容易走神?因为你从来就不分析,也就是在实证生活中就是按以往一样,虽然也学佛了,但这个学佛只能说你是名义上的学佛,并没有和生活真正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无法用佛教的观点进行分析,这样,自然而然就会走神,所以,走神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的走神的。

另外一个,对于生活中的现象,不能无端地埋怨、责备,比如说走神、散乱,你经常责备自己走神、散乱,这些都不能够去一言以蔽之,然后就是摒弃这些东西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它们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正确地认识。任何一种思维状态都是如来藏的展现,就像咱们以前说的,浪花就是海水的展现,因此任何一种思维状态都含有如来藏的特征,都是可以利用进行实证的,走神、散乱都是这样的。走神是相续性表现,但只要改变相续性内容,就可以利用走神。散乱更要进行深入分析,不能仅仅用一个散乱就表示了、概括了,散乱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散乱它主要的表现就在于选择性思维的一个高频活动状态,那么这样,接下来就有一个问题,就是:选择性思维有哪些状态?不同的状态对应什么样的物质的境界?

选择性思维有高频活动状态和低频活动状态。高频活动状态就是严重散乱状态,这是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在物质方面是和宏观物质状态对应的;选择性思维的低频活动状态,也就是选择某一件事,盯着某一件事去思考,那么这属于一个低频活动状态,就是置心一处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和微观物质状态相应的,因为这种状态容易发展成潜意识,潜意识和微观物质对应的,所以,当你盯着一件事,盯着一个物质进行单一思考的话,那么逐渐逐渐就进入潜意识状态,进入潜意识状态之后,就能够发现和使用微观物质。这就是我们对散乱要进行这样的分析。

再一个,就是刚才咱们谈的,到生活中去观外面的境界,观人和物两个方面。然后,第二个观法就是反过来观我们自己,就是外界的事情对我们自己产生哪些反应,这种反应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身体方面你该怎样客观地体验?在思维方面它又产生哪些反应?思维方面的反应,它是牵扯到思维的运作,这就要了解思维的运作的规律。

思维运作的规律就包括几个步骤:第一,接受外界的信息,感知外界的信息;第二,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判断,一旦判断,然后马上就开始进入取舍状态,就开始运作思维内容。比如说,你听到一个声音,你马上判断声音好听与不好听,唱歌,别人唱歌你听、判断好听不好听,也就是说,你对这些事情,进行一个好与坏的判断,判断之后,思维立刻就会自动地展开运作,就会进入一个取舍状态。所以,我们要了解思维的运作规律,然后让自己能够停留在判断之前的这个状态。也就是我们的实证在思维方面进行,在两个地方进行:一是在判断这个地方进行;另一个就是在运作的内容进行。在判断这个地方进行,也就是说,要对事物不进行判断,只要不判断,它就无法自动展开,一旦你对事物进行好与坏的判断,那么思维马上就会自动展开。所以在生活中你该怎样使用你的思维功能?你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不判断,任何事物来了,你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过去人比喻,就是: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不加入任何主观的判断,仅仅只是了知就可以,那么这样慢慢地你就住于思维本体;另一种方法就是思维已经展开了,那么这时候你就要住于思维内容,在思维内容上下功夫,就是住于单一化的思维内容,那么这样慢慢地就会降低选择性思维的频率,就会安住于某种境界,也就是说置心一处,这就是住于思维内容。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外界事物的分析,另一方面要了解我们自己思维的运作和运作的方式,然后准确地选择不同的方法,也就是根据你的目的,选择相对应的不同的方法。这个就是简单地谈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应对这个生活。

在生活中的实证,因为我们是要应付生活的,所以,如果需要逻辑思维的时候,就一定要专注地去进行,需要专注力的时候,就要专注地去做你当下的事情;在不需要专注力的时候,那么这时候你就要防止走神,在防止走神上下功夫。

怎样防止走神?就是我们以前说的,你可以用提起“我”这个观念,做什么事,你在想什么,就马上就说“我在干什么”,“我在走路”等等,你只要能经常提起“我”这个观念,那么它就不可能展开走神,而是“觉知”自己在干什么,只要你能觉知自己干什么,就一定不可能走神,走神是无法觉知跟着事情走了。这样,经常提起“我”这个观念,就会住于思维衍生状态的第一个念头。

有的人用的方法是观察身体在干什么?他对于“我”的理解是理解为身体,就“观察身体在干什么”,那么这样,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破身见,但这种破身见也只是相似的破,因为破身见也不是这样破的,它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破,它并不能破除“我见”。因为什么?身体不是我,它最多只能破那个身体自我观,无法真正地破我见的。所以破我见不是通过观察身体在干什么,不是通过这个方法去破的。“我见”的破,必须是破“我”那个念头,破“我”那个念头,必须先住于“我”这个念头,住于“我执”,然后才可以破的,并不是说是破“我见”,通过解决身体就可以去破“我见”的,这一点是一种误解,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观身体,大家有时候观身体在干什么,这个属于一个思维内容,因为身体是相续性思维对应的,是一种物质,属于思维内容,观身体在干什么,这种慢动作,四念处的慢动作,它同样是住于思维内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什么?就是为禅定服务的,我们平时在走路、观慢动作等等,这些都是为禅定服务的,要了解这一点。

