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02

《思维本体学理论基础》讲座02

  • 2014年06月11日
  • 讲解:清凉月老师
  • 听打:芸庭 龙行天涯 平凡 水晶 红袖 陌上客
  • 校对:微尘 铁铁
  • 复核:野鹤

今天咱们先谈“思维本体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每一个学科都必须有的,方法论是基础,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的正确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决定这个学科是不是成为科学的一个根本,方法论错误,将直接导致结果是错误的。现代科学,物理、化学等等,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实证就是它们最基础的方法论,任何一个结论,任何一个推论,如果得不到实验的验证,那是无法被承认的,也就是说,在物理、化学里面,在这些自然科学里面,是必须得到实验的验证,然后才能成为科学的结论。佛教也是这样的,佛教之所以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那是因为它建立在严格的实证基础之上,这种实证具有严格的可重复性,无论是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肤色、任何种族,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你按照它的方法去实证,那么就一定能够获得同样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来实证,都一定会获得同样的结果,实验操作是不一样,但结果一定都是一样的。就像释迦牟尼走过的路一样,释迦牟尼开悟时的情景一样,开悟时的情况,无论任何人去实证,任何人开悟的时候都一定和释迦牟尼是一样的,只要有一点不一样,那就一定是错误的。科学就是这样的,是非常严格的,是非常严谨的。不是张三开悟一个样,不是李四开悟一个样,也就是你当时开悟的心境,你开悟的情况,如果和释迦牟尼不一样,那就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正是由于佛教的方法论是实证,因此我们在学习中,也必须建立在实证基础上,不能空谈,实证多少说多少,在没实证到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对那些没有实证到的境界去辩论,没有意义的。这就像有一个人,人家制作了一个很好吃的饼,人家吃了,人家知道这个饼是怎么的好吃,你没有吃,你也在那谈论“这个饼多么好吃啊,非常非常好吃啊”等等,这样的谈论有什么意义?所以,一定要了解,佛教的方法论是实证,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同时,佛教的学习也必须以实证为基础,如果不去实证,那佛教的学习将毫无意义。

接下来咱们谈“方法论和方法的区别”。

方法论是对很多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一般性的规律,然后才得出的。佛教有很多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实证,所有这些方法通通都是为了一个实证,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实证的。所以佛教的方法论是实证。那么这种方法论又包含有很多很多的实证方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实证方法?因为处于不同状态的人,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为着不同的目的,所以他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刚开始实证的人,是潜意识引导下的,在不同情况下,潜意识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去诱导,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的方法。这就是佛教的实证有很多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它们的特点、适用的范围、作用的目的,这些都必须掌握的。哪些方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操作要点、适用于什么样的目的、适用于什么样的范围,这些都必须去掌握。如果你选择的目的地是A,到达A地,那么你就必须用和A配套的方法,要不然你将不可能到达那个地方。就像我们很多人在实证中想入定,但你用的方法是入欲界定的方法;而有的人想入欲界定,结果用了入禅定的方法,这些都是错误的;再比如说,有的人想开悟,但是你用的是住于思维内容的方法,那你就没办法。所以,你的方法必须是和你的目的是配套的,这样才可以。这就要我们对所有实证的方法,都必须了解它的原理、作用的范围、作用的目的和操作的要点,这些都必须掌握。这些如果掌握不好的话,是根本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目的的。那么,“方法论的重要性”和“方法与方法论的区别”方面的内容我们就谈这些。

下面咱们再谈“佛教实证的方法”。

佛教在具体的实证方法方面,一个就是“观心”,另一个就是“相应与破坏”,两大类的方法。

一、观心

观心是作为佛教的一个最具特色的方法,也就带有本质意义的方法,因为佛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回归如来藏)的,是为了开悟的。那么开悟的前提,就是必须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再谈得上开悟。如果你住于思维内容,根本就谈不上开悟了。而能够住于“思维本体”,就必须使用“观心”的方法,也只有“观心”的方法才能让你住于思维本体,所以,观心是佛教最根本的方法。如果没法掌握观心,又不了解观心的意义,那么就无法住于思维本体,无法回归思维根本状态,无法回归如来藏。所以我们就要了解“观心”在佛教中的地位、它的重要性。至于观心的操作,我们在后面再谈。

二、相应与破坏

相应指的就是与其它思维状态的特征相应。每一个思维状态都有自己的特征,与它的特征相应,然后就能进入那种思维状态。

破坏就是破坏你所处的那种思维状态的特征,然后才能证入其它思维状态,脱离那种思维状态进入其它思维状态。

那么对于相应这种方法,在我们大家还没有证入如来藏之前,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思维衍生状态,也就是只能适用于住于思维内容这种状态,是无法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的,因为你根本就不了解如来藏的特征,所以就没法通过相应去证入。至于破坏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思维衍生状态,也可以适用于回归如来藏。回归如来藏的前提就是先通过观心住于思维本题,然后再使用破坏的方法回归如来藏。这就是对于这两种方法我们要了解。尤其是相应这种方法,相应这种方法在第一次回归如来藏之前,你是不可能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的,在以后是可以的。因为经常证入如来藏,你将了解如来藏的特征,这样以后就可以通过相应证入如来藏。也就是要了解“相应”和“破坏”这两种方法它们的适用范围。

接下来是相应的操作,在操作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相应这种方法的操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 了解其它思维状态的特征;

2. 对其它思维状态特征有所体验。

了解其它思维状态的特征,然后还必须有所体验,这样才能通过相应去证入其它思维状态,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基本原理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的思维是从思维根本状态经过高级思维状态然后逐渐衍生演变下来的,根据条件论,高级状态就成了低级状态的生成条件。生成条件能够以低级状态特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一些特征是贯穿各个思维状态的,就是各种思维状态虽然它们有各自的特征,但是某些特征是各个思维状态都有的、是贯穿下来的。而这些贯穿各个思维状态的特征,正是我们相应的依据,我们必须与这些特征相应,然后才能回归,进入其它思维状态。就像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一样,它也有很多的特征,是高级思维状态都有的,是定中都有的,甚至是如来藏状态都有的。所以说,在实证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哪些特征是贯穿各个思维状态的,这一点必须要做到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你就根本没办法实证。对于哪些特征是贯穿各个思维状态的,咱们在以后的相应的章节中都有谈论。

