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07

《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07

2014年06月23日 讲解:清凉月老师 听打:水晶 红袖 芸庭 大白 愚蠢如我 晓越 校对:天地 芸庭 复核:野鹤

在开始之前,咱们先简单谈一下实证精进群里面大家提的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观心的问题。观心就是观思维的活动现象,就是我们当前的思维,思维的活动现象,这就是观心。平时我们大家是住心,而不是观心,也就是住于某种思维内容,观心属于观察思维内容,也就是针对的就是思维内容。

关于观心,它的目的就是观察思维的演变,从这一点上我们要了解,观心就是观察思维内容,思维内容是不断演变的,我们大家认为现在是在内容的不同含义方面演变,但其实观心观的是念头的演变,念头的演变过程。这个咱们在《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后面还要谈到。念头的演变现象,咱们上一次也谈过相续性思维,相续性思维建立的其中一个前提就是念头的演变,念头演变到一定程度了,同时思维功能开始产生选择性思维了,然后才出现现在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观心就是这样的,观心观到念头的演变情况。

观心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降低思维的这种选择性频率,把它的选择性频率降到最低,然后是最终破除这种选择性思维,然后住于思维本体,这是最根本的目的。所以说,它经历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把选择性思维的频率降低,这样住于警觉心,也就是住于选择性思维的其中一个内容,也就是住于警觉心,住于警觉心之后,最后再破警觉心,最终就是完全放弃选择性思维。这一点咱们以前谈过,就是执着心力它有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随着执着心力的强化,它会在两个方面出现变化,一是念头的演变,就是念头由抽象的念头,逐渐演变为具体的念头,也就是和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瞬间生灭的念头,再逐渐演变和一些境界结合在一起,产生物质的境界,这又牵扯到物质境界的生成。我们平时见到的外界的一切境界,你眼睛看到的一切全部都是念头,都是一些境界化的念头。我们平时一般认为观心就是观当下的思维的,就是心理活动,这是我们一般人这样认为。但从根本上谈,从思维的整个演变过程谈,从物质的演变过程来看,我们所看到一切,所听到的一切,全部都是念头。这就是广义的观心和狭义的观心它的分别。对于初学者来说,观心只能在狭义的观心上用功,就是观思维的变化;对于有一定功夫的人,才能在这个广义观心上做到,要不然是不容易做到的。

念头的演变,也就是由执着心力决定的,这里我们需要了解执着心力,执着心力作为一种心理的状态,我们平时你是不容易体验得到的,你必须通过一些现象才能体验得到。那么执着心力所产生的一个最直接的现象就是念头,也就是你想发现执着心力在哪里,看到念头就对了,念头就属于执着心力,这是执着心力最起码的一个表现,也就是最低程度的一个表现,最低程度的一个功能。我们通过观心,就是把执着心力的功能降到最低,降到这个功能,也就是观察到念头的瞬间生灭,自生自灭,观到这种程度之后,这时候外因才可以破执着心。这就是观心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说观心的一个原理。

下一个问题是:思维衍生状态也有高低之分,如果我们现在在低处,没有去过高处,那如何理解这种思维衍生状态下的相应?

这个牵扯到一个相应问题,有的人说是: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怎么才能通过相应而回归高级思维状态?关于这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咱们上次谈过了,就是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是从思维根本状态衍生下来的,因此一定带有这种高级思维状态的特征。那么这些特征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正是对这些特征经过体验,然后回归高级状态的。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有的特征是贯穿思维衍生状态的,有的特征是从思维根本状态贯穿下来的,但是思维根本状态它就是一个我们说的大悲心。大悲心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我们平时就表现为爱心、柔软心。现在你通过与大悲心相应,希望能够回归如来藏,这一点操作上有问题,操作上非常难操作,因为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它的一切的心境全部靠诱导的,需要一些方法进行诱导,包括四念处等等这些全部都是在诱导。所以直接与如来藏相应,对于没有回归过如来藏的人来说,这是非常非常难的,可以说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因为诸佛也是这样,诸佛也是通过破的方法回归如来藏。在第一次回归如来藏之前,从来没有说哪一个是通过相应回归的,因为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回归如来藏之后,在以后再回归如来藏,也就是第一次通过破的方法回归如来藏,对如来藏进行了解,了解之后,以后就可以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

那么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所使用的相应的方法就只能在思维衍生状态里面发生作用了。也就是我们通过相应回归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这个就需要我们了解、掌握两个最基本的操作要点:第一是必须了解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有哪些特征是高级思维状态也有的;第二个就是我们必须对这些特征有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相应回归高级状态。

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有很多高级思维状态的特征,举个简单例子来说,第一个就是时间,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有时间,高级思维状态也有时间;第二个比如说光,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物质境界也有光,高级的境界还有光;第三个比如空,当然空和光是一体两面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与这些特征相应,然后回归高级的状态。

举例来说,与时间相应,认识时间咱们在《基础理论》后面还要专门谈认识时间,时间是过程的描述,过程是一个体验,也就是我们通过对过程的体验、改变对过程的体验,然后改变时间观念,这就是通过与时间相应,回归高级思维状态,回归禅定中。这就是为什么要观慢动作,观慢动作就是通过体验事物的运动过程来体验时间的改变,观慢动作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就是改变时间的体验,然后证入高级状态。我们在现在这种状态也经常会体验到慢动作的这些情况,比如说,刚醒来的时候动作就比较慢,打太极拳的人动作比较慢,刚出生的婴儿动作更慢,我们看到那些乌龟在爬行,乌龟的动作也很慢,也就是说,这种慢动作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同时自己也能够熟练地使用,有这种经验,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对这种运动过程它的改变,通过对时间的体验,时间的改变,然后证入高级的状态。所以你想证入禅定中,很简单,体验慢动作,安住于慢动作,让时间尽可能的延长、延长、再延长,然后就证入禅定中了,这就是通过相应的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光的方法,因为光也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和高级思维状态都有的,低级物质境界和高级物质境界都有光这个特征。光也是从高级物质状态衍生到我们现在低级物质状态的,只不过在光的稳定性、光的层次、光的色泽等等,在各方面发生了变化,虽然变化了,但它毕竟还是光,所以说本质没有变,我们还可以继续通过对光的体验,然后回归高级状态。举例来说,你想证得意生身、道家里面的出阳神,这必须与光相应,与光相应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净土宗在修行过程中,会通过观极乐世界的这些树木的颜色,比如说,青色青光,这些统统都是与光相应的,因为一切颜色都是光,所以这是通过与光相应。我们通过观颜色实证,通过观落日去实证等等,这些统统都是通过与光相应,然后证入高级的思维状态、高级物质状态。

