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13====== * 2014年07月09日 * 讲解:清凉月老师 * 听打:水晶 红袖 芸庭 唯唯 平凡 * 校对:芸庭 * 复核:野鹤 * 先看精进群里有的同志在实证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观鼻子前面的虚空,拿不准鼻前虚空究竟指的是哪个地方。 这个从根本上来说,是实证观念的问题。就是他有一个观念,就是:实证是一种创造,是另起炉灶,我们去创造一种东西。所以,他就是在某些方法上,他要去按照那种量化的标准这样去确定的,也就是你必须告诉我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不能有一点变化的、不能够自主,也就是自己不能够去自由掌握的。这是根本错误的。 要了解一点,就是:我们的实证是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里面去寻找它的一些特征,然后通过这些特征进行实证的,这是其一。它的基本原理就是:思维是衍生演变的,从高级状态逐步演变到现在这种低级状态,浪花是海水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高级思维状态就是低级思维状态的形成条件,这些形成条件就会在低级思维状态中以各种特征的形式表现出来。高级思维状态也是分为一个一个层次的,比如说,一般的禅定状态、欲界定状态,这些不同状态的特征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特征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都有所表现。那么,反过来,你想回归哪种思维状态,你必须先确定目标,比如说,你想回归禅定,那么禅定就属于一个目标状态;你想回归欲界定,欲界定就是一个目标的状态。那么这时候你就要从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里面来寻找,寻找哪些特征是欲界定的特征,哪些特征是禅定中的特征,必须这样去寻找,这是完成第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了解、掌握之后,把这个特征掌握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仅仅只让这些特征显现出来,把其他特征全部放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在选择性思维的作用下,虽然高级思维状态的特征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都有所表现,但是这些表现是不稳定的,也是不能完全显现的,有的特征是偶尔出现的,有的特征虽然也能经常出现,但是若隐若现,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它就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捕捉这些特征,了解这些特征,使这些特征能够完全地显现。实证就是这样的,我们确定了那个目标状态之后,然后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开始寻找这个特征,然后让这些特征能够稳定地展现出来,让它显著化,如果它是不显著的,让它逐渐逐渐地变得显著,不稳定的,让它逐渐逐渐变得稳定,然后把其它状态特征全部抛弃。比如说,我们现在想进入禅定,那么就要从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里面寻找这些特征,寻找之后,把那些能够进入欲界定的特征全部放弃,把那些能够进入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特征全部放弃,也就是把其它思维状态的特征全部放弃,仅仅只让证入禅定中的这些特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第一,让这些特征显著化,因为在选择性思维的作用下,它不一定显著,它不显著,我们就让它显著化;第二,它不一定稳定,不稳定,我们就让它稳定,这就是第二个过程,让它显著化、稳定化。第二个过程就是一心不乱的过程,我们平时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使这些特征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只要它能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一定能够变得深刻,也就是这些特征,虽然是禅定中的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它表现得不够明显,也就是深刻性达不到,不稳定、不深刻,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它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它逐渐达到深刻,深刻之后,然后就进入那种状态了。实证就是这样简单的,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具足一切入定的条件,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分析这些特征,然后根据目标确定入定的条件,我们仅仅需要发现这些特征,然后去寻找它、使用它,然后就证入那种状态了。 同样的,鼻前虚空也是这样的。对于鼻前虚空的认识,此外还需要掌握一点,那就是:①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要了解第一个实证的人就是通过打瞌睡去实证的;②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含有入定的一切条件,它含有那些入定的特征(就是定中的特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在睡眠时候能够自由地使用两种思维状态,这种自然中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最符合科学道理的,我们体验一下睡眠,在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是向下的,那么在我们目光向下的时候,是不是也在睡眠的时候确定必须是盯着鼻子前面三寸的地方或四寸的地方,等等,有这样的指标吗?