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念 决 定 成 败====== ——Is3591965 交 流 活 动 整 理 ====一、论放松==== 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往往会因为纷繁复杂的生活而无法使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心境,这就需要在思维科学的实证中,首先要进行放松。然而大多数人在听到放松这两个字的时候,不由自主会在以下两方面进行这样的放松: 1、心 让思维处于失作用状态,心处于信马由缰、闲庭信步的静境中; 2、身 身体所有的肌肉群同样处于失作用状态; 这种放松属于催眠的放松,在这种状态下,心很快处于催眠的细昏沉中,不会对任何特定的固定的思维对象形成持续的专注。在这种状态下,觉知力不强,完全受境界的摆布,没有自主性,属于梦境。 很显然,这种催眠术的放松,并不是思维科学实证中所需要的放松。这种放松直接导致昏沉的产生。那么,思维科学实证中的放松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是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事实上,只有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 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这好像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身体的肌肉群,有的是管运动的,有的是强化逻辑思维的,是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调动的肌肉群。这些强化逻辑思维的肌肉群,是我们放松的对象。因为逻辑思维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特有的。我们的任务是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因此必须放弃逻辑思维,当然包括放弃这些强化逻辑思维的肌肉群,让这些强化逻辑思维的肌肉群完全失去作用,比如我们要放松眉头等处的肌肉群。而那些主管运动的肌肉群,比如腰部等处的肌肉群,则没必要放松。这些地方的肌肉群处于作用状态,往往有助于思维的专注。很显然,在这里思维并不是完全失去作用,处于催眠状态,而是不进行逻辑,但处于专注中。如果和上面催眠术的放松做一对照,你会发现: 1、心 处于专注中,但放弃了逻辑思维; 2、身 仅仅放松那些强化逻辑思维的肌肉群; 经过对照,很容易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尤其重要的是,随着专注的持续,执着心消失,思维会放弃对身体的执着,完全失去身体的感觉,从而让身体处于真正的放松状态。因此,只有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 ====二、论专注==== 专注,是我们思维的一个特征。由于我们的思维分为思维的根本状态和思维的衍生状态,因此我们的专注也就自然的分为: 思维根本状态中的专注: 在思维的根本状态,我们的专注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而且是对任何事物的平等无分别的专注,是对任何事物的心物一体的专注; 思维衍生状态中的专注: 在思维的衍生状态,我们的专注建立在执着心的基础上,因为此时的心具有猎奇心理,它只对感兴趣的事物形成专注,只对感兴趣的事物形成心物一体的专注,比如身体等;而对那些不感兴趣的事物则无法形成专注,处于心物对立的状态; 很显然,在思维科学的实证中,如果希望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尽快形成专注,就必须充分利用心的执着特点。有的人一听到这个,会马上吓一跳,其实大可不必神经过敏。我们现在的执着心起码有以下两个好处: 1、它能让你尽快形成专注; 2、它能让你具足觉知力,摆脱细昏沉;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善加利用,心的执着能带领我们很快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我们对观察对象的设置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观察对象能够引起兴趣; 2、观察对象能够引发柔软心; 3、观察对象不容易引发逻辑思维; 很显然,设置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是能否尽快形成专注的关键。当心能够很快形成专注,自然就不会走神,心就会渐渐进入平静中。在这种平静的心境下,我们往往能够轻松的对观察对象形成持久的专注。当持久的专注形成后,心的执着自然会悄然退失。当心的执着悄然退失,而心仍然保持持续专注的状态时,我们就进入了思维的另一种状态,也就是定。你可以看得到,利用执着心形成专注,从而进入定中,它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对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形成专注------------在专注中让心回归平静-----------在平静的心境下使专注持久-------------随着专注的持久,执着心悄然消退-----------进入定中 http://user.qzone.qq.com/1821989671/infocenter 通过这个链接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同志在实证中,已经能够非常纯熟的应用这种方法,并在短时间内纷纷突破,达到一个高层次的思维状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更是非常可贵的。这种宝贵的经验,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非专业人士,纷繁复杂的生活往往使他们处于心绪烦乱中,难以对固定的观察对象形成持久的专注。当这种方法大规模推广后,人们会通过这种方法比较轻松地在身和心两个方面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