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佛法实证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佛法实证中的一些技术性问

学佛的同修,大多数都很虔诚、很精进,但往往因为一些技术性问题把握不好,导致在实证方面长期得不到根本突破。这里仅列举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是学佛的基础,无论任何宗派都必须做到这一点。我们知道甚至有的外道,在修行上都首先要做到六根清净。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代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常常向外看,故孙悟空又叫孙外公。孙外公回来后开始修行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当然就是打死那六个毛贼,那六个毛贼就是我们的六根。《西游记》上有这六个毛贼的名字,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等。《西游记》是一本专讲修行的书,要有一定的修行基础才能看懂。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修行的第一要务就是六根清净。

六根中意根是总持、是根本,意根解决了,其他六根自然树倒猢狲散。因此,解决意根就成为修行的首要任务。我们知道,我们这个身体从广义上来说,仍然是意生身。反过来,只要这个身体还有一丝一毫的感觉,那么,要想打掉意根的相续性,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点可以参阅古大德们的实证例子。因此,解决意根的问题,关键就是解决身体,做到身空,让身体彻底失去作用。

我们学佛人中,有不少人身体不好,还有不少人年纪大了,因此,解决身体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这个色身的基本状况。当然那些身体素质好的年轻佛子就不需要这样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身体问题?佛陀教了许多方法,其中最有效、最快捷的就是观呼吸。在南传佛教中把观呼吸看作是两个甘露法门中的一个,可见其重要性,实在不可等闲视之。观呼吸的基本要求就是放松,许多初学佛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经过一番毫无成效的艰苦努力后,终于败下阵来,垂头丧气地认为自己根基不行。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仅仅只是方法不对而已。我们在生活中忙碌的人们,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放松呢?当然是躺下的时候。因此,要想快速见效,最好的方法就是躺下,这样往往一星期就可以有很明显的效果。过去一些大德很强调这一点。躺下的时候可以参照佛陀的卧姿,上身正直,两腿屈曲叠放,一手置于膝盖或胯骨,一手置于耳边。就这样静静地观呼吸。开始的时候尽量一天多做几次,每次时间短一点。

在观呼吸的过程中,你渐渐会得到一种很清晰,很清凉,很轻快的感觉。过一会儿就不行了,各种念头纷至沓来,这时候你往往很怀念刚才那种美好的感觉,会不由自主强压念头,希望再得到刚才那种境界。这样会导致一种得不偿失的结果,那就是身上开始发热、出汗,感觉头昏脑胀不清醒,身体特别困。因此,当你感觉到念头开始多起来,就要立刻停下,不能再继续观呼吸了。你可以看看书、作作画、散散步,然后拜佛绕佛,让身体微微汗出,这样你下一座就会很有成效。切忌没有任何活动就连续不间断地观,这样最容易堕入细昏沉。以上这一点是观呼吸中最重要和最容易出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是不可能在身体上取得根本突破的。

在观呼吸中,你会体会到身体内气机运行的种种状况,甚至会有火山喷发样的感觉,但千万不要执着,因为我们不是在练气功,更何况心外万物皆是幻化,有什么可执着的。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再继续躺着观呼吸。如果你继续躺着,会导致气机在头上聚集,产生“魇住”这种情况,你会感到想喊喊不出来,想动动不了。你不得不竭尽全力大喊一声才能一下子出来。出来后你会极度疲乏、昏沉。这是严重的修行病态。这时候要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措施就是要变躺着观呼吸为坐着观呼吸,另一种措施就是下座后要活动,达到微微汗出。

观呼吸达到能够感觉到气机的运行后,一定不要在气机的运行上执着,因为气也是一种空幻,是解决不了生死的,最重要的是开悟。由于你在上面已经解决了身体的问题,你自然就很容易做到身空,做到六根清净,很容易就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接下来你只要观念头就可以一路高歌直入如来藏。

总之,六根清净是修行的首要任务,许多人尤其是许多居士恰恰是这个问题没得到根本解决,导致无法证果,不能成就。因此首先要在六根清净上得到根本突破,而解决意根又是六根清净的关键,身空又是解决意根的关键,身空的关键又是观呼吸,观呼吸最快的方法是躺下来观。观呼吸最需要把握的环节就是要抓住恰到好处的时节下座活动,修行中这一点是最重要和最难把握的,解决好了,开悟就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的事情。

二、缘起:

