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09

《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09

  • 2014年06月30日
  • 讲解:清凉月老师
  • 听打:水晶 红袖 芸庭 大白
  • 校对:天地 芸庭
  • 复核:野鹤

第二章 第四节 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

二、从“思维根本状态”向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发展中所呈现的特征

今天谈“从如来藏状态然后进入我们现在这种思维衍生状态,在思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思维演变的过程”,这一个我们作为一个一般的知识了解一下就行。看114页,先看下面这个图:

这个图就是从如来藏出来之后,进入思维衍生状态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首先是那个纵轴,代表执着心力,执着心力它有一个特征是由下向上、由内向外发展,所以用纵轴去表示;横轴是代表的我们平时的其他特征,时间、空间、物质等等,总之就是贯穿思维衍生状态的其他特征。

在A这个地方,A是代表我们的如来藏状态,它是一种很深沉的大悲心,一种很深邃的一种心理的状态;在A这个地方到了o这个地方的时候,也就是说,与思维衍生状态相应,通过相应,然后一种心力突然升起,用B来表示执着心力的升起,执着心力的升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是从无到有,就是突然之间,就一下子产生,然后这种心力有个很明显特征是什么?它就是向上提起,你明显地感觉它是向上提起的,就一下子提起来,而且你明显感觉到它是波动性非常强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咱们在如来藏状态的体验是完全相反的。在执着心力升起之后,也就是随着执着心力的升起,你立刻会产生另一种相反的心理,那就是你想重新回归如来藏,因为执着心力升起之后,你立刻就发现它的作用方向是向外的,也就是离开如来藏的,那么这样你很快就会产生一种相反的心理作用,就是想回归如来藏。你想怎样回归如来藏,你就是想通过相应去回归的,但在第一次从如来藏出来的时候,是无法通过相应去回归的,这个必须以后经过多次熟悉之后才可以,这个也一定了解这一点,并不是说第一次回归如来藏,然后出来,马上就能重新回去,这个是不可能的。

正是由于执着心力升起之后,我们马上产生了这种回归如来藏的心理,这种回归如来藏的心理是一种相应。正是因为在这种相应的作用下,心力比较弱,那么这时候C这个地方是没有念头的,因为念头是执着心力非常强的一个表现。所以就是从执着心力升起之后,有一个很短暂的时间是没有念头的,并不是说执着心力现在升起了,立刻就产生念头,这个也不是的,因为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心理的作用,就是相应,希望回归。

C这个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的人是仅仅在思维衍生状态去实证,也就是说在思维内容上实证,在禅定中实证,比如说小乘,小乘就是在思维内容上这样下功夫。那么他们通过观“无我”,也能证入C这个地方,证入这个地方没有念头,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从C这个地方退失下来之后,他也能够看到第一个念头“我”,这时候他再用观“无我”,那么“我”这个念头马上就消失,然后又退下来,退下来再观“无我”,又没有。也就是“我”这个念头,在这个地方一会有,一会没有,他使用一种观法能让这个“我”瞬间生灭,就是在这个地方通过观“无我”能够观到念头的瞬间生灭的。但是,它和从如来藏出来不一样,如来藏出来也能观到这一对一对念头产生,但是通过观“无我”,从这个地方退失下来,观到一对念头产生,那么这时候是没有那个执着心力升起的,也就是丝毫都不会体会到有,它是自动退失的。然后你用观“无我”的目的,是你想不让它退失,也就是它自动退失,然后你再产生一个“观念”不让它退失,这样才能够观到这一对一对念头。从如来藏出来的时候,是要首先经历执着心力是瞬间升起,也就陡然升起,也就是明显地提起来,就像大家有时候在外面和别人吵架一样,平时你心情很平静,吵架的时候心情一下提起,这个比那个还要明显,因为它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

