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法门与念佛法门===== 大家好,今天我们详细谈一下“观音法门”和“念佛法门”。“观音法门”和“念佛法门”是我们经常用的两种修行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方法我们要注意掌握其原理、操作要点和实证流程。 我们先说“观音法门”,“观音法门”是借助声音进行实证的,是使用耳朵的听觉功能进行实证的,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声音和听觉功能,要对声音和听觉功能有所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正确的使用“观音法门”进行实证。 首先我们说声音的基本特征: 声音有几大特征,第一就是声音具有一个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我们称之为第一特征,这个特征我们大家都有所体会的。比如说你在打瞌睡的时候,你在很困倦的时候,你是不愿意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这时候,你对外界的这些声音,你只能知道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只知道它是一种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有生有灭,有生灭的变化,至于它是什么内容你不知道。就像咱们说那个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他在打瞌睡的时候,只知道老师讲课的声音,知道这种声音的生灭变化现象,但他不知道老师究竟讲什么?声音的这个特征就是声音的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 声音还有第二个特征,就是声音的生灭。声音是一种运动现象,它是一种物质,物质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它是有一个运动的过程,声音的生灭变化是一个运动现象、运动的特征,对于声音的运动特征的使用,我们既可以侧重于它的生灭变化的整个过程,整体现象,也可以侧重于声音的消亡,要么是注重于它的声音的整体生灭情况,生灭的变化,要么是侧重于它的消亡。就像那个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他侧重于老师声音的生灭这个过程。而并不侧重于某一个特征,不侧重于消亡;而观音菩萨听海潮音也是这样的,他是注重于它的生灭变化现象,并不专门的注意它的消亡,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住于声音的消亡将引导我们证入另一种状态。这个咱们以后还要谈,那么侧重于声音的消亡就是侧重于声音的“无”,侧重于物质现象的“无”这个特征。 声音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声音带给我们的觉受,声音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觉受。其中这些觉受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美感,比如说我们听到某种轻音乐,特别的美好,给我们形成一种静的感觉,这就是一个美感;第二就是声音的强度,比如声音的亮,我们感觉到声音很清亮。对这两种觉受的体验,将引导我们证入不同的状态,对美感的体验将引导我们证入静;对声音强度的体验,将引导我们证入欲界定。我们需要了解,声音给我们带来的这种觉受,当然我们说声音的美感,也可以说声音还有其他的觉受。比如说不美好的感觉,比如说那些噪音,那是引导我们证入散乱的,总之来说声音的不用特征将引导我们证入不同的状态。 我们再需要了解声音的第四个特征,就是声音的载体功能。声音它作为一种传播的工具,作为我们沟通的工具,我们给予声音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比如说同样一个声音你可以给它赋予不同的内涵。我们说桌子,桌子这个东西我们汉语称之为桌子,英语就不再称之为这种声音了,它把它赋予了用另一种声音来表达。所以说不同的声音它有不同的内涵,它作为一种载体的功能。如果我们体验它的载体功能,体验它的内涵,我们将证入另一种状态。 从这里我们看出,声音具有很多的特征。在实证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证目的,也就是你想证入哪种状态,你就选择声音的某种特征进行实证,而不能非常盲目的去使用声音进行实证,那么声音的四大特征在实证中具有不同功能,也就是我们要根据它的需要,根据我们实证的需要,我们要证入哪种状态,我们就选择某一个特征进行观察和体验。 一般情况下分为四大类,一是观察声音的第一大特征,就是侧重于这种生灭变化,侧重于生灭的变化总体来说,也可以说是无所侧重。也就是只知道声音的这个变化就可以了,这种方法我们将住于思维本体,并进一步回归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是回归如来藏。