缘起理论是整个佛学的基础。所谓缘起,换句话说就是条件论,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条件组成的 ,条件破坏了,事物也就不存在了。这个理论不仅能指导我们分析世界、认识世界,也能指导我们实证。比如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居士,对坐脱立亡、自主生死很是迷恋,有的人甚至去搞什么三环九转等。就像《西游记》车迟国的那些和尚,被道士驱赶着拉大车,那个故事就是比喻我们某些修行人在搞河车运转,耗费大量的精力,却不见得有什么大的成效。用佛法的缘起思想就很容易解决自主生死问题。我们的身体由心肺等脏器组成,心肺不工作了,人就自然死了。而心肺同样是由条件组成的。它们由心肺器官和思想组成,比如你受到惊吓,会不由自主的心跳和呼吸短促。佛教从思想入手,认为只要思想达到一定状态,使心肺系统失去这个条件,心肺就失去了现有的功能,身体就无法约束你了,你就可以自主生死了。就拿肺停止呼吸来说吧。你只需按照佛陀教的禅定方法,使自己证入禅定,使思想进入一种不再纷繁复杂的宁静状态,肺就停止了呼吸。但你此时并不能觉察出来,只有当你从禅定出来的时候,因为你想使身体动起来,你就必须使心力加大,这时候你会感觉到肺突然一下子极深极深地吸了一口气,这种感觉甚至让你很吃惊,你以前的所谓深呼吸根本没法和此时的深呼吸相提并论,因此用“鲸吸”来形容更为合适。这时候你一下子就体会到什么是呼吸停止。同样,心跳停止也只需思想进入更柔细的一种状态就可以了。当你能让呼吸和心跳停止,生死就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没必要象《西游记》车迟国搞什么三环九转之类的拉河车功夫。佛教的灭亡并不是外来的什么力量能使你灭亡,而是学佛的人因为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佛教理论,从而不由自主地把外道的东西搬进来,使佛教渐渐走向灭亡。

我们再用缘起理论来看看平时的修行。许多人平时总在那里很艰苦、很辛苦地除妄想,其实妄想也是由条件组成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因为妄想有一种执着力,因此它必须有外物可以用来执着,才能发挥作用,可以执着的外物就是妄想成立的一个条件。就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他们只会思恋中意的对象,不可能思恋石头。所以,要想断掉妄想,很简单,你只要把执着的对象分析透彻,达到没兴趣、没吸引力就可以了。古大德说“不是悉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刻意去除妄想,去压制念头,反而会使自己愚痴。要知道我们的如来藏虽然没有念头,但却是思想很活跃的,如果你没证入如来藏,你就无法知道生活中哪些念头是妄想,哪些是如来藏的真思维,一味地去压制念头,最终会害了自己。今天有的学佛人看上去恍恍惚惚、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大多数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把佛陀的缘起理论用于实践中,假如能够处处用缘起理论指导生活,那你将不仅生活得很轻松,还会看上去神采奕奕,充满智慧。

三、通过观手的意动迅速入定。

在身体的各部位中,手最与心相应,因此,通过观手的运动可以引导心快速达到入静甚至入定。干扰我们入定的众多因素中,有纷繁复杂的念头,也有刚开始学习静坐时身体的不适,为了把干扰因素降到最小,为了使初学者在第一次静坐中就能达到入静甚至证入欲界定,可以靠坐在椅背,这样身体就不会酸痛了,就可以一心于心了。

方法:

1 靠坐在座椅上,很自然,甚至可以像一般人打瞌睡那样,姿势是次要的,只要不感觉到身体有不适感就可以,标准以身体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为准。这里用的方法就是实验室方法,先假定影响结果的其他因素都是正常的,然后集中力量解决这一个问题。坐下后半闭上眼,也可以全闭,心中观想手的慢动作,就像打太极拳的慢动作,手的运动幅度越小越好,以外人看不到为最好,这样你就不用担心别人把你当怪物看,因为在他们看来你在休息,在睡觉;此外,手运动的速度一定要越慢越好,同时要专注。就这样持续不断地观,直到感觉到心安静了很多,不再狂乱,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2 接上面,手不要再动了,说的是不要在外观上动了,仅在意念上动,在意念上手还在动,还在作慢动作。专注地慢慢地体会手的麻胀感觉,体会那些麻胀感觉随着意念的动而动。这时候你已经很容易专注了,你可以做很长时间,而且越坐越想坐。保持一个长时间,越长越好。

