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23

咱们还是先看《基础理论》,第330页:

第三节 思维根本状态

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如来藏是所有思维状态的根本,就像树根一样,其他的一切思维状态都是建立在如来藏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想正确地认识和科学使用各种思维状态,就必须对如来藏有所了解,同时也必须证入如来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说的生死大事。

接下来我们看330页,如来藏的这些特征:

1. 状态自由与境界自由:

如来藏第一个特征是状态自由与境界自由。首先,我们是通过观心证入思维根本状态的,观心是指在思维方面进行实证的,这表明一点是什么?就是我们把这个世界分为心和物两种状态,原则上是我们可以同时从心和物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的,但是在物质方面的实证,到了更高层次的时候并不是那样容易把握的。然而我们对思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是我们是从思维方面证入如来藏的,也就是我们是通过观心证入如来藏的。

由于我们是从思维方面证入如来藏的,因此在我们回归如来藏的时候,只有活泼的思维,并没有任何的物质境界,不对应于任何的物质境界,也就是说脱离一切物质形象,用经典上的一句话说就是能离一切相,也就是离一切相,也就是必须达到离一切相这才是如来藏的,如果还没有达到这能力的时候是不能称之为如来藏的。这是我们回归如来藏之后你将只能体验到当时的思维的状态,只能体验到当时思维的情况,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来藏是非常活泼的。大家在练禅定的时候,有时候置心一处,你会觉得这种置心一处和平时我们在生活中的那种思维状态相比是比较呆板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不活泼,于是有的人就认为,是不是如来藏也是这样的,如来藏并不是这样的,如来藏是非常非常活泼的,也就是思维非常活泼。这一个我们需要了解。

下面咱们看:凡是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尤其是经常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由于对思维根本状态的情况非常了解,知道思维衍生状态是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的基础上,因此能够经常安住于思维根本状态,这样就必然出现一个结果:同样是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一般人的方法是通过培养专注力这种方法证入,而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则是通过大悲心相应而证入。

在一般练禅定的往往都是通过专注,与专注这种功能相应,也就是培养专注这种功能而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而不容易通过与大悲心相应而住于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证入过如来藏,不了解如来藏大悲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所以无法与如来藏相应,无法稳定地住于高级禅定中,所以在高级禅定中他们必须通过一些观法才能够住于高级禅定。而他们所使用的这些观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作用,那就是能够减轻执着心,能够基本上与如来藏相应、与大悲心相应,这就是一般没回归如来藏的人在高级禅定中必须使用这种观法。

对能够回归如来藏的人,在高级禅定中不需要使用任何观法,仅仅只是与大悲心相应就可以了。因此从层次上来说,回归如来藏的人在住于高级禅定的时候,与一般的没有回归如来藏的那些住于高级禅定的人相比,要比较洒脱、比较自在、比较自主、比较自由。

如果你没有回归如来藏,你仅仅是通过专注力而证入高级禅定的,那么在高级禅定中你往往是比较被动的、比较累的、比较忙的,为什么?因为你在随时警惕那些、随时要发现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并随时要破除这些念头,因为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都是执着心比较强的表现,念头是执着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念头的出现意味着执着心开始强化、开始加重,执着心的加重必然破坏高级禅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让这些念头出现,你必然会使用一些观法,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止观双修,观,为什么要观?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为了能够住于禅定中,同时一切观法也必须在禅定中才叫观法,在没有证入禅定之前的所谓的观法统统都是“止”而不是“观”,这个要了解这一点。

这里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基本的原理,那就是:一切定力都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的,大悲心自带定,大悲心是根本,定力是一种功能,也就是专注是一种功能。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只要你能证入如来藏,证入这种大悲心的状态,那么专注自然会证得,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回归如来藏,一切禅定就会同时证得,无论多么高深的禅定就会同时具足,因为所谓的禅定无非是大悲心的一种功能,是大悲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要了解这一点。大悲心是本、是根本,禅定仅仅是一个标,标与本的关系。

我们在现在这种状态由于无法体验大悲心、无法真正与大悲心相应,无法通过相应证入大悲心,因此我们往往是通过专注去实证的,也就是通过大悲心的一个特征、通过大悲心这个功能去实证的。这就是说我们一般人的实证仅仅是与大悲心的其中一个特征相应然后进行实证的。

