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08

《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08

  • 2014年06月25日
  • 讲解:清凉月老师
  • 听打:水晶 红袖 大白 芸庭 平凡 陌上客
  • 校对:天地人 芸庭
  • 复核:野鹤

上次咱们谈了那个“过渡状态”。

过渡状态重点谈的就是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这一个在佛教的实证里面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实证的目的是为了回归如来藏的,而回归如来藏的前提是一定要住于思维本体,否则是根本谈不上回归如来藏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住于思维本体,它的判断的标准,就是必须看到念头自生自灭,一定是念头自生自灭,任何念头无法展开相续性,这一点是最关键的。是你能不能住于思维本体的一个根本的判断标准。为什么要达到这个标准?达到念头的自生自灭,然后才能最终回归如来藏状态,也就是说,这是住于思维本体它的原理。

对原理的了解,我们以前举过例子,就是说那个电机,电机的运动,运转的速度,我们把它降到最低,任何机器都是这样的,把它的功能降到最低,然后给它施加一个复杂的一个反应的条件,反应的环境,也就是说,你必须快速去反应,但是因为它的运转速度已经降到最低,所以不可能快速反应。在这种非常急迫的情况下,它将丧失这种功能。像那个电机一样,功能降到最低然后你突然给它施加一个高电压,这样就会一下子摧毁它的功能;就像那个电灯泡一样,电灯泡它的功率是一定的,这样你给施加一个大的功率,高的功率,很快就会摧毁它。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多得很。有的人在走神的时候,然后突然遇到一个非常紧急的情况,比如说,过去人用一个比喻,就是:像老虎扑过来一样,老虎迎面扑来,然后他就一下子丧失反应能力。我们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一下子愣在那里,愣神。在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也就是你丧失了那个反应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你也有这样的机会,也能够丧失那样的反应能力,但却回归不了如来藏?比如说,大家都曾遇过这样的境界,外因来了,也能够让你一下子无法反应过来,不知道怎么反应,念头也产生不了,一下子愣神在那里,但为什么这不属于开悟的状态?这就是因为它的前提条件达不到,也就是他没有住于思维本体,也就是没有把执着心力的功能降到最低。这就是说,我们回归如来藏,必须破除执着心力。破执着心力你就必须把执着心力的功能降到最低。执着心力最低的一个功能,最原始的一个功能,就是产生念头,在之后,随着执着心力的发展,它才会产生其他的功能,也就是说,功能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逐步加重的过程。我们要想摧毁执着心力,就必须反过去,把执着心力的功能降到最低。

我们在实证中,在任何一个门派的实证中都是这样的,都必须这样去做,这是最基本的原理。举例来说,执着心力能产生念头,能产生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能达到一个高频率的选择状态。就像我们平时人一样,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处于选择性思维的高频选择状态,在大街上你眼睛到处乱看,平常你胡思乱想等等,这些都是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你必须把这种高频活动状态把它降到最低,降到最低,然后把这个选择性思维完全就刨除,也就是选择性思维它也属于一个执着心力后来达到的一个功能,衍生出来的一个功能,把选择性思维都把它排除,这样你就达到一个最低的功能,执着心力最低的功能就是产生念头,仅仅保留这个功能,这个功能你是根本没法破除的。

大家可以再回顾一下刚才咱们谈的这句话,它有一个最基本的点是什么?就是把执着心力的功能,不断地破坏、不断地破坏,一直破坏到你最终根本无法破坏,也就是这项功能到最后你想尽任何办法你都破坏不了,比如说,这个念头,你破坏不了,那么这就是它最基本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和产生这个功能它的本身,二者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只要有执着心力,它就一定有这个功能,执着心力如果没有消灭,这个功能绝不会消灭;反过来,如果消灭了这个功能,那么执着心力自然也就消灭了,因为二者是一体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功能和本体它们是一回事,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就是使用各种方法,把执着心力的功能降到最低,降到产生念头这个功能。降到这种情况下,然后再给它施加一个突然的外因,那个突然的外因是一定要快速反应的,但是执着心力降到最低的时候,它没有这种快速反应能力,所以在这个外因的作用下,它就会一下子丧失功能,这样就回归如来藏状态了。也就是说,它丧失了产生念头的能力,无法再产生念头,无法产生念头就标志着执着心力消失了,因为什么?这时候的念头是和执着心力牢牢地捆在一起的,它们是一回事的,破了念头就破了执着心力。这就是为什么你能看到流星开悟,能够听到驴叫开悟,能够看到桃花开悟等等,这就是突发的外因,打破你这种状态。所以这个一定要了解它的基本的原理:要了解执着心力它的功能的演变,一定要把执着心力的功能降到最低。同时也要了解,在佛教的实证方法里面分为很多的门派,这些门派虽然很多,但它们的路、原理都是一样的,都必须沿着这条路去走,必须把这个功能降到最低。所有的门派,所有的方法根本的目的都是这样的,都是为了降低执着心力的功能。这就是我们了解执着心力破除的原理是什么。掌握这个原理之后,你就知道你该怎么实证了。你在实证中你就要不断地破除执着心力的功能,不断地破除、不断地破除,直到最后你能观察到念头自生自灭。如果达不到这种程度,你就不要指望开悟,不要指望能够回归如来藏。这就是你自己了解这个过程之后,你知道努力的方向,同时也知道判断的标准,然后你将准确地住于思维本体。

