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3日 讲解:清凉月老师 听打:水晶 红袖 芸庭 大白 平凡 陌上客 校对:天地 芸庭 复核:野鹤
今天我们谈对当前思维状态的认识。
二、思维本体学对当前思维状态的认识
因为我们的实证必须基于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如果我们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认识不清,我们的实证将无法正确和准确地进行。释迦牟尼告诉我们“人身难得”,人身为什么难得?同时又说“这个世界有利于实证”,这个世界为什么有利于实证?这就需要我们对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进行认识。因为心物是一体的,认识了当前思维状态,也就认识了这个物质世界,我们就能够利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和利用当前这个物质世界进行实证。这就是我们认识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必要性,是我们必须进行认识的。
下面是一个框架图,这个框架图是对这一节的内容进行的一个总体的概括,通过这个框架图可以先了解一下本节的基本内容,等把这节内容学习完之后,再返过来重新看这个框架图,最终是把所有内容扔掉,然后仅仅是在心中保存着这个框架图就可以了。
看这个框架图,首先谈的就是“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构成条件”,然后是“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特征”,以及“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功能”,也就是我们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认识,是从这三种角度进行认识的,它的构成,和它的特征,它功能。
(一)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状态)的生成
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生成,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下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我们的思维有“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两大基本状态,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阶段)是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思维对象)”构成的。
由于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是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这两部分构成的,同时,我们在“选择性思维”作用下,也就是在“执着心”的作用下,我们一定是有所住的,因此,我们的所住只能分为两大类,要么住于思维本体,要么住于思维内容,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实证虽然方法不同、门派不同,千奇百怪,各种方法,各种门派,但这些门派、这些方法,只能分为两大类,就是要么住于思维本体,要么住于思维内容,一定不可能有其他的分类,因为我们现在的思维构成只有这两部分,所以,对于实证的分类这一点一定要了解。
下面,我们通过思维的演变,来认识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因为佛教对当前的这种思维的状态,不是使用这种思维状态来认识这种思维状态的,它是建立在动态演变的过程中认识的,在动态中认识的,是从整体演变过程去认识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是在实证的基础上认识的,一定要了解佛教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认识,和心理学、哲学等等,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认识是根本不一样的,它们是使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来认识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对于我们来说,你要想认识当前这种思维状态,你就必须了解思维的演变过程。思维的演变过程,咱们以后还会谈,还会一步一步地谈,根据具体的需要,我们对思维根本状态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这里就是先简单地谈一下思维状态的演变。
咱们看中间这一段,第一句: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对一切心理现象都清清楚楚,但却无法产生相应的心理作用,也就是说,在“如来藏”状态,我们对一切“妄心”的状态清清楚楚,这句话指的是能善分别诸法相,后面一句话:但却无法产生相应的心理作用,就是于第一义而不动。这第一句话是描写“思维根本状态”,描写“如来藏”情况的——“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下面就举个例子:我们平时,也就是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能够“生气”,我们也了解“生气”这种情况,但在思维根本状态,虽然对“生气”这种情况清清楚楚,也就是对妄心的状态清清楚楚,但却无法产生生气的作用,将来到了如来藏状态,你都会看到一点,就是你也了解以前,就是在你没有证入如来藏之前,就是妄心的状态那种爱恨情仇等等,但你现在根本不可能发起这样的作用,你想生气,根本不可能,没有这种能力,你想去爱,也根本不可能,当然这里的爱是指的一般的人世间的爱情、恋爱这些东西,不是指大悲心,这种情况根本就无法升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不由自主会产生一种体验的心理。这种“体验的心里”就是对其他思维状态的了知,也就是你希望体验其他思维状态的功能。
比如说,在思维衍生状态,你可以发起“生气”这种功能,但在思维根本状态(如来藏状态),没有这种功能,也就是任何思维状态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功能,并不是思维根本状态(如来藏状态)包含所有的功能,也就是它没有这种生气的功能,但是我们有一种体验的心理,就是要了解这些功能,这一点是最关键的,这种体验的心理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包括如来藏状态之内,统统有这种心理,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也有,我们现在为什么想体验禅定,想进入禅定,那是因为你想体验禅定中的境界,所以一定要了解“哪种思维功能、哪种心理状态”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也就是说,思维的演变一定是有基础的,一定是有原始的推动力的,在没有任何原始推动力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演变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而这种体验的心理,在佛经里面说的就是一种“无明”,无明的升起。关于为什么把它称之为无明,这个是由从这种状态退出的时候,是通过相应退出的,因为思维衍生状态(妄心状态)是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的,必须与执着心相应,然后才能退出,也就是通过相应而退出的。那么相应是必须与那种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这种心理相应,比如说“生气”这样的心理,与这样的心理相应才可以退出来,如果你想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的“爱、柔软心”去想从思维根本状态退出来,想从如来藏状态退出来,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将来你就可以实验一下,你与这种“爱”心理相应,你是绝不可能出来的,你必须与“生气”这种状态相应才能退出来。
所以,我们平时说某某大菩萨,证入如来藏之后,然后“乘愿再来”,乘愿再来是在你这个角度这样谈的,在他那个角度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因为如果他用“弘法的心、救人的心”这种爱心,想从那种状态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必须使用与那种“背离如来藏的心”相应,然后才能出来,所以,对于这样的心理,对于这样的情况,你该怎样给他起个名称,你认为他是一种恶心吗?但他不会发起这样的恶心,因为他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愿望,他仅仅是借用这样的心理,你认为他是善心吗?但如果他与善心相应的话,他就绝不可能出来,你没法给他命名,所以,称之为无明,无明是没法命名,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这种情况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大智度论》告诉我们,就是证入如来藏之后,以后就是初地以上、八地以下的人还需要保留一丝烦恼,仅仅是保留,怎样保留?因为为了使用这个一丝烦恼出来,也就是说,从初地到八地这个过程中,你的这种相应的能力,也就与生气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差、越来越差,你将逐渐、逐渐完全失去这种生气的能力,那么这时候怎么办?你就必须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气,我们平时人是不敢生气,然后怎么怎么样排除,但是对他们来说是必须去体验这种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他将不可能出来,不可能进入现在这种状态。