没有!我们就是这样按照自己的体验,以舒服为标准,最舒服就是最放松的,最放松就是潜意识最容易表现出来的,所以就是鼻前虚空这个地方,你觉得怎样舒服就怎样来,怎样放松就怎样来,这是最关键的。不在于说一定要是几厘米的地方、几个同身寸的地方,不在于这一个的。 需要掌握一点,就是:我们在鼻前这个地方,鼻子前下方的地方是有利于入静的;与鼻子平行的地方,那么这个又有利于破昏沉,就是清明感逐渐升起;再向上,到眉前虚空,眉毛前面的地方的时候是专注。也就是说,从下向上有一个由静到专注的发展过程。所以你觉得比较散乱了,你就观鼻子前下方的,你觉得现在也不散乱,专注力还可以,那么这时候你就观鼻子正前这个位置,随着专注力的再提高,那么逐渐逐渐就会发展到你会盯着眉前虚空这个地方去观。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一点都不要加入人为的那种操作,一切人为的操作都是错误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总之来说,就是:我们对于这些实证的方法,一定要:第一,是从原理上去分析;第二,就是要站在科学的角度、自然的角度,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这些事情。不要把实证看得非常的神秘,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创造的,这样都是不对的。只要我们观念正确了,那么像这些问题都是迎刃而解的,这些根本都不算问题的。所以对于这些问题,要了解这些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实证观念、一个态度的问题,在对实证的认识上出现了问题,所以就是在这些方法上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够自主地去创造,这样无法抓住核心、无法抓住关键,导致实证就变成了一种模仿,这是不对的。实证是高度灵活的,抓住核心、抓住关键,可以自由地去创造、自由地去发展的。 第二个问题:虚空与深邃的心境相应,可以抬头观虚空,天空有三个要素,光色和光明感。 这是其中两个,光色和光明感,就是光感和光色,这两种,然后再加上一个是深邃的、空洞的感觉,并不是说是“颜色加云朵”,没有这样的,云朵是后来的物质,这是又低了一个层次,不能说云朵的,云朵是和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相应的,只要你在观云朵或观其它的物质,那么你就是使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就是在使用执着心。因为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一切都是执着心比较强的一种表现,所以观虚空就是:一个是光明感;一个是光色,就是天空的颜色;再一个就是深邃的这种感觉,深邃的心境,就是空的心镜。就是这三大因素。 在这三大因素中,最关键的是深邃的心境,就是空的心境。空的心境是其它两个特征的基础,它能够产生其它两个特征。我们要抓住这个深邃的心境,也就是说,我们说“体验虚空”指的是使用这种深邃的心境,有了这个深邃的心境,其它两个特征就不算问题,其它两个特征是在向深邃心境靠拢的过程中然后经过的一个过程。 我们对这个虚空,你现在看的时候,你是把几个要素重叠到一起去看的,我们把这个虚空进行一个分层,比如说,按物质的层次来划分,你现在看到的这种光明感和蓝天的蓝色,它属于一个层次,然后你体验的那个深邃的感觉,它属于上一个层次的,但是在我们现在在下面看的时候,它们是重叠的,重叠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一体的蓝天,但其实它们是分层次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也就是说,我们在实证的过程中,比如说,将来你出阳神,使用意生身,如果层次低的话,你见到的是光境,也就是光所形成的境界,就是天道的境界;层次再高一点,你看到的就是这种光色,就是光明感、光色,就是蓝色这样的境界,或者是一种光团,圆形的光团,你看到这样的境界;然后再向上一个层次,就是一个空的心境,就是深邃的心境,就是虚的心境。这是一个一个层次的,所以要了解这一点。了解这一点之后,那么我们在观空的过程中,与虚空相应的过程中,就能牢牢抓住那个最高层次的那个虚空心境,就能抓住这一点,然后与它相应,与它相应就能与其它的一切境界相应,这一个是最关键的。不要把那个天空的这种蓝色和光明感,把它看成一个很高级的,它也不是高级的,它也是属于欲界定的一个境界。真正高级的是那种深邃的心境,那是属于一个禅定的境界,在那种境界是可以自主地把握的。这种蓝天的境界和那个光团的境界都是不可把握的,都是非常容易退失的,退失之后,想重新恢复是不容易的。而深邃的心境不一样,它也能退失,但是可以自主地掌握,比如说,发现退失的时候,稍稍一相应,马上就上去,也就是自主性非常强,稳定性非常强。这就是将来,在道家这方面,你就是练意生身,得阳神之后,得到这种光的境界、虚空的境界、光团,那么还必须完成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必须与更高层次的那个虚空的心境相应,就是最后的粉碎虚空,然后与更高层次的还虚的这个心境相应。 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与虚空相应它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就在是与深邃的这种心境相应,这是最根本的。不要把侧重点放到体验那个虚空的光明感和蓝天的蓝色上,不能放到这个上面。 第三个问题:就是容易走神。 容易走神这一个也是很多人具有的,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就是两大特征,就是:要么散乱,要么走神。走神是其中一个大问题,有的人在那里坐着的时候,就是两目无光的,然后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就是不由自主地就走神。 走神,我们采用两种方法去解决:一种方法就是改变走神的内容,如果你善于走神,那么你就天天地想那种高层次境界,比如说,学《弥陀经》的,你就想极乐世界的境界,观这种纯粹的光境,或者那种美好的物质的境界,同时再观这种慢动作等等,整天这样观想、这样观想,那么就把走神的内容改变了。这是其中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就是打破走神。怎样打破?走神是一种静,就用动去打破。