如果不了解这个原理,表面上你也是在练那个四念处,练慢动作,整天这样练啊、练啊,练到能够内守幽静,守静那种状态,然后同样突然的外因到来你也同样地能够进入那种无念的状态,然后同样地你从这种状态出来的时候,你也能感觉到心跳,你也同样能够看到念头突然升起,也就是念头从无到有地突然产生,但这属于愣神,就是吓住了,一下子愣住了,属于这种状态,根本就不属于如来藏状态。在这种愣神的状态你在干什么?你一直在寻思怎样对这个外界的产生反应,比如说,你在走神的情况下,别人突然惊吓你,或者是一条狼狗突然扑向你,吓得你一下子愣神,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在干什么?你在恢复这种反应能力,你想着怎样快速的恢复这种反应能力,想各种办法想恢复这个能力的,也就是说,你处于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仅仅说你现在活动不了,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在实证中方法是重要的,但方法和原理相比,原理是最关键的。如果不了解原理,你在方法上,你的这些方法都是不得力的,第一,是潜意识不能发挥作用,第二,你的方法究竟达到哪种程度?它的操作的标准是什么?这些你通通都不明白。那么在操作中,你只能装模作样地去做,也就是说,这些实证方法对你来说,你唯一的就是模仿,而不是创造,你是一个被动地使用这些方法,而不是主动地使用这些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该怎样把握?你不知道,你总是要问别人,这个对不对?该怎样走?怎么做?你永远这样问别人,你就永远不可能成功。你必须有一种自我的判断能力,这就是你必须掌握原理,掌握原理之后,你就根本不需要问别人,到哪一步该怎样做?你都清清楚楚,方向是怎么样的?判断标准怎么样?这些都非常地清楚。必须达到这一步才行。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咱们把周末晚上那个答疑那个先停了,专门来谈这个基本理论,这一点是最关键的,一定要了解这一个,必须要牢牢地掌握原理,方法是可以灵活地创造的,将来咱们在《实证学》中还会有很多的方法。你了解原理之后,才知道这些方法具有什么样的针对性,这些方法该怎么样操作?侧重点在哪里?要不然方法越多你越乱,你会在这个方法上不停地打转,你学了一辈子,学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但最终没有任何一个方法能让你成功。并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而是你根本不了解它的原理,没法掌握。有的人就是偶尔突破了,但这种突破也是靠经验主义的一种瞎撞的,但以后该怎样去走,又不知道了。也就是说,实证,有时候进,有时候退,进进退退,始终不稳定,这都是因为原理不明确,原理不明确就容易使实证和生活脱节,导致你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这个就是咱们对“过渡状态”这一个谈的情况。“过渡状态”这个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结合后面的一章就是“思维根本状态的进出”去详细谈。“过渡状态”这个地方,咱们先简单谈这一点,简单了解一下就行。

第四节 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禅定)

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就是我们平日说的“禅定”。

对于禅定,它属于思维衍生状态,要了解这一个,和思维根本状态是对应的,也就是它属于一个妄心的状态,无论禅定功夫多高,都属于妄心的状态。在禅定中,我们都是住于思维内容的。按照思维内容的高与低,我们把思维内容的境界,分为:一般人的现在这种境界和高级思维状态禅定中的境界。所以说禅定中的境界和我们这种现在的境界,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思维内容上有区别,它能够安住于一些观念,安住于单一念头,我们一般人都安住不了,你达不到这种层次,当你能够安住于某一单念头,或者是某种观念的时候,那么你就能够证入禅定中,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对于“禅定中特征”的认识,是按着实证中的情况去认识,因为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证。所以,我们对理论的认识,理论的学习统统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都按照实证的情况去认识。

一、从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状态(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向高级状态(禅定)发展中所出现的特征

1. 思维方面的特征:

也就是我们将来向禅定中证的时候,将出现哪些特征。因为证入禅定中通过两条路去证:一条路是单单在思维内容上调整;另一条路就是先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再向高级禅定中走。在这个地方咱们先谈的是先住于思维本体,这就是在过渡状态,也就是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思维相续性被斩断了,念头这时候自生自灭,如果这时候我们加入一个“无念”这样一个观念,只要产生这样一个观念,那么念头将不会再产生,很快出现距离,只要念头之间出现距离,也就是隔一段时间,前一个念头下去,隔一段时间,后一个念头才出现,这就表明你进入禅定状态了。禅定状态是思维相续性被斩断,这是禅定状态的一个明确的指标,没有这个标准也不叫禅定。这一个就是我们通过平时的一般人所认为的那种“观心”去证入的。

在这个地方就需要注意一点,有的人是想安住于思维本体的。那么你怎样才能安住于思维本体?那就必须在生活中形成一种习惯,就是观心但不加入主观观念,不能认为念头好与坏,不能加入这样的观念,仅仅就是观心就可以,念头也没有好与不好的,因为它都是咱们以前说的,浪花就是海水,是海水的一种自然的表现,没有好与不好的,关键看你在于能不能利用。只要你不加入这样的习惯,判断的习惯,那么你将能够安住于思维本体,也就安住于念头自生自灭的那个状态。如果你没有加入这样的观念,而是你像平时人那样,认为念头不好,念头让你散乱,等等,你就认为是这样的观念,整天与这个念头过不去,在念头上下功夫,那么这样你将不由自主地会排除念头,虽然你也能使用观心的方法,也能够达到这个思维本体,但是这个阶段会快速跳过去。因为什么?思维是一种习惯,当这个阶段到来之后,习惯就会发生作用,你会不由自主地希望住于念头之间距离,不让念头起。所以,住于思维本体这个阶段,虽然你也能到,但是你能快速地把它跳过去。这样,最终将不得不证入禅定中。所以,对于我们实证来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习惯”,就是这两个字。如果你原理不明确,那么你就不会形成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这样来说,在实证中“习惯”就会发生作用,因为实证是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的,潜意识是没有那种判断是非的能力的,没有能力判断真假。所以,这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这种习惯走,习惯将把你带入其他的思维状态,最终的结果就使你从一个火坑出来,又跳入另一个火坑。

所以,这同样是告诉我们,实证,一定要建立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你不要认为你自己实证多么地精进,你的精进,如果不是建立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统统都不叫做真正的修行。也就是我们平时人说的就是盲修瞎练。怎么样才不算是盲修瞎练?那就是必须了解原理,了解原理之后,再去精进,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这一个就是简单谈从住于思维本体证然后入禅定中,就是加入一个观念就可以了,加入这样一个观念,然后就进入了禅定中。进入禅定中之后,其他念头就不会起,前一个念头下去,后一个念头隔一段很长时间才会升起,那么中间无念这个阶段,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无念,这个阶段是因为你住于其中一个观念,导致其他念头没法出,也就是说,前面下去那个念头和后面又升起那个念头,它们是属于你不希望出现的念头;而这无念的阶段,其实是你希望的一个境界,也就是它也是一个念头,你是住于这个念头了,导致其他念头无法出,这和住于静是一样的。我们平时生活在静中,不断地排除其他念头、不断地排除念头,这样其他念头出的时候,你会认为那是杂念,没有念头的时候,你说它好,这个没有念头,非常好,但其实并不是没有念头,你是住于静。所以,这里一定要了解一点,就是:在思维衍生状态,因为执着心力没有破除,执着心力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就是产生念头,也就是说在思维衍生状态,是绝不可能没有念头的,一定要了解这个原理,是一定不可能没有念头的,当你发现没有念头的时候,你是一定住于其中一个念头了,这样导致其他念头无法起。所以在原理上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咱们再看103页最下面那一段:这种“无念”状态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加入了一个“希望念头不要出现”的观念而导致念头不再出现的,因此“高级思维状态”并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是我们住于“无念”这个观念,是“无念”这个观念的单一相续状态。