这一个就相当于我们刚才说的,就是观音菩萨在听海潮音的时候,他仅仅知道这种声音的生灭变化,他不去体验声音的其他特征,咱们说“生灭灭已”,“生灭灭已”就是生灭这种现象,一定是体验生灭的整体的一种运动现象,而不能有所侧重,不能侧重于灭,如果侧重于灭的话,就绝不可能证入思维本体,也就是绝不可能回归如来藏的。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一定是侧重于整体的运动变化现象,就是侧重于生灭。 再一个我们看第二大类,就是观察声音的运动特征。声音有个运动过程,声音运动特征有一个“无”,如果我们侧重于声音的“无”,也就声音消失了,海潮的声音它消失了,听老师讲课的声音,老师讲着讲着不讲了,停顿了,侧重于这个“无”。也就像咱们观呼吸一样,听呼吸的声音,侧重于呼吸的“无”,侧重于“无”,我们将证入禅定,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 第三就是我们侧重于声音带来的觉受,这样要么证入静,要么证入欲界定,如果你侧重于声音带来的这种美好的感觉,美感,那么你将证入静;如果你侧重于声音的清明,这个声音很亮,当你专注到一定程度,你觉得这声音越来越强,越来越强,非常微小的声音都能听得到,比如说蚂蚁打架的声音都能听得到的,那么这样我们就证入欲界定,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第四就是侧重于声音的载体功能,也就是思维的内容,侧重于思维内容,这样我们将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过渡状态的其他状态,侧重于思维内容也可以证入过渡状态。比如思维内容是单一的,单一化的思维内容,我们也可以证入过渡状态,但是如果这个思维内容是复杂的思维内容,我们将证入一般的逻辑思维状态或走神的状态。如果这些思维内容是带有悲伤的情绪等等,我们可以证入更低的层次的。所以这就是根据声音的几大特征我们证入一些状态。 再一个我们要对声音有所了解,我们用声音进行实证是通过耳朵进行实证的“耳根圆通法门”。耳朵这个功能是和潜意识相应的,我们在睁眼看的时候,我们走在大街上眼睛到处乱看,但是如果这时候我们听到一个很特殊的声音,我们想了解这个声音是什么,这时候我们往往要目光下垂,要静静地去听,你为什么要静静的听?那是因为静是和潜意识相应的,是潜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耳朵正是与潜意识对应的,所以我们在使用耳朵功能的时候,一定要静,这样它才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而不是像使用眼睛那样,我们要努力的去专注的去看,努力的去专注的盯着看,使用耳朵功能要悄悄的专注,要静静的专注,这是耳朵的听觉功能是和潜意识相应的。像这个图片上这个女孩子在听别人说话的声音,她的眼睛是下垂的,她的目光不是紧紧的、炯炯有神的盯着,而是不怎么使用眼睛,因为眼睛的功能是和选择性注意相对应的,它是和有意识思维相紧密关联的。所以我们使用耳朵的听觉功能,就是使用潜意识进行实证的,有利于通过潜意识进行实证。也就是“耳根圆通法门”是最有利于潜意识的发挥的。 我们看“观音法门”的操作要点和实证流程。通过“观音法门”,我们将达到几个目的,达到四个目的。一是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回归如来藏;第二就是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也就是禅定的状态;第三就是证入欲界定,就是思维衍生状态的过渡状态;第四就是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其他低级状态,就是我们当前这种走神状态或者鬼道状态等等。也就是你通过声音这个观察对象去进行实证的时候,因为对这个观察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观察,你将证入不同的状态。 首先我们说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思维功能和声音的第一特征是相应的,由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是和观察对象的第一特征相应,当然,这里的观察对象声音也是和声音的第一特征相应的,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想通过声音的第一特征进行实证,也就是想住于思维本体,我们必须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而绝不能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如果你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你将不可能发现声音的第一特征,你也将不可能因此而住于思维本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观音法门去实证,观世音菩萨去观海潮音的时候,他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普遍性留意就是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的我们去听这个声音。