因为在习惯走神的时候,你想培养专注往往是不容易的,那么这时候就用动去打破静,用那种能够引起专注力的这些运动去打破这个静,举个简单例子,我们拿一个兵乓球拍,然后去接那个兵乓球,你就这样连续地能接上一百次,然后你再正着接、反着接,交叉着进行,正反接交叉进行,还能再接上一百次的话,那么走神就完全被打破了,专注力就显著提高了,因为接兵乓球如果专注力达不到的话,是根本不可能持续接下去的。这就是采用这些方法去把走神打破。走神打破之后,然后再去练习实证,所以,对于走神,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反过来,对于那些比较散乱的状态,怎样才能让它快速地不散乱?那么散乱是一种动,最快的方法就是用静去解决它。最快的方法就是使用睡眠,睡眠是最容易打破散乱的,同时睡眠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另一个方面在动之后,生理上也是自然会向着休息这个方向去发展,也能够顺应这种生理的现象,所以说打破散乱最快的方法就是睡眠。同样来说,我们实证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你想提高实证效率,那么你就必须掌握睡眠,通过睡眠去实证。 这就是对于平时的“昏沉”和“散乱”这两种情况,我们要注意这样去解决。 那么对观呼吸来说,有的同志提到就是:观呼吸一观就容易睡着。 这就是不了解观呼吸的一个前提,观呼吸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每天多观几次,这样来说能够破除那个昏沉,也就是说,像第一个实证的人一样,休息非常充分,休息充分之后,再去观呼吸就不可能睡着了,因为什么?我们观呼吸的时候,往往是先用睡眠的经验去观的,我们很多人对睡眠非常熟悉,睡眠的时候就是通过观呼吸去睡眠的,所以最容易通过观呼吸进入睡眠中,那么这时候就必须让休息比较充分,充分之后,躺在那里观呼吸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再去睡着的,那么这时候就比较容易观得住了。 那么关于观呼吸这个怎样和虚空结合,还是刚才我们谈的,就是用那种深邃的心境、柔软心去观呼吸。观呼吸的过程中也要侧重于在“柔、细、长”这个方面慢慢、慢慢地下功夫,让它逐渐地发展,逐渐发展之后,这几个特征稳定下来之后,那么它就和虚空相应,然后你就能证入这种境界。当然,你不可能就一下证入那种虚空的心境,你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如果你的专注力不够强,仅仅只是一般的专注,那么这时候有一种鼻端生白,就是白色这种境界,如果专注再强一点,就能见到这种光团,彩色的光团,这就是因你的专注力不同而变化的。 所以这一个就是,我们使用“观虚空”这种方法的时候,你是无法对虚空直接关注的,就像咱们精进群里的同志提的“观虚空不容易观”。观虚空不容易观,所以我们就借助了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去进行操作。这就是在实证中的其中一个技巧,实证中的这个技术叫什么?就叫做难易结合,就是有的方法操作不容易,不容易的时候就找一个容易的方法和它结合在一起进行操作,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观呼吸中诱发了身体的气机,比如这个气团形成了,气团刚刚形成的时候,你的散乱心还有一点,这时候气团还是不稳定的、不明显的,是不容易观得住的,那么这时候该怎么办?这时候就可以和观呼吸结合在一起,因为观呼吸在这个时候,你已经掌握得非常纯熟了,那么这时候就把这个观呼吸和这个观气团结合在一起,把一个难操作的一个观察对象和一个容易操作的观察对象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观察,这时候就可以观这个气团在呼吸,就是体验气团呼吸,不再体验其他任何的身体的特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慢慢、慢慢地对气团形成专注。这种方法就是咱们平时大家需要了解的,就是难易结合。 难易结合的方法,它有一个需要掌握的一点,就是:你所设置的这两个观察对象,在性质上一定是一样的,而最终的结果是一定能融为一体,比如说,呼吸和这个气团都是和潜意识相应的,所以,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观;同样的,我们观虚空也是这样的,虚空不容易观,但呼吸比较容易观,那么这时候我们就把呼吸转移到虚空,和虚空结合起来进行观,边观呼吸、边体验这种深邃的心境,边让呼吸逐渐、逐渐地变得这种柔细、绵长,慢慢地就转向了深悬,和深悬的虚空的心境相应,也就是说难易结合;同样的,观气机也是这样的,气机我们也照样可以把它和虚空相结合,因为气机是和潜意识相应的,呼吸也是和潜意识相应的,它们和虚空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观。这就是在具体操作中的时候,有一些操作的技巧我们必须掌握。 同样的,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在群里的同志们也提到说是:观手有时候观不住。观手观不住,这也是原理上不了解,就是要知道:我们即使在平时的运动中,微观物质照样在发生作用,但是因为散乱心的原因,这些微观物质处于一种弥散的状态。所以,我们就制造一种境界,让潜意识能够去专注。咱们书中举的例子,就是建筑工人受到外伤之后,专注力向那个地方集中,然后气机马上就向那个地方集中,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例子,然后制造这样的一种觉受,使专注力向这个地方集中,那么气机很快就向这个地方集中,那么这时候就能观得住了。举例来说:我们现在闭上眼,闭上眼之后,两手相击,用力的拍五下,拍五下之后,你感觉手有一种疼痛和麻的感觉,然后开始把手下垂也行,或者是像抱球一样,放在胸前也可以,两掌相对放在胸前,然后你开始体验手的这种麻的感觉,疼的感觉,疼中带着一种麻,就慢慢地体验这种感觉,麻的感觉,当你体验得比较专注的时候,你又能体验到它的一种胀,如果你感觉到在观的过程中,这个感觉慢慢、慢慢退失了,逐渐、逐渐要退失,这时候你还可以采取一种方法,就是让这个手慢慢地动,动的幅度非常、非常小,在轻轻地动的过程中,体验手上这种疼痛、胀、麻这种感觉,它微细的变化,就专注地这样体验,就这样连续进行几次,一、二天的时间,你就完全能够观得住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 所以,这就是需要我们在实证的过程中,掌握原理之后,去灵活机动地采用一些方法,在实证的技巧上下一些功夫,那么实证就会突破得很快。