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佛法实证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上一修订版 两侧同时换到之后的修订记录
佛法实证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2016/11/06 09:48]
admin 创建
佛法实证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2016/11/06 09:50]
admin
行 1: 行 1:
 ======佛法实证中的一些技术性问====== ======佛法实证中的一些技术性问======
- 
- 
  
  
行 12: 行 10:
 六根中意根是总持、是根本,意根解决了,其他六根自然树倒猢狲散。因此,解决意根就成为修行的首要任务。我们知道,我们这个身体从广义上来说,仍然是意生身。反过来,只要这个身体还有一丝一毫的感觉,那么,要想打掉意根的相续性,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点可以参阅古大德们的实证例子。因此,解决意根的问题,关键就是解决身体,做到身空,让身体彻底失去作用。 ​ 六根中意根是总持、是根本,意根解决了,其他六根自然树倒猢狲散。因此,解决意根就成为修行的首要任务。我们知道,我们这个身体从广义上来说,仍然是意生身。反过来,只要这个身体还有一丝一毫的感觉,那么,要想打掉意根的相续性,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点可以参阅古大德们的实证例子。因此,解决意根的问题,关键就是解决身体,做到身空,让身体彻底失去作用。 ​
  
-       我们学佛人中,有不少人身体不好,还有不少人年纪大了,因此,解决身体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这个色身的基本状况。当然那些身体素质好的年轻佛子就不需要这样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身体问题?佛陀教了许多方法,其中最有效、最快捷的就是观呼吸。在南传佛教中把观呼吸看作是两个甘露法门中的一个,可见其重要性,实在不可等闲视之。观呼吸的基本要求就是放松,许多初学佛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经过一番毫无成效的艰苦努力后,终于败下阵来,垂头丧气地认为自己根基不行。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仅仅只是方法不对而已。我们在生活中忙碌的人们,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放松呢?当然是躺下的时候。因此,要想快速见效,最好的方法就是躺下,这样往往一星期就可以有很明显的效果。过去一些大德很强调这一点。躺下的时候可以参照佛陀的卧姿,上身正直,两腿屈曲叠放,一手置于膝盖或胯骨,一手置于耳边。就这样静静地观呼吸。开始的时候尽量一天多做几次,每次时间短一点。 ​+我们学佛人中,有不少人身体不好,还有不少人年纪大了,因此,解决身体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这个色身的基本状况。当然那些身体素质好的年轻佛子就不需要这样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身体问题?佛陀教了许多方法,其中最有效、最快捷的就是观呼吸。在南传佛教中把观呼吸看作是两个甘露法门中的一个,可见其重要性,实在不可等闲视之。观呼吸的基本要求就是放松,许多初学佛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经过一番毫无成效的艰苦努力后,终于败下阵来,垂头丧气地认为自己根基不行。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仅仅只是方法不对而已。我们在生活中忙碌的人们,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放松呢?当然是躺下的时候。因此,要想快速见效,最好的方法就是躺下,这样往往一星期就可以有很明显的效果。过去一些大德很强调这一点。躺下的时候可以参照佛陀的卧姿,上身正直,两腿屈曲叠放,一手置于膝盖或胯骨,一手置于耳边。就这样静静地观呼吸。开始的时候尽量一天多做几次,每次时间短一点。 ​
  
 在观呼吸的过程中,你渐渐会得到一种很清晰,很清凉,很轻快的感觉。过一会儿就不行了,各种念头纷至沓来,这时候你往往很怀念刚才那种美好的感觉,会不由自主强压念头,希望再得到刚才那种境界。这样会导致一种得不偿失的结果,那就是身上开始发热、出汗,感觉头昏脑胀不清醒,身体特别困。因此,当你感觉到念头开始多起来,就要立刻停下,不能再继续观呼吸了。你可以看看书、作作画、散散步,然后拜佛绕佛,让身体微微汗出,这样你下一座就会很有成效。切忌没有任何活动就连续不间断地观,这样最容易堕入细昏沉。以上这一点是观呼吸中最重要和最容易出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是不可能在身体上取得根本突破的。 ​ 在观呼吸的过程中,你渐渐会得到一种很清晰,很清凉,很轻快的感觉。过一会儿就不行了,各种念头纷至沓来,这时候你往往很怀念刚才那种美好的感觉,会不由自主强压念头,希望再得到刚才那种境界。这样会导致一种得不偿失的结果,那就是身上开始发热、出汗,感觉头昏脑胀不清醒,身体特别困。因此,当你感觉到念头开始多起来,就要立刻停下,不能再继续观呼吸了。你可以看看书、作作画、散散步,然后拜佛绕佛,让身体微微汗出,这样你下一座就会很有成效。切忌没有任何活动就连续不间断地观,这样最容易堕入细昏沉。以上这一点是观呼吸中最重要和最容易出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是不可能在身体上取得根本突破的。 ​
行 39: 行 37:
  