咱们以前说过一点,我们现在这种状态是从大悲心衍生演变而来的,就像浪花是从海水演变而来的,因此浪花含有海水的一切特征,大悲心的一切特征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都有所表现,只不过这些特征:第一,在深度上有所变化;第二,这些特征不能同时全部地、稳定地展现出来,这些特征仅仅只是偶尔的、很表浅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我们无法真正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回归高级状态,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根据大悲心的其中一个特征,与其中一个特征相应,然后证入禅定中。比如说:我们通过与专注相应,也就是:置心一处,无所不办,与专注相应证入禅定中;有的是通过与那种物质境界的“光”相应;有的通过那种深邃的心境与“空”相应;有的通过一种与大悲心的那种无我的心与“无”相应等等。就是通过这些方法与大悲心的某一特征相应,然后证入禅定中。

这就告诉我们要了解一点,我们现在的实证仅仅只是与大悲心的其中一种特征相应而证入高级状态。在没有真正回归如来藏之前,我们是无法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的,也就是我们必须通过破的方法才能回归如来藏。而这种破的方法也是破这种功能的——破执着心的功能。是通过破执着心的功能,然后破执着心本身,然后回归如来藏的。

这就是实证中的这些原理我们是必须明白的,这些原理不明白是没法实证的,然后实证就比较被动。这个简单了解这一点。

下面咱们再看330页中间这一段:一般人通过培养专注力的方法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但由于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的思维都是有所住的,因此这种专注力也是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之上,只不过“执着心力”被减弱或暂时伏下。但毕竟“执着心力”并没有彻底消失,因此它迟早还会重新发挥破坏作用,导致我们无法安住于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最终不得不从高级状态退失下来。

在禅定中怎样退失的?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禅定中的退失统统是因为念头,因为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这些念头为什么会自动出现?那是因为执着心,执着心没有排除,念头是执着心的表现形式,是执着心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是执着心的最基本的功能。只要执着心还处在,念头就一定会产生。只要念头产生,就表明执着心一定存在。要了解这一点。念头的出现表明在这个地方执着心强化啦。

这里还需要了解一个原理,将来你证入禅定中,禅定分为一个一个层次的,无论你证入任何一个层次,当你在这个层次能够看到念头的时候,那么产生这些念头的执着心就比较强,举例来说:当你在初禅的时候,你这时候能看到念头,这说明这时候的执着心比你现在所住的这种心理状态,也就是柔软心,比这种状态的这个心力要强,因为心力强所以才产生那个念头,这时候只要你跟着那个念头走,你就是与执着心相应,也就是跟着念头走就是与执着心相应,就是在使用执着心。只要你使用执着心,就一定会退下来。一定要了解这个原理,就是:无论你在任何一个禅定状态,当时出现的念头通通是建立在较强执着心的基础上的,那些与较弱的执着心相应的念头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因为你所处的那个状态决定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你可以画一个水平线,你现在处在那个水平线上,这个水平线就像湖水的平面一样,这个平面上冒出一个水泡,这个水泡是代表较强执着心的,这种执着心比你当时处的这个水平面的那个执着心要强,你跟着这个水泡去走的时候,那么你就一定会堕下来,一定会堕入低级层次;在这个水平面以上的那些高级状态它也有念头,但那些念头在你当时处的这种状态是根本不可能发现的、是无法发现的,因为它们执着心弱,你所处的那个地方执着心比较强,所以你根本发现不了那些状态它的念头。

这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个原理,就是:无论在任何禅定状态,你所看到的念头,都一定在执着心方面,一定比你当时所处的状态的执着心要强,这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只要你跟着这些念头走就一定会堕下来。反过来,如果你想证入更高层次的状态,那么这时候你必须使用一些观法,因为什么?因为更高层次的那些念头产生不了,它不会自动产生,你根本发现不了,这时候就必须使用一些观法,使用一些观法才能证入更高层次的状态。比如说,你用“空、无我、无想、非想非非想”就是这样的观法,只有用这些观法,然后你才能够证入更高层次。