在C这个阶段过了之后,然后才出现这一对一对的念头。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也就是说,无论你从如来藏出来多少次,每一次你经历的第一念头都是“我”,这一点也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第一个念头就是“我”,“我”这个念头稍过了一会儿,然后再产生“他”这个念头,并不是说“我”这个念头一产生,马上就产生“他”这个念头,不是这样的,它稍稍顿了一下,隔了一会产生第二个念头,这就是第一对念头。第一对念头隔了一会之后又产生第二对念头。那么以后每对念头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然后每对念头中的两个念头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每对念头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之间的距离也是越来越短的,这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一个特征,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咱们在书上是用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行四边形这样把它连起来之后,你能看到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这是用这个形态学、用形象来表示,每对念头之中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最终就是前一个念头之间和后一个念头没有任何距离,然后就和具体人、事、物结合在一起,再也没有这一对一对念头了,这是念头的第一个阶段它的表现。

每对念头还有一个特征是:每对念头的前一个念头它的心力一定是指向如来藏的,后一个念头一定是背向如来藏的,每一对念头都是这样的,丝毫都不会出现错误,这个也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一种科学的规律。这个就是非常严格的,不存在说哪个念头出现紊乱了,然后前一个是指向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后一个是指向思维根本状态的,没有这样的。每一对念头的前一个念头都是指向如来藏的,后一个念头统统是背离如来藏的,这个表现得是非常的严格的。

这一对一对念头它另一个特征是什么?就是自生自灭,你这时候是不需要加入任何观念,而且这时候你也不会加入任何观念的,因为什么?还没到那个心力强的时候,所以是无法产生这样的选择性思维,在这个阶段就是住于思维本体,也就是这个阶段住于思维本体属于一个高级的阶段。什么叫住于思维本体?就是从客观上判断,你能看到念头自生自灭,这样就住于思维本体,一定要牢记这一点,最起码一个标准就是念头自生自灭,你不加入任何观念。

咱们再看第115页,我们看那一个“心动”:

“动”,咱们在经典上,大家都看过佛教的经典,“心动”用“动”这个词来形容,这个是非常好的,因为这个地方确实没有其他的词来形容。“动”这个词能形容这种心力是突然产生,又是突然向上的,因为动的东西向上的,阳性的物质向上的,然后它有明显的波动性,所以“动”这个词涵盖的非常地广。所以在佛教的经典里面,有的词是一个字都不能变的,没法变的,变一下,对意义表达的不是非常充分,就像那个“无明”一样,“无明”你用什么词来表示,你用任何的词表示都无法完全地涵盖它的含义,无法准确地表示当时的具体的情况,所以只能使用“无明”。“心动”这个词就包含它的突发性和波动性两大特征。

这里我们就需要认识“执着心力”。“执着心力”它就像咱们以前做的一个比喻,像电机一样,电机通上电之后,产生了一种功能,“执着心力”就相当于一种功能。这就是从回归如来藏之后,你才能够真正地明白,思维衍生状态的确是一种功能的状态,比如说,在如来藏状态你无法生气,但在思维衍生状态有这种能力。那么这时候,你开始怀念思维衍生状态,希望重新拥有这种功能。所以说你现在比较羡慕回归如来藏状态的人,而回归如来藏状态的人比较羡慕你现在的状态,他认为你有这种功能,有这种能力。从初地到八地,在发展的过程中,你将越来越失去这种能力,你想重新拥有这种生气的能力是非常非常难的,逐渐、逐渐你将完全不可能升起这样的能力。也就是说,初地到八地,位次越高,你的那种弘法的那种意愿就越来越差,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你将发现一切的弘法,一切这些所谓的弘法行为统统都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一切的弘法都是镜花水月,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佛教的经典里面,就是佛陀曾经说过一句话,若认为诸佛曾经讲过一点点法,也就是曾经讲过什么佛法,那都是错误的,诸佛从来没有说过什么佛法,从来也没有度过任何一个人,如果你认为诸佛度了很多很多人,那只能说你还在思维衍生状态,你还没有回归过思维根本状态。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由于执着心力是思维衍生状态形成的基础,是一种功能,所以我们可以使用执着心力,也可以放弃执着心力。我们放弃执着心力就回归如来藏状态,我们使用执着心力就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也就是说,在你现在这种状态,你觉得执着心力不好,那是因为你始终处于这种浪花的状态,所以你觉得你想休息一下,你不想使用这种浪花状态,所以你觉得它不好;但回归如来藏之后,在诸佛的状态是这种境界都可以用的,它只是一种功能,可以用,也可以放弃,关键在于你能够自在地用,也能够自在地放弃。所以,学佛是一种洒脱的,可以使用这种状态,也可以放弃这种状态,不在于被哪种状态束缚,因为如果你觉得被哪种状态束缚了,或者你觉得你没有能力去使用哪种状态,那统统都不是诸佛的境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因为我们要使用执着心力,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执着心力。执着心力它的特征就是,咱们看116页:“执着心力”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执着心力”在作用力强弱方面的变化:“执着心力”有“由弱到强”,逐渐逐渐演变的,这是从高级思维状态退下来是由弱到强,从我们现在这个思维状态返回去的时候,是由强到弱这样变化的。

