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再谈入定

再谈入定

初学佛人往往很向往入定,同时又很害怕入定,因为入定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艰难甚至很痛苦的事。最近有几位佛友一再要求我再谈谈入定问题,其实在以往的文章中已经就这个问题说了很多,不过既然朋友们下达了任务,我就再啰嗦几句。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证入如来藏,从而摆脱轮回。我们大多数人还没证到实相,并不知道真心是怎么回事,心总是像野马一样不停地奔驰,因此,首要的工作就是必须把这匹野马拴在拴马桩上,让心定下来,要不然是不可能证得无上佛道的。这个拴马桩就是我们常说的所缘。

我们选择的所缘应该具有两个特征:

一、能够引发我们的专注力。禅定说到底无非就是持续的专注力,因此,所缘只要能引发我们的专注力,那就是一个很好的所缘。比如,南传佛教的大师往往会鼓励初学佛人以腿痛作为所缘。腿痛,对每一个初学禅定的人来说,都是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能让你不得不高度关注这种痛,使你无法分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所缘。再比如心习惯于动,那就找一个动作作为所缘,让心安住在这个重复的动作上,你可以观打太极拳、观吃饭、观礼佛等等。

二、能够让我们升起柔软心。因为柔软心是如来藏向心力,能够让我们心不散乱而生定,所以我们选择的所缘要有能升起柔软心的特点。为什么不说升起大悲心?因为大悲心只有如来藏有,在没有证入如来藏真心之前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大悲心的。

在选择所缘的时候,要先客观地分析一下自己的散乱心是重还是轻。如果重,那就尽量选择动态的所缘,因为动态的所缘比较容易让你专注。如果散乱心比较轻,那就选择静态的所缘,比如持咒、念佛、观莲花等等。我们这些凡人,尤其是居士,生活节奏很快,散乱心轻的人很少,但也有,比如射击运动员、画家、书法家等等,大多数人就不行了,散乱心比较重,因此,尽量选择一个对心有吸引力的所缘。这也是入定的一个关键。

在这一切工作都完成以后,还要注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时注意培养自己对学佛的兴趣。为什么呢?因为初学禅定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它会消耗尽你刚开始时的万丈雄心,让你往往有点儿灰心丧气,甚至胆怯。要知道这种灰心丧气和胆怯是入定的障道因缘,它会极大地妨碍你入定。刚开始学习禅定我们还要突破腿痛等身体的不适,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果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果没有毅力,是不可能突破身体这一关的,身体的不适使我们会有一种厌恶静坐的“厌坐”心理。而当我们突破了身体这一关,许多人往往会有一种喜欢坐的“乐坐”觉受,他会像上瘾了一样总喜欢去坐。但要克服前面的“厌坐”,没有毅力是不行的。因此要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你可以多看一些大德高僧们的传记,甚至一些佛教电影、佛教歌曲等等,都可以。严格说来,这在闭关练习禅定来说是不允许的,但在居士练禅定来说是未尝不可的,因为兴趣能很好的克服不良影响。

每一坐能不能有很好的效果,能不能得定,对于初学佛的居士来说,坐前是不是很有兴趣和坐中是不是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两点往往是关键中的关键,许多人的失败往往就是败在这两点上。

这里结合我们实证的过程,简要说一下初学禅定的几个关键点,或者能给初学者提供一些借鉴。

刚开始,有一个痛苦的阶段,不仅是身体的痛苦,你还要摆脱昏沉和散乱这两个心的痛苦,其中尤其是昏沉。因为我们的心长久以来习惯于寻求各种刺激,一下子没有了很有吸引力的刺激,你会遏制不住地昏沉。这时候一定要有毅力与各种痛苦作斗争,不放弃,提起正念,不失所缘,盯牢所缘。经过一番刻骨铭心的艰难困苦的战胜自我的斗争,你会进入下一阶段。

经过上面的努力,你终于可以不动不摇地一次就坐上两个小时左右,这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升起一种“乐坐”的觉受,你会觉得很美好,很想继续坐下去,不愿意起来,不愿意让别人打扰你。这时候,可以说你已经是一个比较有一点儿 经验的禅修者了。你已经跨过最艰难的第一阶段。接下来,最大的任务就是克服散乱心。你会发现,现在障碍你的最大问题是不断出现的念头。这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用柔软心持续不断地安住在所缘上,享受这种所缘,不要有丝毫求定之心,不要时不时地问自己是不是入定了。你只管坚持不懈地心无旁骛地安住于所缘。渐渐地你就进入了下一阶段。

