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佛学纲要

学佛纲要

佛学典籍,汗牛充栋,面对如此浩繁的典籍,使人不免有一种望洋兴叹,不知从何下手的无奈。但佛学毕竟是一门非常科学严谨的学问,它有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只要抓住了关键,抓住了纲领,就可直入堂奥,那么深山取宝,也就决非难事。

佛学的关键和纲领是什么呢?就是“相应”两个字。只要抓住了这个关键,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让你茫茫然的典籍就会立刻变得脉络清晰。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证入如来藏,摆脱生死轮回的烦恼,因此,只要与如来藏相应就可以证入之。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如来藏的特点,树立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如来藏有以下两个特点:大悲心、能所双亡的定力。

有人说如来藏还有超越时间空间等等特点,说的很对,但那都是建立在大悲心和定力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只要与这二者相应就可以证入如来藏,因为这两个特点是基础是关键,甚至从根本上讲,如来藏只有这两大特点。这两大特点是“体”,其它的都是“用”。在这两个特点中,尤其以大悲心为根本为关键,因为大悲心是一切定力之母。所以《楞严经》指出佛心就是大悲心。佛心当然就是如来藏了,因此如来藏以大悲心为根本特征。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佛陀用了大量篇幅告诉人们要培养大悲心。他的目的是想让我们与如来藏的大悲心相应,从而证入如来藏,常住真心。这也是学习菩萨乘的人必须注意的。

但有的人悲心不够,我们往往称之为小乘,这些人怎么证入如来藏呢?佛陀说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培养定力,与如来藏的定力相应,也能证入如来藏,只不过因为大悲心不够,最后还必须回向菩萨乘才能常住真心。这一点佛陀在经典上讲的清清楚楚。因此,学佛的人,尤其是大乘学者,一定要首先高度重视培养大悲心,与如来藏的大悲心特点相应。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平常的心最多只能是善心,而不是大悲心,大悲心只有证入如来藏的人才能了解,也就是说,只有开悟了、觉悟了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大悲心。而善心仅仅只是与大悲心相似而已,善心再继续深入发展就是大悲心了。因此要注意培养善心,但千万不要以为做了善事,有了善心就有了大悲心,就开悟了,就是真正在学佛了,这一点在今天的佛教界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往往把做好事善事等等人天善法当做学佛的目标,如果真是那样,社会上的善人贤达,外道的大德先祖岂不都是佛了?正是基于这一点,佛陀高度重视方法论,他给我们讲了两套方法:

一、 观心 这是对有大乘根基的人讲的。这些人有很深的善心,几乎就要达到大悲心的程度,因而具足定力,心不散乱,佛陀就告诉他们:能观心者究竟解脱。因为一切分别念都是心动的结果,也就是说都是悲心不够,只要能放下这些念头,自然就达到无念的如来藏了。因此,通过观心,放下念头,达到去除心力,排除心动,回归本来面目,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最根本的方法。

二、 禅定 这是对悲心不够的人说的。这些人悲心不够,因而心很散乱,只有先学习好禅定,让心稳定下来,才能看住念头,最后通过观心的方法回归如来藏。

佛陀说的千千万万的方法,总体来说分为这两大类,这两大类方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就是“相应”两个字。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学佛的同志那么多,为什么证悟的人很少呢?关键是许多人把做善事这种人天善法当作了学佛的根本和全部,抛弃了佛陀的教导,失去了导航的灯塔,怎么能出成果呢?因此,今天佛教界的当务之急就是严格遵照佛陀的教导,一方面要大做善事培养大悲心,一方面要踏踏实实观心,这两点缺一不可。只要牢牢抓住这两点,就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步入如来藏那洒脱自在奥妙无穷的殿堂

佛学纲要.txt · 最后更改: 2016/10/18 22:22 由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