如果你把那种方法看得非常的死,别人告诉一种方法,你觉得这种方法非常好,而且是你一点都不敢去变化,这样你就无法掌握它的灵魂,不知道这个方法究竟原理是什么,你只能在这个相上去模仿,这样的模仿是毫无意义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最关键的是掌握原理,原理掌握之后,你就知道在哪个地方用功,那么潜意识就向着那个方向去靠近,那么这样实证非常快的成功。 还有一位同志提到,就是:在观手的过程中,手指会被扯开,或者观手继续观的时候,手会自己浮起来。 这就表明一点,就是身体的这种微观物质的反应已经比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在打坐中去观,不要在运动中去观了。在打坐中该怎样观?就是我们要把这种手的微观物质的感觉和虚空结合,也就是和深邃的心境结合,不要再和身体的这种宏观物质状态结合。具体操作中,就是要在体验手的感觉中,逐渐让身体的这种觉受消失,让它迷糊。也就是现在开始闭上眼,手放在小腹之前,然后你观手,发现手开始逐渐逐渐变暖,这时候你就开始让手的这种宏观觉受逐渐消失,慢慢的你就感到手消融了、没有了,就体验它没有的这种感觉,有与没有,在有与没有这个过程中开始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去体验气机,因为这时候你再体验气机的时候,专注不容易提起,那么就可以和宏观觉受有与没有结合,慢慢地放弃身体宏观觉受。身体宏观觉受是和执着心相应的,只要你在体验这种宏观身体觉受,那么执着心就一定会持续地、稳定地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在观这种微观气机的时候,一定要和深邃的心境结合,慢慢地完全放弃身体的宏观觉受。 在这里就是原理上一定要明白,身体的宏观觉受,它是和执着心相应的。物质的状态都是和执着心相应的,一定要放弃。一定要把微观物质这种感觉、气机的感觉、暖的感觉和深邃的心境结合,也就是和虚空结合,那么这时候,微观物质就会逐渐地向着高层次发展,因为深邃的虚空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把微观物质和深邃的虚空结合在一起,那么微观物质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它的层次,不断、不断地提高,然后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这就是要了解物质的层次是什么样的。在实证中我们一定要把微观物质的这种表现,向高层次靠拢,和高层次相应,这样很快就能突破了。 如果你在体验手的感觉的时候,始终是和身体的这种宏观的觉受结合在一起,那么你始终将处于散乱状态,比如说,你现在感觉到“手指好像被气扯开,感觉到手好像浮起来了”,这代表了一点,就是你的散乱心现在还比较明显,执着心比较明显,所以你处于这种散乱中、动中,那么气机自然就处于这种运动状态,慢慢地它就表现为这种动态的一种现象。 还有人提到:发现在走神的时候,观呼吸最容易。 那么这时候要了解,走神和呼吸它们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在走神的时候观呼吸比较容易?这就是二者建立的前提都是潜意识,都是潜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所以这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种状态去进行,比如说:走神的时候,你可以慢慢地体验这个呼吸,只不过是在呼吸的这种“柔软、微细、绵长”上下功夫,这样,你逐渐逐渐下功夫的时候,注意力将会从走神逐渐转向呼吸,你将再也不会走神了。所以这些境界都是可以利用的。只要你在走神的时候,还能够体验到呼吸,那都不是真正的走神,是可以进行实证的,除非是完全的走神,你就没办法去实证,那必须解决去走神的问题。刚开始用潜意识观呼吸都是这样的,都多多少少伴随有走神,不可能不走神的。我们之所以去体验呼吸,根本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排除走神的,去排除那个散乱心的。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就是在观呼吸中能够发现走神,或者在走神中能够体验到自己还在观呼吸,那这都不叫真正的走神,它属于观呼吸的一个基本的原理,因为观呼吸就是为了培养潜意识的稳定性、潜意识的连续性,就是在体验呼吸的过程中,发现走神,然后排除走神,为的就是这样一个目的。这就是要从根本上了解原理。要不然的话,你总会给自己设置一些目标,比如说,你认为“观呼吸就应该对呼吸很专注的,不应该走神”,那么这是一个过程,不是马上一步就能达到的。一定要了解,这个实证的流程是什么,过程是什么,要不然的话,你总是把那目标定得太高,忽略了中间的过程,这样你就容易责备自己、打击自己,这个是对实证非常不利的。所以,实证你使用哪种方法,你一定要了解这种方法,它所要经过的流程,掌握这个流程,到哪一个阶段,出现哪些表现,你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下一步该怎么做,就轻车熟路地进行,这样就不至于在这个实证的过程中变得很盲目,最后导致就是出现问题不知道怎么分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盲目地追求境界。 下面再看:观呼吸时走神跑得好远,数呼吸时观得比较好。 这是观呼吸的两种方法,观呼吸是为了培养潜意识的,是通过呼吸去培养我们的潜意识,使潜意识达到稳定,这是观呼吸的原理。所以,观呼吸从根本上说是用潜意识去观的。但是因为我们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所以有的人观呼吸也使用选择性注意,这在原理上是错误的。但是选择性注意照样能够发展成潜意识,所以这就要对呼吸进行设置。这种设置就是包括数息等等,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去设置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选择性注意的关注。因为选择性注意对这些比较复杂的、动态的这种观察对象,能够观察得住,能够引起关注,能够形成专注,所以就要对这个观察对象进行设置,比如说,对呼吸进行设置,设置成具有一定形态化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比如“数息”有一定复杂性,这样慢慢地就能够让散乱心平息下来,让选择性注意对呼吸产生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形成潜意识,因为关注之后,那么选择频率将会降低,选择频率降低,就容易形成潜意识,就是置心一处的时候,置心一处虽然也是使用选择性注意的,但是置心一处容易形成潜意识,那是因为选择频率降低了,降低之后容易形成潜意识。 