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10

《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10

  • 2014年07月02日
  • 讲解:清凉月老师
  • 听打:水晶 红袖 芸庭 平凡 大白 愚蠢如我
  • 校对:天地人 芸庭
  • 复核:野鹤

今天咱们看126页,第六节 思维状态与心力

思维状态与心力,这是我们实证的一个根本,我们实证的方法有非常非常多,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的方法归根到底,统统是落实于这两种心力上,就是一个是刚强心(执着心)、一个是柔软心。

学习这两种心力,我们也可以结合哲学和自然科学去学习,哲学方面谈到矛盾,但在哲学里面,矛盾是一种现象,是一种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哲学里面没法解释,它最终的发展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哲学也是没法解释的。所以,在我们这里就要深入了解在哲学里面两种力量“矛盾”所产生的根本的原因,以及它发展的规律,最终将怎样发展?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这些我们都要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对两种力的了解,我们要结合自然科学,比如说,宇宙的形成、发展和最后的毁灭,它们的作用的力,统统都是这两种力。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对佛教基本理论的学习,我们再去看这个物质世界的时候,是应该用佛教的观念去看的,也就是用佛教的基本理论去看的,而不是你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用那种分子、化学等等,用这种观念去看的。所以是咱们以前谈过,实证是要和生活结合起来,怎样结合?那就必须了解佛教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

下面咱们看这两种心力。

1. 两种心力的形成:

“执着心力”的形成:这个咱们上次谈过,就是它“从无到有”突然地形成;然后它的“突发性”。“执着心力”它是有从无到有生成的过程,有这种突然形成的一个表现。

与之相反的,我们再看128页,“向心力”也就是“柔软心”它的形成:它的形成是思维根本状态的这种心理,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之后,在执着心力的作用下,它发生了一些波动,也就是变化,而这种波动变化是由执着心力导致的,并不是说那个如来藏出现了变化,不是这样的。就像我们看那一个河边的一个路灯,到那个河边大家看路灯,路灯倒影在那个水里面的那个灯光,灯光因为这个水波的波动,然后这个灯光会出现变化,但是岸上这个路灯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如来藏并没有发生变化,是因为执着心力出现变化了,出现波动性和逐渐有所加强这样一种变化,然后导致我们看上去好像是那个柔软心发生变化了,如来藏发生变化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岸上那个路灯是丝毫没有变化的,仅仅只是波光、波纹出现了变化,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也可以参照那个双层灯笼图示,双层灯笼,灯笼里面的光是始终没变的,但在灯笼外面,你是生活在灯笼外面,所以你看到的光,它的颜色是变化了的,这是从柔软心这个方面来谈。也就是说,如来藏它的表现,它的心力在思维衍生状态是并没有发生变化的,但是在执着心力的作用下,这种柔软心、大悲心开始表现出在深刻性上和这个稳定性上不是非常强,这是因为执着心力的原因,所以不要说是柔软心也出现那种波动性、变化性,不是这样的。

2. 两种心力的功能:

“执着心力”的功能:就是这种心力非常强,也就是它能够发起现实的作用,爱与恨、我与他、我见和他见、分别,这都是执着心力的功能,是它形成的。然后执着心力它能衍生出许多功能,咱们这里举的就是一个产生念头和选择念头,只谈这两个功能,因为这两个功能是我们在实证中是经常要用到的,是必须用到这种功能。这就是执着心力的功能。柔软心和执着心力因为它们是相反的,所以柔软心的功能正好是和执着心力相反。咱们看128页,对照着看:

然后是“柔软心的功能”:它是去功能化的,它能够使执着心力无法发生作用,这就是两种心力正好相反,所以它的最大的能力就是去功能化。也就是说,在实证中,当执着心力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作用,出现了各种的紊乱现象,也就是你出现散乱,出现了严重的这样的情况,或者是在身体气脉方面出现了气机的走窜等等,那么这些都属于执着心力比较强的表现。那么对这些变化、这些表现该怎样解决?那么就用柔软心去解决,也就是说,让执着心无法发生作用,让柔软心能发生作用,柔软心发生作用之后,就使执着心力的功能消失,那么这样,你就不会散乱,也不会出现气机的紊乱等等。所以,在道家里面,大家看到,都是“一路还虚”,用这种还虚的功夫。在佛家里面,时时就是大悲心,处处培养大悲心,在生活中我们要放生,不食众生肉等等,那么这些根本目的是什么?都是为了培养柔软心,整个实证的过程,你用了很多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培养柔软心的。比如说,你是练禅定的,禅定根本的落脚点就是柔软心,因为大悲心自带定,大悲心提不起来,定力永远不可能有,定力只是一种结果,是大悲心的一种表现、大悲心的一个功能。所以,一定要掌握这一点,把我们实证的最终的落脚点归结于这两种功能上,解决这两种功能之间的比例问题。

3. 这两种功能的重要性:

“执着心力”的重要性:就是它属于一种功能,是我们思维衍生状态产生的基础,贯穿和支配思维衍生状态的所有状态。也就是说在思维衍生状态里面,你想进出各个思维层次,你就是借助执着心力,要么加强执着心力退下来,要么减轻执着心力返回去。对于回归思维根本状态也是这样,因为它是思维衍生状态建立的基础,你可以把它作为思维根本状态能够产生的一种功能,因为如来藏具有一切能力,海水具有产生浪花的能力,所以你可以使用这种能力,也可以不使用这种能力。如果你使用这种能力,你就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如果你不使用这种能力,你就回归如来藏。这就是执着心力它的一个重要性。