下面举个例子,就是和静是一样的,由于“无念”这种观念的“执着心力”比较微弱,而其他的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在“执着心力”方面属于“执着心力”比较强的念头,这样就有一点就是,当我们住于“执着心力”比较弱的“无念”这个念头时,其他“执着心力比较强的念头”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将不再频繁出现,甚至很长时间都不会出现。在这个地方,将来我们在禅定中会遇到这个境界,前面的两段都是谈的境界,我们在禅定中将会看到这种现象。看到这个现象之后,这里最关键的就是104页的这几个规律,这几个规律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1)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总是生活在各种念头中,这些念头都是由“执着心力”所产生的,同时“思维衍生状态”是由“思维根本状态”衍生出来的,因此“思维衍生状态”的任何念头都同时受“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双重作用,也就是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只要是在思维衍生状态,都一定会受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同时作用,这个就是我们平时说矛盾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原理。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所以,物质世界也同时存在着这两种力的作用。所以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一切演变都是两种力作用的结果。我们平时说,要把实证和生活结合起来,你怎样才能把实证和生活结合起来?你就是必须用佛教的观点去分析物质世界,而不用现在科学的一些观念去分析,分子、细胞等等,不是靠这样去分析的,而是用佛教的观点去分析,这是任何物质世界是这两种力的作用,一定要了解这一个。

当你能够用佛教的观念去分析这些物质世界的时候,那么你自然就会把生活和实证结合起来。所以就是想把实证落实到生活中,它的前提也是必须了解原理,要不然是根本无法落实的。如果你无法落实,那么你就浪费了很多实证的时间,有的人说:白天忙的不得了,没有时间去实证。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原理,了解原理了,白天的都照样在实证的。不要说你忙,释迦牟尼到这个世间是照样忙的,他比你忙得多,他还要去会见一个一个的国王,对群众去讲法,到处去弘法,他的事情也是忙得不得了,但是人家照样能够安住于这种状态,什么样的原因?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律,释迦牟尼都了然在胸,所以他能够安住于本体。如果他根本就不了解这些原理,那么他也像你一样,也是没有时间去实证的。

(2)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后,我们将看到“念头”的两个构成要素:一个构成要素就是必须有“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另一个是执着心力。也就是只有回归高级状态之后,才会发现念头两个构成要素,执着心力使“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发生真实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念头。这就是了解了念头的构成要素,了解念头的构成要素之后,我们就知道怎么是思维,什么是念头。

(3)“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包含“思维功能”和“大悲心的心境”,这里牵扯一个大悲心的心境,但是我们应该了解一点,大悲心的心境并不是你在如来藏状态当时就能体验到的心境。这一点需要了解一下,不过这个也不需要去掌握,这个将来你自然就明白。就是在如来藏状态的时候,你并不能体验到什么叫大悲心,这就是一个“不自知的原理”,就是:在那种状态你并不会知道那种状态的境界的情况。从如来藏状态出来之后,你失去那种境界之后,你才能够生起那种深邃的、若有所失的那种大悲心,也就是说,我们发现大悲心这种状态,是在从如来藏出来之后,你才体验到这种心境,然后你才发现刚才是在那种心境,因为思维具有习惯性,所以你知道那种心境,知道刚才那种心境是一个大悲心的心境。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个。这就像相当于我们在高级禅定中也是这样的,将来你到了禅定的最高的境界,那么这时候它是住于一个一个观念的,仅仅是观念,而没有心境,比如说,你观无我、观空,等等,比如说,观空,你只有空的这种观念,从这种状态在向下退的时候,你才有空的体验,有空的心境,也就是你能体验到那孩子很深邃的、空洞洞的那个心境。但在空的观念那个阶段,你是体验不到的,退下来之后,你才能够体验到刚才的心境是一种空洞洞的心境,一定要了解这一个。有空的心境之后,然后才产生光,光产生的同时,才能发现可见的虚空,也就是说光和可见虚空是同时出现的,在可见的虚空产生之前的那种空洞洞的心境你没有,那个阶段是没有可见的光的,只有心境。当光和可见的虚空产生之后才产生物质,天空中开始出现云朵和各种的物质。这就是物质诞生的一个过程。

所以说我们在看天空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天空不仅有光,而且有颜色,光色,光色是因为选择性思维的原因,白光开始展现出各种的颜色。当我们看天空的时候,不仅能看到光明感和颜色,而且还能感受到非常非常深邃,非常非常深邃、幽远这样的状态,我们就像融入虚空一样。这个可以到那个秋天的时候,去看一下、体验一下“天高”,用天高这样一个词来形容的时候,你能看到这个天多么地深邃,你会有那种深邃的感觉。在这里一定要了解,在这个可见的虚空刚产生的时候是没有物质的,所以天空是非常纯粹的,是纯粹的颜色,没有云朵等等,什么都没有,没有其他的,非常深邃的境界。这个在欲界定这个地方,大家将来都能体验得到的。那么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的天空它包含有几个因素,一个就是光感,光明感;一个就是一种颜色,光色;还有一个就是“深邃的心境”。我们知道低级物质世界都是在高级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叠加进去一些条件生成的,因为按照条件论的最基本的形成规律,物质就这样形成。在高级物质世界的基础上逐渐叠加,然后形成低级物质世界,虚空也是这样的,它是叠加了很多条件形成的。我们看见的虚空这几个特征,就是高级物质世界的条件,高级状态的条件,它们在这个虚空中所展现出来的特征。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体验到物质特征,那么这些特质就是高级条件的反应,也就是那种深邃的心境正是禅定中那种深、细、悬的心境在虚空中的反应。所以我们平时没事的时候,你就观想虚空,到野外去看虚空、体验虚空。体验虚空,然后分析虚空是怎样的,虚空的境界是怎样形成的。当你了解原理之后,你再去看天空的时候,就会和社会上的人不一样。社会上的人在看天空的时候,他会产生很多的联想,你不会这样,你反而会融入虚空,与心境相应。所以,这一个就是我们简单谈心境。就是(3)“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包含“思维功能”和“大悲心的心境”,二者在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后,受“执着心力”的作用,都出现了演变,其中“思维功能”演变为能够发起实际作用的各种念头,并因为物质、时间、空间等障碍而产生猜测、判断等“思维衍生状态”特有的思维功能。这就是思维功能的演变。而心境的演变,大悲心的心境逐渐演变为柔软心、爱心等这些清闲的心境。这就是随着执着心力地发展,心境逐渐演变。