二是“执着心力”在作用形式方面的变化:执着心力在作用形式上面,它也有很多的作用形式,这个作用形式以后咱们在实证的时候再详细地谈。

三是“执着心力”的作用内容所指向的方向:执着心力它作用内容指向的方向都是离心力,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

咱们在医学上有过一句话:“阳气者,因而上,卫外者也”,这也指的是执着心力的一种作用,是“动”的作用。早上我们醒来了,我们不由自主就会产生这种体内的气机向上、向外运动这样的一种反应,这个是身体气机方面没任何反应的人是体验不到的,身体方面气机的反应比较明显,这样你才可以体验得到。

我们对“执着心力”的使用,在思维衍生状态,可以通过执着心力,自由地到达任何的思维衍生状态的基本状态各个层次,所以说对于你想科学使用各个思维状态来说,你必须掌握执着心力它的规律,从而能够灵活地使用它。

再一个就是通过对执着心力的客观地了解,你不再像刚开始学佛时那样,极端地排斥执着心力,你极端地排斥,你对任何事情有一个好坏的判断,你就会产生一种取舍,这样最终将导致你住于思维内容,无论你认为它是好,还是认为它是不好,通通都是错误的,因为这样都能使执着心力发生作用。我们刚学佛的人,虽然是有时候也了解一点,认为执着心力不好,但是到社会上去看别人的时候,总认为这个人不学佛,那个人做了什么、什么业,那个人正在做了什么错事,等等,在你的眼睛里到处都是一种是非的观念,是非太重,那么这样你就会产生那种判断的心理,会使用执着心力,因为对是非的判断就是执着心力的一个作用,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住于执着心力。所以,对学佛的人来说,眼中无是非,有是非就不是真正学佛,属于初学者了。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们要培养出离心,所以我们才以“是非”去对治“是非”的,这仅仅只是一种刚开始的方便。

下面咱们再看,116页最下面和117页,是对C处做一个鉴别的,和一般证入如来藏,咱们刚才谈过的,通过观“无我”证入这个状态的人和他们进行一个对比。因为这个是,返回来还是看那个图吧,114页那个图。有的人是证入C这个地方,他把这里当作如来藏,这个仅仅只是一种相似。可能大家在网上也看到很多视频,有的地方的讲解,他就认为,通过观“无我”证入的C这个地方就是如来藏,这个并不是真的如来藏,但是它在表现上和如来藏是没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尤其在念头的发现上,它能够把各个层次的念头都发现、都找到,比如说,能发现一对一对念头,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它是和如来藏没有大的区别。但是从执着心力这个地方,你就可以发现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在C这个地方,你可以定义为就是“相似如来藏”,不是真正的如来藏。小乘就是通过观“无我”证入这个地方,他认为这是如来藏。

要了解一点:一切的观法就是有所住的,你观什么,你就是住于什么,有所观就一定有所住,有所住就一定不自在。在诸佛的境界是无所住的,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那么在《西游记》里面,真假孙悟空,也就指的是这个地方,孙悟空代表真心,那么假的孙悟空就是假真心,就是C这个地方就代表一个假的孙悟空,真假孙悟空在这个地方的表现,真假孙悟空因为是形态上,我们说的念头啊、表现啊等等,这些形象上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是没有证入如来藏,你是根本不可能发现假的孙悟空的,就像在《西游记》里面,真假孙悟空在佛陀面前去打斗的时候,身边的这些阿罗汉们根本就看不出哪一个是假的孙悟空,哪一个是真的孙悟空,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证入的那种假孙悟空的状态,所以根本就发现不了什么是假孙悟空。这一点《西游记》上面已经是非常形象地把它表示出来了,大家到时候再看一下《西游记》吧,《西游记》这个地方写得也是非常好的。

