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丛谈===== ====1、今天的佛教界,尤其是居士中,存在着严重的玄学化和神秘主义==== 玄学化主要存在于年轻的知识分子中,他们把佛教当做学问来研究,再加上年轻,喜欢向别人炫耀自己学问有多深。因此,学了许多佛教名词,张口就是佛语,以别人听不懂为荣,从而显得自己好像很有学问,其实自己也并不懂,学了个好像,因为根本没有实证,不可能真正懂得这些概念的真实含义。说得不客气一点儿,就是一个臭水沟,貌似深不见底,其实浅浅而已。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不要觉得话难听,这些难听的话或许能把你从自我陶醉中拉出来,不至于耽误了自己的生死大事。 神秘主义主要发生在那些年龄比较大,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群中。他们面对浩繁艰涩的佛经,往往只能望洋兴叹,认为佛教是很神秘的,因而最容易把佛教神秘化,学了许多心外之法,总在相上打转,不知向心上会。自迷迷人,让外人看来好象佛教就是搞迷信的,从而耽误了许多人的生死大事。 ====2、学佛者在学习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在学佛的哪个阶段?==== 是小学阶段?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佛经有时候讲了义,有时候讲不了义;有时候权说,有时候圆说。而大德高僧们的论述,也是如此,就拿禅宗公案来说,有的公案告诉你应该怎样用心,有的公案则直指第一义,有的破妄,有的显实,如果你没有实证,会搞得你一头雾水。这就使得许多学佛人不能和不知道怎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佛,反而天天在那里“烦恼即菩提”“平常心就是道”“佛魔一如”“无善无恶”等等,这些概念根本不是还在行路的人所能了解和掌握的。因此,要想能很有成效的学佛,首先要自我定位,看自己现在在哪个阶段?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向上学,这样才可靠,才扎实。 ====3 、不可随便许可开悟==== 因为开悟一事,无法用语言表述,再加上实证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境界,往往会使人误以为开悟了。从经典上,从大德高僧们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开悟最起码要具备欲界定,在欲界定前是绝对不可能开悟的。因此,认为自己已经开悟的人要看一下自己是不是达到了欲界定。此外,开悟就是见道,见道意味着你已经达到了初地菩萨的境界。我们知道, 佛陀以圆满报身教育初地以上的菩萨。因此,如果你已经究竟开悟,你应当在定中亲见佛陀甚至还有其他佛菩萨。这里还有一个真见佛和假见佛的区别,我们在其他文章中已经论述过。要知道,佛陀的报身,一方面是在教育你,一方面也是在印证你。 ====4 、什么是真正的念佛?==== 在禅宗的公案里,又是棒打,又是狮吼,目的是斩断你的意识流,也就是妄念,让你知道怎样用心,让你相似得看到第一义,其实这仅仅只是相似,会用心的人从这里能找到一个入处,从而证入如来藏。不会用心的人,以为这多么高妙,整天在那里玩玄。再说那些听到驴叫开悟,看到桃花开悟等等,我们要知道这时候的开悟也的确是开悟,比前面那些棒打狮吼又进步了一点,但是还仅仅是断了我执,没断法执。什么是法执?心外有物谓之法。心外执物即法执。只有证到了心物一如,外面的一切包括山河大地、虚空甚至声音和光皆是自己,根本没有能见所见,能闻所闻,远离能所,达到“见诸相非相”,见无所见,这时候才究竟。而达到这种程度的人都会知道,这时候就是一片大慈悲,真心就是这样,我们的如来藏就是这样。前面那些听到驴叫等等因缘开悟的人,因为急切中,有一种物我的对待,因而心中有一种空。等他进一步证到了能所双亡的究竟理地,他会发现原来佛心就是大慈悲,再也没有别的了。这时候有的人会说,原来空能产生大慈悲,我们看到这种观点还很有市场,这是不对的,因为佛经从来没有讲过空能产生大慈悲。相反,佛经上讲的清清楚楚,佛心就是大慈悲,佛心不是缘起的,佛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是任何东西产生的。这里顺便捎带着说了空和如来藏真心的关系。既然如来藏就是大慈悲,我们再来看念佛。弥陀就是慈悲的意思,因此,念弥陀就是提醒自己时时处处住于慈悲。只要你时时处处提醒自己要慈悲用事,那你就是在念佛,是真念佛。相反,你口中整天佛不离口,心里却不知道住于慈悲,那就是“口念弥陀心散乱”,永不见大道。净土宗念佛向大悲心上会,就是直指第一义,因此,净土宗是很了不起的。这一点只有那些真正开悟的人才能深深体会出来,你会看到,净土宗里许多大师都是从禅宗过来的,因为这些大师已经到达究竟理地,知道净土宗的伟大。相反,我们一些净土宗学子却在那里寻东寻西,总认为那些玄的东西才是真佛。其实佛是很平易的,处处皆是!寻什么?向内看! ====5. 真心==== 近来看到有的书上讲到:前念和后念之间的距离就是真心,这是根本错误的。《楞严经》讲到:常住真心。如果这就是真心,那应该能常住。但这里却不能。虽然他的定力很好,他能让念头隔了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才重新出现,但却无法让念头不出现。换句话说,他只是因为定力很好,能让念头暂时不出现,从而暂时向生死告一个假,却不能让念头从根本上断掉,因而不解决生死。