所以,有的人、有的佛教的视频,在讲的时候,认为“初地以上人还有烦恼”,这完全都是不实证所导致的,只有不实证才会产生这样的根本错误。所以,对于佛教的学习,如果你没有实证,那么你至少要看那种经过一千多年、二千多年,经过时间的检验的这种经论,比如《大智度论》,拿着《大智度论》就不要怀疑,然后就看下去,这是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的,无数人去检验的,也就是真理。
随着这种相应心理与这种生气的状态相应,然后就会产生一种“心力”、突然升起一种心力,就是“执着心力”。执着心力它的特征以后咱们还会谈,在相应的章节里会详细地谈。执着心力也属于一种功能,也就是如来藏状态能够产生这种功能,一定要了解它能产生这种功能,仅仅是一种功能,它可以不使用这种功能,但它也可以使用这种功能,当它决定使用这种功能的时候,它就可以产生这种功能,这种功能能够使一切概念化、抽象化的事情,产生真实的作用,这种功能是什么功能?那就是“作用”,能够产生相应的作用。一切念头都是因为作用。那么念头和真实的思维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就是它能发起真实的作用,一定要了解这个,所以这个牵扯到什么是念头,什么是真实的思维。
由于“思维衍生状态”是建立在执着心力的基础上,而执着心力具有从轻到重的发展过程。执着心力也有自己的功能,它的功能也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样就会使思维衍生状态产生了一个由高到低的演变,这就是思维衍生状态演变的基础是什么,思维衍生状态演变的基础就是执着心力。那么返过去我们该怎样进入高级禅定中、进入思维根本状态?那么同样在这个执着心力上,“减轻执着心力”就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就是禅定中),“破除执着心力”就回归如来藏状态。
所以,一定要了解思维衍生状态的基础,我们的实证,虽然方法非常多,但它最终的归结点,全部都是在执着心力这个上面,就是为了减轻执着心力和破除执着心力,所以,一定要了解我们所有的方法,它的基础是什么,了解这一点之后,就不至于在方法上打转,就像练四念处一样,你不至于始终在这个相上去打转,装模作样地在相上打转,而能够在心上,把一切方法全部归于到心上,了解佛法是心地法门,为什么是心地法门?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一定要了解它的基本的原理。了解它的原理之后,你的潜意识就会引导你始终在这个原理上下功夫、在这个基础上下功夫,而不是去为练那个慢动作而练慢动作的,不是在那个慢动作上下功夫的。
“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是“高度专注”的思维状态,这种状态虽然“执着心力”也在发挥作用,但由于此时“执着心力”还比较轻,因此这时候的“专注”表现为“普遍性的专注”,普遍性的专注就是观察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它可以是完全的、整体化的观察,也可以是对大面积的,也就是与现在这种观察能力相比,观察的范围明显的增大,从而形成一种普遍性的专注。同时,“思维”无法像我们现在这样展开思维相续性,也就是说,在高级思维状态,在禅定中,它表现为两大特征:第一个就是“普遍性的专注”;第二个就是“思维无法展开相续性”。
随着“执着心力”的持续加重,我们逐渐只对能够引起关注的事物产生“专注”,这样就形成“选择性思维”了。“选择性思维”一旦形成,我们就只对那些感兴趣的事物产生“专注”,这时候就展开相续性思维,就进入低级思维状态。在这里就是需要注意,上面那一段讲的是执着心力有一种基本功能就是产生念头,下面这一段讲的就是执着心力还有另一种功能,就是产生选择性思维。这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最基本的功能是产生念头,它衍生出来的另一个功能是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念头是伴随着执着心力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同时产生的,也就是说“执着心力”最低的一个功能就是产生念头。
这个地方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因为我们以后在实证中,你想证入如来藏状态,你想开悟,你必须掌握这个原理,就是必须清楚“执着心力”的这两个功能,必须先把选择性思维破除,只保留最低层次的那一个产生念头的功能,然后外因到来才能破除这个功能,而回归如来藏状态。
这就是功能的简单化与复杂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样的,这个说明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为什么满天的繁星不能让释迦牟尼开悟,而只有那颗流星能让释迦牟尼开悟?都是因为“执着心力”这个功能,而如果你无法回归最低层次的这个功能,也就是产生念头的这个功能,如果你还住在其它的比较复杂的那种功能,那么你将不可能开悟,无论你怎样努力都绝不可能开悟。至于它的原理,详细的原理,咱们到“回归思维根本状态”那一章还要详细谈。在条件论里咱们也谈过这一个,大家把条件论再了解一下,就是你叠加进去的一个新的条件,与原有的条件,它们之间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个必须要搞得清清楚楚。这个地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更容易理解,比如说,一个电机,处于一个低级的运转状态,最低速的运转,低电压的运转,和它那个高速运转状态它们是不一样的,在极低速运转状态的时候,你突然把电压一下子推到非常、非常高的状态,那么一下就把这个电机烧坏了,一下子就把它的功能破坏了,回归如来藏状态正是这样的,为什么只有突然的外因,能够打破这种状态,而那些常见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可能让你开悟,就是这样一个原因。这一点咱们以后还要详细地谈。
这个原理必须明白,如果你不明白,你的实证将根本不可能真正地住于思维本体,你反而会把一些路途的风光,当成了回归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是很多人往往错误地认为,当时的境界是开悟了等等,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搞清,根本就不了解原理,在外因到来之前,就根本没有住于最低层次的功能,而他是住于更复杂的功能,结果他就认为自己回归如来藏状态了,这个有一个相似鉴别。总之来说就是一定要了解原理。了解原理之后,你才能够准确无误地住于那种状态,然后等待外因来破除。
在这里还要了解选择性思维形成的原因、目的和潜意识行为。我们的选择性思维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但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功能?当我们从思维根本状态刚出来的时候,会立刻升起一种心力,那就是想重新回去,这种心力就是和出的那种心力是对抗的,那么选择性思维正是这样,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虽然它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但这种执着心力是基于另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回归如来藏状态,那么这时候这种选择性思维就是想选择一个观念、某一个念头,或者某一件事情,从而对它能够产生一种专注,然后通过专注返回去。一定要了解选择性思维它形成的原因、它的目的和这种潜意识行为表明什么。了解这个之后,你就会了解,佛教里面曾经讲过,有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学佛,在潜意识中自然实证,然后就成功了,就是咱们常说的“辟支佛”,不需要你专门的去告诉他有这个东西,他就是完全是自然而然就进行的。为什么能够自然而然的实证?就是因为“选择性思维产生”的这个最基本的原理。了解这个原理之后,你就可以知道社会上那些人,人家虽然不学佛,但照样是在实证,只不过是在潜意识作用下实证,是一种自发的实证。所以走在大街上,你再也不会去看这个人不实证、那个人不实证,这个人不学佛、那个人不学佛,他们都不好,其实他们都好,他们都在实证,当我们认为他们都不好的时候,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原理。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二)“思维衍生状态”思维的构成条件
构成条件就是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构成。这里需要掌握的就是,它是由条件构成的,那么按照条件论,凡是由条件构成的事物,当我们破坏它的条件之后,就可以破坏这种状态。也就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既然是由条件构成的,那么我们只要破坏它的条件,就能破坏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从而进入高级思维状态,或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实证就是这样的,基本的原理就是这样的,非常简单的。
那么我们回归如来藏状态也是这样的,就是通过破坏它的条件,我们平时最常说的就是“放下、放下”,你放下,为什么放下?放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破坏思维的构成条件,因为你执着地都住于思维内容,我们平时都住于思维内容,我们现在放下就是放下思维内容,通过放下,然后回归如来藏状态。其实放下这种方法也是不究竟的,因为“放下”本身是一个观念,你是住于放下这个观念,仍然是住于思维内容,这仅仅只是对于一般人来说的,因为你无法住于思维本体,所以平时只能用这种放下的方法。放下的目的,直接出现的一个结果就是心不要那么散乱,它仅仅起到这个作用,但它不是一种究竟的方法,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因为想住于思维本体,是不能够加入任何观念的,仅仅只是“觉知”,仅仅只是觉知就可以,而绝不加入任何观念,连放下的观念也没有。
这就是由思维的构成,然后产生了实证的方法,就是破除构成条件,然后回归如来藏状态。
(三)当前思维状态的思维功能: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
注意这种功能它是具有一定专注力,这是按专注力去划分,它会有一个注意,一个留意。留意是没有那种强的专注力,专注力达不到。