所以这一个就是,对观呼吸要了解,了解一点就是:我们现在有两种思维功能,所以我们观呼吸也一定是使用这两种功能观呼吸的,但只有用潜意识去观呼吸是最符合原理的,其他的观呼吸都是因为一种习惯,是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于使用这种选择性注意,然后把这种生活习惯带进了实证中,然后才出现观呼吸方面的这些问题。这就是说,我们在理论上要了解,现在我们平时的生活状态,哪些是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在实证中应该怎样使用这些特征?这些都需要了解,如果这些东西不了解的话,出现问题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出现问题的;成功了,你也不知道究竟怎么成功的。总之就是比较茫然,跟着感觉走。 下一个是[秋水无痕]提的问题:在实证中,到一定时候,会容易一颤,就是一震一样,或者喉咙一动的现象。 这种情况就属于一种静,在静的时候是会静极生动的,然后会突然出现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变化。在专注的时候,一切都是一个准确的过程,不存在一个突然发生的这种现象。这个要了解这一点。 这就是[唯唯]在下面回答的就是“静极生动”,这个回答就是非常正确的,这就是对理论纯熟之后,你自然就能够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准确地判断它属于哪个阶段,这样自然就容易掌握了。 下一个问题:两种思维状态体外观虚空,不知道有没有错了。 这个是可以的、正确的。两种思维观虚空,但是选择性注意它容易对一些有形象的东西形成专注,所以这时候我们才把呼吸和气机的变化放在虚空进行体验,这样可以让选择性注意能够安住于这种境界,同时让深邃的心境在这个地方发生作用,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潜意识化改造。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对潜意识的使用的两个原理:一个是对选择性注意的潜意识化改造;另一个就是对选择性注意的专注化改造。也就是咱们以前谈的,在我们实证中,对我们干扰最大的,就是选择性注意,其他的没有什么了。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所以在实证中,所谓的实证,其实从本质上说,就是怎样改造和使用选择性注意的问题。 那么对选择性注意的改造,就是刚才说的两种:一个潜意识化改造,就是让它和虚空结合,和呼吸结合,和气机结合,和这些潜意识现象结合,然后把它改造为潜意识;另一种就是对选择性注意进行一个专注化的改造,专注化的改造就是“置心一处,无所不办”,置心一出,就是让它守着一点,然后降低它的选择频率,选择频率降低之后,就能够快速地把它改造为潜意识。所以要了解,我们实证,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解决选择性注意的问题。原理上是什么原理?就是因为选择性注意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唯一具有的,其他思维状态没有,我们把这个思维状态的这种特征破除了,那么实证也就成功了,也就跳出了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以要掌握,实证它的侧重点在哪里,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下一个是:我的身体已经被我用了,鬼神也相应? 应该是附体了,他的意思是:我们只能使用身体的一种状态,那么这种状态既然被我使用的时候,那么其他的生命不应该使用的。这个理解有点问题,并不是这样的。宏观物质的一些境界,大家都可以用的,只是用的层次不一样。这个身体,你现在用宏观物质状态,也就是对于你来说,你只能用其中一个状态,比如说,你现在用了宏观状态,你就不能使用微观状态,你使用微观状态,就不能使用宏观状态。但这个宏观状态,你在用的时候,别人也可以用的。但只不过是用的时候,一个是主次的问题,因为你现在在用,主导是你,其他的生命在用的时候,他就像两个人在走路一样,他是跟随着你,和你在一起,和你相应,但他不能够真正地去使用。这就是对于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要了解这一点。这就是我们在实证中的时候,如果你处于走神的状态,你就和那些阴性的境界相应,然后它就伴随着你,就像两个人走路一样的,就是这种情况。 看下一个:虚空没有体内、体外之分,关键是要培养与虚空相应的深邃的心境,这种心境观呼吸不必执着于非要在鼻前那块地方。 这个说的是非常对的,这就是非常地灵活,抓住关键,处理上非常灵活,也就是了解原理,了解这个科学的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历史的唯物主义角度去看实证的过程,那么这些问题都是迎刃而解的。 下一个是[秋水无痕]提的问题:在打坐中不断地变换观察对象的原理就是相动心不动。 相动心不动,这就是说,从基本原理上大家要了解一点,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切境界,释迦牟尼也照样见,但他见和你见不一样,他见的时候,就是相动心不动的境界,这些境界在变化,但是心处于安定、安然不动的状态,也就是如如不动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为什么释迦牟尼能够做到不随着这些境界、随着相动而心动,那是因为他处于一种深邃的心境,大悲心的状态、柔软心的状态,所以,相虽然动,身体始终安住在这种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证中的时候,当你决定要动身体的时候,你首先要了解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是和执着心相应的、和散乱心相应的,如果你使用这种状态,那么你就一定在处在散乱心,处在这样的境界。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那就需要你住于柔软心,住于柔软心,始终安住于柔软心,然后指挥这个身体动,指挥它慢慢地动、慢慢地动,如果动的速度过快的话,就像我们平时一样,那你就是使用它的宏观状态了,你无法和这个身体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一定要了解,为什么要慢?