这就是在禅定中这些念头我们要了解,念头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在禅定中我们为什么会那样地忙,为什么在不停地在做着这样的工作,在这样的努力。我们有时候把禅定想的特别的美好,总认为禅定中是很轻松、很悠闲、很美好的,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什么?禅定是一种“专注”,在专注的情况下我们是根本不可能体验到美好的,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就像爱迪生在做发明的时候,他是非常非常专注的,在这个专注的过程中你是根本无法体验美好的。相反的,在一般的欲界定、天道的境界,反而你能体验到那种美好,但这样的美好它是不稳定的,因为它是体验一个整体的境界,还没有完全摆脱相续性思维,它是不稳定的、容易退失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能体验非常美好,就像我们大家在开天目的时候,刚开天目,看到美好的境界,这时候你能瞬间体验到这些境界的美好,当你体验到这些美好的时候,你立刻就会有咱们说的心动的现象,也就是说出现散乱的情况,不禁要惊喜、高兴,一高兴,马上就退失。

而禅定中没有这样的情况,无论你看到什么样的境界,你就绝不可能产生这种惊喜,你不会说这样的境界多么多么的美好,根本不会产生这样的觉受,而仅仅只是你能发现这些境界的微观的状态,它的距离的拉近感、亲近感、要合二为一的那种感觉,而丝毫没有那种惊喜,没有那种在欲界定的这种境界所能体验到的那种美感,没有这样的境界。这是在禅定中我们见物质境界的时候是这样的。

然后我们说是二禅是比较快乐的,二禅的快乐在于一个排除了初禅所具有的那种乐,因为初禅是从欲界定向高级禅定过渡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初禅的未到地定这个地方,它是一个过渡阶段,过渡阶段带有两边的特征,任何过渡阶段,在思维的任何过渡阶段统统都是这样的,它带有上下两种思维状态的特征,因此在初禅、未到地定,尤其在未到地定这个地方它是带有那种乐的,这样的乐和那个欲界定一样,它将产生一种破坏的作用,所以它是一种排除,排除了这样的乐、这种觉受,这样,在排除的情况下就住于二禅。在住于二禅的时候我们是一种轻松的一种感觉,这时候相对于初禅要轻松了,是能够稳定地安住的,是一种安住的乐,所以二禅能够安住。

初禅你是不容易安住的,因为它是一个过渡状态,带有欲界定这个地方的某些特征,不是非常稳定,这个不稳定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带有那种乐的那种觉受,还有一种乐的觉受。但这种乐的觉受,即使初禅这种乐的觉受,和那一个欲界定的那种乐又是不一样的,还有所不同。欲界定的乐它是极其不稳定的,极其容易退失。而未到地定这个地方的乐,你能觉知这种情况,这时候是不容易随便退失的,觉知之后,你还能安住这种状态,然后你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在欲界定这个地方不行。欲界定那个地方出现这种乐之后,比如说,你开天目看到极其美好的境界,这时候不由自主地高兴,然后你告诉自己不要高兴,以前你曾经在这个地方失败过,你想安住于欲界定的乐,所以这时候再一次开天目的时候你不由自主会告诉自己“我不能高兴,这一高兴马上就丧失啦”,但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同样丧失。也就是说,你根本没办法解决这种情况,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经常地开天目、经常地开天目,这样,熟悉这种境界,然后你才能够稍稍在地安住,得到一种安住的这种心境。但是只要你面对这种境界,你仍然是不稳定的,这时候怎么办?就必须与深邃的心境相应,必须通过观法,就是观虚,通过一个还虚的过程,与深邃的心境相应。这就是我们在出阳神之后,得意生身之后,还有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必须“还虚”,没有这个过程你就绝不可能稳定地安住于这种欲界定的境界,因为出阳神的境界就是一个欲界定的境界。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即使你出阳神又怎么样?只要你没有完成最后一步,你就一定会退失。

所以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禅定和欲界定这样的区别。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二禅是能够安住的,二禅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和这之前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快乐又是不一样的。你不要希望在二禅得到的快乐就是我们人间的这种快乐,就是欲界定的那种快乐,二者是不一样的。

下面咱们再看330页最下面一段:这种退失现象其实也发生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能够和“思维根本状态”的大悲心有所相应,哪怕是很少、很微弱的相应,我们也能马上处于美好的境界,比如:处在“静”中;处在深深的关爱中等等。“静”和“关爱”,就是这样的境界都是和如来藏相应的,只要我们能够与如来藏相应就会处于比较美好的境界。

