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04

《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04

  • 2014年06月16日
  • 主讲:清凉月老师
  • 听打:圆觉居士 素碗 晓越 智慧海 愚蠢如我 回归自主
  • 校对:天地人 芸庭
  • 复核:野鹤

今天咱们重点看,② 主观选择性注意和强迫选择性注意。

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我们还需要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更深入的认识。这两天我们讲的都是“思维的功能”。思维的功能在我们实证中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实证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这里。所以,对思维功能这一块要深入地了解,这个不仅仅是从字面上要了解,还要在实证中去应用,在应用中再加深了解,要了解到字面背后它的意义。对于思维功能如果不了解,可以说,你的实证道路将会非常的崎岖、非常艰难,成功的机率非常低的,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是这样的。将来你从身体(物质)方面走,要想证得意生身,思维功能同样是极其关键的,这一点不了解,问题将是很严重的。

有的人在这方面出现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统统都是不会利用思维功能,对思维功能无法了解。在《西游记》上面就是猪八戒和孙悟空的关系,对猪八戒和孙悟空他们的功能你根本就不了解,所以就是没办法解决。

下面咱们看,主观(主动)选择性注意:

因为选择性注意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是经常应用的,我们经常应用的东西是最容易形成习惯的,这种习惯最容易带到实证中,对我们实证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一定要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深入地了解。

我们的“选择性注意”从主观能动性这个方面来讲,按照主观意愿的不同,可以分为“主观(主动)选择性注意”和“强迫(被动)选择性注意”,也就是主动和被动两种,这是按照主观意愿不同。虽然二者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作用于思维内容,只要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就是处于思维内容。也就是我们对于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在总体使用上分为两种,就是使用和不使用,不使用就是观心;使用就是一般的练禅定的。使用方面又分为主观上你主动去使用还是被动地使用。

主动使用这方面,咱们看: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受强烈执着心力的作用,我们对外界的事物关注往往都是建立在猎奇、爱好、希望等主观意愿上,我们只关注那些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感兴趣事物,这就是“主观选择性注意”。

主观选择性注意,按照有意识和潜意识,又分为一个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和潜意识的选择性注意。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就是在实证中我们应用的时候,就要主动地设置一些能够引起自己注意的、能够使自己快速形成专注的这种观察对象。这就要求我们对观察对象要进行深入地分析。我们很多人在实证中,第一是不了解自己的思维功能,第二不了解观察对象,对观察对象根本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不了解我们这种思维功能它有哪些特征,这种思维功能适用于什么样的观察对象,他就是乱七八糟地实证,整个实证完全就是一片茫然,乱七八糟地在胡搞的。所以,这种实证基本谈不上成功,也谈不上效率。

关于观察对象这个设置,如果你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尤其是“主观选择性注意”,那么观察对象一定要具备一些特征,就是那种猎奇的,比如说,新鲜的、动态的、稍微具有一定复杂的,比如说,观呼吸为什么要数呼吸?有的数得非常复杂,复杂的东西容易引起专注、动态的东西容易引起专注、新奇的东西容易引起专注、形象化的东西容易引起专注,等等。你要对这个观察对象进行深入地研究,这就要求,如果你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功能去实证,你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研究选择性注意;第二要研究观察对象。二者都研究好了,你的实证也就成功了。就是这样简单的。因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使用选择性注意,平时就这样用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形成专注,在生活中你的确能形成专注。唯一的是,你的专注无法持久,仅仅只是这一个问题,所以只要把观察对象设置得能够让你的专注持久,那么你就能证入到一定的程度。

举例来说,画家或者其他的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这些专家们,他们往往能够对自己的观察对象进行持久地观察,也就是形成高度地专注,达到忘我的程度,比如说,梵高、爱迪生等等,他们的问题就在于,他们选择的这些观察对象,容易展开复杂相续性思维,假如他们使这些观察对象不能够展开复杂相续性思维,那么他们早就入定了。要了解,这些科学家们,这些艺术家们,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们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使用身体,第二个就是他们选择观察对象,是展开复杂相续性思维的,如果他们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那么他们就入定了。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存在第一个问题就是使用身体,但是这个问题对于实证人员来说容易解决,因为很多人知道不使用身体,就是上坐之后,开始排除身体觉受,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难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复杂相续性思维,复杂相续性思维对于我们实证人员也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往往能够排除这些能够展开严重逻辑思维的这种思维对象,能够自然排除,但是我们在排除的同时,却让观察对象处于一种不具有吸引力的这种状态。也就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并没有犯科学家们所犯的问题,也就是科学家们所犯的两个问题我们并不会犯的,稍稍有一点实证经验的人都不会出这个错误。但是我们出现了另一个错误,就是我们的观察对象不具有吸引力,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总之来说,说这一点就是,你现在具备入定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也就是说,你根本不需要怎么练就可以入定的,唯一的只是你对观察对象的设置有问题,问题出在这个地方,而不是出在哪些其他的地方。

下面咱们再看:这种“主观(主动)选择性注意”既包括心理学的“意识”,比如,下棋等;也包括心理学中“潜意识”的一部分,比如,边骑自行车边思考感兴趣的问题等。也就是选择性注意包括有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就是,举个例子,就是边骑自行车边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说,有的人喜欢抽烟的,男同志喜欢抽烟,边抽烟边思考问题,这就是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主观选择性注意”,他主动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我们的实证,刚开始都是建立在一个主观的这种基础上的,如果这个主观选择性注意能够快速地形成专注,就形成了“主观选择性专注”啦,就是我们盯着一点置心一处,选择这个专注啦,被这个观察对象强烈地吸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时间逐渐、逐渐变化,慢慢、慢慢就会演变成“潜意识专注”。

有的情况下是我们选择这个观察对象刚开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是使用主观选择性注意的,但是审美疲劳很快就会产生,因为你观察对象设置还是没有能够持久地吸引选择性注意,这样审美疲劳产生之后,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潜意识的选择性注意”,举例来说,观察那个水滴的滴落,或者是练“四念处”,观察慢动作的,走路、吃饭啊这些慢动作的,观察时间长了,它就没有吸引力了,但是你心中有这个东西,你觉得这个东西好,所以潜意识慢慢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会还在这样走神地观察,这就形成一个“潜意识的选择性注意”,最终的结果是必须用潜意识去发挥作用的,所以说是,在这个地方,比如说,咱们举的例子是“边去骑车边思考问题”等等,这些对社会上的人来说好像是“不是非常好”,就是“走神”,但是对于实证来说,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这种情况至少说明一点,你能够让潜意识发挥作用,你能够形成静,在静的基础上,我们是可以进行实证的,唯一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你要善于走神、会走神,知道走神的关键在哪里,这样的话你就很容易成功。

下面咱们看,强迫(被动)选择性注意:

强迫选择性注意是在外因的作用下,然后我们被迫去对这些事情形成注意。举个简单例子,就是工作的时候不小心手被砸伤了,然后疼痛强迫我们对它形成注意,形成高度的专注。手刚被砸伤的时候,我们大家可能以前都有这样的体验的,手不会感觉到非常的疼痛,它是一种“胀、热、麻、木”,就是这样的状态,这些状态说明什么?说明微观物质在这个地方开始聚集,就是气机的聚集,气机的聚集之后,然后才会形成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微观物质照样是在运动状态,都处于一种作用状态,也就是微观物质同样处于作用状态,但你没法发现这种气机作用的状态,你找不到这个气机,体验不到气机的变化,这是因为你处于散乱心的状态,你的心非常地散乱,无法达到专注。所以微观物质,心物是一体的,它自然处于一种弥散的状态。在特定情况下,专注升起了,比如说,手被砸伤了,剧烈的疼痛会让你高度地专注于这个地方,于是气机将快速地向这个地方凝聚,然后你将感觉到这种“胀、木、麻”等等这些感觉,一点都不会感觉到疼痛。