3 因为体会手的麻胀感觉,你使自己有事做,人只要有事做就容易专注,因而很容易达到静,但这时候还不是定。为了进一步达到定,你现在必须放弃手的任何感觉,一定不要贪恋手的感觉,一定要放下再放下,专注地体会放下的过程,体会麻胀感觉的产生、明显和消亡的过程,这就是四念处的观法。为什么要放下手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达到身空,从而入定,不是在练气功。 通过上面的长时间的坐,你会感到身体和头脑都非常清醒清凉,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坐很长时间,让你感到吃惊。等你从这个境界出来后,你会发现,你的动作会很慢很慢,很长时间不能像以前那样动作杂乱,这就说明你已经有了定的相似体会。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上面的过程:先是手的极微小形动(观动作),慢慢达到意动(观麻胀),最后放弃手的感觉(观放弃的过程,切记不是转移注意力),只剩下心,那颗已经定下来的心。

通过这种方法,即使是初学佛人,哪怕是第一次静坐,也会很快体会到入静甚至入定,为进一步得定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以后不能经常靠着椅背,时间长了容易生疮。

四、用内视向上的方法解决昏沉问题。

在中医学理论中,我们的躯体以横隔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人体轻清之气上浮,重浊之气下降,在上者为脏,在下者为腑。脏者,藏也,精华藏纳之所;相反的,六腑则是通降污浊之所。头,位居高处,为清阳之会,百脉朝会之所,故人体之灵性皆在头部;相反的,人体之污浊皆从人体之下部破口而出。举例来说,手之与脚,皆为四肢,两天不洗,手最多看上去不洁净,但没有异味,脚就惨了,臭气熏人,此皆因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之故。这不免让人忽然联想到一段时期以来,一些爱美之现代女士,让自己的孩子吃动物奶,不让吃母乳,自认为都是白色的乳状物,岂知动物之乳房生于下肢之间,正是污浊下泄的地方,绝对不能与母乳相比,即使看上去一样,自然的造化岂是人类现在的认识水平所能了解的,就像动物界一样,那些乳房长在上肢之间的动物远比乳房长在下肢之间的动物要高级。由此也可看出人类的低级,因为人类是象垃圾一样被从污浊之所拉出来的,假如人类出生的地方位置高一点,比如在胸部或者在头部,那就不得了了。这都是玩笑话,目的是想说明人体上部是清明之所,下部是浑浊之所,因此,我们的心如果与清明之所相应,则清明;如果与浑浊之所相应,则昏沉。因此,在静坐中,如果我们能够闭目内视向上,则要清明的多;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散乱多于昏沉,那就闭目内视向下,自然就不宜散乱。这一点在生活中人人都有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不由自主的要眼向上看,而睡觉的时候你不由自主地要目光向下看,如果有一个人眼睛向上看着静静地睡在那里,那肯定会吓你一跳,弄不好是死了吧?总之,容易昏沉的人,在练习静坐的时候,最好闭目内视向上,但要自然,不要用力,如果有丝毫用力的感觉,那肯定会障碍你入定。

五、借助睡眠,快速入定

意,有昏沉和散乱两种状态。劳累了一天,必然要睡一觉,以便恢复精力和体力,但如果能入定,那就能得到较之睡眠更高质量的恢复。问题是这时候你总会习惯性的认为这时候很困,所以要好好睡一觉才能更好的入定,你还没有习惯性地把入定当做休息的最佳方式和常用方式。好好睡一觉,在初学禅修者来说,当然很不错,但是对一个真正经常入定的人来说,他往往会借助困倦、借助睡眠快速入定,因为这时候有一个难得的好处,那就是当你要入睡的时候,你肯定不会散乱,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的人能够不散乱是多么难得啊,破除散乱甚至比破除昏沉还要困难。这时候只剩下昏沉这个问题了。昏沉,和散乱一样,都是意的一种状态,而意仅仅是建立在执着基础上的空幻而已。因此,当你去观它的时候,它就自然消失了,这就是我们在《直入核心 快速证果》中所说的“不自知”指导下的用一个识去消灭另一个识。这时候你要紧紧地盯住昏沉。昏沉来了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昏沉来了,当你高度关注它时,它就立刻消失了。就这样,你持之以恒毫不放松地警惕地看着它。渐渐地,随着人体“快复”阶段的结束,你就自然证入定中。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你是怎样一不小心,放松警惕,没有看住某个念头,结果一下子就睡去了。当你一激灵,重新盯住昏沉,或者重新盯住你放过去的那个念头,你就一下子又回到清明中。你会发现睡眠完全可以自主,借助睡眠入定是一条快速便捷的入定途径。当睡眠能够自主的时候,也是能够入定的时候,同时也是能够快速入定的时候。

佛法实证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txt · 最后更改: 2018/03/22 22:29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