第二个就是要求对这些特征有所体验。我们现在生活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某些特征也是贯穿各个思维状态的,我们经常会对这些特征有所体验。正因为你有所体验,你才能够相应。如果你根本没有体验,你就不可能使用相应这种方法去证入其它思维状态。举例来说,“时间”这个特征,时间是贯穿思维衍生状态各个状态的。在我们这种状态,也有时间这个特征,禅定中也有时间这个特征,正是因为禅定中和我们现在这个状态都有时间这个特征,所以我们才能通过对时间的体验,然后证入禅定中。如果禅定中根本就没有这种时间的观念,你就根本不可能通过体验时间去证入禅定中。举例来说,如来藏状态根本就没有时间的观念,所以你不可能通过时间,与时间相应去证入如来藏,只要是你与时间相应的,你唯一的只能证入禅定中,决不可能证入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根本就没有这个时间观念,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正是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状态也有时间这个特征,对时间有体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时间的体验,改变这种体验,然后证入禅定中,比如说,我们观慢动作等等,这些通通都是为了改变时间体验的。也就是要了解为什么要观慢动作,观慢动作的原理是什么?就是为了改变对时间的体验、时间的观念,然后证入禅定中的。这就是相应,要了解某些特征是贯穿思维各个状态的,同时我们必须有体验,在生活中有这些体验才可以,没有这些体验是无法做到的。

再一个就是使用破坏的方法去实证。各种思维状态它们之间有联系,但是每种思维状态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自己唯一具有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其它思维状态没有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这些特征,怎样利用?就是你想证入其它思维状态,你就必须使用那个思维状态独有的特征。比如说,证入禅定中,禅定中有哪些独特的特征,然后你去使用这些特征才能证入;证入欲界定,欲界定有哪些独特的特征,然后你才使用这些特征去证入。这是使用。第二个是你想出离某种思维状态,那么你必须破坏你那种思维状态特有的特征,然后才能出离,要不然是不可能出离的。就像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它独特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思维的相续性”,这种思维的相续性是其它的思维状态没有的,只要我们把这个特征破坏了,那么我们就会脱离了这种思维状态。所以一定要了解,每一种思维状态,它们有哪些特征是自己独有的,要牢牢地掌握这些独有的特征,充分利用这些特征,证入这种思维状态,或出离这种思维状态。也就是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出离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即使将来在禅定中,我们也要出离禅定,也就是自由使用各种思维状态,我们实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服务的,我们要做到的最终结果就是所有的思维状态都可以自由使用,可以自由进入禅定中,自由进入如来藏,自由达到任何一种状态。佛的境界就是这样的,任何状态都可以使用,如果有哪种状态不可以使用,那就不叫佛。所以一定要了解我们实证根本的目的。

最后,再谈一下方法论的使用,在使用中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我们的实证必须排除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就是逻辑推理这些思维活动,因此实证要靠潜意识去发生作用的。因此,方法一定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它能够在潜意识中发生作用,这就是所有的方法都必须达到这样一个最终的结果。为了达到这个结果,所以我们对这些方法的使用,有最基本的标准。最基本的是两大标准:

第一个标准,就是要对这些方法的使用要“准确”;

第二个标准,就是要对这些方法的使用要“熟练”。

为什么要准确?因为最终是潜意识发挥作用的,而潜意识是不变真假的,它是按照暗示去进行的,如果你对方法掌握是错误的,掌握得不好,那么潜意识将按照你的暗示去进行,它最终一定会把你引导到一个错误的地方。第二个就是实证的方法要熟练,熟练才能形成潜意识。我们很多人对某些实证方法不熟练,在打坐的过程中,还在思考这个方法该怎么用啊、怎么用?怎么调整啊?就这样在座上思考来思考去的,那么这样就不可能使潜意识发挥作用。因此对任何方法必须达到两个最基本的操作标准:第一就是准确,第二就是熟练。这两个标准是缺一不可。

第二章 思维的状态

这一章的根本目的就是了解不同思维状态它们各自的特征、共同的特征等等。下面有一个框架图,大家简单看一下框架图,框架图是本章所有的内容,在这个地方集合起来谈。

下面咱们看思维状态的划分

思维状态划分为: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就是划分为“真心”和“妄心”两种状态。那么思维状态的划分,它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去划分的。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构成,分为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因此思维衍生状态的划分,可以根据是住于思维本体还是住于思维内容去划分。也就是在执着心力作用下,我们的思维一定是有所住的,我们的心一定是有所住的,要么住于思维本体,要么住于思维内容,也就是根据住于思维本体还是住于思维内容划分为这两大类。也可以根据思维的衍生演变去划分,可以划分为“思维根本状态”到“思维衍生状态”,在这里经历一个“思维的过渡状态”。这个“过渡状态”是在从如来藏状态出来之后,证入这个一对一对的念头,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属于住于“思维本体”,从思维的演变来看,它属于一个过渡状态,也就是向“思维内容”过渡的一个状态。在住于思维本体时,随着执着心力的继续发展,然后产生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终于选择某个念头展开,也就是住于某一个“思维内容”,于是进入禅定中和现在这种低级状态,逐步发展到现在这种低级状态,这就是从思维的衍生演变来划分。

看图2-2(第25页):

这个图谈的是思维的两种发展方向。思维的发展方向:

(1)在思维衍生状态发展:只在思维的衍生状态发展,因为我们几乎所有的人,尤其在生活中大家都是住于思维内容的,因此这种实证,尤其是自发的实证,往往都是在思维内容上调来调去的。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很多很多人都在实证,但是他们的实证,就是在思维内容上调整的。

在思维内容上进行调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从低级状态,就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另一个就是高级思维状态,就是禅定,从这种状态向禅定发展;至于欲界定,你可以把它视作为一个过渡的状态。这就是思维内容。从这一点也可以得出来,就是只要你是住于思维内容,那么你就是住于思维衍生状态,就不可能回归如来藏,也就是这个是反过来去谈,只要你是住于思维内容就不可能回归如来藏状态。

(2)综合发展:第二种发展方式就是一个综合发展,什么叫综合发展?就是我们先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之后,可以随便自由地到达任何思维状态。如果你住于思维内容就不行。上面这个图,你可以看最下面那一行,那就是住于思维内容。住于思维内容你是不可能自由地去回归如来藏状态的。虽然其中有一个箭头指向思维本体这个高级阶段,这是指演变的,然后这个箭头返上去的时候,它是通过一种观法才能住于思维本体这一个高级阶段,那是退下来之后才发现的,比如说观“无我”,退下来之后才发现。这两个箭头的意义在以后的章节中还会详细去谈,这个地方仅是了解一下就行。同样的,这个地方虽然表现一个箭头是“相应”回归如来藏,那是指以前能够回归如来藏,也就是通过破的方法回归如来藏,在以后就是在初地到八地之间,这才可以相应,在初地之前是不可能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的。所以要了解这几个箭头,并不是说从思维内容这个禅定中,然后这个箭头指向思维本体过渡状态,在从这个地方再回归思维根本状态,这个不存在这样一个路线。这个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以后在相应章节中,咱们还会详细谈。这些路线图如果掌握不好,那么你将无法去准确无误地使用各种思维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对所有思维状态的使用一定不能是盲目的,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这一点必须做到。

这是思维的两种发展方式,这个内容就简单了解一下,不做过多的追究,如果听不懂就暂时放过去,因为这个是很复杂的,以后在相关的章节中咱们还会详细谈,详细谈它怎样操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节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这一个对于咱们学佛的群体来说,是不需要过多地谈论的。这一节重点是针对社会上的人。社会上的人对于“自我”这个问题,往往采取的是两个态度:

1. 回避自我:因为他们能够确认当下的思维就是当下的自己,所以说他们就回避自我,不去谈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如果真正去找的话也找不到自我,所以干脆就回避,之所以回避自我,是因为他们确信现在就是自我,所以他们才回避这个问题,假如他们不能确信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

2. 混淆自我:第二个态度,就是混淆自我,就是有的人也开始思考什么是自我,但是他实在找不到自我,实在没法找到真正的自我,那么就把“我”和“我的”混淆,把“我的”混淆成“我”,这一个在西方哲学里面、在心理学里面这个多得很,他们都是这样的,都是这样混淆自我、回避自我。所以,这个是针对他们那些群体去谈的,不是针对我们学佛群体,我们学佛群体对于这一个问题可以说都是有正知正见的。

在对自我认识方面,对有些观念是需要破的,这同样是指社会上的人。

(1)破除身体自我观:社会上有一种观念就是身体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是需要破除的。一个就是身体是一种物质,从物质方面进行破除;另一个就是从身体的结构去分析,就是从身体它的哪一个部位你去寻找,你根本找不到自我,怎么找都找不到;再一个就是用身体的动态变化去分析,身体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但是我们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在动态变化中的,就像你觉得小时候的你、刚出生的你也是你,但到大了之后,这个庞然大物照样是你,这个身体已经有了很大、很大的变化,体内细胞早就变了很多次了,但是你从来没觉得自己变成别人,你也从来没觉得长大了的自我和小时候的自我,一个是小我,一个是大我,你根本就没有小我和大我的区别,都是你,也就是说,你的那种自我的感觉,你的那种我的感觉,丝毫没有变化,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不能是小时候的那个我是小我,大了那个我是大我,没有这个观念的。

(2)辨析当前思维自我观:再一个就是辨析当前思维自我观,有的人就认为当前的思维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确认的。首先要了解一点,我们所有人都确认的事情,那么它就一定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当前思维的确是我们自己。但是另外一方面,要了解当前的思维仅仅是其中一种思维状态,它不是我们完全的思维状态,也就是“不是完美的自我”,正是因为它不是完美的自我,所以我们才在寻找完美,也就是追求其它的状态,完善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是处于这样的追求中的。当前思维自我观,这一个重点是要破除那种灵魂自我,也就是他认为灵魂是自己。灵魂是一种唯识所变,也就是说,在思维衍生状态,它是因为某些观念,住于这种状态、住于这种观念中。所以,灵魂不完全是自己,它仅仅只是如来藏的一种变现,就像浪花和海水一样。所以要了解,如果你认为当下的思维就是自己的话,那么就像有的人一样,看到某一个鸟死了,死了之后跑出一个东西升到天堂去享福了,他说那一个就是鸟,那一个就是真实的鸟自己,这个不是的,这个是真实的鸟它自己的变现,它的一种状态,就像水蒸气和云朵的关系一样,你不能说云朵是水蒸气,云朵仅仅是水蒸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灵魂也仅仅只是我们自己的一种表现形式。灵魂不属于真正的自我,它仅仅只是真正自我的一种表现形式。

(3)树立正确的自我观:把前边两个破除了,然后真正的自我观也就形成了。真正的自我观,首先是当下的思维就是当下的自我;第二个就是当下的思维还不是完美的自我,它仅仅只是我的一种状态,我们还需要找到思维的所有状态,只有思维的所有状态才是完美的自我。这里还需要破除一点,就是我们很多人认为只有如来藏状态才是真正的自我,这句话是两分的,如来藏状态是思维的一种状态,在回归如来藏状态之后,我们现在的这种状态也是如来藏的一种表现,就像浪花和海水的关系一样,浪花照样是海水,我们现在的这种状态——从广义和狭义说——属于广义的如来藏,我们平时所说的如来藏,仅仅只是和我们这种状态对应的那一个非执着心力作用的那个功能状态,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一定要对真正的如来藏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要不然你将没法理解什么是烦恼即菩提,什么是无常即真常,对于这些你将根本不可能了解。所以,在这里对真正的自我有所认识之后,你就可以了解,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也属于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也就是真正自我的一种状态。

第二节 当前思维状态

当前思维状态咱们简单谈一下潜意识这方面的,至于其它的咱们下一次再谈。因为是单从潜意识这方面,它的内容就非常多,而且潜意识在我们实证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地认识。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当前的思维状态?因为我们实证的目的,至少是现在的目的,是为了出离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是为了摆脱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束缚,从而去使用其它思维状态,这是我们实证的目的。同时,我们生活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因此,我们的实证也是基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也是必须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实证,必须使用现在的这种思维状态的特征去实证。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如果我们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没有任何了解,你将不可能实证,你的实证根本没法进行。所以,我们要了解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这是对我们这个世界人来说的,是对生活在我们这种状态的人来说的;对于其它状态的人,比如禅定中的人,如果禅定中真的也有这些书啊什么的去讲的话,那么禅定中的人他们研究这一节的时候,他们的当前思维状态就指的是禅定,也就是你想从禅定进入其它状态,你必须研究禅定中的特征,然后才能使用这些特征进入其它状态。所以这是对不同状态来说的。这就提醒我们一点,我们的实证不能是盲目的,一定是要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有深入的了解、全面的掌握,然后才谈的上实证。这一个是我们很多学佛人做得不好,我们很多学佛人总认为这个世界不好、这个世界苦啊、现在这种状态不好啊等等,所以,对现在这种状态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就是全盘否定,根本就不去全面地认识、深入地理解这种思维状态,完全就是一种否定的态度去对待它。采取这样的态度,你是根本没办法实证的。要了解释迦牟尼当年说“现在这世界苦啊,这种状态不好啊”等等,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你的出离心的,因为很多人是习惯于使用这种思维状态,习惯于处于这个物质世界,从而不知道去出离,所以为了培养你的出离心,然后再告诉你苦啊、要离开啊、怎么怎么样,要出离呀;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告诉你“人身难得”,然后是“这个世界有利于成佛”等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你必须使用这种思维状态才能去实证,如果你把它全部否定了,你将根本不可能实证,所以才告诉你“人身难得、这个世界有利于成佛”,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人身有哪些方面是有利于实证的,这种思维状态有哪些方面是有利于实证的,这个世界有哪些方面是对实证、对成佛有很大帮助的。正是基于这些目的,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当前思维状态。

对当前的思维状态的研究,不仅仅佛教有所认识,现代心里学也在这方面有所认识,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因为它们对当前思维状态都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的,我们的实证就可以借用这些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心理学对潜意识的认识。

一、心理学对当前思维状态的认识

1. 意识与潜意识:

心理学把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意识形式分为有意识和潜意识两种,也就是意识和潜意识,这是心理学的认识。思维本体学认为意识和潜意识都是禅定演变下来的,也就是高级思维状态演变下来的,它们最终将合二为一。由于心理学不了解还有其它思维状态,因此它认为意识和潜意识是不可合二为一的,是无法证入那种状态。

关于意识,意识在咱们这里面,就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的基础上,结合咱们佛教来说。心理学对意识的定义就是对身体搜集来的信号进行推理、判断、加工,这样就称之为意识。那么这种定义在佛教里面就是对应执着心,就是对应选择性思维这样一个思维功能。

意识还有一个功能是专注,也就是意识的专注能力比潜意识强,那么对应于佛教里面就是选择性注意它具有这种形成专注的能力,这种功能是我们需要利用的,但意识中这种推理、判断这种功能是我们需要排斥的、需要放弃的,因为这种功能是唯一的只有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有,在禅定中没有,所以我们必须排除这个特征,也就是说,这种思维功能,仅仅只是这种思维状态唯一具有的,所以我们必须排除,只有排除了之后,才可以证入高级思维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对意识并不是全盘否定的,仅仅排除了它的其中一种功能,而保留了它的容易形成专注的这种功能。

然后咱们再说潜意识。潜意识作为它的定义,它恰恰是排除了意识,也就是排除了“推理、判断”这个功能,所以我们才来谈潜意识实证的。我们对潜意识的使用,正是利用它能够有效地排除推理、判断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排除这些功能,所以我们使用的正是潜意识的这一点,并是使用潜意识的那种不容易形成专注这个功能。潜意识的缺点就是专注力达不到,无法达到高度专注。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的得到,我们的实证虽然是使用潜意识去实证的,但这只是入手的方便,最终的结果就是要形成潜意识专注,也就是把两种思维功能,把有意识和潜意识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这样才能证入高级禅定中。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在实证中我们要通过梦去进行实证,也就是通过睡眠去进行实证,睡眠是潜意识主导的,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睡眠去实证,那是因为我们的实证最终目的,就是要在潜意识主导下形成潜意识专注,要不然我们是不可能通过睡眠进行实证的。反过来我们不可能通过和别人打架去实证,因为打架它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推理,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因此不可能通过打架去实证。所以,通过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的出来,实证是在潜意识主导下的,同时,实证的结果是形成潜意识专注,而并不是为了潜意识而去使用潜意识的。比如,我们通过睡眠去实证,虽然我们通过睡眠去实证,但实证最终结果却是破除了睡眠,也就是我们利用睡眠去实证,但最终的结果是彻底地破除了睡眠,也就是再也没有睡眠这回事了,这就是说,我们实证结果并不是仅仅在潜意识这方面,不是停留在潜意识的,而是把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是把潜意识和有意识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另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功能和思维状态,那就是潜意识专注的状态。所以,一定要了解,心理学对潜意识和有意识的定义,然后要了解,佛教对有意识和潜意识这种应用是和心理学的定义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可以利用它,采用拿来主义,利用它,但不被它束缚。

正是因为心理学在潜意识和有意识这方面有了很多的较为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我们在实证中才可以把它们的成果拿过来为我们的实证服务。这就是说,我们要了解潜意识的特征。只有了解了潜意识的特征之后,你才能够去真正地利用潜意识。

2. 潜意识特征:潜意识有如下六个特征:

(1)重复,通过多次的重复来刺激潜意识记忆,这样形成长时记忆,只要多次重复就可以形成一种潜意识作用。举例来说,念佛,你不可能念一声、两声,念几句就可以成功的,你必须长期的念、长期念,然后它就形成一种潜意识作用,只有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你才可能成功。其它所有实证的方法都是这样的,我们在实证中很多、很多种的方法、观法等等,所有这些方法都必须经过一个重复的过程,就是次数,重复很多次。这就告诉我们你不要指望现在一开始实证马上就成功,这个是不可能的,你必须经历一个重复的过程。同样,也告诉我们一点,对于一个初学实证的人来说,在刚开始实证的阶段,最关键的是次数,而不是哪一次能突破不能突破的问题,而是次数,每天实证的次数达不到,你就不要谈什么成功了。因为什么?这是客观的规律,潜意识就是这样作用的,你不尊重这个规律,你就绝不可能成功。所以,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一点,不要追求马上就能成功,你要把实证的侧重点放在每天能够实证多少次,次数越多越好,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2)不辨真假。潜意识没有能力去辨别真假,因为它没有推理、判断的能力,它是所有的指令全部照收,所谓所有的指令全部照收,就是按照你的暗示去运作的,这就要求我们一点,就是你一定要有正知正见,对于佛法一定要深入的了解,对整个的原理要了解得清清楚楚,任何一个实证方法,你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地理解和准确无误地掌握。如果这些你做不到,那么虽然你也是在实证的,但是事实上潜意识已经按照另一个运行方式去进行了,按照你的暗示去进行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有的人认为人体的气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物质,这个东西很真实,它能够解决一切,就像练气功的人一样,他就把这个气看的非常非常的了不起,那么潜意识会按照这个方向去运作,它就会引导你不停的去体验这气;再比如说,有的人就认为,守着身体某一个穴位就一定能够证入一个很高的层次,举例来说,有的人认为两眉之间的玄关是最关键的,因为他这样认为,那么潜意识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无论你怎样放松都不可能,潜意识会一定向着这个方向去运作的,于是气机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聚集,然后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问题出来了,虽然他说这不好,出问题不好,我要解除这个问题,他也努力地放松啊等等、等等,使用了很多很多方法,但是潜意识已经形成,潜意识已经是那样认为的,虽然你主观上用了个推理、判断去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潜意识会一定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的,所以这个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这就告诉我们一点,就是实证一定要有正知正见,原理是最关键的,对原理不了解,你的方法就不起什么作用。所以,对于原理和方法的问题,一定要了解,要掌握原理,方法是次要的,原理是最关键的,也就是说要有正知正见。

(3)喜欢有音律的东西,比如,听到别人唱歌,或者等等这些,自己不自觉地哼唱起来,这就是潜意识产生了作用,这就是我们佛教的实证里面的耳根圆通法门。我们的实证要使用身体的这些器官去实证的,因为人身比较宝贵嘛,是借助人身去实证,人身中哪一个器官宝贵?就是耳朵,听力比较宝贵,听力比较灵敏,所以要使用耳根圆通法门,我们通过耳根去实证,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潜意识喜欢音律的东西,所以才可以使用这个耳根去实证,之所以使用耳根圆通法门,使用耳根去实证,那是因为它能够有效的利用潜意识,有效的调动潜意识。为什么不使用眼睛去实证?因为眼睛是和有意识思维相关联的,我们大家睁开眼,到处在乱看,它是和有意识思维紧密关联的,所以我们一般不使用眼睛去实证。我们只要去实证总是垂目塞兑的,总是把眼帘下垂的,为什么要眼帘下垂?是为了排除有意识思维。所以一定要了解,潜意识是喜欢有音律的东西。

