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与专注的静===== “动”与“静”是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两种表现形式。在思维本体学的实证中,在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进入高级思维状态的实证中,我们必须首先进入“静”的状态,并以“静”为基础才能继续向更高一级的思维状态实证。 但要注意这里的“静”是“专注的静”,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幽静的静或寂静的静。这种专注的静,是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虽然是静,但因为专注的原因,因而并没有静的体验。因此在实证中,如果你有静的体验,如果你觉得静很美好、很悠闲、很舒适,那么一定处在一般的静中,而不是专注的静,不符合实证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 怎样才能进入“专注的静”呢?“专注的静”是结果,根据条件论,它也是建立在条件的基础上,只要能找到它的构成条件,只要能让它的构成条件形成专注,自然也就进入了“专注的静”。 “专注的静”既是一种物质境界,也是一种思维状态,我们通过专注的放松身体和专注的放松思维两种方法进入专注的静。 ====A 放松身体:用改变身体物质状态的方法入静,主要是使用放松的方法。由于我们需要的静是专注的静,因此这里的放松是专注的放松。==== 怎样才能专注的放松呢? 身体上有许多肌肉群,其中某些肌肉群是辅助和强化逻辑思维的,这就是“身体对思维的响应和相应”。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眉头的肌肉就是辅助逻辑思维的。身体上类似这样的肌肉群还有很多。我们需要一一发现,一一放松。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肌肉群是分层次的,随着放松的深入,处于深层次紧张状态的肌肉群会被发现,这些肌肉群其实是最关键的,随着这些肌肉群的发现和放松,你会一下子进入一个高层次的静中。 由于肌肉群是分层次的,因此放松也是分层次、分步骤的。一般情况下,放松要按照先明显,后隐蔽;先近后远的原则和步骤完成“专注的静”这一实证基础。 ===1 先近后远=== 就先近后远这个原则来说,哪是近?神经中枢在哪里,那里的部位就是近,那里的部位对思维的强化作用就比较明显和强大。我们的思维是遍一切处的,但因为使用这个身体,就一定要受这个身体基本构造的影响。神经中枢就像中央处理器,一切信息都要在这里处理,因此我们往往会认为大脑就是自己,我们藏在大脑里。我们把神经中枢当做了自己,其实如果神经中枢在屁股上,我们一定会认为屁股是自己,自己藏在屁股里。 神经中枢思维非常活泼,这里的肌肉群也就更加发达,也就更能如意的随心所欲的辅助和强化思维,因此我们要首先放松神经中枢附近的肌肉群,也就是头面部的肌肉群。这些部位的肌肉群对思维的响应最明显、最强、最早和最自如。比如眉头肌肉、脸部肌肉、口唇四周的肌肉、鼻子等等,不过因为手和心最相应,所以有时候我们也把手、胳膊、肩膀作为优先观察的对象。 在放松中要注意放松是专注的放松、重复的防松,一定要专注地、细心地、柔软地、耐心地体会这个放松的过程。 ===2 先明显后隐蔽=== 在放松中,要优先查找身体上那些比较明显的响应点。比如在先近后远的防松过程中,如果你发现正在观察近部位的时候,突然远处有一个部位很活跃,比如腿的疼痛,这时候就要本着先明显后隐蔽的原则,先观察腿痛。 等把身体上比较明显的响应点都消灭了,接下来就要观察比较隐蔽的紧张的肌肉群。隐蔽的肌肉群的紧张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这些肌肉群往往需要专注的静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被发现,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肌肉群是对实证影响最大的,如果这些肌肉群的紧张能够被发现和被放松,那么我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怎样才能发现这些隐藏很深的肌肉群呢?我们需要培养更强的专注、细心、耐心,我们往往通过观呼吸来实现这些目的。 呼吸是我们比较容易觉察的,呼吸同样也是肌肉群运动的结果,辅助呼吸的肌肉群的放松往往比较容易,能够培养更强的专注、细心、耐心,因此呼吸如果观的好,就会很轻易的发现其他隐藏的紧张。 对呼吸的观察,对呼吸肌肉群的放松,其实是在思维上下功夫的,因为呼吸是结果,呼吸的改变是呼吸构成条件改变的结果。呼吸的构成条件是呼吸肌肉群和思维。由于心物是一体的,放松思维自然就放松了肌肉群。为什么这里不直接放松呼吸肌肉群呢?那是因为直接放松呼吸肌肉群有一定难度,而这时候通过放松思维来放松肌肉群就容易多了。 怎样放松思维?下文还要详述,这里仅仅谈一下怎样在观呼吸中放松思维: 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就是看自己是不是干扰呼吸了,如果干扰了,那就放下,不要干扰。但这里所说的“放下”,并不是要你转移注意力。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拿猎人捕捉兔子作比喻。兔子是一个很敏感的动物,对它很细微的威胁它都能感觉到,然后撒腿就跑。因此,聪明的猎人总是先麻醉兔子的注意力,让它认为猎人根本没发现它。所以,猎人就在兔子的周围一圈一圈地转,渐渐缩小包围圈,但一方面又好像把注意力放在别处,这样兔子就觉得这个人并没有发现自己,并不是冲着自己来的,而是在散步,于是它就很放松、很自在地享受自在。其实猎人眼睛的余光一刻也没有离开兔子,心中更是清清楚楚着兔子的一举一动。等到包围圈收缩到很小的时候,猎人就会一下子扑上去,把兔子压在自己身下。对待呼吸,我们就要像这个猎人,一边提心吊胆,防止吓跑兔子,一边还要装出有意无意的很自然的样子。如果能够做到这些,观呼吸是很容易的,放松呼吸的肌肉群同样是很容易的。 然而,我们有的初学者并非如此,他们往往一刻不停地在那里干扰呼吸,十分在意呼吸长、呼吸短,十分在意呼吸粗、呼吸细。结果把这个兔子吓得胸闷气喘,紧张难受,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所要做的其实是改变呼吸的构成条件,这才是目的。 “静”与“专注的静”、“放松”与“专注的放松”的鉴别: 为了加深和加强对“专注的静”的理解和实证,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一般人是怎样进入一般的“静”的: 社会上一般人也是通过放松的方法入静的,他们在放松中同样会不由自主会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放松: * 思维 让思维处于失作用状态,心处于信马由缰、闲庭信步的静境中; * 身体 身体所有的肌肉群同样处于失作用状态;由于在体验放松的美好,所以无法发现深层次肌肉群的紧张状态; 这种放松属于催眠的放松,在这种状态下,很快处于催眠的细昏沉中,不会对任何特定的固定的思维对象形成持续的专注,最多保持留意、注意,无法形成高度的清明的专注。