但因为这种“相应”同时受“执着心”的影响,因此无法持久,不够深刻,不够稳定,容易丧失。这就是执着心的一个特征,就是执着心的波动性比较强,和如来藏相比的话,如来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稳定、深沉;而执着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不稳定、波动性比较强、变化比较快,这是执着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比如说,我们的思维功能,潜意识就比较稳定,与如来藏相应的;而有意识思维是选择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是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的,因此就是波动性比较强,我们走在大街上眼睛到处在看,我们的情绪总是处在波动的状态,这就是有意识思维的,是执着心的一种功能。所以我们要了解执着心的这种波动性,了解它的功能,了解我们平时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变化、情绪方面的变化。

下面咱们再看:同样的,处在“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人所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只不过比我们现在所遇到的情况要好得多,因为他们的退失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这是由于“执着心力”比较微弱的原因。也就是说高级思维状态的人也就是处于高级禅定中的人并不是消灭了执着心,也没有,而是执着心比较微弱,这时候执着心的表现就表现为产生念头。但是因为执着心比较微弱,所以这些念头不容易展开相续性,第二个特征就是这些念头一旦出现,他就马上能够发现,因为什么?专注力比较强。我们在进入禅定的时候很多是通过观念头、排除念头而证入禅定的,因此在禅定就形成了一个观念头的习惯、观心的习惯,习惯是一种潜意识,而高级禅定就是一种潜意识的专注,所以在高级禅定中这种习惯就会发生作用,在高级禅定中我们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一切念头,就是任何念头都绝不可能溜走。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在高级禅定中我们所拥有的这种习惯。

下面咱们再看: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就能知道什么是“大悲心”,了知“大悲心”的特征,因此能够通过“与大悲心相应”而安住于任何思维状态,能够自由使用任何思维状态。

这一个是初地以上,在回归如来藏的时候是怎样回归的,就是相应,通过与大悲心相应而回归,他往往并不借助于其他的方法,除非是……咱们就说吧,第一次回归如来藏,以后他就有所懈怠,下次再回归如来藏的时候,他的相应的能力达不到,相应的能力不够,所以这时候他就会稍稍再借助一些方法,比如说,还是借助于观专注啊、观心啊等等这样的方法去回归。对于经常回归的人来说,那么就完全通过相应而回归,而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法。这个我们需要了解这一点。

同样的,对于回归高级禅定也是这样的,进入高级禅定状态与回归如来藏,在使用的方法上,二者都是通过相应。但是在高级禅定中是相对于一种物质状态、是使用物质状态的,因此在与柔软心、在与大悲心相应的同时要体验物质状态,与物质状态相应,然后才证入高级禅定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即一切相”,如果你不使用即一切相这个功能,你将不可能证入禅定中,你将直接回归如来藏,也就是说“离一切相”,与大悲心相应,那么这时候将是回归如来藏的。

这就是我们要了解,对于回归如来藏的人,他是怎样回归证入高级禅定的,他和我们一般的使用的这些方法是不一样的。一般人证入高级禅定是不容易通过这种方法去证入的。

接下来咱们再看,比如:同样是使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一般人在这种状态必须通过一定的观法才能保持这种境界,比如:通过观“无我”,能够证入与物质境界合二为一的状态。这就是一种观无我的方法。而对于回归如来藏的人,他在高级禅定中的时候是不需要通过观无我这种方法的,只需要安住于这种深深的柔软心、大悲心就可以了。那么对于一般人来说,在高级禅定中,你必须通过观无我。

怎样观无我?就是在高级禅定中的时候,你要设想把自己就是完全粉碎一样,然后就是融入这种山河大地,而不是说你观山河大地都是你自己,不是这样观的,是把自己完全粉碎之后融入这些境界,那么这时候你将安住于这些境界、与这些境界融为一体。但是你是通过观法而证入的,也就是说这时候执着心并没破除,执着心随时还会发挥作用,发生作用的时候,你很快就从这种境界退失。退失之后,你将立刻见到第一个念头“我”。这就是通过观无我这种方法我们证入这种境界。

下面再看331页上:还需要说明的是他与境界合二为一的状态往往只能和局部境界保持合二为一,而不能或很少能够和整体境界合二为一。这就是说由于执着心的作用,执着心它有一个特征是什么?它就是作用于局部的,波动性大,作用于局部的,因为只要执着心没有消灭,即使你通过观无我,你也很难做到与整体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在心物一体的这个面积上达不到,你能够即一切相吗?即一切相是必须到很高的层次才可以的,观“无我”虽然也是一种高级禅定,但这种禅定往往还不足以达到这种“即一切相”的状态,虽然在面积上达到的非常地广,比如说:与蓝天合二为一,与这些山川河流合二为一,但是你不能与一切世界合二为一,是很难达到这种层次的,必须回归如来藏,然后达到这种深深的大悲心的状态,然后再去观这些境界,使用这些物质境界的时候,才能与物质境界达到完全的合二为一,整体的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即一切相”。