所以就是,这也提醒我们一点,就是在实证中,有的时候,你可以制造,比如说,尤其是体验微观物质的,你可以去制造一个观察点,然后让气机在这个地方聚集,马上你将体验到微观物质。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敏感的,一旦当你体验到身体的微观物质的时候,你将快速地形成专注,你将不可能不专注的。这一个是以后咱们要谈的,就是怎样使用身体的微观物质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意生身的问题。在这个地方要需要注意这一点,就是:使用“选择性注意”发现身体的微观物。“观呼吸”那个是使用“潜意识”发现身体的微观物质。也就是使用不同思维功能,发现身体微观物质的时候,我们走的路是什么样的?该怎样去做?你觉得哪种方法容易操作,你就使用哪种方法。实证是非常灵活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最关键的是,你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然后去实证,这样就很容易成功。

下面咱们再看:“强迫选择性注意”它的特征是容易激发“追求乐”的本能,这个特征在思维本体学的实证中是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至于这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咱们一会还详细谈,这里简单举一个“腿疼”,腿疼也是身体的觉受。对身体觉受该怎样认识?一会儿咱们详细谈一下,因为这个可以说是每个初学者,都必然会遇到的,而且也是必须解决的,对这一个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你的实证也同样将是一片茫然。下面我们看:最专注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希望摆脱疼痛的时候,也是对乐的追求最迫切的时候。这就是说的是它的这个变化过程。

而“主观选择性注意”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强迫选择性注意”容易激发“追求乐”的本能,这种向对立面转化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选择性专注的“选择和反向选择”这种基本特征所导致的,也就是说,一切现象,一定有其产生的本质的原因,原因不了解的时候,你对这些事情它的原理根本就无法明白,你整天都在方法上打转。方法是次要的,原理是根本的。没有哪一个方法是不好的,只有不了解原理,所以你才觉得那个方法操作是不容易操作,它是不好的。当你了解原理之后,一切方法都是好的。佛教的经典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不好的,仅仅只是对原理不了解。所以,对原理和方法来说,原理重于方法。一定要了解原理,要不然这个方法你根本就没法用。比如说“观呼吸”,观呼吸你不了解原理,观呼吸的方法你根本就没法用,观呼吸看似简单,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它在理论上是非常深刻。

刚才咱们举了一个观腿的疼痛的问题。观腿的疼痛也是观身体的觉受,这一个我们需要对“身体觉受”再详细谈一下,因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有实证的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也几乎是我们所有初学者,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很多在观念上是错得比较远。

在实证中我们有各式各样的身体方面的觉受,对于这些觉受我们一般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认识:

第一是通过《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我们知道心物是一体的,因此身体方面的任何反应都是思维在物质方面的相应表现,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所以要了解这一点,就是思维在物质方面的相应表现,也就是说身体方面出现问题了,一定是思维出现问题。在身体方面的问题你觉得没法解决,那是因为你根本发现不了思维方面的问题,你不会相应的去发现思维方面的问题,你一直都是在物质上打转,在思维内容上打转。我们平时是怎样解决思维内容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包括禅定中的人也是这样的,他是怎样解决的?他是用一种思维内容去解决另一种思维内容,用这种“对抗的、中和的”,用这样的方法。比如说:处于动中了,他用静去解决;处于静中,用动去解决。对于觉受也是这样的,我们在解决身体痛苦觉受的时候,也是用其他的思维内容去解决的,包括很多的那些心理学的方法,都是这样的,都是在思维内容上这样去打转的。很多人是无法从它的根本方面即思维方面去解决,刚才说的所谓思维内容就指的是物质,在身体这方面重点指的是物质,腿的疼痛,还是就腿的疼痛去解决。所以对于身体方面的这些反应,在物质方面的反应,要立刻想到,是思维出现问题了,这样,侧重于解决思维方面的问题,那么身体方面的这些反应马上就解决。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就是在《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中我们了解到,任何物质都是分为很多状态的,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们现在只能使用物质的其中一种状态,所以我们认为物质只有这种状态。比如说,你认为这棵树只有这个状态,因为你看到那棵树,整天在那个大路边,在大路边,每天经过的时候,它都是这个形状的,但是在其他的状态去看的时候,它根本就不是这种状态,它又可以不断地变化的,但是我们只能使用这种状态。同样对于我们身体也是这样,你现在只能使用身体这个宏观状态,所以你觉得手在哪里、胳膊在哪里,都是这样的,位置、空间都是清清楚楚的。但是当你使用身体微观物质的时候就根本不是这样,身体它将根本展现不出这种状态。所以,一定要了解,物质是分为很多很多状态,我们身体也是这样的,分为很多状态的。我们的身体分为宏观状态和微观状态,要对身体的物质构成方面要这样去认识。

另一个来说,就是:我们无法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维状态,因此我们不可能同时使用身体的宏观状态和微观状态,这是因为心物一体的原因,因为这两者是对应的。既然你不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思维状态,那么你一定不能同时使用身体的宏观状态和微观状态,我们只能使用它的其中一种状态,这是最基本的原理。原理明白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我们平时的这些生活情况进行分析。那就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有意识思维功能”,我们大家平时都是使用这种思维功能的,那么这种思维功能形成习惯之后,也就是使用的习惯,经常使用会形成习惯,那么自然就会把这种思维功能带到实证中,这种思维功能建立在选择性思维的基础上,选择性思维是“执着心力”的一种表现,是建立在执着心力的基础上,因此它是以动为主,它的波动性,我们平时说动与静,它是以动为主,这种思维功能是与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相应的。因此只要你使用这种思维功能,你就一定在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一定能够体验到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反过来,只要你能体验到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那么你一定在使用这种思维功能。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的麻,麻是宏观物质状态,那你一定是使用这种思维功能,你感到身体的酸痛、腿的疼痛、腰酸痛、喉咙痒、胸闷等等,这些统统都是宏观物质状态,当你能感觉到这些宏观物质状态时候,那说明你在使用这种思维功能。一定要了解,这种思维功能是和身体的宏观物质相应的,同时也要了解,我们的宏观物质状态究竟有哪些觉受,要对这些觉受进行分析,把觉受进行分类,哪些觉受是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哪些觉受是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

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是和静这种潜意识思维活动相应的,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观呼吸?观呼吸是体验潜意识的,呼吸是潜意识的作用标准,潜意识是体验静,静极就能发现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也就是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和静相应,达不到静,你是不可能发现的,这就是为什观呼吸,观呼吸的要领、目的是什么?就是达到静,静到一定程度了,这种思维状态就和身体微观物质对应,因为心物一体的,然后通过心物一体你才能发现微观物质,我们对物质的发现和使用,统统是通过心物一体这个途径、这个方法、这个基本原理去实现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原理、没有这样的路径,你是根本不可能发现微观物质,也根本无法去使用微观物质的。一定要了解,我们对任何物质状态的使用,统统是通过心物一体这个原理和方法去使用的。微观物质也是这样的,我们处于静的时候,然后就能发现微观物质。