而不能够高度专注的去听,如果你高度专注的去听,那么这时候你将住于声音的其他特征,你将无法通过声音住于思维本体,这一点和那个小学生一样,那个小学生去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他想知道老师讲课的声音的第一特征,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他就必须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而不是高度的专注听老师讲课。如果他像其他学生一样,睁大两眼高度专注听老师讲课,那么他将知道老师讲课声音是什么含义,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这样他将无法通过声音的第一特征,住于他的那种内在的状态。 住于思维本体这种实证方法分为以下两步去进行,也就是观音法门,我们平常说狭义观音法门的时候,比如说观音菩萨观海潮音,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回归如来藏。但在咱们这里讲的观音法门,是一个广义的,通过声音进行实证,所以观音法门是通过声音去实证。 狭义的“观音法门”要通过了两步去进行,观海潮音通过两步去进行实证,第一步就是首先要形成能够持续发展的潜意识,也就是我们第一步,必须完成潜意识的稳定性,我们形成一种内在的这样的境界。比如说你现在可以保持一种静和打瞌睡都行,只要是一种内在的,内敛的状态,而让这种状态保持一个连续的发展,一定是它连续的发展,体验这种内在的美好。在体验这种连续发展的过程中,这时候你对外界是不怎么关注的,对外界的声音你也能够听得到,但你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就像小学生、就像观音菩萨一样,这时候他是不侧重于外界声音的,它是侧重于对内在境界的体验。也就是内在的潜意识状态,使这个潜意识状态能够连续发展,一定要让潜意识连续稳定发展,处于一种内在的潜意识连续发展的状态,这时候你对外界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当你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的时候,很快你将在外界的声音中找出一种声音,其中一个声音它对你影响最大。比如说观音菩萨坐那个山洞里面听海潮音的时候,这个山洞里面其实有很多声音的,不仅仅有海潮音,而且还有蚂蚁打架的声音、蟋蟀的叫声、蚊虫的嘤嘤叫的声音,还有那其他小动物的声音,但是为什么就单独听到海潮音?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很快将会发现周围的这种声音,哪种声音对他的影响最大?也就是对他内在的状态的影响最大。比如说他住于静的时候,哪种静对他的影响最大?这一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打瞌睡的经验,你在打瞌睡的时候体验的最清,在打瞌睡的时候,周围声音多得不得了,你会很快就发现,某种声音对你的干扰最大,因为这时候你使用的是普遍性功能,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观察对象,发现这个观察对象之后,由于这个观察对象对你的影响最大,所以你能够快速的对它形成专注。比如说观音菩萨对那海潮音快速的形成专注。但是由于这时候他用的是潜意识功能,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所以这时候的专注它属于潜意识的专注,当然刚开始的潜意识专注它是一种低级的,比较幼稚的潜意识专注,那么这时候他通过对声音的观察,借助这个声音,声音这时候是一个工具,借助这个工具它形成了专注,也就是说他对这个声音的观察慢慢慢慢的培养起专注力,高度专注的专注力,这就形成了潜意识专注,就证入了思维本体状态,然后在一定外因作用下,很快就回归如来藏,这就是整个的实证过程。 当然这时候,对声音的体验,是侧重于声音的生灭变化过程,整体的过程,而绝不会故意去选择那个声音熄灭的那个状态,消亡的那个状态,如果他侧重于消亡,侧重于声音的“无”,那就麻烦了,那就证入了一个一般的禅定状态。所以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整个实证过程中的操作要点,如果操作要点掌握不好,你将无法准确的住于思维本体,无法准确无误地回归如来藏。 在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始终保持住于内在的状态,不侧重于外界的境界,即使最后发展到你能够专注的体验到外界的声音生灭的变化过程的时候,仍然是住于思维本体的,仅仅了解它的生灭,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的生灭变化,仅此而已,而绝不去体验这个声音是什么?也就是说最终证到思维本体的时候,你只知道这个海潮音,有这个声音,这个声音在变化的,至于它是什么声音不知道,并不知道这时候是海潮音,如果你要思考它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海潮音,那你就脱离了思维本体,那就无法再住于思维本体。所以我们最终就住于这个生灭的现象,当这个生灭的现象在外因作用下被破除的时候,也就是“生灭灭已”,也就是这个生灭的现象消灭了,我们一定要看经典上这句话是最关键的,“生灭灭已”,也就是我们在观海潮音的时候,我们住于生灭的这个特征,有生有灭这个生灭现象,并不侧重于生也不侧重于灭,这就是最关键的。 