这就是我们回归如来藏必须达到两种能力,一种能力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就是我们说回归如来藏;然后另一种能力就是即一切相,“即一切相”就是“因体启用、体用一如”,也就是说我们与一切的物质境界合二为一。要了解“即一切相”和“离一切相”它的重要性。

下面咱们再看:比如: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只能和身体合二为一,不能同时和路边的树、山上的石头合二为一;而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就不一样了,他能够自由、自主地“和一切境界合二为一”。咱们说的“一切的境界”就包括禅定中、一般的欲界定天道的境界和六道的境界等等,也就是与所有的这些境界合二为一,你问诸佛在哪里?诸佛就在六道里,因为一切境界合二为一,因为一切境界都是诸佛的法身,浪花就是海水。

下面咱们看:同时又能自由、自主地脱离一切境界,也就是说他能够自由使用任何思维状态、自由安住任何物质境界、自由脱离任何物质境界。这个就需要我们要掌握、了解物质,咱们在《基础理论》前面那一章你可以看一下,就是对物质一定要了解。

任何物质都分为很多很多层次的,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仅仅是物质的这种表浅的层次,也就是说,是与我们这种思维状态对应的这种层次,我们所见到的任何物质它还有其他的物质层次,我们必须达到与那种层次相应的思维状态才能够发现和使用那种物质状态,因为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和使用是通过心物一体去做到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物质的这种多层次性,同时也要了解一个原理,就是: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和使用是通过心物一体去进行的。了解这两点之后,你就知道诸佛在哪里,不能说是成佛了到哪里去了,成佛是无来无去的。同时要了解“即一切相”的时候,它并不是说都“即”你现在这种“相”,当然是我们在证入高级禅定中的时候,你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境界,就是你自然能够发现这些石头、树木等等都是你,同时又头脑非常地灵活,非常地轻灵,但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说像我们平时说的就是使用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这种物质的状态,体验的这种物质境界,不是这样的,是另一个层次的。所以这个就是在大家现在还没证到的时候就先了解从理论上了解,不过证到的时候,这个就容易体验的多了。

2. 思维根本状态活泼灵敏的思维:

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比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要灵敏得多,清晰得多,而且准确无误,不会出现任何失误。这个一定要了解,不要认为就是诸佛好像就是傻瓜一样就是那样看上去就像咱们平时说的置心一处一样,置心一处只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后,证入的境界是非常活泼的,诸佛的境界是非常非常活泼的,思维就是非常的灵敏,同时也不要认为这种思维就是念头,这个不是念头,和念头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没有念头,但思维非常地活泼,比我们现在灵敏得多。同时在如来藏状态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准确无误的,不存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那种选择性思维这种推理判断,没有这种功能,这种功能将完全丧失。

下面咱们再看: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对其他思维状态的任何情况都清清楚楚,但却无法让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发起作用。也就是了解其他思维状态的情况,但这些情况却无法发起作用,举例来说:在思维根本状态,你也了解过去曾经的这些事情,你也能够知道现在社会上这里面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也知道那些街头两个人在吵架啊,或者什么什么的事情,过去这些事情的这种生气啊、喜欢啊等等这些心理都会了解,了解这些事情、事相,但是你根本不可能发起那种生气的心理啊、喜欢的心理啊等等,不会发起这样的作用,也就是知道这种情况,但是不会发起作用,就是丧失了这种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时候根本就无法发起作用,要明白这一点。

这一个和那个禅定中是有区别的。禅定中,你总是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尤其是欲界定中,你是防止出现这样的心理的情况的,你是怎样才能不发生这样的作用,就是生气啊、喜欢啊等等这样的心动作用。但是在思维根本状态,在如来藏状态,恰恰相反,你想产生那样的作用,但绝不可能,你想生气,但绝不可能,这个将来大家就会体验,你还想重新像以前那样去生气、去喜欢某件事、去生气某件事,但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根本不可能生气,你根本无法去生气,你丧失了这种功能,你这时候你才会了解了一点,就是平时人们的这种爱恨情仇、这种喜欢厌恶等等,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一种功能,很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功能。这就是如来藏状态和一般高级禅定在这个地方是本质的区别。