但是由于我们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因此这种习惯会被带进实证中,那么这时候,我们希望进入静中,但事实上我们已经习惯于使用这种选择性注意,所以把“动”带进来了,这样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出现了分离,就是出现了两种力量的互相攻击,就是动和静的互相攻击,就是出现这样的互相攻击的现象,从根本上讲,就是执着心和柔软心的相互矛盾,刚强心和柔软心的互相攻击的状态,这样就会出现痒痛、酸胀、不舒服等,身体方面一切不舒服的感觉,它产生的机理,统统是这样的,没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也就是说,当你感觉到身体方面出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主要是不舒服的感觉,那么它根本原因全部就是这两种力出现问题,它们互相攻击作用,也就是刚强心和柔软心处于互相攻击作用。

刚强心和柔软心在思维功能方面的表现,也是说刚强心和柔软心有很多表现,在思维功能方面的表现,就是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就是这两种思维功能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了。我们要了解刚强心和柔软心它们有哪些表现,在思维状态方面的表现和思维功能方面的表现等等。只要我们了解这些浮在表面的现象它所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我们实证,就一定能够把作用的侧重点放在原理上,放在根本上,这一点是最关键的。这一点不了解你将始终是在一个表面上做功夫,无法去在根本上用功。这一点也是,举例来说,你将来从定中出来了,你再去入定的时候,你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始终在这个方法上绕来绕去的,你将把侧重点放在心境上,心的相应上。比如说,你现在打坐,一般人的打坐,上来就是在方法上怎样绕啊,怎样使这个方法啊等等,经常入定的人并不是这样的,一上来之后,马上就在这个心境上开始调整,心相应上调整,调整过来了,他会快速地入定;调整不好的时候,他才稍稍地借用方法,方法是次要的,他才稍稍的借用方法,然后帮助他达到这种心境。也就是对经常入定的人来说,他知道侧重点在哪里,对于咱们这里来说就是原理重于方法。一定要了解原理,原理不了解,一切方法都是隔靴搔痒,你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就是,一定要把自己学习的侧重点放在原理上,不要整天就在这个方法上打转、那个方法上打转。有的人就是学习了一辈子了,然后就是学了很多、很多的方法,结果没有一个方法能够让他进入禅定中、回归如来藏。所以他认为这些方法不好,没有一个方法是适合自己的。但事实上所有的方法都是好的,佛经中没有那个方法是不好的,任何方法都是非常、非常好,关键是你能不能了解原理,能不能把它落实到根本。

第三,就是通过对《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二节“思维的构成”的学习,就是我们了解当前的思维状态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两部分构成。那么身体方面的任何觉受都属于思维内容,一定要了解这些身体的觉受。“觉受”是我们在体验,体验的这些觉受它是思维的对象,我们在体验这个思维对象,思维对象就是思维内容。一定要了解,二者在思维方面的构成是怎样分类的,就是要了解我们现在的思维是分为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的。了解这一个之后,我们就可以再向下进行分析。我们对身体的觉受往往分为好与坏两种觉受,因为在对立分别念的作用下,我们只能把这些思维觉受分为好与坏两种。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只能把这些觉受分为好与坏,而没有其它的?那是因为受对立分别念的支配。假如我们高级思维状态不是对立分别念,不是一对一对念头,而是一下子出现四对、五对的,是四个相反、五个相反就这样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的分别念的话,那么将不是分别的好与坏了,而会分别很多、很多对的。所以了解我们平时生活中为什么总是处于这种分别的状态,那是由高级思维状态这个特征决定的。

那么在这里,身体觉受分为好与坏两种觉受,也就是分为美好和痛苦两种觉受,从主观感觉方面是这样的。对这两种觉受我们一定要认识它们在实证中的作用。对于美好的觉受,这些美好的觉受,我们会在追求快乐这个本能的作用下,而自动地追求,这样将会产生一个结果是什么?由于这些觉受都是思维内容,当我们追求它的时候我们就能住于思维内容。也就是说,这些美好的觉受将把我们带入思维内容、证入禅定中,我们之所以能够证入禅定中,就是因为这些思维内容它对我们产生了一种乐,引导我们达到了禅定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只要你是追求乐的,那么你将跟着这个乐进入禅定状态。因为什么?我们平时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思维,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我们追求的东西都是思维内容,这些思维内容是它带来的乐,这个乐基本都是思维内容带来的,所以将会把你引导到禅定中。

然后对于那些身体方面痛苦的觉受,痛苦的觉受,我们同样是能够本能地、自动地规避。这样将会出现一个结果就是什么?就是我们能够放弃这些觉受,然后住于思维本体,因为这些觉受都是思维内容,所以,这些痛苦我们都自动放弃,也就是自动放弃思维内容,然后就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是开悟的前提。住于思维内容,在释迦牟尼诞生以前,人们都在实证,那都是住于思维内容的,所以都是进入禅定中的。只有住于思维本体才是佛教,只有住于思维本体才能回归如来藏,也就是住于思维本体是开悟的前提,没有住于思维本体,就根本不用谈开悟这回事了。

我们实证就是为了回归如来藏的,从回归如来藏这个角度来讲,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证都是有目的的。你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才能谈这个方法和它的操作等等。由于我们现在侧重于回归如来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住于思维本体是关键。那么“痛苦”的觉受是有利于我们这个目的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从实证目的来讲,对痛苦这个觉受的体验对我们是帮助很大的,是我们需要去重点掌握的。如果你实证的目的是为了进入禅定中,那么追求乐那个觉受反而是主要的。所以根据你的目的来划分。

上面一点,咱们需要注意,无论是苦和乐,对苦和乐都是使用本能去自然而然的解决的,并不是我们刻意怎么、怎么做的。你不能说,现在你感觉到乐了,你说,哎呀,这个追求乐能把我引导到这个思维内容,我现在要开悟的,我不能追求这个乐。你加入这样的判断,将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一定要在本能的引导下去进行。如果你选择是要开悟的、回归如来藏的,那么你同样是要使用本能,沿着这个本能作用的这条路线去走,所以一定要掌握这一点。不能让实证在那种有意识的推理、判断等等这样的思维功能作用下去进行,这样的作用最终将把我们引向一个错误的地方。

对于痛苦的这个认识,我们就谈这一点。

下面就是一个对观心的解释。对于这些身体觉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身体觉受都是属于念头,都是思维的对象、思维内容,都属于念头,这属于一个广义上念头,我们平时认为的念头都是纯思维的,这些觉受也属于念头,它属于一种境界化的念头,也就是和具体的境界结合在一起,包括外面的山、树、石头等等,这些统统都是念头,空中的云也是念头,只不过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认为它们是念头,因为你的观心的功夫达不到,观心的功夫达到之后了,你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马上就知道这是念头,你会自然就体认到这是念头,然后不追随它走,不展开思维,这就是过去人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不再有这种物质的区别、物质的分别、物质的观念。