为什么?因为念头和念头之间虽然没有念头,但是那种执着力还存在,这正是念头得以产生的根本。只有把这种执着力断掉,念头才不会产生。如来藏真心正是这样。当你证入如来藏你就会发现,以前曾经的爱和恨再也无法爱起来,再也无法恨起来。你尝试着重新爱和恨,你会发现这是徒劳的。如果你的确想重新回到以前那种爱恨情仇中,你必须努力地持久地想你以前是怎样生气,与那种生气的相貌相应,你会发现,突然有一种明显的心动,然后才产生一对一对相互对立的念头。这时候念头才重新出现。你会发现,念头的出现再也不是无法控制的了,你完全可以自主。这才是真正的解决生死,只有到了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其实想轮回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这就是《坛经》上说的“无念”。在这里你可以常住,如果你不想出来,那你就可以永远生活在这种常乐我净的如来藏中,常住真心,生死大事就这样解决了。到这时候你才可以向你的朋友们说:“我要走了,再见!” ====6 、居士如何持名念佛?==== 居士生活在纷纷扰扰、是是非非的红尘中,心经常很乱。再加上能用来静坐的时间不是很多,因此,怎样让宝贵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往往成了修行的关键。这就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怎样让心从社会事务上尽可能快的摆脱出来?第二,找到让心稳定下来的合适的方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找一个比较能生起悲心的事情作为所缘,比如有的人失去了亲人,再比如念死法门等等。人在悲伤的时候是不会对外界事物感兴趣的,因此,只要在座上观想这些事情,很快就会静下来。但年轻人不要想那些失恋的悲伤,因为这些悲伤往往“伤大于悲”。如来藏是悲而不伤的,以悲为根本。因此,选择的所缘一定要深具大悲,这样才能与如来藏相应。上座后先观想这些大悲的事情,心会很快静下来,但注意要适可而止,不要让心深深地伤起来,因为伤心容易使人灰心灭智,消耗气血。这时候要发起救人济世的深心,要发誓实证佛果,拯救自己的亲人,以及世上一切苦难众生,从而使自己产生大勇猛,大精进。这样就能悲而不伤,与大悲心相应,很快就能静下来。 对于第二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我们的这个心。我们的心长久以来习惯了散乱,往往不会专心致志,反而是一心多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因势利导,然而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人喜欢采用压念头的办法,结果是费了很大的劲儿,效果不理想。怎样因势利导呢? 你可以一面念佛,一面观想那些能让你升起大悲心的事情。等心渐渐静下来后,你会很自然的不愿意继续观想那些具体的事情,这时候就安住于观心念佛。等你继续深入,有了一定的功夫后,你会发现连这一句佛号都是多余的,你只想安住于那种深深的大慈悲中,这时候要毫不犹豫地舍掉持名。要知道弥陀就是慈悲的意思,既然心已安住于慈悲中,就不要再头上安头,多此一举。你会安住其中,即使念头来干扰你,你也很自然地不愿意理采,并不是刻意去观心,去放下念头。到了这时候,你就可以水到渠成,一路凯歌直入如来藏。修行就是这样,因势利导,大道自然,水到渠成。 需要注意的是在静坐念佛时,一定要一动不动,刚开始你或者还要口中念,慢慢地要改成心里念。 有的人会说,刚开始时又念佛又观想具体的事情,是不是散乱呀?要知道,佛陀是一面常住大悲心,一面可以做事的,并不是诸佛像傻子一样,只会静静地坐在那里。你口中念佛是在念慈悲,观想那些慈悲的事情也是住于慈悲,也就是说,虽然相上不是一个,但心却是一心,这是关键。《坛经》上讲的“定慧等持”,指的就是佛心,指的就是大慈悲。我们的真心是很活跃的,是充满智慧的,不像禅定,死死的,“鬼窟里用事”,没有大智慧,还需要通过观来生慧。因此,大可不必惊慌,不必怀疑,不必在相上计较,只管自自然然的修行,一切都是很自在的。学佛的确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不要人为的搞复杂了。 ====7 、身坐与心坐 ==== 我们看《达摩祖师传》中有一个磨砖成镜的小故事。有的人据此认为不需要静坐。这是错误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公案?这是因为有的修行人只重视身体的静坐,不知道佛法是心法,只有心静坐了,心闭关了,才能解决生死问题。这个公案的用意在于纠正偏差,而不是反对静坐。来看一下禅宗祖师,如达摩大师、慧能大师等等,哪一个不是有很好的静坐功夫。有的修行人尤其是居士,不重视静坐,却很重视口舌游戏,天天在那里研究公案,要知道看公案必须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要不然不可能真正看懂公案,最多不过知道个相似。许多公案,目的在于斩断意根的相续性,祖师大德只是希望借此于无下手的地方给你一个入手处,要知道这还不是究竟开悟。但许多学佛者尤其是居士,却把这当成了究竟,结果一事无成,徒然一生。为什么那么多臭水沟?为什么近代佛教江河日下?这都是徒逞口舌,不重视进一步实证的结果。要知道斩断意的相续性后,还要进一步根除执着分别识,最后证得能所双亡。前面的路还很长。