在117页,还讲到一点,就是念头特征,一对一对念头它的产生和发展分别具有的特征,这个在117页最下面,这是念头的演变,这一个念头的演变,咱们后面还要谈,这个地方了解一下就行。因为在思维衍生状态,思维方面各种特征它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伴随着执着心力的演变而演变的。念头也是这样的,念头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思维功能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物质的境界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思维衍生状态的现在,就是你现在分析一下自己,自己的思维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通通都有源头的,都是有一个演变过程,必须掌握这个演变过程,然后你才能够准确地利用某一个特征返回去。

这个地方重点谈的是念头的演变,刚开始是一对一对念头,关于念头的演变,咱们返过来再看114页,还看这个图去谈,要不然看文字的话,这个文字是比较麻烦,文字就是有时候,谈得你看一会儿,你就晕晕忽忽的,咱们还是看这个坐标图吧。

从前面一对一对念头,接下来,这个地方是产生的是一些抽象化的观念,就是虚的念头,抽象化念头。这个地方要注意一点,就是从如来藏状态下来之后,一对一对念头之后,紧接着的是后面那个实心的念头,并不是这个空心的念头,而这个地方为什么标空心念头,那是因为这个坐标图没法画,画的时候没法表述,所以只有把这个地方加到这个地方。咱们看那一个一个圆圈,圆圈之间的连线不是一个箭头,和后面那个实心的——S代表实心——实心的点,这里实心代表和具体的事相续、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具体化的念头是用实心来表示,S表示实心,空的圆圈是虚的。在这个实心的圆点之间都是用箭头表示的,它是思维的轨迹,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和虚线念头之间有这样的区别,它不是这样连续演变的。

所以,就是从如来藏出来,经历的路程,就是:先经历B,执着心力升起;然后经历C这个阶段,想回归如来藏,但是没回归成;然后又是出现一对一对念头;一对一对念头之后,紧接着就是S这个地方,出现和具体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念头,这些念头也是自生自灭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在这个地方还是自生自灭的,S这个地方,念头也是自生自灭的;S结束之后,进入F,我们现在的这种阶段,然后开始选择性思维开始产生,你开始选择某一个念头,某一念头开始展开相续性,就在这个地方,呼吸开始产生,在前面S这个阶段,是身体无法使用的,是无法产生,无法恢复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的;到了S最后面向下的这一个折线,打折的线代表的是思维的相续性,在这个地方呼吸开始展开,呼吸打开之后,然后是身体的觉受开始恢复,首先是呼吸,呼吸没打开的时候,身体的觉受是无法恢复的,呼吸打开之后,身体觉受恢复;恢复之后,然后你才可以使用身体,也就是说,当你具有身体觉受的时候,那么你就处在相续性思维状态。这就是说,反过来为什么我们必须首先解决身体的觉受,身体觉受不解决,你就处于相续性思维状态。这就是演变下来是这样的,这就是整个念头的演变过程。

F1和F2的区别就在于一个选择性思维它的频率,相续性思维刚形成的时候,我们还能盯着一件事情能想很长时间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什么阶段,就相当于事相续状态,也就是“一心不乱”的状态,什么是“一心不乱”?就是你能盯着一个具体的念头、观念,然后是保持一个很长的时间,这就是F1这个状态;F2这个状态就是我们一般人的状态,你一会儿选择这件事,一会儿选择那件事,就是选择频率非常高,你的心无法安住于某一个念头。选择频率高那就是我们就处于平时这种状态,使用宏观物质状态。那么处于F1的状态,选择性频率低,选择频率低就能逐渐发展成潜意识,与潜意识相应,潜意识和微观物质相应的,所以在F1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使用身体的微观状态、气机的状态。