“柔软心”的重要性:就是它是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的,它能够引导我们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就像我们住于思维本体一样,我们住于思维本体也必须是在降低刚强心的基础上,在柔软心的作用下才能住于思维本体,要不然是无法住于思维本体的。

4. 两种心力作用的方向:

“执着心力”的作用方向:是向上、向外的,就是我们说“阳气者,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它代表一种躁扰这样的心力,所以它是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是向上、向外发展,就像动物一样,凡是在上的、躁扰的,这一个咱们尽量了解一下,这个不谈得太多了,太多了容易干扰。

“向心力(柔软心)”的作用方向:是内收性的、内吸性的,这是如来藏的一种心力的一种表现。内收性和内吸性这样的心力,我们平时是无法具有这样的心力的,那么这时候你想让这种心力诱导出来、表现出来,那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诱导。我们平时生活在执着心力的状态下,因此执着心力往往是不需要怎么、怎么诱导就可以了,你想诱导执着心力那是在如来藏状态的,如来藏状态想进入我们现在这种状态,那必须去诱导执着心力,在我们这种状态是不需要诱导执着心力的。在我们这种状态需要的是诱发柔软心,怎样把柔软心诱发出来,要采用一些方法,像咱们以前说的,把一个人放在一个深井里面,然后盖上一个磨盘,就用这种境界去诱发柔软心;我们体验呼吸,观呼吸也是这样的;我们观虚空也是这样的。这些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诱发柔软心的。

5. 两种心力作用的对象:

“执着心力”它只能作用于局部,作用具体的人事物,这尤其是选择性思维形成之后,它更加是表现出这样的特征,所以要了解执着心力的作用对象,因为执着心力在思维功能方面的一个表现,就是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作用对象就是局部,无法作用于整体。

“柔软心”不是这样,柔软心是如来藏一种表现,如来藏心力的一种自然的展现,那么它的作用对象是整体,也就是在作用对象方面它有均等性、普遍性。这就是说,我们要想回归高级状态,和山河大地融为一体,也就自由地使用任何的身体,那么你必须使用柔软心,以柔软心为主导,因为它是具有普遍性、均等性的。如果你想反过来使用某一个世界里面某一个物质体作为你的身体,那么你就必须使用执着心,必须用选择性思维去体验这个物质的个性的特征,这样才可以。

了解了执着心和柔软心它们的作用对象,这样我们可以在观察对象方面能够获得一种自由性,也就是在心物一体方面能够获得自由性。

6. 两种心力作用的态势:

作用的态势就是选择性思维它是一种波动性的,它的作用的趋势是渐变的、逐渐加重的。执着心力就是这样,它是波动非常大的、不稳定的,而且是逐渐加重的,从高级思维状态到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就逐渐加重。

在我们平时,我们说高级思维状态(禅定中)是柔软心比较重的、柔软心比较强;在我们平时,在现在这种状态,在地狱道等等,执着心比较重,柔软心比较弱。我们说柔软心的强与弱,表面看来好像柔软心变化,就咱们刚才说的,其实不是这样的,二者只是一个对比的关系,因为执着心力在变化,是由弱到强逐渐变化的,所以表面看上来,是柔软心出现了变化,一定要了解,其实柔软心没有变化,仅仅只是执着心力发生变化了。所以我们证入禅定中,我们的方法其实是在执着心上下功夫的,也就是解决执着心。举例来说,我们使用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它在高频选择状态是执着心比较强,那么我们就让它观察某一个观察点,排除它的高频选择状态,也就是降低它的选择频率,这就是我们使用的方法是“置心一处,无所不办”;我们念佛的时候,要证入“一心不乱”的状态,它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了针对执着心的,降低执着心的作用力。当执着心的选择频率降低之后,能够置心一处的时候,很容易形成潜意识,向潜意识发展,那么这时候,执着心力的力量就会显著地降低。执着心力的力量显著降低之后,那么它和柔软心的对比,也就是力量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柔软心占的比例就会明显增大,执着心力的比例会明显减小,所以我们说这时候柔软心比较重,柔软心增大了。其实柔软心从来也没有增大,从来也没有减少,它是如如不动的,仅仅是一种比较,因为在对比上发生了变化,所以这一个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掌握一点,就是:把实证的侧重点放在哪里?实证的侧重点始终在解决执着心力上。对于柔软心方面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一种诱导,因为我们有这种主观能动性,选择性思维也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主动地选择一些执着心力比较弱的这些观念,所以我们可以使用选择性思维的这一个功能,然后让柔软心表现出来,让它明显地表现出来,占据主导位置,那么这样,实证就可以通过相应这种方法获得突破。这就是它的作用态势。

7. 作用的非连续性(周期性变化):

这是指的是一个执着心力,执着心力就是有这种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因为它是一种功能,功能就是一种消耗,就像我们出去搞体育活动,活动一段时间就会累,累了之后就要休息,这就是执着心力它有这种明显的波动性。柔软心没这种波动性,柔软心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的一个作用态势。