接下来我们看证入思维衍状态的高级状态,也就是禅定。声音是一个连续运动的过程,它是一个物质运动的过程,物质的某一个特定的连续运动的过程。当我们唯一的安住于对声音的体验时候,也就是这时候我们不在思考别的事情了,你唯一的专注的安住于对声音的体验,这时候声音这个观察对象变成了你的思维内容,我们说我们当前的这种思维是一个相续性思维,当这个声音变成你的思维内容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你侧重于声音的消灭(也就是声音的消亡)。刚才咱们看住于思维本体,观音菩萨在观海潮音的时候,并不侧重于消灭,而仅仅了解它的整体的生灭现象,那么在这个地方就不一样了,这个地方你侧重于消亡,也就是你觉得这个声音干扰你了,你不想让它干扰你,你想体验它的消亡的过程,这就麻烦了,体验它的消亡将住于思维内容,为什么?因为它的消亡代表了一点就是,相续性思维被斩断了,相续性思维一旦被斩断,你将住于高级的禅定,证入禅定中,所以这里就是仅仅差了一点点,有所侧重。 证入禅定的这种方法。通过声音证入禅定,它的操作要点和难点在哪里?在实证中这种操作要点和难点,在于要首先使潜意识连续发展,也就是我们必须使潜意识连续发展。像那个小学生一样,通过这个声音去实证的话,那他必须保持潜意识连续发展,要么你住于静,要么你住于打瞌睡,要么打瞌睡和静非常的稳定,稳定之后,然后你再悄悄的转而去体验外界的声音,通过体验这个声音并侧重于体验声音的生灭,消亡的状态,声音的“无”,侧重于它的“无”也就是由内逐渐转向外,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先保持内在的这种稳定性,整个观音法门都是这样的,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谈不上去实证了。 由内逐渐转向外,把侧重点放在外,刚才那个住于思维本体并不是侧重点放在外的,他还是注意内在的这种状态的,仅仅通过借助外在的境界,完成了一个专注,而这种专注最终实现是专注的住于思维本体,而不是专注的住于思维内容。而在这里就不一样,它是专注的住于思维内容,住于观察对象,住于观察对象的哪个特征?住于观察对象的“无”这个特征,也就是声音的消亡这个特征,他安住于声音的消亡,自然就斩断了思维的相续性,然后就证入了禅定中。这就是通过声音的断裂,斩断相续性思维从而证入禅定状态,因为禅定状态是斩断相续性思维的,是斩断念头的相续性的。 我们看这个实证的流程,实证流程咱们刚才其实已经谈了,第一步先保证潜意识的连续发展,你必须让这个静很稳定,让你的打瞌睡状态很稳定,这时候你再去观察外界的境界,然后再逐步的转向对声音的专注并侧重于声音的消亡,一定要有所侧重,这样你就住于禅定状态了,进入禅定中了。 我们看第三,证入过渡状态。过渡状态就是欲界定,在这里,由于我们是体验声音的其他特征,我们连静也讨论了,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的原理就是观察和体验声音,给我们带来的觉受,也就是你想证入欲界定,证入过渡状态你就必须体验觉受,这个体验觉受往往包括两方面,一是美感,二是声强,美感就得到了静,当然这个静不属欲界定的,清明的静,静分为很多层次的,高级的静,它是接近欲界定的,因为在高级的静中,基本接近于开天目,他能见到非常美好的境界,但仅仅只是不见光而已,因为光是和专注相应的,真正的欲界定是一种专注的静,它是带有专注的静,而不是单纯的静。所以它仅此而已,如果侧重于这种声音的强度,声音很强很亮,越来越强,这时候将进入过渡状态。你将听到非常微弱的声音,蚂蚁在打架,这些声音听得很清,呼吸的声音,气流从气管里面通过时的摩擦音,非常非常强的这种摩擦音,你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你侧重于声强,侧重于声音强度的这个特征了,你将证入欲界定。 证入欲界定和前面那个静,他们仅仅只是程度的不同和侧重点不同而已,一切禅定都必须首先经历静这个阶段,你不可能在跟别人打架的过程中证入禅定的,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那么证入欲界定的其他低级状态,也就是声音是一种载体,这时候你体验这个载体,比如说这个小学生刚开始体验老师的讲课声音,逐渐逐渐他不打瞌睡了,他开始听老师讲话声音了,老师在讲什么,讲什么,他就听这个载体,声音带给他的信息,这时候他将进入我们平时的状态,一般人有体验的声音其他的那些悲伤的情绪啊或者声音带给你其他暗示啊等等,你将进入走神状态。总之来说你如果是体验声音的载体,把声音当作一种载体去体验的话,那么你将证入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或更低的状态。 接下来我们看“念佛法门”,念佛是借助体内的音声系统进行实证的,首先我们要了解认识体内的音声系统,我们每个人的体内潜意识深处都有一个音声系统,也就是我们在心中不停的说,不停的说,虽然你嘴上不说,你一个人经常坐在那里,但你心中是在不停的说话的,这是体内有一个音声系统,这个音声系统,由于我们在平时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它是处于一种潜意识的散乱状态,也就是潜意识散乱的音声系统。 所谓的念佛,就是把潜意识散乱的音响系统,把它改造过来,把它改造成一种念佛的声音,不再去想别的事情,不再是杂乱,不再是散乱。