但是时间和光这些物质的特征,它们统统都是思维衍生状态的情况、思维衍生状态的特征,因此与时间和光相应,只能在思维衍生状态里面来回调整,也就是在思维内容里面调整,无法回归如来藏,也就是通过这种相应是无法回归如来藏的。这就是要了解相应。相应两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第一,我们要了解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有哪些特征是贯穿各个思维状态的,这些贯穿各个思维状态的特征就是我们相应的依据;第二个就是我们对这些特征要有所体验,如果你没有丝毫的体验,你也就绝不可能通过相应证入高级状态。举例来说,你没有时间的体验,你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时间,那你就绝不可能通过这个相应。再举例来说,你始终是生活在鬼道的、地狱道的,然后始终是不见光,那么这时候你将无法通过与光相应去证入高级状态的,它必须通过其它方法才可以。所以就是要了解哪些特征是贯穿各个思维状态的,同时必须对这些特征有所体验,两个条件必须全部具备,具备之后,然后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相应,相应再加上时间保证,时间只要能够持续,能够稳定地安住于这种相应,就一定能够证入高级状态,就一定能证入禅定中。所以禅定就是这样简单的,只要你具备前面两个条件,然后再持续地相应,让时间延长,使这种相应达到一种稳定、深刻,只要完成稳定、深刻,那么就很快证入禅定中,所以禅定就是非常非常简单的。

下面咱们再看一个问题,就是:用《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解决因果的定律。

因果属于一种相续性,在思维衍生状态随着执着心力的产生、随着执着心力的加重,产生选择性思维之后,然后开始盯着某一个念头展开相续性,也就是选择某一个内容展开相续性,也就是在选择性思维形成之后,选择性思维开始选择某一个念头,这之后因果定律才开始发生,这之前不存在发生,之前是相续性达不到,也就是因果是建立在相续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果的表现就是一种相续性。要了解这一点。

这个咱们就对以前的内容就简单地谈这一点。因为佛教的内容非常非常地多,咱们的侧重点是侧重于实证,因此在学习基础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证,一切为了实证,离开实证什么都谈不上。不要去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去纠缠,一定要在实证上下功夫,和自己的实证牢牢地结合起来。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点,不能把佛教的学习搞成了整天在打嘴官司的。


今天咱们看过渡状态。(第二章 第三节 过渡状态)

关于过渡状态,我们应该有一个了解,就是在思维的所有状态中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思维根本状态,一个就是思维衍生状态,并没有过渡状态。但是因为我们平时是住于思维内容的,而你想回归思维根本状态,你想开悟,你必须先住于思维本体,从思维内容住于思维本体,然后才谈得上开悟,这样来说住于思维本体这个阶段就相当于一个过渡状态了。所以,一定要了解,并没有真正的过渡状态,所谓的过渡状态,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低级思维状态,必须先住于思维本体,然后才可以回归。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至于为什么没有过渡状态,这是因为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它的区别就在于执着心力,执着心力使这两边的这两种思维状态是一种相反的状态,两种相反状态之间就没有过渡状态,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如果两种思维状态之间是一种相生的关系,它们没有一种严格的对立,那么它们之间是有过渡状态的。举例来说,从禅定到我们现在一般的平时这种状态,它就有一个过渡的状态,这就是欲界定这个地方。因为什么?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和禅定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仅仅只是思维内容和观察的侧重点有区别,其它的方面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它们有过渡状态。再举例来说,我们睡眠和我们平时醒的这种状态,它们之间也没有严格的本质的区别,二者是属于同一个思维状态下的,只是两种力的作用比例的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并不是两种相反力的单独的存在,也就是要么单独的向心力存在,要么单独的离心力存在,不是这样的,仅仅是两种力的对比发生变化,所以它有个过渡状态,从睡眠状态出来之后,你还觉得自己迷迷糊糊的,然后睡不着,或者刚和别人吵了一架,你去睡觉的时候你也觉得睡不着,这就是它有一个过渡状态。一定要了解为什么没有过渡状态。当我们了解住于思维本体状态,也就相当于一个过渡状态的时候,那我们就把实证的侧重点放在住于思维本体。

下面咱们看87页,第一段:“思维衍生状态”分为高低不同很多状态,这些状态之间存在着从高到低的逐渐演变过程。这就是一定要了解思维之间的演变,思维之间的演变一定要掌握得非常熟练。因为你想知道回去的路,你必须知道过来的路,要想回到山中,你必须知道山中的路,要不然你是回不去的。所以思维的演变过程一定要了解,这个过程如果不了解,实证都是比较盲目的。

下面咱们看:正是由于高低不同的思维状态之间,存在着这种逐渐演变关系,因此相邻的两种思维状态之间存在一个过渡状态。这个侧重于指思维衍生状态,过渡状态在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它们之间是没有这种情况的,咱们刚才谈过了。

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是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构成,我们往往是住于“思维内容”,而不是住于“思维本体”。这就是咱们刚才谈的,把住于思维本体这个阶段当作过渡状态。然后思维本体这个过渡状态它的重要性,这一点是一般专门练禅定的人体会不到的,因为一切禅定都是在思维内容上进行变化的。只有通过观心,你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过渡状态它相当于一个十字路口一样,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状态,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你想进入禅定中,很快,也就是稍稍加一个念头,加一个住于念头之间距离,就是不让念头起,就加这样一个念头,马上进入禅定中;如果你想回归如来藏状态,那么就不要加入任何观念,就回归如来藏状态了;如果你想退下来,到我们现在这种状态,那么你就随便地选一个念头,展开相续性,马上就回归现在这状态。所以,住于思维本体这个状态是我们实证中必须掌握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掌握之后,你的人生才能够真正地自在。咱们以前说过一句话,就是:科学地使用各种思维状态。你怎样才能科学使用各种思维状态?那就必须能够安住于思维本体。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够科学地使用各种思维状态,要不然是不可能的,无论你禅定的功夫多高,无论你神通多么的大,这些在科学使用各种思维状态这一点是统统不起作用的。一定要了解,必须是住于思维本体,你才能够真正地科学使用各种思维状态。