在这种状态下,觉知力不强,完全受境界的摆布,没有自主性,属于梦境,不符合实证的基本要求,甚至严重障碍实证。 与之相反,思维科学实证中的放松应该是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事实上,只有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 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这好像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身体的肌肉群,有的是管运动的,有的是强化逻辑思维的,是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调动的肌肉群。这些强化逻辑思维的肌肉群,是我们放松的对象。而那些主管运动的肌肉群,比如腰部等处的肌肉群,则没必要放松。这些地方的肌肉群处于作用状态,往往有助于思维的专注。很显然,在这里思维并不是完全失去作用,处于催眠状态,而是不进行意识活动,但处于专注中。如果和上面催眠术的放松做一对照,你会发现: * 思维 处于专注中; * 身体 仅仅放松那些强化逻辑思维的肌肉群; 经过对照,很容易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尤其重要的是,随着专注的持续,执着心减轻,思维会放弃对身体的执着,完全失去身体的感觉,从而让身体处于真正的放松状态。因此,只有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 ====B 放松思维:==== 我们通常人都是生活在忙忙碌碌中,忙碌的生活让我们经常处于紧张中,因此放松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不可能紧张的入静的。 放松思维需要经历几个过程: - 放松外源性思维:生活中那些外来的强烈的干扰,会把我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去,让我们的情绪处于波澜起伏中。这些因素、这种思维状态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这也是我们首先要经历的放松过程; - 放松内源性思维:生活比较悠闲的人,或者做机械重复劳动的人,比如织毛衣等,他们往往会在心中不停的联想,走神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因为绝大多数人会觉得这种状态比较美好,他们会不知不觉地享受这种状态,有的人还会边联想边不由自主的发笑。这种内源性思维状态是对实证危害最大的,也是最需要警惕的。 - 放下希望性思维:在上述两种思维状态解除后,在选择性专注的作用下,我们会不断寻找感兴趣的东西,我们会不断产生各种希望,这就是希望性思维,这种思维往往很难发现,也是导致绝大多数人实证失败的主要因素。这种思维是需要高度警惕和及时破除的。 专注的静:当希望性思维也被及时觉知和破除后,我们就进入专注的静。由于专注和静是矛盾的,因此专注的静往往是不稳定的,是容易退失的,是容易产生烦的;当这些情况产生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下一阶段实证了。 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同时由于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放松身体和放松思维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把实证的重点放在专注上,而不能放在对静的体验上。当你感觉到美好时,要高度警惕,立刻放弃。心中一定要明白,对美好境界的体验就是对专注的破坏。对美好境界的体验和追求是危害非常大的念头,是必须警惕和破除的念头。 ====综合放松过程:==== ===1 身体放松与思维放松交叉进行=== 在放松中,要牢记心物是一体的,一种方法不容易放松了,就用另一种方法放松,要机动灵活的调整,不要执着于一种方法,结果产生审美疲劳; ===2 反复放松=== 在静没有稳定之前,已经放松的肌肉群和已经放松的思维还会重新悄然紧张,这就需要及时发现及时放松,放松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放松的过程,不要期待毕其功于一役,一定要认识这个反复放松的客观规律,并尊重这个规律和应用这个规律,获得最后的成功。 ===要点:=== 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专注的去体验和完成,而不要体验静境的美好。如果我们体验静境的美好,我们将进入一般的静中,而不是进入专注的静。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很多人在实证中就是因为无法准确把握这个要点而失败的,因此一定要牢记:专注的静要把重点放在专注而不是静,不去体验静的美好,不去体验轻松感。一旦发现自己感觉到心境很美好,要马上告知自己这是走神了,这是在向静中走神,要及时重新培养专注; 深层次肌肉群的放松是突破身体这一关的关键: 由于肌肉群的放松是分层次的,那些容易被发现的浅层次的肌肉群的紧张其实并不是障碍我们实证的关键的肌肉群,反而是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深层次的肌肉群的紧张才是实证获得突破的关键。但这些肌肉群的紧张却不是容易被发现的,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放松自己的思维,让思维达到一定状态才能发现这些关键的肌肉群。 ====“静”的层次:==== “静”是思维本体学的实证中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静”根据专注与否分为“专注的静”和“非专注的静”: “非专注的静”就是不专注的放松带来的静,这种静也分为很多层次: - 比如睡眠,属于深度的静; - 细昏沉属于浅层次的静:光感差、黑灰境界、困倦感重; - 美好的清明的静,比如绘画、听音乐等得到的那种美好的清静:光感较强、彩色境界、轻松美好; “专注的静”按照专注和静的比例的不同也分为很多层次: - 静大于专注:特征比美好的清明的静要强一些; - 静和专注基本均等:光感较刺眼、彩色境界且清晰度较强但不稳定; - 专注大于静:光感刺眼,极不稳定,闪烁;原理是专注打破了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