接下来,再看有一位同志说:深邃的、虚空的心境,怎么也体会不出来。

因为我们现在处于执着心的状态,散乱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那么这时候是不可能体验出深邃的心境的。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然后开始想那些虚空的境界,比如说:你可以设想,你现在坐在那个飞机上面,飞在云层以上,可以找一些这样的图片去看,飞机下面很深很深的地方是云朵,云朵像棉花团一样非常的小,这样看上去,你就可以体验到那种深邃的心境。再一个,也可以去设想,自己坐在那个深井里面,很深的井里面,然后向上看,井口都变得非常非常的小。总之来说,你必须经过设想、诱导,才能把那个深邃心境诱导出来,因为你从来没有证入过禅定中,也没有回过如来藏,你是无法了解这种深邃的心境的,那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去诱导。回归如来藏的人和证入禅定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再去回归如来藏和证入禅定的时候,和大家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经常回归如来藏和经常回归高级禅定的人,他们用的方法就是相应,上来之后,并不是马上想出哪种方法,而是一上来,先让自己的心与那种心境相应,达到深邃的状态。深邃状态之后,通过这个就可以证入禅定和回归如来藏。如果这个也没办法证入,也就是说,接下来他还需要借助一定方法去诱导,也就是说,方法的诱导是最基本的,如果你的确能够达到不需要借助方法,那就可以直接相应。所以就是,对深邃的心境,我们要掌握一点,就是你有这样的经验,那就可以直接去体验;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就借助境界进行诱导。观呼吸也是这样的:先把呼吸进行调整,调整到一定状态,然后把这境界诱导出来。

所以,一定要了解,与深邃的心境相应,就有这两种方法:一种方法,你有这种经验,然后就可以直接相应;如果你没这种经验,那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境界,借助境界进行慢慢地调整、慢慢地调整,就像观呼吸一样,调整到柔软、微细和绵长,调整到这种状态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深邃的心境就慢慢地就形成了。再一个,我们大家以前也可以看有一个图片,就是有几个打坐的人,坐在那个悬崖边去打坐,这个深邃的心境就容易形成,不过这个我们是不能学的,因为你没那种功夫。

下面,再看另一个问题是:观手还是感觉不明显。

这个就是咱们上次说的,你想办法去制造这个境界,这个是很容易制造的。建筑工人去干活的时候,用手干了一整天的活,这个他就观手就非常容易,因手上感觉很明显。这个就需要我们去制造这样的境界,制造这样境界之后是很容易观的。另一个,要了解,手和心是最相应的,我们平时说的“心”指的是选择性思维的、是动态的,也就是观手可以在动态中去进行的,可以去微微地运动,刚开始是形态上有一些变化,就像打太极拳一样,在形态上慢慢地变,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只有意念上的动,而形态上不要让它变化,就是这样去体验。当手能够整体升起暖的时候,就一定要静坐,坐下来,不要再去体验这个意念动不动了,这时候就开始体验物质状态的有与无,在有与无这个地方下功夫。

为什么要在有与无这个地方下功夫?因为当物质状态有的时候,也就是你能体验到这种手和脚的分别、身体的存在感的时候,那么这时候说明是执着心比较重的;当你能体验到手和脚分不清在哪里,手和脚的感觉都没有、模糊了,这说明就是柔软心已经开始形成。所以要了解物质,物质的觉受是和执着心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观暖,我们观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决身体宏观觉受。因为暖能够快速地解决身体的宏观觉受,而观气机是达不到的。观气机需要很漫长的过程,所以咱们采用观暖去解决身体的觉受,也就是解决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相应的就是解决刚强心的问题,因为我们这种散乱的心(刚强心)是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对应的,所以当暖形成之后,一定要侧重于体验身体宏观物质状态的有与无,在有与无这个地方反反复复地进行体验。体验有与无,就是在培养柔软心。我们平时就是都希望自己能够柔软心升起来、培养起来,这个不借助一定的方法、不借助一定物质手段是很难培养起来的。所以就是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在手上的暖形成之后,一定要侧重于体验有与无。同时要了解为什么要体验宏观物质的有与无?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对于这些方法我们都必须掌握它的原理,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原理不明白,那么在实证中你往往是执着于方法,就是教条主义、死搬硬套的,无法灵活地处理问题。

实证中各种问题的出现是很复杂的,第一是问题多样性,第二是这些问题处于不断变化中,这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阶段也要准确地分析。举例来说,“气机”,气机的变化就分为很多层次的,不同层次是对应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问题,这个都需要我们准确无误地分析才行,只有准确无误地分析,你才能够准确地去调整,也就是说我们对问题要做到准确无误地分析,对于使用的方法你也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可以。只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才能够机动灵活地去调整。举例来说,在观呼吸中使用思维功能,哪个阶段该怎样使用哪个思维功能,你都可以灵活地使用。有的阶段你可以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有的阶段你又使用选择性注意,当你原理明确的时候,这两种方法就可以交叉进行,你觉得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种好,就使用哪一种,然后最终的结果就会达到同一种目的。那么这种调整它建立的前提就是必须原理明确。原理不明确的时候,那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举例来说,同样是观呼吸,你想用普遍性留意观,你也知道是“似有似无、若即若离”地这样去观,但是你不知道普遍性留意是作用于整体的,那么在“似有似无、若有若无”观的过程中,你专门地去观一点,观鼻部气流的情况或者观腹部的起伏情况等等,你盯住一点去观,那么这就违背了原理,你就使用选择性注意了,那么这是不可能观成的。