这就是下面谈的,看88页:如果我们加入一个观念,希望念头消失,这样就住于“无念”状态,就进入了禅定中了。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鉴别,就是:一般的无念,那是因为你住于其中一个观念,就是不让念头起,住于这样一个观念,所以导致无念,并不是真正的无念。再一个就是,观无我也是这样,这里的无我是通过一种观法,这一个大家可能在其它地方接触很多,就是通过一种观法,住于一种无我的境界,这是一种相似的如来藏状态,并不是真正的思维根本状态,这个咱们以后到思维根本状态那一章还要谈。一般情况下,常见的,也就是在禅定中常见的一些观法,就是这种无念、无我、空、无想等等这些观法,这些观法它们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心力比较弱,能够克服那些自动产生的念头,自动产生的念头心力比较强。正是因为这些心力比较弱,所以能够让执着心力暂时不发生作用,能够不退失,能够保证暂时不退失。这就是咱们以前说过,就是:在很多地方大家都学过止观,止观法门,就是先止后观。你用了很多很多观慢动作等等方法,它总之都属于一种止的方法,由止的方法达到了一个定中,在定中之后为什么要观?那是因为防止退失,就是先止后观。

用观心的方法,观和止是同时的,观就是止,因为观能让思维延续性无法展开,所以它本身就是止,同时这个观又能够为回归如来藏创造条件,能够安住于这种思维本体,所以,用观心的方法属于止观同时的。也就是说,通过观心,你住于思维本体之后就不需要再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如果你要证入禅定的话你必须先用一些止,用止的方法进入禅定之后,还必须再观,如果不观,你将无法住于禅定中,很快就会退失。所以,这是观心和其它观法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观心是一步到位,其它的方法必须再用第二步,通过观然后才能住于那种状态。

下面咱们再看:过渡状态它的一个特征,就是念头自生自灭。这是过渡状态的标准。也就是你怎么判断你现在住于过渡状态?那就是念头自生自灭。如果你觉得在实证的过程中,念头不停地展开,那说明是住于现在这种一般状态的;如果你觉得在实证的过程中,念头隔一段时间才出现,也就是念头之间出现明显的距离,这说明你是住于一般禅定状态;而念头自生自灭,这个地方念头之间没有明显的距离,前一个念头下去后一个念头马上产生,也就是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之间它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像咱们以前举过的例子,就像下雨天那个鱼在那个池塘里面,一会儿跳出来、一会儿跳出来,跳出来马上又下去、跳出来马上下去,也就是念头自生自灭,这是一个必须的标准,如果观不到这一点,那就不是住于思维本体。

同时,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就是在思维的衍生状态,你是不可能无念的,如果你觉得证到某一个阶段,念头没有了,那只能说明一点,就是你住于其中一个观念了,而绝不可能念头没有。因为执着心力它的一个根本的功能,就是产生念头,而绝不可能是没有念头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即使住于思维本体,那么这时候也是念头自生自灭,而是不可能没有念头的。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种规律,那就是一旦你发现没有念头的时候,要马上回过来检查,你自己住于哪个观念了。一定要了解,在思维衍生状态是绝不可能没有念头的。

下面咱们再看:由于“执着心力”有从轻到重的演变过程,因此由其产生的念头在心力大小方面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是念头的演变,这个以后咱们还会详细谈的。念头的演变是几个思维特征的演变的其中一个表现。我们思维的演变分为几个方面的演变,包括:思维功能的演变、念头的演变、思维状态的演变等等。当然在思维内容方面还包括物质方面很多特征这些方面的演变。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是由很多特征很多功能构成的,每一个特征,每一个功能,在思维状态演变过程中,都发生了不同的演变,那么这些演变过程,我们都必须了解。了解之后,我们才能顺着这些演变的过程,然后重新返回去,证入那种高级状态。

这里简单介绍的就是念头的演变。念头的演变是和执着心力的演变过程成正比。念头的演变,第一是念头的这些内容。内容刚开始的是比较抽象的这些念头,对立分别念头,这是状态方面,对立分别的念头;紧接着就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念头。这些念头它们在思维的状态方面表现为:前一对念头和后一对念头没有因果联系;紧接着念头将开始进入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就是:念头,第一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第二个就是相续性,按照某一个念头展开相续性;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念头开始和具体的境界,表现为境界,也就是境界化的念头,比如说,我们见到的人事物,见到的山河大地等等这些境界,就是境界化的念头。

境界化的念头,因为我们平时住于相续性思维状态的,所以你看到的这些境界,统统都是相续性的。你想证入一种状态,就是这些境界也是念头,证入这种状态,那必须达到一定功夫,也就是咱们过去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必须到这种状态才可以。这种状态是必须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之后,一切境界的到来,都是对这种思维本体的一种冲击一样,你将来可以体会到这一点。而不是像现在,你看到一些境界,立刻就住于这些境界。未来你将达到一种境界,就是这些境界的出现,都是对你所住的那种状态,一种明显的一种冲击,也就是明显的一种感觉。而你是住于那种它对你造成的那种冲击那种体验,而不是住于这个思维内容。这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你必须达到的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以前有的人练过气功,在这方面有过体验,或者是你在练习禅定的过程中,达到了一个乐坐状态,你基本也有这样的体验,比如说,你达到乐坐状态,外界的声音或者什么传过来,你将不再去体验那个声音是什么声音,谁在说话等等、等等,而是在体验它对你造成的干扰,你不再去管那个内容了,而是管这种干扰,就是体验它是一种念头,一种干扰一种念头。这一点又像那个小学生一样,小学生听老师讲课,然后他要打瞌睡,老师讲课的声音,内容他不了解,他只知道这是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是他需要警惕的,是对他的干扰。这个就必须在实证中,在这方面达到一定层次,然后才可以。这一点和那个练气功的人一样,练气功的人是,当你证得一个微观的体内气团的时候,当你和这个气团保持一致的时候,那么外界的一切声音,都是对这个气团的冲击,你会去体验这种冲击的力量,干扰的力量,而不会去体验那个体验外界那个声音是什么样的内容,你不会去体验它的内容。所以,这个就是,在实证中,必须住于其中的一种境界,也就是住于思维本体,然后这时候,你才能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么这些山和水是什么?就是境界化的念头,一切都是境界。

这就是念头的分类:从抽象的念头,到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一起的念头,然后再演变为境界化的念头。这就是观心它分的层次。按照念头级别,按照念头层次的不同,观心是分为几个层次的。也就是住于思维本体是分几个层次的。咱们以后再谈。

下面咱们再看:从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进入到“过渡状态”,我们只能进入过渡状态的较为低级的阶段,这个指的是过渡状态的层次,住于思维本体的层次,这个咱们以后再谈。