对于身体也是这样的,身体觉受,刚开始实证的人,他总认为这就是物质的一种觉受,物质的境界,他总在想办法解决物质的境界。实证功夫到一定程度的人,他就知道这是念头,他再也不在物质上去绕,而是反过来,解决思维,在思维上解决,这就属于观心,这时候就开始就真正地观心了。如果你始终在这个物质上绕,你认为这是物质方面的问题,那么你将在思维内容上解决,用一种思维内容去对抗另一种思维内容。像禅定中的人一样,他一会儿住于空,一会儿住于无我,一会儿住于非想,非想住一会儿,住不下去了,说这非想也不对呀,非想也住不下去,非想也住不下去了怎么样?非非想,就是这样的,一个观念解决另一个观念,这就是住于思维内容了。所以这里就要了解广义的念头。

对于痛苦的觉受,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让我们放弃,所以这时候能够放弃念头,主动地产生放弃,那么这时候就能够让我们安住于思维本体。所以,从回归如来藏这个角度讲,对于痛苦觉受的认识和使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一定要高度重视。也就是说,在身体方面出现这种痛苦不是坏事,应该高兴,专心地去体验,因为它将把你引导向如来藏的状态;而像那些快乐的觉受是把你引向禅定的。不过禅定也不是坏事,毕竟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强。

总之来说,对身体方面的觉受要从上面三个角度去分析,这对于初学者是非常关键的。

认识放松:

我们平时实证,刚开始都是要采用一个方法就是放松。我们要认识一下放松。放松的基本原理就是:放弃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和放弃使用以选择性思维为主的现在这种思维活动。要了解什么是放松,放松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还包括思维方面的。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所以放松的过程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交叉进行的,不仅仅是在某一方面进行。

同时要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分为宏观物质状态和微观物质状态,我们现在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所以我们的放松就是放松这种身体、放弃使用这个思维状态,放弃使用与这种思维功能相应的物质状态,也就是放弃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放弃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之后,我们自然就能够处于另外一种思维状态,自然就能够发现与那种思维状态对应的微观物质状态。对微观物质,我们不需要去追求,只要放弃宏观物质状态,自然就能够发现微观物质状态。

一定要了解,我们寻找和使用微观物质它有哪些路径,总体来说它是两条路径:一条路径就是用破坏的方法,就是破除宏观物质状态,然后自然找到微观物质状态;另一种方法就是相应,就是主动地寻找,寻找就是通过观呼吸,达到静,达到与微观物质相应的这种思维状态,也就是通过心物一体,寻找这种微观物质。所以,要了解放松的原理,要了解观呼吸的原理。

下面,咱们再简单谈一个问题,这个是铁铁正在整理的那个视频问答。就是把大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整理出来,然后制作成视频,就是铁铁他们正在做的这个事情。

咱们简单举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同志说:静坐时感觉有时肌肉特别的紧,直不起身子来,或者开始能坐直,过一会儿身子就弯了,这样该怎么处理?

就是身体在坐的过程中,你感觉到身体不舒服,这时候该怎样处理?这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所有人在刚开始实证的时候都会遇到的问题,对这样问题的解决,同样是先要从观念上进行认识,也就是原理上进行认识,观念上认识了之后,然后方法就容易多了。

首先,第一条,当然也是从“心物一体”的角度,认识到只要思维能够达到一定的状态,那么身体就能处于与之相应的标准的姿势、标准的姿态、标准的状态。所以你不要想“什么样是标准姿势”,标准姿势根本不是你现在造作出来的。无论你造作多么标准的姿势,这只能唬住别人,唬不住你自己,你自己心里明白,现在还不是一种快乐的状态,只是一种造作出来的。真正标准的姿势是与快乐相应的,是与高度专注相应的。所以不用在这姿势上面用一种作意刻意地去追求。一定要了解,只要思维达到一种状态了,它自然能够处于一种非常标准的那种姿势。我们刚开始实证的人都是对姿势都是非常追求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总认为禅定这东西不得了,非常高明,尤其是它还能开发一些神通,所以就更觉得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非常、非常特别的东西。所以,特别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用特别的方法追求,一定要用那种特别的姿势等等,摆出一幅神仙的姿势,用这样姿势才能去追求、才能得来。这些统统都是观念上的问题。你有这样的观念,所以潜意识就向这个方向引导,就让你这样去造作一些稀奇古怪的这些东西。所以,对身体的姿势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这样去认识。

另一方面,要了解,身体方面的一切的不适感,也就是一切的不美好的感觉,它们统统都是刚强心的表现,此时改变姿势是有利于改变刚强心的,而不是你现在对这姿势来了你该怎么解决?用对抗的心去解决,这是不对的。一定要了解,身体的不适感,其实是潜意识在提醒我们,我们现在已经是处于刚强心的状态了,这时候要尽快地改变。一定不要再头上安头,再用那种刚强心去对抗。一切自然发生的现象,都有其根本原因,都是潜意识在提醒我们的。我们人类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太善于应用这种主观能动性了。有时候又是,比如说,在实证这方面,有时候把实证看得非常的神秘,结果把自己搞得非常的被动,匍匐在这种神秘主义脚下,丧失了那种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时候又是特别的主观能动性了,就是把生活中这些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功能的习惯带进这个实证中。就是出现这两个极端了。

在这里也是这样的,有的人就是觉得身体不适了,因为他习惯于使用思维内容,所以就用另一种思维内容去对抗,不断地这样去做,这个是根本错误的。当我们了解了身体方面不适感觉它产生的根本原因之后,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因为原理一旦明确了,方法是很简单的,马上就明白该怎样做。也就是我们了解了姿势是一种刚强心的表现,那么姿势就完全可以改变了,因为什么?改变姿势就是改变刚强心,因为调整物质状态就是调整思维状态,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于物质状态的调整,达到对思维状态的调整,这时候可以自然而然地去改变姿势,让姿势处于一种舒服的、美好的状态。只要你是感觉舒服的、美好的,那么你心就处于柔软心的状态。

只不过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要注意一点,就是咱们以前说的一个原则,就是:相变而心不变,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相变而心不变,因为心是根本,要保持柔软心的连续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我们调整身体的一个侧重点在思维、在心上,心要保持柔软心的连续性,这是第一,心的本体;第二个,就是做出来的表现、功能,就是什么?就是要在专注地观察身体姿势它的变化的过程,也就是微观运动过程,要在“柔、慢、专注”这几个字上下功夫,一定要处于柔软心的状态,要慢慢地、慢慢地,在高度专注的状态下去进行。

也就是说,当身体方面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舒服感觉的时候,我们的操作,就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一个就是从思维方面去调整,这时候完全不用去管身体,集中调整思维,只要在思维方面调整达到一定程度了,那么身体方面的觉受很快的就会进入一个很美好的、很高级的状态,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所以你觉得身体方面的操作不容易,身体方面这个觉受怎样调整都不行,没办法解决,那干脆就不用去调整,去调整思维,你觉得思维容易操作,那你就从思维这方面走。反过来,如果你觉得思维方面不容易操作,身体方面容易调整,那你就从身体方面调整。也就是说,要么从物质方面,要么从思维方面,按照你的可操作性,你去主动地去选择。

那么在身体方面的调整,就是要在保持柔软心的前提下,这是最根本的。一定要保持柔软心,然后慢慢地、慢慢地调整身体,动作方面一定要非常、非常地缓慢,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你要去专注地去观察这个调整的过程,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微细的变化。这里有两个要点,第一就是“心”处于柔软心的状态,第二就是“高度的专注”。一定是要 “在柔软心作用下的高度专注”,因为专注也可以在刚强作用下专注的。你要防止你的专注的过程中逐渐让刚强心起作用了,一定要在柔软心作用下的专注,这点非常关键,一定牢记这一点。