所以,在实证中一定要准确无误地掌握原理,原理掌握了,你在实证中就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你能主动地进行实证、主动地进行调整,只有达到这种程度,你的实证才能够快速地突破的。要不然,你就是非常被动的、盲目的,你变成了实证的奴隶,而不是实证的主人。被动的、盲目的实证,往往是必然要失败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全国有多少个人在学佛?多少人在实证?为什么很多人的实证都会出现问题、不容易成功?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一个经验主义、一个盲目的,这样成功的几率就非常低,非常容易出问题,实证的过程也是非常艰辛的。如果你的实证掌握了原理,那么这个实证的过程就是很轻松的、很自主的,可以自由调整的,轻轻松松就可以成功的,根本就不是那样难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一点:任何方法、任何现象都一定要准确无误地解释,一定要在原理上下功夫。

下面再看,有人提出:观手比较容易出现暖,观呼吸出现清凉。

观呼吸这个地方出现清凉,那是因为进入静了,因为观呼吸是用潜意识的,是最容易进入静中的。观手往往是和动态相应的,我们平时处于动态中,虽然我们散乱不好,但你要了解一点:散乱本身就是一种专注,一定要了解这一个,只不过它的专注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的高频率活动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对于散乱要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大家在大街上东看西看、东张西望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专注的过程,观手就是和这个动态相应的,就是一个专注的过程,所以观手很容易产生暖,一定要了解观手为什么产生暖。暖是和专注相应的,凉是和静相应的,你感觉到现在观呼吸的过程中身上凉、鼻孔那地方出现凉,那说明是静,堕入这种细昏沉的静了。如果观呼吸的过程中你很专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得到是一种暖,甚至酥暖,并不是说这种凉,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再一个,就是:观呼吸要注意哪些部位?

这个是按照你使用的思维功能来说的。我们现在有两种思维功能,所以观呼吸就是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究竟以哪一种思维功能为主,你按照自己的可操作性,你觉得哪一个操作方便,就用哪一个。

如果你觉得用普遍性留意,也就是以潜意识为主进行实证比较容易,那么你就侧重于使用潜意识,就是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那么这时候就要把两种思维功能同时放在体外,放在鼻前虚空这个地方,也就是鼻子前下方这个地方。鼻子前下面这个地方容易形成静,这是和睡眠相应的,我们睡眠时候就是注意在这个地方,同时这个地方和鼻子、和胸部、和腹部它的关系接近于相等,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观呼吸的时候可以同时注意呼吸的整个过程,这就是普遍性留意它的特征,普遍性留意就是作用于整体的,所以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能够使用普遍性留意,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任何一点都无法使用普遍性留意,因为选择性注意是作用于局部的,只要你放在身体上任何一点,那么一定是选择性注意在发生作用,同时身体是执着心,执着心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选择性思维,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只要你放在身体上你就不容易使用普遍性留意,只要你以普遍性留意以潜意识为主去实证,就一定要把观察的一个立足点,也就是原点放在虚空这个地方,鼻子前下方这个地方,刚开始放在鼻子前下方,随着专注力的提升,慢慢、慢慢地专注力就可以放在鼻子前方,就鼻前虚空了,随着专注力的更加的提升,那么慢慢地转移到了眉前虚空。所以这一个要了解这一点。

那么观呼吸,如果你要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了,那么这时候你可以把选择性注意、普遍性留意全部放在身体内去进行,当然在这个时候以选择性注意为主,普遍性留意(潜意识)是辅助的。以选择性注意为主的时候,就必须满足选择性注意的需要,那么这时候就要在观察对象上进行设置。

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就是先把选择性注意放在体外,普遍性留意放在体内若有若无地体验,那么这个时候因为你是盯着身体上的某一点,同时身体是和执着心相应的,因此选择性注意随时就会投入体内的,为什么?因为只有选择性注意是作用于“点”的,普遍性留意是作用于整体的,同时选择性注意是执着心强的表现,所以它能和身体结合,和身体的这些觉受结合。所以一定要掌握这一个,当你把普遍性留意放在体内,用于体内去观呼吸的时候,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结合在一起去观呼吸的时候,那么选择性注意是一定会投入体内的,迟早是会投入体内的。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究竟该怎样使用。

精进群的问题就谈这些。接下来咱们谈书上的“认识睡眠”。


看220页,第四节 认识睡眠

睡眠是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对于睡眠,我们要从原理上明白,它是如来藏的一种表现,因此可以照样使用的,浪花是海水的表现,一切物质的现象都是如来藏的表现,我们可以使用它,不能够认为睡眠是一无是处的。

至于睡眠的形成,我们在认识上要了解。睡眠的本质是我们在感知这个身体,感知这个身体的静的状态,这个身体它是一个客观的,我们现在只能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这个宏观物质状态是和大家共性思维状态对应的,它有它自己的运动的规律,我们使用这个身体,就只能被动地跟着它规律去运作,所以就有“静极生动和动极生静”,所以就有身体入静的阶段,就是不工作的阶段,睡眠的时候就是我们在体验这种不工作的状态。而实证,我们想打破睡眠,那么我们采用的方法就是:不让思维去体验身体的这种状态,让思维去做自己的事情。这就是实证的一个原理。

第二个就是,心物是一体的,物质处于这种静的状态,它是和思维的这个相续性状态对应的,只要我们能够摆脱思维的相续性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不使用身体的这种宏观物质状态。不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就没有睡眠这回事,因为睡眠只有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有,而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根本就没有睡眠这回事。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是和现在这个严重的这个走神,也就是复杂相续性思维对应的。我们只要能够把思维内容改变,或者是干脆就斩断相续性思维,那么这个情况就不存在。所以就是,对睡眠,我们要了解这两点:就是睡眠它的形成,它的本质。