从现在这种状态,进入住于思维本体,能够看到的只能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具体化的念头,而一定不可能看到一对一对这些念头,不会看到这些念头的。我们看到的都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念头,这些念头的心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它们和境界化的念头相比,心力又弱了一点。也就是当我们能够看到境界的时候,你的心力已经是明显增强。同样的道理,你在练禅定的过程中,得意生身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光,看到虚空,可见的虚空,无论你觉得这些境界多么的美好,那么它都比你没有看到这些物质境界之前的那种状态,那心力要强,也就是层次要低。这就是为什么你证入光这个层次,证入虚空这个层次,你还必须完成最后一个阶段,那就是说必须解决这个虚空的问题,可见的虚空的问题,证入更高级的状态,那就是心境。也就是说,在证意生身的时候,得阳神之后,你最后必须有最后一个过程,就是:破除虚空。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破虚空?怎么破虚空?什么是虚空?等等,这个都必须认识,认识之后你才知道,还必须有最后一步,没有最后一步,前面的功夫统统都是白搭的,不起作用的。也就是无论前面你觉得见光啊,气机啊等等,多么的美好,这些统统不起作用,因为什么?这些境界执着心比较强,随时都可以丧失,除非你完成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破除虚空的阶段。

所谓破除虚空,就牵扯一个虚空的演变。虚空是怎样演变的?比如说,你得意生身的时候,得阳神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一种光,光和这种可见的虚空它们是同一个层次的,可见的虚空和光是同时产生的,二者是一体两面的。也就是说,当你能够看见光的时候,你将立刻能证入和虚空一体的状态;当你能证入和虚空一体状态的时候,你同样能证入光的状态,二者是一回事的。这种状态属于一种物质境界,凡一切可见的物质的境界,统统都是心力比较强的。那么这时候,你必须再达到另一步,就是不见任何物质境界,也就是高级禅定是不见任何物质境界的。也就是你必须有一个过程,就是粉碎虚空的过程,也就是真正的还虚的过程。在道家里面,为什么有最后这一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一个就牵扯到一个虚空的演变。也就是虚空,我们可见的虚空它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样演变的?这个我们也需要了解。这就牵扯到物质特征的演变。关于物质特征的演变,咱们之后还要谈。

下面咱们再看:“执着心力”不仅能够产生这种“心力比较重的念头”,而且还会自动选择这些念头,这样我们就必然向下发展,进入现在这样这种状态。这就是上面咱们谈的这些都是住于思维本体之后,它的几个发展方向。几个发展方向是怎样发展的?中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个上面咱们都谈了。要了解这个过程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发展的,中间又出现哪些演变。

看89页:从过渡状态的向上和向下两种演变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前一种演变就是主动加入一种观念,也就是说,入禅定,从住于思维本体这个状态证入高级禅定是怎样证入的?就是加入一种观念,所加入的这种观念,它会有一个特征,就是能减轻执着心力,这样就能够住于高级思维状态。而后一种情况是任由“选择性思维”自己选择,选择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然后就退下来。一定要了解,为什么选择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就一定能退下来,而不是返回去证入高级状态,这是因为凡是自动出现的念头,统统都是执着心比你现在所处这种状态比较强的,当你选择这些念头的时候,就一定退下来。这就是说,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体验不到的,因为你整天都生活在念头这种状态,你觉得这个任何念头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高与低的,你就是住于这些念头,你也没觉得现在就退入鬼道了,你现在体会不到这一点,在高级禅定中不是这样的。高级禅定中这些念头出现的时候,只要你稍稍与它相应,你马上就退失。所以这时候你能清楚地体验到,这些在自动出现的念头,它的心力是比较强的,这时候你就必须用其它的念头、观念,也就是心力比较弱的观念,住于那些观念,然后才能克服这些念头。

所以,这里最关键的一点,要掌握一个原理:在禅定中和过渡状态这两个地方,凡是自动出现的念头,心力都是比你当时所住的那个境界心力强,也就是说,凡是自动出现的念头,都是心力比较强的念头。因为念头都是建立在执着心力基础上的,如果这个执着心力,没有你住的这种境界执着心力强,就绝不可能产生念头。所以就是掌握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自动出现的念头一定是执着心力比较强的念头,只要你跟着这些念头走,你就一定退失。所以在这个地方,需要了解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原理是最关键的,掌握这些原理之后,你的实证将要轻松得多,要不然就是比较麻烦。

下面咱们再看:从过渡状态两种发展,就是你自动使用一些观念的话,那么它属于充分地使用选择性思维,主动使用选择性思维;如果后一种就是让选择性思维自动选择念头的话,那是选择性思维自动发生作用的。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就是在思维衍生状态,统统都是选择性思维在发生作用,然后才产生了禅定和我们一般状态的这种区别,在这里发挥根本作用的就是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选择的念头不同,你将进入不同的思维状态。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在哪里?就是高级禅定和我们现在平时生活的这种状态,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建立的基础都是选择性思维,如果你认为它们有一定的区别的话,那仅仅只是思维内容有稍稍的区别。一定要掌握这一点,仅仅只是思维内容有一点区别,它们建立的基础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经常证入高级禅定的人从来就不会炫耀自己证入高级禅定,因为他知道,他的状态和我们平时一般人的状态没有本质的区别,他有他的问题,他有他的苦恼,你有你的苦恼,他有他的苦恼,他的苦恼就是没法解决这个选择性思维,没法解决退失的问题,也就是说:无法保证不退失。

既然选择性思维是发挥着决定作用,是导致我们住于思维内容,进入禅定的根本因素,那么很显然这种思维功能我们也可以不用,只要我们不用这种功能,我们就住于思维本体。也就是说,我们住于思维本体,还是住于思维内容,具有决定意义的就在于选择性思维,你使用选择性思维,还是不使用选择性思维,你选择思维内容,还是不选择思维内容。也就是你不使用选择性思维,你将住于思维本体;你使用选择性思维,你将住于思维内容;你选择内容不同,你将住于禅定或者一般的状态。这就是,在我们实证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就是选择性思维,就是这一个问题。念头你是不可能主动解决的,但选择性思维你是一定能够主动解决的。我们在实证中,有时候需要调动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你只能做的就是选择性思维,其它你根本做不了。念头这个问题,你根本不能通过主动去解决,你的任何主动努力,全部都是错误的,无论你主动做什么,统统都是错误的,你所主动做的,最终都是住于你要做的那种观念。所以就是,我们只能在选择性思维上下功夫,我们的实证,就是在选择性思维上下功夫的。佛教还是外道所有的一切的方法,全部都是在选择性思维上用功的,就是看怎样用功了,有的是使用选择性思维,有的是破除选择性思维,总之一点,统统都是围绕着选择性思维去进行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无论方法再多,统统都是这样的。所以,这样,你就可以在以后的实证中,能够明确你实证的基础,实证的侧重点,实证的着力点在哪里,而不是就方法论方法,不是整天跟着那个方法打转。