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受“执着心力”的作用,我们的思维具有“选择”功能,我们只对能够引起我们关注的事物形成“注意”,这就是“选择性注意”。所谓选择性就是执着心,执着心的注意。这种思维功能建立在“执着心力”的基础上,受“执着心力”的作用,我们总在不停地寻找能够引起我们关注的事物;与之相反,那些常见的无法引起我们关注的事物则只能让我们保留一般性“留意”。
举例来说:小明走在大街上,然后看到路边有人在耍猴的,于是他专门跑去看,那么这时候他就是对这件事感兴趣,那么他就会产生选择性的注意,他选择了这件事,大街上那么多事,他唯一的就选择了这件事,这就是选择性的注意。在选择注意这件事、观察这件事的同时,他又知道,他现在是在蹲在地上在看的、就是生活在白天、身边有很多人,旁边还有那些车啊什么的来来回回地过,但是他并没有对那些事物产生专注、产生注意,而仅仅是保持一个整体的觉知,一定要了解他是整体的觉知,也就是普遍性留意。
下一个就是,对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它们建立的基础有所认识。选择性注意是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的,那么普遍性留意,因为是与选择性注意相反,因此它成立的基础一定是与执着心力相反的,也就非执着心力基础上的。
下面是一个推理过程,就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是具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执着心力,一个是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的柔软心,也就是说,如来藏的大悲心同样衍生到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只不过在执着心力的作用下,它处于一种非深沉的状态、非连续的状态,所以说,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就是建立在两种心力基础上,一个执着心力,一个柔软心,一个是向心力,一个离心力。这就是说,什么是矛盾?矛盾只有在思维衍生状态才有的,在思维根本状态没有这种矛盾,没有这种相互的作用。在思维衍生状态,在任何的物质世界,都有这种两种相反的力,就是矛盾的形成。
因此排除执着心力之后,普遍性留意只能建立在柔软心的基础上,这就是要了解,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它们建立的基础,了解它建立的基础之后,以后我们在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进行实证的时候,就知道怎样利用,所以这一个是非常关键的。
在平时生活中,“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功能同时发挥作用,从而使我们能够同时对局部与整体保持不同层次的认知,这就是这两种思维功能在平时生活中,它的密切的协作。一种思维状态具有两种思维功能,同时这两种思维功能,又能够密切合作,这种情况,只有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有,在禅定中没有,如来藏状态也没有,唯一的只有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才有,所以这也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它的一个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这两种功能,因为你想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出去,你就必须了解这种思维状态独有的特征,然后你把这种独有的特征破坏了,你才能进入其它思维状态,这一个咱们上两次也谈过。
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能够形成两种思维功能?同时这两种思维功能为什么又能够同时发挥作用?这两种思维功能同时发挥作用它的潜意识行为表明了什么?它发生趋势是什么?这就属于原理,我们需要了解。
下面就是一个分析的过程,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是由高级思维状态的“普遍性专注”演变分裂而成的。因此它们虽然是两种不同思维功能,但它们各自都一定带有禅定中的那些思维功能的特征,也就是普遍性专注的特征,你怎样才能证入禅定中?你就必须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为什么你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就能证入禅定中?因为这两种思维功能就是从禅定中分离出来的,浪花就是从海水中生出来的,所以浪花能够回归海水,我们这种思维功能是从禅定中的思维功能产生的,因此我们使用这种思维功能就一定能够返回禅定中。所以,一定要了解它的原理,这样你就能够知道该怎样使用这种思维功能。
这种演变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思维方面强烈的“选择”功能迫使我们经常处于不停顿地“选择”状态,这句话说的意思就是我们处于一种高频率的选择状态,我们走在大街上,眼睛在到处地看,不停地看、不停地看,到处在寻找,一会看这一个,一会看那一个的,这就是处于一种高频选择状态。这种选择状态,是执着心力活动的一种表现,执着心是一种波动很大的一种思维功能、一种思维能力,这种功能因为它波动性大,导致它无法在一个点上持久。不能持久,就无法关注得非常细,也就是专注力达不到,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现在不能形成高度专注,那是因为我们处于这种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那么反过来,我们想形成高度专注,想证入禅定中,我们必须怎么办?我们必须先解决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不能让它处于一种高频率的活动状态,然后再彻底的让选择性思维放弃这种选择功能,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同一件事物上专注地观上很长时间,只要时间持久,专注力就能形成。在这里有几个要点:
第一,解决选择性思维它的一个过程,就是先从高频率解决,然后慢慢、慢慢地让它不发生作用,这是其中一个要点。
第二,就是一定让时间持久。时间达不到,你绝不可能证入禅定中,因为什么?在选择性思维刚刚不发生作用的时候,专注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它必须有一个时间发展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延长,专注力才可能形成。
所以在这个地方,最关键的就是这两点。你想证入禅定中,你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你就根本不可能证入禅定中。就像过去有人举的例子,练习禅定就像用一个绳子,系住一个小鸟的脚一样,这个小鸟飞了,马上把它拉回来,再飞,再拉回来,直到它最后熟练了在你身边它不飞了,野性被驯化了、不飞了。这就是先解决它的高频率活动状态,不让它那样散乱,心猿意马,先让这个像猿猴一样的心、疯猴子一样的心停下来,停下来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才可以达到禅定中。就像那个牧牛图一样,并不是说那个牛一不去吃草、一不去偷吃庄稼之后,马上就能进入禅定中,不是这样的,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那就是时间,在时间这个条件具备之后,才能够进入禅定中。所以,一定要掌握这两个条件,要掌握影响我们入禅定的最根本因素就是这个“选择性思维”,同时要了解选择性思维为什么无法形成高度专注,也就是选择性思维的高频度活动状态,为什么会导致无法形成专注。
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这两种思维功能,在生活中总是如影随形、须臾不离地处于密切合作的状态。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同时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这两种思维功能从来没有分离过,始终处在一起。它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它是由同一个功能分裂下来的;
第二,这两种思维功能密切合作的根本目的、潜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要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
心理学把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思维功能分为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它认为这两种思维功能就是相反、矛盾的,但是在思维本体学这里,这两种思维功能是同一种思维功能分离下来的,反过来,这两种思维功能也可以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也就是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是将要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的。如果它无法融合为同一种思维,那么你就一定停留在这种思维状态。只有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你才能证入禅定中,证入高级思维状态。所以,一定要了解我们平时为什么大家在大街上走的时候,总是同时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这两种思维功能从来没分离,这就是在潜意识行为上,它们要合二为一,所以处于这种随时要融合的状态,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它们将立刻会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比如说,找着了比较关注的事物,那么马上就会投入专注中,一旦投入专注中,这两种思维功能立刻就会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这就是我们需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实证中是必须用到的,也要经常用到的,这个必须掌握的,这一点掌握不好,你就根本没办法实证,你的实证效率是非常、非常的低,而且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失败率反而是非常高的。