 3 因为体会手的麻胀感觉,你使自己有事做,人只要有事做就容易专注,因而很容易达到静,但这时候还不是定。为了进一步达到定,你现在必须放弃手的任何感觉,一定不要贪恋手的感觉,一定要放下再放下,专注地体会放下的过程,体会麻胀感觉的产生、明显和消亡的过程,这就是四念处的观法。为什么要放下手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达到身空,从而入定,不是在练气功。 通过上面的长时间的坐,你会感到身体和头脑都非常清醒清凉,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坐很长时间,让你感到吃惊。等你从这个境界出来后,你会发现,你的动作会很慢很慢,很长时间不能像以前那样动作杂乱,这就说明你已经有了定的相似体会。 3 因为体会手的麻胀感觉,你使自己有事做,人只要有事做就容易专注,因而很容易达到静,但这时候还不是定。为了进一步达到定,你现在必须放弃手的任何感觉,一定不要贪恋手的感觉,一定要放下再放下,专注地体会放下的过程,体会麻胀感觉的产生、明显和消亡的过程,这就是四念处的观法。为什么要放下手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达到身空,从而入定,不是在练气功。 通过上面的长时间的坐,你会感到身体和头脑都非常清醒清凉,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坐很长时间,让你感到吃惊。等你从这个境界出来后,你会发现,你的动作会很慢很慢,很长时间不能像以前那样动作杂乱,这就说明你已经有了定的相似体会。
 +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上面的过程:先是手的极微小形动(观动作),慢慢达到意动(观麻胀),最后放弃手的感觉(观放弃的过程,切记不是转移注意力),只剩下心,那颗已经定下来的心。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上面的过程:先是手的极微小形动(观动作),慢慢达到意动(观麻胀),最后放弃手的感觉(观放弃的过程,切记不是转移注意力),只剩下心,那颗已经定下来的心。
  
行 45: 行 44:
 ===四、用内视向上的方法解决昏沉问题。=== ===四、用内视向上的方法解决昏沉问题。===
  
-       在中医学理论中,我们的躯体以横隔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人体轻清之气上浮,重浊之气下降,在上者为脏,在下者为腑。脏者,藏也,精华藏纳之所;相反的,六腑则是通降污浊之所。头,位居高处,为清阳之会,百脉朝会之所,故人体之灵性皆在头部;相反的,人体之污浊皆从人体之下部破口而出。举例来说,手之与脚,皆为四肢,两天不洗,手最多看上去不洁净,但没有异味,脚就惨了,臭气熏人,此皆因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之故。这不免让人忽然联想到一段时期以来,一些爱美之现代女士,让自己的孩子吃动物奶,不让吃母乳,自认为都是白色的乳状物,岂知动物之乳房生于下肢之间,正是污浊下泄的地方,绝对不能与母乳相比,即使看上去一样,自然的造化岂是人类现在的认识水平所能了解的,就像动物界一样,那些乳房长在上肢之间的动物远比乳房长在下肢之间的动物要高级。由此也可看出人类的低级,因为人类是象垃圾一样被从污浊之所拉出来的,假如人类出生的地方位置高一点,比如在胸部或者在头部,那就不得了了。这都是玩笑话,目的是想说明人体上部是清明之所,下部是浑浊之所,因此,我们的心如果与清明之所相应,则清明;如果与浑浊之所相应,则昏沉。因此,在静坐中,如果我们能够闭目内视向上,则要清明的多;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散乱多于昏沉,那就闭目内视向下,自然就不宜散乱。这一点在生活中人人都有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不由自主的要眼向上看,而睡觉的时候你不由自主地要目光向下看,如果有一个人眼睛向上看着静静地睡在那里,那肯定会吓你一跳,弄不好是死了吧?总之,容易昏沉的人,在练习静坐的时候,最好闭目内视向上,但要自然,不要用力,如果有丝毫用力的感觉,那肯定会障碍你入定。+在中医学理论中,我们的躯体以横隔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人体轻清之气上浮,重浊之气下降,在上者为脏,在下者为腑。脏者,藏也,精华藏纳之所;相反的,六腑则是通降污浊之所。头,位居高处,为清阳之会,百脉朝会之所,故人体之灵性皆在头部;相反的,人体之污浊皆从人体之下部破口而出。举例来说,手之与脚,皆为四肢,两天不洗,手最多看上去不洁净,但没有异味,脚就惨了,臭气熏人,此皆因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之故。这不免让人忽然联想到一段时期以来,一些爱美之现代女士,让自己的孩子吃动物奶,不让吃母乳,自认为都是白色的乳状物,岂知动物之乳房生于下肢之间,正是污浊下泄的地方,绝对不能与母乳相比,即使看上去一样,自然的造化岂是人类现在的认识水平所能了解的,就像动物界一样,那些乳房长在上肢之间的动物远比乳房长在下肢之间的动物要高级。由此也可看出人类的低级,因为人类是象垃圾一样被从污浊之所拉出来的,假如人类出生的地方位置高一点,比如在胸部或者在头部,那就不得了了。这都是玩笑话,目的是想说明人体上部是清明之所,下部是浑浊之所,因此,我们的心如果与清明之所相应,则清明;如果与浑浊之所相应,则昏沉。因此,在静坐中,如果我们能够闭目内视向上,则要清明的多;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散乱多于昏沉,那就闭目内视向下,自然就不宜散乱。这一点在生活中人人都有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不由自主的要眼向上看,而睡觉的时候你不由自主地要目光向下看,如果有一个人眼睛向上看着静静地睡在那里,那肯定会吓你一跳,弄不好是死了吧?总之,容易昏沉的人,在练习静坐的时候,最好闭目内视向上,但要自然,不要用力,如果有丝毫用力的感觉,那肯定会障碍你入定。
  
