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22====== * 2014年08月17日 * 讲解:清凉月老师 * 听打:怕辣 * 复核:芸庭 * 审核:野鹤 咱们还是先看《基础理论》第324页: 二、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路径 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路径也就是回归如来藏的路径。上一次咱们谈了回归如来藏的条件,就是它的前提,有两个前提: 第一个是住于思维本体; 第二个是合适的外因,突发的外因。 上一节对咱们实证来说是意义非常大的,我们对上一节的学习一定要从原理上掌握,最关键的是掌握原理。原理掌握了之后,潜意识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因为潜意识是按照“暗示”去运作的,只要你的原理明白,那么潜意识就会向着那个正确的暗示的方向去发展,这样你的实证是很容易成功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一定要牢记一点:原理重于方法,原理是最关键的。这就是说,我们对上一节的学习一定要侧重于原理,不要侧重于知识。对上一节的内容学习之后,自己合上书,然后自己好好想一下,把它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够使潜意识得到一个正确的暗示,潜意识才能按照这种正确的暗示去进行准确无误地运作。 下面看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路径,也就是我们回归如来藏的路径、开悟的路径。 由于我们回归如来藏的前提是住于思维本体,而思维本体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所以回归如来藏它的路径也就分为这三条路径。其中,中间这个路径,就是中级路径,这两个路径是从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回归如来藏的,这个大家看一下324页这个示意图(图5-2): {{ :基础理论讲座22_1.png |}} 中级路径的两个路径,一个是从动态进入过渡状态,一个是从静态进入过渡状态,也就是动态回归如来藏和静态回归如来藏。静态回归如来藏就是我们平时在打坐的过程中,通过观心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回归如来藏;动态回归如来藏往往是先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就是那个箭头B的发展方向,先进入高级状态之后,然后退下来,然后再住于思维本体状态这个低级阶段(A1)。 对于静态在静中回归如来藏,也就是说,我们看那一个A2发展的那个方向、那个箭头,这个就是我们平时在打坐过程中,在身体觉受消失之后,在这种情况下观心,然后住于思维本体状态。身体觉受消失是一个前提,因为心物是一体的,身体觉受消失了,那么我们就解决了物质方面的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解决了,相对应的思维方面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只不过我们是通过其他方法去使身体物质觉受消失的,那么这时候我们还必须对应的进入那种思维本体状态,这时候才观心的,在这种情况下,观心是能够快速成功的。这就是观心捷径,就是先解决身体问题,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我们把物质的层次提高了,思维的层次自然提高了。身体的问题解决之后,也就是身体的觉受消失,那么这时候思维的相续性将被打破,因为身体的觉受是和思维的相续性对应的,思维的相续性打破之后,那么念头将不再展开相续,那么这时候就是住于思维本体状态。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是通过调整物质而调整思维状态的,所以当我们把身体觉受消失之后,这时候必须转为观心,并不是说你现在身体觉受消失之后就直接就住于思维本体状态了,这不是这样的,因为前一阶段你是住于物质的,是在体验物质状态的,所以在身体觉受消失之后,这时候要转向思维方面,怎样转?就是观心,观心之后,就直接转向思维方面了。 在操作中就是当身体整体的觉受基本模糊之后,比如说:你在打坐过程中,你感觉到身体的整体的轮廓感非常模糊,这时候根本就体验不到手在哪里、胳膊在哪里,没有这些觉受,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转为观心,这时候观心能够让身体的这些残留的那些觉受,比如说,微微那种轮廓感会快速地消失,然后才就会住于思维本体。这是在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的这些东西。 