佛教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其严密的理论体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其理论体系,才能不走错路,早日见大道。 ====8、学佛要乐学,不要挣扎式学佛==== 许多人学佛整天都着力于看破、放下等等。其实能看破吗?能放下吗?最终不过是自欺和自慰式的精神胜利法,最多只能减轻烦恼。要知道,即使佛陀时期跟随佛陀修行的专业修行人,也不可能完全经得住社会的诱惑,因此,佛陀要求弟子们要常驻二禅,因为二禅是很快乐的,是任何世间快乐都比不过的。我们今天的学佛人之所以经不起世俗的诱惑,那是因为不听佛陀的教导,没有一点儿定力。要知道,人人都是向往快乐的,我们学佛也是这样,正是因为佛教能够给我们带来永恒的真实的快乐,所以我们才学佛。如果你没有一点儿定力,就不可能体会到佛教的快乐,你自然就要去追求红尘的痛苦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学佛学得很痛苦很挣扎的原因。 ====9、佛学修行两大步==== 佛学修行过程分为两大步,第一步是证悟真心,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开悟;第二步是常住真心,开悟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终达到常住真心,从根本上解决生死轮回问题。 ====10、是没时间修行吗?==== 居士们在修行中往往觉得很忙,没有时间修行。你看他多么辛苦,忙了一天,然后忽然想起今天还没有修行,急忙对亲友告假说:你们先忙吧,我要去修行了,待会儿见。匆忙到佛前念念有词几句,骗骗佛,总算今天没有忘记你老人家,你可要保佑我,可不要生气,明天我会准时来给你修行。 这说明新佛子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也就是说还不会修行。真正的修行就是生活,是在真心指导下的生活。我们的真心具有历历孤明和大悲两个特点(其实是一个,那就是大悲),因此,就要在这两个原则指导下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在学佛。 能够体现历历孤明的,就是四念处。四念处要求我们对当下的身心活动和觉受要清清楚楚。在四念处中,有的人往往把身念处狭义的理解为不净观,其实不净观仅仅是身念处的一个内容,身念处要求我们对行住坐卧要清清楚楚。有人说,我早就会走路了。但你那只能是学会了直立行走,还不是真正的会走路,因为真正的会走路其实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安住于当下的优雅和淡淡的喜悦。 因此,真正的生活就是真正的修行,因为这样的生活与真心相应,这样的生活随时都有证入如来藏的可能。你看古大德,在种地时就能开悟,在走路时就能开悟,看见桃花也能开悟。我们呢?天天在干活,天天在走路,岂止见桃花,花见得太多了,可惜了大好河山。其实我们的世界和极乐世界一样,处处都是开悟的因缘,诸佛不偏不向,对各个世界的众生都是一样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心,会不会修行,会不会生活。 总之,只要在真心指导下生活,与真心相应,就是最好的修行,具体来说就是用大悲心去四念处。如果真能做到这样,时间怎能不够?何必用专门的时间骗诸佛!这也反映了居士学佛没有系统性,不知道哪是基础,该怎样从一年级学起? ====11、佛子特质-------- 慈母悲心与将军壮志==== 学佛,因为只有与大悲心相应,才能证入大悲心,因此要有慈母之悲;同时,因为必须改掉习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再加上刚开始实证就要面临身体的不适和心的昏沉散乱等,因此,实证者必须具有将军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不达目的绝不回头的壮志。一个人要同时拥有这两个特质,是很不容易的。然而,一个真正的佛子,一个决心实证的佛子,又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特质。现代化的温暖之乡,已经磨去了人们的将军豪气。对于大多数佛子而言,培养慈悲心并不困难,但要培养将军豪情,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忽然想起拿破仑手下的骑兵元帅,他在人们祝贺他四十岁生日的时候流下眼泪,人们问他,他说:一个骑兵战士,四十岁还没有战死,那是一种耻辱。假若我们不以老参为自豪,而以老而无证为耻辱,假若我们每次上座都有这样一种决死的信念,菩提何愁不证?佛法何愁不兴? ====12、佛教的方便普及==== 许多人在宣扬佛教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的确,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对佛教不了解,总认为佛教是迷信,而且听不进去解释,怎样救这部分人呢?可以教他们“心原心理学”或“师氏养生学”,这两种方法把所有佛教名词术语全部改为现代常见词语表示,因而从字面上根本看不出是佛教,这样那些反感佛教的人就不会再那样敏感了。等他们吃了这块面包,觉得很好吃,再告诉他们这是释迦摩尼师傅烤制的,商标名是“佛教”,这样人们就自然乐意接受了。如果这样能让佛教大面积普及开来,那么即使有一天佛教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打击,也不至于是毁灭性的,它也会在人们心中通过另一种方式生根发芽。