 ===五、借助睡眠,快速入定=== ===五、借助睡眠,快速入定===
  
-       意,有昏沉和散乱两种状态。劳累了一天,必然要睡一觉,以便恢复精力和体力,但如果能入定,那就能得到较之睡眠更高质量的恢复。问题是这时候你总会习惯性的认为这时候很困,所以要好好睡一觉才能更好的入定,你还没有习惯性地把入定当做休息的最佳方式和常用方式。好好睡一觉,在初学禅修者来说,当然很不错,但是对一个真正经常入定的人来说,他往往会借助困倦、借助睡眠快速入定,因为这时候有一个难得的好处,那就是当你要入睡的时候,你肯定不会散乱,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的人能够不散乱是多么难得啊,破除散乱甚至比破除昏沉还要困难。这时候只剩下昏沉这个问题了。昏沉,和散乱一样,都是意的一种状态,而意仅仅是建立在执着基础上的空幻而已。因此,当你去观它的时候,它就自然消失了,这就是我们在《直入核心 快速证果》中所说的“不自知”指导下的用一个识去消灭另一个识。这时候你要紧紧地盯住昏沉。昏沉来了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昏沉来了,当你高度关注它时,它就立刻消失了。就这样,你持之以恒毫不放松地警惕地看着它。渐渐地,随着人体“快复”阶段的结束,你就自然证入定中。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你是怎样一不小心,放松警惕,没有看住某个念头,结果一下子就睡去了。当你一激灵,重新盯住昏沉,或者重新盯住你放过去的那个念头,你就一下子又回到清明中。你会发现睡眠完全可以自主,借助睡眠入定是一条快速便捷的入定途径。当睡眠能够自主的时候,也是能够入定的时候,同时也是能够快速入定的时候。+意,有昏沉和散乱两种状态。劳累了一天,必然要睡一觉,以便恢复精力和体力,但如果能入定,那就能得到较之睡眠更高质量的恢复。问题是这时候你总会习惯性的认为这时候很困,所以要好好睡一觉才能更好的入定,你还没有习惯性地把入定当做休息的最佳方式和常用方式。好好睡一觉,在初学禅修者来说,当然很不错,但是对一个真正经常入定的人来说,他往往会借助困倦、借助睡眠快速入定,因为这时候有一个难得的好处,那就是当你要入睡的时候,你肯定不会散乱,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的人能够不散乱是多么难得啊,破除散乱甚至比破除昏沉还要困难。这时候只剩下昏沉这个问题了。昏沉,和散乱一样,都是意的一种状态,而意仅仅是建立在执着基础上的空幻而已。因此,当你去观它的时候,它就自然消失了,这就是我们在《直入核心 快速证果》中所说的“不自知”指导下的用一个识去消灭另一个识。这时候你要紧紧地盯住昏沉。昏沉来了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昏沉来了,当你高度关注它时,它就立刻消失了。就这样,你持之以恒毫不放松地警惕地看着它。渐渐地,随着人体“快复”阶段的结束,你就自然证入定中。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你是怎样一不小心,放松警惕,没有看住某个念头,结果一下子就睡去了。当你一激灵,重新盯住昏沉,或者重新盯住你放过去的那个念头,你就一下子又回到清明中。你会发现睡眠完全可以自主,借助睡眠入定是一条快速便捷的入定途径。当睡眠能够自主的时候,也是能够入定的时候,同时也是能够快速入定的时候。
佛法实证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txt · 最后更改: 2018/03/22 22:29 由 huang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