当你一次能够坐上个五小时左右,你会发现没有了身体的感觉,只剩下清清明明的你的心。你会发现此时的你,是那样的高度清醒,那样的从没有过的不可思议的专注、灵敏。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但这还不是究竟,这时候你会清晰地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同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觉得所缘是一种累赘。这时候一定记住要毫不犹豫地舍去所缘,要按照佛陀教我们的观心法门去观心。如果你继续专注于所缘,你会逐渐证入初禅定,依次证入更高层次的禅定。这是我们不主张的,因为禅定的道路充满危险,我们大多数居士没有名师指导,不能随便尝试。要知道我们学习禅定的目的是为了开悟,证入如来藏。在初禅前面的欲界定是开悟的一个关键点,只要抓住这个关键点,就可以开悟。因此,这时候要抓住欲界定,在欲界定时严格按照佛陀的观心法门去观心,尽快开悟。怎样观心?在别的文章里已经说了很多。

证入如来藏后,你会发现如来藏就是一片大悲心,再无其他。如来藏对你现在的爱恨情仇都是清清楚楚的,你每一个极小极小的善恶念头,诸佛都是清清楚楚的。这时候你会发现虽然对一切善恶境界都清清楚楚,但却丝毫不会产生喜好和厌恶的心理,不是刻意不去产生,也不是刻意放下,而是根本没有这种爱恨的能力,想爱想恨都是根本不可能的,到时候你可以试试,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可能爱也不可能恨,想烦恼都是不可能的。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烦恼也是一种很难得的功夫,堪称葵花宝典,绝世武功,应该秘不外传的。这一点和禅定有根本区别。举例来说,你在禅定中看到你曾经很厌恶的人,你会不由自主地厌恶,但因为你是学佛的,你知道这不好,你会潜意识的训练有素地放下,你仅仅只是在压下念头,躲开念头,你根本不敢去试试这种念头,要不然你会很快失去定力,你会发现禅定是会控制不住地退失的。而如来藏就没有这种情况,你不想出来,那你就可以不出来,完全可以自主决定。

证入如来藏见到真心后,接下来就是常住真心的问题。这是一个除习气的过程,也是一个练习自由证入如来藏的过程。七地以下修行者,在再次回归如来藏时,还需要有所缘,只不过他已经见到真心,因而这时候的修行是如实修,而见道前的修行是相似修,也可以说是盲修瞎练。怎么理解呢?举例来说,都以庭前柏树作为所缘。见道前你是怎样把柏树作为所缘的呢?你会专注的想柏树的形状等。而见道后七地以下的修行者,他是怎样把柏树作为所缘的呢?他根本不会去想柏树的形状,他已经知道真心是怎样的,他会在真心上下功夫,也就是说他在历历孤明甚至能所双亡上下工夫。什么是历历孤明和能所双亡?我们在其他文章中有所涉及。经过这样长期地如实修行,他终于能够很轻松很自然地自由出入于如来藏。渐渐地,他终于不需要所缘就可以证入如来藏,这就到了七地,他只需稍稍作意,稍稍想一下如来藏就可以立刻证入如来藏。继续上进,他渐次到了八地,连作意都不需要了,他常住真心了,再也没有出入了。因为没有出入,他自然不会受到六道轮回妄心的作用,因此,这时候他再也不会退转。这是位不退。刚开悟的初地菩萨还只是信不退。比如他已经见到了珠穆朗玛峰,知道世界上有个珠穆朗玛峰,因此,即使一千个人说没有,他也不会相信。这就是初地,他见到了真心,知道人人有一个佛觉的状态,因此,他对于佛教绝不会动摇,即使脑袋掉地,也不可能动摇。见道前的凡人对于佛教的信即使再坚定,也仍然是迷于所信,是一种宗教式的概念化的信,是可以退失的。比如弥陀佛、观世音,你没见过,你总会在心里有一种是不是真有的疑问,而当你见到后,你才会坚定不移地说的确有,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这就是信不退。

入定困难的原因,不少有关禅定的书籍讲了很多,但大多数注重讲外因,我们在这里重点再讲三个内因,同时作为对上文的总结和关键内容的强调,这三个内因是:

一、在选择所缘时的教条主义。有的人总认为持咒、念佛等等是入定的所缘,不知道我们的妄心是因缘所生法,是符合条件论的。只要形成妄心的条件消失了,妄心也就不存在了,自然就能证入如来藏。我们的妄心,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执着,它必须 执着外物才能生存。外缘消失了,妄心也就不存在了。外缘可以是持咒、念佛等等,也可以是身体的感觉,也可以是各种心理的困难,比如你上坐后那令人心烦的纷繁复杂的念头以及烦躁厌坐的心理等,这些都能引起你的注意力,都是好的所缘 。为什么有的人很难入定?就在于他教条化的认为只有持咒念佛等是在练习入定。其实你上坐后那种身体的不适,那种烦躁的心理,那种厌坐的烦恼就是很好的所缘。所以,你上坐后有许多东西可以作为所缘,在这众多所缘中,肯定有一些是觉受明显的,这就是好的所缘,而那些持咒和念佛等,反而觉受不明显。这样,你会发现你在持咒或念佛时,不由自主地要注意一下那些明显的觉受,如身体的不适和烦躁的心理等。与其这样,何不把那些觉受明显的东西作为所缘,待那些明显的所缘消失后,再回过来捡起持咒和念佛这些觉受不明显的所缘,这样就会很快成功。这一点对居士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专业修行人没有红尘的杂事,烦恼少,并且由于经常静坐,身体的不适也很少,所以他们可以一上来就进行那些持咒、念佛等觉受不明显的所缘。 从上面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刚开始学习禅定的人,并不是一个所缘走到底,可以先选择觉受明显的所缘,待明显的所缘消失后,再选择觉受不明显的所缘,因此刚开始所缘可以不止一个,慢慢过渡到一个。这样就能很快很容易的达到一心不乱。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正所谓大道自然,很容易,很简单。初学者之所以感到困难,那是因为观念错误,方法错误。

二、要有决心和毅力跨过第一阶段。禅定的过程,你需要跨过“厌坐”、“乐坐”、“身空” 等阶段。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难跨过的就是“厌坐”这个阶段。这时候,要以“厌坐”这种心理作为所缘,想尽各种对治方法,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克服。比如腿痛,那就观腿痛;比如烦躁,那就观烦躁,要想办法对治烦躁;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在练习禅定,其实越觉得烦,越觉得难,越觉得乱,那才是练习禅定最得力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你肯定不会昏沉,你肯定会高度注意那种烦,那种难,那种乱,这就是在练禅定,因为禅定的的确确不过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已。因此,不要怕烦,不要怕乱,只要你感觉到了,那么你与烦乱斗争的过程就是在练习禅定的过程,千万不要头上安头,不停地怨天尤人,把烦乱当做坏事。一定要有一个观念,那就是烦乱这东西,只要你感觉到了,而且你一直在与之斗争,那就是好事,就是在练禅定,不要怕念头太多,关键是你已经察觉到念头多,这种敏锐的察觉力是最重要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把纷纷扰扰的念头作为所缘,这时候,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是最关键的,此外再也没有什么技巧了。任何人,在这个“厌坐”阶段,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毅力、勇气和决心。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狭路相逢勇者胜。等过了这个阶段,到了“乐坐”阶段,尤其是到了“身空”阶段,那就是享受了,再也不需要受什么煎熬了,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三、重视身体。我们的妄心攀缘的对象(所缘),不仅仅是社会杂事,同时不能忘了我们的这个身体也是其攀缘对象。身体的气虚,能让人多愁善感,多疑善悲;血热能让人烦躁易怒,如此等等情绪上的问题,都是身体在作怪。因此,要想容易入定,要想能够经常地每座都能入定,一定要高度重视身体的因素,把身体调整到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怎么办?观呼吸!观呼吸能够让我们的身体旧貌换新颜,只要身体这个浪涛平静了,心就再也不会“心潮逐浪高”了,入定也就很容易了,你也不用为偶尔的入定而沾沾自喜了。入定对你来说就变得像呼吸一样简单、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古来大德往往很重视观呼吸的原因。

总之,只要把握好这些问题,你会很轻易地一坐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你会体会到原来睡眠、呼吸都是很容易断的,原来证入如来藏并不困难,原来佛教是很容易学的。

再谈入定.txt · 最后更改: 2018/04/30 07:28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