反过来,从F2到F1,然后再向上发展,退回去,向禅定中发展,那么你将跳过S阶段,就是实心这个阶段,你绝不会再看到——这是仅仅指思维内容,在思维内容方面发展——你不会看到这个一对一念头的生灭。如果你是住于思维本体的,通过观心去实证的,这个地方就是为什么D和S这个地方反过来是不一样的,D这个地方是住于思维内容,完全住于思维内容然后返回来;S这个地方是通过观心,住于思维本体,然后你能看到这个一对一的念头。如果你不是通过观心,你将跳过S这个地方,从D这个地方就一下子进入一种观念,就是X这个地方,通过“观空”、观“无我”等等,就是一个一个观念,“无想”、“非想”,就是进入X这个地方,X这个地方是用虚心来表示的,就代表是一个一个观念,而不是具体化的念头,不是自动产生的,和人事物结合一起的真实的念头,它只是一种观念,抽象化的观念。

在X这个地方的这些空心的念头,其中有一个观念,就是虚心的观念,就是“无我”。观“无我”这个观念特殊得很。它通过观“无我”能一下子进入C这个地方,但是其它的观法不行,“非想”和“空”等等,其它的观法无法达到这个状态,达到这个C这个地方。因为“非想”和“空”,它们虽然在观念上是不一样的,但它们有一个本质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它们是排除的,它是排除其它的观念的,排除其他事物的,所以正是因为用了排除的观念,所以无法发现那一对一对产生的念头。而观“无我”不一样,通过观“无我”是融入其它的境界的,融入一切的,因为“无我”不产生对立,然后融入外境,所以这时候是能观到一对一对念头。所以要了解,观“无我”是非常特殊的。正是因为观“无我”特殊,所以能发现一对一对念头,所以观“无我”也最容易让我们误以为C这个地方是如来藏状态。这就是要了解,在高级禅定中,那各种观法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各自的优势是什么。在高级禅定中,那么那些观念,就是观无想,非想等等,这些观念虽然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执着心力比较弱,它们比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的执着心力都要弱得多。所以通过这些观念、观法,我们是能住于高级禅定中的。

也就是我们平时入禅定,我们讲究一个“止观”,先“止”,“止”后才用“观”。为什么要用“观”?那是因有问题才“观”的,没问题是不需要“观”的。我们怎样用“观”的?我们“观”就是用一些执着心力比较弱的观念,去排除那些自动出现的、执着心力比较强的念头,也就是自动出现的念头都是执着心力比较强的,通过排除之后我们就住于禅定中。也就是“观”的目的是什么?“观”的目的是为了住于禅定中。这些观法虽然不同,所有的观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我们刚才谈的,就是执着心力比较弱,为了安住高级思维状态,为了安住高级禅定中,使用了这些观念。在这些观法中,只有一个观法,它是融入一切境界。其它的观法,全部都是排除,是排除其他境界的,包括“非想”、观“空”等等,都是排除其它境界的。

所以要了解,对于高级禅定中这些观法,我们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其中一类是排除,是排除其他一切的;另一类就是观“无我”,特指是观“无我”这种特殊的观法。观“无我”是融入其它一切的境界,并不排除其他境界,而相反的,它是排除自我,粉碎自我,融入大地,到时候你简单地观一下就行了。在高级禅定中,你仅仅只是观一下,也就是把自己粉碎,融入山河大地,融入周边一切,融入这些境界,然后立刻念头就不会产生,你马上就和这些境界合二为一。在这个地方要了解这一点,对高级禅定中的这些观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关于思维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里咱们重点谈的是念头的演变,而没有涉及其他的。其它的还牵扯思维功能的演变,也就是说执着心力具有产生念头和产生选择性思维这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的演变。选择性思维功能的演变,咱们没谈。选择性思维功能,大家也需要简单了解一下。

选择性思维它的产生,是在S这个地方,S这个地方开始产生之后,一对一对事相续念头开始产生,产生之后,然后才随着执着心力的形成,然后开始产生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开始盯着其中一个念头展开相续性,也就是说选择性思维产生得比较晚,思维发展一段时间,到S这个地方才开始产生的。选择性思维产生之后,它有一个频率的问题,从低频发展状态到高频发展状态,也就是选择频率一个有高与低的问题。选择频率低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置心一处”。“置心一处”就是选择频率比较低,然后甚至达到了能够盯着某一个念头去进行、去运作。这就是选择频率的高与低的问题。