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耳根去实证,比如说:你可以去哼唱一些佛教的歌曲,经常这样哼唱,因为什么?你管不住自己的思维,只要静下来,你不由自主就会走神,那么这时侯怎样才能防止走神产生更大的副作用,那你就不停去哼唱一些佛曲、咒语等等,让自己的心能够安住于柔软心,与大悲心相应。一定要了解柔软心与大悲心的区别。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心理状态它根本不是大悲心的状态,如来藏状态的大悲心,比我们这种状态的爱心等等,要深沉得多。所以,我们把现在的这种思维状态,把它的心境,你把它用爱心、柔软心等等这些词语去称呼,表示与大悲心作为一个区别。只要你能经常哼唱这些歌曲,那么你就能够安住于柔软心,就能够与大悲心相应,这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利用耳根去实证,让自己心相应。

有的人认为哼唱这些歌曲等等,是不是属于走神,走神首先是潜意识,如果你的走神走在和大悲心相应有什么不好,因为实证是为了相应的,它根本的目的是相应,相是可以随便变的,方法是可以随便变的,但心不能变,佛法是心地法门,与心相应。所以,平时我们就可以去搜集一些佛教的歌曲,培养柔软心的这些歌曲、咒语等等,经常地哼唱。那么在佛教的寺院里面也是这样的,早晚课、举行法会,尤其到藏传佛教,大家可以看到,经常都是在哼唱,不停地唱、不停地唱,读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哼哼唧唧的,整天都是哼哼唧唧这样,为什么?那就是利用耳根、利用潜意识。

(4)喜欢图画,图画就是有色彩的东西,喜欢有色彩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学《弥陀经》的时候,让你观想《弥陀经》里面的色彩,也就是境界,青色青光,就是观想这些光,观想这些色彩,与这些色彩融为一体,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样能充分地调动潜意识,能够使用潜意识去实证,只有你把这些色彩观想到了,你的潜意识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当然,这里还有一点,一切色彩都是光的展现,去观色彩就是观光的一种,我们将来有一种观法,就是通过观光去实证,观光属于观光的那种光感,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光,光感;另一种方法就是观光的色彩,任何光都是有色彩的,任何色彩都是光,只要你看到色彩就是看到光,只要你在观色彩就是通过观光去实证。《弥陀经》告诉我们,通过观这种色彩去实证,就是通过观光去实证。

(5)对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偏爱有加。所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就是与柔软心相应的东西,与大悲心相应的这些东西。当然这里的感情色彩不是指与那种争吵、散乱心、打架这些相应,这些是和有意识思维相应的,潜意识对这些根本就不可能偏爱有加的,它只对和大悲心相应的心境、心理状态才喜欢的。所以,平时要注意,你在看电视的时候,或者是在搞其它的,因为有的时候,你是避不开这些场所的,那么这时候你就尽可能看那些能够引发你的爱心、能够引发你的柔软心的这些电影、电视,不要去看其它的,没事的时候可以朗读一些比如说有感情的那些散文啊什么的,朗读这些来培养自己的柔软心,让自己能够经常地处于深深的爱心中,这就是实证。

实证并不是说你现在去死盯盯地盯着某种方法,举例来说,你认为走路的时候那个慢动作、四念处慢动作就是实证,但是你走路的时候,你用的是刚强心走路,你仅仅在这个形态上下功夫,你在慢啊、慢啊,但是你在心上根本做不到柔软,那么这样的实证,根本就没意义的,它照样不是实证的,虽然表面上是实证,但是根本就没意义。要知道一切的相都是为了这个心,为了诱导你的心境,所以,慢动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诱导你的心境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所以就要掌握心是最根本的,一定要在这个心上下功夫,只要你每天能够安住于身心,安住于这种与大悲心相应的心境,那么你就是在实证,一定要掌握这个原理。并不是说,释迦牟尼来了,然后释迦牟尼到这个世间了,他就整天就是安住于这个慢动作,整天像你所说的这样形式化的,不是这样的,他任何状态都可以使用的,他也可以蹦、也可以跳的,但无论他蹦、跳,还是慢走,他统统都是安住于这种身心,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就是掌握几个字,相变心不变,也就是在潜意识中与这种感情色彩相应,也就是与大悲心相应。

(6)在放松的时候最容易进入潜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在实证中,为什么不断地暗示自己,要放松、放松,放松就是排除有意识思维、排除作意,就是为了诱发潜意识的,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潜意识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放松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依靠潜意识去进行。所以,放松是实证的基础。

3. 潜意识的形成:

潜意识的形成,它是建立在排除有意识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用排除法去形成的,也就是说,身体首先是不怎么发挥作用,也就是停止对外界信号的采集,不再去采集外界的信号,感知外界的信号,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不再对外界的信号进行加工。两个要点,排除身体,然后不再加工。

那么对我们实证中的人来说,只要你的身体还在发挥作用,那么你的潜意识就没发挥主导作用。实证,你想突破、你想成功,那么你必须达到身体的觉受全部消失,身体觉受没有全部消失的时候,潜意识就绝不可能发挥完全的主导作用,你的实证一定不可能成功。

所以,我们了解潜意识的形成,那么在实证中的应用,就要掌握这样一个原理。实证,无论你入禅定、入欲界定等等,等等,最基础、最基础的就是必须不让身体发挥作用,必须达到身空,必须让身体觉受全部消失。如果这一点做不到,谈不上什么实证了,因为这是实证最基本的要求。

4. 潜意识的规律:

这些规律对咱们的应用不是非常非常大,某些地方还可以,所以,这个咱们跳过去,大家了解一下就行,其中只有一少部分是可以去利用的。

5. 潜意识的开发:

(1)潜意识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排除意识,培养信心。排除意识,只要排除身体就是排除意识,这个对咱们来说并不难,很多人都可以做到让身体觉受消失,所以这个比较容易排除;第二个是培养信心,培养信心尤其是对于初学佛的人要特别的注意,初学佛的人有一个特征是什么?他们也知道忏悔,知道过去世造了很多很多业等等,也学会忏悔,但他们的忏悔是为了打击自己,是为了贬低自己、打击自己,是为了这样的。对于佛教的讲解来说,在佛法里面并不是这样的,佛法一方面让你忏悔,目的是不让你产生那种刚强心,是为了排除刚强心的,一定要了解忏悔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排除刚强心;另一方面,释迦牟尼也告诉你,学佛是大丈夫的事,不是一般人可做的,也就是你要有那种大丈夫气概,什么是大丈夫的气概?大丈夫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要有高度的信心,一个没有信心的人是根本称不上大丈夫的,所以就是一定要掌握一点,信心是第一位的,没有信心的人是谈不上实证的。所以,我们在一边忏悔,用忏悔去排除自己的刚强心,一边培养起大丈夫的那种实证的信心,也就是说,你有信心去实证,有信心去成佛,不要把自己贬低的一无是处,这一点对初学的人尤其是这样的。很多初学人就是这样,整天就是在贬低自己,认为贬低自己就是修行,贬低自己并不是修行,只有实证才是修行,无论在心理上把自己贬低到哪种程度,统统不叫修行。