在实证中,睡眠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这是为什么?因为睡眠是潜意识的一种表现,是静的一种表现。我们实证必须建立起专注,专注建立在静的基础上。只有在睡眠,尤其打瞌睡的时候,那么这时候,静是非常稳定的,这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在静稳定的时候,虽然我们去努力地形成专注,但也不会打破这种静,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平时,有的人在实证中,一开始就想形成专注,这个是不可能的。专注必须建立在静的基础上,你必须经历那个静的过程。如果静不稳定,你又马上去提起专注,那么专注将把这个静打破。所以,有的人在实证中,刚开始感觉到很静、很美好,但很快就又散乱了,专注提起的时候,就散乱了,专注不了多长时间,也就是马上又进入散乱状态,这就是因为专注打破了静。但睡眠不一样,睡眠之前打瞌睡这个地方,静非常的稳定,这时候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培养专注,它也绝不可能打破静的。只要你比较专注,时间又能够持久,那么你就很容易成功。所以睡眠这个地方,是最容易成功的。

另一方面,我们对睡眠最熟悉,掌握的得心应手。最熟悉的事情是最容易形成潜意识的,因此利用睡眠去实证,可以直接利用潜意识。不像其它实证方法,其它实证方法你不熟悉,不熟悉的时候你必须熟悉它、熟练它,使它形成习惯,然后才能形成潜意识。也就是说任何实证方法,都必须形成潜意识,然后才可以成功。那么其它的方法,不熟悉的方法,你就必须有一个从有意识到潜意识的发展过程。必须有一个熟悉、熟练,和习惯的过程。而睡眠不需要这样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睡眠进行实证。

再一个,利用睡眠实证,也是顺应这种“动极生静”的规律。我们的实证需要建立在静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去掌握这动极生静的规律,充分地利用这个规律去实证。如果你背离这个规律去实证,在静极生动的时候你去实证,那就非常难,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就是,一定要了解,利用睡眠实证,也是充分利用动极生静这个规律去实证的。这就需要我们要高度地重视睡眠的问题。睡眠没解决,生死是没法解决的。因为睡眠是和这种宏观物质状态相应的,睡眠不解决的时候,你就没有真正解决宏观物质状态的问题,所以就不可能解决生死问题。因为我们所谓的生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指的就是身体。而所谓的身体,对于我们来说,指的就是宏观物质状态,因为我们只能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谈的身体,其实指的就是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

那么对于睡眠的解除,在226页,就是咱们刚才谈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就是不让思维去感知身体的状态,让思维去做自己的事情,这种方法咱们在实证中也是经常用的。

第二种方法,就是从思维上下功夫。前面的那种方法,是从思维和物质的关系上下功夫。后面这种方法就是直接从思维上下功夫。这就是斩断思维的相续性,就是通过观心的方法去斩断它。

当然,你也肯定会提问:既然有单纯的思维上下功夫,也有从思维和物质关系上下功夫,那应该还有一种方法是从物质方面下功夫,也就是说,要么从物质上下功夫,要么从思维上下功夫,或者可以从物质和思维的双方面同时下功夫。的确是这样。

从物质方面下功夫,重点就是使用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因为睡眠是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我们只要使用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放弃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那么睡眠自然就被解决了。这就是从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下功夫,具体来说就是观气机,或者观暖。如果观暖达到酥暖的状态,那么睡眠就会被破除。如果你观气机的话,那么你将住于微观气机状态,完全放弃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那么这时候,睡眠也会被破除。

总之来说,就是要了解:睡眠是宏观物质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我们现在这种走神的状态相应的。微观物质——气机,也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应的,但是为什么不会睡眠?这就是要了解:相续性思维,它包括单一相续性和那种复杂的相续性。比如说“走神”,走神是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都不一样的,它有一个因果的连续性,这就是复杂的相续性思维;还有一种思维就是单一相续性思维,单一相续性思维就是前一个内容和后面的内容都是一致的、不复杂的,它属于一种专注。那么这种思维的方式,咱们以后还会再去谈。

在咱们那个彩色图,彩色图上就有一个图是专门的去谈思维的方式的。


接下来看,第四章 思维的演变

第一节 贯穿各种思维状态的思维特征

思维的演变也是比较关键的。这里面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贯穿各种思维状态的一个思维特征。就是232页,贯穿思维状态的各种的特征,这个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因为我们的实证,就是利用这些特征去进行的。如果没有这些特征的话,实证根本就谈不上,是无法进行的。我们使用的一切的方法,它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就是围绕着这些特征进行的。所以,第一节里面贯穿各种思维状态的特征是非常关键的。了解这些特征之后,你就能够了解,你所用的方法,属于哪一种,是从那个方面下手,也就是说是和哪种特征对应的。

对于贯穿各种思维状态的特征,我们要分为“住于思维本体”和“住于思维内容”两个方面去进行。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是侧重于思维内容的。但对于我们来说,还必须了解,思维本体这一块。

在思维本体这一块,贯穿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念头的演变。(这个牵扯到念头的演变,它没有划那一个直接的线,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它是侧重于念头的演变的。

住于思维内容是侧重于其他方面,这些方面就包括“物质”和“思维”两方面,我们看一下233页这个图(4-2),结合那个彩色的图看一下,彩色图中,红色就代表我们平时这种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就是平时的生活状态;绿色就代表刚打坐实证中的静,静的阶段,能够住于静这个状态,也就欲界定这个地方;对于蓝色的部分,就代表禅定中和思维根本状态(如来藏状态);如来藏状态是深蓝、是最蓝的。也就是说用色彩的变化来表示各种状态的情况,这个色彩的变化规律我们要了解一下。