所以,我们要对柔软心和执着心力这种波动性进行掌握,掌握之后,然后在实证中我们就要经常应用它的这种波动性的变化。举例来说,静极生动和动极生静,以及在实证进入到尤其身体这方面进入到酥暖这个状态,它容易产生这种波动性,也就是退失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执着心力它的周期性的变化,是由它导致的。在了解这种情况之后,你就知道酥暖退失的根本原因是执着心力,那么在酥暖产生之后,你就可以把侧重点放在柔软心方面,培养自己的柔软心,你了解到柔软心它的作用规律是非常稳定的,没有这种周期性变化,那么你就始终致力于培养柔软心。致力于培养柔软心之后,酥暖就会达到一种高度稳定的状态。酥暖是得意生身的一个基础、根本,不得酥暖是无法得意生身的。怎样让酥暖稳定是一个根本问题,所以要始终让柔软心占据主导位置。如果你不了解在酥暖这个位置退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么你将找不到着力点,不知道从哪个地方下手。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要了解两种心力在实证中它的意义。

对两种心力的了解,我们刚才刚开始说的,然后你到社会上在生活中,你就可以经常去了解、经常去看,和自然科学结合,和这种社会科学结合,去分析这两种力的作用,这样经常分析的话,有一个好处是什么?就是能够和生活结合起来,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实证。

咱们说,学《弥陀经》的时候要了解一点,就是:在极乐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一切,无论是物质境界,还是声音,等等,这些全部都是在说法,都是在表法的。而事实上在我们这个世界,一切的境界也同样是全部在表法,因为一切的境界都是如来藏的展现,都是一真法界,只不过你现在对理论方面不是非常熟,对于佛教的基本理论不了解,所以和生活结合不起来,这样你无法了解现在你走在大街上,一切境界都是在说法,你掌握不了这一点,这是你和生活结合不起来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你实证效率比较低的根本原因。所以,咱们可以看到佛教的经典在很多方面,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谈自然、谈社会、谈人生等等,而很少的篇幅是在谈什么样的实证方法,很少部分篇幅是谈这个的,为什么?因为方法是很简单的,只要你能够和生活结合,能够在生活中处于这种状态,那么随便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扬眉顺目,很微小的一个动作,你都能够向心上去汇,使实证获得突破。

所以,咱们也要了解,佛陀当年在经典上为什么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谈那些在你看来是隔靴搔痒的东西,因为你认为实证应该是谈实证方法的,但事实上,实证的根本就是在柔软心,柔软心只要达到了,实证就解决了,所以在佛教经典里面,大部分的篇幅是用于谈柔软心这个问题。

下面咱们接着再看,129页正中间的:在“思维衍生状态”和与之相对应的各个层次的物质世界,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并存,但二者的作用态势(作用状态和发展趋势)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去分析物质世界的时候是这样。

离心力的作用态势:离心力的作用状态是波动性、不稳定性,其作用力的发展趋势是递增的,逐渐增强的。比如说,我们这个宇宙,它是同样是两种力量同时并存,收缩力量和扩张力量同时并存,但是作为一个物质的世界,它是和思维衍生状态对应的,是建立在执着心力的基础上,因为执着心力是逐渐增强的,所以在物质的世界也表现为物质的状态是逐渐扩张的,宇宙的逐渐扩张,它所建立的基础是什么?最终的发展又是什么?

向心力的作用态势:向心力的作用态势是稳定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但有时候我们感觉到它有所变化,那是执着心力的原因,执着心力导致两种力量对比出现变化了。执着心力和向心力它们的变化,一是力量对比上的变化,第二个就是它主次位置的变化,主次位置变化,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选择性思维的一个作用,因为在思维衍生状态,如果我们不主动使用选择性思维,那么它的整体的发展趋势将完全在执着心力的主导下进行,因为我们从如来藏状态到现在这种状态就是使用执着心力,我们选择使用执着心力,所以它就一定会这样作用的,除非我们重新选择,重新选择柔软心,让柔软心发挥主导作用,要不然将始终是在执着心力的主导下进行,就像社会上的人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执着心力在发生作用,除非是在极大的痛苦产生之后,迫使他放弃执着心力,因为痛苦逼迫他,把追求快乐这种本能逼迫出来,所以柔软心才会发生作用,要不然就是执着心始终在起作用的。学佛有一个好处就是你知道这回事,然后你会主动选择向善,也就选择柔软心,选择回归如来藏,这就是选择性思维在发生作用的。

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两种变化在物质方面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咱们将来在谈物质的时候专门谈。在物质方面,比如说,物质的坚硬度、物质的色彩;表现在光方面的,光的一种凝聚和一个弥散等等;在气机方面的,气机的紊乱和气机的有序化等等。这些情况,都是表现得非常明显。

下面咱们看:在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互相作用中,“选择性思维”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刚从“思维根本状态”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时候,先住于“思维本体”,此后才开始选择某一个念头展开“相续性思维”,所以这就是选择性思维在这里所发挥的一个作用,执着心力形成、思维衍生状态形成,都是选择性思维作用的结果。这一个是广义选择性思维和狭义的。因为如来藏具有这种主观能动性,在如来藏状态的时候,是我们决定使用这种状态、使用这种功能,也就是说,你可以认为这也是一种选择性的。正是因为我们决定产生这种能力,所以才从如来藏状态进入了现在这种状态,但是我们平时说的选择性思维,指的是在思维衍生状态,发生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的这种选择性思维,这种选择性思维它的表现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具体化的,这种选择性思维它选择的是一些较强的念头,自动地选择这些念头,然后退失下来。这就是要了解选择性思维是一种主观能动性,是我们主动这样去做。