(2)潜意识开发的方法路径:听觉、视觉和观想,这三种方法我们都需要使用的。听觉的实证咱们也需要,咱们也有很多这样的方法;视觉的方法包括观光、观色彩,就是光感和色彩,还有其它的很多的观法,甚至包括观慢动作都属于视觉方面的,因为刚开始你必须去……举例来说吧,我们在群里面、在网站上,上传了一些高速的视频,就是慢动作,你经常去观这些慢动作,去体验这些慢动作,那么潜意识就会被诱导出来,比如说,你在观那些小草发芽时候的那种慢动作,这就有利于提升你的潜意识。这就要求一点,就是我们平时就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这方面的视频,经常地看、经常地看,把它牢牢地印在你的脑海里面,这样潜意识就会不断发芽、不断发芽,你认为什么是实证?这就是实证。实证并不是说你去造作出一种什么样的模样这叫实证,并不是这样的,只要你在努力使自己的潜意识达到稳定、深刻,这就是实证;再一个是观想,观想这种方法就更不用谈了,咱们经常用的。总之来说,要了解潜意识开发的三种路径,这三种路径我们都必须使用。

(3)潜意识开发的十大刺激源:

① 对乐的追求;② 对苦的规避。一个是正向诱导,一个是反向的逼迫。

正向的诱导就是对乐的追求。

a欲望,潜意识怎样才能够发挥稳定的作用、主导作用?第一就是欲望,一定要了解欲望是排在第一位的,你对实证有很大的追求,你觉得这个实证非常好,回归如来藏状态非常的好,你有很深刻的这方面的愿望,只有在这种愿望作用下,你的潜意识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所以对于在寺院来说,刚出家的小沙弥,作为过来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视的,就像我们群里人一样,刚开始实证的人,这种心是非常非常宝贵的,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去引导,方法正确,那么他们的实证是在短期内就会突破的,反而是老修行人,在这方面要差得远,因为老修行人慢慢、慢慢地磨的就没有那种欲望了,没有实证的欲望了,所以突破很难,很多老修行人就是越修行越难以突破,所以,对于老修行人来说,要了解潜意识作用的规律,要了解潜意识它发挥作用的时候要建立在这种欲望的基础上,所以一定要用欲望去诱发自己的潜意识,经常去刻意地注意培育这方面的欲望,比如说,多看一看过去古大德们他们在实证方面的这些经历,或者看一些这方面的电影,比如说《达摩祖师传》,看一些这样的电影,然后激励起自己那种实证的欲望,要保持自己那种实证的欲望,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b音乐的诱导,这个咱们刚才谈过了。

c友情和盟谊。这是一个团体的意识,团体的意识有利于实证,我们有时候感觉到几个人在一起实证效果好,那是什么原因?就是友情和盟谊有利于诱发潜意识。这就是说在刚开始实证的时候,大家最好是形成一个实证的小团体,几个人,三五个人在一起去实证,大家经常交流一下实证经验,那么这样是有利于潜意识发挥作用,有利于实证的。等将来你能够正常地证入禅定中,经常证入禅定中、轻松证入禅定中的时候,你再一个人去证。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利用这种友情和盟谊,然后加强实证。为什么入定之后就不需要这样了?因为友情和盟谊在这个地方发生作用是在欲界定以下,在欲界定以上到禅定中,那么就不再依靠这个了,这方面的作用将非常的微弱,也就是要了解心理学对潜意识的这些研究,通通是基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是基于欲界定以下的,在欲界定以上,心理学在潜意识这方面的研究,基本是不起多大作用。所以,一定要掌握这一点。

d自我暗示,潜意识的诱发有一个方向就是自我暗示。有的人在学佛的过程中,总是自我暗示“我不行啊、我这人是有罪啊”,整天都是这样暗示、暗示,“我这人愚笨啊,愚笨得不得了”,他总是这样暗示。暗示的结果是,你根本没办法实证,根本没办法成功。这就像《大宝积经》上谈过的,各大阿罗汉在实证到一定程度之后,开了天眼,开天眼后,他们就看到过去世做了很多很多的恶事,于是今生悔恨,也就是说,他暗示自己有很大的罪过啊等等、等等,这样怎么可能成佛?释迦牟尼也就看在眼里,也在替他们这样着急的,大家可以这样理解,然后文珠菩萨也看到了,文珠菩萨这时候就开始做一个示现吧,就是拔出宝剑,刺向佛,刺向释迦牟尼,大家在这个地方要注意一点,因为这些大阿罗汉们也是开天眼的,所以并不是说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所认为的那样,就是真的是文珠菩萨拔出宝剑去刺向佛,他仅仅是动这个念,这个是他心通的,因为各大阿罗汉们都有这种他心通,所以他们能看到文殊师利菩萨起这个念,什么叫他心通?这个还需要了解这一点,他心通的其中一种就是,你心中想什么,这都是个相想,你想什么的时候,心中马上呈现这种形象,比如说,文殊师利菩萨起个念头去杀佛,拔出宝剑刺佛,那么他的头脑中马上出现这个形象,就是拔出宝剑刺向佛,那么这个形象就会被这些阿罗汉们看到,是这样的,并不是说他真的表现出我们一般人用肉眼去看的时候,他在形体上拔出宝剑,不是这样的,一定要了解这一个,那么文殊师利菩萨拔出宝剑刺向佛的时候,释迦牟尼这时候就住于如来藏状态,住于如来藏状态之后,那么就住于一种无相的状态,无相的状态,那么阿罗汉们马上看不到了,这就告诉我们什么?一切业障全部都是思维内容,都是因相而起,因识所变,不具有真实性。所以大阿罗汉们看到这一点之后,马上升起无限的信心,这样就纷纷证入如来藏,纷纷成功了。这就是一种自我暗示,如果你暗示自己不行,你就根本不可能实证,各大阿罗汉们开天眼,看到自己以前做了很多很多的坏事,所以他就暗示自己什么、什么不行,那么这时候释迦牟尼就用这样的方便去帮助他们。所以说,在佛经上,释迦牟尼一边告诉大家要惭悔,惭悔业障,忏悔过去做的这些不好的事情,排除刚强心,但另一方面又告诉大家,都是大丈夫,都有成佛的根基,都是佛,都是从这种状态过来的,都有成佛的根基。所以这就是释迦牟尼告诉我们,要有这种自我暗示的能力,从心理学方面就是这样的,要经常这样自我暗示。这就是要求我们,尤其是初学佛的人,一定要注意经常暗示自己,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你的的确确就有这种完全的实证潜质,浪花就是海水,含有海水的一切特征。

e潜意识开发的其它的因素就是对苦的规避。对苦的规避,这就是因为我们追求乐的本能,所以会自动地逃离这种苦,在最苦的时候也是我们追求乐最迫切的时候,这个其实是和上面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对乐的追求是被迫的,前面那个对乐的追求是正向的、诱导的,二者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建立的基础都是乐,与乐相应,与柔软心相应,与大悲心相应。