我们很多人在观微观的过程中,有时候观着、观着观不住了,为什么观不住了?那是因为,观的过程中,你逐渐、逐渐使用刚强心去专注了。一定要了解:专注这个东西,柔软心也能使它专注,刚强心还能使它专注。只不过柔软心的专注能够持久,能够安住于那个状态;刚强心的专注能够产生相反的作用,因为它是一种痛苦,反向选择会发生作用,所以会导致你无法观住,观不住,想要重新去选择其它的观察对象。

这就是在调整身体的过程中两个要点,就是:在柔软心的前提下,专注地观慢动作。那么这样,这个调整身体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培养柔软心和培养专注力的过程,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虽然表面上是在变化的,但这种变化事实上是变成了培养柔软心和培养专注力的过程,就这样反复几次,专注力将会越来越强,并最终实现突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说明一点是什么?身体的不舒服的感觉来了,来了之后就不要对抗,随顺它,它愿意怎么变,咱就怎样变。因为什么?实证就是两个字——体验,而不是调整。调整是主观的,体验是客观的。实证就是体验两个字,你只要客观地体验这种实相就可以,体验它的变化过程就行。只不过这种体验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用柔软心去体验,不能用刚强心去体验;第二个就是用专注地去体验,也就是刚才说的,在柔软心基础上专注地体验。所谓的四念处等等,统统都是在这个地方用功的,就是只要你抓住这两点,实证就一定能够成功。佛教这么多的方法,就在这两个方面用功的。一定要在柔软心作用下观这个微观、专注,专注地体验,这样自然就能成功。

所以说,在这个实证过程中,身体想弯下来了,那就慢慢、慢慢地弯,非常、非常、非常慢地弯,弯下来之后,你体验这个整个过程,然后你觉得想直起来,直起来好,那你就慢慢、慢慢再直起来,一定不要对抗身体。因为身体一切的觉受,也就是身体一切的愿望,也就是身体想弯下去或者想直起来,它所产生的这种自然的生理方面的需求,统统是潜意识的表现,它不是主观造作出来的,是潜意识的表现。你去随顺它,就是随顺潜意识,就是在潜意识主导下实证。你对抗它,你就是在用有意识思维去进行,就永远不可能成功。所以就是无论它弯下去或直起来,这样反反复复的几次,只要你是专注地观察,那么你的专注力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强,最终将会非常、非常的挺拔,就处于这种状态。所以,对于身体的觉受,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它所表现出来的任何的愿望,都是潜意识的表现。一定要随顺这种愿望,去跟着它走,让潜意识去主导实证。而绝不能这时候你去使用选择性思维、去发挥你主观能动性,你去对抗了,你要想办法解决了等等,你想做什么,你想做什么都是错误的。这时候唯一需要的,就是跟着它走,做一个懒人,不要勤快得太狠了。我们在生活中就是勤快得太狠了,整天这个脑子就是不停地转、不停地转,所以在实证中也是这样的,就出现这种问题。

下面咱们再了解:第四点,要正确认识放松和放松的过程。

我们在身体这方面必须要解决放松的问题,这就必须对放松要有所认识。放松是放弃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这咱们前面谈过了,但是由于平时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有意识思维功能,这样就形成习惯。一定要了解,我们平时使用“选择性注意”,你经常使用这种思维功能,那么它就会形成习惯,习惯就会成为潜意识悄然发生作用,虽然有时候你不想让它发生作用,但它不知不觉又会发生作用,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在放松过程中正是这样的,虽然你也放松了,你在不断、不断使自己放松,但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中那个“选择性注意”又开始发生作用了,所以你刚放松一遍,马上你又发现,刚才放松的地方怎么又紧张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习惯在发生作用。这时候一定要了解,在物质方面这种反应,它不知不觉出现的反应,它是习惯在起作用的,是习惯起作用的。我们平时是很难发现自己习惯的,你怎么解决你的习惯?习惯是潜意识的,你是很难主动发现,主动解决的,那么这个时候就借助物质,物质作为放大镜,能够反过来发现你的这一个习惯方面出现的问题,就是思维方面出现的问题。

所以就是,当你发现身体方面又紧张了,刚放松的地方又紧张了,这绝对不是坏事,它是一种非常好的事情,它能够让你发现思维的习惯性。所以你就反复地放松。那么反复放松的过程,就是一个改变习惯的过程。只要你能改变习惯,你就一定能够入定。你改变不了习惯,你就根本不可能入定,谈不上入定的。因为入定必须解决这种深层次的潜意识的问题。这种选择性思维形成深层次的潜意识的问题它就干扰你的入定。潜意识这种深层次的问题解决不了,你就永远没有入定的希望。所以一定要了解,身体放松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就是发现这种沉淀在潜意识中的习惯,发现这些习惯,解决这些习惯,因此身体反反复复放松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过程。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你不断地想追求、追求,把那个入定看得稀奇古怪的,有什么稀奇古怪的?它无非就是个思维内容。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所以,这就是我们对放松这个过程在原理上要这样明白。这样明白之后,在操作方面就不会再出现问题了,你就能够安住于这种放松。也就好多时候我们是根本认识不到,认识不到,所以说你不知道这种现象好与不好,你容易判断,你判断这个“刚放松又紧张了”这不好,不好的东西你自然要排除,你会去追求好的东西,好的东西,你根本又违背客观规律,又追求不来,所以你就烦燥了。当你一旦认为这个东西好,好,你自然就会去追求,所以你会乐于放松,一遍一遍地放松,放松完了,那个地方又紧张了,紧张好,紧张发现这个是习惯性的,那么我再去放松,这是排除习惯,所以你喜欢。就像和那个身体一样,身体一会儿你想弯了,想弯下来了,这时候你知道这是潜意识告诉我要弯下来了,那么就顺应潜意识,这是潜意识的表现,这就是“观念”,你认识到了,你就能够去按照它指引的方向去走;你认识不到,你往往就是对抗,就是用这种主观思想去做的。所以你说放松的方法好不好?放松的方法很好,但原理认识不到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法做。所以,这就完全是一种观念。所以,什么是实证?实证就是解决观念的问题。所谓的方法,其实是帮助我们解决观念的,它仅仅只是一种工具,一切方法只是一个工具,帮助我们解决观念。观念正确了,然后一下子突破了。就像在释迦牟尼时期,因为这些方法,释迦牟尼时期大家都在修行,所以方法都掌握得好。但是很多人就是观念不行,所以没法突破。然后就听释迦牟尼在讲法,然后那80多岁的老太太,在释迦牟尼讲过之后,马上就证入如来藏,就是这样快的,这就是观念,观念达到了,你就卡在那个地方,这就是最关键的地方,实证达到最关键的地方,最关键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观念一通之后一下就突破了,观念不通,你怎样做都不行。所以总之来说,还是一定要牢记一点:原理重于方法,一定要掌握原理,不要整天追求那些稀奇古怪的方法。