选择频率高就是我们平时的状态,选择频率高的时候,你只能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你比如说,你能感觉到手在哪里,胳膊在哪里,腿在哪里,你能感觉到腿上哪个地方疼痛了等等,这些都属于宏观物质状态的,这是选择频率比较高的表现。选择频率比较低,选择频率低的时候,思维容易向潜意识发展,那么这时候,潜意识和微观物质对应的,选择频率低的时候,我们将发现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也就是气机的状态,气团和光等等这些状态,我们就将发现就是“置心一处”。所谓的“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指的就是从F1 到S这个阶段,在这个地方它的发展。所以,对选择性思维要了解一下。

再一个,还需要了解一点,就是关于“空”的演变。空的演变,“空”刚开始是一种观念,X这个地方,在X这个地方是一个“空”的观念,“空”的观念逐渐、逐渐演变,你不加控制的话,然后你开始就产生空的心境,就是空的体验。一定要了解这个心境,心境和那个观念还是不一样的。心境就是从那种状态退下来之后产生一种心境,和那一个C这个状态产生的那种想回归如来藏状态的心境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高级的禅定中,你并没有那种空的心境,也就是说你感到很深邃的、很深、细、悬的那种心境,你没有这样的心境。在如来藏状态也是这样的,如来藏状态你也没有那种心境,深、细、悬的心境,也就是大悲心的心境,我们平时说如来藏状态是大悲心,但这种大悲心指的是我们从如来藏状态进入现在这种状态之后,我们体验到那种很深邃的心境,然后你说刚才那种状态,就是如来藏状态是种大悲心的心境,但其实是,在如来藏状态是,你不可能体验到这种深邃心境的。因为在那种状态,你不会体验到这种心境;反而是退下来,在这种状态之后,你才体验到刚才的心境是这样的。

所以,一定要了解“心境”,什么样的心理的一种体验、一种觉受,只有在从它那境界下来之后才能体验到。“空”也是这样的,在真正使用“空”这种观念去住于禅定中的时候,是没有这种“空”的体验的,从“空”这种观念退下来之后,开始有“空”的体验,你会体验到一种很深邃的、深、悬这样的心境,这是“空”的心境。“空”的心境再向下发展,开始产生具体的物质的境界,就是产生“光”。光和可见的虚空是同时产生的。也就是产生了光和我们平时可以看得见的天空——可见的“虚空”——可以看到的虚空。可以看到的虚空产生之后,然后逐渐地“光”开始产生演变。因为刚开始光是一种白光,然后,逐渐、逐渐,因为选择性思维的原因,白光是含有各种颜色的、光色的。所以这时候你开始选择某些颜色,这样才可以产生一种彩色。彩色的出现,表明思维已经进入一个很低的一个演变状态了。这就是“光”境的演变,光和空的演变过程。

在光和空的基础上,然后逐渐逐渐产生具体的物质,也就是天空。我们现在可以闭上眼,然后你观想一下天空,我们都经常见到天空的。在秋天的时候,天空是湛蓝色的,没有一丝云朵,然后逐渐地天空开始产生云朵,然后加进去了很多的灰尘、雾霾,天空越来越昏暗,水蒸汽越来越多,乌云滚滚,大家想,就是一个条件、一个条件叠加进去。然后反过来,我们把天空的条件逐渐地剥离,把这个乌云剥掉,把雾霾剥掉,然后只剩下湛蓝的天空。然后再分析这个湛蓝的天空,他是种蓝色的,也就是其中一种颜色,但极乐世界天空并不是蓝色的,它可以是其它的颜色的。在不同的诸佛的境界,天空的颜色也是不同的。这是根据你的愿望,你愿意怎么样,它就表现怎么样的。天空的颜色表现的不一样,然后天空的颜色有光感,也就是光色和光感,然后你再分析这个天空,天空还有一种感觉,你在观天空的时候,如果湛蓝色的、秋天的,你会感觉到天高气爽,也就是你感觉到天空很深邃,就是它有深邃的觉受、一种心境。也就是天空也是,我们根据条件论,它是一个一个条件叠加而来的。这种叠加就是将来你在从如来藏中回来之后,进入到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之后,你将逐渐、逐渐地体验这整个的演变过程。这样来说,对天空的形成了解之后,你将可以通过观光和观空然后证入禅定中。因为物质的演变过程和思维的演变过程是同步进行的。我们可以借助物质的境界然后回归高级禅定,使用不同的物质的境界。那么我们在实证中,就可以反过来发现自己观光的一个过程:刚开始,你闭上眼,就完全是黑色的;然后慢慢地眼睛开始产生这种不明亮的灰色;灰色,慢慢光又开始产生较为明亮的白色;逐渐、逐渐地你又会看见一种彩色的,彩色的刚开始是弥散的光;再发展的话,逐渐、逐渐这弥散的光变成凝聚的光团,彩色的光团;彩色的光团再逐渐、逐渐发展,就是一种光珠,一种白色的光珠,是一种发光芒的白色的光珠。就是物质的境界就是一步一步再返回去,再向上发展。

