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观心===== {{:双层灯笼图.jpg|}} 我们曾经用双层灯笼来形容思维的整体概况:灯笼里面的蜡烛代表思维的根本状态,也就是如来藏。外面的两层灯笼代表思维的衍生状态,其中里面的那一层代表思维的对立分别念,因为这些对立分别念头不和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是抽象的念头,比如:我与他,喜欢与厌恶等,所以我们称之为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外面的那层灯笼纸代表思维的相续性,思维在这里结合具体的人事物展开逻辑相续性,我们把思维的这种状态称作思维的事相续状态。 由于思维的事相续状态比较容易打破,而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比较隐蔽,尤其重要的是只有当你从思维的根本状态出来的时候,你才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与之相反的,当你从灯笼外面向里面进的时候,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总是牢牢地和思维的根本状态结合在一起,构成我们平常人的思维本体。我们平常人的思维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对象两部分构成。但因为这里的思维本体并不是思维的根本状态,而是思维的根本状态和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我们把这里的思维本体称作假心,而把思维的根本状态称作真心。假心就是我们平常认为的我,真心是没有“我”这种概念的。 接下来我们首先谈怎样斩断思维的相续性,也就是思维的事相续状态,让思维无法展开逻辑。斩断思维的相续性,方法非常多,这方面的讲解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因此我们这里把重点放在讲解对观心这个概念的正确理解上。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的思维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对象构成,这种思维对象可以是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带来的信息,也可以是记忆中的生活资料。这样,你将看到观心的范畴是非常大的,通常人往往把观心狭义的局限为心中的念头。 正是因为观心的范畴很大,所以我们把观心分为生活中的观心和静坐中的观心。 生活中的观心,举例来说,在生活中当你看到绽放的鲜花时你会高兴,并展开想象。这时候你就要进行观心了。你要清楚地知道你看到花,花的形状颜色,你开始高兴,高兴是什么样的,高兴会引起身体产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怎样,当你展开逻辑思维的时候你要知道自己正在进行逻辑思维,你要对逻辑思维的每一个细小的进程都清清楚楚; 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而愤怒时,你要观心,你要清楚地知道现在在生气,生气时身体有哪些变化,要对身体上一丝一毫的变化都要清清楚楚;同样的,你要对此时的思想情况清清楚楚,尤其当思维进入逻辑相续状态时,你要对思维的逻辑过程清清楚楚; 当你烦躁时,你要清清楚楚地掌握烦躁在身和心两方面的一丝一毫的变化; 同样的,当你嗅到异乎寻常的气味时,当你吃到异乎寻常的食物时,当你听到出乎意料的消息时,当你身体上某个部位不舒服时,等等,你都要对身和心变化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清清楚楚。 这就是生活中的观心,你要活在当下,观在当下,不离其心,不走其神。 在静坐中,当身体的感觉没有消失时,你同样还要象上面那样观心。当身体的感觉全部消失后,也就是当感官不再摄入信息时,心(假心)开始加工记忆中的信息,这时候由于身体不再强化思维,导致思维无法轻易展开逻辑相续性,这样就比较容易斩断思维的相续性。当思维不再相续的时候,我们就容易放下念头了。这时候每出现一个念头,我们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轻轻松松地放下,而且是彻底放下,丝毫不会拖泥带水。渐渐地,念头之间出现了距离,前一个念头下去,隔了一会儿,后一个念头才出现。上下两个念头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长,于是有人就把念头之间这个暂时没有念头的状态当做思维的根本状态,当做真心。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里虽然没有念头,只有思维本体,但这里的思维本体是思维的抽象分别状态和思维的根本状态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假心,还没有回到灯笼里面,还不是思维的根本状态,不是真心。如果你的老师把这里当做真心,那么他必然会教你要牢牢看住念头,不让念头起。当念头升起的时候,一定要清清楚楚,不随念头跑,让它自然消失,同时不能等待也就是不能迎接念头升起。然而在思维的根本状态,情况却与之恰恰相反。真心对一切清清楚楚,但却无法升起念头,这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希望能够产生念头,但却很难产生念头。事实上,能够产生念头的的确确是一个特异功能,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特异功能。在真心状态,如果你想产生念头,那么你必须付出极大努力,然后会首先升起一种很强的心力,这种心力就是强烈的分别执着心力。随着这种心力的升起,念头立刻产生。 许多人在这里往往走上错误的道路,认贼为父。禅宗里那些玩弄口头禅的狂人往往就是如此,他们把思维相续性斩断后的状态当做了思维的根本状态,当做了真心。试想一下,真心是超越时间,没有时间相的,换句话说就是你想坐多长时间就能坐多长时间,但这些人能吗?近代禅宗的败落,就是因为这些玩弄口头禅的狂人认贼为父的结果。这些人没有实证基础,并不知道自己是认贼为父,却反而自以为已经明了心性而沾沾自喜,动辄教训那些精进禅坐的人。今天这种势头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恰恰相反,随着大批知识分子的加入,这种热衷于口头禅的风气愈演愈烈,我们几乎在每个佛教群里都能看到这种情况。 《西游记》为了提醒我们认清真心和假心,特设真假孙悟空这一章。可惜我们辜负了导师们的良苦用心,导致许多人已经接近真理,却因为那微小的一步而非常遗憾地与真理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