3. 同样具有希望“体验”的心理状态:

在如来藏状态,我们同样具有体验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发现自己失去了那种功能,这时候我们还想拥有那种功能,所以我们想体验这种状态、体验这种功能。而这种体验的心理,是在任何思维状态都有的。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为什么我们能从思维根本状态衍生演变到我们现在这种状态。那么体验的心理就是一个根本的动力,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假如没有这个原因,我们绝不可能进入现在这种状态。同样的,没有这种功能这个原因的话,我们同样不可能回归如来藏,也就是体验的心理我们一定要掌握。掌握这一个之后,我们就会了解一点,就是思维衍生状态,一切妄心的状态,同样也是如来藏的展现,是广义如来藏的一部分,我们说的广义如来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烦恼就是菩提”,它和我们平时说的这种狭义的如来藏,它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整体,也就是思维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中的这个线索,也就是说,由真心和妄心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把这二者融合在一起的、使它们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就是这个“体验”的心理。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下面咱们再看,331页最下面这一段:我们总希望了解未知的事情,这种心理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即使是“思维根本状态”也不例外。由于“思维衍生状态”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基础之上,因此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能够对“思维衍生状态”的所有情况清清楚楚;不过由于“思维衍生状态”毕竟是在“思维根本状态”的基础上添加进去不同条件后形成的,因此虽然我们能够知道“思维衍生状态”的具体情况,但“思维衍生状态”的实际作用是“思维根本状态”所没有的。这就是条件论,大家看一下条件论,也就是思维衍生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功能,也就是妄心的状态是真心状态的一种功能,它是在添加进去一些条件之后形成这个功能的,究竟是添加进去什么条件?就是添加进去“执着心”,执着心是一种功能,产生了这种功能,像那个机器一样开始轰隆隆地开始运转。

比如: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虽然知道“思维衍生状态”有“生气”这种事情,但无法产生“生气”的作用,这是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仍然具有“体验”心理的根本原因。这种“体验”的心理是思维的一个必有特征,是无法消灭的。这一点就说明一点,就是:我们平时接触一个名词叫做“本能”,心理学所指出的这种本能,其实有的并不属于什么本能的,比如说那“追求快乐”,它把追求快乐作为一种本能,追求快乐只是一种行为,因为在思维根本状态,咱们在《基础理论》里面谈过了,我们追求快乐那是因为有一种快乐值得我们去追求,那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能够去追求这种行为,也同时也表明一点说明我们是不快乐,所以我们才去追求这种快乐。也就是先有一种快乐,的确有这种东西,然后我们才会产生一种行为叫做追求,我们去追求这种东西。当我们真正追求到这种东西之后,我们就绝不会再去追求了,也就是我们获得那种快乐之后,就绝不会再去追求了。所以这种追求快乐,在如来藏状态的时候将不会再具有这种能力,不会再去追求,因为如来藏状态是根本的快乐,所以不会再去追求。那么追求快乐就不再是一个本能,因为所谓的本能,就是本来就具有的,而绝不可能被消灭的。所以追求快乐并不是一种本能,它仅仅只是心理学认为的一种本能,在我们这里它并不是本能。

而这里的“体验”的心理,却的的确确是一种本能,它是本来就具有,在任何思维状态都具有,而且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绝不可能被消灭,所以它是一种本能,这个才是真正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引导我们来往于各个思维状态,使用各个思维状态。所以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

然后咱们看:“体验”这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呢?由于“思维衍生状态”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基础之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思维衍生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象一颗树一样,我们给这棵树定义的时候,并不是说只有树根是树,树上面长出的这些树叶、树干、枝干等等都是树,树根就相当于如来藏,上面的树叶就相当于思维衍生状态,相当于妄心的状态,所以我们定义这棵树的时候,那么就是说,这些枝叶同样都是树,并不仅仅树根是树,这棵树是包含树根和枝叶在内的。同样,我们说思维的整体、思维的全貌是包括如来藏和妄心状态在内的,所以我们在认识这种妄心状态的时候,这种思维衍生状态的时候,就要了解一点就是“烦恼即菩提,无常即真常”,也就是树叶也是树,要了解这一点。“烦恼即菩提”这一个是从思维的全貌来说的,是从整体来说的,整体的定义来说的,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整体的定义、整体的概念、整体的观念,那是因为“体验”这种心理,完全是因为它,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能把这所有的状态合为一体。