如果我们是直接观心的话,这个相对要比较麻烦一点,操作难度比较大一点。 如果你希望自己是在动态中能够住于思维本体状态,也就是在平时还使用身体这种感觉器官的时候住于思维本体,这个相应难度就更大一点。原则上是我们必须先进入禅定中,从禅定中退下来,在平时的运动状态,这样才可以住于思维本体。如果你要是直接希望自己在动态中能够住于思维本体的话,这个大家根据咱们谈的情况就可以掌握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一个就是处在动态中,如果你还有身体的宏观的觉受,那么你是绝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的。从这一点你就可以看到,你想在动态中住于思维本体,这个难度是非常大、非常大的。那么在平时你去体验这些物质的时候,也就是相对应于这些物质境界的时候,使用这些物质境界的时候,怎样住于思维本体?这个我们需要掌握一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咱们还说是以前那个听课那个小学生吧,小学生在听老师讲课的,这时候他可以有两种方法去体验这个讲课的过程。一种方法就是:侧重于体验老师讲课的这个声音,也就是体验能知道这个声音,虽然不知道内容,但能清清楚楚觉知声音,也就是在这个声音的清明度上下功夫,比如说,我们在打坐的过程中,当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听到外面的声音好像变大了,这声音特别地清,那么这时候你就体验这个清明的声音,也就是在这个方面用功,让它不断地加强、稳定、连续。当你在这个地方用功的时候,你是侧重于体验物质的,因为这些境界都是物质的境界。你侧重于体验物质的,那么你将住于思维内容,你将通过开天目进入欲界定。 有的时候我们不是这样的,比如那个小学生,有的时候他是体验自己内在的这些境界,然后外来的声音对它是一种干扰,也就是他侧重于体验内在的境界,他也能够觉知这个声音生灭的过程,但在觉知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一点,他是侧重于内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住于思维本体。在这里还需要掌握一点,也就是说,我们说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它是一种专注,是一种定,定就打破了思维的相续性,因此将没有身体的觉受。也就是说,你想通过观察外物,比如说:听老师讲课,或听那个海潮音,听那种声音来达到住于思维本体状态,那么这时候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身体的觉受没有。如果你现在还能体验到身体的觉受,像那个小学生一样还能体验到身体的觉受,虽然他也能体验到外界声音对他的干扰,那么这时候是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的,那仅仅住于一种静,在静中,比如说,我们大家有时候在静中,你也能体验到外界声音对你的干扰,那是对这个静境的干扰,你没有达到专注。所以说,你想通过外界这些声音,或者光,或其他境界,然后进入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一个前提,就是:身体的觉受没有。在这一点达不到的时候,你是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的。 所以就是想在动中你能够住于思维本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身体的觉受没有;第二个条件,你能侧重于观察内心,住于内心的这种内在、自在的境界,住于自在境界,而不是侧重于去观察外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咱们以前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你是侧重于内在的,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这两个条件做不到的话,那是根本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状态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从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看到一点,你想在动中,也就是使用这个身体的某些功能去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在静中的,在坐的过程中,比如说,坐的过程中你使用耳朵,像观音菩萨一样听海潮音,或者你像释迦牟尼一样通过眼睛的这种功能去打破这个境界,因为什么?