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参话头 观心===== 参话头,人们往往把它狭义为参“念佛的是谁”,然后边念佛号边想念佛的是谁,或者念后再思考这是谁,这其实不是参话头,而是参话尾。对四念处熟悉的修行者会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首先起念。我们的念头也是这样,当你观念头(话头)的时候,先有要观的作意,如果没有这个要观的作意,你是根本不可能看到念头的,你将跟着感觉走神。所以,真正的参话头,是看念头产生前的那个状态,那个暂时无念清明的状态。如果能持之以恒的参话头,你会使自己证入念头暂时不产生的心一境性,这仅仅是禅定的心一境性,还远远不是如来藏。 观心,人们往往理解为观念头,也就是注意念头的产生,不迎不随,使自己处于那种无念的清明状态,这其实不是观心,而是止心。在佛教“止观”学里,止的目的是为了得定,观的目的是为了生慧,这就是“止以得定,观以生慧”。因此从结果来看,人们平常的观心其实是止心,只能得到无念清明的心一境性禅定状态,而不会生慧。那么观心究竟是什么呢?妄心本无,故不需要观,因此只能是观真心。而真心其实是无观的,因为真心是一种自在状态,不攀缘,不可能自观自。因此,只能是用妄心来培养自己的大悲心(相似),借假修真,借假证真,从而与真正的大悲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心相应,从而证入如来藏。也就是说,真正的观心是时刻让自己处于一种深深地悲心状态,用大悲心去衣食住行、行住坐卧,用大悲心去待人接物,随时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大悲心上,而不是所缘境上。因此,时刻检查自己是不是处于大悲心状态才是真正的观心,因为大悲心能生慧,这就是“观以生慧”。 一个人如果真正证入如来藏,他会发现,其实证入如来藏非常简单,根本不需要那样辛苦地去坐,只要有恰到好处的合适的凌厉的教学手段,就可以让你一下子证入如来藏,这就是祖师禅的伟大之处。 由此可见,今天禅宗的参话头,观“念佛的是谁”,其实根本不是原汁原味的禅宗,而是按部就班的如来禅,走的是因定生慧的道路。这也是今天禅宗师资力量缺乏所导致的。 禅宗的大德,往往会用狮吼棒喝等手段让你一下子断掉思维的相续和分别执着,从而证入如来藏,很显然这是在“破妄”。 而佛陀在《心地观经》告诉我们的“观心”法门,是在“立真”。 一破一立,让不同根基的学子从不同的途径证入如来藏,最后达到“真不立,妄本空”、“不断妄想不求真”的任运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