下面咱们看“过渡状态的形成”:

过渡状态的形成,就是通过观心这种方法,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来说是通过观心这种方法形成的。但是,过渡状态是分为不同层次的,从不同的思维状态都可以进入过渡状态,因为过渡状态相当于十字路口,你从东边来的人还是从西边来的人统统都可以到这个十字路口,所以说是,根据你所处的不同状态,你进入过渡状态的时候,它的境界是有所区别的。但既然是过渡状态,那么它一定有它共同的特征,同时又是从不同状态来的,因此一定有不同的地方,这一个咱们了解一下。

看89页最下面一段:过渡状态像交通枢纽那样,是联系各个思维状态的,因此我们从不同思维状态都可以进入过渡状态。但由于各个思维状态的基本情况有所不同,因此从不同路径(就是不同思维状态)进入过渡状态它的情况也是有所不同的。同时,既然都是过渡状态,所以有它的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咱们刚才谈的,就是念头自生自灭,你不加入任何观念,然后念头自生自灭,这就是它的共同的特征,无论你从哪种状态进入过渡状态,你就必须有这种特征,如果没有这个特征,那就不是过渡状态。也就是每一种思维状态都有它的本质的特征,过渡状态它的本质特征就是这一个,这种特征是住于思维本体这个状态(就是过渡状态)唯一具有的,其它任何思维状态都没有这个特征。在如来藏状态因为没有念头,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特征;在禅定中,就是住于思维内容这样的状态,是思维展开相续性的,因此也不可能有这种特征;我们是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住于思维本体的。所以这个过程是必须掌握的。

有的人是通过进入高级禅定之后退下来,然后住于境界化,观境界化的念头,也就观念头不同,念头有区别,刚才咱们谈的念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去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你观的是其中一个状态的念头;从高级禅定退下来的人,他观念头的时候是观的是境界化的念头。我们从这种状态住于思维本体,这些念头他观不到,因为他要是去观这些念头的话,他必须住于静的状态,也就是说,不使用身体,一点都不使用的,那么这时候他一定会快速地进入禅定中,因为禅定是一种习惯。而能够看到一对一对自生自灭的念头这个思维本体状态,这个必须从如来藏状态出来才可以,在其它任何的状态你都无法住于这种境界。举例来说,在高级禅定中,虽然你也能通过观无我观到这些念头,但是因为在高级禅定是住于一种观念的,住于排除念头这种观念的,所以这个过程你是无法安住的,虽然你也的确能够通过观无我能观到一对一对的念头,但是绝不可能安住于这种境界,所以,这个要了解一下。

下面就是一个“过渡状态思维的演变图”: 咱们看那个彩色的图,图上面几种颜色的变化,就是:蓝色的就代表比较深沉的和思维根本状态相应,就是靠近思维根本状态的,这就是蓝色的;绿色的是代表含有静的成分,就是从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向高级禅定过渡有一个静,这种状态带有静这种成分,所以用绿色。绿色就代表大草原的颜色是静的;蓝色是海洋的颜色,海洋是比较深沉的,我们代表如来藏,用蓝色;红色就代表我们平时生活的这种躁扰的状态,烦恼的状态,是用红色的,像火一样的颜色——红色。要了解这一个。

我们看第90页这个图:过渡状态的演变图:

看图,在思维内容这一块,这个地方就牵扯两点,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所以有的人的实证是仅仅是在物质这边发展,就是D这一个部分,最右边的这一个部分,就是在物质方面进行发展,就是一般的禅定,一般的神通就是在这些方面去发展。另一种发展方式,就是在思维方面发展,思维方面发展其中一种发展方式就是A2,A2这种发展方式就是我们一般人的从这种状态住于思维本体这个过程——观心,观心走的路就是A2这条路,从现在这种状态开始,通过观心住于思维本体,这个住于思维本体是个过渡状态的中间这个层次,从这个地方破了之后,回归如来藏。还有一种观心就是从B这个方式,B这个方式从高级禅定退下来,退到我们一般的这种状态,然后在这个地方再观心,就是观境界,这时候住于一种境界化的念头,这就是过渡状态一个较低的层次,就是住于境界化的念头。也就是按着念头的高中低的分别,是按照念头的演变来划分的,要掌握这一点,什么叫高中低?就是按念头的演变划分的。那么从高级禅定退下来的人,举例来说,比如说,释迦牟尼当年就是从B这条路线到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然后观境界,住于思维本体。观境界一个特征是什么?就是你还使用身体的感觉器官,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因为身体本身是一种境界,你使用这种境界,但是他又是从高级禅定退下来的,因此他又不是住于这种宏观状态,不是住于相续性的,有这个能力,一般人不行,你使用身体就一定住于相续性状态,在这种能够住于思维本体,也就是从高级禅定退下来的人,他能够住于这样境界,他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就是不使用宏观物质状态。举个简单例子,就是蚊虫的叮咬,对你来说你感觉到皮肤连续性的瘙痒,或者一个外力击打你的身体,你感到连续的疼痛,对他来说没这回事,这是最起码的一条,这一条做不到,你就不要渴望自己真的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就住于思维本体,不要有这种妄想,必须是禅定功夫相当厉害,然后退下来,在这种状态才可以。过去有的人就是这样的,比如说,听到驴叫、看到桃花开等等,这些统统都是住于境界化的念头,然后外因才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是使用这种状态的,这个必须有很深厚的禅定的功夫才可以。如果你禅定功夫根本就达不到,因为坐上3、4个小时你都坐不了,你就不要指望平时真的能住于这种状态了,这个就是踏踏实实的在座上下功夫。

相应来说,对我们平时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居士来说,A2这条路是比较容易的,B这条路,就是A1这条路这个是不容易的,你想达到经常住于这种高级禅定不是那样轻松的,即使你住于高级禅定,那么在生活中很多的事,能够让你处于这种纷纷扰扰状态,你也绝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所以就是,B这条路,必须保证既能够经常住于禅定中,在平时生活中,又处于一种很悠闲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你才能够住于思维本体,住于境界化的念头。