在坐的过程中基本是不使用这个身体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开悟的把握是非常大的。否则的话,使用这个身体在动态中时容易出现一些相似的境界,好像你觉得是开悟了,但这个境界不是非常准确的。咱们要做,就一定要做准确无误的,一定要牢记这一点。所以,学佛就是要向释迦牟尼学习,向观音菩萨学习,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因为,咱们可以说经典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一定要严格按照经典来。这一点咱们不再谈那么多了。这就是在动态中、在平时的境界去观这些外境的时候,我们该怎样住于思维本体。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身体的这些感觉器官进行了解。身体的感觉器官最主要的就是眼睛和耳朵,至于皮肤的感觉,皮肤是和身体连接在一起的,身体的相续性的,也就是说你能体验到皮肤这种风吹过皮肤的那种微风轻拂过去的感觉,这说明你是相续性思维,你还有皮肤的感觉、皮肤的体验、腿的体验、手的体验,那说明你还处于相续性思维,也就是说,你想开悟,首先不能有皮肤的体验,比如,腿在哪里、手在哪里,这些感觉统统没有,一定不能有皮肤的这些感觉,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里面的身的感觉是不能存在的。 然后是眼睛,眼睛它的绝大多数时间的功能是和选择性思维对应的,也就是说,平时大家都经常使用眼睛的,大家可以仔细体验一下,有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你使用眼睛的时候,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就是比较具有专注力的,使用选择性思维这样在看,看这些事,外界的事物,比较具有专注力的;有的时候你是走神的,虽然眼睛看着那个地方,但思维早就跑到别的地方了。走神的情况也就是用潜意识在看那个事物的。一定要了解:前面一个是有意识思维,后面一个是潜意识思维。如果你想通过眼睛这个功能去住于思维本体回归如来藏的话,那么一定是用的是潜意识的那个功能,而绝不可能用的是那个有意识的功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什么?就表现为咱们刚才说的那两个条件就是:你在体验这种内在的感觉,对于外在的事物你并不侧重于体验。在哪种情况下才能破坏你这种境界?就是突然有一个动态的事物,因为潜意识往往表现为一种静境、静态的,突然有一种外因突发的、一下子能够把你的注意力吸引过去的,把你的注意力怎样吸引过去?就是从你体验内在的,你刚才体验内在嘛,这个突然的外因能够把你这个体验的侧重点转移到外面,也就是打破你的内在的这种住于思维本体的这种平静状态。这种突然的外因到来之后,能把你的那个潜意识的刚才那种潜意识那种状态打破,潜意识的平静状态打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可以回归如来藏状态的。就像释迦牟尼当年,一个流星突然飞过,然后就一下子把这个境界打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行,也就是当你使用眼睛功能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这一点,你使用的是它的潜意识的功能。我们的眼睛它的主要功能是和选择性思维对应的,是和有意识思维对应的,也就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平时说心灵指的就是这种选择性思维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所以一定要掌握一点,就是:使眼睛去开悟的话,将要难度要高一点。 但使用耳朵就不一样,耳朵是和潜意识对应的,咱们上次举过例子了,大家在专心用耳朵去听,比如说,你现在去听旁边有两个人在说悄悄话,你觉得人家是在说你的,所以这时候你就专心去听,那么听的时候你是怎样使用眼睛的?你仔细体验一下当时你是怎样使用眼睛的?你是把这个眼睛稍稍下垂,也就是说目光稍稍向下,眼皮稍稍耷拉一下,然后就是这样,这样在这种情况下,你在这样使用眼睛这样去体验的表现包含什么原理?就是这时候你不再使用眼睛的这种选择性注意这个功能了,把这个功能关闭了,让你的注意力去使用耳朵,也就是用潜意识去听,耳朵这时候表现为什么?潜意识的专注,一种潜意识的专注,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它不是有意识,和眼睛不一样,眼睛看事物的时候你是特别地专注,是有意识的专注,用耳朵去听的时候一定是潜意识的专注。所以,耳朵的功能它是和潜意识专注对应的,而我们的实证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形成潜意识专注的,也就是我们是在潜意识主导实证才能成功的。 