对于物质方面。在思维内容这方面,物质它的特征就是,要掌握这个“光”、“虚空”和“气机”它们的演变,也就是光和虚空是一体的,咱们写下了光,同时代表虚空,所以没有另外再填上虚空,就是:由光的这个层次慢慢地到气机的层次;由气机的层次之后,就是我们可见的这些物质,平时的见到的这种各种形态多异的物质。物质也就是随着执着心增强之后才形成的。所以,你只要看到这些物质、在使用这些物质,那么你就处于执着心的状态。

对于物质这种状态,我们在体验的时候,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你和它保持对应的状态,你使用它,那么这就是刚强心的问题;另一种方法就是,你在高级的状态,你是在使用这些物质的背后的境界,而不使用前面的这种宏观状态,所以是处于一种柔软心的状态。举例来说,你所见到的这棵树,你看到的时候,你是使用它的宏观状态的,看到的是它的宏观状态;但是人家高级禅定的人,也使用这棵树,也看到这棵树,但他使用的是这个树的微观的状态。二者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在使用的时候,你是用的是执着心;人家使用的是柔软心。所以要了解,我们说的心物一体,指的是和物质的不同的层次心物一体,并不是说你认为的和物质的个体心物一体。一定要掌握这一点。

再一个,就是看图从右往左,第二个箭头就是体验这条线。体验这条线,就是在其中一种思维状态,你会希望去了解其它思维状态、其它物质世界的特征、功能,这就叫体验的心,这个线,直接指向如来藏的,如来藏同样有这种心理,因此是贯穿如来藏的。而那个物质的线不一样,物质的线只有在思维衍生状态才有,而且是思维衍生状态中的思维内容,这个地方才有,大家了解一下。也就是说看到这些箭头,箭头指的地方,就是你所能达到的地方,箭头没有指向的地方,是你不可能达到的。也就是说箭头没有指向如来藏,那么你是不可能通过这条路进入如来藏的。这个是体验这个心。体验这个心,它属于一种本能,只有这个箭头,是贯穿如来藏和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这就是我们大家平时说,为什么能够从如来藏到我们这种状态,又从这种状态回归如来藏,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一切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不可能无缘无故的,那么这个原因、原始的动力,就在于这个“体验”、这个“本能”。

为什么会有这种本能?因为一切思维状态都是一种功能的表现,它不同的状态合在一起,才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就像我们说大海一样,大海不仅仅是包括海底的水,并不是说海底的水是大海,海面表面上的浪花就不是海水,浪花也是海水,它和海底的水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大海这个概念。我们说的如来藏,其实它指的是,我们平时说的那种狭义的如来藏状态和平时的这种烦恼的状态,它们通通都属于如来藏的,只不过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你的目的是为了出离现在这种状态的,所以给你指明了一点就是只有那个“真心”的状态,就是狭义的如来藏状态,那个才是如来藏的,但其实当你回归如来藏之后,那么现在这种状态同样是如来藏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它用狭义和广义来定义,广义的如来藏,就是我们平时说烦恼即菩提,无常即真常,魔即是佛,不能反过来说佛即是魔,因为那一个是狭义的,狭义和后面这个衍生状态是有区别的,只能说,魔即是佛,但不能反过来说佛即是魔。大家就是要了解这个为什么这样说,不能反过来那样说。

再一个就是思维功能的演变。思维功能的演变这个箭头,在那个方块和圆交界的地方断开了,它表明一点,就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是使用一种思维功能,然后就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就是使用执着心,执着心是一种功能,我们使用这种功能的时候,就进入了思维衍生状态,当我们不使用这种功能的时候,就回归如来藏状态。因此思维功能这条线,也是贯穿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的,只不过是断开的。断开这个地方表明的意思,你了解就行,就是说使用和不使用。

再一个就是乐受和苦受的线。乐受的线是指向如来藏状态的,但这个地方第一次是不可能通过体验乐受去证入的,它必须有过回归如来藏的经验,以后才可以这样相应回归。这就是要了解乐受它的经验。再一个就是了解苦受,苦受和乐受是相反的,二者可以互相转化,这两条线其实是一条线。苦受形成的时候,乐受自然就没有,乐受形成的时候,苦受自然就会消除。二者是两种心力的对比,对比变化。

再一个是时间线。时间是一种体验,时间和专注是对应的,因此时间线和专注线是相通的,这二者是互相影响,然后事实上属于一体,本来就是属于一体的,因为时间本来是没有的,它仅仅是过程的体验。

看时间线,箭头向上的时候,那个箭头越来越细,向下越来越粗,它代表的就是:向上,时间的观念,就越来越淡薄;向下,时间观念越来越重,到地狱中的时候,时间的观念就非常非常地强。时间观念的强与弱和柔软心成反比,和专注也是成反比的。

看专注线,专注线和时间线正好相反,上面是粗的下面是细的。越向上,专注越强;越向下,专注越弱。这就是两个箭头的粗细,大家看一下。

再一个就是最左边的执着心力。执着心力它的粗细,也是代表轻与重的变化,执着心力这条箭头,也是贯穿思维衍生各个状态的,是思维衍生状态其它特征的一个基础,我们也是需要掌握的。我们看那个专注线和时间线,它们指的指向只在思维衍生状态,没有指向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通过这两条线,去证入如来藏的。专注这个地方,你也不可能通过专注于思维内容去证入如来藏,记住这里的专注指的是,因为画在思维内容这个方面,也就是说你不可能通过专注于思维内容而证入如来藏;而时间线,你也不可能通过与时间相应证入如来藏,也就是你不可能通过观慢动作证入如来藏,需要掌握这一点。