当然,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另一方面我们对思维是最熟悉的,物质的境界你可以不熟悉,因为受现在这个身体的影响,你无法看到现在天道的境界,几万公里以外的境界你看不到。但是思维你是掌握、熟悉的,我们经常生活,经常使用思维,对思维最熟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思维的调整,跳跃性地发展,证入高级的境界。证入高级境界,然后在退下来的时候,你将先从高级物质境界,一步一步向下发展,所以说你不要认为高级的物质境界,比如说,光珠的这个境界你觉得很难证入,这个倒不是这样的。只要你能够回归如来藏或者是证入高级禅定,然后再从这种高级境界向下退的过程中,这个光珠这个境界是很容易就会证入的,是很简单就可以证到的,不用去担心这些高级境界非常难,这个一点都不难。难的是有的人就是不了解,我们还有很高级的思维状态,还有如来藏状态,所以他从来也没有证入过高级禅定,也没有证入过如来藏状态,那么唯一的只有从现在这种状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向上发展,无法跳跃性地进行实证,这就比较麻烦。在这个过程中,你怎样改变思维状态?思维在一定程度是不容易改变的,那么你必须借助物质去改变。你借助什么样的物质改变?对于物质世界你最熟悉的无非就是身体,所以你只能借助身体的微观物质去改变,就是借助气机去改变,你就通过这种气机的运转,大小周天的运转,去改变自己的思维状态,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这个过程就麻烦得很。所以就是能掌握思维状态之后,先从思维入手,然后再解决物质,这个要容易得多。这就是在道家里面,就是先命后性,没有那个先性后命。先思维后物质,更安全、更快捷。

所以,对于咱们来说,对物质境界的使用也是先解决思维问题,思维问题解决之后,然后再说意生身的事,也就先进入初地,到了八地再解决意生身,把意生身这个问题解决了。

咱们接下来,了解一下“执着心力”。执着心力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咱们必须熟练地掌握。所以,咱们再谈一下执着心力,我们把执着心力和向心力(柔软心)对比着谈。看126页,我们再重新看一下执着心力的几个特点。

第一个就是执着心力的形成。形成这个就是从无到有的形成,然后就是它的突发性,这是两个形成时的特征。

然后再看它的功能,执着心力的功能,主要是两种功能,一个是产生念头,第二个就是选择念头,就是产生选择性思维。两个功能,也就是产生念头,选择念头。对念头进行运作,这是执着心力的功能。对这两个功能了解一下。

其中选择性思维,是建立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基础。选择性思维再继续发展,就形成我们现在思维状态的两种功能,一个有意识思维,一个是潜意识,一个是普遍性留意,一个是选择性注意,这两种功能。这个以后咱们还谈,这个地方简单了解一下就行。要了解执着心力具有这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必须去了解。了解之后,你才知道佛教的实证,它根本的一个着力点在哪里,也就是说,佛教的实证,必须去把执着心力的功能降到最低,因为你要消灭执着心力,必须降到最低之后,然后外因来破,才能把执着心力的功能破了,执着心力破了。你怎样知道执着心力的功能是降到最低了?这就是必须了解执着心力的功能。要了解执着心力具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产生念头,一个是选择念头,产生念头在之前,选择念头是之后发展起来的功能。我们必须把执着心力的功能降到最低,也就是降到只产生念头,能够看到一对一对念头产生,降到这种程度,也就通过观心,达到这种程度。也就是观心的原理是什么?观心的目的是什么?观心就是服务于这个目的:把执着心力功能降到最低之后,然后才能睹流星而开悟。如果你没有把执着心力降到最低,那么天空即使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你也绝不可能开悟的。这就是最基本的原理,一定要掌握原理。这个地方就是谈了执着心力的功能。