然后我们再看,第五,要充分认识实证的本质。

就是咱们刚才说的,实证的本质就是一个体验,而不加入个人意愿。加入个人的意愿,就是加入观念,进入禅定中了。所以,一定要了解,佛教的实证,就是一个体验。不要对身体的觉受进行好坏的判断,这样才能安住于体验,一旦进行好坏的判断之后,思维就会展开运作,这就是思维的运作规律——先判断好与坏,判断之后就有取舍,一旦判断好与坏,马上就有取舍。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点,就是对身体觉受的体验,它所达到的两个目的:

第一,就是通过对身体觉受体验然后培养专注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体验身体觉受;

第二,对身体觉受的体验,就是排除使用思维内容这种不良习惯。因为什么?我们现在体验身体觉受,你是体验身体什么样的觉受?毫无疑问你是体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的觉受,微观物质状态你现在体验不到的,你体验的这些酸痛等等,这些统统都是宏观物质状态的。所以,对于这些觉受的体验,最有利于发现你现在这种思维活动它的轨迹,因为宏观物质状态就是和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对应的。你体验这个觉受过程,慢慢地就会了解,现在我们平时使用的这种思维功能它活动的轨迹是什么、规律是什么,慢慢地你就把它破除了。

这就是两大目的。从根本上来说,由于我们实证它的目的是为了证入如来藏的,因此,我们对身体觉受的体验也是服务于这个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就是对于觉受的体验一定要随时归结于这两个目的,就是培养专注力和放弃使用思维内容,不使用思维内容,放弃这种习惯,要始终服务于这两个目的。只要是服务于这两个目的,那么对于身体方面的这些痛苦觉受等等、等等,可以机动灵活地变化,这时候才是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你的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原理基础上,原理不对,一切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这一点就是在了解原理之后,你的实证才会变得主动,主动是最关键的。当然这和前面说的那一个,你在不了解原理的情况下的那种盲动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了解:主动,不是盲动。主动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建立在了解原理的基础上的,这些了解之后,你就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同时又能够主动地解决问题,因为所谓的实证,无非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你不了解原理,你将非常地被动,这个问题来了,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该怎么解决?这些你根本就不了解,解决不了就下座了,下座之后到处问。但是你实证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问题、不断地产生问题,有哪一个人整天在你身边让你问的?这是没办法的。因为现在的修行就是靠你个人的,所以,你必须了解原理,必须对所出现的问题能够准确地解释和准确地解决。如果你这两点做不到,你就不要谈成功。

所以就是,一定要培养的一点,就是:实证一定要能够自主,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不要总是把实证寄托在别人去帮你,别人帮你当然也是必须的,有时候你自己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但是最终是一定要依靠自己的,所以,这个在实证中一定要掌握。如果你始终无法自己去自主地分析和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个实证是麻烦得很,是不容易成功的。

最后,咱们归结一点,就是:实证中原理是最关键的,方法是服务于原理的。要在实证中掌握原理之后,机动灵活地处理实证中遇到的问题,掌握实证的主动性,这一点是我们实证能否成功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接下来咱们再看61页上,那个表的说明。

就是“主观选择性注意”选择的观察对象如果具有较强吸引力,并且不能够产生复杂性相续性思维,必须这两条,第一条,是有较强吸引力,能够形成专注;第二个,不能产生复杂相续性思维,不像爱迪生做发明时候一样,能够产生复杂相似性思维,那么那是不能够达到定中的。所以,要具有较强吸引力,同时不能产生复杂相续性思维。什么叫做实证和生活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模仿,不是说你在练四念处,到生活中还是这样练念四念处,这叫结合,这种结合都是相上的结合,是一种造作的结合。最关键是了解原理。比如说,到生活中,你看见爱迪生,爱迪生现在在发明,很专注,他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喝水,也不觉得渴、不觉得饿的,一个人在那里都干几个小时的,这时候你就要分析,他也有专注,但他为什么没有入定?然后你看那个梵高,还有一个动物学家去观那个蚂蚁在爬,整天一天到晚趴在那里看那个蚂蚁,非常地专注,为什么他们不能入定?分析一下原因,你能把他们的原因找出来了,你就能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你就能够把生活结合起来了。

就像人们走在大街上,眼睛到处看等等,一堆人看见别人在看稀奇古怪的,马上跑过去,还有一点,就是咱们以前说的,连阴雨下了几天,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马上高兴得不得了,这是什么原因?等等、等等,这些都需要了解。了解之后你才能去结合。当你能够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的时候,了解它问题在哪里,知道该怎样去解决的时候,那么你在行住坐卧中,你会自然而然安住于这个原理上,你会自然而然知道该怎么去做,潜意识将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努力,然后就成功了,就是这样的。如果这些你根本都不了解,那就麻烦得很。这就像一个经常入定的人一样,入定的人在生活中为什么最后慢慢、慢慢能达到在生活中就能处于定中?那就是因为相应,他了解这种情况,知道在哪个地方用功,用功的点在哪里,所以就经常住于定中了,他想不处于定中还不行。不处于定中,他还要想办法才能不处于定中的。所以,你不要觉得那个入定的人容易,入定的人他想去散乱都不容易的。因为什么?心在那样相应,潜意识朝着那个方向努力的。所以,有的人觉得人家那个哪一个人开悟了,哪一个人从高级禅定中下来了,功夫不得了,然后到红尘中来锻炼了等等、等等,这都是胡说八道的,根本都不是这样的,完全就是不实证的人从自己的角度去推测的。

下面咱们再看:但如果选择的观察对象不具有较强吸引力,那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致“选择性思维”形成“选择”习惯,这就是我们平时人,平时人你也在使用选择性思维,但是你选择的这些观察对象统统不能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所以,你走在大街上就不停地找啊,不停地看、不停地看,到处地看,你想选择能够引起专注的点,这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想回归禅定中,回归高级思维状态,所以你在大街上在不停地找、不停地找。如果他所找到的一个观察点能够一下子让他形成专注,尤其是他的身体一下子愣在那里不发生作用,处于高度专注状态,那么他就瞬间证入禅定。时空隧道就是这样的,境界达到了,一下子能把他吸引了,就一下子证入一种禅定状态。所以,这种就是完全是观察对象看你设置怎么样,你设置不到的时候,你的实证将难得不得了,痛苦得不得了,最后搞得你都不敢实证,好多人最后吓得都不敢去打坐,打坐一次失败、打坐一次失败,搞得自己根本都灰溜溜的没信心,越没有信心,潜意识就越难诱发,那就越不容易成功,所以,最终就是实证一个月不成功、两个月不成功、一年不成功、两年不成功,一直到老,始终都没法成功。

下面咱们再看:因此在实证中,我们要首先改变“选择习惯”,降低“选择频率”,然后进一步消除“选择性思维”。这是我们实证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路程,就是降低选择频率,就像过去人说“牧牛”一样,把那个实证过程画了一个牧牛图嘛,放牛的,放牛的防止那个牛吃人家庄稼,吃人家庄稼时就是你走神的念头。刚开始这个牛不停地偷吃庄稼、不停地偷吃庄稼,这是什么,就是选择性思维频率比较高,这个牛的偷吃庄稼就是指的就是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就是不停地去活动,所以就不停地偷吃庄稼。慢慢、慢慢地选择频率降低了,最终慢慢、慢慢不再使用这个选择性思维了。只要你不使用选择性思维,你就证入禅定中,所以,这个选择性思维是最关键的。