下面咱们看,332页中间这一段:“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既然都是我们的思维,那说明都是我们自己。这个就需要我们就是在了解“烦恼即菩提”的时候要了解这一点,这些思维衍生状态也是我们的思想、是我们的思维,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所以思维衍生状态也是我们自己,也是自我的一种存在形式,一个完整的自我就包含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在内的,也就是说,思维的整体、思维的全貌是包括思维衍生状态和思维根本状态在内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每个人现在同样是你自己。我们大家有时候有一个确定的一点就是什么?你能够确凿无疑地相信现在的你的确就是你,而不是别人,你相信自己的的确确就是真实的自己,有这一点确信就够了,的的确确现在就是你自己,只不过还不是完整的自己,因为我们的思维还有很多状态,这种状态是其中一种状态,但它的的确确就是思维全貌中的一部分,就像是树中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现在是一个树枝一样,树枝本身就是树,我们的的确确就是自己,能够确认自我,这就是说我们这种直观的确认丝毫不含糊。

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就是即心即佛,就是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即心即佛,现在你就是真实的你,只不过是“真实你”的其中一部分,还不是一个完善的自我、完整的自我,还需要通达、知晓、体证所有思维状态,尤其是如来藏状态,然后才能拥有这种完美的自我、完整的自我。能够使你拥有这种完美的自我、完整的自我的恰恰正是那个“体验”的心理,假如没有这种“体验”的心理,你就绝不可能去探索这种生命的真知、探索思维的全貌。

下面咱们再看: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是没必要实证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也是“自我”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自我”。正是因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就是“我”,因此我们平时虽然有很多追求,比如:追求快乐、追求真相、追求美好,但我们很少有人“追求自我”,也就是“追求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确信现在的“我”就是“我”,而不是别人,因此不需要“追求我”、“寻找我”。这就是我们大家要了解一点,“潜意识”是非常不得了的,潜意识能够这样准确地认知,准确无误地这样“体验”这种事情,所以就不可能再去有意识的再去寻找啊、追求啊,反而认为自己我是谁?、哪是我?,现在“思想是思想者本身”,当下就是我,每个人就认为自己就是自己,不是别人,非常确信的,那就是潜意识就是这样的,很不得了的。

下面咱们再看:但由于现在的“我”仅仅只是“我”的其中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完整的”、“完美的”自我,因此我们才“追求快乐”、“追求真相”等。我们拥有很多美好的追求,这些美好的追求恰恰正是寻找和使用其他思维状态的过程。这个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我们为什么要追求?那么多的追求,追求这种快乐、追求真相啊等等,等等,即使在如来藏状态我们也在追求,我们在追求“体验”其他状态的那些特征,为什么有这些追求?那是因为我们想“体验”到真正的自我、完全的自我、完整的自我,这些所谓的追求和体验,恰恰正是我们希望获得思维的全貌、完整的自我、完善的自我。这就是我们对自我要这样去了解、这样去认知,认知这一个之后我们才能了解“烦恼即菩提,无常即真常”,才能了解“即心即佛”,了解这些。

下面咱们再看:我们拥有很多美好的追求,这些美好的追求恰恰正是寻找和使用其他思维状态的过程。一定要牢记:这些追求其实是寻找和使用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而不是寻找“自我”。

对这一点我们也要了解一点,虽然我们在追求这么多,但是我们在潜意识中我们并不去追求自我的,我们只是了解它的,就像我们证入禅定,大家证入禅定的时候,总是想了解禅定中是什么样的,并不是说我们是要从禅定中去找我,没有哪个人学禅定傻到这种程度,到禅定中去找我的,不是这样的,就是要了解禅定中是什么样境界,想追求一种乐,或者得到一种美好等等,都是去追求这些特征,希望体验这个特征,从来没有去寻找自我。因为什么?不需要寻找,当下的自我“即心即佛”,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就是了解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的。