所以,眼睛和耳朵相比较的话,耳朵是最容易成功的。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宁可使用耳朵,也要尽量地不使用眼睛,使用眼睛这一个确实是不容易的,一般情况下你必须达到高级禅定,从高级禅定退下来之后才可以。但耳朵就比较容易了,就像那个小学生一样,他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刚开始怕那个老师批评他,他侧重于体验老师的声音,防止老师批评他,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慢慢地会转向体验内在的这种美、内在的这种安详,如果这节课时间非常长,他体验内在的这种安详,逐渐、逐渐达到哪种程度?就是身体的觉受完全消失,他就安住于这种状态的时候,那么他将住于思维本体的境界。我们一定要掌握这一点。这就是说,使用耳朵的时候相对要容易得多,所以说,咱们有一个法门叫耳根圆通法门,耳根圆通法门就是使用耳朵回归如来藏。在这里我们一定要了解原理,了解它是什么样的原理,了解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官功能它是主要和哪种思维功能对应的?在实证中我们该怎样应用?要扬长避短地去使用这些感官。 下面咱们接着再看,回归如来藏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图中的那个C,C就是通过和如来藏相应回归如来藏的。前边的那个中、低阶段的那个回归如来藏那都是通过破坏的,外因破坏才能回归的,只有在高级阶段这一个是通过相应的,这个必须是曾经回归过如来藏,有这种经验、有这种体验,然后才能通过相应回归。所以C 这个途径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掌握的,而是初地以上的人,然后向八地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的。 这个就是回归如来藏的三个路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路径它的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特征、在操作上的难易程度去进行选择,然后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路径。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来说,也就是你想找一条捷径的话,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A2这条路径,就是先解决身体,身体的觉受解决,身体觉受解决之后,然后观心,观心之后,然后住于思维本体,然后这个回归如来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个是在所有的方法中是最快、最安全,而且是最准确无误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如果你要是在动态中希望去开悟的话,在操作上比较难,准确性达不到,也就是说不能确保百分之百地能够成功。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确实是回归如来藏了,但那很不一定的,因为你达到的是一种相似的境界,虽然你也能得到那种“大地平沉、身心清凉”这样的体验,但那不能说明问题。为什么?这就是牵扯到第三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判断标准。这个判断标准需要我们掌握,但是这个标准也是很简单的,到时候我们回归如来藏之后,这些东西是不需要去专门学习的。这个了解一下就行了。在你没回归如来藏的时候,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之后,你能够对以前的一些公案进行鉴别。有的公案是不究竟的,所以在你没有了解这些知识的时候,你无法判断,了解之后,你可以进行一些判断。这一个咱们简单看一下吧。 三、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判断标准 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判断标准,咱们可以按照就是进入如来藏和进入我们平时现在这种思维衍生状态这个运作的过程、思维的路径,按照这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去划分。 1. 