慢的根本的原因、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你能够在心里面有一种感觉,就是:你指挥这个身体,这样就出现一个分离,你用柔软心指挥这个身体,反而不是像平时那样使用这个身体,使用身体就一定是刚强心才能使用的。所以这就是要保持相动而心不动最基本的原理。 下面[秋水无痕]又问:为什么心会不动了? 不是心会不动,而是心住于柔软心,这是柔软心不动,也就是说不离柔软心,要了解这一点,并不是说心(就是思维)就是死盯盯地不动,不是这一个,是柔软心不动。 下一个问题是:在观呼吸时是观“呼吸的动作”吗? 观呼吸是为了培养潜意识的稳定性的,所以就是仅仅的体验呼吸就行,体验呼吸,在体验呼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它散乱心,然后排除其它散乱心,让潜意识能达到稳定,稳定之后就可以形成专注。所以一定要了解观呼吸的原理,了解原理之后,就知道该怎样观呼吸了。 另一方面,还是咱们刚才说的,就是要了解身体的这种状态,身体的物质状态(宏观物质状态)是和执着心(刚强心)相应的,因此,在观呼吸的过程中,只要你是和这种宏观物质状态结合一起的,那么你的观呼吸就很难,是不容易成功的。所以,观呼吸必须和深邃的心境结合、柔软心结合、和虚空结合,这样才能够观得住。如果你是一定要和身体结合,这时候身体的感觉还没有完全排除,那么这时候观呼吸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一点,因为你的目的是通过呼吸培养潜意识的,也就是说,你要用潜意识去观呼吸,潜意识的特征是作用于面的,是作用于一个大的面积的,所以这时候观呼吸,你一定要体验呼吸的整体,而不要盯着一点,比如说,呼吸的整体就是:鼻子进来、腹部身体怎么变化,就是整个呼吸你不要去盯着一点就行,在整体上下功夫。如果你盯着一点,比如说,盯着鼻子这个地方怎样一吸一呼,腹部怎样一吸一呼的,那么这时候你就没办法使用潜意识了,没办法使用普遍性留意了,你只能使用选择性注意,因为选择性注意是作用于点,而不是作用于面的。所以这就是根据你的目的,你想使用为了培养潜意识通过潜意识慢慢形成潜意识专注这个路去走的话,那么你就必须体验整体,而不能够在这个观呼吸的过程中慢慢地你又转为体验局部了,体验局部又变成另一种方法了。所以这就是要了解原理,不了解原理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没法操作,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再一个就是群里几位同志也是在讨论:鼻前虚空的问题。 一定要掌握一点,就是:你仔细体验一下睡眠前就行,睡眠前你是怎样在观着鼻子前下方这个虚空的,你就怎样去操作,以舒服为标准,以能够放松为标准,不要去刻意地去造作,这个位置是非常灵活的,你觉得怎样舒服就怎样来,怎样容易操作就怎样来,只要是在鼻子前下方这个地方就行,不在于距离的多远。 关于精进群中提到的问题,咱们就简单谈这些。 ----------------------------------------------- 今天咱们看199页,第二节 认识身体 认识身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对身体的认识我们必须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同时我们在实证中,我们第一步需要解决的也是身体,这一步解决不了,其它的也就谈不上。因为上次咱们谈过,基本的原理就是:我们要从这个世界出离,那么我们首先必须从这个物质体出离,也就是脱离这个物质体、脱离身体,然后再进一步脱离这个世界,这就是说身体是最关键的。 那么从《西游记》上看也是这样的,《西游记》上,第一步就是去取经之前,在两界山就首先解决了六个毛贼,就是打死六个毛贼,六个毛贼代表的就是身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个毛贼。所以就是,无论你是想证入欲界定、禅定,还是你想回归如来藏,那么你都首先必须解决身体,这是修行的基础,这一点做不到,就没办法成功。 同时,在身体这个地方,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就是:身体的觉受是最容易出现反反复复的,那么在这时候我们怎样才能使身体它的觉受消失比较稳定,不是过几天你不实证的时候,身体的觉受又非常明显、不容易突破,这些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对于身体的认识,第一点,就是要认识身体是一种物质,物质是和执着心相应的,也就是只要你有身体的觉受,那么就是执着心的表现,同时来说只要你在体验身体的宏观状态,那么你就是在使用执着心,在培养执着心,这是其中一点。第二点,要了解身体的物质状态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因为身体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特征,这个世界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应的,所以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应的,只要你有身体的觉受,无论是宏观觉受,还是微观觉受,那么你就是在使用相续性思维状态,也就是说,将来你有身体方面气机的反应,无论这些气机反应多么美好,那么你都是处在相续性思维状态的。既然是在相续性思维状态,就一定要受这种思维状态特征的影响、基本规律的影响,比如说,静极生动和动极生静。也就是说,将来在身体气机方面,它的表现,就是和“静极生动、动极生静”这些规律相应的,你就必须尊重这些规律,充分地使用这些规律。这就是身体的宏观状态、微观状态这方面的表现。 再一个,就是要了解身体它的物质的层次,和其它任何物质一样,是分为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对于这些层次,咱们以前谈过:最前面的这一个层次,最浅的一个层次就是宏观物质状态;接下来就是一个微观的物质状态,就是气机的状态;再接下来就是一个光和虚空的状态;再向后就是虚空的深邃的心境和如来藏状态。就要了解它的一个一个层次。在了解了身体的层次之后,我们在实证中,就不至于在理论上出现一些模糊的观念,举例来说:大家在使用身体气机的时候,在出意生身的时候,就是道家出阳神的时候,你往往有一种观念,就是这个光团逐渐逐渐脱离身体了,达到一种外界的虚空的状态,但是你了解了身体的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之后,你就知道不存在出离不出离的,是它达到另一个层次了,后面的层次,后面的层次没有体内与体外的界限,所以它能够自由地在体内和体外去运动,所以你将看到这个光团,可以在体内也可以在体外,自由地在体内体外都呈现这种光团。