咱们看130页,虽然这种“体验”也是一种“选择”,但我们却并不称之为“选择性思维”,而是称之为“愿力”、“愿望”,以与“执着心力”形成后所产生的“选择性思维”进行区别。这一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对那个无明的命名,“无明”这个在思维根本状态(如来藏状态)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想体验思维衍生状态的这些具体的心力的时候,产生这种愿望,这种愿望你怎样给它命名?是没法命名的,这个咱们以前谈过了,就是我们平常总认为过来人是“乘愿再来”,那是你的一种美好愿望,是你站在你的角度这样认为的,他是乘愿再来的。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他的确在如来藏状态发了一个心“我要出来弘法,我要去救度众生”,用这样的观念想从如来藏出来,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这个将来你可以试验一下,在如来藏状态你这样发心的话,你将根本不可能出离如来藏、不可能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也不可能进入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你必须与那些离心力相应,心力较强的那些念头相应,也就是与离心力相应,然后你才能从如来藏状态进入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但离心力在我们平时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因为我们目的是回归如来藏的,而离心力是不可能引导我们回归如来藏的,所以我们认为离心力是不好的。从如来藏状态到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使用的正是这种离心力,那么这时候你该怎样定义过来人?如果从他的这个心力方面来谈,那么你认为他应该是不好的发心,因为它是与离心力相应的,但这你又无法解释过来人平时住于大悲心又要救度你、要帮你,他是一种爱心的表现,所以你对于这种矛盾的这种情况根本没法命名,在佛教的经典里面也是没法命名的,所以只能用“无明”来定义,你起任何名字都是错误的,这个根本就没法去命名,因为一切的命名要么是定量的,要么是定性的,这个地方没法定量,只能定性,定性的话你没法给它确定性质,所以只能用无明来代替。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咱们看130页下面这段:“选择性思维”总是伴随着“反向选择”同时存在的。我们进行选择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反向选择”活动的过程。“反向选择”和“选择性思维”的选择活动总是如影随形,相伴而生,无法分离。在“选择和反向选择”的双重作用下,离心力和向心力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反向选择,反向选择和选择,它们为什么是如影随形相伴而生?这个咱们在前面的一章已经谈过了,这里就不再谈。

离心力和向心力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动态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以一种力为主,二者互相配合。这个咱们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也就是一种力占据主导位置,表现为一种显性作用,明显的作用,另一种力是隐性的作用,在潜移默化地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另一种力就会表现出来。比如说,悲伤的人非常、非常地悲伤,这种悲伤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乐的人,特别快乐的人,在快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在思维衍生状态就是这样的,在如来藏状态因为没有另一种心力的作用,因此不会向相反方向发展,是非常稳定的。这一个在我们睡眠中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不可能经常地睡眠,一个人也不可能经常处于活动状态,不睡眠也要不得;证入禅定也是这样,禅定没有消灭执着心力,所以执着心力在禅定中仅仅只是不发生显性作用,它处于一种隐蔽作用的状态,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它一定会重新占据主导位置,发挥主要作用,那么我们就从禅定中退失下来。

(2)两种心力发挥均等的作用。均等作用这一点尤其是在实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因为我们平时是执着心力发生作用的,但是在选择性作用下,我们往往使用向心力为主,那么这样必然会导致两种力量同时作用,同时作用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举例来说,你在身体气脉上练的,身体气脉上练必须建立在静的基础上,但是静到一定程度了,它就一定要动的,一定要退失的,就像睡眠一样,睡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要醒的,但是这时候你觉得那个境界很美好,你觉得那个身体气脉方面境界很美好,你要追求,所以你与这种自然的发展方向对抗,你想继续去练,像睡眠结束的人,早上起来懒床,然后他想继续睡,那么这样就出现两种力量互相对抗作用,非常强的这样对抗作用,对抗的结果就是产生一种燥扰,只要两种力量发生明显的对抗作用,一定会产生这种燥扰。产生这种燥扰,然后就表现为一种明显的物质方面的一些表现,比如,在练身体气脉的人,当气机反应非常明显,酥暖也表现非常明显,那么他追求这种境界,虽然在实证中已经开始出现静极生动了,已经退失下来了,但他强烈地追求,他用这种追求的心去实证,与退失的情况产生对抗,那么这时候就出现什么?表现就是汗出,出现这种烦躁、汗出这种现象。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力作为主导,只要其中一种力能够发挥主导作用,二者不再这样出现互相对抗,那么这种现象就会解决。比如说,出现了酥暖,酥暖形成之后,如果你想退下来,那么你可以顺应这种动的变化,然后到生活中去活动活动,也就是进入动中,去活动一下,那么酥暖的退失,在这个地方它不会出现这种燥热汗出这种现象;如果你想继续进行实证,那么这时候你就必须与柔软心相应,让柔软心继续占据主导位置,那么你将可以继续稳定地住于这种状态。也就是说,当出现这种明显的两种力的互相攻击的表现的时候,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这两种力中的其中任何一种力发挥作用,只要其中一种力发挥作用,那么就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在实证中应该怎样使用这两种力。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两种力在发生明显的作用的时候,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也就是实证中会出现哪些表现?两种力的弱的相互作用,这个是在高级状态的,在低级状态是强相互作用,强与弱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都在于是执着心力。因为柔软心是持续地稳定地发挥作用的,它没有这种强与弱的变化,是刚强心的问题,刚强心出现波动性,所以就出现两种力的对比方面出现了明显变化,这样导致二者作用出现一个反复。也就是说,出现第三问题,就是主次颠倒。

(3)主次颠倒。主次颠倒在刚开始发生颠倒的时候就是两个力发生斗争的过程,当其中一种力占据主导位置之后,就不会出现这种相互攻击的表现。主次颠倒的变化分为两种:

①自然的变化:比如说,自然界的这种风雨雷电的变化,小鸟早上起来叽叽喳喳地飞出去了,晚上飞回来了等等,这些自然的变化,这是两种力的一个表现。

②人为的变化:人为的变化使我们有这种主观能动性,我们认识到这种规律之后,我们可以主动地选择其中一种力发挥主导作用,这就是我们要科学使用各种思维状态,你怎样才能科学使用各种思维状态?就是你可以选择,你可以主动选择使用哪种力。比如说,执着心力,你可以选择使用执着心力,也可以选择不使用执着心力。你使用执着心力就进入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你不是使用执着心力你就回归如来藏。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你可以选择使用那种较强的执着心力,也可以选择使用较弱的执着心力。比如说,你有一种愿力,你想去救度众生,比如说,你想救助鬼道的众生,你又怎样去使用?你想救助地狱道的众生,你又该怎样使用?这些都需要你主动去掌握,自然地掌握、自然地放弃。

下面咱们再看,谈了一个健康方面的问题,在132页最下面,咱们结合的是健康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一个是社会上很多人能用到的。前面咱们谈的多是实证,到133页,是结合健康去谈的,因为社会上人健康问题是个大问题,所以重点就是结合健康去谈。

下面咱们看133页最上面:“思维和物质”受“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同时作用,这两种力量保持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关系。一定要了解这里的此消彼长,建立的基础是执着心力的波动性,并不是柔软心,所以这里此消彼长和平时认为的此消彼长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认为的此消彼长,就是变动的双方都在发生变化,也就是作用的双方是都发生变化的,但在这里不是这样的。

下面咱们看:有的时候以离心力为主,有的时候以向心力为主。这两种力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自然发展规律。这一个咱们举例,就是:思维和物质在发展中的时候,有的时候以离心力为主,这时候如果我们不能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变化,这一个表现就是刚开始实证,尤其是刚开始实证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实证,刚坐下来的时候是处于一种散乱心的状态,但是这时候我们开始调动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去实证,那么我们就会违背当时的情况,也就违背当时以执着心力为主这种情况,我们开始选择向心力为主,那么这样必然会出现两种力互相攻击的现象,就会出现这种针刺一样的疼痛、出汗、烦躁等等,这个都属于一个由于我们的选择导致两种力的互相攻击。所以这里就是要了解,这些针刺一样的疼痛,麻感、痒感等等,也就是在刚开始实证的时候,你打坐,坐下来,你感觉到一会儿这疼一下,那针扎一样,一会儿这个地方痒,一会儿喉咙痒,一会儿手痒,皮肤的跳动,等等,也就是这些特征,它们表现的有明显的几个现象就是:一是这些特征是游走性的,位置不固定的;第二个这些特征是不美好的觉受。也就是这些游走性的不美好的觉受,它们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基础就是执着心力现在在发挥明显的作用,但是因为你选择向心力了,所以对它产生一种攻击作用,这就是产生的基础。由于执着心力发挥作用,执着心力是一种波动性的、不稳定的,是一种选择性的,所以这时候就会出现位置上的这种游走性的变化,因为二者是互相攻击的,所以就会出现这种燥热的现象,出现一些痛苦的现象。所以一定要了解,在刚开始实证的时候,它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现象产生原因是什么?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在睡觉,睡醒之后,你还继续去对抗,不想起床,那么同样会出现这些现象,它和打坐都是一样的。

相反的,某些时候以“向心力”为主,这时候如果我们阻碍“向心力”的发展趋势,就同样会出现各种相应的不良现象,比如:我们活动了一天,“离心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向心力”开始展现并转变为主导力量,于是我们希望进行休息,这时候就要顺应这种趋势,去休息,要不然就会出现问题,病理反应。这一点同样应用在我们实证中,因为我们所谓的实证,你的目的是回归高级状态的,所以对实证的定义,从我们现在这个角度去定义的话,它是回归高级状态。如果在高级状态,你想使用那些低级状态特征,那么那个状态的实证,是向低级状态去发展。所以这个实证的定义,在不同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在我们这个状态,我们的实证,就是要向高级状态发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它的自然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要让向心力发挥主导作用,一定要顺应这个自然规律。顺应这个自然规律之后,容易成功。我们可以刻意地制造这样的机会,比如说,你想让向心力发挥作用,那么你就可以去加强这种活动,比如说,经行,拜佛,等等,在道家里面也有那种练意形拳,打拳的,在佛家里面,包括出坡劳动等等,也是为了这个目的的。也就是加强活动之后,迫使向心力快速地发生作用,然后你就可以顺应向心力的作用,进行实证。

如果是身体气脉方面,已经有良好基础的人,对这一点会体验得会非常明显,也就是说,你活动之后,比如说,你现在去参加一些劳动,幅度比较大的一些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你开始体验到身体某些穴位跳动,也就是说,明显的这种气机的反映,尤其是头顶百会穴这个地方,出现明显的这种轻压感,美好的轻压感,当这些感觉出现的时候,它标志着向心力开始逐渐发生作用,也就是提醒你现在需要去进入静的状态,去打坐、去实证,那么这时候,你就要顺应这个趋势去实证。只要你能顺应这个趋势去实证,那么你的实证就很容易成功。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情况,在静进入一定程度之后,你反而还要继续去进行,那么这时候往往是不容易成功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实证必须在实证过程中把动和静结合起来,实证一段时间了,一定要起来活动,活动到微微汗出,然后再去打坐,而不是持续性的,不是持续性地去进行。这就是因为我们也要制造以向心力为主导的这种自然的发展趋势、发展现象,要不然的话,我们的实证就会因为违背这种客观的规律,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无法突破的现象。这种表现尤其是在欲界定这个地方,在欲界定这个地方,因为是以专注的静为主,所以最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欲界定这个地方的一切问题,都是由这两种力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因为我们违背这种规律,然后出现的一些严重的问题。