在证入思维根本状态之前的思维状况: 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要住于思维本体,在思维方面住于思维本体,这个住于思维本体是怎么判断,咱们前面谈过了,也就是说在思维方面住于思维本体,在物质方面是身体的觉受没有,掌握这两条标准。 2. 安住于思维根本状态的特征: 那个就是下一节咱们专门谈,也就是我们在如来藏状态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特征,因为这一个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咱们专门放在下一节另起一节专门去谈。 3. 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也就是从如来藏状态进入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这时候出现的情况: 比如说,有的人也能够进入一些相似境界之后,从那种境界出来的时候,比如说,在愣神的境界出来之后,也能有一些觉受,那么这时候因为他刚才进入的境界并不是如来藏的境界,所以出来之后,那么很多情况是和从如来藏状态出来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我们对这个了解之后,就能够进行判断。 那么从如来藏状态进入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的时候出现情况如下: (1)心动:首先经历的就是一个执着心力的突然升起,就是心动,一定要了解这个动,动这个词是非常、非常好的,动这个词能准确地表达出你当时的那种心境,这是对这个词,一定要了解这个心动这一点。 (2)对立分别念的产生:在心动之后产生了对立分别念,就是一对一对的念头,比如说,如果你是进入的是一种惊吓的状态,比如说,有的人在静中受到突然惊吓,一下子愣住了,从这种愣神的状态再出来的时候,你也能够感觉到有一种心动的感觉,那是惊吓的心动——咚咚咚乱跳,而和那一个从如来藏出来的时候那个心动不一样,从如来藏出来的心动是那个心力由一个平静一下子提高,有这种提高的这个过程、这样的一个体验,二者是有这方面的不同。在这个地方就是对立分别念产生就是一对一对念头,这就是咱们在这个地方将会体验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些念头就是成对成对的出现,这个咱们以前也谈过。对立分别念的产生,如果在高级思维状态的话,通过观无我也照样能够观得到,比如说,高级思维状态,这时候有时候还产生念头,在高级禅定中还产生念头,这时候怎么办?你可以通过一种观法——观无我的观法,就是:你观想把自己粉碎了,粉碎自己,把自己碎为微尘,然后融入山河大地,就这样去观想,用无我这种观去观想,一定要了解一点,是:把我,自我粉碎了,然后融入山河大地,而并不是观山河大地都是自己,一定要了解不是这样观的,一定是观把自己碎为微尘然后融入山河大地,这样观的话,念头将不再产生,因为你是通过观无我,而这一定有个无我的观念,念头不产生了。不产生之后,你能够暂时地安住这种境界,但这时候由于执着心根本没有破除,你仅仅只是住于一种观念,用这种观念来观的,由于执着心没破除,所以这时候还会退失,不由自主就退失了,退失之后,念头又会产生,这时候产生的念头,第一个念头就是“我”,接着就会出现“他”这个念头,也就是出现一对一对的念头。如果在出现“我”这个念头之后,你再用无我观再观无我,那么“我”这个念头马上又消失,你又进入刚才那种状态,又能够安住一会儿,但过一会儿又退失,“我”这个念头又出现,出现之后你再用“无我”,然后就会重新回归那种状态,重新进入刚才那种禅定境界,也就是在这个界面上你将发现“我”这个念头它是刹那之间生灭的,就是快速地生灭的,一会儿有“我”这个念头,一会儿没有,也就是这时候你能体验到“我”是刹那之间生灭的。当你能体验这种状态的时候,你将破除“我见”,也就是这只是破除“我见”,而不是破除“执着”,你可以在高级禅定中通过观无我破我见,但不能破执着,破执着是必须回归如来藏才行的。也就是我们说对于“我执”的破除,如果你要是进入高级禅定的话,那么只能破我见,不能破执着,执着心一定是在回归如来藏的时候才能破的。也就是说,刚才你通过观无我证入那种住于无我的那种禅定境界,那么从那种状态退失之后你又见到了“我”,“我”这个观念,也就见到了一对一对的念头,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心动”,是自动退失的、自然退失的,很平静的、平稳的一个过渡,很平稳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的过渡,也就没有那个突然升起那个心力——心动那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 这个咱们群里面有不少同志能够证入高级禅定,高级禅定的时候你体验一下这个境界,通过观无我专门去体验,也就是说你体验不到心动。没有心动这个过程,那么你将不可能也就是你刚才的境界就不是证入如来藏了。