(4)如果把“思维衍生状态”所产生的这些念头进行纵向比较,你将发现越高级的状态,念头的执着心力越弱,这个牵涉到念头的演变,咱们到后面还要谈。念头之间的演变,就是念头在高级状态,那么它的执着心力是比较弱的,这时候表现为向心力较强,柔软心较强,也就是乐受比较强。在向低级状态发展的时候,念头的执着心力就非常强。就比如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这种贪、嗔、痴的念头等等,这些执着心力就比较强。那么在高级状态就不是这样的,它没有这样的念头,越到高级状态,那些念头它的抽象化越强。这里还牵扯一个,就是:抽象化的念头和具体化的念头,它们之间的区别,越高级的状态越是抽象化的念头。这就是念头它的心力和念头的内容,这一个咱们以后在念头的演变方面还要谈,这个也是很复杂的,包含很多内容。

(5)当我们从较高状态向较低状态发展的时候,我们往往能轻松地发现所出现的念头,因为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执着心力”都比较强,因而出现时就更加明显。这就是说,在高级状态的时候(禅定中)会有一种境界,就是你能够很清楚地发现这些念头自动产生,而不是你加入一些愿望它产生的,而是它自动产生的。同时你能够体验得到这些自动产生的念头心力很强,它能够破坏你当时的状态。如果你跟随这些念头走,你就一定退失。你想防止退失,你必须用其他的念头来破坏这种念头,也就是压制这种念头,使这些念头无法发起。也就是说,你必须住于其他的观念,比如住于“无我、非想、空”等等这些观念,这些观念它的心力比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心力要弱,所以你能够安住于禅定中。也就是你怎样安住于禅定中?是你主动选择了一些心力比较弱的念头,并安住于这些念头,从而使其他念头无法发起,使执着心力无法向着更强的方向发展,这样你才能够安住于禅定中。所以,这就是需要了解禅定中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心力都是比较强的。

更何况在较高状态,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念头都是“执着心力”较强的较低状态的念头,这些念头的“执着心力”都比“你所处的那个状态、你当时的心境”所具有的“执着心力”更重,比如说,比你当时所处的这个禅定境界它的心力要强。这样“执着心力”就形成强弱对比。在有对比的情况下,我们是很容易发现较低状态念头的。这就是其中一个原理,就是:这些念头的出现马上就能发现,也就是在禅定中的时候,你不用像现在一样去担心在禅定中哪些念头出现了,是不是发现不了,然后随着念头跑,不是这样的。禅定中任何念头的出现,都会立刻就能发现,任何一个念头都不可能溜走,这是禅定中的一个特点。第二个,同时在执着力较弱的情况下,专注力是非常强的,对念头的敏锐感是非常强的,这三个因素使我们能够轻松发现这些念头。

(6)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思维也是分为高低不同很多层次的,也就是说,在禅定中是分为高低不同很多层次的。如果你处在较低层次,那么你将无法发现较高层次的念头。也就是说在禅定中的时候,这也是其中一条,在低级状态你一定不可能发现高级状态的念头,那些高级状态的念头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这一点和我们现在也一样的,我们现在对于高级禅定中的那些念头,你必须靠想然后它才能够展现出来,如果你不想,我们平时生活中自动出现的这些都是心力比较重的念头。当然因为在追求乐这个本能的作用下,也可能出现一些反向的念头,这一点和高级状态是有一点不同的。在低级状态的时候,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因为我们经常处于痛苦中,这样在追求快乐的这个本能的作用下,有时候这个本能会产生一些念头,就是心力较弱的,在高级状态是没有这种现象的。在高级状态只要是自动出现的念头,就一定是心力比较强的,而不可能有丝毫心力较弱的,这一点和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稍稍有点不同。

下面咱们再看:也就是说,在低级状态不可能出现高级状态的念头,这些成对出现的念头,对立分别念是较高状态的,这些念头是不可能在状态较低的层次出现的。这个就是我们谈到的一个观法,就是你必须证入比那个成对的念头更高的层次,你才能够发现这成对的念头。通过观无我,无我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它的执着心力非常地弱,所以这时候你才能够发现那些成对的念头;或者你证入如来藏状态,如来藏状态是真正的无我,干脆就没有执着心力,所以从如来藏状态出来之后,你才能够发现成对的念头。下面看:然后从这些状态出来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这些成对出现的念头,这就是观无我和证入如来藏,这都是层次比较高的状态。简单地来说,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分为高低不同的很多层次,在较低层次无法发现较高层次的念头。这是特指禅定中。

(7)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禅定中)”,凡是自动出现的念头都是“执着心力”比较强的较低状态的念头。这些“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将吸引我们不断向下。因为执着心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只要选择这些念头就一定向下发展,这样就会自动退失。也就是说,我们说“在禅定中能够自动退失”,禅定中为什么能够自动退失?它的原理是什么?就是这个原因。因为禅定中在执着心力的作用下,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都是执着心力比较强的,如果这时候你使用选择性思维,自动去选择这些念头,那么你一定会退失,所以这一个我们不能够像平常人那样泛泛地说“在禅定中能够退失”,一定要了解在禅定中退失的原理是什么?了解原理之后,我们才知道应该在那个地方用功。当然,即使你不了解原理,在禅定中这些都是潜意识自动去解决的。在禅定中和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在思维功能方面它的不同在于哪里?就是在于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因为执著心力太强,选择性思维功能太强,所以你住于某一点之后,一定会产生很多未知的领域,这样你会形成了一种猜测、推理、判断这样的习惯,这也是被迫产生的一种功能,那么这种功能是唯一的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才有,在高级状态是没有的。在禅定中就是这样的,当其他念头出来之后,你会立刻发现这些念头对你产生影响,然后你会自动地去采取措施,而你所采取的措施一定是准确无误的,一定能够完全准确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咱们刚才谈的这些,即使你不了解,也丝毫不影响你的实证,到禅定中的时候,这些全部都是自动化的、准确无误的,非常准确的自动化的。和我们现在不一样,你现在去想解决一个问题,你还要了解这个问题是不是准确?能不能准确地解决?好多时候还出现很多误差,在禅定中是没有丝毫误差的。所以,这几个特征,即使你不了解,也没有什么。将来在实证中的时候,它都会自动地解决。

下面咱们再看: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所自动出现的那些念头都是“执着心力”比较强的念头,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却并不完全一样。这个咱们刚才谈了,这就是本能的问题,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因为处于一种比较强的苦受,那么这时候追求乐的本能会自动产生一些念头。