下面谈的是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这种以两种力互相攻击作为病理基础的病变,我们也经常遇到。比如,气郁,气郁就是离心力和向心力互相攻击而形成的病变,临床表现胸闷、胁痛、腹胀等一系列的症状。这就是气机郁结,有的人就是长期的压抑、心情不好,然后就出现气郁的现象。

(1)以离心力为主(热性)的气郁:刚开始气郁的时候,是一种内收性的,但时间长了,另一种力就发生作用,也就是希望冲击、脱离这种状态,那么这时候就出现两种力的互相攻击。互相攻击的时候,就出现气机的走窜。也就是说,气郁这种病,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这种气机走窜的现象的,它往往是觉得局部的闷滞,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了,然后气机就向外、向上,向外周扩散,就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再一个就是两种力的互相攻击,然后出现一种化火的症状,比如说,逐渐出现气机向上的打嗝,有的人打嗝、呕吐、嗝逆,有的气机是向外走窜的,向外发展,就出现两肋的这种窜疼,向外排气,然后阵发性的轰然汗出,也就是一阵轰一下子出一身汗,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轰然汗出现象,也是两种力互相作用到一定程度了,出现一个爆发的一种表现。这种爆发的表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这种内收的力障碍了外展的力,外展的力积蓄力量之后,冲破这种障碍,然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再一个就是化火,化火之后就是口苦、失眠、烦躁,颜面的疮痒等等这些现象。

(2)以向心力为主的气郁:主要表现在气郁刚开始形成的时候,这个是刚开始形成的时候,都是以向心力为主,所形成的一种气郁现象。一般情况下,表现的就是胃脘以及两肋的这种沉闷疼痛,精神方面郁郁寡欢,等等这些情况。

在疾病方面的表现,因这两种力是贯穿所有物质状态的,所以是在医学方面,宏观的物质方面的这些表现,这些病变,通通都是这两种力作用的结果。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作用的侧重点不一样。

再一个就是,为什么说实证去打坐能够解决疾病?那是因为打坐能够解决这两种力的作用关系,能够调整它们的作用关系,所以打坐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说,我们平时的医学,西医学,它是在现象上去解决问题的,它不了解有这两种力的作用,因此许多疾病没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在打开西医学的教材,很多很多的疾病,都仅仅只能做到临床治愈,而无法从根本上治疗,这就是根本病因找不到、发现不了。但是咱们实证为什么能解决很多的疾病,包括那种非常严重的疾病,癌症等等,都能从根本上解决,那是因为能抓住根本,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这就是实证在医学方面的意义。

当然实证不仅在医学方面的意义,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是这样的,因为它抓住了根本,所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他学科所出现的一些严重的问题。

这就是两种力,咱们简单了解这一点,以后咱们谈到物质、时间等等,这些方面还要谈。因为两种力的应用,贯穿实证的整个过程。这个应用也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咱们这里也仅仅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下,在以后的具体的实证中还要谈。

下面看135页:第七节 思维状态的鉴别

对思维状态的鉴别,主要是纠正一些实证中的问题。实证中我们往往容易把某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境界,当作了实证的一个根本,也就是当作了一个好像已经达到目的地一样。所以,这个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1. 错误地把“催眠”当成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禅定):

把催眠当作禅定,这个我们在实证中的时候遇到得非常多,比如说,有的人,他感觉到身体飘起来了,然后身体的膨胀与缩小,灵魂出窍等等,有这样的体验,那么这些体验都是一些催眠的体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的实证必须利用潜意识,在潜意识基础上才能进行,而催眠也正是建立在潜意识的基础上,这是二者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交叉现象它的一个根本原因。

那么催眠是把潜意识,也就是把这种低层次的潜意识状态,作为一个根本的目的,因为它只能在现在这个思维状态调整。而实证不是这样的,实证是在这种基础上,然后培养专注,向上发展,也就是说,催眠这种潜意识状态仅仅只是一个基础,它还必须去形成高度的专注,然后才能进行实证的。那么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知道催眠,它只是在一般的静上下功夫,是不需要培养高度专注的。而实证是在静形成之后,还必须去培养高度专注。

那么咱们再反过来,再分析这之前的那些“感觉身体飘起来,身体的膨胀与缩小,感觉灵魂的出窍”等等,这些感觉它们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它就是跟着境界走,也就是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它是跟随境界走的,是体验这个境界的,也就是说,它是体验境界的整体和美好,体验它的整体的感觉,建立在静的基础上体验整体感觉,它不侧重于专注。如果它一旦侧重于专注的话,那将打破这个境界,将会失去这种催眠的效应。所以,我们在分析那些催眠的时候,你一定要掌握一点,一切催眠全部都建立在相续性的基础上,它是跟随这种相续性发展,使思维处于一个相续性状态连续的发展过程,它所体验到的一切变化都是自心的变化,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处于一个潜意识的相续性的连续状态,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催眠的反应。

对于实证不是这样的,实证是调动自己主观能动性,是要打破这个相续性的过程,所以他是在专注上下功夫,要形成高度的清明、专注,形成这些深、细、悬的心理的特征。

2. 把“一般的静”错误地当成了“专注的静”:(静与专注的静)