(4)潜意识的简单的开发操作步骤:

①目的:

a训练开发潜意识的无限储存记忆功能。这个就是重复,念佛啊等等、等等,这些就是重复。

b潜意识的控制能力。就是我们的实证刚开始你可能是不知不觉去实证进步了,这说明了一点,你对潜意识的掌握根本就没达到一个自主的程度,还需要在今后的反复的训练中对潜意识的掌握达到一个很熟练的程度,那么这一点也告诉我们,就是实证在成功之后,还需要反反复复的多次去进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在那个两个思维状态的交界地方,这个地方不稳定,那么在这个地方你就要要反反复复地进行很多次,逐渐逐渐达到稳定,之所以能达到稳定,就是你对这种潜意识的发挥具有一种控制能力。

c开发利用潜意识自动思维创造的智慧功能。这是指我们现在的,指世间法的,咱们就没必要过分地去考虑这一个。

②潜意识的操作:潜意识的操作这上面是按照一般人这样的方法去操作,对咱们来说,是为了实证的,因此在实证中,我们可以把这种操作方法改变一下操作的内容。比如说:

a在入睡前,把白天的事情迅速地回忆一遍。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入睡前对于学佛的这些事情,对白天的这些实证的过程,进行一个回忆,然后安住于实证状态去入睡,去安住于实证状态,在实证中、在潜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达到梦境,也就说,在有觉知的情况下去入睡。

b在几分种的时间里让自己沉浸在想象中,培养信心,暗示自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等等、等等。这个也需要我们在实证中,尤其在实证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需要这样去做。有的人对待实证中的困难,采取的态度是什么?就是打击自己,比如说,遇到困难了,也没法解决了,就说“哎呀!我不行呀,我没有这个学佛的根基啊,看来我实证一定失败的,别人行,人家有这个根基,人家这一世肯定能成,我不行”,总是这样的,那么这个就不行。一定要用几分种的时间暗示自己。

c暗示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所有的方案都能解决。对于我们也是这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暗示自己操作。

d早上起来的时候,要写一下,马上就记,好像你已经知道了答案。这就是咱们以前为什么要让大家写实证日志,实证日志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是把你实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验记录下来,虽然当时你解决不了、解释不了,但以后,实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一定能把它准确地解释,只要你能准确地解释,那么你的实证就有自我掌控能力,而不是偶尔成功又退失,反反复复的,这是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只要你在这样记,那么潜意识就会运作,比如说,你记下来之后,你一定要作分析的,稍作一下分析,那么潜意识就这样运作,那么以后的实证中,你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你的实证将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正确,逐渐逐渐就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上面咱们谈的就是潜意识。总体来说,心理学在潜意识方面的研究是做得非常好的,而这些研究在佛教方面,事实上也是应用得非常非常的纯熟的,只不过在佛教的应用中,以往我们并没有往潜意识这个方面去考虑,只是应用,事实上二者有着很强的这种可借鉴性,可以互相借鉴的。所以在以后,我们就要对潜意识的这些特征、规律要了解,了解之后,和我们的实证结合起来,在实证中要准确地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进行,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加入到实证中,要尊重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就是潜意识的运作规律,就是思维的演变规律,你要掌握这种客观规律,只有尊重这种规律,你的实证才能成功。我们的实证之所以失败,那是因为我们无法尊重这种规律,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实证中都是违背潜意识的运作规律的。

下去之后,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实证过程调出来,或者到咱们的网站上,把其它人的实证日志调出来,凡是成功的统统都是尊重潜意识规律然后成功的,凡是失败的一定是违背潜意识这种作用规律才失败的。大家把这些实证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调出来之后,对比分析一下。有的人在实证中是前一个阶段成功了,后一个阶段失败了,前一个阶段之所以成功那是尊重规律,后一个阶段之所以失败,那是因为违背潜意识作用规律,所以对这些实证的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大家以后要学会尊重潜意识的运作规律,尊重这种规律,尊重思维的演变规律,然后我们的实证就可以获得成功。

下面咱们简单看一下“催眠”。

催眠这一个,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主要是了解催眠的技巧。因为在催眠的情况下,潜意识更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掌握一下催眠的技巧,就是诱导。

1. 诱导技巧:一定要了解,我们在实证中使用的某些方法,我们的实证中,大家回忆下,很多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就是诱导,而从根本来讲,我们所谓的实证其实也是诱导。因为禅定这种状态,这种定力,我们本来就有,并不是说本来就没有的,本来就有,你所使用的一切的方法,并不是为了创造,而仅仅是为了把这种禅定诱导出来,把那种专注力诱导出来。假如不使用你的实证方法,那么未来科技发展了,就像咱们以前说的,给你制作一个场景,3D一样的动画等等这些场景,然后让你一下子进入一种状态,那么瞬间你将得定,禅定就是这样的。一定要破除一个错误得观念,那就是禅定是经过练啊、练啊,然后练出来的,并不是这样的,你所谓的练的过程,其实就是诱导的过程,如果你善于诱导,那么这个过程就会大大的缩短,如果你不善于诱导,那么这个过程将会非常长、非常长,你的实证就很难成功。所以一定要掌握这一点。

2. 催眠的深化:这个深化技巧也需要我们掌握的。

至于催眠的其它的这些情况,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个,对我们实证意义比较大的就是一个催眠的注意事项,这一个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催眠的注意事项:

1. 环境。环境就是安静,舒适,温馨,有利于放松心情等等,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静的境界下,更容易实证成功,那就是因为在静的境界下,你的心境更容易达到这种状态,更容易达到催眠的状态,也就是潜意识发挥作用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才容易实证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初学者,你是不可能到十字街头去实证的。当然对于一个实证非常熟练的人来说,任何地方都不拘泥于这种状态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所谓的催眠,所谓的潜意识的作用规律,仅仅指欲界定以下,在欲界定以上是丝毫不起作用的,因为对于一个经常入定的人,根本不存在境界的要求、环境的要求,十字街头照样练入定的。所以,要了解催眠这种潜意识诱导它在哪种思维状态下起作用,并不是所有的思维状态起作用的。

2. 时间的设置。时间这个设置也是一般一次一个小时左右,这个我们也时这样的。刚开始的实证次数是最关键的,并不是说你每一次坐多长时间,这个时间延长的越多越好,刚开始不是这样的,因为你时间的延长,是与你在与苦作斗争相关的,当你觉得自己已经是坐不下去了,但是你为了延长这个时间,还是勉强坐、勉强坐,对抗自己,那有什么意义?除了让你的潜意识无法开发,还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一定要注意实证的质量,一定要注意掌握实证的质量,不能让实证变成一种就像凑数、敷衍了事一样,一定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在实证的效率上下功夫,这是非常关键的。