如果你是受惊吓的,从惊吓状态出来之后,你也能感觉到心动,心咚咚乱跳,但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根本不可能看到一对对念头的,也就是你虽然有心动,但你看不到一对对念头,那说明你刚才不是证入如来藏的。 也就是说,你如果证入如来藏了,从如来藏出来时有两个情况必须经历,在这个地方就是两个标准:第一必须有心动;第二必须有对立分别念的产生。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一定要掌握这个标准。 至于这个一对一对念头咱们简单看一下,心中产生这一对一对念头它的这些表现,这些表现作为知识了解一下就行,这个不需要了解太多。将来证入如来藏,从如来藏状态出现之后,这些情况都是一目了然。所以这个咱们不再详细谈,咱们的书上都已经谈了。 再一个,需要掌握的一点就是326页下面的: 为什么每一对念头的前一个念头在心力方向上一定是指向思维根本状态的?也就是一对念头中的前一个念头一定是指向思维根本状态的,什么样的原因?这就是从如来藏状态出来,在心动这个地方有一个关键点是什么?也就是你从如来藏状态出来时心动,你马上感觉到自己脱离刚才的状态——如来藏状态了,这时候你有一种本能,就是希望马上再回去,一定要了解在这个地方随着心动产生,你立刻会产生一种本能,就是重新回去那种本能。那么一对一对念头那么就是与这种本能相应的,也就是说,第一个念头就是你的那种本能的反应——你想回去,也就是每一对念头的第一个念头都是和如来藏状态相应的——你想回去,但是这时候已经处于执着心力作用下了,所以执着心力就会引导你逐渐脱离、越来越远离如来藏状态——就是咱们说的那种狭义如来藏。这个要了解这一对一对念头它们的情况。 (3)心境:就是心力的状态,咱们说的心理反应。 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几种心境如下: ①你将发现“我”这个念头:其实这个“我”只是个念头,也就是这时候能破我见,破了这个我见之后,你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无私无我只有在思维根本状态才具有,在思维衍生状态这就是人们的一种愿望,但是人们既然有这种愿望,说明一定有那种状态,没有那种状态他是不可能凭空产生这种愿望的,一定要了解一下,我们现在表现出来的某些看似非常不经意的那种表现,其实都是潜意识的那种本能、潜意识的暗示,是从思维根本状态演变下来的,这种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潜意识行为,也就是我们追求无私无我的那种愿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无私无我,比如说,我们在汶川大地震,所有的人都能够无私无我地去帮助别人,就像我们看那个电影一样,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连监狱里面的人,有时候我们大家都认为监狱里面的人是十恶不赦的,但是监狱里面的人都是非常忘我的、无私无我的,完全是无私无我地去帮助这些在地震中受难的人,非常非常感动人的。也就是说在诸佛的眼里,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有一颗佛心。所以就是要了解这种无私无我,我们真正在如来藏状态才有,在思维衍生状态在特殊的情况下这种无私无我的心能够被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 ②你将发现人人都具有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是即使不实证的人也照样具有,也就是回归如来藏状态在这个地方的表现就是一种失落感,至于说现在我们实证,大家精进得不得了,非常非常地精进,付出了非常非常的努力,非常非常大的努力,这种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毅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你付出的辛苦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按照常规的一般人的说法,从社会上的常识来说,我们付出的辛苦应该得到一种回报,也就是说你能够得到一种别人没有的、最让你感到自豪的回报,但在学佛这个地方不是这样的,你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结果你仍然是一无所得,你得到的仅仅只是大家都有的,你和大家不同的唯一就是你亲历这种状态,你知道这种状态,社会上的人不实证,他只是不知道有这种状态,它唯一的区别就在这里,人家虽然不实证,但人家照样有这种状态,无非是他现在不知道有这种状态,体验不到这种状态,你仅仅只是体验到了,这是唯一的区别就在这里。