C这条路,C这个发展方向必须是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也就是说,你通过A1和A2这两条路证入了思维根本状态证入如来藏状态,然后从如来藏状态出来之后,你才能通过C这条路住于过渡状态这个层次,要不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层次是很特殊的一个层次,即使你通过观无我,你也不可能稳定的住于这个层次。咱们说的住于思维本体是必须是稳定地住于思维本体,如果你是在禅定中通过观无我,虽然你也能证入一对一对念头产生,一对一对念头自生自灭,证入这种状态,但是你无法安住,不稳定,它能够快速地退失,所以这个不能说是住于思维本体。所谓的住就是安住,能够稳定地住于这种状态才可以。所以C这条路只能是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之后,然后才可以,以后你才可以通过相应再重新回归思维根本状态,要不然是无法走这条路走得通的。

所以,总之来说是,对于我们居士来说,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A2这条路是最适合的,其它的路可以说是基本走不通的。这个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关于这个路程咱们就简单谈这一点,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够让实证不走那么多的弯路,要不然有的人也是盲目地整天去练那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你是一个居士,在生活中又是忙得不得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你怎么可能去练这种功夫,这种功夫必须是达到高级禅定然后退下来才可以,你没有这个长时间的这种高级禅定的这种功夫,你是不可能走这条路的。所以就不要在这个上面去花那些冤枉的时间、冤枉的功夫,要把你的精力和这种精进用在容易突破的方向,在容易突破的地方用功。所以咱们要求的就是:掌握理论,然后提高实证效率。一定要在实证效率上下功夫。你不能总是一个月入不了定,两个月入不了定,一个月不突破,两个月不突破,连续半年、一年,学了几年始终不突破,那就这就麻烦得不得了。因为什么?越是不突破,你越是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失败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会形成一种习惯,你会轻车熟路地步入歧途。

在92页最下面,谈了一个是从高级思维状态退下来之后,为什么能够在动中住于思维本体,住于境界化念头,要了解这个原理。这个就需要了解,在高级思维状态它也是一种习惯,住于禅定中也是习惯。住于禅定中的人他有什么样的习惯?

第一,他能看到这些念头,准确无误地、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些念头产生;

第二,这些念头产生之后,他明显的能够体验到这些念头对他的境界是一种干扰,能够使他退失。

所以这时候,他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愿望,就是破除这些念头。这个念产生之后,他马上就会采取准确无误的措施,就是通过一些观法,然后使这些念头不起。也就是说,他有一个思维的一个演变过程是什么?就是:他发现念头、解决念头,也就是这一串的过程,就是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发现念头,解决念头。他怎样解决念头?就是通过一些观法,通过一些观法去解决这些念头。那么,从高级禅定中退下来,他之所以退下来,他是想,他能够主动退下来的,退下来,他就无非就是选择这些念头,然后不去想办法解决这些念头,然后就退下来了。这就是他退下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然后退下来,达到这种状态。那么既然退下来,那么在这种状态,他就一定不会去想办法解决念头,所以他就会保留前一种习惯,就是“观察念头”。这就是为什么从高级禅定中退下来的人,他能够在运动中住于思维本体,那是因为他形成了一种习惯。一定要牢记一点,他形成了一种观心的习惯,而不是住心的习惯。

平时的人你觉得你也在生活中,你也能观心,但你的观心统统是错误的,你的观心事实上是加入一个观念,就是不让念头起,警觉地观察念头,你非常警惕地观察念头,你是住于其中一个观念,住于一个警觉心了,还是住于一个思维内容。人家从高级禅定中下来,是住于一个思维的本体,当时的一种境界,然后体验外界的这些念头对于自己的一种干扰、对自己的一种影响。因为在禅定中就是这样的,念头出来之后,他马上就感觉到这个念头对自己产生影响,所以他保留了这样的体验、这样的习惯。所以在生活中当他看到山的时候,他马上体验到山境对自己的冲击;而不是像你,你看到山之后马上告诫自己,我观这个山是念头,然后你又怎么怎么样,你要观一切都是念头,那仅仅只是你的一种主观的造作,所以,你是根本就不可能在没有经历高级禅定这个阶段就直接通过观心在生活中住于思维本体的。所以一定要了解,“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境界是怎样形成的,并不是说你现在直接就可以形成,所以,平时的实证不能这样去浪费功夫,因为根本路就不是这样走的。

这个就是在92页下面这个地方,就是:了解这个原理之后,你就不至于以后把功夫浪费在那些错误的地方,你就知道究竟该怎样去做,要不然你的实证,虽然你也精进得不得了,艰苦得不得了,别人看来确实你学佛学得非常努力,但你在错误的地方努力,最终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精进必须建立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建立在准确无误的操作上,这样才可以的。

下面咱们再看:平时生活中,也就是我们大家总希望是练这个观心,有的人是集中一段时间专门练观心的。那么我们平时生活中该怎么办?怎样既能应对平时生活又能不耽误观心的训练,这个就是需要我们掌握,就是:平时生活中你把生活分类。哪些事情需要你专门的去集中力量处理,对于需要集中精力去处理的事情,你就应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去进行处理;对于那些不需要去集中精力处理的事情,比如说,需要应付的事情,比如说,你现在开会,这个会又不重要,或者你在走路,走路又是很轻松的,不重要,或者你在等公交车,等等,也就是说,这些不需要你集中精力去处理的事情,那么这时候你就可以使用观心的方法。这种观心是一种辅助的方法,使你能够安住于那种警觉心,安住于我执。就是在93页举的例子,就是:

在看到花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我看到了花”;

听到小鸟叫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我听到了小鸟叫”。

也就是要牢记一点,就是始终住于那个我,当时间长了之后,你就不需要再提起这个我,当这些境界出现的时候,你立刻就能觉知自己在体验到这些境界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刚开始的实证,你是必须使用“我”去实证的。