催眠因为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是相续性基础上,所以在身体方面的反应,和我们在实证中身体方面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实证中身体方面的反应必须经历暖这个阶段,因为暖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而催眠不经历暖这个阶段,这就是在身体方面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当然还有身体方面气机的反应,那个催眠更不容易显示出来,因为气机方面反应,也必须建立在专注的静基础上,这样就涉及了一个专注的静,专注的静是实证必须具备的,一般的静是催眠就可以具备的。

专注的静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就是通过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方面,一个是思维方面。物质方面重点是在身体,它是专注地放松身体,而催眠不是这样的,催眠是一般的放松身体,它是一种舒服、舒适的放松,而专注的静它必须是充分了解肌肉群的那些状态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因为心物是一体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功能是对应的,了解这,然后同时了解放松的层次,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放松。这就是专注的静它的形成和催眠的静是不一样的。

在这里谈到的是一个放松,在这里我们基于实证的目的,一定要深入了解放松,放松这一个是非常关键的。这里谈一下我们放松的层次。先谈在实证中放松的原理:放松是放弃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我们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是和选择性注意对应的,是和高频率的选择性注意,尤其是高频率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那么我们放松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就是放松这种高频率选择性思维,也就是放松有意识思维。从心理学方面,它把现在思维状态分为有意识和潜意识,那么身体宏观物质状态重点是和有意识思维对应的,所以我们放弃了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那么我们将开始以潜意识为主导进行实证,选择性思维的频率将会降低,我将能够置心一处,这就是我们放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放松的原理是什么?放松的原理就是:心物是一体的,我们只能使用一种思维状态,而无法同时使用多种思维状态,因此,我们也只能使用一种物质状态,所以我们放弃了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那么自然就够使身体的微物质状态展现出来,所以我们是通过这种放松的方法使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展现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放松。

那么放松的过程:它刚开始是放松一些与高频率选择性思维对应的这些和逻辑思维对应的肌肉群的紧张状态,也就是放松这些粗的这些紧张的状态,这是我们一般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在进入另一个层次的时候,我们就要放松深层次的肌肉群,深层次的肌肉群必须在打坐中才可以,在打坐中然后才发现这些习惯性的紧张状态,这是第二个层次放松;第三个层次的放松,必须借助气机的运行,因为这一个牵扯到一个经络的问题,在气机运行到某一个部位,气机运行出现了这种阻滞,也就是说不顺畅,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些习惯性的紧张,我们平时说的习性,是它在发生作用,它的作用我们一般是不容易发现的,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气机它的表现然后进行放松,这样就让气机达到通畅的状态。

在实证中,尤其是在欲界定这个方面,只要你学会了放松,那么欲界定这个方面就容易解决,身体的气机反应都是非常容易解决的。所以是我们不能小看放松,你觉得放松非常简单,这个并不是这样的。所以在实证中,你也不要把实证看得非常的高明,觉得这个实证必须使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才行,其实并不是这样。只要你把放松做得好,那么就很容易突破,凡是你突破觉得非常艰难无法突破的,那就是因为放松你做得不好,没法做到放松。

放松是两种方式去放松:一种方式就是借助物质,在物质方面进行;另一种放松就是从思维方面。在物质方面你实在没法进行放松了,那么这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发现思维方面的问题,解决思维的这种在潜意识作用下的相续性状态。

那么在思维方面的放松,它的发展速度就是非常高的,因为我们思维方面能够跳跃性的发展,所以这又牵扯到一个放松的两种发展方式,一个是间接式的放松,它特指就是在物质方面,物质方面你是没办法这样跳跃性的进行的;在思维方面不一样,可以跳跃性进行。那么在我们证意生身的时候,同样也是这样的。如果你从来没有证入过禅定,从来没回归过如来藏,根本就不了解有高级思维状态,那么你在证意生身的时候,你就必须从现在这种状态逐步发展,先放松宏观物质状态,然后解决微观状态气机运行的问题,所谓的解决气机运行问题,其实是借助气机运行去解决思维的问题,因为在思维方面那些习性,你根本发现不了,因为你平时就生活在这种习性中,所以你认为它是正常的,只有在物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这种反应的时候,你才能够发现思维方面这种问题,所以你借助气机的运行去解决了思维问题,最后就获得了突破。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你练气功也好,道家练大小周天等等,这些它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它们根本目的就是借助气机的运行,去解决沉淀在潜意识中的那种习气。

我们生活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使用这种选择性思维,时间长了它就形成一种习性、习惯,这种习惯就会沉淀在潜意识中,在潜意识中悄然发生作用,在实证中你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走神?就是这种习性在发生作用。对于这种明显的散乱我们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就发现出来的,比如说,刚开始实证的时候,你发现身上燥热,针刺一样的感觉,游走性的变化等等,你坐不下去,那么这些变化是很容易发现的,是很容易排除的。但是到坐了一段时间之后,进入乐坐状态了,但是有时候不由自主地又开始出现这种厌烦,那么这就是因为习性在发生作用,你发现不了,这就是我们一般的人为什么在乐坐状态你容易退失,它的根本原因是这样的。再一个就是你乐坐状态你没有明显气机的反应,你也很难发现这种习惯性的走神。有了气机反应就不一样,因为暖和气机反应,虽然都是微观物质特征,但气机的反应更细微,更容易发现这些细微的变化,而暖不是这样的,暖是一个跳跃性的发展的。