回归如来藏就是靠右边的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通过这三种方式证入。最下面最低的阶段和中间这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回归如来藏,是通过破、破除,然后回归。从如来藏回来的时候,是不可能在这个箭头相反的再进入这个中间和低这个层次,也就这一个箭头是一个单向的箭头。它是不可能反过来直接进入这个地方,反过来是逐步下降的、逐步进入的。从如来藏出来之后,然后进入,就是住于思维本体的高级阶段,就是一对一对念头、自生自灭这个阶段。从这个阶段也可以回归如来藏,那是有过回归如来藏经验,然后才可以相应回归,不过这个地方回归是比较难的,它需要对如来藏来回非常熟悉,非常熟悉之后,然后才可以,第一次、第二次回归都不是那样容易的,非常难,基本是不可能,这就是初地到八地之间这些区别。初地、八地完成的过程,就在这个地方能够很简单地相应,八地以下还是不可能的,还是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对这个箭头要了解。

对于这个图的了解,大家平时可以查一下经典,和经典结合起来,结合起来去理解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解,能够更深入地理解。

这是对贯穿思维状态的这些特征我们一定要掌握。这些特征是我们进行实证的依据,也就是路线图。这些内容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了解这些内容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的实证不再变得非常地盲目。举例来说,你想证入如来藏,那么你就不能借助时间这个线去证入,因为时间这个线没有指向如来藏,只是在思维衍生状态、思维内容方面的。它并不指向如来藏,所以那你就不能从这个路走。

第二节 在本能的主导下实证

在本能的主导下实证,这一个也是我们必须去了解的。因为我们的思维分为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

有意识思维就是我们平时的这种高频率的选择性思维状态,就是这种推理判断等等这些功能。注意了解这里的推理判断是建立在咱们平时说的发散性思维基础上,就是有几种可能性,然后进行这样的选择,是这种推理判断,也就是属于选择性的推理判断,是特指的,所以这种思维是我们必须排除的,我们排除的是有意识思维中的这种功能。

有意识思维还有一种功能是一个专注,专注是我们需要的,是不能够排除的,所以是我们在使用有意识思维、排除有意识思维这方面,和心理学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区别,不能把心理学的东西照抄照搬的,这个要了解一下。

在本能的主导下实证,这个就需要我们了解,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它的本能是怎样产生的。在心理学里面,所谓的本能就不存在产生与不产生的,因为既然是本能,是本来就具有的、不可消灭的,这叫本能。但对于咱们这里来说,心理学中一些所谓的本能,其实并不是如来藏所有的能力,而是我们在思维衍生状态所产生的,比如说追求快乐这个本能。追求快乐这个本能,包含快乐和追求两个方面。首先有一种目标,有个快乐,也就有一种思维状态是非常快乐的、是根本快乐的,相反的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并不是真正快乐的,所以我们才产生了一种行为,叫做追求。要追求那个快乐,追求那个幸福。但是当我们真正达到那种幸福,达到那个目的地之后,就不会再有追求这种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回归到了如来藏之后,就没有追求快乐这个本能了,只有快乐,而没有追求。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心理学它中间的很多的那些所谓的本能,其实在我们看来并不属于什么本能的。这就是我们要了解这些自然的行为,它们所产生的原因,了解之后才能够利用这些行为。

再一个就是心理学所谓的潜意识,潜意识它的一切的特征、功能,通通都是高级思维状态表现出来的。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实证了,就可以利用心理学对潜意识的研究进行实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使用潜意识它的这些表现进行实证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潜意识是禅定中的表现、是如来藏的表现、是高级功能展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使用。

举例来说,看243页:我们使用潜意识的重复这种规律去实证。重复能够形成潜意识,形成潜意识之后,才能够在潜意识主导下实证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任何一种方法,不要寄希望于你拿到这种方法之后立刻就能成功,很多人就是往往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他对方法特别的喜欢,于是他学了很多很多的方法,学了这些方法之后,他马上有一种观念就是:这些方法一定能够帮助他马上成功的。这个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自然规律我们是必须遵守的,不遵守你就一定不可能成功的。那么这里的自然规律就是:你学到的任何方法,通通都是为了诱导潜意识的,这些方法都必须形成潜意识才能潜意识地发挥作用。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所以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一下子成功,都必须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那么这个熟悉的过程,要做到几点:

第一,就是对这个方法的原理要明白。原理明白,潜意识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够进行准确地暗示,按照暗示去运行。

第二,对于这种方法的操作要非常地熟练。熟练到哪种程度?就是不使用有意识思维的程度,也就是这些方法,闭上眼,很轻松地就能轻车熟路地去进行,就像我们大家看那个电视上,军人们在操作那个礼炮,或者哪些操作动作的时候,每一个动作都是进行很多遍练习的,那么这时候他再去操作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完全就是条件反射似的,就是一下子就做成了,这就是说我们实证的方法,也必须达到这种程度,非常地熟练,只有非常地熟练,你才能够成功。这就像观呼吸一样,观呼吸的哪种阶段该怎么样进行?该怎样做?这个过程是根本不需要去思考,到了观呼吸的时候,在观的过程你觉得其他特征出来了,使用另一种方法好,那么你立刻就能判断,马上就能转移,那么观呼吸自然而然就会很轻松成功的,如果这些方法根本就不熟练,那么在观的过程中,你还要思考这个对不对呀?该怎样进行啊?那这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对于这些实证方法,要非常地熟练。