(8)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如果我们想返回去,那么我们就要主动选择那些“执着心力”比较弱、向心力比较强的念头,然后经过艰苦实证,才能主动返回去;有时候我们不需要专门地主动实证,也能不知不觉地偶然返回“高级思维状态”,这是在执着心力本能的作用下,也就是在本能的作用下我们能进行实证,这就是实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我们主动去实证,你认识到了原理了,然后主动去改变念头,去选择那些执着心力比较弱的念头,与之相应,然后就回归高级思维状态,这个还不能说是回归如来藏,因为回归如来藏不是住于思维内容,这个是住于思维内容;另一种实证,就是一种自然实证、自发实证,自发实证就是在追求乐的这个本能的作用下,然后自动进行实证,然后就证入禅定中。

下面咱们看:虽然我们使用“无念”等“执着心力较弱的观念”能够让其他“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不再频繁出现,但由于“执着心力”仅仅只是暂时不发生显著作用,并没有真正消失,因此“执着心力”迟早还会发挥显著作用的。这就是禅定中自动退失它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执着心力,执着心力并没有完全排除,它仅仅是你使用了一些观念,然后使执着心力降低了,降低之后,然后能安住于那种状态。所以这就是你主动地操作,然后才能安住于禅定中。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你一旦不操作的时候,一旦不去主动采取措施的时候,选择性思维会自动化地选择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然后退失,这就是在高级禅定,它的不自由和痛苦所在。它的不自由就在于你必须随时去采取措施,安住于这种措施。一旦你不采取措施,你就马上退下来,也就是他苦于这个退失问题没法解决,这一点和如来藏状态是不一样的,如来藏状态是想退失都不可能的,他必须想办法才能退失;而这里是必须想办法不退失。二者正好是相反。

下面咱们再看:由于不断出现的念头,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是对高级思维状态最大的破坏,所以会想办法解决,这就是我们要了解在高级思维状态、在禅定中在干什么,禅定中的人都是在想办法解决这些念头的,也就是解决怎样退失的问题。但是因为在禅定中,完全是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因此没有那种判断的能力,他不了解这个念头的产生,其实是执着心力作用的原因,是执着心力作用的一个结果。他不了解这是执着心力作用的结果,所以他就把念头当作了一个根本,因为念头是对他产生直接威胁的这样一个因素,所以他把念头当作了破坏禅定的根本原因,所以在禅定中你会始终致力于解决念头,而不会去想办法解决执着心力。这就导致在禅定中我们是不可能根本解决念头的。你想在禅定中让念头彻底消失是不可能的,因为念头的根本原因你发现不了,你对念头的解决,你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用念头解决念头,用执着心力较弱的念头解决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但无论是执着心力较弱的念头还是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它们统统都是执着心力产生的。只要执着心力没消灭,念头就绝不可能消灭,就绝不可能不退失。所以这就是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出现了一些问题。

下面咱们看:我们使用这些方法安住于高级思维状态,也就是在禅定中,我们安住于一些观念,那么从根本上来说,这都是思维内容,只不过这时侯思维内容是一种单一念头的相续性状态。这里出现一点就是和静相对照,我们平时在静中也是“单一念头的相续性状态”,为什么是静,而不是禅定?这是因为高级思维状态单一念头相续性有几个条件,要了解这几个条件:

① 专注的深刻性:在高级思维状态,专注力非常强,尤其是这种专注力是在不断地专注排除其他“执着心力非常强的念头”的过程中形成的,专注力强,深刻性达得到。

② 专注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都能够达得到。

这两个条件和静相比,静的境界是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容易出现静极生动这个极变现象,同时专注力也达不到,无法发现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也就是在静中还有那些微细的念头在潜移默化地发展,我们根本发现不了,所以这时候就会自动地演变。这个是对静的简单了解,这个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

看108页中间:“高级思维状态”是高度专注的思维状态,在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专注”的深刻性、自由性、稳定性、持久性都远不如“高级思维状态”。

(1)专注的深刻性:就是高度专注。

(2)专注的自由性:就是属于在高级思维状态的时候,因为没有选择性思维作用,或者选择性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那么这时候我们就有很大的自由性。这个就是了解高级思维状态它的专注,是一种自由的专注,这种自由的专注它建立的基础,就是基于心物一体。一个是基于心物一体形成普遍性专注,就像我们和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这是最高层次的自由性专注;第二个就是选择性思维虽然形成,但是由于执着心力还不是非常强,这时候还有一种自由性,也就是我们将来形成选择性思维之后,还有一个阶段,就是执着心力还不够非常强,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各种事物。举例来说,对物质的选择,你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种物质,比如说,你一会以树为身体,一会以石头为身体,你可以自由地脱离和自由地使用任何物质状态,和我们这种状态不一样,当选择性思维刚形成的时候有这种能力。这一个情况基本在欲界定最高层次了,和最好是达到禅定。在欲界定的低层次,这个能力还是非常差的,还基本是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这一个就要了解,基于自由性选择性专注,也就是选择性思维刚形成的时候,这种自由性所形成的一种普遍性专注状态。

再一个是了解专注和柔软心它们之间的关系,专注和柔软心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这要了解一个原理:专注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是由柔软心产生的,是由大悲心产生的。我们平时实证,总是把实证的重点放在一个现象上,而不是放在本质上。在专注这个地方也是这样的,我们平时总是努力地使自己专注,但你不了解专注是和柔软心成正比的,专注是建立在柔软心的基础上的,是柔软心的一个结果。所以,你也努力地培养专注,但你却不知道怎样培养柔软心,最终是你的专注无法深刻,也无法稳定,专注了一会你就专注不了,而你的专注也根本达不到深刻的程度。所以我们想练禅定,想让自己的专注达到一定程度,那你就必须练柔软心,柔软心是最关键的,一定要和大悲心相应,这样它才能够自动地生成专注。这就要了解根本和结果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够仅仅只在那个结果上下功夫。就像我们很多人在观呼吸的时候那样,你始终是在呼吸上下功夫,这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呼吸是一种结果,呼吸是由条件产生的,它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思维的状态,必须把思维的状态改变了,思维改变了,然后呼吸自然就会呈现出一个很高级的状态。所以就是我们在实证中是不得不借助于很多现象去进行实证的,就是“因幻起修”,借助于幻觉起修,专注和呼吸等等,这些统统都属于幻觉的,都属于一种功能。我们借助于这种功能起修的时候,就一定要了解根本、抓住根本,抓住根本你才能够成功。