但是如果你在使用光团的过程中,逐渐逐渐退回来,向着气机这个层次发展的话,那么光团将慢慢地失去光团,不在展现光的特征。在向宏观物质状态发展过程中,再向前发展的时候,这种光特征就越来越微弱,比如说,到我们平时生活中,你闭上眼的时候也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这样光团,睁开眼的时候只是一种清明感,而不再具有这样光团的感觉,也就是说,这种光团的境界它是在后面的层次必然具有的,本来就存在那里的,不是说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经过练啊、练啊,是在现在这种状态出现,然后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来来回回在体内、体外的变化,不是这样的,它是在后面的层次,更高的一个层次。然后你也可以做一个观想,所有物质境界都可以这样的观想,就是物质境界它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假如这些层次,你都把它做成一个图片,这个图片像X光片一样透明的,或者像那个皮影戏画的皮影一样,把它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排列,排列之后,你从前面向后面看,那么这些层次就是叠加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然后就形成了我们这个宏观状态,我们平时见的这种物质状态。我们平时生活在这种状态,你只能生活在这种状态,所以你看这些境界的时候它就是叠加在一起的,形成这纷繁复杂的世界,形成这个宏观的世界、宏观的状态,但其实后面它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在实证的过程中你将逐一地经过这些层次,所以对物质的认识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这样就有个好处,就是在身体气机比较明显的时候,就是得意生身你出阳神这个过程中,你就使用在前面的这个层次,然后逐渐、逐渐向后面层次发展,慢慢地你就把前面的层次全部放弃,而不是相反地你在使用后面层次的时候和前面的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有些人气机明显的时候,他还是会和宏观状态结合在一起,在光这个层次比较明显的时候,他还是和气机的层次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果断地放弃前面的层次,这就是同样的道理,在观呼吸中也是这样的,观呼吸到了一定的层次的时候,是必须果断地放弃观呼吸,要不然的话,你将始终是停留在前面那个层次,将无法回归后面那个层次。所以,这一点,咱们因为是在语音上,所以这样讲的时候比较麻烦,如果要是直接面对面的去谈的话,有一些教学软件的话,就可以制作这样的一些教学的软件,把它层层叠加,叠加之后你就一下子明白,非常非常简单,这个原理你就很简单地就掌握了。 所以,下去之后,大家在心中这样观想,多观想几次,这个原理你就明白了。这个原理如果不明白,将来在实证中就麻烦得很。尤其在身体这一块,就非常非常的麻烦。原理明白之后,实证就非常简单,很容易成功的。要不然的话,就像《西游记》中一样,因为原理的不明白,所有这中间就会不断地出现很多问题。这就是对于身体它的层次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再一个就是对身体的层次还要掌握的一点,就是咱们上几次说的:每次你只能使用其中一种状态,不能灵活使用很多状态。 最后,我们需要掌握一点就是:自由身和受限身。 对于学佛人来说,身体容易了解,但社会上的人不了解,他认为身体就是现在的这种真实的物质的状态,自己独有的状态,其它人没有的。但对我们学佛人往往能掌握一点,就是:身体的宏观状态是我们可以单独使用的,其它的状态,在后面的状态,就是气机状态、光的状态等等,这是共性的,是共同展现的。上次咱们举个例子,就是冰山和海水的关系一样,在海面上浮着的这些冰山就相当于宏观的状态,那么这些状态是非常受限制的,这个冰山与那个冰山之间不自由,在海水的层次,在后面的状态就比较自由,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身体的这种宏观状态的时候是不自由的,当我们使用微观状态的时候是非常自由的。这就是对自由身和受限身(受限制的身体)的了解。 第二个要了解:物质状态和功能。 就是不同的状态和不同的功能对应,这个重点是针对我们将来在气机这方面要涉及到这些,在实证中要用到这些。气机的不同状态是和思维的变化过程,不同过程是对应的,不同层次是一一对应的。 关于身体,咱们就简单谈这一点,涉及到身体的微观物质方面的内容将来在《实证学》中再说,《实证学》重点涉及的就是微观方面的,因为咱们的实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用微观物质,然后达到一个更高层次。在《基础理论》里面谈到身体的时候,重点是针对社会上人的,因为社会上的人对身体比较执着。 接下来咱们看210页,第三节 认识呼吸 认识呼吸,第一个就是要了解呼吸也是条件生成的,我们平时总有一个观念就是“要调整呼吸”,这是因为我们平时人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所以你使用选择性注意观呼吸你观不住的时候就必须调整呼吸,这是因为不了解呼吸的原理所导致的。既然是已经这样操作了,那么我们就需要掌握怎样调整呼吸。 调整呼吸就是必须了解“呼吸是由条件构成的”,所谓的调整呼吸其实并不是为了调整呼吸而调整呼吸,而是在呼吸的构成条件上下功夫,因为根据条件论:任何事物都是条件构成的,条件改变了,那么这个物质将会改变,条件消失了,这个物质将会消失。所以,所谓的调整呼吸,其实是调整呼吸的构成条件,呼吸的构成条件改变了,呼吸自然也就改变了。所以在调整呼吸的时候,一定要在呼吸的条件上下功夫。呼吸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思维,刚才我们说的“把呼吸和虚空结合起来”,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就是改变它的其中一个构成条件,和虚空相应、和深邃的心境相应,改变这个条件之后,呼吸自然就能够观得住了。这就是我们要了解,所谓的“调整呼吸”,其实就是调整呼吸的一个构成条件。 再一个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要观呼吸? 