咱们以前谈过“思维的演变”,知道“我”是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之后产生的第一个念头,也就是说,当你住于我的时候,你是直接切入了第一个念头。一切禅定统统都有一个切入点,因为思维是演变的,你不可能跳出思维去进行实证的,你必须选择这个思维演变过程中的一点,从这一点切入。平时练禅定的人,一般练禅定的人,他是选择相续性思维中的其中一点去观的。你现在切入的点,你是切入了“我”这个念头,也就是直接切入了第一个念头,所以切入点相对比较高,这样实证的难度也相应比较大一点。所以这个,在平时生活中你这样观我,通过这种住于“我执”的方法来观我,也就是说,找到了这样一个较高的切入点,那么这时候你往往是住于一种警觉心。因为这个第一个念头,它并不是说你在生活中就能够真正地住于第一个念头,就是思维本体的,因为它属于一个高级禅定的境界。在平时生活中,你使用这种方法,只能让自己培养一点观心的习惯。一定要了解,这种观法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让你现在在运动中住于思维本体,因为现在根本做不到。它能够产生一个作用是什么?就是让你形成了一种观心的习惯,然后就不会跟着念头走。比如说,在打坐过程中,当你听到外界声音了,你马上知道这是念头,你形成这种习惯了,然后当你体验到身体哪个地方疼痛了,你知道这是念头,然后你会自动地去观心,而不会去排除,不会加一个观念,排除疼痛,或者排除外界的境界。比如说,有的人打坐,打坐的过程中听到外界声音了,他说“哎呀,这个声音不好,对我是个干扰”,这声音有什么好与不好的?当你产生好与不好的观念之后,你自然就会住于你的观念了,然后你就证入一般的禅定或一般的静,你就再也不会住于思维本体了。当你感觉到腿的疼痛很疼的时候,你一不小心加入一个观念“这个腿疼不好,难受得不得了,要排除”,一旦你加入这样的观念,你就又住于思维内容了。有的人也在练那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功夫,他看到山的时候“哎呀,这个山不好,我又看到这样一个境界了”,那山有什么好与不好的,这仅仅都是对你思维本体的一种影响,你安住于思维本体就可以了,所以不要加入那种判断。

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的观心,你只要住于第一个念头“我”就行,然后就是要保证自己绝不加入其它任何观念。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在平时生活中练就一个观心的习惯,才能准确无误地观心。你稍不留意,观心就变成了住心,就住于某种思维内容了。一定要防止自己把观心变成了住心,一定要随时防止住于思维内容。这个就牵扯到一个在实证中该怎样观心。

实证中如果你直接去观心的话,这个难得不得了,因为在现在这种状态直接观心的话,你一定是住于某一个观念,比如:住于“不让念头起”这个观念。我们很多人在刚开始观心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因为你对思维的认知就是“这些念头不好”,你之所以观它,你不由自主在潜意识中会有一个观念,就是要断掉这些念头,不让这些念头起。所以你在观心的过程中,你会用警觉心来观,然后不由自主加入这种观念,这样平时不观心的时候你还觉得这个念头很多的,而一观心,你觉得找不到念头了,其实不是找不到念头了,而是你住于其中一个念头了,这是因为你对观心的理解有问题。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刚开始实证的时候,你去观境界化的念头。境界化的念头是外来的,外来的东西是一种客观的,它不会因为你主观的愿望而马上就消失,它和那些心中产生的这些念头不同,心中产生的这些念头是一种主动的,你一用观念去解决它的时候,它马上就没有,就没法观。所以刚开始练观心的时候,最好是观那些客观化的境界化的念头。举例来说,外界的声音,或者是身体上的觉受,这些境界化的念头最好就是身体上的觉受,因为我们对身体最敏感,身体的觉受最容易引起我们的专注,我们的专注力会最强,所以这时候观的时候最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在观身体这方面,在观心的时候,刚开始最好是观身体方面的这些觉受。

身体方面的觉受分为两大类:一个是乐受,一个是苦受。乐受是你追求的,比如说,暖和酥暖产生的时候,你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住于这个乐受,这是最大的问题,它将导致你沿着乐这个过程,因为乐也是从高级思维状态演变下来的,也是贯穿各个思维状态的一个特征,沿着这个乐你会不断地证入禅定中,这个就麻烦,你就没法住于思维本体。因此,观心,在身体这方面,也就是观境界化念头,选择身体这方面的觉受,在身体这方面的这些觉受就选择苦受,只有观苦受,才属于观心。观苦受的过程中,还不能加入观念,不能加入一个排除苦受这个观念,如果你加入排除苦受这个观念,那你就麻烦了,你就又住于一种禅定了。所以,观苦受的时候就专注地观,专注地观它的变化的过程,用柔软心去观,专注地观,柔软心去观。这样,随着苦受的消失,你的专注力就非常强,开始提起,专注力如果不强,苦受就绝不可能消失,苦受之所以能够最后消失,那是因为专注力越来越强。当苦受消失的时候,标志着你的专注力就达到一定程度,而专注力一旦增强,同时,在观这个苦受的过程中你又形成了观心的习惯,不会加入个人主观的观念,那么你再反过来,再去观思维的时候,观念头的时候,就很容易观得住,就马上就成功了。

所以对于观心来说,最好的路、最快的路就是先观境界化念头,对境界化念头,只选择身体上的境界化念头,身体上境界化念头只选择身体上苦受,在苦受消失之后,身体的觉受整体消失之后,然后再去观思维、观念头,那么很快你就住于思维本体状态。所以,这条路相应要快速得多。这个对于我们老同志里面好多人都可以达到这种状态,这种状态你运用得好,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就证入思维本体状态,咱们过去的老同志,包括坐看云起时、盼清凉、空静自然等等,都能很轻松地达到这种状态。

只要你住于思维本体之后,你的实证到这个地方也就结束了,最后的发展,就不是由你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你就把一切都交给诸佛了,不用再管了。因为以后该怎样回归如来藏那不是你决定的,是外因决定的,合适的外因到来之后,立刻就回归如来藏。回归如来藏之后你也同样什么都不需要做,一切都交给诸佛了,都是由他们负责的。回归如来藏之后,在以后的禅定中,你将见诸佛的报身,以后的路该怎样走,看到诸佛的报身,你一下子就明白,马上就全部贯通了,不需要再去实证了,一切实证都已经不起作用了。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怎样住于思维本体,选择一条适合你的路,选择一条捷径,速度比较快,效率比较高的,比较安全、比较稳定、比较容易操作的,就在这几个地方下功夫,然后就安住于这种状态。不要去追求那些稀奇古怪、乱七八糟的证入禅定的功夫,一切禅定的功夫你练得再好又怎么样,只要你这个根本问题没解决,最终都一定会退失,就算你最后出意生身、得阳身等等,又起多大作用,那是后来的功夫。你必须先去证入如来藏,先开悟,开悟之后然后再谈其它的,开悟之后其它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了。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开悟之后,定力的原因,在以后的禅定中,你将很快就见到这种光,我们说的光珠,白色的光珠,和如来藏状态,和我们在平时说的,比如说,观音菩萨头后面的光,诸佛头后面的这个光,它们在品质上、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样都放这种光芒,大光明。而你没有证入如来藏,你在以后的禅定中就无法见到这样的光珠,你见到的光仅仅只是一般彩色的光、光团,而达不到这样的层次,而必须去证到这种层次之后,你才能够使用其它的物质状态的,因为一切的物质状态统统都必须经过这个过程去演变的,经过空和光这个过程演变,然后才能够形成我们平时所见的这些物质的境界。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有人问:如来藏状态才能见到较高层次的光?