正是因为暖和气机有这方面的不同,所以我们如果为了入定,你想跳过身体这一关,那你就可以借助暖去排除身体的觉受,证入禅定中,这样就可以在身体物质这方面获得一个跳跃性的发展。如果你借助气机就不行,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身体的觉受快速地消失。所以根据不同的目的,你可以选择微观物质不同的特征。

如果你为了排除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它的习性,也就是沉淀在潜意识中的那些习性的话,你就必须借助气机,因为气机的运行是非常的细致的、细微的,它能够让你这些潜意识中沉淀出来这些习性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气机沿经络运行的过程中,你稍稍的心(思维)出现一点点问题,那么气机方面会马上表现出来,会放大,表现得非常地明显,这个时候它将强迫你去调整思维,因为这些变化都是不美好的、有一定痛苦的,只要你把思维调整好了,那么气机运行立刻就会顺畅,马上都会突破的。所以大家在练身体气脉,在身体气脉这方面走大小周天的时候,表面上是气机在发展,但事实上统统都是在思维上用功的。所以道家在这方面也是这样的,在道家方面有一句话,就是一个“一路还虚”,就是始终用这种还虚的功夫,什么是还虚功夫?就是在思维上下功夫,在物质方面出现问题,立刻就要发现思维方面的问题,物质方面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那么它是这些潜意识的散乱,就是潜意识的习性,你平时的习性沉淀在潜意识里面,它发生作用了。因为心物是一体的,那些粗的散乱、平时的散乱它是和宏观物质状态对应的,这种沉淀在潜意识里面的这些散乱、习性它是和微观物质对应的,因为微观物质是和潜意识对应的。总之来说,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它们统统都叫做散乱,都叫做相续性思维。因为思维的相续性是和身体的物质状态对应的,身体的物质状态分为宏观物质状态和微观物质状态。宏观物质状态的散乱是和我们平时这种明显的散乱对应,微观物质状态的这些紊乱现象是和我们的这些潜意识的散乱(散乱的习性)对应的。

所以你觉得自己的习性很难除,不容易排除,那是因为你身体的气脉根本达不到一定的程度,身体气脉达到一定程度的人,他将迫使你必须调整。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走在大街上,两个人并排走,一个人身体气脉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基础的,一般的人;一个人是功夫到一定程度的,至少在身体气脉这方面表现已经非常明显的。他们同样看到前面有几个人在吵架,那么对于身体气脉没有任何反应的人,他立刻就会去想了解这个情况,心开始向这个地方去靠近,想跑过去了解一下。但身体气脉好的这个人,当他稍稍产生这样的一个观念的时候,他会立刻感觉到身体就出现这样的反应,那么他马上就会自动地排除这种习性,也就是说,念头刚动立刻就会发现它的明显不同,不一样的感觉,他会自然地排除,这就是身体气脉比较明显的人他能够自动地排除生活中的这些习性,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习性。

这就是说在物质方面我们要注意借助身体气脉去解决沉淀在潜意识中的那种习性。习性的解决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借助物质,另一种方式直接证入禅定中,尤其是回归如来藏,然后在高级思维状态解决这种问题。这个就是咱们谈到放松的层次,谈到这一点。

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就是:佛教的放松是一个专注的放松,佛教的入静是一个专注的入静,不是一般的那种放松、入静。只要我们掌握这一点你就不至于堕入催眠的状态,不至于出现昏沉和散乱。我们在实证中一个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昏沉,你之所以昏沉,那是因为你把佛教的放松和一般人的那种放松完全混淆,你就是用一般人睡觉前的那个放松来实证的,你觉得放松,好,睡眠也是放松的,和睡眠那个放松一样的,所以就出现了这种问题。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在实证中的这种放松之后,那么我们以后在实证中的时候,在刚开始放松身体宏观物质状态的时候,你也可以借助睡眠前的这个放松,让它快速地摆脱那些严重的散乱状态,当这个状态结束之后,你能感觉的到静,静开始形成,稍稍比较稳定的时候,就马上再去逐层的发现身体紧张的地方,尤其是发现思维方面的散乱,在这些方面的放松进一步完成的时候将体验到暖,然后借助暖或者借助气机的反应,然后再去进行放松。这就是了解了佛教的放松之后,你就可以持久地去进行放松,而不是泛泛地谈论放松。

放松过程如果做得好,这个实证的发展就容易得多了,放松做得好,欲界定这个地方就快速地跳过去。我们平时总觉得那个身体的觉受没法彻底地消失,这一关跳不过去,打坐没多长时间心里就烦,这就是因为放松没做好,不能从整体上去认识放松,而是一谈到放松的时候就和一般人的这种放松混为一谈,不能从佛教的观念去认识实证,把实证和一般的生活的误区关联在一起,也就是说,不了解我们身体这种物质状态是分为宏观状态和微观状态的,我们平时人就是生活在身体的宏观状态,所以我们在谈论身体的时候,事实上是在谈论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我们称什么是身体?就指的是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不是指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所以我们的放松仅仅局限于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而没有涉及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这就导致我们放松根本就做不好。所以,就牵扯到对物质方面的认识,关于对物质方面的认识,对身体方面的认识,咱们到下一章再去谈。

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互相交叉的,谈到前面的时候会涉及到后面,谈到后面的时候又涉及到前面。因为在佛教的观念里面局部就是整体,没有这种局部和整体严格的分界。

今天就谈到这里吧。其它的大家看一下、了解一下就行。下一次咱们再谈物质、时间、空间。时间、空间对我们实证也是非常重要的。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10.txt · 最后更改: 2017/01/29 20:53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