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在以后,在使用选择性注意这思维功能去实证的时候,一定要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下功夫,要设置到能够快速地形成专注,能够使你非常喜欢的、能够使你快速形成专注,只有这样,这两种思维功能才能快速地融合为一体。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证一定要在效率上下功夫,要高效的实证,而不能是老牛拉破车一样,叮叮咣咣地拉了都半天都拉不过去。要在这个实证的效率上下功夫,要快速地突破。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原理,就能够快速地突破。因为我们本来具有这样的能力,潜意识就是这样运作的,对这两种思维功能的应用,我们本来是非常非常熟练的,现在唯一的就是,怎样给它配备合适的这种观察内容,或者是怎样破除它的观察内容,然后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平时,大家在生活中,也不断地在潜意识地实证,大街上人们都是这样不断地在实证。但他们唯一就是两个条件达不到,第一,就是思维内容方面,它是一种复杂相续性的,如果它是单一化的思维内容,或者是虽然是相续性,但专注力能够达得到的这种思维内容,再加上时间的延长,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那么他们很快就会证入禅定中。
在什么情况下这两种思维功能才能够融合为一体?也就是能够安住于同一个观察对象?在平时这两种思维功能是不可能安住于同一个观察对象的,它们有自己不同的观察对象,适用于不同的观察范围、具有不同的观察对象。普遍性留意是作用于那些熟悉的、无法引起专注的这些观察对象。选择性注意是作用于那些奇特的、刺激性比较强的这些观察对象。也就是它们的观察对象不一样、作用不一样。在什么情况下这两种思维功能才能够作用于同样的观察对象?那就是:第一,是在高度专注的情况下;第二,就是对高级物质状态的观察这种情况下。因为在高级物质状态下,由于心物一体的原理,这些高级物质状态是与高级思维状态对应的,我们现在这两种思维状态,都是高级思维状态衍生下来的,因此在对高级物质状态的对象观察时,它们能够安住于同一个观察对象,比如说,虚空,虚空是一个高级物质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用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同时去观察虚空,而不会产生互相干扰。
反过来,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这两种思维功能是适用于不同观察对象的,因此你不可能把它们安住于同一个观察对象,必须给它们分配去使用,比如说,体内这个气机,体内这个气机作为一种高级物质状态,只和柔软心相应、和潜意识思维功能相应、与静相应,这时候你就不能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察,如果你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察,就会对它产生干扰,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通过观呼吸来观体内气机的时候,会对气机产生干扰。
那么这个时候你该怎样用这两种思维功能才不至于产生干扰?而且必须最终又能够达到让它们融合为一体、能够寻找高级物质状态(微观物质状态),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寻找到“丹”,那就必须对这两种思维功能进行不同的使用,把选择性注意先放置于体外,不让它观察身体内的微观物质,只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察;当体内的微观物质达到高度专注状态的时候,也就是能够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时候,再把选择性注意自然而然地吸引在体内,然后同时去观察体内的微观物质,也就是气机状态,并与之融合为一体。这一点,也就是说,在身体气机这方面,在练意生身这方面,在道家的修行这方面,这一点是最关键、最根本的,这两种思维功能,在这个地方处理不好,你将永远不可能成功。《西游记》上面,猪八戒和孙悟空的斗争,整个《西游记》的过程就是这样演变下来的,就是这两种思维功能使用的过程。所以,对这两种思维功能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认识不清,你将无法实证,你的实证将会一次次地失败,实证了几个月、几年了,始终没有突破,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接下来我们就要深入谈这两种思维功能。
对这两种思维功能的认识,这两种思维功能,每一种思维功能都是由两种特性、两个特征构成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作用的范围,另一个就是作用的专注度。作用的范围就是作用的对象。
1. 普遍性留意:
(1)普遍性留意的作用对象,就是一个普遍性。作用的范围比较大,就是一种普遍性的;它作用的深刻性、作用力方面,就是专注力达不到,属于一种一般的留意。也就是它的这个思维功能分为两大类、两个特征:一个是作用对象;一个是作用力、专注力。
普遍性留意作用于整体、面,它不是作用于局部的,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了解这一点之后,你的实证才会科学地进行。举例来说,你现在念佛号,或者你是在观呼吸,那么你用的功能是什么?你是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普遍性留意是作用于整体,它不可能同时马上形成专注的,所以,你必须用有意无意这种心理状态去进行实证,你不可能马上去形成专注,因此你一定不要寄希望于马上就能够形成专注,而是始终要用一种似有似无、若有若无、若影若离,用这样的普遍性留意的这种观察特征、思维特征去进行的观察。大家去体验一下,在平时生活中,是怎样使用普遍性留意的,走在大街上,你怎样使用的,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似有似无的在使用这种思维功能。所以我们在实证中,如果你要使用这种功能去实证,你就一定不要寄希望于马上形成专注,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必须当潜意识达到稳定,稳定之后才深刻,才能形成专注。稳定这个过程完成不了,你将绝不可能形成专注。
所以,了解这个原理之后,你就不至于盲目地追求,也就是说,你一上来,一下子去念佛,你马上说“哎呀!我念了一会儿,怎么还不能形成专注?我观呼吸,我观了一会儿,怎么还不能形成专注?”等等,因为你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它是不可能马上去形成专注的。而如果你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那它将能够高效地形成专注,比如说,你设置的观察对象,吸引力非常强,那么你很快就会融入其中,专注力会快速地形成。我们很多人实证无法突破,那是因为你虽然是使用选择性注意,但你对那个观察对象的设置,根本就达不到要求,只要你能达得到,那么很快你就会形成专注,速度高得很。
(2)作用力(注意力)方面,是一种留意。这种留意主要是作用力不强、稳定性不强,因此它总是被选择性注意破坏,从而导致它的稳定性不强。
所以,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就是综合了“普遍性”和“留意”这两个特征,然后具有了几个显著的表现:
① 作用对象方面:就是普遍性的、是整体。
② 在思维内容方面:无法展现相续性,因为你不是盯着一点,专注达不到,因为你要展开相续性,你必须对那个观察对象具有一定的专注力,然后相续性才可以展开。
③ 在作用力(注意力)方面无法形成高度专注:这个原理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谈了。
④ 在作用态势方面:普遍性留意它的作用态势就是时间上无法持久,在这个稳定性方面,它比那个选择性注意的稳定性强,也就是我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情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觉知,不像选择性注意,波动性非常强,一会儿跟着这个观察对象跑了、一会儿又跟着那个观察对象跑了,这个心就像疯猴子一样在不停地跑、不停地跑。这就是普遍性留意它有这样一个特征。
所以,当我们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进行实证的时候,这几个优势,只要你能让它达到稳定,那么就一定能够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因这几个优势是高级思维状态、是禅定中所具有的优势。在禅定中就是持久、稳定,所以我们就要破除那种选择性思维,使它不干涉普遍性留意,那么就能够保持普遍性留意这种潜意识行为的稳定、持久,然后就能达到高级定中。
2. 选择性注意
(1)作用对象方面:(具有选择性)
① 作用于局部(点):在执着心的作用下,选择性注意就只能作用于点,并不作用于整体。所以,如果你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功能去实证的时候,你就一定要对某些点进行设置。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我们现在开始观察大草原,如果你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察这个大草原,那你就要把这个大草原上所有的草设置成同样的颜色、同样的状态,它没有任何特殊性,这样你才能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然后你体验它的美好,与之融合为一体,证入一般的静、专注的静和欲界定。