(3)专注的稳定性:专注的稳定性和那一个柔软心同样是关联着,紧密关联。持久性也是这样的。

(4)专注的持久性:专注的持久性也是这样的。

只要我们的柔软心能够达得到,心相应,这样你就能够自动地安住于那种状态。

我们另外还需要了解一点,柔软心,并不是说你现在想柔软,就能柔软起来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你想让大悲心出来就能出来的,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什么?现在在执着心力的作用下,你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的,你必须使用一定的方法去诱导,然后才可以。要不然是绝不可能自动相应,然后证入高级禅定中的。但这一点和从高级禅定退下来的人,经常从如来藏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是知道这种状态的心境,所以,就是实证的时候,直接就是心境相应,相应之后,就快速回归这种状态,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借助于其它的方法。当然是无法经常回归高级禅定,或无法经常回归如来藏的人,还必须借助于一些手段、一些方法去诱导。

所以,从这里我们要了解一点,就是:一切方法都是为了诱导的,诱导出这种心境。在我们对如来藏状态没有经验的时候,你是无法直接相应的,你必须采用一些方法去诱导,采用一些方法才能回归这种状态。这个就是我们在实证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要不然你就始终在那个方法上用功,不知道侧重点在哪里。另一方面,你也会自以为是地认为,你的确现在具有很深的大悲心,你的确能够柔软心达到很高的层次,这一点是不要有妄想,不要在这个地方过分地去执着。然后你就会在方法上下功夫,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诱导。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观呼吸,观呼吸的原理咱们以前谈过,就是:通过呼吸这种潜意识活动的现象去体验呼吸,体验呼吸这种潜意识现象,然后使我们的潜意识达到稳定深刻的状态,从而使潜意识能够在实证中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平时是在有意识思维主导下进行生活的,我们在大街上就是眼睛到处看,都是在有意识思维主导下进行活动的。实证是反过来,是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所以我们通过体验呼吸,使潜意识能够反过来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我们观呼吸的根本的目的。

潜意识是建立在柔软心基础上的,你怎样使柔软心能够展现出来,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我们在观呼吸中使用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把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全部放在虚空中,放在鼻前虚空,鼻子前面这个地方,鼻子前面很近的这个地方,虚空中。就像睡眠一样,我们在观着鼻子前面这个地方去入睡的,把这两种思维功能,同时放在这个地方观呼吸的。我们是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察虚空,然后用普遍性留意去体验呼吸。大家可以闭上眼,现在就开始打瞌睡,你想一下你瞌睡时的情景,瞌睡的时候你就是用选择性注意去观着鼻前的虚空,然后潜意识(普遍性留意)在体验呼吸的。选择性注意怎样才能安住于虚空?选择性注意建立的基础是刚强心,那么这时候你必须让柔软心生起,它才能够安住于这种柔软心的、安住于虚空的。那就必须进行设置,对场景进行设置,然后就能达到这种状态。举例来说:你可以设置“你的身体是透明的、像羽毛一样的柔软”。我们平时对物质的状态,物质都有一种滞碍性,它是障碍性,这是一种刚强心的表现,有刚强心的情况下,一切物质都是障碍的,不透明的。你这样设置,把身体设置成透明的,它就与柔软心相应,身体设置成像羽毛一样柔软,那它就是和柔软心很好地对应,那么这样就能培养柔软心。然后你再设置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身体设置成一个非常大的身体,这个大的身体又是坐在虚空中,安坐在虚空中,而虚空又是一种蔚蓝色的、深邃的、纯粹的虚空,又丝毫没有云朵,一定不能有云朵,就这样你对自己的身体设置,然后观想这个场景,观想这个场景使自己的心完全与虚空融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然后你再开始观呼吸,而且你一定不能观身体内的呼吸,而是观鼻子这个地方的呼吸,鼻前虚空这个地方呼吸,一吸一呼的,鼻子这个地方呼吸,也就是把呼吸从体内摘出来,就是相当摘出来一样,单单地观呼吸,其他身体方面全都不管,身体宏观物质状态一个都不要去体验。因为身体宏观物质状态是和刚强心对应的,就绝不要去体验它。那么这样你将能安住于观呼吸。同时,这样有一个好处是,选择性注意能快速形成选择性专注,它不会处于一种频繁的扰乱状态,不会破坏潜意识的稳定性。同时,还能让选择性注意在这个地方发挥主导作用,使潜意识去体验呼吸的时候,能够向选择性注意靠拢。因为我们平时生活中总是以选择性注意为主,潜意识总是围绕着选择性注意去发展。比如说,你看树上的那个苹果,你的选择性注意选择那个苹果,那么普遍性留意,就直接就围绕着你选择的那个苹果的周边的环境去看,你的普遍性留意一定不会跑到几十里外,去看几十里外的那个东西,它一定是围绕着选择性注意,看它周边的境界的。那么当你把选择性注意放在虚空的时候,那么对呼吸的体验就同样会转移到虚空去进行,这样就把呼吸转移到虚空去观察,不会再去体验身体的呼吸。而一旦你去体验身体的呼吸的时候,那么你将不得不受这种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的影响,不得不使用这种散乱心,就是选择性注意,这是最麻烦的。因此,在观呼吸中,最根本的就是要观鼻前虚空。这种方法在道家里也是最上乘的方法。其他的方法全部都是次要的,都是低级的,唯一的只有这种方法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如果这一点你做不了,你的实证将非常地困难。这一点如果你做得好,设置得好,那么你的实证就非常容易,你的观呼吸就会自动地转移到鼻前的虚空去观,那么你将跳开身体这个方面它的复杂的变化。

有的人沉醉于身体方面的那些大小周天的变化,始终都在这个地方放不下。但是你要了解一点,通过身体去走,它是借助于气机的发展去调整思维状态的,也就是说它无法直接调整思维状态,无法直接使思维状态达到一个高层次,所以借助气机的发展,以气机作为一个镜子,发现思维方面的问题,然后不断地调整思维,然后才达到一个高级状态。气机仅仅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物质是一个工具,是心物一体的,它仅仅是个工具,能够让你发现思维的问题,然后去进行调整。所以,你看在道家的方法里面,虽然谈气机方面怎么怎么样,结丹怎么怎么样这些,但是根本全部在于思维上。道家在所有的实证方法里面,最根本的都是在思维上的,都是讲心怎样还虚等等,是达到这种状态。

所以,我们就要明白一点,在实证中我们可以直接调整思维,在柔软心上下功夫,达到一个高层次,那么这样物质自然就会调整到高层次。也就是说,我们先进入禅定,解决这个思维的问题。如果你要是从低级向上证,高级状态的经验根本就没有,那么这个实证路就麻烦得不得了。所以你就会出现,在身体气脉方面很多很多的变化,然后你觉得这些变化非常好,其实你的路已经走错了,你的路已经走到一个非常艰难、曲折的这条路上。