第三,就是实证方法的操作是准确无误的。

对一切方法都必须做到这三点,就是准确、熟练、原理明白。这三点,任何一点都不能够省略的,都不能够忽视的。

对于借助潜意识实证,我们看244页,第二个,就是要对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这就是说,我们对于佛教的原理,一定要了解得非常清楚,了解之后,潜意识才能朝着那个暗示的方向去运作。这就是我们说要有正知正见,八正道里面就是强调这样的,要了解为什么是八正道,八正道是按照什么原理去设置的。

第三条,就是通过音律进行实证。潜意识对于音律方面最容易提起作用的。在这里就牵扯到一个视觉和听觉。听觉往往是和潜意识对应的,视觉有时候还不是这样的,视觉大多数时候是和选择性注意对应的,这个要了解一下。再一个,像身体的触觉,眼耳鼻舌身意,身体的触觉,也就是说,蚊虫叮咬你,你感到身体的瘙痒,触觉完全是和选择性注意对应的,和高频选择性注意对应的,和我们这种宏观物质状态对应的。所以对于身体,眼耳鼻舌身意,它的哪些感觉器官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感觉器官不能利用、是必须排除?这个我们也需要进行了解。那么这里通过音律进行实证,就是我们说的观音法门,为什么能通过观音法门去进行实证?这就是要了解:因为耳朵、听觉是和潜意识最相应的。

第四条,对观察对象进行设置。也就是说,我们潜意识对于色彩的东西、形象的东西能够观住,所以我们对观察对象进行这样设置。设置之后,潜意识就自然地运作。但在设置过程中,我们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设置,因为有些人喜欢这个、有些人喜欢那一个,喜欢的东西潜意识就能够发挥作用,悄悄地向着那个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喜欢、个人的爱好进行设置。

第五,就是注意安住于柔软心。柔软心是能够让潜意识发挥作用的,是和潜意识相应的,因为潜意识是和高级状态对应的,高级状态就是柔软心的表现,所以我们设置的观察对象一定要和柔软心结合。

第六,就是放松。所谓的放松,就是放松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宏观物质状态是和刚强心对应的,所以我们就要放松、就要放弃宏观物质状态。所谓的放松就是放弃宏观物质状态。

第七,就是实证的信心。实证的信心,这个尤其是初学佛人,往往有这种信心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学佛人学的时间长了,就学了很多权巧的说法,认为自己罪孽深重啊、不可能成佛啊、成佛要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啊等等、等等。他不知道什么是权巧的说法,所以被一些权巧说法所束缚,那么这样信心就不足。这个对于老修行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一定要从理论上充满信心。要知道佛陀说的人身难得,为什么人身难得?人身最有利于成佛,最有利于学佛;再一个就是人人都是佛,都是从这种状态过来的,所以一定能够成佛,你要了解浪花就是海水,浪花一定能够融入平静的海水。

第八,就是欲望,就是实证的欲望。一定要培养这种实证的欲望,第一就是阅读前人的这些事迹去激励自己,想象高级状态美好经验。再一个也可以我们在实证中的时候,美好的境界形成了,因为刚开始实证的时候,在美好的境界形成之后,最容易静极生动的,所以美好的境界形成之后,就可以下坐了。下坐之后,去在活动中去体验这种美好的境界,回忆、回味这个美好的境界,这样美好的境界就会不断地吸引你进行实证。不要等着那个美好的境界丧失了,然后你再追求,追求又追求不来,然后垂头丧气地退出来了,这个是容易打击你的那种欲望的。

第九,就是实证集体。实证的集体有个群体的意识,它有利于培养潜意识,所以就是在你的身边要有一群实证的伙伴,你们能经常在一起交流实证经验,那么这样就能够互相促进。

第十,就是充分利用潜意识追求快乐的本能进行实证。充分利用本能,第一个就是在实证中要坚持,只要是感到快乐,那么就一定是有一定进步了。第二个就是要了解,真正回归如来藏状态之后,就没有这种追求的行为,也就是在实证中你觉得你还有这种追求快乐的行为,那么说明还没有回归如来藏状态。

下面看246页,(2)引导潜意识向普遍性专注发展(改造潜意识)。这个就是对潜意识的运用问题,运用该怎么运用?

①要形成观察或观想微观的习惯:这个就要求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走在大街上,你就要有意地观想大街上的这些车水马龙它们是一种慢动作;在观察到事物的时候,树叶啊或者前面的墙等等,见到这些物质的时候也要有意地观想它的微观。并不说你现在要去专门地观,只要心中有这个概念就行,心中有这个概念,时间长了它就形成潜意识。那么在实证中尤其是在梦中的时候,它不由自主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自然就能成功了。这就是改造潜意识的运作,让它朝着有利于实证的方向运作,只要你经常这样暗示、经常这样暗示,潜意识会一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实证就一定成功的。要知道那个在梦中实证突破的人他并不是一次两次就突破的,他是经过长时间的暗示,然后他形成潜意识。一定要了解:潜意识必须经过长期的暗示、重复地进行,然后才能够去发挥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实证要和生活结合起来,也就是大家要了解,我们平时说实证要和生活结合起来,为什么要和生活结合起来?因为生活是一种习惯,生活是一种重复,重复的东西最容易形成潜意识,在生活中你不断地暗示、不断地重复,那么在实证中就能发挥作用。所以要了解和生活结合起来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潜意识,没有什么其他目的的。