下面咱们看:“强迫选择性注意”容易激发“追求乐”的本能,形成“强迫选择性注意”的各种“痛苦”,如果能够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容易形成“符合实证要求的专注”。

A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这种痛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下子能把他吸引住。

B不容易引起复杂相续性思维。

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痛苦”往往是“身体上的伤痛”。就是指的这一个。只要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容易形成“符合实证要求的专注”,就容易激发“乐受”,让“追求乐”的本能在实证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如果“痛苦”能够引起复杂相续性思维(比如:精神方面的沉重打击等),则不利于实证,有的人就是精神刺激,然后整天就处于一种精神病的状态,那么这个就没法实证。所以一定要珍惜身体方面这种痛苦。身体方面痛苦,使用的时候,一方面体验痛苦,一方面放弃这种宏观物质状态,就是:不去对抗,对抗是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怎样放弃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只要你不使用选择性思维,不使用这种思维功能就是放弃,你尽量的排除这种思维功能,当然你故意起一种排除的心,那排除的心本身也是这种思维功能,不使用这种功能,那么就是放弃对这种物质现象的这种追求。如果身体方面的“痛苦”不足以引起专注,那么“追求乐的本能”将迫使“选择性思维”去“追求”、“选择”其他的快乐,这就是身体方面的这种伤痛达不到、专注点达不到,那就不行。

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谈的这一点,重点是用于将来去得意生身时候,我们要使用身体的觉受,我们想出一些办法让身体的觉受能够提起,然后不由自主地在这个地方形成专注。这样能够在身体微观物质这方面得到快速地突破。要不然它将是非常麻烦的、比较缓慢的一个过程。

由于我们有“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两种思维功能,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这种思维功能必然在物质方面有所反应,举例来说:由于微观物质状态和观察者的个性思维状态相应,而宏观物质状态则和大家的共性思维状态相应,具有相对客观性,因此我们这里举的例子主要是量子力学方面的有关实验。

下面举的例子主要是量子力学方面的,我们也可以举身体方面的。因为我们以后要使用身体微观物质状态,现在我们谈一下身体微观物质方面。

我们的思维有两种思维功能,我们知道心物是一体的,有两种思维功能,那么微观物质方面和宏观物质方面一定会表现出来两种状态。我们平时处于活动中的状态,那么这种微观物质就呈现和我们这种思维功能对应的状态,因此处于弥散的状态,我们发现不了。当我们处于这种静的状态就发现了这种微观物质,但是静的状态并不代表你完全地处于静中。至于那种更深沉,更深层次静,这有一个过渡阶段的,这个过渡阶段,它气机的表现,就会表现出与这两种思维功能对应的状态:一种就是一种气痞;另一个就是能够沿经络运行,表现出来的美好状态的这种气机状态。

在医学上,它们用医学上的话来说,就是气机也是分为几个类型的,有那个元气、卫气、营气,这种气机,它的运动是和不同思维功能配套的,所以有时候你会感觉得到,尤其身体气脉比较明显的时候,气机运行比较明显,你会觉得是,自己意识向哪个地方去注意的时候,先有意识地动,然后气机才会向那个地方去运动,你觉得好像二者是分离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是物质的状态不一样,对应的功能不一样。你的散乱心现在处于一种散乱状态,专注根本不是达到一种高度专注,也就是唯一一个思维功能,没有形成潜意识专注,没有形成唯一的思维功能,所以微观物质状态表现为和你不同思维功能状态对应的这种不同的状态。也就是说,你的注意力向那个地方去注意的时候,但事实上你的心还处于一种弥散状态,你还要让这个弥散的思维逐渐、逐渐向这个地方聚集,去专注于那一点,这样就表现为与那种散乱的心对应的气机状态慢慢、慢慢地向那个地方聚集,所以你感觉到好像是你的心、你的专注力先集中于某一个地方,逐渐、逐渐这个气机才再运行,你会感觉到你觉得是你在引导气机沿着大小周天去运行的,这都是根本错误的。因为什么?你的思维根本没达到那种状态,没达到那种专注状态,还处在两种思维功能同时具备的状态,所以你还感觉到,好像你在引导气机去运行,但这是思维功能还没有达到,还没有真正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因此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两种思维功能互相干扰的过程。所以你在大小周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统是因为这个问题。一旦这两个思维功能融合在一起,那大小周天这个过程也就结束了,根本就没这个过程。因此所谓的大小周天的过程,是完全可以跳跃性地发展,这个阶段根本不需要经过的。只不过你的能力达不到,你的专注力根本达不到,所以就必须经过这个过程。如果你能够经常处于定中,处于定中之后,退回来,然后再去体验身体的气机,那么这个过程将会快速地结束,甚至完全跳过去。这就是道家的其中一派,就是“先性后命”,用咱们这里的话说就是“先思维后物质”,这样就能够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将来在气机这方面的使用的时候,因为在身体微观物质的气机这方面的变化、意生身这方面的变化,整个过程全部都是这两个思维功能斗争的过程。就像在《西游记》上面,《西游记》整个过程都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问题,一路都是他俩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整个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所以就是这一节的内容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定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这两种思维功能,不仅是你现在看书去了解,而且到生活中一定要应用。走在大街上你就开始思考,这个人用的什么功能?那个人用的什么功能?他们在干什么?这思维功能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去分析人,没事坐在路边看人,看人,去分析人,分析透了,你就知道该怎样用了。

下面举个简单例子就是量子力学方面的这种例子:

A“选择性注意”只能作用于唯一一个观察对象,它不可能同时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观察对象,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观察对象,我们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也就是说,两种思维功能适用的观察对象是什么?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由于它们只能适用于唯一的一个观察对象就是选择性注意,所以在量子力学里面,你设置一个单缝和双缝实验,你设置单缝的时候,好,那么选择性注意这时候能够作用于这个观察对象,也就是设置单缝的时候,你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这个功能,所以这时候是点思维,你能观察到微观物质是一种点状粒子的状态;如果你设置的是双缝,所谓的双缝实验,你设置两个缝的时候,你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察,只能使用这种思维功能去观察,这种思维功能属于一种普遍性的、面上的,所以这时候会出现一种波的状态,波就是一种面的状态,是整体的一个状态,不是点的状态。测不准也是这样的,测不准因为我们只能作用于一个观察对象,那么对另一个观察对象我们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功能,所以那种观察对象就处于一种弥散状态,是无法去测得准的,那么只能作用于一个观察对象,这都是由我们的思维功能决定的。因为什么?心物是一体的,微观物质的一切变化都是和思维对应的。

这就是我们学习思维功能之后要了解,对于量子力学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该怎样解释,而不是说像量子力学那个物理学家他们解释的那样,完全就概率化呀,等等,你不看啦怎么样,好像太阳、月亮一样,举个简单例子,你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就处于弥散状态,不存在的状态,好像说那个动物一样,动物就处于死与活两种同时具备的状态,它不是这样的。因为不同的思维状态是和不同的物质状态对应的,不能把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应用于现在这种物质状态,这样交叉来,来来回回就乱七八糟地讲,那么是不行的,这是因为根本就不了解“心物是一体的”,所以就没办法解释。所以你可以看得到,量子力学里面,一方面就是,这个成果非常的辉煌、非常的显著,用在很多行业里面,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也得到了一个公认。但是另一方面,争论又非常、非常的大,连这些量子物理学家他们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就是争来争去的,为什么争来争去?因为这些科学家根本就不了解思维,他们从来就不研究思维,都是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这就是科学家很聪明,但是科学家是最容易自以为是的,总认为自己这种思维状态是正确的。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是用这种思维状态去研究问题。所以最聪明的人是谁?还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了解了这么多的思维状态,所以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很简单、很容易,马上就去解决了。