如果你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去实证,那么你必须把这个大草原当中的其中一棵草设置成特别的美好,或者你设置这个草原上有一棵树,只有一棵树,不能是多的,多了之后,你就没办法形成选择性注意了,所以你设置这个大草原上只有一棵树,然后你在看这棵树的时候,你要设置这个树上只有一棵树叶是特殊的,你必须这样在局部上下功夫,要不然你将不可能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所以就是,我们了解它的作用对象、做用范围之后,就能够在进行实证的时候,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能够做到科学地设置,而不至于非常的盲目。
由于我们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关注对象,无法对两个及两个以上观察对象同时形成“注意”,就是在设置观察对象的时候要设置局部,把局部的特征表现出来,把局部设置的非常明显,设置唯一的观察对象,这样才能使用选择性注意进行实证。
在实证中,有时候我们特意设置两个观察对象同时进行观察,52页上面那一段,举的这个例子,是针对观呼吸中对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的。观呼吸中这两种思维功能的设置,也是非常复杂的,这一个将来咱们再谈,因为这两种功能,如果你使用得不好,你就一定不可能成功。凡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好多人,以前或多或少练过气功啊,或者什么的,了解这个身体气脉的反应,凡是在身体气脉方面反应出现问题的,凡是在练意生身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统统是因为这两种功能无法使用、不知道怎样使用,才出现问题。整个练身体气脉的这个过程,就是两种思维功能使用的变化过程。它的流程的划分,就是这两种思维功能的融合过程、演变过程。这一个在分类方面是非常非常细的,这个不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能解决的,这个以后再谈。因为这一点,如果泛泛而论的话,基本没有意义。要想在实证中能够准确掌握,就必须深入地去谈这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
② 选择与反向选择:选择与反向选择的形成有以下三个因素导致的:
a“选择性思维”建立在“执着心力”基础上,而“执着心力”是一种“苦受”。因为它是种苦受,所以我们会自然地去追求一种乐。对于苦我们是天然地规避的,这样就会产生“相反选择”作用。
b“反向选择”行为的产生也是由“选择性思维”自身存在的矛盾而自然形成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的选择性思维在不停地选择,选择的目的是想回归高级思维状态的。但是在禅定中,如果你任由选择性思维自然发展,那么选择性思维就只能选择那些自动产生的念头。也就是在禅定中,一些念头是自动产生出来的,这些念头隔一段时间了,就自动出来了,凡是这些自动产生的念头,它的心力都比你当时所处的那种状态的执着心力要强。也就是在禅定中,只要你跟随这些念头走,你就一定能够退下来,退失到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从禅定中退失下来,就是因为你跟着这些念头走了。所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就是我们本来产生选择性思维的意愿、目的是想回归高级状态,但结果你不由自主选择了这些念头,所以就退失了,这些念头给你带来了苦,带来苦之后,你还要再进行选择,如果你选择的这些念头给你带来的是乐,那你就绝不可能再去选择。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点,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走在大街上,为什么眼睛在到处乱看、不停地看,那是因为你没有选择到真正给你带来的快乐的观察对象。如果你能选择到真正能给你带来快乐的观察对象,能够让你形成高度专注,你就绝不可能再选择。你会跟着这些能够给你带来高级享受的观察对象证入禅定中。所以一定要了解,“反向选择”的产生,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选择的目的和结果产生了矛盾,从而迫使你不断地处于一个选择的状态。
c 我们还有一种本能,那就是希望了解未知的事物,这是选择性思维产生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在选择性思维的作用下,我们的观察力只能作用于局部,这样就产生了很多未知的这些境界,比如说,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你只能知道现在这个世界的境界,比现在这个高一个层次的天道的境界你看不到,所以,你必须要了解这些境界。正是因为你想了解这些境界,所以选择性思维就会形成。
这就是要了解选择性思维形成的几个因素,了解它形成的几个因素之后,你就能够解决它。如果你根本就不了解选择性思维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反向选择产生的基础是什么,那你就没有办法去破除选择性思维,你的实证将不可能成功。当你了解它的基础之后,那么你就可以在,比如说,针对第一个形成因素,你就可以在执着心力基础上下功夫;那么对于第二个形成因素,你就可以在思维内容上下功夫,改变思维内容,让它形成专注,让它形成一种乐,那么它就绝不可能再产生作用了,这是针对第二个因素;那么第三个因素,当你证入高级禅定中时候,你就不可能再去频繁地选择。这就是为什么要了解选择性思维产生的这三个基础,了解了这三个基础之后,我们的实证才能够有的放矢,才知道怎样去进行。
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选择与反向选择”总是如影随形、相伴而生。
要了解“选择”和“反向选择”的作用和产生的一些影响是什么,一定要了解,只要存在“选择”和“反向选择”,那么一定会产生以下几个因素:
a审美疲劳:专注点达不到,所以会形成审美疲劳,要了解审美疲劳产生的原因。
b“选择”频率:因选择的内容达不到,专注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带来不了这个真正的乐,所以会处于频繁高频率的选择状态。就是选择和反向选择的力量决定了我们不断地选择观察对象。
选择频率和专注度的比例,成反比的关系,选择频率越高,专注度越低,就无法形成专注。也就是你想证入高级禅定中,你必须降低选择频率。首先解决选择频率的问题,然后再说破除选择性思维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证,必须经过两步去进行:
第一步,就是解决选择性频率问题。解决选择性频率的问题就是,用过去的话去说就是:“置一不移,置心一处,无事不办”,“置心一处”,然后破除选择频率,但是“置心一处”并不能达到最终的结果,它仅仅只是一个过渡。因为“置心一处”还是使用选择性思维,那么还要进行第二个阶段,就是破除这个过程,破这一点,也就是破这个选择性思维。
怎样破选择性思维?利用那种反向选择的能力,这时候就是自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相选择。因为你“置心一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产生审美疲劳、会产生这种反相选择。当它产生反相选择之后,它就不会再盯着你原来设置的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而去观察别的观察对象。虽然是观察别的,但这时候的执着心力已经是降得非常、非常的低。也就是经过了前面“置心一处”的过程,执着心力已经非常低,它已经没办法真正地去形成那种选择性思维,于是它就会进入一种“自由选择的状态”。也就是选择思维有两种功能状态,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下,你的选择性思维是不自由的,你会被牢牢地束缚在某一个观察对象上,比如说,我们现在选择的这个身体,一旦选择了这个身体,我们就被束缚在身体上,执着心力比较强,不自由。在高级思维状态(禅定中)就不是这样的,没有那么非常强的执着心力,虽然它也使用这种选择性思维,但这种选择有一种的自由性,自由度非常强,可以选择树作为身体,不想用了,马上就可以选择石头作为身体等等,可以不停地这样选择,处于一种自由性的选择状态。
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你走在大街上,一旦看到一个感兴趣的事物,那你马上就会被这个事物拉着走,就盯着这个事物去看,跟着这个事物走,跟着它一步一步进入三恶道。但是天人就不是这样的,天人同样走在大街上,没有任何事物对他能够产生特别的兴趣,不能够深深地吸引他的主意力,因此他才能成为天人,他能住于禅定中。所以要了解选择性思维与执着心力成反比。在比例低的时候,它活动的自由性比较强,没有那种苦受,有自主性,可以自主地去做。
由于“追求快乐”的本能在“反向选择”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反向选择产生几个结果,一个是执着心力,执着心力也是一种苦。反向选择自身的矛盾,也就是结果,愿望、内容、行为、结果,结果也是一个苦。还有一个就是对未知事物不了解,也是一个苦。也就是说,反向选择形成的基础是苦。这点是最关键的。所以只要能解决乐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解决这种反向选择频率的问题。
由于“追求快乐”这种本能在“反向选择”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对这些的选择结果是苦,所以是无法住于这种快乐的本能,这是导致反向选择形成一个根本因素。因此要深入了解这种功能,这个地方就是谈追求快乐这种本能,要认识这种本能。在心理学中,它对追求快乐,就是追求幸福这种本能的认识,它仅仅认识它是一种本能,把它定义为本能。既然定义为本能的话,那就是从根本产生的、天然具有的、不可消灭的,这就是心理学认识的缺陷,因为它根本就不实证,完全是靠分析的。
在咱们这里,要了解追求快乐这种本能的本质,对它要进行深入地了解。追求快乐这个本能分为两部分:一个就是“追求”,一个是“快乐”,追求是一种行为,快乐是一种目的。既然我们要追求快乐,那么就一定有这种快乐。如果没有这种快乐,也就是潜意识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快乐,我们就绝不可能产生追求快乐这种行为。既然我们现在追求快乐,有追求快乐这种行为,那么说明我们现在是不快乐的。所以我们才会产生了一个行为叫追求快乐。一定要了解这点。