②要科学走神:要了解走神,走神是一种静,稳定的静。只要你能够走神,这说明一点:你的静达到了稳定的程度。走神无非就是思维内容的不同,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改变走神的思维内容,那么就可以利用走神。所以要了解走神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你能够科学利用就行。任何思维状态、任何思维功能,只要你能够科学利用,没有好与坏的区别。所以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平时那种好与坏的判断,我们总是对事物有这种好与坏的判断,之所以有好与坏,那是因为我们的取舍,能力的问题。所以在这里就是要充分了解走神,要注意利用走神。

③改变心物对立的这种错误习惯:只要你用这种心物对立的感觉,那就是用刚强心,这就和我们看物质一样,你看到物质的宏观状态了,你要立刻想到它后面还有各种微观的状态,不能局限于它的宏观的状态。这样,你看到宏观状态、使用宏观状态,那么就是使用刚强心,对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的,你现在是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你能感觉到胳膊在哪里、腿在哪里,你能感觉到蚊虫叮咬的瘙痒,你有这些上火的症状、口腔溃疡等等,你能体验到这种宏观物质状态的觉受,那么说明一点:你在使用这种刚强心。你了解这一点之后,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就会自由地、自主地放松,不由自主你就会放松,不使用刚强心,一定要了解这种执着心(刚强心)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要了解一切物质状态都是执着心的表现。这就是我们要改变心物对立的这种错误习惯。

这就要求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你要观想:路边的树是自己、远处的山是自己、路是自己、大地是自己;看到天上白云,白云是自己;看到蓝天,蓝天是自己等等。一定要经常这样地观想、经常这样观想,这样才可以。

这就是最关键的就是要了解执着心的表现,如果你不了解执着心的表现的话,那么虽然你也整天是口中念念有词,说我要排除执着心,执着心不好,我要排除,但反过来你又经常在使用执着心,你在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看见这些山和树的时候,你还是把它们当作山和树去对待,而不是当作你自己,那么这样你就仍然是在使用执着心。也就是一边你在反对执着心,但一边你又在处处在使用执着心,那么这样你将永远不可能成功的。

④观想色彩:对色彩观想,或观想纯净的色彩。像我们说极乐世界青色青光,为什么说青色青光?那就是青色青光它排除了其他的杂色,杂色和这种颜色它交叉在一起,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的是灰色的,我们看到树上的绿色,这种绿色又交叉很多颜色的,没有那种纯粹、纯净的颜色,我们看到蓝天,蓝天有很多的灰霾、灰沉沉的,也就是颜色不纯洁,颜色不纯净它代表专注力达不到,它是由多种的思维就是乱七八糟的搅在一起,所以你看到的就是这种颜色的杂色。这就要我们养成一点,就是:看到颜色的时候马上就要观想纯净的色,比如:路边的树叶,看到这个绿色的树叶,马上观想纯净的绿色,观想这个树叶就是它的本来颜色是翡翠一样的,翠绿的颜色,非常纯粹的颜色,同时要告诫自己之所以现在看到这个树叶的绿色是一种不纯粹的、是一种灰突突的,是因为我们的思维问题,我们处在这种思维的状态只能看到它对应的这个状态。当你进入欲界定或者进入禅定,同样是这颗树叶,你看到的时候就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⑤改变说话的习惯:这些说话习惯就是我们平时运用潜意识的表现,比如:心中说话,或者是心中哼唱歌曲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改变它的内容,对于这些习惯性的动作无法去破除的时候,就需要改变内容。因为这些习惯都是使用思维内容的一些习惯,对思维内容改变之后,就可以有利于实证了。

⑥改变质碍性的习惯:就是物质它的真实性,这个时候也需要我们平时去使用。比如:观想大山是透明的,然后看到悬崖时候,悬崖就是平的,极乐世界就没有这样的悬崖,我们之所以看到它是悬崖、大山,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处于一种波涛起伏的状态,是因为它在起伏,由于心物相应,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这种状态。当我们进入另一种状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不是这样的。在另一种状态的时候,你可以穿山而过,但其实在你穿山而过的时候,你心中根本就没有山这回事的,你可以在悬崖上走,但是在你的那种境界是根本没有悬崖这回事的。

对于这样的境界,就是要了解物质的层次,这就需要了解基本的原理,要不然你会被一些神通迷惑。这就要了解物质是多种层次叠加在一起,就像是咱们上次说的,就像是胶片一样的,几个胶片就这样叠放在一起,你在这边看的时候,这些你看到的是个叠放的影子,当你进入后面的时候,你使用的就不是这种叠放的影子。对于物质的这种层次感,这个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如果这个不了解的话,你始终就是停留在这种宏观的状态、表面的现象。只要你停留在这种表面的现象,你就在使用执着心,你就无法和实证结合,这个就比较麻烦。

所以就是我们要学习佛教的基础理论,应用到生活中。没事的时候你就走在大街上去观察,你不能走在大街上和别人一样的。你如果走在大街上还和别人一样的,那你就不是一个学佛人。你学佛人不是说走在大街上,你在整天告诫自己我是学佛人,别人不是,我应该装出一个什么什么样子,不是这样的。不论你装的怎么像,你都绝不是一个真正的学佛人。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做一个真正的学佛人一定要和生活结合起来。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14.txt · 最后更改: 2017/01/30 20:49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