所以就是,学佛,我们最终的实证结果就是失望、失落感,就是过去人说的若有所失的感觉,好像失去什么东西一样,心中空洞洞的,若有所失就是你喜欢一种东西,就像我们希望实证回归如来藏,抱了很大一个希望,你喜欢这种东西,就像你有一个很喜爱的东西突然丢失了一样,突然丢失时你得到的那种巨大的那种失望,也就是若有所失的感觉。如果你得到一种境界,从这种境界出来你高兴得不得了,你说:哎呀!我得到了!我得到了!境界太好了!那么你肯定不是回归如来藏了,凡是回归如来藏的,从这种状态出来之后,都是目无表情的,然后就是,有的人就是流眼泪的,当然流眼泪不是你认为的好像是惊喜的流眼泪,不是这样的,确实是非常非常失望的。这就是了解当时的心理状态。 ③宣传主动性有所改变:就是原来的弘法的那种积极性、主动性等等,也就是刚开始你学佛的时候,你觉得:哎呀!这个东西好得不得了!然后你就拼命向别人去讲啊,这个东西好啊!你们怎么不学啊!,别人不听的话,你会怎么样?对人家产生不满,那个人不学佛,不好!你总认为人家不学佛是不对的。但是在回归如来藏之后,你知道人人都有这种状态,人家就是平时不学佛,那他是愿意应用那种状态,因为思维衍生状态也是那种如来藏状态的一种表现嘛,人家愿意应用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应用一段时间之后,人家还会回归这种状态的。所以说,对回归如来藏状态之后的弘法,它是一种随缘的,完全随缘的弘法,你愿意学了,那他就告诉你,你不愿意学,他也丝毫不会生气的,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气的,所以就是一种“随缘”。所以这就是在这两种情况下有点儿不同。 ④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对思维根本状态的情况有所了解,你将发现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变化,所以不会排斥。这样在生活中我们说平时的实证……咱们平时有时候在生活中和实证结合不起来,那是因为你根本就不了解如来藏状态是什么样的,所以你是刻意去学习,是有学的,刻意去学习回归如来藏的。但在如来藏状态出来之后,你的实证、你的学习将不再是刻意地,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整个生活观念就完全地颠倒,你想不实证都不可能。在回归如来藏之前,你稍不留意你就脱离了实证、脱离了学习、脱离了正确的轨道,但是从如来藏状态出来之后,在平时生活中,你想脱离正常的轨道都是不可能的,你想不学佛都是绝不可能的。这就像咱们说一个玻璃珠吧,玻璃珠在前面滚啊滚啊,滚到一个下坡路了,这个下坡路这个地方就相当于咱们说的……咱们把这个坡比喻做那个执着心吧,那么到这个下坡路这个地方就相当于你现在开悟——第一次回归如来藏,第一次回归如来藏就相当于这个玻璃珠滚到了这个下坡路了,那么接下来,玻璃珠将会持续地向下滚,也就是持续地向成佛的这个方向去走,你想不向下滚都不可能,你想不实证都不能,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就是说在现在你的实证是人为的、故意的、专门的、造作的,在第一次回归如来藏之后,你是实证是自然的、非常非常自然的,在生活中你无论怎样做都是在实证,比如说,在回归如来藏状态之前,你和别人去吵架的时候,你就是情绪这样非常激动的,完全被这种情绪牵着走,在回归如来藏状态之后,你也可以使用这种状态,但在使用的时候怎么样?你知道这仅仅只是一种状态,对面和你吵架的那个人,他也是被这种情绪牵引,但他有一种状态也是如来藏状态,这时候你想和以前那样生气都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你的心达不到以前的状态,也就是说那个根被断了,咱们以前说的就像大树一样,根被断了,你想再达到以前那种状态,根本没办法的。所以这个要了解一下。也就是说,在回归如来藏之前,我们的学习、实证都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然后这样去走的,回归如来藏之后的实证,完全都是自然而然地、如实地修,完全是如实地修,如实地修就是和如来藏状态完全的相应。 ⑤回归如来藏状态前后的实证任务不一样。回归如来藏之前你在努力摆脱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就是你认为有一种状态好,你要摆脱这种状态,所以就是就这样去修行的,有所求。但在回归如来藏之后,因为你了解现在这种状态也是应用,这是其中一点,你不需要存在那种强烈地去摆脱一种状态得到另一种状态,而是各种状态自由地应用,这是在任务方面有所不同;第二个就是,回归如来藏状态之后你才知道,因为在回归如来藏状态你将体验一点就是你平时所具有的那种情绪变化反应,在如来藏状态根本就没办法升起,也就是你没办法生气等等这些功能都没有、都丧失了,所以这时候你还希望拥有那种功能,也就是希望拥有曾经的那种功能,这是在如来藏状态表现出来的一种情况——就是相应,就是希望体验,体验那种情况,这一种习气。所以就是在回归如来藏之后,在以后的实证中,你的主要的任务就是破除这些习气,也就是这个时候这种情况才叫习气,平时的仅仅只是习惯,而不是习气。