其它的,下面这几条,就是潜意识治疗期间的生活习惯。这些咱们基本上是老修行的都知道。比如说,治疗前排空大小便,吃得不要太多太饱,这个咱们大家以前都了解很多了。在实证之前,也是要做到这几条。做到这几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不让身体发生作用。那么这一条,根本的意义就在于排除身体的作用。潜意识发生作用的前提就是身体不能够发挥显著作用。如果你大小便的刺激,它让你身体发挥作用,那么你将无法发挥作用。如果你吃得太多太饱,那个胃就在不停地蠕动、不停地蠕动,它就导致你无法是在潜意识的主导下去进行实证。

再一个就是消除杂念,排除意识的活动。那当然是排除意识活动潜意识才能发生作用,催眠有利于排除意识的活动。就是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实证效率?提高实证效率来得最快的,也是我们最容易掌握的,就是睡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睡眠,对睡眠最熟悉,掌握的最熟练,同时睡眠也是最有利于实证的,只要你善于利用,很快就会达到很高的层次,不会睡眠的人也就是不会实证的人,这一个大家以后是一定要掌握这一点的,要借助睡眠去实证,在这里就是掌握催眠的原理,利用催眠这个境界。

下一个就是绝对禁止饮酒。这个也是我们在实证中的一条戒律。为什么要有这个戒律,这个戒律的目的是什么?要排除有意识思维,因为这种喝酒之后,会导致整体气机上涌,然后会处于一种意识活跃的状态,比如说,头痛、烦躁等这里说的这些状态,并不是你说的那个喝酒之后昏昏欲睡,这叫潜意识,这个不叫潜意识。当然这里说的那种尽量不服用人参、激素,等等,这个对于咱们实证也是有意义的。有的实证的人员就是身体素质比较差,然后服用很多很多的东西,就是补品啊、激素啊等等,包括有一些药物,这些都会对实证有一定的影响。有时候不得不服用一些药物,那就要掌握这个药物的一个作用期,也就是说,在它作用的高峰期间是不适于去实证的,在它作用的后期是可以有利于实证的。

下面咱们再看,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减少意识活动的频率。这个也是我们需要去掌握的,也就是说,在真正实证期间,我们为什么要把手机关掉,不接触外界事物,就是杜绝外缘,杜绝外缘的目的就是防止把你的有意识思维诱导出来,也就是排除那些有意识的活动,这样形成一个规律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然后潜意识就能发挥作用,就能够处于这种催眠的状态。

还有就是多和催眠师沟通。这个就是我们在实证中,要为什么要一群人,几个人,三五个人在一起实证,就是要能够互相去交流,尤其是和比你实证层次高的人交流。比如说,我们说闭关,闭关要有人护关,护关的人一定要比那个闭关的人功夫要高,这是为什么?就是他有时候需要一些交流,当需要交流,或者即使不用语言上的交流,但有这种情感上的交流,也就是心灵的沟通,这时候都能够让他的潜意识发挥作用,让他处于这种良好的实证状态,所以就是护关的人在功夫层次上一定要比闭关的高。在实证中,你想让自己的层次达到高的状态,那么你就必须和比你层次高的人多交流,在他们的帮助下,这样你容易去诱发你的潜能。这一点需要破除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你认为和某些你认为的实证层次高的人在一起,他们能够加持你等等,一切的外因全部是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这些所谓的加持其实都是通过你自己发挥作用的,因为它能够诱发你的潜意识,能够让你产生这方面的相应,思维达到一定的状态,所以才发挥作用。如果你对他根本就不感兴趣,对他就反感,那就丝毫不会发挥作用。就像释迦牟尼一样,释迦牟尼可以对你产生很多加持,但他的邻居根本就不学佛,反对佛,所以释迦牟尼对他的邻居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他的邻居也不会感到被加持。所以一定要了解,要经常保持和比你层次高的人进行交流。

下面咱们看,掌握一个催眠的敏感度,这个地方对于我们的实证也是有利的。

催眠的敏感度:

①年纪轻。年轻人有利于实证,为什么?要了解这个原因;

②容易放松的人。处于紧张状态的人没办法实证,那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处于催眠状态,没办法利用潜意识实证;

③对催眠师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这个也是和实证一样,也就是说你有一个老师在带,或者是虽然和你同样是师兄弟的,但是人家明显证得比你好,你和他在一起,这样你就觉得这个实证容易出成果,这就是因为你产生一种信赖,有一种情感上的交流;

④想象力丰富。这就是我们在使用《弥陀经》的方法去实证的时候,《弥陀经》告诉你要不断地去想象这些境界啊、场景啊,给你设置了很多很多这样的场景,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能够让你达到这种状态,让你的潜意识发生作用,所以一定要了解,想象力丰富对于一个实证人员来说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你的想象力根本就是非常地缺乏,那么这个就不利于实证,所以一定培养这些,这也是潜意识发生作用的其中一点,咱们前面谈过的,就是形象化,形象化的东西更容易诱发你的潜意识;

⑤专注力强,专注力高。专注力这一个当然是咱们实证更需要的;

⑥好奇心强。举例来说,很多人实证的时候,他之所以能够精进,那是因为他向往神通,他觉得神通这个东西非常好,这也就是好奇心,你对神通越向往,越能精进,所以有时候,虽然神通也是思维衍生状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也就是说,一种因识所变的状态,一种虚幻状态,但是它有利于刺激你的这种精进的心,也就是你要保留这种好奇的心,不能人家说神通不究竟,然后你就马上就排除、排除,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不能够采用那种一刀切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要全面去分析问题;

⑦是智商高。这个与咱们关系不是非常大,因为这一个是世间法,欲界定以下起作用,对于禅定中人根本就不起作用的,无论你的智商高还是智商低的,证入禅定,通通都是一样的,等欲界定身体的作用完全排除以后,这个根本就没意义的,所以这个咱们不用看。

至于说的催眠的服务,这些服务还都是很低层次的,它和我们去实证是根本没法可比的,所以催眠的服务仅仅了解一下就行。这些东西当咱们去向社会上的人去做这方面的这种,比如说,治疗性的这些服务的时候,咱们用的是禅定的方法,是不需要使用这种催眠去服务的,催眠仅仅是我们实证时利用的一个平台,不是一个结果。我们最终达到的目的远远超越催眠,因为催眠这种层次还是非常非常低的,是不究竟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今天咱们就谈到这里吧。

下去之后,大家对心理学的这些方面的知识要深入了解,尤其是要和自己的实证结合起来,应用到实证中,提高自己的实证效率。一定要在自己的实证效率上下功夫。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02.txt · 最后更改: 2017/01/26 13:03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