这个要了解一点,从如来藏出来之后,在以后你再进入禅定中见的,而不是在如来藏状态的,如来藏状态是不见任何物质境界,凡见物质境界,统统不是如来藏状态,如来藏状态只有思维,唯一的只有思维,其它任何物质境界都没有。

接下来咱们再看,从A路径进入“过渡状态”时,所见到的“过渡状态特征”:A路径这些状态特征分为思维和物质两个方面。

关于物质方面,只要见物质,就一定是住于思维内容,也就是说,见物质的那个过渡状态属于在思维内容中从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进入禅定状态它的过渡过程中的那种物质的境界,就是欲界定,你见到天道的境界,属于那个过渡状态。只要是住于思维本体,就绝不见任何物质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将来,你在通过A路径去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你在打坐中住于思维本体,那么这时候是不见其它物质境界的,唯一的只是住于思维本体。而当你能体验到物质境界的时候,那么这些物质境界就能打破你这个层次,破你这个境界。当然你在从高级禅定退下来的人,他在动中的时候,去看的时候,他是可以看到物质境界的,但见到物质境界的时候,那么物质境界也将不再是境界,而是作用于他的一个念头,念头对他的影响。

总之来说是,住于思维本体,你只要掌握它的本质的特征就行,住于思维本体本质的特征就是“念头自生自灭”。在我们没有达到思维本体高级状态的人,你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这些念头自生自灭,而且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念头之间没有距离”,这个念头是比较密集的,这个念头的密集和在这之前,那个警觉心那个阶段,那一个阶段的时候,念头是比较匆忙,稍不留意就溜走了,就走神了。但在这个阶段不一样,住于思维本体这个阶段,你不需要有任何警觉心,而任何念头的产生,立刻就能发现,这些念头都是非常明显,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就是我们平时观心的时候你会体验到一点,有的念头比较明显,你能观得住,有的念头它就是很微弱的,不知不觉就跟着念头走了,但是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没有这种现象,所有念头在心力上都是完全平等的,完全一致的,没有这种心力方面的强与弱的区别,也就是没有哪些念头能够稍不留意就跑了,没有这回事的,这些念头出现的时候立刻就能准确无误地发现,而且是非常非常明显地发现,而不是说你要努力地去发现才行。和你现在观心不一样,现在观心,你必须努力地去发现念头。这个在思维本体这个地方不是这样的,一切念头出现都是均等的,念头的心力都是一致的,念头的出现都是非常明显的,念头的出现都是能够准确无误地及时发现的,而绝不会走失任何一个念头。这是在从你的角度去谈,也就是你观察念头的角度当时的轻松感,从这个角度去谈是这样的。

然后,我们再从念头的角度去谈,这些念头,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任何念头绝不可能展开相续性的。要了解念头之所以展开相续性,那是因为你使用选择性思维,你选择了其中一个念头,所以才展开相续性,至于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展开不了相续性,那是因为你没有使用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已经被彻底破除了,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你破除了选择性思维,所以这时候,这些念头就绝不能展开相续性,然后这些念头就自生自灭,因为你不选择的原因,所以它自生自灭。第二个,这些念头之间,没有任何距离,它不可能产生距离的,念头之间之所以产生距离,那是因为你住于一种观念,不让念头起,所以才产生距离,但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加入观念,所以念头之间绝不可能出现距离,这些念头就是一个挨一个、一个挨一个的,出来一个然后马上消失,出来马上消失,就是这样。

所以,一定要掌握这几个特征,掌握这几个特征之后,你就能够准确地判断自己是不是住于思维本体状态了,然后在没有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你也能够主动采取措施,采取措施使自己最终能够稳定地住于思维本体。

对于佛教的实证来说,只要住于思维本体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需要再去考虑那么多了。住于思维本体之后,你想证入高级禅定,这就是易如反掌,非常轻松;你想得意生身,那仅仅只是时间的问题,经常住于一种高级禅定状态,随着时间的延续,你稳定地住于这种光和空的境界,然后意生身就是易如反掌可以证得。尤其我们很多人在得意生身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认为意生身必须从身体上这种气机、大小周天,一步一步这样去练、练,就这样去走,这个是一种根本观念上的错误。

得意生身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条路去走:一条路是从高级状态向下走,一条路是从低级状态向上走。从高级状态向下走,就是先得光,先得光珠,证入这个物质的境界,证入这个物质境界之后,因为光和可见的虚空是同时生成的,得光就得虚空。一切物质,我们现在可见的物质,统统都是在虚空中产生的,所以得这个光之后,证入虚空境界之后,然后从这个境界,逐渐逐渐向下退,然后就回归到我们平时状态了。怎样向下退,就是这种光进入身体,也就是有光达到我们身体,光进身体之后就解决身体问题,也就是身体将来稳定处于高层次状态,这是由外而内。

再一个,就是从低层次由下而上的,由低到高的,由内而外的,也就是你先解决身体问题,通过观呼吸发现身体气机这个小气团,小气团之后你再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和它保持心物一体状态,也就是与之合二为一,合二为一之后,然后你发现光的状态,发现光的状态之后,然后体验光这个境界,逐渐逐渐达到光团状态。因为光的境界,光是和虚空一体的,一旦证入光的境界,就表示你证入虚空的境界,也就是光的境界证到之后,立刻就会证入虚空的境界,这是从内向外。证入虚空境界之后,因为你从来没有达到高级禅定中,这种物质的境界都是不稳定的,都是退失的,所以你还必须完成最后一步,就是再向上证,再向上证的时候,就完全破除了虚空的境界,破除虚空,就证入非物质的境界。在高级禅定是非物质的,纯思维的,所以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粉碎虚空。

你要了解什么叫做粉碎虚空?为什么有这个记载,有这个过程?怎样粉碎虚空?所以,这个需要了解物质的演变,不过这一个是以后《实证学》里面的内容,这个地方咱们在《基础理论》里面只谈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掌握之后,其它的都是迎刃而解,基础理论掌握不好,那实证你就根本没办法进行,不知道这个究竟该怎么做。即使你知道这个路,知道这个过程,但是你根本不了解这个原理,不了解原理,在操作的时候就不容易,很难去操作的。

今天咱们就谈到这里吧。剩下的内容咱们下次再谈。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07.txt · 最后更改: 2017/01/26 13:05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