那么那种快乐的状态是什么样的状态?那就是思维根本状态。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在实证中,你觉得你快乐吗?如果你觉得你还不快乐,那你就绝没有达到如来藏状态,如果你真正达到如来藏状态了,那你才获得真正的自由、洒脱和快乐。你觉得禅定功夫很深,你很惊奇人家禅定一坐几个月,但是禅定中的人快乐吗?他也不快乐,因为他苦于念头的解决,正是因为他觉得他是苦的,还不快乐,所以他根本就没开悟,没达到如来藏状态,所以禅定不是究竟、不是圆满,也不是最终的结果,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就是古人说的“禅定是鬼窟用事”,不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的目标。
同样的,由于追求快乐,是由追求和快乐这两部分构成,所以当我们达到如来藏状态之后,我们获得了真正的快乐,那么你将再也不可能产生追求快乐这种行为。也就是追求快乐这种行为只有在思维衍生状态才有,在如来藏状态根本就没有,在如来藏状态根本就没有,如来藏状态只有快乐,而没有追求。
因此,追求快乐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本能,在我们这里是一种潜意识行为,而绝不是本能,不存在本能这一回事,它仅仅是我们表现出来的回归如来藏状态的一种自发的潜意识的行为。
这一个,对追求快乐这个本能,这个是我们在实证当中经常能用到的,经常能够用到这种功能的。所以对于追求快乐,一定要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实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建立在追求快乐这个基础上的。
(2)作用力(注意力)方面:一般的“注意”
① 注意力非深刻性:注意力方面,深刻性方面达不到,也就是达不到高度专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使用选择性注意这个思维功能的时候,我们要在专注力的深刻性上下功夫,要达到高度专注。但是,选择性注意还有个特征是它容易形成专注,只要寻找到感兴趣的事物就能快速形成专注,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它的这个特征。普遍性留意就不行,普遍性留意不可能就是快速专注的,选择性注意能快速形成专注。也就是你想实证成功,你想实证快速地成功,那你就可以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进行实证。如果你想实证慢慢的、慢慢的,这样,在时间没有紧迫感,那你就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根据你个人的性格,有的人性格急躁,他想快速成功,那你就可以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如果你不想那样快速,慢慢的,慢工出细活,那你就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
② 注意力的非稳定性:就是“选择性注意”波动性非常强,选择与反向选择的功能,两种能力会互相作用,所以它的稳定性达不到,总是处于一种波动的状态。
③ 注意力的非持久性:非持久性是因为反向选择作用的结果,所以导致作用力无法持久。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反向选择它形成的原因,知道形成原因之后,你才能够解决怎样使注意力持久这个问题,要不然时间持久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下面咱们看它的综合的特征:
①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专注)的唯一选择性:
a产生未知领域:选择性注意它的作用对象是唯一的,它无法同时作用于两个观察对象。这一点在量子力学里也是这样的,那么量子力学里面是测不准原理,这就是因为现在你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功能,你只能作用一个观察对象,你不可能同时作用两个,对一个观察对象产生干扰,所以你是根本不可能同时测准两个观察对象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量子力学里面它是测不准的。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我们这种思维状态,你使用的是这种思维功能。如果在禅定中,根本就不存在测不准,而是测的非常的准。因为什么?它的作用是普遍性的,没有这种选择性。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的形成是一种偶然因素,因为它认为测不准,测不准就是一种偶然因素,是一种概率,是一种概率化的,它认为这个世界的形成是一种概率化的形成,那是因为它使用的是这种思维功能去观察,所以一定会得出这个结论。但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在高级禅定中,是一种普遍性的专注,是非常非常准确的、极其准确的,也就是说,济公给你变一个苹果的时候,他绝不可能因为概率的因素给你变出来一个萝卜,他要给你变苹果就一定给你变苹果,而绝不可能把握不住,结果给你变了一个萝卜出来。所以,一定要了解,量子力学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因素在哪里?就是因为量子力学的研究者们也只能使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以只能观察到与这思维状态对应的物质现象,因为心物是一体的,他不可能观察到更高层次的物质现象。
b产生相续性思维:因为选择性思维盯着一个观察对象去观察,这样它会有许多的地方是观察不到的,这样它就形成了一个相续性思维,一种推理、判断。为什么要推理、判断?那是因为为了了解未知事物,所以要推理、判断。为什么要了解未知事物?因为有未知事物,是因为选择性思维导致未知事物的产生。我们希望了解未知事物,这是一种本能,也就是说,在希望了解其他事物的这种本能作用下,就会形成了相续性思维。这就是思维的相续性和唯一性是同一观察行为同时具有的两个特征。在这两个特征中,如果破坏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那么另一个特征就不存在。破坏了相续性,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普遍性地观察状态;破坏了这种唯一性,我们就会同时处于一种非相续性状态。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现在破坏了唯一性,也就是不选择某一个物质观察,来到这个大草原,这个草原上所有的草,长的全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你就没法形成一种“唯一性”,就是处于一种普遍性的状态,对于处于普遍性的状态之后,你将不容易展开联想,这时候就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大家往往处于一种静,因为感觉到一种静。假如这个草原,这些草不是一样的,每一个草都不一样,每一个草的颜色也不一样,也就是说,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那你将不可能处于静中,你会觉得,哎呀!太好了,你欢呼雀跃了。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一点就决定了我们在实证中对观察对象的设置,也就是对极乐世界境界的设置,你在观察中的时候你要使用普遍性留意,你该怎样设置境界、怎样观察?如果你要使用选择性注意,你又该怎样设置境界、怎样观察?观察对象的设置和你使用的思维功能一定是配套的,如果你的设置是不配套的,那么你将不可能成功,无论你怎样努力都绝不可能成功。科学就是科学,就是这样的,是非常严格的。
正是由于“相续性”和“唯一性”是同一观察行为同时必有的两个特征,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同时对很多的事情、甚至同时对所有事情形成“普遍性的高度专注”,那么我们将无法展开“相续性思维”,也就是为什么在高级思维状态(禅定中)无法展开相续性思维,就是这个原因。这种情况是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特有的表现,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把“选择性注意”的“选择唯一性”特征消除掉,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就是说的是我们在学习实证方法时有一句话是“置心一处,无所不办”,那么这句话就是要解决“置心一处”的问题,也就是把那个“置心一处”最终也破掉。破掉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进入,要不然始终都是一个过渡阶段。这一个咱们那个彩页上有一个图,这个地方了解一下就行了,后面咱们还要谈,后面谈的就是要使用这种功能,使用这种功能怎样去演变的。
这种情况正是“高级思维状态”所特有的表现,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把“选择性注意”的“选择唯一性特征”消除掉,把“选择性注意”发展为“选择性专注”,并进一步发展为“普遍性专注”,那么我们将证入“高级思维状态”。
②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专注)的非稳定性:
“选择性思维”建立在“执着心力”的基础上,“执着心力”的波动决定了“选择性思维”具有“非稳定性”。
另一方面,“选择性注意”能够深化发展为“选择性专注”,“选择性专注”是一种高度专注。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有时候能够在运动中形成高度专注,形成“选择性专注”;但在实证中,尤其是初学实证的人,则必须把“专注”建立在“静”的基础上。“一般的静”是不注意、不处理任何其他事务,仅仅停留在对“静”的体验和保持,也就是整体,“静”,我们之所以能形成静,是因为我们体验整体,是用的是普遍性,体验整体、体验普遍性,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所以我们才处于静。但是“专注”是与之相反的,它是一种有意识行为,是一种选择性的,因此将破坏静,将导致非稳定性。
也就是说,你的实证在刚开始的时候,你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一个矛盾是什么?当你刚刚形成了静,这时候为了入定,你也了解入定一定要培养专注的,所以你去专注,所以,一专注,把那个静破坏了,你就是始终是在这样的,在这个境界里面进进退退,一会儿能处于静的状态,一会儿又把静破坏了,又散乱了,你始终是在静和散乱中摇摆不定,这就是它形成的基本原理——专注能破坏静。
