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为什么要静坐

为什么要静坐

佛教的根本任务是研究我们的思想,是研究我们的思维有哪几种状态?这些状态各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常住哪些状态?又该怎样对待其他状态?这就是我们佛教的根本任务、核心目的。

为了能在宏观上把握思维的整体状态,我们就必须跳出思维的某一个具体状态,以防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就我们现在的情况来说,就是要跳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思维的事相续状态”。

如果我们对自己平时的思维加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思维时,身体的一些相应部位会不由自主地处于紧张状态。对,就是这样,事实上身体对思维有着辅助和强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身体对思维的响应”。如果用打仗来作比喻,那么思维就是需要解决的敌人,而身体就是敌人的强大援军。有时候直接消灭敌人有很大难度,因为敌人强大的援军就在附近,很快就会来到,这时候怎么办?很简单,围点打援。我们就先消灭敌人的援军,这样就能孤立敌人,最终消灭敌人。因此,为了更好的跳出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我们就要首先斩断身体对思维的辅助和强化,也就是斩断身体对思维的响应。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进行静坐。虽然静坐不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但无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在静坐时我们的身体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从而才能最快和最有效地斩断身体对思维的响应。

在静坐中,我们首先要观察身体那些部位在响应思维。我们通常遵循的步骤是:

先观察那些比较明显的响应点,然后再寻找比较隐蔽的敌人;先观察那些距离神经中枢比较近的响应部位,再观察比较远的。总体来说就是两个原则:先明显,后隐蔽;先近后远。

就先近后远这个原则来说,哪是近?神经中枢在哪里,那里的部位就是近,那里的部位对思维的强化作用就比较明显和强大。当然我们佛教认为佛性无处不在,真我无处不在,我们有时候为什么会感到自己好像在头上,这就像外道所说的那样“元神”在头上某个部位。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自己,对身体有着激活作用,并进而应用这个身体。怎样应用?当然是通过神经传导命令。神经中枢在哪里?哪里就是司令部。如果神经中枢在屁股上,那么屁股就是司令部,难道说我们的元神就在屁股上吗?当然好在现在神经中枢在头上,所以我们往往会自豪地认为真我在头上,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头和屁股没有实质区别,无非都是我们的工具。不过在静坐时就不一样了,我们一定要先近后远,先从神经中枢附近的部位观察起,因为这些部位对思维的响应最明显、最强、最早。比如我们观察眉头、脸部肌肉、口唇四周的肌肉、鼻子等等,然后再观察颈项、肩膀等,最后再观察四肢这等远端部位。不过因为手和心最相应,所以有时候我们也把手作为优先观察的对象。

在观察中,我们要做到的原则就是:体会过程,享受过程。比如观察肩膀,我们放松了,但隔了一会儿又紧张了,那就再放松。就这样,一个部位往往需要反反复复许多次。心中要有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放松的过程就是入定的过程”,一定不要追求入定。要学会体会过程,享受过程。一定要仔细地、细心地、柔软地、耐心地体会这个放松的过程。过程本身就是美好,要学会享受过程。

再说先明显后隐蔽。先查找身体上那些比较明显的响应点。在先近后远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正在观察近部位的时候,突然远处有一个部位很活跃,比如腿的疼痛,这时候就要本着先明显后隐蔽的原则,先观察腿痛。等把身体上比较明显的响应点都消灭了,接下来就要观察比较隐蔽的敌人,观察这些深藏着的敌特分子。因为这些部位比较隐蔽,往往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作为侦查员的你,这时候很容易打瞌睡。怎么办?记着有一个隐蔽的敌人其实天天活跃在你的眼皮子低下,但你却忽视了,那就是呼吸。呼吸既是思维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强化思维。因此,一定要斩断呼吸和思维的联系。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看自己是不是干扰呼吸了,如果干扰了,那就放下,不要干扰。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放下”,并不是要你转移注意力。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拿猎人捕捉兔子作比喻。兔子是一个很敏感的动物,对它很细微的威胁它都能感觉到,然后撒腿就跑。因此,聪明的猎人总是先麻醉兔子的注意力,让它认为猎人根本没发现它。所以,猎人就在兔子的周围一圈一圈地转,渐渐缩小包围圈,但一方面又好像把注意力放在别处,这样兔子就觉得这个人并没有发现自己,并不是冲着自己来的,而是在散步,于是它就很放松、很自在地享受自在。其实猎人眼睛的余光一刻也没有离开兔子,心中更是清清楚楚着兔子的一举一动。等到包围圈收缩到很小的时候,猎人就会一下子扑上去,把兔子压在自己身下。对待呼吸,我们就要像这个猎人。然而,我们有的初学者,往往一刻不停地在那里干扰呼吸,十分在意呼吸长、呼吸短,十分在意呼吸粗、呼吸细。结果把这个兔子吓得胸闷气喘,紧张死了,难受死了。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所要做的其实是斩断思维和呼吸的关系,这才是目的。要观察这个斩断的过程,要享受这个过程,千万不要惊吓兔子。

最后我们应当有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身体和思维是一一相应的,只要还有身体的感觉,那么身体对思维就还有辅助和强化作用,也就是说敌人的援军还没有被彻底干净地消灭,还要努力,直到身体的感觉全部消失。等到身体的感觉全部消失,你就会发现思维的“事相续状态”再也无法相续下去了,很快你就能来到另一个状态,那就是如来藏状态。修行并不难,因为修行无非是让你发现自己其实也长有耳朵,一点儿也不比诸佛少,关键是观念错了,因而方法错了。只要路子走对了,三个月,只要三个月,就一定能回归如来藏,一定能开悟,一定能亲见诸佛,当然包括弥陀佛,你会很容易就自主往生那希望的田野,那诸佛的家园。等你到家了,你会骂我们的,不过你的骂对我们是最大的安慰,我们会发自内心的欣慰于你的骂,期盼着你的骂,期盼着你到家的好消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静坐,不是求静的静,而是放松、放下的意思,但又不能叫做“放松坐”、“放下坐”,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于习惯,所以这里就顺从人们的习惯,叫做静坐吧。注意千万不能求静,虽然求静也能得定,但那是外道定,那是“求静”这个念头的相续状态,还在思维的“事相续状态”,和我们的目的相反,我们的目的是跳出这个状态,从而在宏观上把握思维的整体状态,最终达到应用思维的所有状态。

为什么要静坐.txt · 最后更改: 2018/04/09 22:42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