因为我们实证的目的分为从物质和思维两个方面,也就是实证的目的分为物质和思维,我们在实证中,要么是调整思维状态的,要么是调整物质状态的,只有这两个目的。所以,观呼吸也是这样的。 观呼吸应用在思维方面,就是在调整思维状态方面,是直接去改变潜意识,也就是形成潜意识专注的,这是通过呼吸去形成潜意识专注,这就是咱们平时大家熟知的观呼吸。 另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观呼吸去寻找身体的这种微观物质,使用物质的状态。怎样通过观呼吸去寻找身体的微观物质?这个是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原理,也就是:呼吸是物质的一种功能,它是身体这些呼吸系统功能,呼吸系统是由微观物质构成的,因此也是微观物质的功能,物质的功能和物质本身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我们通过物质的功能够寻找到物质本身。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呼吸的体验、通过呼吸状态的改变,慢慢地就查找到物质本身,也就是查找到身体的微观物质,这就是我们选择观呼吸的目的。 为什么要通过呼吸去寻找微观物质? 因为呼吸容易操作。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对呼吸要有深入地认识,我们回想一下平时的呼吸,平时呼吸它是和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同时关联的,举例来说,你受到突然的惊吓或高兴等等这些情况下,你的呼吸是不平稳的,但是你很快就能够暗示自己呼吸要平稳,就是在调整,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你经常遇到,这样的调整方法你是非常熟悉的,有这方面深厚的经验,所以使用这些经验去操作的时候很容易操作。 同时,呼吸也是和有意识思维、潜意识思维同时关联的,你所使用那种让心情平稳下来、让呼吸平静下来的方法,其实就是把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诱导,在你紧张的时候,在你高兴的时候等等,这时候你能够准确地使用一些方法,让呼吸能够平静下来,表面上看来是在调整呼吸的,其实从本质上说,你是在调整思维的,是让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转化,所以这样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通过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呼吸是一种非常好的观察对象,它能够有效地把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二者结合起来,同时我们也能够非常熟练地把有意识思维通过呼吸转化为潜意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呼吸去寻找身体的微观物质,因为它容易操作,我们在这方面经验非常丰富。所以这个就是要了解,通过呼吸,从身体方面、从物质方面去进行的时候,它的基本的原理是什么?这个在《实证学》里面我们还要详细谈。这是从呼吸寻找到微观物质之后,在发展一定程度的时候,到另一个阶段时候是必须放弃呼吸,如果我们再继续体验呼吸,那么我们将始终无法进步。这是一个一个阶段的,至于到哪个阶段再放弃呼吸,咱们将来在《实证学》里面再详细谈。 我们在实证中对呼吸的调整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改变呼吸,一个是断除呼吸。 “改变呼吸”,就是我们还在使用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改变呼吸。如果我们完全地放弃这种身体,也就是连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也不使用了,那就是一个“斩断呼吸”,因为呼吸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只要还有呼吸,那么我们一定有身体的体验。关于斩断呼吸,这个也很容易了解,怎样斩断呼吸?就是从思维上进行,跳出这种思维状态,那么这个呼吸自然也就斩断了。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物质方面进行,物质方面进行,就是达到和虚空相应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光的状态,比如说,达到和虚空相应的状态,才能够真正地断除呼吸,在光的状态还是不能够完全断除的,那仅仅是呼吸达到一个微弱的情况,也就是说必须达到禅定才可以。 再一个就是:呼吸与健康的问题。 呼吸与健康的问题其实是呼吸与微观物质的问题,因为所谓的健康问题指的是宏观物质,而宏观物质的一切问题都是由微观物质形成的,所以解决健康问题,其实就是解决微观物质的问题。那么微观物质的解决,就必须把呼吸调整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才能去体验微观物质的状态,然后解决微观物质。 再一个,216页,涉及到疾病的治疗。 这个是说,社会上的很多人,他实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身体健康问题的。实证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健康问题,因为健康问题对我们平常人威胁是非常大的,所以在216页,我们谈了一个“对疾病的治疗”问题。 疾病治疗总体来说是分为两种:一种就是直接治疗,就是直接针对这种物质状态,那么这一个治疗我们是直接在物质方面下手;另一种治疗方法是跳出这种状态,跳出这种物质状态,让它自然恢复,因为所谓的疾病,那是因为我们不科学地使用身体所导致的,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使用它,不使用它,它会自然地恢复,就不会被干扰,所以就可以进入禅定中,因为只有在禅定中才是不使用身体的,在一般的欲界定还使用身体微观物质状态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所以,最好是进入禅定中,让身体完全地处于一种自我调整状态,那么这时候疾病就会慢慢地排除。 今天就谈到这吧。“第四节 认识睡眠”咱们下次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