这个原理应用的另一个地方是什么?就是在欲界定,你通过光去实证,因进入欲界定有很多方法进入,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光。在进欲界定之前,这个光,刚开始逐渐、逐渐地慢慢地亮、慢慢地亮,越来越亮、越来越亮,这个过程属于一个清明的静,慢慢、慢慢向专注发展,但专注成分还不够,随着继续向前发展,光会不断地闪烁、不断地闪烁。这时候为什么会闪烁?因为这时候专注开始形成,专注破坏了前面那个静,所以你会看到眼前的白光一闪一闪、不停地闪烁。但在闪烁中,闪烁是一种苦,潜意识有一种追求乐的本能,你会在这个本能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心里会希望这种光越来越稳定,你会朝着它的稳定的方向努力,那么很快地会进入真正的开天目的状态,会一下子打开。
这就是要了解,通过光去实证的,在开天目之前为什么会经过那个闪烁的过程,闪烁的原理是什么?那是因为随着专注的形成破坏了那个静,如果你了解这个原理之后,你就知道怎样才能够稳定地处于开天目状态。很多人刚开始开天目的时候,看到事物不由自主地高兴,然后一下子就退下来,也就是这种境界怎样才能保持下去?这个不是靠你平时说练心性啊,到那种境界,看到那种境界我不高兴,本来你觉得高兴,退了,这时候你产生了一个思想——不高兴,那照样是不对的。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在专注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让它始终的专注大于静,慢慢地把静的成分破坏,彻底地破除,这样专注的成分越来越强,这时候就会处于一种稳定的开天目状态。刚开始开天目的时候为什么是不稳定的?你自己把握不住的?就是这个因素。随着专注力的提升,你才能真正地、稳定地处于开天目的状态。
下面咱们再看: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思维方面“专注”的“非稳定性”一定会在物质方面有相应的非稳定性表现,比如:微观物质的瞬间生灭以及“能量”的不稳定性等,这个就是根据“心物一体”的原理,我们在观察微观物质的时候,微观物质为什么会这样瞬间生灭、不稳定?这是因为选择性思维它的这种在形成专注时的非稳定性导致的,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的非稳定性所导致的。由于“选择性专注”仅仅是一种过渡状态,因此无论我们进入两边的任何一个状态,都会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这是对过渡状态的认识,我们将来会进入一个一个思维状态,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思维状态,无论我们进入任何一个思维状态,我们都必须经过那个过渡状态。而过渡状态是非稳定的,具有不稳定性。那么等我们进入了其中这个过渡状态两边的任何一个状态,那么都是非常稳定的,比如说,我们真正进入天道的境界、禅定的境界,它也是很稳定的,禅定中虽然能够产生念头、能跟着念头退下来,但是我们可以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说禅定中也是稳定的。同样的,我们进入现在这种状态,我们也是很稳定的,因为你已经稳定地处于其中一个状态。只要是你处于过渡状态,那么你就一定不稳定,因为过渡状态同时具有这两个状态的特征,这两种状态又是矛盾性的,因而它是无法稳定的。那么在量子力学观察范围内,量子力学借助仪器观察微观物质,而微观物质正是一个过渡状态,过渡状态的一种物质表现,它是非稳定的,不具有稳定性。
我们现在这种宏观状态就是稳定的,你看路边的大树,那个大树就是稳定的,大树就不可能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你看月亮,月亮就是稳定的,不可能因为你不看它,它就没有,因为它是和大家的共同的思维状态相应的,所以它一定是稳定的。在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的就是,量子力学的概率,这种对微观物质的认识,它仅仅只是在过渡状态才具有,在两边的任何一边都没有这种所谓的概率,不存在这种现象的。这是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我们不能把某一个状态的规律,应用到其他状态,因为它们是根本不一样的。量子力学就存在这个问题,量子力学观察的结果是非常准确的,它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但是量子力学的研究者们,对它的解释是非常有问题的。为什么它会产生这种解释?那是因为他们只能使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以根本不了解,不实证,没有实证,所以不了解什么是心物一体,没法这样去分析。
③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专注)的非深刻性:
“选择性注意”的“选择和反向选择”特征造成“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专注)”具有“非深刻性”特征,导致“选择性注意”无法深化为稳定的持久的高度专注,只能达到有限的相对的短暂的专注,这也是导致我们无法顺利回归“高级思维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如果我们没解决选择和反向选择这个问题,没法让专注达到深刻性。要想达到高级思维状态,还是前面说的那个,我们必须解决反向选择这个问题。一定要了解选择和反向选择,它产生的基础和形成的结果,这两点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这两点掌握不好,实证是很难进行的。
选择性注意与普遍性留意的关系:“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是互为依存、相反相成的关系。它们的基础是相反的,它们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普遍性专注”演变分裂而成的,它们来自同一个根。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
a“选择性注意”容易形成“审美疲劳”,从而演变为“普遍性留意”。也就是二者的互相转化,这个地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是怎样转化的。因为在实证中我们必须使用其中一种思维功能去实证。如果我们对这种思维功能应用得不好,那么它会很快就会转向另一种思维功能。虽然表面上你还是在使用这种思维功能实证,但结果就转向另一种思维功能。转向另一种思维功能后,实证的路就不一样了,但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个原因,你还是沿着原来的路那样去希望、那样去走,结果会给你带来很大的痛苦,你的实证会这样反反复复地一直不稳定。有的人就是实证有时候突破了,不知道怎么突破的,下回再去做又不知道怎么做了,因为你根本就不了解两种思维功能的特征和它们互相转化的关系。
选择性注意它容易形成审美疲劳,从而形成普遍性留意。那么这一个就要求我们设置的观察对象一定要解决审美疲劳的问题。举例来说,你要设置那种动态的观察对象、色彩比较艳丽的,然后是一种连续性的画面。比如,咱们以前说的,如果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设置那个树叶的飘落,你把那个树叶设置得非常的美好,这样引起你的兴趣,然后这个树叶又是飘落的、是动态的,这样飘啊、飘啊,刚开始你体验它的美好,逐渐逐渐体验它的微观的变化。那么这样,体验美好的时候是形成静,体验它的微观运动过程是形成专注。如果你始终在体验它的美好,那么你只能进入欲界定;你体验它的微观运动,这样才能进入禅定中。但是体验微观运动它是专注,专注能够破坏静,所以你不稳定。有的人在实证中的时候始终体验一个整体,所以他能住于静中。静是一种很稳定的境界,所以他会住于一种内守幽静的境界,而不想去提起专注。有的人提起专注,但是专注能够破坏静,使他又处于散乱中,所以他感到心中很迷茫、很散乱、很痛苦,这时候怎么办?就是要利用这个“选择性注意”的特征,就是要破除它的“审美疲劳”,利用它“喜欢动态的过程”这个特征,于是要把这一个树叶飘落运动的过程让它不断地展开,展开这个过程,只要你能这样做,你就一定能够进入定中。
比如说,这个树叶飘落了,在飘落到地上之后,你还没有形成专注,因为你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形成专注的,这时候怎么办?你还要使用继续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的,所以这时候你可以设想:这棵树下有一条小溪、小河流,这个树叶飘落到河流上面了,随着这个水,有时候这个水流得快,有时候流得慢,这个树叶就顺着河流不停地流啊、流啊,那你就可以观察树叶在这个飘动的过程中它的微观运动过程,有时候体验整体,有时候体验微观,就这样不断地观察这样的流动,流一会,流到一个湖水里面,从湖水里面再向前流,又一个小溪,你就这样不断地设置、不断地设置,就这样持续地观察,你的想象力有多丰富,你就有多大的成功机会。但这里的想象力一定建立在微观的观察上,而不是一种走神,而是一种体验、一种专注,就是这样设置,你用的是这个思维功能。
假如你不了解这种思维功能的规律,那么你在观树叶飘落的时候,一会儿树叶飘落了,下来了,下来还没形成专注,你又开始重新返回来再观树叶飘落,观第二个树叶飘落,第二个树叶还没形成专注,又掉了一个树叶,你再观另一个树叶,那么这样会怎么样?会形成审美疲劳。审美疲劳一旦形成,你就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了,这时候如果你再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就绝不可能。当你使用选择性注意没法使用成功的时候,你就会出现散乱、急躁,怎么还不入定?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失败的。比如,观察水滴的滴落,滴了一滴了,还要再去这样反复地观,始终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它的规律,了解规律之后,对观察对象进行设置,一定不让它这种规律发生作用。