下一个就是执着心力的重要性,重要性就是可以让你回归如来藏状态,也可以让你使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也就是两种思维状态可以自由地使用,你怎样才能自由地使用这两种思维状态?那就是执着心力,必须借助执着心力才可以,要不然是不行的。同样的,在思维衍生状态也是这样的,我们也需要掌握它,然后才能使用这些思维衍生状态。

再一个就是作用的方向,作用的方向是向下的、向外的,也就是向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离心力的,作用方向是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也就是你想从如来藏状态到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那你就必须使用执着心力。

然后就是作用的对象,执着心力的作用对象,是作用于局部,一定要了解执着心力,它是针对具体的人事物,针对这些念头发生作用的,也就是说,它是作用于局部。凡是当你觉得作用于整体的时候,那么就是柔软心发生作用,而不是执着心力发生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使用执着心力的时候,那么我们必须针对局部,选择一个观察点,如果我们不使用执着心,那么就观整体。这就像我们通过观整体的美好能够证入欲界定;但是我们观具体某一个观察对象,也就是树叶的飘落,刚开始你是使用执着心在这样观察,使用选择性思维的,为什么使用选择性思维反而能倒过来,回过来呢?这是因为选择性思维频率降到最低的时候,是有利于形成潜意识的,所以,你才能够通过使用它,然后返回来,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你将无法回来。

再一个就是执着心力的作用态势,作用态势的表现就是不稳定性,和它的渐变性。一个是波动,一个是逐渐加重的。这就是它整体的作用态势。波动性越来越强,然后是执着心力作用的力是越来越强。

再一个是执着心力它的一个周期性的变化,也就是非连续性,为什么是非连续性呢?不是说现在在思维衍生状态,在低级思维状态的时候,这个执着心力是持续地发展、持续地加重,它有一个非连续性特征,也就是说,这是在追求乐这个本能的作用下,执着心力有时候能够被打破。如果它始终处于连续性,那也就麻烦得很,所以在这个追求乐这个本能的作用下,这个执着心力有时候会减弱的,这一个就是我们要了解一下。再一个就是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包括动极生静,静极生动,都是因为这个因素。

执着心力它的表现,它的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功能化,也就是能够使任何的事情产生真实的作用,这是执着心力的一个根本的一个特征,这个需要掌握一点。这一个和那个柔软心正好相反,这个以前咱们谈过,执着心力能够让一切产生真实的作用,像咱们以前举的例子,让石头产生石头的作用,让墙产生墙的作用,这是执着心力的问题,也就是说你现在一拳头打到石头上,你感觉到自己疼痛,感觉到石头非常僵硬,那是因为执着心力的原因。在执着心力破除之后,你一拳头打到石头上,将丝毫不会感到疼痛,反而石头会陷下去,也就是说,石头在这个情况下,不再发生石头的作用,那是因为柔软心的原因。也就是说,一个是执着心力是一种功能,是一种功能化,而柔软心是去功能化的。这个关于柔软心,咱们下一次再谈,向心力的作用,它们两个正好相反,这是在第六节,第126页是对这两种心力作对比的,因为这两种心力是我们实证中一切方法的归结点,我们实证的方法非常非常多,但所有的方法最终全部归于这两种心力。我们必须使用这两种心力,然后才能自由地使用各种思维状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执着心力,要了解这两种心力。

123页最下面,关于住于禅定中,住于禅定中为什么是这种观法等等,这些了解一下就可以,尤其这里谈的是这个空的问题,空这个问题咱们刚才谈过了。空的演变,光的演变,这些咱们简单了解一下。以后在谈物质的时候,还要详细谈,因为我们要借助这些境界,然后证入禅定中。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09.txt · 最后更改: 2017/01/29 20:33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