这就是说我们是不需要去寻找自我,只不过现在的我还不够完整、完善、完美,因此我们才通过对其他思维状态基本特征的寻找来弥补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完美的自我、完整的自我。所谓的实证其实是寻找完美自我的过程,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证就是寻找,就是想得到、想了解整个大树的,是想了解所有思维状态的,其实并不是说是我们去寻找自我的,不是这样的,就是想了解思维全貌的。这就是要了解实证的本质。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解决生死,在证到最后的时候你将发现没有生死可证,因为什么?即心即佛,当下你就是真实的你,你所做的无非就是能了解整个大树,没有实证的人,他们仅仅知道他是其中一种树枝,知道他的情况——树枝,你比他们进步了一点,就是你了解了整个大树。

4. 具有能让一切状态发起作用的能力:

这就是思维根本状态这种能力,它拥有这一切能力,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的能力、一切功能,全部由思维根本状态来,全部由如来藏来,如来藏拥有这样的能力,包括在“体验”心理作用下,它能够产生一种功能,就是“执着心”的功能,这种功能也是如来藏拥有的一种能力。如来藏可以使用这种功能,也可以不使用这种功能。在不使用这种功能的时候,我们认为那是如来藏。但其实在使用这种功能的时候同样是如来藏。只不过你认为的那是一种妄心的状态,但妄心就是真心,烦恼即是菩提,它同样是如来藏的一种展现,浪花就是海水。这个就是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也就是说“思维根本状态”具有让一切状态、一切境界发起作用的能力。正是因为有这个能力,因此我们不用担心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后无法再重新回到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有的人说是在打坐中,我实证啊、实证啊,然后回归如来藏了,我是不是还能再出来?我是不是就这样死过去啦?不是这样的,完全可以自由地再重新回归这种状态。这个就属于和一般禅定不一样,禅定是自动退失,你不得不回归现在这种状态。回归如来藏之后,你想回来就回来,不想回来你就不回来,取决于你。但一般情况是下你一定会回来的,因为你还想体验平时这种状态。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是习气。

什么是习气?就是那种体验的心,想体验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想体验我们平时拥有的这种能力,这就叫做习气。要了解习气和习惯的区别,我们平时总是把习气和习惯混淆到一起。

5. 在“思维根本状态”通过“相应”进入“思维衍生状态”:

也就是我们从思维根本状态怎样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因为这时候你必须通过相应,没有别的办法,这个相应和我们证入禅定中的时候是一样的,也必须是很专注的、让时间能够延长,必须满足这些条件,专注地体验、耐心地体验、让时间延长,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证入平时我们这种衍生状态,要不然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你在体验这种愤怒的心理,与这种心理状态相应,进入我们现在思维衍生状态。为什么要与这种状态相应?那是因为这种状态是执着心力强烈的一种表现,与这种状态相应是最容易回归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的,它的心力方向是指向思维衍生状态的。

同时,在相应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证时间,也就是说在刚开始你与这种状态相应的时候是根本没办法相应的,是根本没办法马上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也就是不可能马上回归思维衍生状态,这时候一定要耐心、要专注、要慢慢地体验,让个时间延长、再延长,也就是说不能够气馁,要持之以恒地去体验,只要你能够这样做,那么将会陡然升起那种执着的心力,这种心力一旦升起,将快速地进入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这就是我们在如来藏的时候该怎样做。这个在333页,第5这下面,该怎样做写的很清楚,大家看一下,不过这个也不需要专门地去学,专门地记,也没必要的。这个在如来藏的时候,大家完全就是在潜意识的引导下,自主、主动、准确无误的运作,不需要专门学习,了解一下就行,你不要想着到如来藏状态之后我该怎样出?这个必须把这些记下来,然后才能出吧?这个没必要的,如来藏状态自然而然的就会知道怎样去做,而且是准确无误地做,而且准确无误地产生那些效果。

下面咱们再看:刚开始根本不可能让这些场景发生作用,根本不可能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但千万不要放弃。这个就是说时间的。

下面咱们看333页最下面:要想真正了解“思维根本状态”,就必须进行实证。只有自己亲自证入“思维根本状态”,才能彻底了解“思维根本状态”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没有亲自证入“思维根本状态”,那么即使我们对“思维根本状态”方面的知识了解得非常多,也仍然无法保证不出错误。为了尽可能避免出现错误,我们把容易和“思维根本状态”混淆的其他思维状态附在下面。

下面这些是和思维根本状态“鉴别”的,这个“鉴别”的咱们下一次谈吧。

文件来源:http://www.bentifx.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8&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