b“普遍性留意”能够为“选择性注意”提供关注的素材。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进行实证的时候,你所设置的观察对象,一定不能够引起选择性注意的作用。就像我们说的,选择那个大草原,你看这个大草原的时候,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时候,你想入欲界定,你想去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那么你就只能把这些草设置成同样的颜色、同样的形态,等等、等等,体验一阵风刮过来,它像波浪一样的、一个波纹、一个波纹这样地向前走,而不能设置成那种千姿百态、姹紫嫣红,不能这样设置。所以,看你使用哪种思维功能去实证,一定要对它进行设置。
c“选择性注意”能够破坏“普遍性留意”的稳定性,导致“普遍性留意”无法稳定。这一个就是使用普遍性留意的过程中,防止选择性注意发生作用。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注意,同时要知道观察思维的变化。
(3)选择性注意的分类:
选择性注意是我们现在的一个主要的思维功能,我们对这种思维功能应用得非常非常地纯熟。这种思维功能的一个非常大的好处是容易形成专注,因此我们必须熟悉这种思维功能,要熟练地掌握这种思维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种思维功能,如果我们无法深刻地认识将不可能去顺利地实证。
所以,我们下面看选择性注意的几个类型:
① 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和潜意识选择性注意:
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到某个地方去旅游的时候,是在故意地、刻意地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这就是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
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就是在静的情况下,我们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不知不觉进入走神的状态。走神属于一种潜意识的选择性注意,跟着它走。
这两种特征都有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实证的优势。有意识选择性注意,要求我们对观察对象的设置,必须设置成能够引起有意识的作用,就是引起专注;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它的作用力、专注力达不到,但它的稳定性强。前者是稳定性不强,所以,必须在专注对象上下功夫,来使它的稳定性强;后者是稳定性强,但是注意力达不到,所以这个需要我们在思维内容上出现形成专注,因为它既然稳定了,那么只要设置一个单一化的思维内容,是利用走神去实证的。这就是有意识思维的选择性注意。
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A执着心力比较弱:执着心力比较弱,所以它的稳定性比较强。
B潜意识选择性注意主要靠习惯性的潜意识:也就是走神,这个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利用走神。再一个就是我们要使用潜意识选择性注意的时候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就是我们要重复去实证,增强实证的次数,这样才能形成潜意识选择性注意。
C“潜意识选择性注意”是靠潜意识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形成专注的:因此它要求的一点就是时间,时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时间达不到就不可能形成专注,它和有意识选择性注意不一样。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必须在短期内快速形成专注,因此对观察对象的设置,只要你设置得好,你今天去实证,今天就能达到定中;如果你选择得不好,就绝不可能。这一点和潜意识选择性注意不一样。潜意识选择性注意,你选择的观察对象,不具有那样强的吸引力,虽然和普遍性留意的功能又不一样,你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吸引力达不到,达不到那就必须用时间来换取胜利。所以,你选择的观察对象如果专注力达不到,那就只有在时间上想办法,时间延长、延长、延长,然后就入定了;如果你设置的观察对象特别的好,你善于设置,也就是你形象思维非常发达,那么这时候你将快速地进入一个高级状态。有的人的实证为什么突破地非常快,有的人的就始终很难突破,就是在这些方面出了问题。
所以,我们在实证中,一定要改变一种错误是什么?那就是你不能盲目地追求结果,你总是看人家成功了,我怎么还不成功?你一定要看原因,分析自己的原因,分析自己在这些方面,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只要在这些方面你能把握得好,你和他一样的,照样成功的。因为所有的浪花都是海水,所有的浪花虽然形态上有时候不一样,但是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在学佛方面没有根基好与不好的问题,所有人的根基都非常好,因为大家都是有如来藏作为基础的。一切浪花的根基都非常好,因为一切浪花都是海水。
下面咱们再看:但由于形成“潜意识选择性注意”的“思维内容”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这种“注意”不容易快速深化为“专注”,这是不利于实证的。怎样才能使“潜意识选择性注意”转化成“潜意识选择性专注”呢?在实证中,我们主要通过“延长时间”实现其转化。也就是时间是关键。
“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和“有意识选择性注意”的关系:“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如果经过反反复复地长期训练,就能形成习惯,转变为“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它是怎样转化为潜意识选择性注意的?那是因为你选这个观察对象,虽然你也想让它快速形成专注,因为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嘛,使用这个功能,你也想让它快速形成专注,事实上你选择的观察对象并不具有吸引力。比如说,你选择树叶飘落,你今天观树叶飘落,明天观树叶飘落,你总是这样观,主观上你也希望它快速形成专注,但事实上不能,因为你已经产生了或多或少地审美疲劳,这时候这个过程就慢慢、慢慢地形成了潜意识的选择性注意,这需要在时间上下功夫,在每一次的时间上你要持久,那么它就逐渐地形成了潜意识的专注。
这个图示中的演变的过程,就是将来你实证中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哪个阶段,它的要点是什么?在自己的实证过程中需要慢慢、慢慢去体验,到哪个阶段该怎么样?第一个阶段,就在观察内容上下功夫;第二阶段,已经形成或多或少的审美疲劳的时候,就一定要在时间上下功夫,在这个阶段就是时间决定一切。
看58页下面的图解:“有意识选择性注意”经过多次重复,形成习惯,形成“潜意识选择性注意”;“潜意识选择性注意”随着时间的延长将出现两种结果:
A“潜意识的稳定性”得到加强。我们有时候觉得实证就是进进退退的,它之所以进进退退的,是因为这个潜意识还不稳定,总是被有意识的思维打破,所以稳定性达不到。
B“有意识选择性注意”的“选择频率”大大降低。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置心一处了。
这两个结果标志着“执着心力”被减弱。因为执着心力的波动性非常大,而柔软心相反,柔软心没有多大波动性,是非常稳定的。
下面咱们看:由于高层次思维状态的“专注”是建立在“较弱执着心”基础上的,因此随着“执着心力”的减弱,“专注”将形成,于是“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就会转化为“潜意识选择性专注”。所谓的“潜意识选择性专注”就是指“置心一处”,要了解这一点。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稳定地住于这个观察对象,也就是说“一心不乱”,达到这种状态,就是潜意识选择性专注。也就是一心不乱这种状态不是你故意做出来的,凡是你故意做出来的,你就绝不可能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一种潜意识的状态,是一种潜意识的专注状态。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一个潜意识专注状态,而不是你刻意做出来的。
下面咱们再看:由于思维的“选择性”必然伴随着“反向选择”,因此接下来“反向选择”将破坏“选择性”,使我们无法继续专注于原来的“专注对象”。这一点就是指的一个“破”的一个过程,就是破这一个“一心不乱”的过程。我们需要经过一心不乱,到了一定阶段,我们还需要破这个过程,破这个“置心一处”。破了之后,我们才能够得到一种“普遍性专注”,一种禅定中的洒脱自在,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实证多么地难啊,盯着一个观察对象这样烦得不得了地观,那么是不是禅定中也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破这个过程。怎样破的?这个地方讲的就是破的原理。原理是什么?就是在反向选择的作用下,然后这时候由于选择性思维已经不发生作用了,所以不可能被某一观察对象牢牢地束缚,这样就会证入禅定中,也就是证入禅定这样一个过程,它是这样形成的。不过,后面这样一个原理是根本不需要我们去了解的、不需要去掌握的,因为它是自然而然的,将来你入定的时候,你自然会明白这样一个过程,但反过来出定的时候正好是相反。
下面咱们再看:通过以上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和“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在思维本体学的实证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二者在实证中的演变。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表格进一步全面深入地了解“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和“潜意识选择性注意”。这个表格简单了解一下就行:
今天咱们就到这里吧。关于59页上的“主观选择性注意和强迫选择性注意”下一次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