破除习气之后,有一个好处是什么?你就可以自由应用各种思维状态。如果在有“习气”的情况下,你是无法自由应用各种状态的,你会不由自主地喜欢其中一种状态,比如说,你喜欢平时这种状态,还想体验平时这种状态,你就没办法经常回归如来藏,住于如来藏状态了。所以破习气之后,就可以经常地安住于如来藏状态,这就是从初地到八地之间就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这就是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习气。 4. 大悲心的心理特征: 咱们以前谈过了,就是:深、细、悬、柔软,这几个特征是一定要牢牢地掌握的。咱们所谓的实证,其实全部是为了这几个特征服务的,无论你用的方法怎么怎么样多,都是为这几个特征服务的。 比如说,你观写毛笔字,悬、细啊等等,等等;你观想树叶的飘落啊等等,你观的很多很多的那些方法,都是为了这几个字的,都是为了与这几个字相应的。所以一定要了解大悲心的这几个特征,了解这几个特征之后,就可以通过这种相应而达到各种境界。这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这里需要了解一点,就是虽然你也是与这几个特征相应,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经过这样的相应就的的确确能够回归如来藏了,但事实上,你通过某些方法的诱导,虽然也能把这几个特征诱导出来,但是深度达不到,所以往往只能达到高级禅定,而不能够正儿八经地真正地回归如来藏的。真正回归如来藏是必须有经验之后,然后再这样与这几个特征相应才能达到。因为咱们说如来藏的这个大悲心,咱们一般你只有那种悲,悲伤,咱们平时你见过的悲伤的悲,如来藏是悲而不伤的,那个悲心还远远达不到如来藏这种状态的。所以你使用很多方法去相应的,事实上是不能够真正达到的。所以在第一次回归如来藏之前,在没有通过破坏那种方法回归如来藏之前,你是很难通过这种相应回归的。在这里就是需要了解这一点。也就是说,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那种破坏的方法,住于思维本体通过外因破然后再回归如来藏,那么以后你就可以相应,通过与这几个字相应,然后回归如来藏。这个地方要了解这一点。 所以,最需要掌握的就是这几个字:深、柔软、细、悬、空、悲,就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我们大家希望体验,对那个空,观空,觉得这个空很了不起、很不得了,说观空,偏空啊、顽空啊、妙空啊等等,搞得在名词相上绕来绕去的,其实这个空仅仅只是如来藏的其中一个特征,你只是与这一个特征相应,与这个特征相应,你通过观空,虽然也能观出那种空境——空的心境,但是你从来没回归过如来藏,你所观出的那种空境和如来藏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所以你通过观空可以说是基本是没有可能去回归如来藏的,还必须经过破的,这和刚才咱们说的通过观写毛笔字那个深细悬,细、悬,通过这种去观也是不能回归如来藏的。一定要了解:有观就有所住。你的观虽然能把那种心境诱导出来,但是不能够完全地诱导、达不到那个深度。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一点。要通过破,学佛要像释迦牟尼一样,释迦牟尼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他就是通过破的回归如来藏,我们也同样这样做,因为我们并不比释迦牟尼高明到哪里,所以一定要按照释迦牟尼走过的路去走,严格的按照他的脚印一步一步去走。 5. 印证: 这里面还有一些东西咱们不谈,有的东西不谈,到时候自然就了解。这些东西为什么不谈?因为谈了对你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这些东西放一下,放一下之后,等将来你回归如来藏之后自然就明白,这些不谈的东西马上就知道了。 6. 自我确认: 就是回归如来藏能够准确无误地知道刚才这种状态的的确确就是如来藏状态,这是毫无疑问的确认的,如果你还有一点你怀疑的话,那就不是的。 7. 断疑: 以前的问题都能全部解决,经典以前看不懂的就一下子能看懂,公案你以前不了解的,马上就能了解,知道哪些公案是从哪个角度去展示的,马上就能掌握这些公案。 8. 无念、无住、无相: 这个就是了解什么叫“无念、无住、无相”,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咱们就简单谈这一点,对这些内容就谈到这里。下一节的内容咱们以后再谈吧。 文件来源:http://www.bentifx.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5&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