所以,在通过观呼吸得身体意生身这方面,把呼吸转移到鼻前虚空去观,是最关键的一种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那么这种方法的使用,它就是准确地、巧妙地使用了思维,先让思维达到一定的状态,让柔软心达到一定的状态,用对这些物质进行设置的方法,把柔软心诱导出来,诱导出来之后,就可以解决物质方面这些问题。所以,这里就牵扯到刚才咱们谈的,就是你必须通过设置,才能与柔软心相应,要不然你就不容易成功。而你对场景的设置,一定是建立在和原理相合的基础上,也就是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你才能进行设置,要不然你是根本无法设置的。

我们还是举刚才的例子,比如说,你观想自己坐在虚空中,身体非常地大、非常大,然后和虚空完全融为一体,然后这时候你再观鼻前的呼吸,因为你是坐在虚空中的,所以你的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你的周边全部都是深邃的、蔚蓝色的、深蓝色的这些虚空,很深邃的虚空。那么这时候你再去观鼻前呼吸的时候,一方面你像睡眠之前观鼻前呼吸的时候是目光内视向下的,目光内视向下这样容易形成静;另一方面鼻前这个地方现在也是虚空,因为你的身体下方全部都是虚空,你的鼻前的这个地方照样也是深邃的、蔚蓝色的天空,很深邃的深蓝色天空,那么这时候,深蓝色天空这种深邃感,柔软心相应的深邃感是和专注相应的,所以在这种设置的场景下,你将容易形成专注的静,而不仅仅是静的问题。

一般人刚开始观呼吸观鼻前虚空的时候,如果不进行设置那是和睡眠相应的,你只能形成静,单单只能形成静,你就容易住于昏沉状态。有的人观呼吸,就是观着、观着,不知不觉就睡过去了,这是因为你设置的有问题,你设置的场景,只能形成静,不能形成专注。如果你设置的是坐于虚空中,而鼻前就是很深邃的,下面就是很深邃、很深邃的天空,天空非常的深邃,与之相应,而这深蓝色的光又很强、光又很美,柔软心也能升起来,这光又能破除你的昏沉一种静,所以这时候你就很难进入睡眠中,专注的静就很容易形成。

所以,这就是在实证中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一定要对我们所观察的这些境界进行设置,把这些境界设置到能够诱导出柔软心,诱导出我们的本体,诱导出柔软心,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程度,你的实证会很难成功。这还是我们以前说的,你千万不要认为定力是这样练啊、练啊练出来的,定力完全是诱导出来的,而不靠你那样瞎胡练去练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设置的方法上、在诱导定力的方法上、在诱导柔软心的方法上下功夫,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如果你设置得好、你诱导得好,你就能够快速地入定,如果你诱导不好,你不要说你练了一年两年,你就练了十年、一辈子,也照样不入定的,因为定力根本不是练出来的,就完全是靠诱导出来的,所以一定要掌握这一点,一定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把实证的侧重点放在怎样设置场景、怎样了解原理。因为你的设置必须符合原理才行,要不然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要把你实证的侧重点放在对境界进行设置上,而不要放在我今天练了多长时间,今天坐了几个小时,你坐几个小时,只要原理不合适、设置不得当,这些通通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因为实证根本不是你今天练了几个小时、明天练了几个小时,然后用加法加起来,加起来有一千个小时,然后一下子成功了,根本不是这样的,它就是设置成功之后,就是一次突破。一定要了解一点,实证是在短期内突破的,而不是靠长期这样积累、积累、积累,然后就成功,不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一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明白这个最基本原理。这就是我们有时候打禅七、佛七,限定七天时间,然后去突破、去实证,根本的原理是什么?就是这样。不要有那种搬砖的思想,佛教的实证不是搬砖的,不是今天你搬一块,明天搬一块,然后就把那一堆的砖都搬走了,不是这样的。

然后再看109页,2. 物质方面的特征:

这个指的是禅定中物质方面的境界。禅定中物质方面的特征:为了保持无念状态,我们会使用很多方法,这些方法也会引导我们进入与之相应的物质境界,因为心物是一体的。物质境界它们的特征是什么?禅定中物质的境界有如下的特征:

(1)微观物质和微观运动的清晰度:首先就是一个微观物质的清晰度,物质和微观运动它的清晰度。这种清晰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的构成,我们平时去看这些物质的时候,因为我们现在这个思维状态的原因,所以我们只能看这种物体整体的、明显的这些表现,它的微观的纹理我们根本发现不了;而在禅定中不是这样的,禅定中微观的这些纹理都是非常、非常的清晰,那些运动的过程很微小的一个变化过程都是高度的清晰的,这就是禅定对微观这方面的情况的了解;在欲界定是没有这种境界的,欲界定和我们现在的这种平时睁眼看到的境界,基本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在那个清晰度和美感上有点不同,它看上去特别清晰,然后美感强,觉受不一样,觉受非常地美、非常地好,但它没有禅定中的这些觉受,禅定中清晰度,也就是对微观的观察是和欲界定不一样的。

(2)“心物一体”状态:第二个特征就是心物一体的状态,心物一体的状态就是在禅定中的时候,你看到这些物质的时候,你能产生一种和它融为一体的这些感觉,也就是看它越拉越近,拉得非常近,也就是空间的感觉明显改变,这就是平时你觉得无限远的东西,那么这时候你去看的时候就好像是非常地近,拉得非常非常地近,就是空间的感觉显著地改变。这一点和欲界定也是不一样的,在欲界定,你开天目的时候,你看远处的山,还是远处的山,空间感没法拉近。禅定中不是这样,禅定中就是拉得非常的近,所以这一点是不同的。这里还需要注意的,在禅定中拉得非常近,不是说以为我为中心,把那个物质给拉近了,不是这样的,而是我融于那个物质,是我向那个物质靠拢,和那个物质越来越近,非常、非常近,有一种觉受就是几乎要达到和它融为一体,这时就是一般禅定状态的。在高级禅定的时候就是完全地融为一体。这就是禅定中和我们平时、欲界定它们有这样的的区别。