B“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在作用力上,“选择性注意”的心力明显大于“普遍性留意”,较强的“执着心力”具有显著的“成像”功能,这个是一个相想,这个地方重点讲的是相想,就是,这是他心通的,他心通一个功能就是看见别人心里想什么——相想。

相想也包括物质的形成过程也是这个过程,也是这样形成的。物质形成过程:刚开始是先产生这种“空”的这种观念,然后空的这种体验,然后发现虚空,也就是在空的体验之后,开始产生这种光,然后发现虚空,光和可见的虚空是同时形成的,能够看到虚空,看到虚空之后,然后这个虚空中开始产生物质,产生颜色、产生物质。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个物质产生的过程。之所以产生物质那是和我们其中一个思维状态对应的,就是“形象化思维”开始形成,这时候就开始产生物质,就是空,空中开始产生物质。所以我们在观空的时候,有时候我们通过其中一种观法就是“观空”。观空的时候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不能观有云的空,就是虚空中要没有云朵,没有其他的物质、没有云朵,在观空的过程中,你观着、观着观到空中飞过一串大雁,大雁从空中飞过,你这样观你永远不可能观成,因为空中产生物质的时候的标志着“相续性思维”开始展开了。也不能想象空中开始产生白云,你在观空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大脑中开始产生白云这种观念,你要立刻排除,知道这是相续性思维在展开,有念头,如果在观空的过程中,你观到空中飞过了一个飞机,那你马上就排除,这是物质的形象,这是相续性思维出现了,飞过大雁你马上排除,就这样安住于对“深邃的虚空”的体验,不断地排除形象,排除形象化思维。这一个就是要了解:这一切的形象化思维都建立在执着心的基础上,你在体验观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跟着空中那几个大雁飞走了,那这时候就说明什么?你处于相续性思维,你被执着心牵着走了,执着心的作用,跟着执着心走了,所以就不可能成功的。

这一个就是讲到一个微观物质成相的问题,一切微观物质的相都是建立在执着心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将来你得了他心通之后,你看到别人心中有这种相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人执着心没断,他现在还呈现这种相的,有这种相想。当然在更高级的思维状态,就是四禅八定这更高级状态的时候,更高级的禅定中的时候,是同样不具有物质的相,它是一种观念,这个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咱们再看:而“普遍性留意”则往往对应于无形可见的微观物质(能量),这就是说,两种思维功能,选择性注意主要和宏观物质状态对应;普遍性留意和微观物质状态对应。主要是这样对应的。那么这里是所谓的有形可见的,并非局限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有形可见。当然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平时是主要使用选择性注意,也使用普遍性留意,但这时候普遍性留意是一种从属的功能。因此,在这个时候照样能够看到面上的境界。但是反过来,当我们以普遍性留意为主的时候,主要功能去使用的时候,我们将不可能再去使用宏观物质状态,因为它是主要的功能,中间有个过渡的过程。所以当你以普遍性留意为主去观察的时候,为主要思维功能的时候,你将发现这种微观物质。那么这样反过来,当你一旦以普遍性留意潜意识为主要功能去观察物质的时候,那么你将无法去发现和使用宏观物质状态。而这里所谓的“有形可见”并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有形可见,这个牵涉到物质方面更深层次的复杂内容,咱们以后再谈。因为这些物质方面的分类也是麻烦得很。

C“选择性思维”是一种波动很大的思维功能,因为它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所以波动很大,因此其所形成的“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同样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这种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在“有形可见的物质”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表现为“粒子”态。有时候瞬间出现了,又多又大,也就是说波动性非常、非常的强。这里一定要了解的是,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我们的选择性思维它有一个最大的功能是什么?它具有一定的专注力,正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专注力,所以在微观物质方面,因为心物是一体的,微观物质方面表现为一种粒子的状态,它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出现,就是可见的这种粒子的状态。而普遍性留意就不是这样了。这种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也是量子力学里面“概率”论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它是因为这个微观粒子,它是以概率出现的,这是因为我们现在这种选择性思维它的不确定性,选择性思维你不停地选择、不停地选择,我们走在大街上在不停地选择、不停地选择,好像在微观物质方面就表现为粒子方面不稳定、不确定性。但是无论你怎样选择,潜意识会一定暗示你向着一个方向去努力的,那就是追求乐,你无论怎样选择,你的潜意识就朝这个方向努力。所以来说,一切微观物质,虽然它是不确定的,但它最终又是确定的,那么怎样解释这个确定的?于是量子力学家就告诉你这是概率,有了一个概率,但所谓的概率就是潜意识朝着那个方向去发展,没有这种所谓的概率不概率的,就像咱们前几天举的例子,济公去给你变苹果的时候,决不会不小心给你变一个萝卜出来。孙悟空想变一个大雁在空中飞的时候,决不会不小心变成一个野鸭子啪啦掉下来了。

下面咱们再看:另一方面,由于“选择性思维”仅仅是在“思维衍生状态”的较低状态才有的,在“思维衍生状态”的较高状态和“思维根本状态”,我们的思维处于非常稳定的普遍专注状态,也就是“面思维”状态,也就是作用于整体,不是作用于局部,处于面思维,面思维就作用于整体,因此与之相应的微观物质就表现为“波”状;在这种情况下,微观物质也绝对不是概率化的,所谓的概率化就建立在它一定是个粒子,粒子的不稳定性,所以才是概率化的。在面的状态它是极其稳定的。就像我们观察一个湖水一样,湖水中某一个波浪波纹,它是不稳定的,但整个湖面是稳定的,这就是面思维和点思维它的不同。点上它可以动态非常强,但整个面上它是很稳定的。

所以,对于证入禅定中的时候,那么对微观物质的使用是非常、非常稳定的,所以你不用担心你将来有神通变化的时候,是不是不小心能够变出一个错误的东西来,这个是不可能的。同样的一点就是将来大家到禅定中的时候,你觉得:哎呀!禅定中有时候也出现问题,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是不是这也是个推理的过程?一不小心搞错怎么办?根本就不用这样担心,禅定中去解决这问题的时候是准确无误地解决,根本就不存在会不会怎么怎么样,根本就不需要有几种可能性,发散性思维,就像我们现在发散性思维,有几种可能性供我们选择,我们选择这个不对了,然后再调整成那个等等,等等这样,在禅定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下子就解决的。

下面咱们再看:由于量子力学的研究者们受观察力所限,受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限,只能观察到微观物质的低级状态,因此他们对能量和物质的认识存在很多问题。当然这一点也是很多科学领域都是这样的,因为科学家们根本就没研究过思维的本体,根本不了解还有其他的思维状态,所以他们就只能使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研究问题,那么肯定会出现一些比较麻烦的事情。所以,这也就是我们去研究佛教,去普及佛教它的根本的意义,它的重要的意义就在这里。

今天咱们就谈到这里吧。下一次咱们再谈“思维的相续性”。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04.txt · 最后更改: 2017/01/26 13:04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