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到,第一步我们的实证必须先用嘴巴去念,嘴巴念之后,让它形成心中念,也就第一是念,形成心中念之后,虽然你不再念了,你主观上不再去念了,刚才你是主观上去念的,你主动去培养这个过程的,培养潜意识的,如果有意识经过训练,形成习惯之后会形成潜意识的。念佛形成习惯之后,你会在心中不停的念,虽然你不专门的纪念,但是你觉得心中还在念,因为听到心中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念,那么这就是潜意识的音声系统已经形成了,潜意识的念佛的音声系统已经形成了,也就是这个潜意识本来是散乱的,心中不停地说,说乱七八糟的,潜意识的散乱,这时候就完全的变成了潜意识的念佛,不再是去想别的事情了,只有这个念佛的声音,这个念佛的声音不停的泛出来,你总能够好像听到耳边有人在念佛一样,其实是心中在念佛,这是第一个阶段,这就是第一个阶段潜意识念佛系统开始形成。 形成到了第二阶段,就是你不能再念了,这时候你就要听,听这个声音,听这个体内念佛的声音,这就转为“耳根圆通法门”了,观这个声音,你就专注地听就行,由念到听,听是用潜意识的,这样你借助心中的这个念佛的声音,你将逐渐逐渐形成潜意识专注。我们说一心不乱,然后就证入了一个高级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念佛法门一定分为两步去走,第一步就是你有意识的去念,专门的念,慢慢形成和改造心中的潜意识系统,当心中你能够听到自己心中还在不停的念的时候,不由自主在念的时候,那说明潜意识的音声系统逐渐形成了。它形成之后,你将进入第二步,就是听。你不要再用嘴巴去念,你用嘴巴去念的时候,你就是在使用身体,而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对应的,你只要去使用身体去念佛,你将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什么?理论上要明白它,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对应的,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所以到了第二步,必须用听的功夫,用听的工夫你才能够真正的念佛成功,这就是念佛的两个阶段。 我们要对“观音法门”和“念佛法”比较一下,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二者的特征都是借助声音进行实证的,声音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一个特征,因此我们借助这个特征进行实证,将能证入不同的状态。 “念佛法门”是在进入第二阶段然后,进入听的状态之后,就变成了“观音法门”,就变成了通过耳根去实证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观音法门”是侧重于外在的声音,他选择的观察对象是外在的。比如观音菩萨选择海潮音,那个小学生选择老师的声音,也就是它侧重于外在的,在外界找了一个声音,在外界找了一个声音作为工具进行实证。而念佛法门,是主动的侧重于内在音声系统,是内在的音声系统的使用,这是二者的不同,他们不同之处仅此而已。 总之来说,由于潜意识对声音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我们借助对声音去进行观察,有利于形成潜意识,有利于潜意识专注。潜意识专注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欲界定、禅定、如来藏等等。 “潜意识专注”要对这个名词进行了解,它是相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有意识专注”而言的,排除了“有意识专注”,剩下的就是“潜意识专注”,剩下的一切专注都是潜意识专注。所以潜意识的专注包括欲界定的专注、禅定中的专注、如来藏的专注它统统都属于潜意识的专注。也就是借助音声系统,借助声音容易形成潜意识专注,因此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观音法门和念佛法门,另一方面,我们要对潜意识的运作规律要了解,潜意识是按照暗示去进行运作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原理,另一方面潜意识无法辨别真假正误的,你给它一个错误的暗示,它就按着错误的暗示去运作。 所以我们对于“观音法门”和“念佛法门”一定要了解原理,原理了解之后,潜意识将获得正确的暗示,然后就按着这个正确的暗示自动的进行运作,潜意识的运作规律是自动化的,完全自动的运作的,只要你能够给它一个正确的暗示,它就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这样我们就能够轻轻松松的成功。如果在原理上你稍稍有所不注意,你搞得不是很清,你在观察过程中有所侧重,比如说侧重于外界声音的那个灭,消灭的过程,甚至无声音的那个状态,这样你将无法住于思维本体,无法回归如来藏。 所以总之来说,对于“观音法门”和“念佛法门”一定要了解它们的实质是什么?要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的使用“观音法门”和“念佛法门”进行实证,我们的实证将有准确的把握性,也能够快速的进行实证,咱们今天就简单的介绍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