咱们接着再看:在实证中,通过一定方法,我们和这些境界融为一体,但这种心物一体,就是禅定中也能达到心物一体,就是和周边的境界融为一体,但是因为它执着心没有破除,也就是说柔软心根本就达不到,所以这种状态就是不稳定的。第二,就是必须使用一定的观法才能达到心物一体,这和我们能够回归如来藏状态的人是不一样的,回归如来藏状态的人,从如来藏出来之后,再证入一般禅定的时候,和从来没有回归如来藏的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心能够和如来藏相应,所以这种状态是与这相反的,是非常稳定的,能够稳定地处于心物一体状态,而不能退失,也就是说,他想退失才可以,他不想退失根本就没办法退失,可以自动解决退失问题。第二个是不需要使用任何方法就能实现心物一体,一般禅定不行,你必须通过观“无我”等等,然后和自然界融为一体,这样才可以。但是从如来藏状态出来的人,再在禅定中的时候是不需要这样的。

这里还有一个情况需要了解一点,就是《金刚经》上说过两句话,一个是“即一切相”,一个是“离一切相”。离一切相是回归如来藏状态,在回归如来藏状态时,不以一切相为相的,也就是说以单独的思维的状态存在的,也就是不见任何物质的形象,不使用任何物质的形象;再一个就是即一切相,即一切相就是从如来藏状态出来,证入一般禅定的时候,能够同时以山河大地为身体,以一切的相为相。我们一定要了解,这是在两种状态的使用,也就是“即一切相和离一切相”它代表了对真心和妄心的使用,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要不然你会觉得那个在如来藏状态能够就是和一切物质境界融为一体、和山河大地融为一体,如来藏状态是离一切相的,只要你见光、见声、见一切物质境界,通通不叫如来藏。这一个是简单了解一点,这个将来证入如来藏的时候,这个一下子就明白。

下面咱们再看:心物一体状态的出现,使我们摆脱了心物对立的错觉,完成了对物质的自由。这就是在这个地方,在思维根本状态形成之后,才真正实现心物一体,不需要通过观想就能实现心物一体,如果你通过观想证入心物一体,那仅仅是一种观想,还不是自由的状态,因此它不叫心物一体。

(3)在禅定中是时间、空间和物质方面的显著突破:

① 时间方面的突破:这一点大家将来体验最深刻的就是时间方面的突破,因为什么?证入禅定中,可以通过单纯的思维方向去证入,也可以从物质的角度去证入,但是无论你是从思维角度证入,还是从物质角度证入,你都必须受时间的束缚,也就是必须有时间的体验。所以,无论你从任何一个途径、用任何一种方法去证入,你都必须有这个时间的体验。在禅定中的时候,我们专注力非常强,忙于处理这些事务,就是处理念头的问题,去解决念头问题,这样在禅定中你稍稍呆一会儿,然后出来,你将发现这个时间就快得不得了,时间已经一眨眼就过去七八小时了,所以这就是对时间的一个对比中的觉受。这一点牵扯到认识时间这个问题,认识时间这个问题,咱们在以后还要专门去谈。因为认识时间这个问题也是很复杂的,这里仅仅只是谈了一点,大家看一下就可以,这个也不需要了解得太多,因为这些都是境界,对于境界我们不需要了解得太多,因为它与实证关系不是非常大,这仅仅只是说,你将来用作判断……因为你自己有时候无法判断自己是不是入定,你可以通过这些去判断,对于我们来说实证是最关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证问题,你就必须了解原理,把原理当作我们在学习基础理论方面的最根本的一个着力点。比如说,你了解思维功能、了解思维状态、了解物质的演变、了解那些本能、了解住于思维本体等等,这些原理方面的东西要深入地了解,至于说禅定中的境界等等,这些都是次要的东西,这些根本就不需要去学,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知识,了解一下就行。

② 对于物质方面的突破:物质方面的突破,一个是物质障碍方面的突破。物质障碍方面的突破,这一点是我们平时人看见墙,墙能产生墙的作用,石头产生石头的作用,它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作用,是因为执着心的原因。执着心和柔软心相反的,执着心是一种功能,它能够让一切物质产生一种功能,就像一些念头产生现实作用一样,什么叫做念头?就是思维形成一个真实性就叫念头啦,这样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见到的这些物质,这些物质它之所以能产生真实性是执着心的原因,墙能产生墙的作用,石头能产生石头的作用,这统统是执着心的原因。反过来,柔软心和执着心是相对抗的、是相反的。执着心是功能化,柔软心是去功能化,也就是这个墙,它产生墙的作用是因为执着心的原因,如果你把执着心压得住,柔软心占据主导位置,这个墙将无法产生墙的作用,也就是说,你很轻松地就可以穿墙而过。这就是一定要了解两种心力。

这就是咱们前面谈过了,在思维衍生状态,与思维衍生状态对应的一切的物质境界都同时有向心力和离心力,也就是柔软心和刚强心这两种心力的同时的作用,这两种心力是相反的,一个是功能化,一个是去功能化,这两种心力,咱们以后在后面一个章节都还要专门谈,因为这两种心力是贯穿我们思维衍生状态的,是我们一切实证的最终的一个落脚点,也就是无论你实证方法有多少,这些方法统统是围绕这两个心力去进行的。所以对这两个心力它的作用,作用特征、作用范围、作用的表现,也就是作用原理等等,咱们在后面专门的一个章节中还会详细去谈。我们必须去掌握这两种心力的情况,要不然这个实证也是无法落到实处,都是容易在这一个相上去实证,无法最终归结到心上。一定要了解,实证是“心地法门”,心地法门这四个字,并不是我们现在随便谈谈就谈完的,心地法门这四个字,你去详细去谈的时候,需要说很多很多内容,也就是说,心地法门这四个字根本就不是这一、两个小时能谈完的。

③ 对低级物质自由生成方面的突破:也就是达到高级状态之后,因为物质的衍变是严格的遵循条件论的,都在高级状态基础上,叠加进去一些条件之后生成低级物质,那么这样低级物质只要你能够达到高级状态,那么反过来,再向低级物质发展的时候就会容易得多,就很容易地掌握低级物质状态的特征。这就是我们在最基本的应用吧,就比如说“意生身”,咱们有很多同志也是了解了很多道家的东西,就是知道是“出阳神”啦等等,对于出阳神,就是这种物质的应用,这个物质状态的使用,同样是两种方法去使用:一种方法是掌握高级状态,掌握高级状态之后,从高级发展向下发展,这样掌握这个演变的路,这样容易掌握;另一个方法就是从低级状态向上发展,从低级状态向上发展就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你不了解高级状态,所以你的发展就是一种胡乱撞的、瞎懵乱撞的,就是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对于物质境界的掌握,就是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先思维后物质,用道家的话就是“先性后命”,就是先从高级状态入手,从高级状态向下发展,去掌握这样一个规律。

今天咱们就谈到这里吧。第114页,第二个问题,咱们下次再去谈。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08.txt · 最后更改: 2017/01/26 13:05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